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语录

来源:励志语录 发布时间:2019-06-28 点击:

中庸语录篇一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

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5、《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中庸经典语录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语录篇二

中庸名言名句(汉法对照)

《中庸》 L’Invariable Milieu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La loi que le Ciel a mise dans le cœur de l’homme, s’appelle la loi naturelle. L’observation de la loi naturelle s’appelle la voie (ou la règle de nos actions). Réparer la voie (ou remettre en lumière dans le cœur des hommes la règle des actions que les passions ont obscurcie), cela s’appelle enseigner.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Quand il ne s’élève dans l’âme aucun sentiment de joie, de colère, de tristesse ou de plaisir, on dit qu’elle est en équilibre (parce qu’elle n’incline d’aucun côté). Quand ces sentiments naissent dans l’âme sans dépasser la juste mesure, on dit qu’ils sont en harmonie. L’équilibre est le point de départ de toutes les transformations et de tous les changements qui s’opèrent dans l’univers. L’harmonie est la loi générale de tout ce qui se fait dans l’univers. Quand l’équilibre et l’harmonie atteignent leur plus haut degré, chaque chose est à sa place dans le ciel et sur la terre ; tous les êtres se propagent et se développent heureusement.

3.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Confucius dit : « La voie de la vertu n’est pas suivie ; je le sais. Les hommes intelligents et éclairés vont au-delà, et les ignorants restent en-deçà (du juste milieu). La voie de la vertu n’est pas bien connue ; je le sais. Les sages veulent trop faire, et les hommes vicieux, pas assez. C’est ainsi que tout homme boit et mange, et peu savent juger des saveurs ! »

4.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Il aimait à interroger ; il aimait à peser toutes les propositions qu’il entendait, même les plus simples. Il taisait ce qu’elles avaient de faux, et publiait ce qu’elles avaient de bon. Dans les bons avis, il considérait les deux extrêmes, et choisissait le milieu pour s’en servir à l’égard du peuple.

5.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Enseigner avec indulgence et douceur, ne pas se venger des injustices.

6.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Il évite de faire aux autres ce qu’il n’aime pas que les autres lui fassent à lui-même.

7.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Dans un rang élevé, il ne vexe pas ses inférieurs ; dans un rang inférieur, il ne recherche pas la faveur des grands. Il se rend lui-même parfait, et ne demande rien à personne ; aussi ne se plaint-il jamais.

8.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Le sage est comme le voyageur qui, pour aller loin, part du lieu le plus rapproché de lui ; comme un homme qui, voulant gravir une haute montagne, commence par le pas. Il est dit dans le Cheu King : « Votre femme et vos enfants s’accordent comme le luth et la lyre. Vos frères de tout âge vivent en bonne harmonie, et se réjouissent ensemble ; ils font régner le bon ordre dans votre famille, et comblent de joie votre femme et vos enfants. »

9.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La vertu des hommes d’état établit vite un bon gouvernement, comme la vertu de la terre fait croître rapidement les plantations. Les bonnes institutions se développement avec la même rapidité que les joncs et les roseaux. La perfection du gouvernement dépend des ministres. Un prince attire de bons ministres par les qualités de sa personne. Il rend sa personne aimable par la vertu. Il cultive la vertu en se montrant humain. L’humanité, c’est ce qui fait l’homme ; l’amour envers les parents est le principal devoir qu’elle porte à remplir. La justice consiste à traiter chacun comme il convient ; le principal devoir qu’elle impose, est

d’honorer les sages. Les degrés d’affection correspondants aux divers degrés de parenté, et les degrés de respect correspondants aux divers degrés de sagesse, sont déterminés par les lois des relations mutuelles.

10.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Un prince sage doit donc se perfectionner lui-même. Pour se perfectionner lui-même, il doit remplir ses devoirs envers ses parents, il doit connaître les hommes (afin de savoir le degré d’affection ou de respect dû à chacun). Pour connaître les hommes, il faut qu’il connaisse le Ciel (auteur des lois qui règlent les relations sociales).

11.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La connaissance du bien qui, chez le sage par excellence, fait partie de sa perfection naturelle, s’appelle don naturel. La perfection qui , chez les sages ordinaires, suit la connaissance acquise du bien, s’appelle perfection acquise par l’enseignement. Celui qui est naturellement parfait, comprend naturellement ce qui est bien. Celui qui acquiert la connaissance par l’enseignement, devient ensuite parfait.

12.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La vraie perfection est toujours agissante, toujours persévérante. Elle se manifeste par des effets, s’étend et se propage au loin. Elle devient large et profonde, élevée et brillante.

13.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Large et profonde, elle soutient les êtres ; élevée et brillante, elle les met à couvert ; vaste et persévérante, elle les perfectionne. Elle est large et profonde comme la terre, élevée et brillante comme le ciel. Son étendue et sa durée n’ont pas de limites. Aussi, elle brille sans chercher à se montrer ; elle transforme sans produire aucun mouvement ; elle perfectionne sans agir.

14.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Le disciple de la sagesse fait grande attention aux vertus que donne la nature, et s’applique à interroger, à apprendre. Il développe le plus possible ses vertus, et scrute les points les plus subtils de la loi naturelle. Il donne à ses vertus toute l’élévation et la perfection dont elles sont capables, et se tient constamment dans l’invariable milieu. Pour ne pas oublier ce qu’il a appris, il le répète souvent, et il apprend ce qu’il ne sait pas encore. Il

cultive et perfectionne ses vertus ; il apprend et observe entièrement les règles de l’urbanité.

15.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Sur la trône, il ne s’enfle pas d’orgueil ; dans un rang inférieur, il ne s’arroge aucune liberté déréglée. Dans un Etat bien gouverné, ses enseignements font fleurir la vertu. Dans un Etat mal gouverné, son silence met sa personne à l’abri de tout mal. Il est dit dans le Cheu King : « Sa perspicacité et sa prudence préservent sa personne de tout danger. »

16.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Tous les êtres se nourrissent sans se nuire mutuellement. Les saisons, le soleil et la lune suivent leur cours sans confusion. L’action particulière du ciel et de la terre se partage comme en ruisseaux qui atteignent chaque être séparément. Leur action générale atteint à la fois et produit tout l’ensemble des êtres. C’est ce qui fait la grandeur du ciel et de la terre.

17.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onfucius dit : Celui qui aime à apprendre aura bientôt la vertu de prudence. Celui qui fait des efforts aura bientôt la vertu d’humanité. Celui qui sait rougir aura bientôt la vertu de force.

18.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Savoir ces trois choses, (c’est-à-dire, apprendre avec ardeur, faire des efforts, rougir de ce qui est mal), c’est savoir le moyen de se perfectionner soi-même. Savoir le moyen de se perfectionner soi-même, c’est connaître l’art de gouverner les hommes, c’est savoir gouverner tous les peuples de l’empire.

19.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Une chose qui a été préparée d’avance, réussit ; celle qui ne l’a pas été, ne réussit pas. Un ordre qui a été médité d’avance, ne rencontre pas d’obstacle insurmontable dans l’exécution. Une affaire combinée d’avance, n’est pas abandonnée faute de ressources. Une action déterminée d’avance, n’est pas défectueuse par manque de conseil ou de réflexion. Une règle de conduite fixée d’avance mène sûrement au but.

2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La vraie perfection est l’œuvre du Ciel ; la

{中庸语录}.

faire briller en soi-même est le travail et le devoir de l’homme. (Le Ciel donne à l’homme, avec l’existence, toutes les vertus. Parfaites en elles-mêmes, elles sont plus ou moins obscurcies en nous, selon que les éléments constitutifs du corps sont plus ou moins grossiers, et les passions plus ou moins violentes. Quelques hommes seulement les reçoivent et les conservent dans toute leur intégrité et leur pureté : ce sont les sages par excellence. Les autres hommes ont le devoir de rendre à ces vertus leur éclat naturel en eux-mêmes.) Celui qui est naturellement parfait, (qui a reçu du Ciel et conservé toujours toutes les vertus dans leur intégrité), atteint le but sans effort, suit la voie droite sans y penser, se tient dans le juste milieu aisément et sans peine ; c’est le sage par excellence.

2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elui qui se perfectionne lui-même, embrasse ce qui est juste et bon, et s’y attache de toutes ses forces. Il l’étudie complètement, se le fait expliquer à fond, le médite attentivement, le distingue clairement, et l’exécute sérieusement.

2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Ce que d’autres, (mieux doués), peuvent faire au premier essai, il le pourra faire au centième ; ce que d’autres peuvent faire au dixième essai, il le pourra faire au millième. Sans aucun doute, celui qui tiendra cette conduite, fût-il ignorant, deviendra éclairé ; fût-il faible, il deviendra fort.

中庸语录篇三

五句话让你立刻读懂《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选自《中庸》第一章。

【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

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选自《中庸》第六章。

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

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

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

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

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

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

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

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中庸语录}.

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赏析】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

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

“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

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

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

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

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语录篇四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整理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整理

霍海桐

1、三纲: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民)

4、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君子慎独(诚意)

5、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明,食而无味,此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者,天下鲜也{中庸语录}.

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之民之父母

8、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

1、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8、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论语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席不正不做

2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23、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9、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0、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2、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着来。

33、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6、刚、毅、木、讷,近仁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38、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39、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40、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1、直哉史鱼。邦有道,如失;邦无道,如失。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4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5、道不同,不相为谋

46、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8、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9、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学期既衰,戒之在得。

5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5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4、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55、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中庸语录}.

56、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愿,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中庸语录篇五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亲民,新民也)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人因为溺爱而不知道自己子女的坏处,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摘《大学》(君子自己有那种品德或那种能力然后才要求别人有,自己没有那样的行为或能力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要有。意思就是正人先正己。)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摘《中庸》(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尽地探究,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天地创造万物从一而不是二开始,因此天地生养万物不可测度,而成就了天地之道的广播、深厚、崇高、精明、悠久。)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之处影响全局,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论语》(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摘《论语》(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

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温习旧知识,就知道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2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中庸语录}.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29、《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忧愁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君子所思的是道德,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

35、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36、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敏捷勤快雷厉风行。)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 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中庸语录}.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的人,流于粗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可以成为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渐趋衰老了都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化、品行、忠诚、诚信。)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

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悬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

5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轻人是可畏的呀!哪知后一辈的将来定不如今天这一辈的呢?若到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就不足畏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还没有侍奉好人呢,怎么能谈侍奉鬼神?)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 谁还敢不端正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以为完美的人。)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中庸语录}.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72、有杀身以成仁。(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7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82、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后才会产生区别,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女人和小人很难以相处。亲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却又会埋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了的不再克不及挽救,将来的照旧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的知识,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9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执守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专一诚实,〔这种人〕怎么能算有道德?怎么能算无道德?)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 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中庸语录篇六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中庸语录}.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

上一篇:两仪式语录
下一篇:中毒太深的语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