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2-05-03 点击:
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代总理李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国内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国务院在赵紫阳总理主持下,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开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 ——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国民生产总值1987年达到10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1%。经济发展速度比较高, 波动幅度比较小。国民收入1987年达到91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7%。国内财政收入1987年达到2243.6亿元,平均每年增 长12.9%;预算外资金1987年达到19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2%。粮、绵、钢、煤、电、石油、化肥、水泥、化纤、纱、布等主要产品的产量, 以及交通运输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民所有制企业新增加的固定资产达到5854亿元,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6.5%。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 周转率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比过去有所提高。工业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加,主要产品质量有了改善。工业生产中物质消耗水平有所下降,五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 煤1.6亿吨。宏观经济效益的改进,为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为270元,1987年提高到46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6%;城 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82年为494.5元,1987年提高到9.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3%。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品供应明 显增多。城市新建职工住宅8.5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9亿平方米,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全国城镇共安排3700多万人就业,基本解决了长期积累 的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五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和各项社会化服务业,以及各种兼业经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副产品统购派购 制度的初步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有了发展,开始出现现代农业的集 约化经营方式。
——城市改革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试行股份制,促使 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定额管理和经济核算,改革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开 始形成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经营机制。
——在搞活消费品市场的同时,逐步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开拓金融、技术、劳务和房地产市场,对价格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大力发展了企业、地方和部门间的横向经济联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
——积极推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在计划、投资、物资、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体制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开始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 控为主过渡。在所有制方面,在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城乡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 独资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份、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在加强经济法制方面,在加强财政、税收、物价、银行、审计、海关和工商行政的管理与 监督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五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下,改革逐步在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展开,日益显示出重大作用。
——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开始把竞争机制引进科技领域,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利制度已经建立,技术市场蓬勃 兴起。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有了新的发展。各种自负盈亏、技工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不断涌现,开始改变了单一的国家办科研的局 面。过去五年中,全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万多项,其中一部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 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高等教育改革逐渐展开,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派出了大批的各类留学人 员,加强和改进了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得到加强。幼儿教育、残疾人教育和扫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文学艺 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在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各级政府在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和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方面有了进步,并在工作中努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和要 求。许多企事业单位逐步加强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许多村民自治组织逐步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加强法制建设作了很大努力。五年内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有30项,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有255 项。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执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有了加强。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逐步增强。
——军队的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人民解放军实现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进程加快。军队裁员100万的任务 已经完成,官兵素质有了提高,国防装备有了改善。国防科技和工业部门认真执行军民结合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和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 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半封闭状态。
——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开发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积极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它们在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方面,在了解国际市场、传递经济信息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
——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1987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2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4.7%。对外贸易市场日趋扩大,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都有增加。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五年间为改造现有企业而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1万多项,用汇近100亿美元。许多企业技术落后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增强了开发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技术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改变了只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局面。
——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五年间全国通过各种方式使用国外贷款153.8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7.8亿美元。在1万多个中外合资经营、 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和建设项目中,生产性企业、出口型企业和先进技术型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得比较好的企业和一些对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 的项目。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五年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完成营业额近40亿美元。 1987年来华旅游入境总人数达到2690万人次,创汇18.4亿美元,分别为1
982年的3.4倍和2.2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人民同 各国人民的友谊。
五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有力地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和一些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陈旧观念受到冲击,适应现代科学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传播和 增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成为考虑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企事业管理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群众性的精 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发展。为建设和改革积极创新、辛勤劳动、作出可贵贡献的先进人物大量涌现。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果,对建设和改革中的许多重 要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这里还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刚刚过去的1987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4.6%(不包括村办工业),适 销对路的产品大幅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1
2.7%,粮食总产量增加109亿公斤,达到4024亿公斤。外贸出口增长 27.8%,国家外汇结存上升。经济环境仍然比较紧张,但同上年相比,长期存在的某些不稳定因素正朝着缓解的方向发展。去年的情况说明,全面推行企业承包 经营责任制,正确发挥国家的投资、信贷和消费基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把稳定经济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逐步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实现微观搞活和宏 观控制的统一。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很有希望的。
各位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我们较好地完成了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前两年的执行情况也是好的。五年来我们国家在各方面取 得的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广大干部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 意,向全国各族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物价上涨过多,使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应该看到,我国 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价格体系很不合理。在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改革价格体系,适当提高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的价 格。因此,物价总水平有所上升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几年尤其是去年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是同某些不正常因素分不开的。 这里有货币发行偏多,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原因,也有一些国营工商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擅自涨价和变相涨价,以 及商品流通领域中间环节过多,市场物价管理不严,投机倒把分子乘机扰乱市场的因素。在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没有能够及时地和正确地运用价值规律 来指导农业生产,致使粮食、生猪和其他一些农副产品
的生产出现波动,造成某些食品供应紧张,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的产生,也是同我 们在工作指导上的缺点和失误分不开的。当然,如何正确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生产和消费,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国务院最近经过多次认 真讨论,决定在物价问题上采取以下的综合配套措施:一、继续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逐步调整农副产品价格,理顺工业品与农副产品的比价 以及农副产品内部的比价,以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二、从增加供给和抑制需求两方面入手,适当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使物价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努力做到不超过 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三、对主要食品定量供应部分,各地根据价格上涨的不同情况,要给职工以适当补贴;四、积极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 价;五、加强物价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建立和健全群众性的社会监督制度。对投机倒把和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严加管束和依法惩处。为了向代表 们进一步说明物价和价格改革的情况,将由国家物价局向大会作一专题汇报。
五年来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前进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中也还有不少缺点。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效益的倾 向依然存在。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供应、交通和通信仍然很紧张。国家财政还有较多的赤字。不稳定因素虽有缓解,但尚未根本消除。在新旧两 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在改革旧体制和探索、完善新体制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新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集体与个人、计划与市场等基本经济关系尚未完 全理顺,很多方面的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市逐步开放和商品货币流通日益扩大,许多法规和制度有的尚未建立,有的不够健 全,有的执行又不够严格,管理监督也没有跟上,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敲诈勒索、假冒伪造等恶劣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干部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化;一些政府机 构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部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奢侈浪费惊人;在交通运输和生产建设中,由于领导不力、管理不善、劳动纪律松弛和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恶 性事故多次发生。所有这些,给改革和建设事业以至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过去五年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我们从实践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吸取的有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建设要依靠改革,改革要促进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改革放在总揽全局的位置上。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不改革长期形成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是不 可能的。因此,建设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促进建设。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只有以改革总揽全局,才能高屋建瓴,驾驭复杂局势,带动各方面的工作。五年来的实 践还告诉我们,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只能在经济环境还不宽松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 律,不断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对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建设和改革相 互促进,沿着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前进。
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02-23 14:0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分享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三次会议(1956年6月)
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1月~1978年3月)
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
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
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
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
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一次会议(1983年6月)
二次会议(1984年5月)
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
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
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一次会议(2003年3月)
二次会议(2004年3月)
三次会议(2005年3月)
四次会议(2006年3月)
五次会议(2007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08年3月)
二次会议(2009年3月)
三次会议(2010年
3月)
四次会议(2011年3月)
五次会议(2012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13年3月)
二次会议(2014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令继续有效的决议》。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名 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名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名单 报 告
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提案的审查报告
决 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一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令继续有效的决议 公 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1987年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统计学计算题
四、计算分析题(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一、某车间有30个工人看管机器数量的资料如下:
5 4 2 4 3 4 3 4 4 5 4 3 4 2 6 4 4 2 5 3 4 5 3 2 4 3 6 3 5 4
以上资料编制变量分配数列。
二、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问:(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分组标志:成绩 分组类型:数量标志 分组方法的类型: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成绩: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三、某企业10月份生产情况(单位:台):
问:计算该企业各车间和全厂产量计划完成%。
第一车间=实际产量/计划产量*100%=440/400*100%=110%
第二车间=400/440*100%= 90.91% 第三车间=650/700*100%=92.86%
全厂产量计划完成=(440+400+650)/(400+440+700)*100%=1490/1540*100%=96.75% 四、某工业集团公司工人工资情况
问:计算该集团工人的平均工资。
五、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第一车间实际产量为190件,完成计划95%;第二车间实际产量250件,完成计划100%;第三车间实际产量609件,完成计划105%,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95%100%105%
3
100%
另外,一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2元/件,三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5元/件,则三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
181215
3
15元/件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六、1990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七、某厂甲、乙两个工人班组,每班组有8名工人,每个班组每个工人的月生产量记录如下:
甲班组:20、40、60、70、80、100、120、
70 乙班组:67、68、69、70、71、72、73、70 计算甲、乙两组工人平均每人产量;
计算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比较甲、乙两组的平均每人产量的代表性。 八、检查五位学生统计学原理的学习时间与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资料:(1)建立学习成绩(y)倚学习时间(x)的直线回归方程 (2)计算学习时数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
九、根据某地区历年人均收入(元)与商品销售额(万元)资料计算的有关数据如下:(x代表人均收,y代表销售额)
n=9 x=546 y=260 x2=34362 xy=16918
计算:
(1)建立以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含义 (2)若1996年人均收为400元,试推算该年商品销售额
十、某公司三种商品销售额及价格变动资料如下:
计算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
十一、某市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2000万元,1999年增加为15600万元。物价指数提高了4%,试计算零
售量指数,并分析零售量和物价因素变动对零售总额变动的影响绝对值。
十二、(1)已知同样多的人民币,报告期比基期少购买7%的商品,问物价指数是多少?
(2)已知某企业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24%,职工人数增长了17%,问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
十三、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如下:
试计算我国在“七五”时期年平均增加人口数量。
十四、某商店1990年各月末商品库存额资料如下:{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又知1月1日商品库存额为63万元。试计算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的平均商品库存额。
十五、某工厂的工业总产值1988年比1987年增长7%,1989年比1988年增长10.5%,1990年比1989年增长
7.8%,1991年比1990年增长14.6%;要求以1987年为基期计算1988年至1991年该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十六、某地区1990年底人口数为
3000万人,假定以后每年以9‟的增长率增长;又假定该地区1990年粮食
产量为220亿斤,要求到1995年平均每人粮食达到850斤,试计算1995年的粮食产量应该达到多少斤?粮食产量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如何?
十七、某地区粮食产量1985—1987
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3,1988—1989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1999年比
1989年增长6%,试求1985—199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十八、下面的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
单位:万人
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试计算全部可能计算的相对指标,并指出它们属于哪一种相对指标。 十九、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资料如下表:
试求该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
二十、某企业1992年某种产品单位成本为800元,1993年计划规定比1992年下降8%,实际下降6%。
企业1993年产品销售量计划为上年的108%,1992~1993年动态相对指标为114%,试确定: ⑴该种产品1993年单位成本计划与实际的数值。 ⑵1993年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⑶1993年单位产品成本实际比计划多或少降低的百分点。 ⑷1993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
二十一、某地经回归分析,其每亩地施肥量(x )和每亩粮食产量(y )的回归方程为: yc=500+10.5x,试解释式
中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若每亩最高施肥量为40斤,最低施肥量为20斤,问每亩粮食产量的范围为多少?
二十二、为研究产品销售额与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某公司对所属6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设产品销售额为x (万
元),销售利润为y (万元).调查资料经初步整理和计算,结果如下::
x=225 x2=9823 y=13 y2=36.7 xy=593 要求:(1)计算销售额与销售利润之间的相关系数; (2)配合销售利润对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 二十三.根据以下资料,试编制产品物量总指数
要求: (1)计算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2)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变动而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说明总成本(相对程度和绝对额)变动的情况. 试计算: (1)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2)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10分) 二十六、某企业1990年各季度实际完成产值和产值计划完成程度的资料如下:
试计算该企业年度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要求: (1)利用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所缺数字补齐;
(2)计算该地区1991年至1995年这五年期间的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以及按水平法计算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二十八、某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1988年比1987年降低2%,1989年比1988年降低5%,1990年比1989年降低3%,1991年比1990年降低1.5%,试以1987年为基期,计算1988年至1991年该企业单位成本总的降低速度和平均降低速度.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二十九、某地区粮食产量1985—1987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3,1988—1989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1990年比1989年增长6%,试求1985—199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三十、调查某企业甲、乙两个班组工人的月工资如下表。
计算得到甲、乙两组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700元和650元。
请计算说明哪个均值的代表性更高。(写出公式、计算过程,结果保留4位小数)
三十一、万里橡胶制品厂生产的汽车轮胎平均寿命为40,000公里,标准差为7500公里。该厂经过技术革新试制了一种新轮胎比原轮胎平均寿命明显延长,则可大批量生产。技术人员抽取了100只新轮胎,测得平均寿命为41,000公里,汽车轮胎的平均寿命服从正态分布。试利用样本观察的结果,说明该厂是否应大批量棰产这种新轮胎。(a=0.05) 标准正态分布表
三十二、对某市百货商场进行抽样调查,被抽取的10家商场的商品流转费用率与利润率资料下:
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多选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多选题:
1、公共场所卫生涉及( ABCD )
空气卫生
饮水卫生
微小气候
公共用品用具
食品卫生
2、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BDE )
A、提高场所的经营水平
B、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C、提高场所的服务水平
D、保障场所内公众健康
E、提高场所的卫生质量
3、我国公共场所的环境特征是( ABCDE )
A、人群密集
B、人群流动性大
C、有建筑围护结构
D、物品用具供人群重复使用
E、建筑和布局不合理
4、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是( ABC )
A、室内空气质量
B、公共用品用具的消毒效果
C、从业人员的整体卫生意识和卫生素质
D、处罚
E、增加卫生监督员
5、1987年颁布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已经不适应当前卫生管理的需要,主要为( AE )
A、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所规定的公共场所种类太少
C、处罚力度太低
D、检测指标少
E、不适应卫生法制管理的需要
6、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可依法进行卫生许可的公共场所包括( ABD )
A、餐厅
B、游泳场
C、写字楼
D、公共浴室
E、办公场所
7、违反1987年颁布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的行政处罚为( ABD )
A、警告
B、罚款
C、暂扣“卫生许可证”
D、停业整顿
E、媒体曝光
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所引起的人群健康危害主要包括( ABE )
A、空气传播性疾病
B、过敏性疾病
C、水源性疾病
D、食源性疾病
E、不良建筑综合症
9、公共场所室内新风不应来自( ABDE )
A、建筑物的走廊
B、室外
C、建筑物天棚吊顶内
D、机房
E、室内
10、集中空调系统一般包括多个循环系统 , 其中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系统是
(BD )。
A. 冷冻水循环系统 B. 冷却水循环系统
C. 制冷剂循环系统 D. 空气循环系统
E. 空调风管系统
11、 公共场所哪些指标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ABDE )
A. 空气和微小气候 B. 采光和照明
C. 顾客用具 D. 噪声 E. 二次供水
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监督对象有(BCE )。
A. 清洗机构 B. 公共场所经营者
C. 专业清洗机构D.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E. 卫生学评价机构
13、 专业清洗机构应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进行清洗 , 这些规定主要包括(ABDE )。
A. 清洗设备要求 B. 清洗方法要求
C. 清洗价格要求 D. 清洗程序要求
E. 污物处理要求
14、公共场所室内噪声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 主要包括 (ABDE )
A.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B. 对听力的影响
C.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D. 对心脏的影响
E. 对心理的影响
15、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场所内空气中的化学指标包括 (AE )
A. 一氧化碳 B. 温度
C. 可吸入颗粒物 D. 新风量
E. 甲醛
16、公共场所内可能通过公共用品用具传播的传染病包括(BDE )
A. 呼吸道传染病 B. 肠道传染病
C. 艾滋病 D. 性病
E. 皮肤病
17、 候诊室的卫生操作要求包括(ABCDE ) 。
A 室内应采用湿式清扫 B 候诊室内不设共用饮水杯
C 室内禁止吸烟 D 不得在候诊室内出售商品和食物 E. 卫生间应随时清扫、消毒、保洁
1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微生物指标包括(ABC )。
A. 细菌总数 B. 真菌总数
C.B-溶血性链球菌 D. PM10{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E. TVOC
19、 住宿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BCDE )。
A. 洗衣房卫生管理制度 B. 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报告制度
C. 证照管理制度 D.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
E. 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20、沐浴场所包括(ABCD )
A. 洗浴中心 B. 温泉浴
C. 水吧SPA D. 足浴
E. 游泳馆
21、集中空调系统的某些设各部件污染后容易造成人群健康危害 , 这些设备部件是(ABCD )
A. 表冷器 B. 风管
C. 开放式冷却塔 D. 空气过滤器
E. 制冷机
22、宾馆饭店中的公共用品用具主要包括(BCE )
A. 剃须刀 B. 床上用品
C. 洗浴用品 D. 牙刷
E. 杯具
23、为保证公共用品的消毒效果所必须采取消毒程序为(ABD )
A. 去污清洗 B. 消毒
C. 清水冲净 D. 保洁存放
E. 浸泡消毒{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24、公共场所检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的现场快速检验方法包括(BCDE )
A. 空气细菌总数检测 B. 微小气候检测 C. 空气中CO检测
D. 空气中 PM10 检测 E. 室内噪声测定{198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25、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BCE)
A. 大专以上学历 B. 准确运用法律法规
C. 正确执行执法程序 D. 良好的道德水平
E. 熟练掌握相关卫生规范和标准
26、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的法规体系包括(ABCE )。
A. 传染病防治法 B.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C.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D.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E.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27、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包括 (ACE )。
A. 卫生监测 B. 图纸审查
C. 卫生技术指导 D. 建筑布局
E. 行政处罚
28、 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关键环节是( BCD)
A. 公共场所所在位置 B. 公共用品用具消毒效果
C. 室内空气质量 D. 从业人员体检培训
E. 强化管理相对人的自律行为
31. 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基本方法是(ABCDE )
A. 现场观察 B. 询问调查
C. 卫生监测 D. 现场记录
E. 监督指导
32. 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ABDE )
A. 卫生组织、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B. 基本卫生设施、消毒设施是否完好及运行情况
C. 场所的竣工验收资料
D. 场所内外环境卫生状况
E. 从业人员体检和培训情况
33.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各类公共场所均涉及到的卫生监督内容有(ACE)
A. 卫生管理制度 B. 空调系统卫生状况
C. 卫生设施情况 D. 公共用品用具
E. 卫生许可证
34. 公共场所发生传染病的处理原则是(ABDE )
A. 及时报告疫情 B. 妥善处理病人
C. 保护现场 D. 疫源地处理
E. 对接触者和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措施
35. 对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报告和调查的要求是(ABCDE )
A. 明确事故报告范围 B. 明确报告责任人
C. 明确报告时限 D. 开展事故调查
E. 报告调查情况
36. 公共场所发生健康危害事故的处理原则是(ABCDE )
A. 抢救受害者 B. 消除有害因素
C. 保护现场 D. 调查取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