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联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9-05-30 点击:
二十四节气对联篇一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
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二十四节气对联}.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
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
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对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图: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注: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节气与西方文化中的黄道十二宫有对应的关系。但黄道十二宫是时间段而不是时点。
白羊座对应于春分到谷雨
金牛座对应于谷雨到小满
双子座对应于小满到夏至
巨蟹座对应于夏至到大暑
狮子座对应于大暑到处暑
处女座对应于处暑到秋分
天秤座对应于秋分到霜降
天蝎座对应于霜降到小雪
射手座对应于小雪到冬至
摩羯座对应于冬至到大寒
水瓶座对应于大寒到雨水
双鱼座对应于雨水到春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二十四节气对联}.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
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图:回归年、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
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北半球,下同),冬至昼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确立的气。其后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于其他的节气,便以该段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或农业活动而命名,这些节气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气候。由于24节气是根据中国的气候制定
二十四节气对联篇二
二十四节气名称
2002 年 2 月 27 日
時間特展 (58) : 地球公轉的時間 四季和 24 節氣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地球繞行太陽一周就是 一年, 隨著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周期性變化, 先民將冬至到次年冬至整個回歸年 時間平分成十二等分, 每個分點稱為「中氣」, 再將中氣間長均分為二,其分點叫作「節氣」。 這十二中氣和十二節氣的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我國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日常起居作息生活, 都與二十四節息息相關。 由於歷代領域大都在黃河流域,節氣名稱因此依該地區氣候變換和耕耘、播種等農事來命名。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 二十四節氣按它們的含義可分成四類: 表示寒暑變遷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應降雨量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標示農事活動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依次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奇数序叫节气,偶数序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究竟有什么意义,是怎样编排进日历中的呢?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把太阳周年视运动划分成24等份。按照中国古度一周天为36
5.25度,每一等份就是15度多一点。中国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太阳运动是均匀的,{二十四节气对联}.
而且一天走一度,那么每一等份就相当于15天多。古人根据实际观测得出某年冬至发生的时刻,然后就从这个时刻开始累加,冬至累加15天多得到小雪,小雪累加15天多得到大雪,依此类推就可以得到全年的节气。
由于二十四节气描述的完全是太阳运动,那么它就和气候变化紧密相连;而自然界中物候的变化、农民春播秋种的时间又是由气候直接决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就多以物候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来命名,如「惊蛰」就是指春雷响动,惊动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小动物,它们将出来活动;「芒种」就是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此时也是秋季作物开始播种的时候了。安排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
立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且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有一些传统习俗呢!其中在立春的那一天就有“咬春”的说法。
立春时节“咬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这样:旧中国北方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整整一个冬天也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老百姓冬天的当家菜还是萝卜、土豆、大白菜。所以在立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尝尝新鲜、解解馋,这就是“咬春”。
“咬春”这一习俗最早见于书面记载是在唐朝,后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每逢立春这一天,无论贫富贵贱,家家都要吃新鲜蔬菜,取迎新之意。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为什么要吃水红萝卜呢?那是因为水红萝卜俗称“心里美”,不仅是蔬菜,而且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清代有本书叫做《植物名实图录》的,其中说:“将芦菔(萝卜)以蔓箐同为羹,固可胜酥酪,至槌根烂煮,研米为糁,宽胸助胃,不必以味胜矣。”也就是说萝卜粥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
李时珍对萝卜更是赞誉有佳,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李时珍为我们开出了一串萝卜的食谱呢!而且,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有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的功效呢!
由此可见,吃萝卜表面看起来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至于说“辛盘”,就是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盘。五辛是指:葱、蒜、椒、姜、芥。实际上,食用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杀菌,也是古人的养生健身之道。
所说的面饼,就是“咬春”要吃的薄饼。这种薄饼又称“春饼”,制作时先要把白面用开水和好,这叫做烫面。再将烫面作成同样大小的面剂子,两个面剂中间抹上油,合在一起,擀成薄片,用平底锅烙熟,就成了薄饼。因为中间抹了油,所以可以从中间分开,一张饼就分成了两张。当然,薄饼仅仅是主食,最丰富的是卷薄饼的菜肴,也就是“春盘”。
无名氏的《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生菜指白苣、苦苣、莴苣之类生菜,都不可以煮熟,要生揉去掉汁水,切成细丝,用盐醋拌着吃。这是春盘中必不可少的食品,立春前市场都有售卖。吃的时候,将蔬菜、酱等卷在春饼中吃。
卷在春饼中的蔬菜因时代变化也在变化,清朝时已改用炒菜。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中记载:“是春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种)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而食之。”
现在,北京仍然时兴吃春饼,只是卷在春饼中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只要喜欢吃的,都可以卷起来吃。
“咬春”的习俗不仅限于平民百姓,皇宫中也很流行。宫中先流行的是送春盘,皇帝于立春前一日,以春盘并酒赐近臣。所谓春盘,就是把生菜、水果、饼、糖放在盘中,以示迎春和祝福,民间也效法。此俗晋代已有,据记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赠。”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唐代杜甫《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示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在唐宋代时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到明清两代时,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服饰"与"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即按规定的仪仗,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是日喜晴厌
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衣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因这些迎春礼仪,装饰及服饰及打牛等活动,故立春也称为“打春”。
立春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24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
二十四节气对联篇三
二十四节气论文
《二十四节气与生活》
课程论文
春节团圆日,围炉话大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具特色的节日,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春节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中国人溶于血液,渗入灵魂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诗词“爆竹声中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春”很好的反映了春节所代表的的意义,春节标志着旧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通常来讲,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就拉开序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前后,几乎历时一个月;而狭义的春节就是指旧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春节这两个字被寄予了中华儿女太多的希冀,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南方做上一大桌饭菜,全家人围在炉旁度过这幸福的美好时光;北方做好各种馅儿的水饺,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水饺,看着春晚,可谓团圆美满幸福。
作为一个如此重要的节日,又有着如此长时间的发展历史,春节自然在它的节日习俗、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明存在。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介绍春节这个属于中国的团圆节日!
一.春节的节日习俗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过长期的积淀,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春节习俗也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传承文化,维护和谐社会下的亲情团结,美好的祝福声,这就是延续几千年的年文化。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下面将对主要习俗进行介绍:
1. 腊月初八制作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从开始简单的小米$红枣煮成,发展成后来的由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掺在一块儿,加上小枣和栗子之类的干果熬制在一起的粥,吃的时候,还会拌上红糖、白糖、玫瑰等调料!有讲究的人家,则用糯米、薏米和莲子肉混在一块儿熬成粥,再铺{二十四节气对联}.
上密饯果脯、松子、桃仁、青丝和红丝,还要摆出花样儿图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腊八粥这一年俗的发展,向我们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除了腊八粥还有一种食品年糕!年糕的谐音“年高”,再加上炸过以后金黄金黄的颜色,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年俗食品!
春节习俗使我们的节日附带了一种浓浓的年俗气息,呈现一种新的进步、新的传承。
腊月初八过后就要属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家家准备各种年夜饭食材,购置年货等等。腊月二十六“扫尘土”,家里收拾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全家准备好的丰盛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在做好肉食之后要先给灶神吃,供奉灶神爷爷。祈求灶神赐予幸福和平安,希望灶王爷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九、三十,家家陆续贴春联和窗花,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年初一,炮声响彻天空,开门大吉,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路路畅通。爆竹声中,碎花洒满大地,预示着开门红,一年鸿运当头。初一早晨起来,家里也不往外倒垃圾和水,意思是今年的财运不向外流失。初五送穷接财神,又叫“破五”——“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到了这天,过年的诸多禁忌就慢慢都取消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大、小公园、社区都会张灯结彩,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喜气洋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过年节!这天会举办各项娱乐活动,有猜灯谜、点花灯、走迷宫还有各个文化团举办的歌舞节目,使元宵佳节到处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元宵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一道食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俗的呈现都是春节习俗的现代功用,带给我们浓浓的年俗味儿,传递着我们彼此间的亲情和友谊、祝愿与美好。
2. 作为传统节日里的一道最丰盛的年夜大餐——年夜饭。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餐桌上食物品种繁多,色香味俱全。满满一桌的年夜饭意味着着满满的幸福、生活的富足、家庭的和睦。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坐包饺子,有的家庭会根据家里的人数在饺子里包钢镚,如果谁在大年夜吃到带钢蹦的饺子,就预示着一年好运连连,财源滚滚。年夜大餐家家桌上都会有大菜、热炒、点心。这其中一般是少不了鱼的,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
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大年初一大拜年,人们都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开始大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过去人们的拜年方式是晚辈要给长辈磕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人们不会再磕头拜年,晚辈也不用给长辈行大礼,而是变成了说祝福的话语,买一些礼品带给长辈,以表达对他们的祝愿。与此同时,年轻人也以一种新的方式传递着对家人和朋友的各种祝福,就是以发短信、邮件、微博、微信之类的新方式,代替拜年的习俗。
3. 从“小年”开始家里会进行祭灶活动,摆好灶台,在墙上贴“财神到”,灶台两边摆放水果。然后,给灶神烧香,烧香仪式很简单,也没有男女限制,但是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她们祈求家人平平安安,一年事事顺顺,开开心心。腊月二十九家家开始贴春联、帖窗花。春联的写作在旧时代可谓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亲手执笔写春联,浓浓的情感在挥笔之间油然而生。春联是吉祥祝福的象征,春联也叫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展望未来,抒发美好愿望。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样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随着经济的发展,春联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质量和精美度也提高了不少!大家会依其使用场所,选择合适的春联张贴,一般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位置,“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楣的横木上。新年到,福运到,每家每户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所以出现了“福”字倒过来的贴法,预示着“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上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金蛇狂舞等。
传统的年俗文化也与时俱进,不断发生着改变,传递着属于它们的全新的文
化信息,孕育出新的文化。民族习俗是一种道具,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它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体味到一些审美价值,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体味到家人的浓浓情意。打扫房屋、挂红灯笼、贴春联、贴年画、包钱饺、放鞭炮、守岁、拜年、压岁钱、祭祀祖先、走亲访友、赶庙会、赴灯会、扭秧歌、舞龙舞狮、唱大戏等等每一样年俗的背后,都是一串串故事,都有着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标签。从法国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到美国迪斯尼乐园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春节定为公假,”中国年”也正在走红世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年俗浓浓的氛围,而不是让春节日渐平淡,让后人只剩下到书本里去追寻春节的印记。
二.春节精神内涵
春节是团团圆圆、和和睦睦、美满幸福、新年新气象的象征。它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被人们赋予新年的希冀,一切从新开始。
春节精神: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春节作为一个气魄宏大的民俗节日,之所以成为民族的伟大传统,就是因为它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和传承。虽然在春节期间个人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但都是汇入到一个完整的春节文化系统中,使春节能够实现其无与伦比的精神价值即凝聚社会的巨大力量。
1.春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善待一切、关爱一切的宽广胸怀
春节的序幕从“腊祭”(腊八)拉开,把华人的心态、情怀、品质充分表现了出来。这种精神与胸怀一直延续至今,在“天人合一”与“万物有灵”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在腊八节用爱心熬制一碗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献给敬仰的祖先,献给亲人和朋友,献给陪伴在自己身旁的猪狗牛羊、一草一木,甚至一砖一瓦,饱含了人们对生命万物的感恩之情与宽容之心,体现了善待一切、关爱一切伟大而宽广的胸怀。
2.春节是家庭团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民族情歌
春节从除夕夜的拜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这十多天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在合家团圆、走亲访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浓厚的亲情、甜蜜的爱情、朴实的乡情、纯真的友情和厚重的国家之情、民族之情,中华大地被这至真至纯的六情紧紧包裹,中华儿女沉浸在爱的海洋中,相亲相爱,共享欢乐时光。大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