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来源: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篇一

“带一本书去旅行”素材解读及考场优秀作文

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素材解读及优秀作文讲评

一、真题回放。

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50分)

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分析。

①明确范围——“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是一个偏正短语,重心落在了“旅行”上,文题中的“旅行”可以实写、可以虚写,可以指走向某个具体的目的地,如到云南、镇隆、人民公园等;也可以是心灵的旅行,如徜徉书中,或穿越时空、梦回汉、唐等。

②选准对象——“书”:可以实写、可以虚写,实写的书就是除课本外的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期待阅读的书籍;虚写的书就是写某个精通百科、可当成一本活的书的真实人物等。但要把读书和旅行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打开思路,精心选材——从虚与实自由搭配的角度思考:比如从“书”的本义与“旅行”的本义这一角度构思。写自己带着一本“书”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旅行”。可以叙述旅行途中的读书生活与收获,如读书增加了旅行的趣味;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了旅行途中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旅行补充了读书的不足等。从“书”的虚意与“旅行”的本义这一角度构思。可以写自己某地旅行,景物或风物给了自己精神愉悦或启示感悟,如同在书中徜徉;可以写在旅行的过程中,爸爸或同行的人帮你一路解惑或给你启示,如同带了一本百科全书在旅行;还可以从文题的整体出发,以呼吁“带一本书去旅行”的角度构思。如,可以利用片断式,写春、夏、秋、冬分别应带一本什么书去什么地方旅行,通过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呼吁的作用。

④巧妙点题,三致其志。考场作文,文章写得过于含蓄隐晦肯定要吃亏,所以要写明白晓畅的文章,要写那种吹糠见米的文章。因此,要学会巧妙点题,做到三致其志:一是起笔点题限方向(比如本次一开笔就写去哪里旅行);二是文中内容保切题(比如在旅行中带了什么书);三是结尾呼应巧切题(这次带什么书旅行给我怎样的启发)。让阅卷老师能够迅速领悟你文章的主旨以及你对文题的理解深度。

三、素材导航。

可以围绕“读书”“旅行”来采用一些我们熟知的材料。包括名著经典、名人名言、人物故事等,能体现两者之间关系的主题,都可以相应地进行内容引用、部分化用或借用。

可以引用,比如,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手不释卷。读书让他接受了马列主义新思想,进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最喜欢读《孙子兵法》,这在他日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例可以直接引用。

可以化用,如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旅行吧,一个人。你会觉得世界很大,很壮美;你会无意中甩掉都市的喧嚣、浮躁、势利;你会不经意间真正地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况味;你会变得很平静、很豁达。

可以借用,如《心灵之旅》的开头:斟一杯清茶。今夜月光淡如水,独坐庭院,轻翻唐诗,今夜月色美好,何不邀李白共醉?轻翻书卷,我与太白先生一道,畅游天地,展开心灵之旅„„可用的名人名言,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可用名人典故,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三、选材立意。

四、优秀例文。

例文一: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变成了一个自由的精灵,怀揣着一本《智慧背囊》,开始一段独特的穿越华夏历史之旅„„

第一站:战国长平我在喊声、厮杀声、马鸣声中睁开眼,哇,这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一了解,原来是赵括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自幼习得父亲的兵书,谈起军事、兵法来头头是道,在被昏庸的赵王启用为主帅后,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被困后,赵括想带兵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 我打开了《智慧背囊》,对万箭穿身的赵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呀,你当初如果能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怎么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呢?”

第二站:乌江水边哀叹着,惋惜着,被风猛烈地吹动着,我飞到了乌江水边。风掠过项羽神色凝重的脸庞。他轻抚着乌骓马的鬃毛,望着汉军的重重包围,手下随从一个个倒下,他拔剑自刎。我惋惜地说: “你虽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咤风云。但你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你烧杀掳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正是因为这些,才落得这样的结局呀!”说着我又翻开了书,谆谆告诫道:“刚愎自用,多行不义必自毙,失民心者失天下呀!”

第三站:曹军辕门外飞过历史的星空,我又来到了三国时期的曹军辕门外,一个谋士一样的人被五花大绑,刽子手正准备行刑。仔细一看,这不是杨修吗?杨修呀,你虽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但你锋芒过露,恃才放旷,不懂得韬光养晦,聪明反被聪明误啊!杨修呀,我想告诉你一句智慧箴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呀!”

精灵告白:广大朋友们,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呀!我们如果能多读书,时刻让做人的道理成为我们“行动”的准则,就不会有赵括、项羽、杨修那样的结局了。

【点评】1.作者从“旅行”的虚的方面:“心灵旅行”入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自由精灵,跨越时空局限,选取历史上三个存在缺点人物的可悲事件,并总结出人生道理进行规劝。

2.三个人物的事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利用“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作为“我”“旅行”的行踪,不仅形式新颖,还条理清晰;呼吁在人生的旅途中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议论点题,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例文二:带一本书去旅行

父亲一直要求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每年都会带我外出旅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中翰墨书香,弥漫全室,我的小书房,更是被父亲用诸子百家的书籍填满。我对旅行兴趣盎然,然而对于书籍,尤其是古典名著、诗词歌赋,总是爱理不理!

一如其他的90后,喜欢在网络上、电视里寻找自己的快乐,对于父亲的话,我也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真正刻在心中。

暑假,父亲带我去了湖南,这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宝地,夕阳映衬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显得庄严肃穆,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一时间,却不知道它的意思。导游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着发生在这个书院的故事。原来,宋代的朱熹、张栻曾经在这里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一千多年来,留下了许多名人圣贤的足迹。近年来,岳麓书院邀请金庸、余秋雨等当代名家重开会讲先例,使古老的书院焕发了新的书香气息。爸爸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不读书,就是见识少呀!” 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这些充满沧桑的建筑物。虽然各处地方都略显陈旧,但每一个角落依然书香如故。我突然想象起“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之时书生们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情景,正是由于这样的磨砺,书院学子中涌现出一大批千百年来炙手可热、千百年后将青史留名的人物。这时,我的脑海中冒出了朱熹老先生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先贤们的人生智慧、名作家的经典之作不就是我们理解生活、提高修养的源头活水吗?

这次湖南之行,让我对书、对文化有了重新认识,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时刻带着一本书。

带一本书去旅行,世界变小了,思想却变深了。

【点评】1.选材真实,立意高远。文章选取了父亲带自己去湖南旅行这一事件,其中对岳麓书院的描写以及对此的了解,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恐怕难以杜撰。在旅行之中, “我”感受到读书的不足,获取了深刻启示,尤其最后一句话不仅有力点题,还蕴合深刻道理.给人启迪。

2.铺垫照应,结构严谨。开头一段写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我”对读书的态度,为下文“我”在旅行过程中的态度转变做了铺垫,结尾呼应开头,点明题意,使得文章文脉畅通,浑然一体。

例文三: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喜欢旅行,更喜欢带一本书去旅行,带一本书进入书中去旅行。因为,在书中旅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看来则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我以趣为径,以乐作舟,开始了我的旅行。

我畅游在书的海洋,与王维一起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在那里,明月当空,轻风吹拂,松林颔首,泉水空灵,山清气幽。我又与坐禅的他一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味无欲无求,放空心灵。我会和李清照乘上那片诗的扁舟,在黄昏时共饮一杯酒,分担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忧愁,体会她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伤,因她而伤心。

在书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境遇,体味了人生真情,胜过走了万里路。

我漫步在书的幽静的花园,与李太白一起“举杯邀明月”,把酒言欢,以诗会友,感受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价值的宣言,体会他作为一个天才诗人的高度自信、乐观豪放的写照。我会与李煜在高楼上,共谈愁情,倾听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强烈亡国之痛,同情他作为一个薄命君主的悲苦境遇,为他而洒泪。

在书的花园里,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胜过走了万里路。

我激情澎湃于施耐庵的《水浒传》。漫步在梁山山下,我偏僻目睹了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心情激荡。我激情于行侠的武松除恶蜈蚣岭;澎湃于他斗杀西门庆。我更为一身英雄气概的林冲这等英雄好汉受到百般迫害而气愤。

我叹息于曹雪芹的《红楼梦》。我悲伤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我为有才华却受封建压迫的香菱感到惋惜,同时也对她心生佩服之情。佩服她一个孤苦女子,痴心与学诗,欣赏她对艺术的崇拜,同情她苦苦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而不得的处境。

歌德曾说:“一本书一个世界”。带一本书,我踩着趣铺成的路,乐作成的舟,游遍南北,游遍古今。在书中旅行,可以体味人生百态,了解社会现实,胜过行万里路。

例文四:带一本书去旅行

春日,万物复苏,碧草如茵,空气中氤氲着花草的清香,迸发出蓬勃的生机。此时,你不妨手携一本《诗词大全》,迈出家门,行走春天,或爬山踏青,或乡野漫步。游玩间隙,面小河,坐石岩,诵读着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感受着春草青青、鸟儿乍到的喜悦;靠大树,躺长椅,面对着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惊叹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剪出丝丝碧柳,突然给大地披上新妆,让你感到

大自然活力无穷生机无限。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打开书本,慢慢地翻阅。这种亲近大自然的阅读,一定会让你悠然自得,惬意无比。

七月,天空瓦蓝,没有云彩,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灼人的气浪。此时,不如带着一本〈庐山旧事》,来一次庐山之行。那里是著名的避暑胜地,风景优美,环境极佳。你可以一边赏景消夏、一边翻阅历史,你可以了解一下“美庐”称号的由来,你可以参观许多风云人物住过的别墅,你诵读着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抗日宣言: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如同来到了全民抗战的年代,禁不住热血沸腾。

秋冬之际,你可以自由制定旅行的计划,你可以带着《华夏地理》去浙西大峡谷,去了解那神奇的地貌;你可以带着郦道元的〈水经注〉去三峡,来一番寻幽探胜;你可以带着沈从文的《边城》去湘西,去感受那里神奇的风光和人情、风俗之美„„让一本书伴随着你的旅行,让你进入一个消遣休闲的状态,犹如喝一口山泉,不腻,却甘甜了唇舌,清凉了心田。 手执一本书,行走在祖国的名山胜景中,俯仰之间便会觉得天地无垠、人生辽阔。

带一本书去旅行,行走游荡之间裹挟着淡淡的书香,或多或少,都会在心中荡起微微的涟漪,有所触动,有所领悟。

【点评】1.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春日带书旅行的悠然自得,夏日带书旅行的惬意感受,秋冬带书旅行的寻幽探胜,这一切都被作者娓娓叙来,内容具体充分。最难得的是,最后两段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进行主题的提炼和深化,写出了“带一本书旅行”的重要意义,必然让许多读者心生向往之情。2.详略得当,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写起,详写了春、夏两季带书旅行的好处,略写了秋、冬两季,这样重点突出,详略分明,且避免了单一呆板。另外,主体部分的开头词,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3.旁征博引,语言优美。诗句的恰当引用,庐山的历史、书名和地方特点皆精当妥帖,可谓信手拈来;大量排比句、比喻句以及一些词语恰当锤炼,无不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功力。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篇二

《带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讲评

《带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明确中考作文导向——要多读书、读好书、真阅读、深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是“带一本书去旅行”,题目及要求如下:

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这篇作文该怎么写呢?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二、看文审题

1、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两篇习作,你觉得这两篇文章符合题意吗?

1、带一本书去旅行(只写读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山,路上我再一次带上了它,保尔那钢铁般的精神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保尔既是一名刚毅坚强、自觉无私的革命战士,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军纪。在生活中也有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绝境时,他也曾经绝望想要自杀。但这些正如保尔说过的一句话“这都是由于缺乏经验,由于年轻,然而多半是由于无知造成的。”正是保尔那钢铁般的精神,使保尔重新站了起来。无论病情多么严重,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党,都在想着学习、看书,在病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还想着为党做一点事,他甚至在双目失明时还坚持写了一本书,这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那本书是他用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写成的,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在邮递时稿件丢失了,保尔很痛苦,但他没有灰心,又重新写了一遍。他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我就缺少像保尔那样钢铁一般的精神,我应该学习那样的精神,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地锻炼自己,经历什么都不怕,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光阴荏苒,事过境迁,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而保尔的精神仍被一代一代人传承着。

2、带一本书去旅行(只写旅行)

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带着自己喜欢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自己喜欢去的地方。

我喜欢登山,喜欢站在山顶俯瞰山下的感觉。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登紫金山。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们从樱驼村入口开始登山,进入樱驼村的山路很幽静,偶尔看到人来人往,都是匆匆忙忙,有的人还打着招呼,我想他们大概是经常登山互相都熟悉了吧。走完一段坡路,就是一级一级的石阶了,林间不时传来小鸟清脆的鸣声,让人们心情愉悦。开始时我很有劲,一直走在妈妈的前面,还不停地催妈妈快一点,妈妈笑着喊我说:“慢点慢点。”可刚登了一小

半路程我就慢慢放缓了脚步,向山上看去,还有那么远的路,我忍不住直喊“怎么还没到,好累,好累啊!”这时妈妈走过来鼓励我说:“坚持,坚持,再坚持!”我的腿好像又有力气了,继续一步一步前进,快到山顶时,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脱下外衣我继续前进,最后我们终于成功到达了山顶。

到了山顶,我和妈妈高兴地欢呼着,我们的声音在山林间回荡。山顶空气很好,而且景象开阔。站在山顶向下看,玄武湖、高楼大厦尽收眼底,一条条大街像蜘蛛网一样把一座座高楼连在一起,汽车像忙碌的蚂蚁跑来跑去。

下山的路走得很快而且轻松,我和妈妈边走边愉快地聊天。

我觉得登山真是件快乐的事,虽然辛苦但使我懂得了遇到困难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学习也是一样,知识的积累和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登上知识的高峰。

学生阅读并指出问题:两篇文章不符合题意。没有紧扣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书”和“旅行”;也没有把握住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个题目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去旅行”,修饰语是“带一本书”,它限制旅行的方式,写作中要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

2、小结:写好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审准题意:一、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

二、分析理解词语间的关系

三、评说例文

大家都带了哪些书去旅行呢?

1、 老师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搜集到一些素材,你们觉得带这些书合适吗?

(1) 父母、老师、朋友、同学

(2) 坚持、勇气、爱心、信心

(3) 语文书、历史书、地理书

(4) 游戏秘笈、卡通漫画、言情小说{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从提示语中可以看出,题目中的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书,且不是课本,应是自己爱读的好书。从这些素材可以看出读书不够多,读书面较窄,书的格调不高。

2、 小结:读书态度要端正——多读好书

3、 列举一篇套读唐诗集或宋词集或古诗文集的习作,你觉得这篇文章带的书可以吗?写的

好不好?

3、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要带一本《全唐诗》,走遍大江南北。

我要带一本《全唐诗》,度过四季春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行至江南水乡,烟花三月,如烟如雾的小镇,下着绵绵细雨,仿佛一幅感动千年的水墨画。恍惚间,时间定格于此,一切都是那么恬淡素雅。弹指数千年,那江南的美丽不顾时间匆匆,仍自妖娆。

携着的那本书,被风吹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行至边疆,广袤大漠,死寂沙海,雄浑。坐在高高的沙丘,随手捧起细碎的沙,沙还散发着微微热量。大漠的夕阳将落,风习习吹过你的耳边,此时,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已然遥远,有的,只是一份宁静致远。

携着的那本书,落下一张卡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旅行,不仅在于行,更在于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时,凌云壮志,朝气蓬勃。无知,亦无畏。循着脚步,循着心之所向,攀上生命的巅峰,胸怀坦荡。

携着那本书,撕下一面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儿童见面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旅行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旅行本身,而在于旅行的过程和目的。旅行是美丽的,更美丽的在于回归。其实纵观《全唐诗》每一篇名作,甚至于结合其年代,我们都不难发现,繁华落尽,还是归于沉寂。也许旅行到最后,家才是最温暖的吧。

带一本书去旅行,莫不如说,是带一种心情回家。

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只是套用了古诗文素材,看似文辞华美,其实并没有充分的理解感悟。

4、 小结:读书经历应真实——真读好书

5、 列举三篇习作,一篇扩写复述书中内容的,一篇神游书中的,一篇优秀作文。请学生紧

扣题意给三篇文章写评语并选出最好的一篇。

4、带一本书去旅行

旅行,一件我最喜欢的事,沿途风光、景色名胜,在我眼里,都是无比美好的。我去过的地方也很多,不过,我最向往的却是书本中的地方,虽然不是真实地存在,但仍令我产生无限的向往。

翻开《格列佛游记》,跟随着勇敢的外科医生格列佛的脚步,我来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大人国、小人国、飞行岛、巫师国、科幻国、长寿国、日本国和慧骃国。

首先我们来到了小人国。顾名思义,这里的人都很小,所以我们的主人公在小人们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怪物,小人国的人们非常团结,而且诚实。他们把欺诈看作是比偷窃更大的罪恶。

接下来就是大人国。同样顾名思义,这里的人们都很高大。这里有高大的麦子、高耸入云的树木,还有对当地人来说只是一条小路,而对格列佛来说却是一条大道的“田间小径”。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巨大,令人好奇。

之后,我们来到了飞行岛、巫师国、科幻国、长寿国、日本国,光听这些国家的名字就很有趣。这些国家里不仅有热情好客的人们,还有美丽的风景,在此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后,我们抵达了慧骃国,这是这次旅行中我最喜欢的地方。

慧骃国有成行的树木,被野草包围的燕麦田,还有田间的几只长相奇特怪异的动物。慧骃国的人们都具有良好的品质,这就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他们正义、友好、忠诚、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人们所喜爱的。

依依不舍的合上书,结束了这段奇妙的旅行,我结识了各种神奇国度的居民,也欣赏到了奇异国度的美丽风景,这比我之前的所有旅行都令人激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格列佛游记》旅行,别有一番体会。

5、带一本书去旅行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小时候就喜爱看书,书能给我无限的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看书的时间少了,有的只是做不完的作业。不过,现在的我可以放下压力,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了。

捧着我最心爱的《三国演义》,开始一趟心的旅行。

锦衣白袍,手持银枪,在敌群中七进七出威风八面,这不就是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吗?此刻我正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御敌;手握酒杯,眼观棋盘,面对刮骨疗毒之痛还能谈笑自若,这不就是毅力惊人的关云长吗?此刻我正站在他的旁边,敬佩他的勇敢与坚强;挥动羽扇,独弹银琴,大摆空城计仍然气定神闲,这不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吗?此刻,我正在聆听着他的琴声,感叹他的机智与冷静。

当我站在赤壁战场时,只听得两边士兵的喊声震天,大火已将天边染红,血色映满了河流,我不禁叹息一将功成万古枯的悲壮;当我站在五丈原,看见诸葛亮临死不忘先主知遇之恩的忠心耿耿以及未能匡扶汉室的无限惋惜,我不得不为贤相的逝去而痛心;当我站在宫殿之上,看见司马家族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我又要感叹历史的残酷与现实。

每当我读《三国演义》,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自己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就好像进行了一场旅行。

只要用心去读书,你就能身处其境,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奇妙,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源于一颗求真的心,带一本书去旅行,用一颗心去读书。

6、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带着《目送》,和妈妈去乡下旅行。

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补课的烦恼,没有庸俗的人群,这儿,是清静,是纯朴;这儿,像《目送》,是干净,是安宁。

无目的地走,牵着妈妈的手,一言不发。看人,看景。我腿长,步子快,妈妈与我相反。她为了迎合我的步子,一路快走,刚开始还能坚持,后来,我听到了她喘息的声音,而我的心那么平静。终于,她扯着我的手,讨好般地说:“你慢点行吗?我好累啊!”

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在来这路上翻阅的《目送》。龙应台的母亲也老了,她似乎同我妈妈一样,时光磨去了她们的棱角,对我对龙应台是满满的信任与依赖。带《目送》去旅行,我发现母亲一点点变老,对我的爱却一点点增加。

母亲终究是老了,步伐愈发像老太婆,说话的声音比平时大好多倍。我拉着妈妈继续走。一个女人悄无声息地走在我们前面。她,不漂亮,黑色的皮肤,肥胖的身材,脏旧的衣服。妈妈像见到外星人似的,突然抓住我,一脸兴奋地向那个离我们并不算远的女人指去,几乎要破音地说:“快看呐!那女人的屁股好肥啊!”我连忙按下妈妈伸出的手,低声跟她说:“嘘!小声点!人家会听到!”

这一瞬,我突然有前所未有的尴尬。

后来,我和妈妈停靠在树下休息。我打开书包,捧起我心爱的《目送》,翻着。不知是否是巧合,还是人老的通病。龙应台的母亲原来也曾和我妈妈一样,不管会不会被人听到,手指一指,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龙应台也曾如我一样,这样尴尬着。

带《目送》去旅行,我发现自己对妈妈的行为嫌弃的,尴尬着,而我是她女儿,我不该。

母亲终究是老了,但子女也应多关心她,教她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如同当初教育我们一样。{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目送》去旅行,我想我会更加关爱我的妈妈。永不变。

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第一篇只是扩写复述书中内容,第二篇只是在书中神游、想象,第三篇是真正的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将读书的感悟融入了旅行经历中,旅行经历又升华了读书的感悟,两者有机结合。

6、 小结:读书收获需丰厚——深读好书

四、反馈练习

前两篇文章,两位同学都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爬山,请你根据题意,运用今天所学,补写下面的片段。

走完一段坡路,就是一级一级的石阶了,林间不时传来小鸟清脆的鸣声,让人们心情愉悦。开始时我很有劲,一直走在妈妈的前面,还不停地催妈妈快一点,妈妈笑着喊我说:“慢点慢点。”可刚登了一小半路程我就慢慢放缓了脚步, 我的腿好像又有力气了,继续一步一步前进,快到山顶时,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脱下外衣我继续前进,最后我们终于成功到达了山顶。

五、总结、推荐书目

南京是文化名城,一直倡导读书,倡导广泛阅读、潜心读书。 “带一本书去旅行”这道作文题是一种倡导,是一种呼唤,也是一块试金石,是一场“读书现形记”,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读书态度、读书经历、读书收获。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多读好书、真读好书、深读好书。

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些书以及作者:

史铁生《我与地坛》、龙应台《目送》、《庄子》、杨绛《我们仨》

林语堂、梁实秋、梁衡、刘墉、林清玄、张晓风

„„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篇三

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

每个暑假,我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文化古迹的朝奉者,携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按图索骥,踏步天涯。

南昌青云谱,白墙青瓦,古樟霭然入云,院外池塘碧荷团团,偶然飞过的蜻蜓恍然间似要引你入画。踏入院内凝视悬之素壁的八大山人小像,凝视那一幅幅迥异时趣、生涩奇崛的画作,凝视那一幅幅生机弥满、点画狼藉淋漓的法书,我顿时感受到了清初一个明王室后裔一颗不屈的心。晚上回旅店,翻开《文化苦旅》中《青云谱随想》一文,那个着麻鞋披斗笠“哭之”“笑之”的山人伴着文字又如有着百年宿缘的老友般在我眼前显现。

敦煌莫高窟。我是追随着《文化苦旅》的指引来寻觅那反弹琵琶、轻盈起舞、舞袖间缀满花朵的飞天的。在莫高窟,我看到了大师张大千反复临摹千百遍、色彩鲜艳、历百年浩劫仍不失其真的壁画,看到了笔墨精致自然却又自出机杼、天真烂漫的写经与尺牍,也看到了遭文化侵略者疯狂盗割后留下一堵空墙的巨大空白„„敦煌的夜是寂静的,沙尘如历史般凝固,我翻开《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那个发现莫高窟的丰富窖藏,那个引外国文化大盗疯狂夺掠的王道士今何在呢?在敦煌,在书里,我听到了历史的一声巨大叹息。

在黄冈,赤鼻矶,我看《东坡突围》;在辋川别墅,我读王维如松间明月般明净的心;在扬州如烟的花雾里,我与《文化苦旅》同听嵇康抚琴,听《广陵散》绝世的遗音„„{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着《文化苦旅》远足,我的心被历史之泉濯洗,被文化之露涵养。文化之旅,情在书上,身在路上!

【点评】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考场即时佳作。

审题清,扣题紧。文中开头的“携着”和结尾的“带着”,都紧扣住题目中的“带”字;文中六次提及的《文化苦旅》,都紧扣住题目中的“一本书”;而对应于题目中的“去旅行”,又不仅仅是开头的“按图索骥,踏步天涯”和结尾的“文化之旅,情在书上,身在路上!”更在文中显示游踪的“南昌青云谱”、“敦煌莫高窟”、“黄冈,赤鼻矶”、“辋川别墅”和“如烟的花雾里”的“扬州”。这在在之处无不昭示着作者“朝奉”“文化古迹”的清晰行程。

立意深。作者的“旅行”,并不是为日后曾“到此一游”的夸耀,而是潜心“朝奉”的主题式游历,虽自谦为“装扮”,而实则务求“心被历史之泉濯洗,被文化之露涵养”。也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三写“凝视”,着眼于“感受”“清初一个明王室后裔”那“不屈的心”;三写“看到”,既写莫高窟保护功臣张大千的执著,又写作为敦煌学重要研究对象的写经和尺牍的价值,还写遭“疯狂盗割后”“留下的巨大空白”,更写“在敦煌,在书里,我听到了历史的一声巨大叹息”,令人不禁联想到陈寅恪有感于敦煌受难之惨剧,所说出的那一段著名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除此,连同其他可以作为杰出代表的中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国文化符号,如苏东坡伟岸的身影、王维明净的心灵、嵇康绝世的遗音,等等,都留驻在作者的心头。

选材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笔触所及,西域大漠、江南小镇,青云谱、柳侯祠、天一阁,林林总总,不胜其多。作者精选“青云谱”“莫高窟”等两地、“苏东坡”“王维”“嵇康”等三人,固然与围绕并突出主题有关,当然也与作者本人的旨趣和学养不无关系。

结构紧。且不说行文中开头、结尾的呼应,就其外部而言,作为主体部分的中间三个段落,或详或略地交代行踪;段内,又各以三个排比句的形式,描述行止,抒写感悟,使得文章的结构严整而又精粹。

语言雅。短句,简洁如洗;长句,意蕴丰厚;交错,酣畅淋漓。排比句,整饬;散句,舒缓;叠用,韵味尽出。以“迥异时趣、生涩奇崛”摹“画作”,以“生机弥满、点画狼藉淋漓”状“法书”,遣词的分寸拿捏不可不谓妥帖。“法书”“写经”“尺牍”等专业术语的恰当使用,更显露作者对书法艺术与敦煌学的熟谙,如此语言,焉得不谓之“雅”?{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全篇仅603字。如此精致的短文让人顿生“尺幅千里”之慨。 当然,《苏东坡突围》出自余秋雨的另一部著作《山居笔记》,并非《文化苦旅》,如果一定要挑剔,说是微瑕,也决难掩其白璧的光泽,故评为满分:50分。 (赵志昇 2013.2.28)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篇四

带一本书去旅行

暑假,在去往九寨沟的路上,我背上装着《边城》的小行囊,快乐地奔向远方灿烂的绿林。 一条青如翡翠弯月形的小湖,点缀着五彩斑斓的彩林,依稀看得见那些大自然所赏赐的晶莹剔透的绿髓从翠海深处弥漫开来,映浓了整片莹光闪闪的瑬海。越往深处望,却越来越朦胧了,雾潭上空的雾气弥散开来,使这个本就如仙境般的世界更为脱俗,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翠翠般,闪着灵性与自然的光辉。

我奔走在翠竹与山溪之间,耳边传来自己的阵阵笑声,不禁化作了在风日里长养着的翠翠,感受翠翠那活泼而又驯良的神情,那月光下嬉笑的模样,这里多像是茶峒,那个哺育着,温养着翠翠那样的人的美好纯洁的地方,这温柔的河流与清凉的山风,带给我的是无限的遐思。 我站在丛林之巅,满眼都是碧波翠山的画卷,我似乎还看到了傩送在丛林下方,深情地歌唱,翠翠在歌声中渐入梦乡,醒来时却说自己梦见了山崖上的虎耳草。日复一日,翠翠再也听不到歌声了,当她用悲伤而又叹惜的神情,坐在屋前的小凳子上,眺望着遥不可及的月亮时,我的心中充满无奈与惋惜。现在的我站在九寨沟的丛林之上,便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与那淡淡的凄凉。

人们都说,九寨沟中不可无寨,自然是对的。因为我到达了那简朴而又祥和的小屋,去体验那民风的淳朴、本性的善良。

此时的夜空,静谧极了,在月光下澈的月色倒影里,还能听见那偶尔泛起的泠丁轻响,此时藏家人的话都能清楚地听在耳中。

《边城》中的湘西人民也是这样的吧!简单而又直白地回答,不加任何修饰,如同天然形成的美璞,既觉得是错,但又因浑然天成而找不出半丝瑕疵。翠翠在这自然中长大,定会很幸福吧!或许在这平淡的语言中,更多的是热爱,对人生、生命的热爱。

今天忽然对我说,要启程回去,我不舍地望着青山依旧、绿水东流的九寨沟,心中满是惆怅。 甚至,我还想起了翠翠那绝望而又期望的表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她那是的心情是否充满了凄凉与悲伤?我不由得苦笑了起来,翠翠是悲伤的,然而在这悲伤中更是拥有了一种凄美。

风景如画的九寨沟啊!希望你能抹去翠翠的凄悲,还她一片至善至美的人生!

于是,不管何时,想起了《边城》,想起了九寨沟,便唤起了我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后记。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篇五

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

宋春丽

斜阳古亭边,芳草萋萋,遍洒荒郊。

远处,如陌上开花,缓缓驶来一辆驴车,车前驴车,车前一童子,车上一人手持书卷,吟诗赋曲,声振竹林。他说:“我就这样读书,散游,若有一天我死了,便就地埋了我吧。” 他便是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一生向往自由,一卷书,一壶酒,一童子,云游四方。于是我想:人,有生之年,应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随意什么书都好;去旅行,随意什么地方都好。且行,且欣赏,且珍惜。 你可以带一本张爱玲的书去游那五月的西湖,像张爱玲一样恨海棠无香,恨五月不为春扬。陶醉在湖边的满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时,你会想起席慕容的那首诗吗?“一棵开花的树„„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你听,那便是心碎的声音。它落在王湾泊船的北固山下,它落在杜甫的城春草木中,它落在飞来峰上,落在洞庭湖边,落在千百个古人的指尖眼前,落在我们的心间„„

带一本书去旅行,可以是一卷诗,可以是一首词,一篇赋也好呀。去看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去看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看看“明月夜,短松冈”,去看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徜徉在这些千百年间古人们共同守望的美景间,才更能体会他们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细腻情感。

去旅行吧,带一本书去旅行。去柳永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长亭外古道边吧,任那装点了多少伤情离别的残月晓风放肆在你的脸旁。带一本书去旅行,去埃及古老的金字塔,看一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大沙漠是否依旧深情。带一本书去旅行,去俄罗斯神秘的白夜,去塞纳河看迷人的阳光,去挪威的森林体会静谧的月夜„„又或者,在恒河水的沐浴中,赏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更好的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带一本书去旅行,也许是为了书,也许是为了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带一本书去旅行,就明白了什么是淡然,带一本书去旅行,便多了一份深沉的哲思。让我们用耳的聆听眼的观赏指的触及心的启迪,带一本书去旅行!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篇六

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 南京师大附中高一 翟羽佳 如果要我带一本书去旅行,我一定会带着张晓风的散文集——《风荷举》,去午后的乡野,感受田地泥土的气息。这看上去一俗一雅,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当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斟在每一个杯形小野花里的时候,我总爱和妈妈一起随着清风、随着蝴蝶穿梭在田间。从小长在城市的我,自然不能分辨身边作物的种类,但我总有一个习惯,便是指着绿油油的一片地,询问作物的名字——即使问完了,下次仍是对不上号。我总为我这样的习惯而开心甚至骄傲,我总认为每次的追问是与植物们一次积极恳切的招呼,是对大地万物起码的尊敬。 正如晓风在《风荷举》里说的一样,因为我们不是亚当,没有资格为万物进行惊心动魄的命名大典,也不是仲尼,对世人的“鱼目混珠”唯有嗟叹,所以我们只能尽我们微薄的力量,做一个与万物深深契合的“问名者”;慎重而虔诚,如同进行着古代婚

姻中的“问名”礼节一样,时刻都可以停下脚步,问一问田地间,刚擦肩而过的绿的名字。 有时候更喜欢深入菜地,仔细端详每片在黑暗的泥土里就已设计好形状的菜叶,可是我发现,这些叶子或多或少总带着虫蛀的痕迹。阳光自上而下泼洒下来,刺痛着叶子的伤口,使小洞周围留下一圈圈黑色的血迹。我经常惋惜,经常叹息,这些苦难的见证,总是用镂空法驻留在生命里,让生命总是不那么美丽。 后来,又翻《风荷举》,我才明白残缺的美丽。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为“求阙斋”,意为自己有很多缺点,以求指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语言学专著仅用“月·阙也”来描述我们一直所爱的玉盘。经晓风的指点,我甚至发现中国的天空大地都是曾经受过伤的,中国的神话从“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天倾西北”到女娲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一般用神鳖的脚爪稳固四极,都蕴含着残破的意义。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默认“阙”的境界的。 走在田间,我发现我总能在自然中逐渐领悟文字的内容:总是能找到文字进行佐证。 其实文学本身又如何不是从自然中感悟出来的,就连文字一开始也都是象形的啊。周朝人造字,造的“年”字,代表人打着禾捆。想必当年一定有一个快乐的农人走在类似的田野里,在北风瑟瑟中扛着满肩禾捆回家,这情景感动了造字人,于是不禁用这样一幅“冬藏阁”进行三百六十五天的重点勾画。 带一本书去旅行,你会感到书在风景中,风景在书里。你会觉得你重游书中故地,更好地寻找书中的真谛。 佳作点评 在大概50分钟的时间内,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立意、构思、表达、成文,这需要平时扎实的写作功底。今年的作文题是一种呼唤,呼唤学生真正学语文,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开拓广阔的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感知世态人情、形成丰厚的阅历、实现精神的成长等等。有人还说是“一场读书现形记,从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的读书态度,看出你的读书经历,看出你的读书收获”。 翟羽佳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她将平面场景定格在田间,以“问名者”的身份与擦肩而过的植物对话,这其中既有自发的对绿的喜爱,还由于晓风在《风荷举》中相关表述的推波助澜。晓风如同她的陪伴者,她对植物的观察以审美的、平等的、联想人生的视角,在晓风的“提点"T逐渐感悟着残缺的美丽,发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默认“阙”的境界;在自然中领悟文字的内容,发现文学源自自然和生活,进而获得真知。本文语言风格清新,思考立意具有厚度,文字表达精炼传神,从生活到阅读灵活切换,是一篇融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记叙性散文。

上一篇:中考作文心中的阳光
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游颐和园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