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谚语
来源: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20-03-29 点击:
中国古时谚语篇一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B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1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1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0.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2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0.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3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3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3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3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4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4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4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4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47.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4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4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52.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5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5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5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56.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5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5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苏轼) (
H
59.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6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6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6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6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6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6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67.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68.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6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7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7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7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73.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7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7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7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7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7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79.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8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8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8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8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8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85.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8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8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中国古时谚语}.
8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9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9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9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9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9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96.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中国古时谚语篇二
中国古代谚语警句
中国古代谚语警句荟萃
有志者事竟成。
岁。
好儿女志在四方。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
鸟有翅膀,人有理想。 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
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人若无志,纯铁无钢。 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
进取难。 不怕知浅,就怕志短。 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
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顶比山高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 铁要打,人要练。 老天不负勤苦人。 艺高人胆大。
身经百战,浑身是胆。 钢不压不成材。
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
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
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
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腊梅耐寒。{中国古时谚语}.
不经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知识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硕果
中国古时谚语篇三
中国古代法律谚语格言名言精选{中国古时谚语}.
中国古代法律谚语格言名言精选
1、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 苏辙
2、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苏辙
3、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宋、陈亮
4、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
5、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张居正
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7、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 清、郑观应
8、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9、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苏轼《策别第八》
10、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
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3、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
4、视时而立仪。 《管子,国难》
5、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中国古时谚语}.
6、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
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商君书、壹言》
10、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11、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韩非子、奸劫弑臣》
12、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14、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韩非子、解老》
1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8、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孝经、卿大夫章》
19、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20、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汉王符《潜夫论、断讼》)
21、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汉、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22、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汉书、王尊传》
23、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24、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25、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晋、葛洪《抱朴子、判子》)
26、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唐、马总《意林、淮南子》)
27、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28、法出于仪、威于义。 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29、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苏轼《策别第八》
30、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休尼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中国古时谚语篇四
我国古代法律名言集锦
我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集锦
一、法律:治乱安国的凭据
1、先王以明罚敕法。 《易传、象传、噬嗑》
2、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管子、心术上》
3、法者,天下之仪也。 《管子、禁藏》
4、宪律制度必法道。 《管子、伍法》
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管子、七臣七主》
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
7、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
8、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羲冠子、度一》
9、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
10、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12、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3、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之》
14、如平直必以准绳。 《吕氏春秋、分职》
1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黄帝经、经法、君正》
1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史记、循吏列传》
1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8、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19、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0、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
21、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22、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2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
24、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禹锡《天论》)
25、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
(柳宗元《断刑论》)
2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致君》)
二、重法:公正执法的基石
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
《管子、法法》
3、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
4、视时而立仪。 《管子,国难》
5、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6、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文子、自然》
8、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
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商君书、壹言》
10、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11、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韩非子、奸劫弑臣》
12、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14、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韩非子、解老》
1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8、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孝经、卿大夫章》
19、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20、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汉王符《潜夫论、断讼》)
21、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汉、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22、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汉书、王尊传》
23、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24、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25、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晋、葛洪《抱朴子、判子》)
26、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
(唐、马总《意林、淮南子》)
27、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王安石《周公》){中国古时谚语}.
28、法出于仪、威于义。 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29、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苏轼《策别第八》
30、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
31、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 苏辙
32、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苏辙
33、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宋、陈亮
34、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
35、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张居正
3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明、庄元臣)
37、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 清、郑观应
38、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三、执法:法治公平的关键
1、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
4、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八观》
5、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 《管子、法法》。
6、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7、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管子、牧民》
8、法令至行,公正无私。 《战国策、秦策》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1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11、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商君书》]
12、不以私害法,则治。 《商君书、修权》
13、法平则吏无奸。 《商君书、勒令》
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1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
16、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7、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18、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
19、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
20、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21、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2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2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三国、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2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25、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诸葛亮《论斩马谡》
26、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27、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28、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 《三国志》
29、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30、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天论》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刘禹锡)
32、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33、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
34、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欧阳修《纵恶论》
35、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36、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苏轼《策别第六》
37、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苏辙《上皇帝书》
38、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明、薛宣
39、法不殉情。 《三国演义》
40、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清、李绿园《歧路灯》
4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4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4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清、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中国古时谚语篇五
中国民间谚语
中国民间谚语 爱饭有饭,惜衣有衣
吃穿节俭,珍惜劳动成果,才能有吃有穿。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傲慢之气不可继续增长,欲望不能放纵,傲、欲都应该有所节制。《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
拔出脓来,说明膏药生效了。比喻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果,才算是好的。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小梅想了半天,皱着眉头说:‘唉,这个人,真拿他没办法!’双喜给她鼓劲儿,笑着说:‘能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呢。’
爱火不爱柴,火从哪里来
“柴”是因,“火”是果,“火”靠“柴”点燃,无“柴”也就无“火”。借喻孤立地追求结果,不从培植根本做起。
把船的不慌,乘船的才稳
把船的:掌舵的人。比喻在关键时刻,领导者、主事的人沉着、镇定,心里有主意,大家心里才踏实。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未做坏事,心里坦然。“白日”也作“日间”。宋·话本《错斩崔宁》:“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杂剧第三折:“小衙内诗云,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明·释沈铢宏《谚语》:“日间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白粳米堆满了禾桶,别忘了种子是谁送的
白粳米:粳稻碾成的米,黏性大,好吃。禾桶:装米,装谷物的桶。比喻境遇变好,不忘本源。或不做忘恩负义的人。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谓酒肉可以乱智;金钱会腐蚀灵魂,容易使人坏了良心。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原来人心本好,见财即变。自古道得好:‘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白纸上写黑字
在白纸上一经签字,便留下了文字凭据,再不能更改。比喻证据确凿,不容否认。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儿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五卷:“他若不肯,白纸上写着黑字,教他拿一千贯来,领了孩儿去。”贺敬之,丁毅《白毛女》第一幕:“不行呵,大锁、大春。白纸上写了黑字呀,杨大叔按了手印的。”
百病一针,病情要分
针:针灸,扎银针。说明必须根据病情确定穴位,然后扎针治疗。比喻针对具体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很高的竿子的顶端。佛教比喻修行造诣达到极高境地。比喻不能满足已有的成绩,要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湖南长沙景岑号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即,道行的修养到了百丈竿头不再前进,虽然得道不是纯真。到了百丈竿子的顶端,也还是要继续深造,十方世界就可以存乎自己一身。
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攥拳头
个人的力量虽然是弱小的,但团结起来就能产生巨大力量。按:藏族谚语。 百人百姓,各人各性
谓人的性情各不相同。
百事宜早不宜迟
指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及早着手准备,才能够主动。
百密未免一疏
《唐史演义》第十二回:“百密未免一疏。不死还是大幸。”事情考虑得再周密,也可能有疏漏之处。强调应常持谨慎之心。
百岁光阴如过客
过客:过路的客人。比喻人的一生极其匆促,短暂。《笔生花》第二十一回:“世界上,倾城倾国人须有,还怕甚,千两黄金买不来?古人云,百岁光阴如过客,不开口笑是痴呆。”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比喻好的邻居千金难买。《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宋·辛弃疾《新居上梁文》:“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熟若安居之乐?”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
参见“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条。按:谚语在长期口头流传中约定俗成,一般是有比较固定结构的。但其结构的固定性只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它广泛地在口语中传播,结构上便自然地为适应语言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达意虽同,却常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摆渡摆到江边,造塔造到塔尖
比喻做有益于人的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摆脱了坏伙伴的人,才可以谈前途
在坏朋友中间,自己倘要上进,争取光明远大的前途,一定要摆脱掉坏朋友的纠缠才行。谓择起而处,不可不慎。
稗草不拔,水稻不发
稗:稗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象稻,果实像黍米。杂生在稻田中,影响稻子的生长。稻田里长了稗草必须除掉,不然会影响水稻的生长。比喻有害的东西不除,有益的东西就成长不好。
稗子再好,也长不出稻米
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果实象黍米。借喻谬论讲得再动听,也成不了真理。或喻肚子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不出什么成绩。佛经有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起石头来想砸别人,结果却砸了自己的脚。比喻自不量力,存心害人,反而害了自己。
板荡识忠臣
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旧说《板》、《荡》二诗皆讽刺周厉王无道。《毛诗·大雅·板序》:
“《板》,凡伯刺厉王也。”《毛诗·大雅·荡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后以此二诗篇名借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唐·李世民《赐萧禹》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后汉演义》第六十三回:“见危授命,大义凛然,虽死且不朽矣!语云:‘板荡识忠臣!’信然!” 半瓶子醋好晃荡
半瓶子醋:醋没装满瓶子。喻对某种知识,某种技艺一知半解。晃荡:摇动。喻不稳当。醋瓶子没装满醋,容易摇动。借喻知识浅薄的人,喜欢自己吹嘘。杜荣进《听大师谈艺――与刘海粟先生》:“在黄山20年,我有缘结识众多德高望重的老辈艺术家,几乎都是谦逊和气的。倒是有些中青年同辈,往往显得好高骛远‘半瓶醋晃荡’。”
板凳掉过头来坐一坐
中国古时谚语篇六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集锦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集锦
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4、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7、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冯梦龙)
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梦龙)
9、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炯)
13、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官场现形记)
14、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赵雪航)
1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
1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
2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西游记》)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2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23、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三国志)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志)
2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26、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29、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三国志)
3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31、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3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3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35、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36、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37、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38、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3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树欲静而风不止。(汉,韩婴)
42、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43、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愈)
4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45、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4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7、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5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51、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5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5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54、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