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对联人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20-03-29 点击:

书写对联人篇一

对联的写法

<P>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

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

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BR>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BR>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BR>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BR>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a name=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BR>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BR>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R>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BR>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BR>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BR>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

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

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BR>另类联论 <BR> 所谓另类联,又称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对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BR>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

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BR>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BR>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BR>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BR>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BR>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BR>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BR>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BR>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BR>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BR>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对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类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BR>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BR>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BR>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BR>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BR>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BR>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BR>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儿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BR>创作原则 <BR>工<BR> 工,首先是指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特点和规律。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BR>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创作产生疑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BR>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BR>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

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BR>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BR> 编号“283”联:<BR> 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BR>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BR>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BR>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BR>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BR> 编号“272”联:<BR>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BR>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BR> 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BR> 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BR> 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BR> 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还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BR> 稳<BR> 稳,即平稳安定的意思。循规蹈矩,能求得安稳;标新立异,也同样能求得安稳。如同建筑,无论样式如何,都必须基础稳固,形象端正。作对联也是这个道理。<BR> 稳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就比六四句式显得稳重;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居多;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一般为六五七句式,若“六六六”则呆板,若“七六五”则不稳,几乎没有人这样用,道理就在于最后用字数多的句子,可以把前面的话“托”住。另外,还有一种领字的情况,领字可以理解为是合起来“托”住全联,如昆明大观楼联,其结尾应分别为:<BR>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R>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R>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也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BR>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例如:<BR> 知多世事胸襟阔<BR> 阅尽人情眼界宽 (格言联)<BR> 家居绿水青山畔<BR> 人在春风和气中 (春联)<BR> 这样的对联居多。但有些是有强弱变化的,主要是上弱下强,这样的对联也很多,如《羊城晚报》征联力拔头城的一联:<BR> 闻鸡起舞<BR> 跃马争春<BR> 上下联都是发愤争胜的意思,下联的力度自然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再如广州翠园酒家征联中独占鳖头的一副作品:<BR> 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BR> 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BR> 比起出句的具象感受,对句在气韵和感情升华方面,都高出一筹。<BR>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弱之分,不是好坏之分。无论强弱相当,还是上弱下强,每一句都要尽力去做。倘有一句败笔,则如同房基柱塌陷,建筑物是不会稳固的。<BR> 至于上强下弱的情况,比较少见,除非一些趣联,否则,谁也不愿做“虎头蛇尾”的事。<BR> 稳,还有一个“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一个人思想反复无常,对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感情上浮躁夸饰,他的对联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稳。<BR> 贴<BR> 贴,即妥当的意思。好比人做件衣服,经过妥当地剪裁、缝纫,穿起来很合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自己穿着合体,别人看着也舒服。作对联也要像穿衣服一样。好的对联可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地步。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BR> “不贴”,常表现为夸大其词,仿佛一个矮人穿了长衫,戴了高帽一般。题名胜,则“世上第一”、“天下无双”;“胜西湖”、“胜蓬瀛”„„;写挽联,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即使作广告,写悼词,恐怕也没有这样写的。<BR> “不贴”也常表现为用词不当,特别是对同义、近义词,未能精细选择。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副应征联:<BR> 东临碣石涛声旧<BR> 西近阳关柳色新<BR> 此联在立意、情绪、对仗、平仄诸方面都不错,只是“旧”字为与“新”字对仗,字下得太拘束,反而意思不清: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评委们决定把这个字换掉,用一个近义词“古”代替:<BR> 东临碣石涛声古<BR> 西近阳关柳

色新<BR> 这样,“抢救”了一副好联。<BR> 不贴,也表现为上下联主题不集中,即立意上不那么一致。这是征联中大量作品初评落选的一个原因。1988年春节的“环宇大团圆”征联,第一联为征下联,终评时遇到达样一个对句:<BR> 出句: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BR> 对句: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BR> 这一对句,立意不错,切合征联时令(始自中秋节),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而且“晚节”一词形成双关,既说黄花(菊花)开在晚些的节日(中秋)中,又说老人保持晚年的情操。因此,这一对句颇受评委会中老年评委的喜爱。不过,又发现它与大团圆征联的主题虽有一定关系,但“贴”的不紧,因此,只能评为二等,且排列靠后了。<BR> 切<BR>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BR> 《楹联丛话·卷四》载:<BR>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BR>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BR>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BR> 其一 苏学士前传谪宦<BR> 孟夫子后拜先生<BR> 其二 金石文章空八代<BR> 江山姓氏著千秋<BR> 其三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BR>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BR> 其四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BR>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BR>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BR>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调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名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BR>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BR>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BR>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BR>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挽)<BR>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BR>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BR>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BR>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BR>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首先切合鲁迅: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其次切合作者自己: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陈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徐联在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BR>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BR> 新<BR>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如果不出“新”,对联就不能发展。<BR> 对联要立意新,这是最主要的。对于同一题材,同一名胜,同一人物,后来者一定要以最新的立意取胜前人,否则,低于前人或者模仿前人,还不如搁笔。<BR> 试看几副理发店的传统名联:<BR> 其一 虽云毫末技艺<BR> 却是顶上功夫<BR> 其二 到来尽是弹冠客<BR> 此去应无搔首人<BR> 其三

修就一番新气象<BR> 剪去千缕旧东西<BR> 其四 不教白发催人老<BR>

更喜春风满面生<BR> 其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BR>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BR> 这几副联,各有其立意角度,尽管都带有双关意味,却不令人感到重复。一联是自赞手艺好,“毫末”与“顶上”双关用得极为精当;二联是写顾客情态的,“弹冠”与“搔首”写出理发前后客人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三联是写“修剪”这一行业的特点;四联是写理发师的高尚精神境界;五联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借理发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BR> 面对这些名联,再创作就一定要另辟蹊径,如:<BR> 新事业从头做起<BR> 旧现象一手推平<BR> 也有些借前人对联意思,加以改造:<BR> 俯首甘为毫末业<BR> 立足就显绝顶功<BR> 它与前面所引用一联有近似之处,但“俯首”、“立足”将理发师形态、神态写入,也有新意。然而,也有些改造得不好的,如:<BR> 磨砺以须,工夫纯熟<BR> 及须而试,手段精良<BR> 在创作新对联时,更要注意创新。有一副很有特点:<BR> 技术革新,头头是道<BR> 容光焕发,面面皆春<BR> “头头是道”双关极巧。而一当把那些操作过程写入,便索然无味了:<BR> 推剪剃刮使您满意<BR> 烫吹洗理令君称心<BR> 由此可见,立意新实在是对联创作的关键,当今若干对联,却恰恰是没有新的立意,尤其春联创作,这方面问题更突出些。我们提倡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要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许多对联作家为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绩斐然。而一般初学者常常对时代精神进行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他们以为写春联一定要写上“责任田”,要写上“实现四化”,要写上“振兴中华”,仿佛只有这些新名词,这些标语口号,才能体现“思想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BR> <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的。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也要杜绝。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才能创造出佳作。有些同志每年都写作和发表几十乃至数百副春联,却不注意创新,试将其历年作品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意境和语言上雷同的太多了。<BR> 奇<BR>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BR> 趣联常以奇取胜,以巧夺人。拆字联自古以来,数量很多,论构思之奇,下面这副是不可多得的:<BR>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BR>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BR> 再以数字联为例,有一种数字灌顶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出句以“三”分领三个名词,对句必避开“三”,但必须也领三个名词,十分奇特。于是,引动人们写了不少这类的对子。古往今来,只有华罗庚先生的一副,能称得上“奇中之奇”:<BR> 三强韩赵魏<BR> 九章勾股弦<BR> 这是50年代初,华罗庚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途中所作,不但所领三个名词都有出处(韩赵魏为战国三强,勾股弦定理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一书),而且用进在座的钱三强,赵九章二人的名字,比起“三光、四诗”来,又多了一层意思。<BR> 除趣联外,其他各类对联中都有一些构思奇特的。比如写太白楼的对联,多写李白的飘零身世,斯楼的幽雅环境,甚至以扬李抑他的办法,尽写李白的诗才。王有才一联堪称奇绝:<BR> 我辈此中惟饮酒<BR> 先生在上莫题诗<BR> 也有人称其为“太白酒楼”联。不管怎样,此联构思不凡,用劝人只饮酒莫题诗的主意来反衬李白的诗才,写法不同一般。<BR> 应该看到一些新而奇的对联,常常能促进对联品种的多样化。比如,以嵌本年天干地支的干支联,是春联的发展;自挽联,是挽联的发展等。<BR>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的基本法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奇,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因此,初学者应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作联不必贪多,能做到“创作一副,满意一副”,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了。<BR>构思途径 </P>

<P>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

书写对联人篇二

对联的写法

对联的写法

第一节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

集句主要有五种:

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2、半联集句

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

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

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

4、改字集句

{书写对联人}.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

莫愁前路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

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第 二节 摘句式

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

山重水覆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第三节 脱化式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

落处惊风雨;

挥来泣鬼神。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

天增岁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

行勤俭事;

过冷清年。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

早行勤俭事;

免过冷清年。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通四海;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

、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书写对联人}.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真是巧妙。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第四节 创新式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一、对句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书写对联人}.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二、定题创作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 北京饭店百年庆典一等奖联:{书写对联人}.

老店新容,常为五星争绚丽;

古都名秀,再从百岁续辉煌。(陈凯)

三、自由创作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 如:延庆2005年迎春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

一等奖:(10副)

诚信如山知进退

虚怀若谷纳乾坤

(苗云泽河北省)

书写对联人篇三

对联的写法

对联的写法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不能出现重复的字。。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即上下联在内容、情调、色彩、风格诸方面要协调。 FrriB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书写对联人}.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五.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vg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分类

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并蒂新开幸福花 q^\

同心永结富裕果 vsU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如郭沫若挽蒲松龄: EW>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wm@P/d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联:

书写对联人篇四

描写历史名人的对联

描写历史名人的对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写孔子)

2.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于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写孔子)

3.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写孔子)

4.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写荆轲)

5.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信陵君祠)

6.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悼屈原)

7.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写屈原)

8.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悼屈原)

9.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0.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

11.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12.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写项羽)

13.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 羽)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勾践)

15..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不知有汉,美 人、名马、英雄。(写项羽)

16.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写张良)

17.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写韩信)

18.家传十四篇书,合三苍为一;律讽九千字学,通五经无双。(写许慎)

19.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苏 武)

20.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陕西苏武庙)

21.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王昭君)

2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

23.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诸葛亮)

24.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诸葛亮

25.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诸葛亮)

26.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27.心悬八卦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连吴,魏,常怀谨慎励臣躬。(成都武侯祠)

28.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成孚足千秋。(悼诸葛亮)

29.两表酬三顾,一对足三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悼诸葛亮)

30.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遍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写诸葛亮)

31.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写关羽)

3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湖南桃源县陶渊明祠)

{书写对联人}.

33.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34.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江西南昌滕王阁联)

35.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颂李白) ’

36.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写李白)

37.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写李白) ,

38.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写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 白)

39.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40.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

4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间,春水群鸥野老心。(成都杜甫草堂)

4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为杜甫题)

43.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写杜甫) 。

44.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为生民请命,恫鳏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写杜甫)

45.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写杜甫)

46.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47.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

48.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杜甫)

49.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 甫)

50.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52.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为辛弃疾题)

53.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稼轩祠联)

54.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悼李清照)

55.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俱飞。(写李清照)

56.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写陆游)

57.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欧亚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汉京。(写成吉思汗)

58.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为蒲松龄题)

59.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写蒲松龄)

60.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写归有光)

61.改革衣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彩金之妙,天下文明。(写黄道婆)

62.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写郑成功)

63.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坑志,方知海外有孤臣。(写郑成功)

64.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扬州史可法墓)

65.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坏故土,还留胜衣冠。(写史可法)

66.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写史 可法)

67.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68.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孙中山挽秋瑾)

69.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写秋瑾)

70.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载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写孙中山)

71.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写孙中山)

72.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悼鲁迅)

73.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 迅)

74.译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作文
下一篇:五年级说明文作文教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