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2-05-01 点击:
1979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2013年)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1 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6 -
195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55
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68 关于一九五八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 ............................................... - 89 - 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06 - 196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26 - 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 - 133 - 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47 - 197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52 - 197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72 - 198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90 - 198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00 - 198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21 - 198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40 - 198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55 - 198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68 - 198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77 - 198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94 - 198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08 - 198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28 - 199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45 - 199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63 - 199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81 - 199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92 - 199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05 - 199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15 - 199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26 - 199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39 - 199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50 - 199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62 - 200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73 - 200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84 - 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95 - 200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05 - 200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21 - 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34 - 200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48 - 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63 - 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77 -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93 - 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605 -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 619 -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 619 -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 - 619 -
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5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各位代表:
我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听了刘少奇同志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并进行了三天的讨论以后,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一件历史性的工作,通过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接着,又通过了几个重要的法律。现在,我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
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间,中央人民政府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先后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和深入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各种民主改革运动,恢复了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着重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经济,初步地调整了公私营工商业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随后,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着手有系统地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 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部工作现在还没有最后完成,对于计划的许多细节还在进行补充和修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是大家已经知道的,这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即冶金工业、燃料工业、动力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这是因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并且归根结底,也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当然,重工业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建设时间比较长,赢利比较慢,产品大部分不能直接供给人民的消费,因此在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期间,虽然轻工业和农业也将有相应的发展,人民还是不能不暂时忍受生活上的某些困难和不便。但是我们究竟是忍受某些暂时的困难和不便,换取长远的繁荣幸福好呢,还是因为贪图眼前的小利,结果永远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好呢?我们相信,大家一定会认为第一个主意好,第二个主意不好。
我国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迅速地完成了工业恢复的任务,在恢复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十六点九。在建设期间,工业发展的速度当然要低些,但是一九五三年工业总产值仍然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三。一九五四年预计现代工业的总产值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四点二倍,如果再加上农业和手工业,那么今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二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旧中国是不能够设想的。
拿几项最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一九五四年预计产量来同一九四九年产量比较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
动人的数字:电力一百零八亿度,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五倍;原煤八千一百九十九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六倍;生铁三百零三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十二点四倍;钢二百十七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十三点七倍;金属切削机床一万三千五百十三台,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八点五倍;水泥四百七十三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七点二倍;棉纱四百六十万件,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六倍;机制纸四十八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四点五倍。当然这些产量还是很少的,但是它们的增长状况表明,只要坚持努力,我们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在工业的发展中应当指出三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现代工业的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在一九四九年,这个比重大约是百分之十七,而在一九五四年预计将近百分之三十三。第二是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一九五四年消费资料的生产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三点一倍左右,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却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五点七倍左右。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一九五四年将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八上升为百分之四十二点三。第三是国营、合作社营和公私合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于国营工业和合作社营工业一年一年壮大,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成批地转为公私合营工业,这一比重在一九五四年预计将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七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一左右。这就是说,没有转为公私合营的资本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只占百分之二十九左右了。
这些统计表明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工业化的目标前进,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
我们原有工业的基础虽然薄弱,却是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工业利润和工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忽视这个基础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在力量,增加生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使它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培养人才和供应设备,并且供应人民的需要。但是我国原有的工业究竟是非常落后的、零散的、不平衡的,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就必须主要地依靠新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建设。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和改建的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约有六百个,大家所知道的苏联协助我国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就是其中的骨干。在这些项目中,有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有色冶金企业、煤矿企业、石油企业、各类重型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飞机制造厂、电力站、化学工厂等。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将使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大地提高一步,使我们可以自己生产冶金设备、发电设备、采油设备、锻压设备,自己生产汽车、火车头、拖拉机、飞机,并且将使我们有新的工业区域和工业基地,使我国目前工业分布上的不合理状态开始发生变化。这些项目的大部分将在一九五八年完成,少数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九五三年全国完成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较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五四年计划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又比一九五三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八。一九五四年新建、改建和续建的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有三百个,预计在本年内可以有五十一个重大项目完成建设。在苏联协助我国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中,已全部或者部分完工并投入生产的有十七项,包括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薄板厂,阜新的海州露天煤矿等;正在施工的有三十四项;其余都正在设计,不久就可以开始施工。
根据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规定,关于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规定,关于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定,并不是空谈,而是我们正在实现着的活生生的事实。全国的劳动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英勇奋斗,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祖国的面貌。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有计划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建设对于我们是一个完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从最近
几年的事实看来,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是有进步的。我们的工业管理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各工业部门在实行计划管理、建立责任制度、改进技术领导、扩大地质勘探力量和基本建设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许多成绩和经验。广大的职工群众开展了蓬蓬勃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运动,在技术上也有了不少的发明和创造。依靠管理人员和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一九五三年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三,同年中央五个工业部的产品成本比一九五二年平均降低了百分之三点二。
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满。我们既然是在开始学习,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而且已经遇到不少困难。我们还必须克服许多工作上的缺点。我们的年度计划并不是都完成了。例如一九五三年中央六个工业部的基本建设计划就只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四点三。水力涡轮、原盐和糖的生产计划没有完成。没有完成计划的建设单位和生产企业更多。例如根据重工业部的检查,重工业部一九五三年总的产值计划是超额完成了,但是它所属的生产企业却有百分之二十五没有完成计划;并且,如果从生产总值、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四种指标来检查,全面完成四种计划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三十。此外,有些企业的计划定得过于保守,很容易超额完成,失掉了指导生产的意义。最突出的如沈阳染料厂一九五三年竟完成了利润计划的百分之五百以上。这些严重的情形在其他的工业部也同样存在,有的甚至更严重。我们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些情形。
目前工业方面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计划性不足。我们现在还有许多计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常常互相脱节,并且常常变动。很明显,这里有很多客观的困难不容易在短时期内克服。但是毕竟有不少供应、生产、销售之间的不平衡,不少产品的品种、规格的不合需要,不少建设工作中的勘探、设计、施工的不能衔接,不少交通运输、工业城市规划和工业建设的不相配合,是由于主观努力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而来的。这方面的状况必须尽可能改善,以减少国家的损失。各个企业、各个主管部门和国家的计划统计机关必须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生产和需要的情况,研究建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周密的平衡和计算,加强各有关部门相互的配合和协作,并充分地吸收广大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规定各种指标,订出先进的确实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深入检查,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保证国家计划的全面的完成。
工业方面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许多部门和企业不重视节约资金、不重视管理财务成本而形成的巨大的浪费。人民日报最近发表过太原热电站建设工程中的浪费情况,就是一个惊人的例子。这个工程因为盲目采购材料而积压资金一百四十四亿余元,因为没有及时向国家申请调拨物资损失二十五亿七千多万元,因为材料使用的浪费损失十八亿余元,因为劳动效率过低损失二十三亿五千多万元,因为工地临时建筑标准过高浪费二十三亿元,而因为工地物资散失和购置家具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还不在内。这种情形在目前的基本建设工程中还远不是少数。不少的基本建设工程还没有规定适当的建设标准,而不少城市、机关、学校、企业又常常进行一些不急需的或者过于豪华的建筑,任意耗费国家有限的资金。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中由于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不善、原材料使用不当、劳动组织不好、劳动纪律松懈、产品质量低劣、对生产安全注意不够等项原因也造成国家的浩大损失。按一九五四年的计划指标计算,单是中央的六个工业部加上地质、建筑工程、铁道、交通、邮电、林业六个部,只要降低基本建设的建筑安装成本的百分之一,就可以每年为国家节约二千八百亿元;中央和地方的国营工业的生产成本只要降低百分之一,就可以每年为国家节约八千四百亿元;中央和地方的国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提高百分之一,就可以每年为国家增产一万六千亿元。因此,为了增加国家资金的积累,为了消灭浪费,一切国营企业和建设单位必须全面地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贯彻经济核算制,建立严格的节约制度,力求降低成本。
技术力量的不足和技术管理的不善,也是工业方面的重要问题。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我国工业中原有的技术力量很弱,我们现有的高等学校所能培养出来的技术干部,在数量上、门类上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在短时期内满足工业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个情况下必须更加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和
1979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出现次数
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在1979年之前的,文革当中那些充满“斗争”的词汇,比如反攻倒算等,在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便从此消失了。改革的字眼,开始出现,而且频率逐渐增多。 经过对历年改革出现频次的梳理发现,经过第一轮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改革呼声极为强烈。此后,邓小平南巡之后,新一轮改革出现,改革逐步走向平稳。 但在平稳中,每逢政府换届年,改革便攀升。但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改变了这一规律。从数据的曲线可以看出,2013年之后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频率并没有因为是“平年”而减弱,反之逐年增多,今年达到86次。这跟当前政府深化改革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今年作为改革关键年,改革的高频出现,再次释放了改革持续加码的信号。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价格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军队改革等等,这些都是要继续啃的硬骨头。
与改革相对应的,依法治国等词汇,在上世纪90年开始出现,随之“服务型政府这类词汇,也开始上升。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词汇也高调出现。 而经济一直是改革年代的高频词汇。这说明,历年改革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发展经济上。于是,我们看到自从199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入GDP的概念,GDP的总量不断增长。此后出现了两个拐点,一个是2012年温家宝总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八年来一直控制在8%左右的增长目标,下调至7.5%。第二个拐点出现在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长目标再次下调至7%左右。
这是在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确立的。但总理在报告中所谈及的创业、以及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等等,都释放出确立这一目标的自信——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的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采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货、社会政策托底的基本思路。还有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突出的三个重点——京津冀优质生产要素聚集,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由东向西、由沿海想内地扩散、一带一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在改善民生上,应对就业和扶贫。
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这是当前经济局势的一个基本判断。所以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目的,则是致力于平衡经济增长与改革的关系。
经济与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是改革年代出现最高的词汇。但是发展的前后要义,则发生了一些改变。在2003年之前的改革年代里,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多是经济、技术、企业、市场等词汇。这说明,早起改革的目标,是增长经济。而进入2003年之后,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则逐渐变成了建设、社会。
带来这一改变因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对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综合治理等问题的持续关注,“社会”一词逐渐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流词汇,与社会相关联最多的词汇,便是和谐。
由此也看到,以发展为主题的改革重点,随之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经济领域逐渐转移到社会层面。之后,三农问题、社保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等不断出现,成为政府工作报告里不可回避的话题。
进入十八大之后,社会方面的改革重点,放在了社会建设上。为了培育社会组织,这便要求政府要进行简政放权。随之,“政府”一词也成为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2013年、2014年、2015年,政府出现的频次均保持在40次以上。而与政府相关联较多的,如服务、保障以及制度。此类的关联,说明政府将会以制度来确保简政放权的实施。{1979政府工作报告}.
而要落实,重要环节就是官员。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以网络流行词汇“任性”,注解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有权不能任性”。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20年来首提治“庸官懒政”。
此前,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提过“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而李克强以开创先河的方式,更进一步。
事实上,在两会之前的2月26日,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就提出,“懒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如今,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庸官懒政,可能将如同反腐一样严厉。反腐追求廉洁、整治庸官懒政则追求效率,以此确保在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能够落到实处,能够让人民对改革有获得感。(文/特约评论员 马想斌)
【附数据】
1、从1979年到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发展:5431
经济:4257
改革:2682
建设:3102
社会:3193
企业:2210
人民:1708
市场:1176
农村:1011
收入:667
2、改革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
1979年:18次
1980年:22次
1983年:71次
1985年:99次
1986年:106次
1987年:112次
1988年:164次
1989年:63次
1990年:44次
1991年:46次
1993年:68次
1994年:70次
1995年:71次
1996年:67次
1997年:52次
1998年:78次
1999年:56次
2000年:50次
2001年:57次
2002年:54次
2003年:91次
2004年:51次
2005年:80次
2006年:70次
2007年:66次
2008年:94次
2009年:61次
2010年:64次
2011年:59次
2012年:67次
2013年:51次
2014年:77次
3、关于GDP的增长数据和增长率,单位:万亿元 1993年:3.55 13.4%
1994年:4.38 11.8%
1995年:6.079 10.2%
1996年:7.11 9.7%
1997年:7.8 9.3%
1998年:8.4 7.8%
1999年:8.96 7.6%
2000年:9.92 8.4%
2001年:10.96 8.3%
2002年:12.03 9.1%
2003年:13.58 10%
2004年:15.98 10.1%
2005年:18.23 9.9%
2006年:20.94 10.7%
2007年:24.66 14.2%
2008年:30 9%
2009年:33.5 8.7%
2010年:39.8 10.5%
2011年:47.2 9.2%
2012年:51.9 7.8%
2013年:56.9 7.5%
1979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1980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0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
——1980年8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姚依林 各位代表: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在向大会提出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同志,于今年4月8日向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了报告。1980年计划正在顺利执行,预计工农业总产值可以超额完成。这个报告已经印发大会,请审议,我在这里不再说明了。鉴于过去年度计划制定得比较晚,不利于各地区、各部门早日安排工作,国务院确定,今年提前制定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请这次大会审议。经大会批准后,再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编制各项具体计划。
现在,我着重报告1979年以来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情况和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
一、国民经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决实现工作着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转移,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经过一年多来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张努力,团结奋斗,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一,重大的比例关系正在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在农村落实了一系列政策,国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大幅度地提高了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免了贫困社队的粮食征购任务,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79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6%。粮食产量33,212万吨,比上年增加2,737万吨,这是在1978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实现的,1978、1979两年共增产粮食4,900多万吨。两年这样大幅度的连续增产,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1979年油料产量644万吨,比上年增加122万吨;肉类产量1,062万吨,比上年增加206万吨。增产的幅度都很大。棉、麻、丝、茶等经济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多年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状况开始有了变化。
由于采取了在原料、燃料和动力供应等方面优先保证轻工业生产的措施,1979年轻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6%,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4.2%,都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轻工业主要产品,如棉纱、棉布、化纤、纸、合成洗涤剂、自行车、缝纫机、表等的产量,都有较大的增长,许多产品的质量和花色品种有显著改进。今年上半年,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3.6%。
在重工业方面,对长线产品的生产进行了控制,增产了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关停并转了一批消耗高、质量差、货不对路、长期亏损的企业,在调整中继续前进。1979年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7%,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6%。煤炭、石油工业,由于调整采掘、采储比例关系,生产增长速度减慢。电力工业,在发电量增长的同时,加强了管理,改变了多年严重低周波、低电压
运行的状况。钢铁工业,1979年钢产量比上年增加270万吨,而能源消耗总量(按每公斤发热量7,000大卡的标准煤计算),比上年降低了100万吨。每吨钢的综合能耗,由上年的2.51吨煤,降低到2.28吨煤。机械工业,在调整服务方向、改变产品结构上,做了许多工作,仅一机部系统就试制成功了重要的新产品945种,是近十年来新产品品种增加最多的一年。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的许多重要产品,如化肥、塑料、水泥、平板玻璃等的产量都有较大的增长。国防工业在整顿提高军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成绩,同时在军民结合方面有所前进,1979年生产的民用产品已占国防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交通邮电、地质勘探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1979年国民收入比上年增长7%。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为1,120亿元,用于消费的部分为2,211亿元。积累率由1978年的36.5%,降为33.6%。根据1980年计划,积累率可能进一步降到30%左右。积累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提高了城乡人民消费基金,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和节约流动资金。这对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提高投资效果方面,取得初步成效。1979年国家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完成500亿元,停建、缓建了大中型项目295个。计划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118个,实际建成128个,改变了多年来投产项目完不成计划的状况。1980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控制在500亿元,进一步停建、缓建大中型项目238个。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提高了职工住宅、科学文教卫生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比重。这个比重,1978年为17.4%,1979年达到27%,1980年将达到29%。
第二,在经济上开始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开始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某些改革,整个经济比较活了。
农村在放宽政策、发挥优势方面,开辟了一些新的路子。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各地区在尊重社队自主权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使农村经济大大活跃起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许多地区对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布局开始进行了调整。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注意了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在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1979、1980两年都有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开始有些变化。 工业在组织联合、按需生产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各地在不改变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开始试行兼顾各方面经济利益的多种形式的联合,有的成立专业化协作总厂,有的打破行业界限实行联合投资,有的加工企业和原料产地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等等。通过联合,发挥了潜力,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开辟了原料来源,提高了经济效果。许多地方和企业加强市场调查,开展各种形式的展销、自销、代销等活动,促进了工商结合、产需衔接,使适销对路的产品逐步增加。钢铁工业根据市场需要,增产小型材、线材、薄板、焊管等短线钢材200多万吨。机械工业1979年计划任务不足,实行按需生产,自找门路,打开了销路,全年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1%,出口额增长30.8%。
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积极稳重的方针进行了试点。实行扩大自主权试点的工业企业,到今年上半年有6,600个左右,产值约占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5%左右。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对于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加经营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和竞争观念,改善经营管理,发展生产,提高质量,增加盈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试
点企业的产量、产值和上缴利润的增长幅度,一般都超过试点前的水平,也高于尚未试点的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水平。据四川省试点的84个地方企业的统计,1979年比上年产值增长14.9%,利润增长33%,上缴国家的利润增长24.2%。今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实行了全行业利润留成的试点,上半年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4.1%,上缴国家的利润增长16.3%,都高于全市总产值和上缴利润的增长幅度。在农村,在一百多个国营农场和一些县试办了农工商联合企业,情况一般也是好的。财政体制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管理办法,调动了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外贸体制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的试验,适当扩大了地方和一部分工业部门的进出口经营权,实行了外汇留成办法。所有这些改革的试点,都是为了体现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体现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同企业经营的好坏密切联系起来的原则,激发企业和劳动者改善经营管理、增产节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的说来,这些试点的效果是好的。试点中发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解决。
第三,随着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的进展,各方面的经济效果提高了。
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中,瞎指挥和无效劳动有所减少,不计工本的情况开始有了改变。1979年全国农业生产各项费用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长期亏损的国营农场,1979年有了盈利,由上年亏损9,000万元转为盈利3亿多元。在工业生产中,节约能源的工作开始取得成效。1979年在能源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8.5%。今年上半年,在能源增长较少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6%。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新增加的产值中,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产值占62%。每百元工业固定资产净值提供的税收利润,1977年为31.5元,1978年为
1979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0月17日在高台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979政府工作报告}.
代理县长 杨成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政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深入实施“七大工程”,强力推进“六县”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至年底,生产总值达到31.49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1.8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44亿元,是2006年的2.19倍,年均增长26.1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000万元,是2006年的2.63倍,年均增长21.37%。财政支出达到9亿元,是2006年的4.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2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3亿元,是2006年的
2.24倍,年均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41元,比2006年增加39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5元,比2006年增加2380元。外贸自营出口创汇实现零的突破,创汇3600多万美元。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举全县之力狠抓项目建设,共组织实施各类项目430项,完成投资41.45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59项,引进资金12.34亿元。先后建成了100万吨精洗煤和煤炭气化、1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2000吨黑番茄种植加工综合利用一期工程、4.5吨番茄红素提取、2万吨低铁硫化碱生产等28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和啤酒花烤花、新型建材等93个一般工业项目。总投资2.63亿元的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投资1.5亿元的山西华亿公司120万吨精洗煤项目、投资5500万元的10万吨玻璃制品生产线、投资3300万元的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和投资2400万元的年处理1万吨废旧塑料生产线正在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改造、饮水安全、引水口门改造、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黑河退耕还林还草调节水、摆浪河河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一批水利项目顺利实施,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3座,衬砌渠道553.6公里,改造引水口门13座,全县1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土地整理项目8个,整理土地1万亩,新增耕地5950亩,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新建高石路、张罗路合黎段、巷宣路、新水路等通乡通村公路414公里,罗城黑河大桥建成通车。实施了农网完善、县城电网10千伏及以下改造等工程,新改建35千伏变电站9座、高低压线路
237.5公里,33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建成了第三中学、西街小学、体育馆、一中体育运动中心、养老救助福利综合服务中心、殡仪馆、影剧院等90多项民生项目。县医院门诊综合楼、文化图书广电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在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次产业协调推进,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46∶30∶24调整到今年的40∶36∶24。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增加值达到12.53亿元,年均增长6.2%。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家,带动蔬菜、番茄、草畜、制种、棉花、葡萄六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实施贴息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规模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累计发放贷款6亿多元,县财政贴息3900多万元。预计至年底,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97万头(只),其中:牛饲养量达到15.31万头,比2006年增加
8.57万头,被确定为全省养牛大县;羊饲养量达到52.7万只,比2006年增加24.9万只。新建日光温室2427座、钢架大棚3355座,累计分别达到13159座、8303座,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15万亩,被确定为全省蔬菜生产大县。全县各类农业机械达到59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到24.6万千瓦。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04万人,输转劳动力16.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66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1个。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农资、农机、家电等惠农补贴1亿多元。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0.6%提高到50.3%。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16户,比2006年增加3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户。矿产化工、轻工轻纺、生物制品、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达到8.86亿元,年均增长22.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07.33%提高到118.4%。累计投资6490多万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纳企业、聚集产业的功能显著增强,入园企业达57户,个体工商户441户。商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千禧农贸市场、景隆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时代购物广场、农机农资汽修建材市场开工建设;银行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行业发展壮大,房地产开发、旅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63亿元,年均增长12.15%。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4%。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围绕宜居宜游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城镇建设理念,先后编制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县城改造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和9个乡(镇)集镇规划、54个村庄规划。累计投资4亿多元,改造铺设人民东西路、解放南北路、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及背街小巷等城区道路16.9公里,完成了新水源地、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城区供热设施改造、文化体育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城区新建住宅楼123幢4054套45.21万平方米。在扩张完善城东新区的同时,湿地新区人防指挥中心、文化图书广电服务中心、湿地管理服务中心、财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市政公司和地理信息科技服务中心等公建项目开工
建设。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3%,比2006年提高2个百分点。累计投资1.03亿元,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建成开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月牙湖公园被命名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垂钓园建成投入使用。大湖湾崇文楼、湖心岛高档休闲会所、水之印广场、水如意园、四星级宾馆、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设。以红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的“一轴两线”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重点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45%。黑河湿地生态保护恢复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投资7400万元。狠抓以农村柴草清理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大力组织实施文化体育、交通电力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成新农村省级试点村1个、市级1个、县级8个,新一轮8个“四化”示范村和8个“自选模式”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建成连片20户以上小康住宅示范点76个5303户,其中农民住宅楼119幢3546户,带动全县新建小康住宅20276户,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发展活力逐步增强。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动力,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管理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管理、粮食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部门预算管理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乡财县管”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范运行,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财
1979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摸底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新高三摸底联考
历史试题
2015.9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1979政府工作报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 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2.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人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国家权力由贵族世代把持
B.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学得以大兴
C.官员队伍素质低下,出身低微有才能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3.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广东人民对洋货的抵制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6.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晚清政府的自救
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 B.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7.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B.反封建反侵略 D.反对外来侵略
8.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B.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 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
9.“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
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④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组上都要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
乡偶书》说明
A.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C.“九二共识”已达成 B.两岸关系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D.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1.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
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外交大发展”主要指
①中美等大国关系有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
②中国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③中俄等盟国关系日益紧密
④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了深入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
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1979政府工作报告}.
13.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风阳小岗村村民送
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14.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