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9-04-30 点击:

丽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丽水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4月26日在丽水市第一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丽水市代市长 刘希平

2006-12-25 15:14:39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和2004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3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罕见的高温干旱缺电,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丽水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

较好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21.4%、1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4亿元,增长41.0%;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0亿元,增长12.1%;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47.4%;实现财政总收入25.6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增长26.7%。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

进入2004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3.7%和1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分别达到3966元和1221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7%和4.7%。一季度市区生产总值、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5%、62.4%和13.0%。

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在八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认真贯彻实施“合力兴工、开放推动”的工作部署,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梯度转移和对口帮扶等有利时机,以工业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产业集群培育为突破口,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实现了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阶段性目标。工业区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主要工业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13.7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区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1.9%。认真组织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精心筹办在沪、甬、温等地的招商活动,全市共引进市外企业527家,其中新批三资企业29家。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45万美元。以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类扶持政策,通过集聚引导、技术改造和创新,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的集聚功能。市区日用化工、青田鞋革和遂昌金属制品产业年产值分别已达10亿元以上,缙云缝纫机和工刃具、云和木制玩具、市区的微电机、青田的机械阀门产业产值均达5亿元以上。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加大对“五个一批企业”的培育力度,优势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75.7亿元,增长1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

(二)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到2003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81家,已制订地方农业标准122个,建成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5个,有160个产品获国家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省绿色农产品认证。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9家。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河道整治50公里,完成土地整理6.6万亩,新建成标准农田5.8万亩。“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富民工程全面实施。“内聚外迁”成效显著,当年实现下山移民1.9万人,累计建设下山脱贫小区47个,近10万人搬进扶贫新区。

(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和区域文化特色,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5万人次,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13.9亿元,

增长13.3%。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撑力不断增强。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99.7亿元,同比增长25.0%;贷款余额230.8亿元,同比增长45.4%。商品房竣工和销售面积分别达到30.6万平方米和29.1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25.8亿元,增长43.2%。重视拓宽出口渠道,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93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增长48.7%。保险、证券、邮政、电信等行业均有较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购物、货物代理、物流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有了新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增长13.1%。

(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六个一百”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60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3亿元,增长42.9%。市区小水门大桥、水东大桥等10个项目基本建成,城北区块、绕城公路、紫金大桥等项目稳步推进。省重点工程滩坑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移民安置工程全面启动。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全市共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5亿元,其中市区6.5亿元;全市新增城市道路37.4公里、公共绿地39.7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新增城市道路12.7公里、公共绿地17万平方米。建成城市防洪堤16.4公里,其中市区1.2公里。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9.9亿元,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至青田段进展顺利,丽龙(泉)、龙(游)丽一级公路全线动工,客运西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水能资源开发形势喜人,建成水电站39座,装机10.1万千瓦。完成电网建设投资4.7亿元,新增变电容量26.2万千伏安。

(五)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3942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市直12个部门47个单位实行了部门预算。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监管不断加强。

(六)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抗击非典期间,全市人民众志成城,严密防范,有效遏制了非典疫情的输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在青田和遂昌两县展开。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中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组建了新的丽水师专和职业技术学院,日前,丽水师专专升本工作已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评估。优化高中段教育资源配置,全市初升高比例达75.7%,其中市区初升高比例达92.2%。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全市撤并中小学375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多形式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企业的科技进步能力。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反腐倡廉取得新的成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统计、信访、档案、地方志、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及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七)不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计划生育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9‰。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实施五大生态系统工程,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考核验收。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到99.3%。继续做好林业的限量采伐,保持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林业生态屏障

作用进一步显现。

(八)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254个,帮助534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全年有组织地实现劳务输出3.1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47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8.1%和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68.3亿元,增长26.6%。

各位代表,各项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各方面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向港澳台同胞和广大侨胞,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经济发展上,总量偏小,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在解决建设用地、电力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上,与大建设大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还缺乏十分有效的办法,农业增加值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商品房等开发建设推进速度不快。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许多工作有待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在政府自身建设上,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还未很好地解决,少数工作人员不廉洁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这既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人民政府应该作出的承诺。

2004年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7%、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5%;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7%、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根据市委一届十次全会部署,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抢抓机遇,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在政府工作中,必须进一步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加强开发区建设,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多形式培育和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发展的力度,重点探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路子,探索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全市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维护城乡社会的稳定与祥和;必须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遵循客观规律,深入实际,积极探索,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推进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及部门依法行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着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走符合丽水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工业化进程

突出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提升产业层次。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滚动开发,内聚外引、集群发展”的思路,继续抓好城市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开发区、工业园区清理整顿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业区块规划,认真做到以整顿促规范、以规范促提高。加大对工业区块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对已入区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工业区“三率一密度”。完成工业区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以上,其中丽水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亿元。企业入区率达到90%以上,当年开工率达到70%以上,当年竣工投产率达到30%以上,工业区投资密度达到每亩50万元以上,其中丽水经济开发区投资密度要达到每亩60万元以上;工业区新增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其中丽水经济开发区新增产值15亿元以上。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配套体系。依托工业区块建设,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继续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特色制造业基地。

继续抓好招商引资,推进“接轨”与“融入”。坚持内生发展与借力发展并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抓好“山海协作工程”和“华侨要素回流工程”。推出一批精品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定点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积极利用各类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招商,不断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好已引进企业的示范作用。全市力争实现合同利用市外内资4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0亿元以上,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以上。精心办好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把秀山丽水推向国内外,进一步推动丽水的对外开放。

坚持扶大与育小并举,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创造安商、亲商、扶商的环境,充分运用技改补助、认证奖励等政策和措施,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五个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现代商贸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各种产品认证,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优势拳头产品。积极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孵化一批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创名牌,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推进特色块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

丽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丽水市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4月22日在丽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丽水市市长 谢力群

2006-12-25 15:14:39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丽水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勇于开拓,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认真贯彻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加快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兴市”战略的决议》,坚持走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坚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全面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五大生态工程,保持了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18.5%和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7亿元,增长39.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亿元,增长11.1%;外贸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增长4.4%,其中出口总额1.8亿美元,增长21.1%;财政总收入20.9亿元,增长1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增长27.4%。

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工业经济迅速升温。全市已规划各类工业园区25个,计38平方公里,当年开发3.3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园区8.7平方公里,进园企业800多家。市水阁工业区投入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亿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铺开;缙云加紧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碧工业区;青田温溪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增长44.5%;松阳西屏工业园区建设进展迅速。支撑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不断壮大,市区微电机、云和木制玩具、龙泉青瓷宝剑、景宁和庆元的小水电开发等成了区域特色经济的亮点。纳爱斯集团、凯恩集团、元立集团、丽人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大了技改力度,全市技改投入17.8亿元,增长67.5%。实施品牌战略取得重大进展,雕牌洗衣粉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全市4个产品成为我市首批国家免检产品,有8个产品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有8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2.7亿元,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25.2亿元,增长30%。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参与“山海协作工程”,举办温州招商会、参加浙江(宁波)投资

洽谈会等活动,一大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企业落户我市。

以绿色农业为重点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非粮作物面积继续扩大,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绿色、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去年共有22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20个农产品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称号。“庆元香菇”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绿色食品节。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8个,面积近15万亩,各类农业示范园区33个,面积3万多亩。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31个,建立了市本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37个贫困乡镇如期脱贫,小康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完成土地整理12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0万亩,开展小流域治理22条,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森林资源实现了长大于消,耕地总量确保了占补平衡。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以旅游业为突破口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旅游资源招商取得了新进展,市区小白岩景区、四星标准园林式宾馆、遂昌龙谷探丽等一批旅游项目落实了开发业主。加大“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形象宣传,国内旅游接待超过200万人次,入境旅游接待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2亿元,增长30%以上。金融保险业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都有较大提高,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9.7亿元,贷款余额158.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2.3亿元和43.0亿元。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邮电通讯、信息和中介服务业等均有较快发展。

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城市总规修编为龙头,各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快,市区控制性详规覆盖面达到95%,并着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各县(市)在进行城市总规修编的同时,加快了对各项配套子规划的编制,控制性详规覆盖面达到34%。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共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2亿元,其中市区3.5亿元,全市新增城市道路28.4公里、绿地36.4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49.8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新增城市道路8.2公里、绿地12.9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16.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丽水市区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评审。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金丽温高速公路金华至丽水段建成通车,丽龙(泉)一级公路、市区绕城公路南段正在加紧建设,金丽温高速公路青田段、龙(游)丽一级公路遂昌段和松阳段均已开工,全市完成公路建设投入16亿元。市区客运西站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水东大桥和小水门大桥完成拓宽部分主体工程,紫金大桥已开工建设。滩坑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批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启动,青田至坝址的施工道路已经开工。全市新建成城市防洪堤26.5公里,其中市区5.5公里。电力、通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新增水电装机15.1万千瓦,总装机超过100万千瓦。全市重点建设项目50项,完成年度投资42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科技活动周”、“百名专家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通过建立网上技术市场,主动与大专院校挂钩联系,科技合作项目对接活动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计算机普及率快速上升。教育“两基”向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迈进,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市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初步缓解了市区“入学难”问题,并使市区初升高比例上升到91.4%,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也推动了丽水师专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建设。全市高中段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初升高比例达到68.8%。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日趋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新亮点。广播电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了安全、优质播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2.95‰。民政、民族、宗教、侨台、统计、档案、地方志、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及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有新进展。

发展的软环境继续改善。以信用政府建设为龙头,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重要手段,推进了“信用丽水”建设,诚实守信逐步成为社会风尚。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审批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政府采购中心建设。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审批事项由2000年的414项削减到182项,减少了56%。市政府新制定地方性政策措施25件,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重点整治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突出问题,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做好国防教育、双拥、征兵、国家安全、消防、人防等工作,为改革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92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13.0%和8.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1.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平方米和3.6平方米。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人民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

200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兄弟地市的帮助以及一切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丽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丽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市政府致力于树立“廉洁、高效、务实、有为”的形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把握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的水平;根据丽水的实际情况和主要特点,坚持优化集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根据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分析各县(市)不同的基础和区位条件,实行专题研究、分类指导,努力提高指导县(市)的水平。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由于进口额的减少,全市进出口总额的增幅没有达到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增长5%的预期目标;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部分重点工程建设没有按进度完成;市区商品房市场供求不平衡,价位偏高,难以满足群众的购房需求;面对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逼人形势,一些政府部门思想准备不足,工作措施滞后,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到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发展的环境等等。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如何变机遇型、外生型的发展为体制型、内生型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使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同步,尽快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进一步扩大就业;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如何集聚农村人口、加速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冷静地予以分析,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明确今年工作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丽水加大投入,迅速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带来了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提高了浙江省对外开放的水平,也给丽水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与发展空间,周边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化,为丽水大规模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将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工作指导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使丽水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丽水撤地设市后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精神状态和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经济基础,为今后一个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结合丽水的实际,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5.5%,第三产业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出口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增长10.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调整口径后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扩大开放同步,发展农村经济与引导内聚外迁并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按照市委提出“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面接轨、主动融入的态势,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丽水真正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要一以贯之地予以坚持,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地予以研究和解决。今年政府工作将继续坚持和完善以下基本思路:

坚持 “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战略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抓好五大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坚持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积极融入温台金经济圈、加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产业体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加快产业集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营造合力兴工的良好氛围,集中优势资源向工业经济倾斜,使我市的工业化在较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努力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局面。

坚持集约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为主要载体,实行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优先发展,着力解决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分散问题,将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到效益好、共享率高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部位。

坚持以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做好规划,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和配套子项目建设,使丽水的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为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小康建设。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非农经济比重,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

坚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加快产业集聚,加速工业化进程

丽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丽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3月28日在丽水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丽水市代市长 卢子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丽水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在中共丽水市委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速逐步回升、态势逐步向好的格局,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基本完成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2.02亿元,可比增长10.6%,增幅居全省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19亿元,增长12.2%,增幅创“十一五”以来新高;财政总收入65.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42亿元,分别增长3.4%和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62亿元,增长14.6%;外贸出口9.35亿美元,下降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8元,名义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03元,名义增长12.9%,增幅居全省首位。市区实现生产总值143.19亿元,可比增长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2亿元,增长21.7%;财政总收入2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2亿元,分别增长6.1%和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06亿元,增长14.8%;外贸出口1.78亿美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6元,名义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47元,名义增长10.1%。全市十件大事和市区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挑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把帮扶企业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基础,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和“千名干部进企业”等各项活动,全面落实减免企业相关税收、下调养老保险费率和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政策,为企业减负11.5亿元。制定和完善市区企业转贷应急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工业经济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大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推进涉企政策创新,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管理、营销创新。坚持把稳市场、保份额、拓领域作为外贸工作重点,新增出口实绩企业128家,出口总额降幅逐月收窄。

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79.4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2.9%;累计争取中央新增预算内投资项目181个,中央资金4.32亿元。滩坑水电站工程、景宁外舍防护一期工程等项目如期建成,莲都山海协作示范项目、云景高速公路等项目稳步推进,龙庆高速公路、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顺利开工,方溪抽水蓄能、好溪水利枢纽等项目前期取得突破,丽水机场迁建、衢丽铁路、龙浦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切实加强要素保障。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各县(市、区)规划大纲通过省级审查。土地供应速度加快,供应建设项目用地1.98万亩。大力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和复垦,完成垦造耕地3.6万亩,建设用地复垦1293亩,土地整理5.5万亩。金融保障工作开创新局面,信贷投放为历史之最,新增人民币贷款是上年新增总量的3.2倍,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基础设施及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55.6%、44.1%和67.8%。中信银行丽水支行进入筹建阶段。金融机构布点加快向县城、基层延伸。

{丽水,政府工作报告}.

(二)注重结构调整,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工业扩量转型。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42亿元,增长10.7%,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丽水经济开发区东扩首期区块道路网和千亩工业用地建设,启动二期区块和丽景民族工业园建设。全市完成工业开发面积4.32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25.8万平方米。启动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订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产品导向目录。建立工业转型升级投资项目库,完成市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3项27.04亿元。新认定1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81.91亿元,增长32.6%。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总产值90.15亿元,增长5.6%。食用菌、茶叶、笋竹、水果、蔬菜、畜禽、油茶等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全面展开,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培育3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农业龙头企业订单基地6.8万亩,新增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21家。启动新农技综合站试点,建立浙西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生态品牌建设,新增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44个1.5万亩,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87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成功举办“丽水特色农产品东北行”系列活动,农产品营销市场进一步拓展。

培育壮大服务业。完成旅游项目投入10.4亿元,新增1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遂昌神龙飞瀑等5个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荣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称号。接待境内外旅游总人数15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87亿元,分别增长28.8%和26.9%,增幅均居全省各市首位。制定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若干意见,落实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开工建设市区建

材市场。青田“华侨总部经济”积极推进。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房地产市场总体趋于稳定。

(三)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2万户,完成投资32.5亿元,发放集体土地使用权证42万户、房屋所有权证5.9万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6.59亿元。创新地方金融体制,申报发行政府性企业债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7.5万户信用农户共取得51.55亿元授信额度。稳妥推进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着力培育中心镇、中心村。

拓展区域交流合作。继续推进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和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引进市外内资项目200个,合同利用内资126.84亿元,增长51.5%,实际利用内资59.7亿元。举办丽水经济发展战略恳谈会,与央企、省企和大型民企签约战略合作项目59个。总投资25亿元、年产50万吨重型高强度金属材料项目落户缙云。举行台商·丽水经济合作洽谈会,成立共建海西浙闽边际区域协作组织,新设驻福州办事处。继续推进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合作。完成石坝小学等援建项目,四川石坝灾后援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2个、高新企业研发中心5个,专利申请量增长62.1%。积极推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实施对外科技合作项目139项,成立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竹炭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改善城乡发展环境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工作,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有序推进市区专项规划,不断加强规划管理。继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新增城市道路9.32公里、城市公共绿地53.52万平方米,完成21处亮化工程。江滨区块旧城改造顺利推进,滨江景观带城市意象区、白云森林公园入口综合区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府前菜市场一期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完成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西出入口改造工程、内河整治一期工程囿山路以北段,水阁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推进市区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各级联动的城市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

统筹推进农村发展。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异地转移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0.4万人,异地转移农民2.6万人,其中整村搬迁286个村1.3万人。除低保户外,低收入农户中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人口占比达到55.2%。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创建农村新社区9个、示范村14个、整治村580个。加强农村垃圾固废污染治理,农村垃圾收集率达到79.5%。完成滩坑尾留移民动迁安置任务,认真做好移民后扶工作,促进移民融入融合。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实施144项节能降耗重点项目改造,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6%。大力开展“811”环保新三年行动,加大丽水经济开发区污染整治力度。完成城市污水配套管网投资1.6亿元,市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68%,县(市)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30%,基本完成10个镇级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度减排任务,龙泉、莲都、缙云通过省级生态县检查验收,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9个,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稳居全省第一。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4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8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推进社保扩面,新增养老保险2.98万人、医疗保险2.01万人、失业保险0.82万人。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对象最低补差标准,城乡低保对象6.82万人,发放低保资金9318万元,增长47.7%。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9.6%和96.3%。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继续推进小规模学校、教师集体宿舍改造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丽水中学、丽水职高等新校区投入使用,各县(市、区)基本达到省级教育强县评估标准。围绕高考竞争力的提高,制定实施“普通高中五项行动计划”。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一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农医参合率达93.7%,人均筹资140元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率达87.3%。成功举办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09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元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创东海明珠乡镇2个、山花乡镇5个;完成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新建村广播室1382个。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二届市运会,启动省首届体育大会筹备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出台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进二轮修志,宗教、侨务、对台、外事、统计、物价、档案、气象等工作有新亮点,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1.4%、11.2%和27.2%。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整合食品检测资源,深入开展“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规范工作。认真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国防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进实干、创新、法治、廉洁、和谐“五型”政府

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制定实施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办法。严格依法行政,做好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和行政复议应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严格实行问责制、销号制、评判制,强化政务督查,推动工作落实。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公开,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丽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能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得益于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结合丽水实际,全面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各项举措;得益于我们把解决眼前困难和立足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得益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益于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得益于各级人大、政协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在各个领域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和省驻丽各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丽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财政收入、工业、出口增长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业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产业投资乏力,企业发展困难较多;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民间集资问题尚未完全化解,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任重道远。同时,政府工作还有不少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我们将认真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不断破解难题,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经济“回升十分关键、转型十分紧迫、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丽水撤地设市10年来积蓄的发展势能正在不断释放,又迎来建设连接长三角经济圈与海西经济区枢纽中心的重大机遇。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内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布局不优、动力不强、特色不亮、后劲不足等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同时显现、相互交织。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勇于突出重围,努力抢占后危机时期的发展制高点!

基于以上分析,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坚持谋发展与惠民生并重、扩总量与调结构并重,突出发展主旋律,夯实发展新基础,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推进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和创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丽水撤地设市10周年。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2010年全市和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其中市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名义增长7%和10%以上;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落实政策与立足实际相结合。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丽水欠发达这一最大实际,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抢抓机遇与苦干实干相结合。牢牢把握宏观政策相对宽松、全省统筹力度加大和海西经济区全面建设的大好时机,持续发扬苦干实干精神,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大力争取政策支持,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加快转型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以生态优势为支撑,以低碳经济为导向,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推进产业培育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是政府帮扶与企业自强相结合。继续加强和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不断完善落实一系列帮扶企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破除守成心理,弘扬拼搏精神,调整经营策略,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夯实发展基础。

五是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发展中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以更实作风服务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三、扩总量与调结构并重,加快推动经济在成型中转型

强工业,促进工业循环化。抓好新一轮园区规划扩容,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强化功能配套,加快形成市级经济开发区、县(市、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多轮驱动格局,提升集聚集约集中发展水平。加快丽水经济开发区东扩二期和丽水工业园区、丽景民族工业园、台商创业园建设,丽水经济开发区推出3000亩工业用地,确保实现投资30亿元、产值180亿元,并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编制全市工业主导产业规

上一篇:久违的感觉的心情说说
下一篇:九年级英语课堂作业本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