乐育堂语录pdf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20-03-29 点击:
乐育堂语录pdf篇一
道医实用秘本
道医实用秘本
2010-06-08 21:26:5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目 录
前言…………………………………………2
一、道医修养篇 ……………………………3
二、道法修练篇 ……………………………4
三、法术操作篇 ……………………………6
1、安神位秘法 …………………………6
2、安神咒秘法 …………………………6
3、请神咒 ………………………………6
4、请师捷法秘旨 ………………………6
5、法师作法咒 …………………………7
6、万能开光咒 …………………………7
7、神像开光秘法 ………………………7
8、替身模拟人开光秘法 ………………7
9、圆镜子开光秘法 ……………………8
10、栓红线消灾秘法 ……………………8
11、射箭化解病与灾秘法 ………………8
13、喊魂法术 ……………………………9
14、画符封门秘法………………………9
15、画护身符之秘法 …………………9
16、与亡魂交流信息秘法 ……………10
17、鸡卦测事秘法 ……………………10
18、谢土地神捷法秘术 ………………10
19、安土地神捷法秘术 ………………11
20、道医上门作法程序 ………………11
四、祈求吉祥篇 …………………………12
1、 搭桥转运秘法 ……………………12
2、 祈求婚姻圆满秘法 ………………12
3、 防人变心秘法 ……………………12
4、 夫妇不和化解秘法 ………………12
5、 夫妻相克化解秘法 ………………12
6、 桃花煞(重婚)化解秘法 ………13
7、 祈求隔开情人秘法 ………………13
8、 祈求寻觅情人秘法 ………………13
9、 速接良缘摧婚相思秘法 …………13
10、 祈求驾驶平安秘法 ……………13
11、祈求工作(职业)秘法 …………14
12、祈求学习进步秘法 ………………14
13、祈求益寿延命秘法 ………………14
16、开水财门发财秘法 ………………14
17、送穷神迎财神秘法 ………………15
18、承包工程(事务)顺利秘法………15
19、祈求化解诉讼狱灾秘法 …………15
五、治病疗疾篇 …………………………15
1、无名沙眼疾患化解秘法 ……………15{乐育堂语录pdf}.
2、久治无效的疼痛化解秘法 …………16
3、精灵附体的神经病化解秘法 ………16
4、“笑疯”精神病化解秘法 …………16
5、奇病怪症的化解秘法 ………………16
6、走胎跑魂的化解秘法 ………………17
7、泼水饭治病消灾秘法 ………………17
8、重症患者能否救治判断秘法 ………17
9、喜神致病化解秘法 …………………17
10、祝由画符秘法………………………17
11、万病一碗神水治病消灾秘法………17
12、万病三支清香治疗秘法……………17
六、消灾化煞篇 …………………………17
1、阳宅不净化解秘法 ………………17
2、触犯天坑重丧化解秘法 ……………18
3、狗咬阴人有灾化解秘法 ……………18
4、送一切邪妖鬼魅(五鬼)秘法 ……18{乐育堂语录pdf}.
7、消灾解难通用化解秘法 ……………19
8、出门预防中毒秘法 …………………20
9、干尸精灵为祸化解秘法 ……………20
10、鸡蛋返魂救治秘法 ………………20
11、妇女中邪奇病化解秘法 …………20
12、阴宅不清化解秘法 ………………20
七、备用绝技篇 …………………………21
八、仙药秘方篇 …………………………22
九、姜钧学法记 …………………………24
后记 ……………………………………25
附:自修日程安排…………………………26
前 言
道教医学,是道教研究众生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健康长寿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道教医学,是一种融道教信仰(心理治疗)和药物方术(生理治疗)于一体的宗教医学。道家医学,既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
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士,修仙学道之人士;医生,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专业从事于防治疾病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道士医生,简称为道医,是修仙学道者当中专门从事
于医药保健的医务人员。
医通仙道。医道同源。古之道寄于易,易医相通。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
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道医当中多神仙。医神、医王、药神、药王等,多为古代的名道医。如杏林之董奉,悬壶之壶翁,神医扁鹊、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菩萨孙思邈,韦慈藏,药仙吕洞宾等等。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大概统计,在东汉时期,道医占国家整个医家人数的22.2%,魏晋南北朝时占28.3%,隋唐五时占20.2%,东汉至明代占9.9%,明代占7.2%,清代以后,道教衰落,道医所占比例就很小了。从东汉至明末来看,道医占国家整个医家人数的百分之十,这
就雄辩地证明了道教医学流派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地位。
晋代道医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所以民间历来就有“十道九医”之说。仙道贵生,利物济人。救贫济病,历来就是道教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社会民间,祖国各地历朝历代都有神医和仙家出山济世利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医学,她本来就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虽然“墙内开花墙外香”,但
她的根却还是在墙内的。
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国泰民安的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有一个大的传承和创新,中国的传统宗教,特别是道教,也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自然而然,中国的传统医学也会有一
个大的发展,作为道医这门科学,也将在不失时机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并造福祖国人民。
承传和创新道教医学的道医们,你们大家前途无限!功德无量!
雪峰山人:姜钧
2003年季夏于桃源
一、 道医修养篇
1、陈樱宁仙学箴言
学理——重研究不重祟拜
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
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
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
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
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
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
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
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注:陈樱宁(1880-1969)先生,乃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杰出的仙学巨子,在先生八十一岁的高龄之时,即1961年11月,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该仙学箴言,曾刊载于1939年以前,由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陈先生主笔的《扬善半月刊》的封面上。
2、孔德仙学纲领
乐育堂语录pdf篇二
九、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府。奇恒,异于平常之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都是贮藏阴精的器官,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马蔚进一步指出“脑、髓、骨、脉、胆与女子胞,六者主藏而不泻,此所以象地也。其脏为奇,无所与偶,而至有恒不变,名曰奇恒之脏”(《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奇恒之府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阴精。其中除胆为六腑之外,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之中,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已在六腑中述及。骨和脉将在五体中介绍。本节只叙述脑、髓、女子胞三者。
一、脑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关。故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卷一》)。外为头骨,内为脑髓,合之为头。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二)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元神来自先天,
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人即死。得神则生,失神则死。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生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素问·刺禁论》),“针人脑则真气泄,故立死”(《类经·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情绪、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属欲神范畴。
总之,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常。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否则,胫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异常,运动失。
总之,脑实则神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人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医易一理》)。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症。
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
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
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人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
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
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
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述》引《医参》)。所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二、髓
髓是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为脑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称。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养,有养脑,充骨,化血之功。
(一)髓的解剖形态
髓,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物质。髓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称之异。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藏于一般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指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故滑伯仁说:“髓自脑下注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名,位于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作者注),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难经本义》)。
(二)髓的生理功能
1.充养脑髓: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脑,成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篇》)。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故曰:“内肾之命门,为生髓养脑之元气也。其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精中之柔液,统养百骸;其液出脑,由项贯督人脊,旁络全体”(《医经玉屑》)。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以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胫酸软、记忆减退,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智力动作迟钝等症状。
2.滋养骨骼:髓藏骨中,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类经·脏象类》)。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所以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因此,血虚证,常可用补肾填精之法治之。
(三)髓与五脏的关系
“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
三、女子胞(附:精室)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到了14岁,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周期性变化,约1月左右周期性排血一次。月经开始来潮,直到49岁为止。“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换一次,除旧生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在月经周期还要排卵一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所以胞宫有主持月经的作用。
乐育堂语录pdf篇三
经典养生{乐育堂语录pdf}.
顺天地之自然是养生的最基本方法:“保养又非别有法也。凡事应得恰好处,得最当,我无喜也,亦无忧;无好也,亦无恶。即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生,须任理而行,听天安命可矣。”“心神畅遂,气息悠扬,不假一毫人力作为,自然神无生灭,息无出入,俱是安闲自在。”——清·黄元吉《乐育堂语录》
调和五味:五脏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由“善,人道也;德,天道也”、“道者,天道也”、“天,乃德也已”建立起“阴阳主运、五德终始”之泛阴阳五行论。
养生备于理:“人生百年经”(丹道养生腾讯道学宁业高2015-10-19 16:37)
《黄帝内经》“人生百年经”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注释
人生十岁:人发育成长到10岁左右。五脏:心、脾、肺、肝、肾5个脏器官合称为“五脏”,这里是用以代指整个身体。始定:指功能初步稳定。血气:血脉和气脉。血,由食物精华通过气化作用而造成的一种物质。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脾胃,循环运行于脉道,以奉养全身。气,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又指脏腑器官的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等。中医学认为,气以生血,血以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生理上相依相附,病理上相互影响,气病能导致血病,血病也往往生成气病。所以,血与气常并称为“血气”、“气血”。已通:指机能健全,渠道畅通。好:喜爱,爱好。走:走动。
始盛:开始旺盛。趋:快步走。
大定:完全定型。盛满:旺盛充足。步:跑。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6个腑器官合称为“六腑”。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要干线。《灵枢》:“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共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部分。大盛:十分强盛。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分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瞧理等。是身体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发颁白:头发斑白。
肝气:肝脏的精气。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与胆相为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它的主要功能: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所以有“肝主血海”之说。主筋的运动,全身筋腱关节运动功能,全赖于肝气的滋养,肝气衰则筋不能动,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能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主谋虑,肝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急躁善怒又往往谋虑不周。肝叶始薄:肝脏
的机体(其形如树叶)开始消缩薄弱。胆汁始灭:胆汁开始消减。胆附于肝,内藏胆汁,助胃消化。《脉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的精气称胆气,胆气除分泌胆汁外,还能主持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素问》:“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虚则怯,喜欢叹息,或数谋虑而不能决断。 目始不明:眼睛功能开始退化,看东西昏暗不清。
心气:心脏的精气。广义泛指心脏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脏是五脏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脏象论》:“生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的主要功能: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心主神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机能活动是靠心气制约的。心若出现病变,血脉与神明将起相应的异常变化。心主汗,汗为心液,临床上的有些自汗、盗汗病症往往是植物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紊乱,常常与心有关,须从补心治疗。心之窍为舌,舌为心之苗,心的病变往往可以从舌体上反映出来。气血懈惰:指气血功能减退,流动缓慢孱弱。
脾气:脾脏的精气。脾脏,其经脉络胃,与胃相为表里,在体合肉,开窍于口。脾的主要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统摄血液,使其能正常地循行于经脉,不使外溢;脾主四肢、肌肉的营养活动。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被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虚:虚弱无力。枯:干燥老化。
肺气:肺脏的精气。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其主要功能是:肺主诸气和负责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所运化的饮食精微(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后输送、分配、供给五脏六腑和整个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肺还有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能辅佐心脏支持血液循环。因此,肺气宜清肃下降,才能保持正常的运作和发挥其功能。魄离:指魄离开其所在而游动,所谓“魄不守舍”。中医学认为,魂魄都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灵枢》:“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而并精而入者,谓之魄。”《类经》:“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魄属于本能的感觉与动作,如听觉、视觉、冷热痛痒感觉和躯干肢体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围。魄与精紧密关联,精足,则魄健。魄健。则感觉灵敏,动作准确。否则,就会记忆出错,动作失准。言:说话。善误:指记忆力差而好忘事,经常出现记忆错误和表述错误。
肾气:肾脏的精气。肾脏与膀胱为表里。其主要功能是: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为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与肺、脾两脏共同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与调节。肾合骨,精能生髓,髓通于脑,所以说,脑、髓、骨的生长及其功能,与肾气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牙齿、头发的生长与脱落,均与肾气盛衰有直接关系。肾气旺盛,则齿硬发长,肾气衰竭,则齿堕发槁。肾寄命门之火,一水一火,所以肾有“水火之脏”之称。肾,上连肺,为元气之根,主纳气。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司大小便。肾气焦:肾气干竭。肾主水,若干竭,就说明要衰亡了。四脏:指除肾脏之外的心、脾、肝、肺。
形骸独居:这里指神气已经离开了的躯体。终:终结;结束生命。
译文
人生长到十岁左右,脏腑功能便初步稳定,
血气已能顺利畅通,其气在下所以好走动。
人长到二十岁左右,血和气都已相当旺盛,
各处肌肉开始生长,所以这时期特好快行。
人长到三十岁左右,五脏六腑已完全定型,
各处肌肉相当坚固,血脉盛满所以好跑动。
人长到四十岁左右,脏腑经脉大盛而平定,
内外腠理开始形成,荣华颓落而白发初生,
躯体心神平衡不摇,所以这时期喜坐守静。
人长到五十岁左右,首先是肝气渐渐衰退,
肝叶始薄胆汁渐消,接着是视力渐渐模糊。
人活到六十岁左右,心气开始渐渐衰弱了,
时常苦闷时常忧悲,气血懈惰而喜欢躺卧。
人活到七十岁左右,脾气虚弱而皮肤干枯。
人活到八十岁左右,肺衰魄离而说话多误。
人活到九十岁左右,脏脏经脉都渐渐虚空。{乐育堂语录pdf}.
人活到一百岁左右,神气离身而天年终尽。
养生旨要
上列这段经文出自《黄帝内经》,题目是本书编者拟加的。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大凡人体的气血运行和五脏六腑、各种器官的功能盛衰,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与年龄相关相应的,但又不成正比关系,它们的生长、发育、壮盛、均衡、衰老、死亡的正常过程,所呈现出大体是一个“抛物线”图形,也就是说,人出生之后,由婴幼而童少、而青壮,体魄便由细弱而强壮、而旺盛,到了40岁左右,达到“大盛”,到了顶端,相对“平定”一定时间后,便渐渐由强盛而细弱、而衰亡。
经文还告诉我们,人在40岁“平定”后的衰落期其年数长度,在理论上是长于强盛期,一般长到10-20年,也就是说,人类寿命,正常的情况下是在百年左右。然而,现实生活的人,其实际表现的强盛期、衰落期长短不一,或20-30年,或40-50年,或60年以上,也有更短的只有10来年,甚至只有几年的。这种差异,原因就在于各人先天所赋与后天养生情况不同而产生的。
经文明确指出,人的自然生命力具有本来的规律与特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这个规律,认清这个特征,全面把握人生历程及其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并在各个年龄段认真做好自我保健,精细地防疾病、防衰老,才能实现健康与长寿。
经文在生理医学理念上具有一个明显的观点,那就是“神附形骸”、“神离形终”、“神形合一”,确认物质性的躯体是生命的基础,而精神性的魂魄是寿命的主导。要想健康长寿,就得保健养生,首先得养护好精神、调节好情志,神情安定了,自然就会气血通畅,气血通畅了,自然就会寿尽天年。
经文明确指出,人的生命状态如何,直接从躯体的外形相应表现出来,这也许正是人的一种造化。读懂记熟这段经文,人们便可以通过观颜察色分析健康状况,做到自测或测他,有利于预先发现情况和及时采取相应保健。
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段经文以“十”划分年龄段,并以此描述人体生命力的内在资质和外部表像,这是一般意义的遵循人们以整数叙事的习惯来描述“百年人生”呢,还是从人类生理学、养生学理念揭示人类体魄成长的期段规律特征呢?如果说是后者,那么再请读读后面的《男子八字经》、《女子七字经》,融汇而思,定有新的见解,新的收获。
附录1:{乐育堂语录pdf}.
[春秋]孔子“年龄与人生”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附录2:
古今年龄称为举要
男女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男女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始龀”或“髫年”。
男孩8岁称“始龀”或“韶年”。
男女幼童称“总角”或“垂髫”。
男女10岁以下称“黄口”;男孩10称“幼学”。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男孩15岁称“志学”。
女孩16岁称“碧玉年华”或“破瓜之年”。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女子20出嫁称“摽梅之年”。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
男子20岁称“弱冠”,“弱冠之年”。
男子30岁称“而立之年”。
男女40岁称“不惑之年”。
男女50岁称“知命之年”或“知非之年”。
男女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男女70岁称“古稀之年”。
男女80岁称“杖朝之年”。
男女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男女年100岁称“乐期颐”、“期颐之年”。
男女老年称“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称“黄发”。
道教内丹静功之道,头脊正直舒适自然(丹道养生腾讯道学金华网2015-10-20 10:30) 道家内丹,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势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一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说明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二两耳返听。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耳韵,神内注,以便导心入静。
三口须塞兑。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四舌抵上腭。即把舌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此以舌抵住,且能接通任督二脉,亦称搭“上鹊桥”。
五自然呼吸。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地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合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进入静的境界。
性命双修,内丹修炼三原则(丹道养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徐平2015-08-17 09:55) 内丹的修炼原则从理论上说,内丹学吸收了传统的精气神学说,进行性命的修炼。“命”指的是精气,“性”是指心神。性命双修,也就是炼气炼神。内丹修炼需要遵照一些原则。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首先,性命双修的过程,始终贯彻着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基本原理。无论是清净孤修派或阴阳双修派丹法,都主张从逆的方向返本还原,在人体内模拟宇
宙反演和人体反演过程,将性命还归虚无,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达到长生的目的。生者,道之别体。“反者道之动”,所以欲求长生者,要反修逆修。
内丹修炼又离不开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离了阴阳道不成,内丹修炼就是通过取坎填离、抽铅添汞、交媾龙虎等阴阳和合之术追求与道合一的。
感应原则。其次,内丹修炼以“感应”为则。不仅阴阳、乾坤、坎离、心肾、龙虎、水火之间存在交感关系,而且人与自然环境、人体与道体、修丹与修德也存在着感应关系。正因为有此感应关系,修炼才可“以心比天,以肾比地”,以肾为水,以心为火,也才可修丹修德以合于道。
虚实原则。再次,内丹修炼还讲究虚实的原则,丹道所谈诸事其实皆是虚无,以人体为载体,以主观意念做牵引,开发人体潜能,夺天地造化之功,成就长生久视。外内丹都讲求“形神俱妙”,但内丹所讲的形神俱妙并非形体直接与神飞升,而是以“化”的形式与神和道同在。内丹家认为,凡是有象的,都是有限的,都不能永存,只有修道成功,神与道合,才可永久长存。内炼的目标是“阴尽阳纯”,以阳神契合大道,而阳神则是生身的“化身”,阳神合道,也就是“形神俱妙”。
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丹道养生腾讯道学2014-07-28 09:26)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
1、一心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将已清之心收入于气穴,神息相依,顺其清静自然而守之。这就是凝神调息之功了。
凝神调息的关键,仍然是一个“静”字。陈虚白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止念,也要顺其自然。当杂念丛生之时,不要强行制止。以念止念会念去止存,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漠视听缘”之法。即以无所谓的态度,听其自生自灭,久之自会烟消云散。止念,从实质上讲来,其关键之处,就是“遣欲澄心”四字。《清静经》云:“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在行功中能够做到遣欲澄心,就可以达到心静神清的境界了。
2、收视返听。道家的收视返听,其功法就是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返观内照。回光返照,可以保神断识,炼尽阴滓,以返纯乾。《阴符经》云:“机在目。”《太乙金华宗旨》也讲:“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所以“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因为“眼之所至,心亦至焉”。眼乃心灵的窗户,欲制心入静,必先制眼,制眼使归于心,则心静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如果杂念仍然不止,则可用推究功法以止之。当念起之时,就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处起?又当从何处灭?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如此反复推究,了不可得。久之,即见此念起处也。因心体本虚、本无、本净、本寂,从心上去推究则见虚无、寂静的本体,故了不可得也。如此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即为回光之法。回者止也;光者观也。回光即止观之法。用此法“安心竟”,杂念自可止之也。念止,自会入静。
在静坐修炼中初期的毛病,主要是散乱与昏沉。散乱是神驰于外,心不归体。这要用收心之法以治之。昏沉是神志不清,纯阴为主,阳气不足。静坐时昏昏欲睡,即是昏沉的表现。治理昏沉之法,无过于寄心于息。
息念相随,制之之法“莫若即其病而为药”,采取“心息相依”之法以止之。故回光必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