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语录周潜川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9-04-11 点击:
丹医语录周潜川篇一
周潜川著述目录
周潜川著述目录
序号 书名 序号 书名
1 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 19 温病心法十诀
2 “玄门四大丹”秘授 20 试论王叔和
3 丹医语录·证治大法品第二 21 四川草药简辑
4 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第三 22 峨嵋白云禅师考
5 丹医语录·骨伤科大法品第四 23 医易大要
6 丹医语录·外科大法品第五 24 太素脉法评介
7 《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 25 潜川先生《三焦论》
8 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 26 潜川先生《三消论》
9 丹药概要 27 经络“里支”内照图
10 “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 28 癫、狂、癎三大证治心法
11 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 29 考《奇经八脉考》
12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 30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
13气功纠偏药疗法 31 《内经知要》述义
14养生学讲义 32 胎胪旨要
15农村医生卅门 33 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
16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 34 医学密典(未完成)
17分经候脉法 35 验方回忆录
18伤寒心法十诀 36 《峨嵋十二庄释密》
丹医语录周潜川篇二
周潜川
周潜川(1907-1971年),男,汉族,四川省威远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养生专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气功大师。
周潜川,早年从军,后因病离军专门医病、学医,兼修佛、道、气功。主要师从于峨眉高僧永严法师、丹道大师黄子箴先生等,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一个独特的医学流派——丹道中医,并成为峨眉派的第十二代传人。
解放后,周潜川曾先后行医于川、沪、京等地,1958年受聘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的研究,并率先开展了气功疗法、食饵疗法、“南药北移”、丹医丹药以及民间草药的临床运用与研究等多项工作。在临床上,他倡导医药、气功、食饵三者结合,针灸、导引推拿、医药辨证施治,主张“上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提倡平时锻炼身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生前著有《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峨眉天罡指穴法》、《农村医药卅门》等著作。
周潜川精通医、释、道、儒、武等诸家经典,功理功法精深广博,医理医法独树一帜,尤其在气功、大小导引、针灸、丹药、草药以及阴阳论、经络论、气化论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自成一家。他以一生的实践,得到学界和人民的高度评价。1985年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在一次讲话时曾说:周潜川是我国气功的一位代表人物(《山西通志•第四十二卷•体育志》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 1995年2月 第38页)。
当年,从周先生学习者甚众,其中主要的学生有:叶涤生(上海)、叶同昆(上海)、巨赞法师(中国佛协,属于同道交流没有师生之宜!)、杨凯(山西)、李国章(山西)、王高银(山东)、廖厚泽(北京)、王新树(河北)、周伯用(子)、周巢父(子)、周怀姜(子)、徐一贯(山西)、杨健群(辽宁)、张法孟(辽宁)、焦国瑞(北京)、王觉民(河北)等。在气功大潮中的好多大师.功法大多来源于周前辈的峨嵋十二桩!
周潜川后因政治事件(与康生有关,当时在周家学习.治病的多为副省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些民主人事),迫害冤死,其后人也多受波及,若非刘少奇安排军委相关人员保护回川,估计也会牵连;至今其后人还心有余悸!绝口不提此门绝技!
学术成就
一、著作
1、《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独著)山西人民出版,1959年8月
2、《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
3、《峨眉天罡指穴法》(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4、《农村医药卅门》(独著)1959年
5、《气功药饵疗法全书》(独著)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
6、《气功疗法全书》(独著)台湾大学书局,1987年
二、论文
1、《内功导引按蹻术对经络浮支里支关系的研究》1962;16(3):37~39
2、《正常人五俞穴电流量按时辰测定的初步报告》经络针灸研究资料汇编(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络针灸研究室),1962;41~48
3、《养生学答问》1962;1963
4、《杏林丹11例临床经验介绍》1963;5(6)
5、《中医正骨3例临床治验介绍》1963;10(7)
三、著作手稿
1、周潜川撰述.门人王士任、金月石、叶同昆校字《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1958
年 北京
2、周潜川著《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1958年 北京
3、周潜川讲授,李国章、杨凯整理,唐培元、廖厚泽校字《养生学讲习班讲义》山西省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审定 1961年
4、周潜川著《内经知要讲义》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讲义
5、周潜川著《丹道概要》太原
6、周潜川著《分经侯脉法》(廖厚泽家存)河北中医研究院讲稿 1962年5月
7、尚有许多手稿,历经“文革”,致使部分内容残缺,可能现存山西省公安厅;在此未予收录。
说明:周前辈除出版的3部佳作外,最精者当属<丹医语录>全8品,以阴阳大论品为枢机!
今录周前辈一则论文与大家共享!也诚求周老相干手稿(高价!)!
风湿性关节炎病的方治梗概
周老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久病缠绵,其治疗结果多不理想。因为这种病的病因很复杂,病史又很久远,追究根源,很难彻底,就这一点而论,已足使诊断上发生困难,不容易掌握它的规律。仅就现在症而论治法,当然就不能肯定疗效是很好的了。又因为这病的“气化”理论,特别繁复,不详细分析它,就不能正确用药或用针灸。周老根据自己所学的分类和师传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可以分析成五十四种变化的差别,而治疗方法也就万别千差,未可一概而论了。究竟是风胜于湿呢?还是湿甚于风呢?或是风湿兼半呢?或者单是风症呢?或者纯系湿症呢?风湿中在哪一经,哪一腑,哪一脏呢?病在气分呢?在血分呢?在经络呢?在腠理呢?在筋骨呢?病在上呢?病在下呢?病属虚症呢?还是实症呢?风湿化热的程度何如呢?风湿兼有寒没有呢?兼有痰没有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一一诊断清楚,才可以据理立方,庶几有治愈的可能!虽然如此复杂,但也有统一的治疗原则,据经典的意义:“诸痛皆责之于肝”,“诸湿皆责之于脾”。我们能掌握这原则,临床就胜利在握了。
现在把通常见着的风湿性关节炎,综合几个工稳有效,而无流弊的方子,介绍如下:
1、全身疼痛,酸楚方
酒炒白芍八钱 全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生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白茯苓五钱 炒苍术三钱 焦栀子二钱 生苡仁米五钱
2、两手两足皆疼,身上不疼方
酒炒白芍八钱 全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陈皮一钱 焦白术三钱 白茯苓五钱 焦栀子三钱 白芥子二钱 清半夏二钱 炙甘草一钱 薄荷梗五分 煨生姜二钱 桑枝五钱
3、两肩、背、胳膊疼,尚能活动自如方
酒炒白芍一两 全当归一两 柴胡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羌活一钱半 白芥子一钱半 清半夏一钱半 秦艽一钱半 炮附片二分 黄酒一两
4、两手臂疼胀、胳膊不能抬,手臂不能梳头方
桑枝五钱 桂枝一钱 生丹参五钱 全当归五钱 生没药三钱 生乳香三钱 连翘壳五钱
注:有些人服了这方,有点恶心或腹泻者,加藿香二钱、茯苓三钱或服药后吃点咸饼干亦可。如发现口干加石斛三钱,口苦加焦栀子二钱
5、腿疼难忍方
透骨草二两 炒穿山甲二两 防风二两 全当归二两 白蒺藜四两酒炒 白芍三两 豨莶草四两 海风藤二两 陈皮一两 黄酒半斤 鲜生地四两捣汁去渣
生地绞汁并加黄酒半斤,分次捣杵生地如泥。以酒捣和绞尽生地汁,最后去渣用酒汁为原则将前九味共研细末,再炼猪油四两白蜜一斤,合炼如饴,再和入生地汁酒三味和匀,最后以之和九吸末药为丸梧桐子大。每日三次,饭前服之,每一次服三钱,仍用黄酒炖热吞丸。
6、腰疼足亦疼,疲乏困怠方
生黄芪二两 防风五钱 生薏仁米二两 炒杜仲一两 白茯苓一两 生芡实五钱 上肉桂一钱 白萆薢一两 车前子三钱酒炒 土炒白术五钱 黄酒二两
7、腰疼不能向前弯俯方
柴胡一钱 泽泻一钱 猪苓二钱 防己二钱 上肉桂三分 白芥子二钱 焦白术五钱 淮山药五钱 生甘草五钱 炒杜仲三钱
8、手足皆发麻方
熟地五钱 生地五钱 川芎三钱 当归五钱 党参五钱 焦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桂枝二钱 柴胡一钱 羌活二钱 防风二钱 秦艽二钱 淮牛膝二钱 炙草一钱 生黄芪一两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9、单腰部疼方
土炒白术二两 生苡仁米一两五钱 生芡实仁一两
10、因湿化热,脚如火燎但不红肿方
炒苍术四钱 酒炒黄柏二钱 当归尾二钱 生苡仁米三钱 淮牛膝二钱 萆薢三钱 防己二钱 酒炒龟板五钱,先熬
11、因湿化热下注足关节肿而又红方
炒苍术三钱 酒炒黄柏三钱 当归三钱 独活二钱 灵仙二钱 五加皮二钱 木防己三钱 川牛膝二钱 黄芩五钱 黄连二钱 生姜二钱 黄酒一两
12、因风甚化燥,憎寒壮热方
防己二钱 炒苍术二钱 土炒白术二钱 川芎二钱 木通二钱 槟榔二钱 黄柏三钱 鲜生地五钱黄酒捣汁,去渣兑入 犀角粉六分(另包分二次冲吞) 生甘草一钱
13、单是腿麻木方
生黄芪四钱 生甘草三钱 炒青皮二钱 绿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五味子三钱 当归尾一钱 泽泻一钱 陈皮二钱 红花二分
14、平时无病,突然两脚疼痛,但不红肿方
土炒白术五钱 全当归五钱 炮黑姜二钱 上肉桂一钱 炙甘草一钱 香木瓜二钱 吴萸子一钱,淡盐水炒 川牛膝二钱 炮附片五钱,先熬 麻黄一钱 北细辛五分 大熟地五钱
15、不论新旧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方
生乳香三钱 生没药三钱 秦艽三钱 威灵仙三钱 刘寄奴三钱 荆芥三钱 全当归三钱 透骨草三钱 牡丹皮六钱 伸筋草三钱 高梁酒四斤
用高梁酒浸泡诸药,经一昼夜,时时摇转每次只取药酒用。每次视关节疼处多少,酌量用一、二、三两均可,将酒隔水炖极滚热,再以棉花蘸酒轻轻揉擦痛处,但不可擦破皮,每日酌用二、三次。甚妙!此方外用,不可入口,用之甚灵效。
丹医语录周潜川篇三
《丹医秘授古脉法》{丹医语录周潜川}.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表1 周潜川著述目录
序号 书 名 序号 书 名
1 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 19 温病心法十诀
2 “玄门四大丹”秘授 20 试论王叔和
3 丹医语录?证治大法品第二 21 四川草药简辑
4 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第三 22 峨嵋白云禅师考
5 丹医语录?骨伤科大法品第四 23 医易大要
6 丹医语录?外科大法品第五 24 太素脉法评介
7 《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 25 潜川先生《三焦论》
8 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 26 潜川先生《三消论》
9 丹药概要 27 经络“里支”内照图
10 “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 28 癫、狂、癎三大证治心法
11 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 29 考《奇经八脉考》
12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 30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
13 气功纠偏药疗法 31 《内经知要》述义
14 养生学讲义 32 胎胪旨要
15 农村医生卅门 33 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
16 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 34 医学密典(未完成)
17 分经候脉法 35 验方回忆录
18 伤寒心法十诀 36 《峨嵋十二庄释密》
我手中存有周氏1962年在河北中医学院讲述“分经候脉法”时的记录稿(目录中的第17种,以下言及此文本时皆称之为《分经候脉法》),其第一部分述“分经候脉”之由来,全文如下:
分经候脉法 [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
一、分经候脉之由来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分经候脉法》的第二部分讲述分经候脉法的具体内容,所述二十部脉的具体的诊法与主病,实即《丹医秘授古脉法》抄本的主体内容。但我之所以要以相对而言属“二手材料”的家藏《丹医秘授古脉法》为介绍与研究对象,是因为如此才能完整地将这个“另类医学流派”的故事讲下去:
《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写者(如果从它是《分经候脉法》的抄本的视角出发)或撰写者(如果以为它属再创作),是家父廖厚泽(1923~1998)。廖氏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航海专业,50年代末开始追随周氏学习,并业余为人治病;60年代初以契而不舍之精神从交
通部转业至山西中医研究所,通过正式考试,从一名工程师变成了职业医生。其后周氏罹难,众弟子皆受牵连——取消医生资格、遣返原籍。直到“文革”后,此案才得以平反。这就是何以《丹医秘授古脉法》中丝毫未言其师之名与学术源流,而仅称“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的原因所在。我在此介绍师徒二人的经历,并非是要昭示他们的苦难,而是意欲以此个案为例,来展示此类早年受近代科学养成教育之人,在接触到中医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与技艺后所表现出的执着态度与认知方式。相比之下,周氏的其他弟子,虽多为中医或西医出身,但对周氏之学的理解却均属等而下之,不过是热衷于有效之方的学习与实用而已。进而还想以此为例,阐述“中医这门貌似古老、一成不变的学问,实际上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观点 [③] 。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由于成书在今本《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学经典《难经》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又由于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著《脉经》中才开始见到将两手的“寸口脉” [④] 分成寸?关?尺三部,用以诊候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方法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脉诊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
《丹医秘授古脉法》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王叔和及从那时开始使用的“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给出了所谓“古代诊脉之法”的具体内容——即“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合计二十部脉的诊法与主病。不管这种“分经候脉”的诊脉方法是不是汉以前或王叔和《脉经》之前的文化遗存,但确属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传世医书中所看不到的内容。换言之,这个“抄本”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故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所有注释皆为笔者所加,以助理解其内容与含义。
《丹医秘授古脉法》
前 言
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 [⑤] 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 [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 [⑦] ,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
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
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
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香江慈臣 [⑧]
甲辰于北京
太渊脉第一 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
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此均属病脉也。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八脉所主:
浮为阳 主表 沉为阴 主里
数 主热 涩 主寒
滑 主痰 迟 主血少气滞
长 寿征 短 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丹医语录周潜川}.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二 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
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
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
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
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
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 守灵脉第三 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
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趺阳脉第四
一、所候:胃经脉
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
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
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二、部位:如前述。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四、所主: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青龙脉第六 《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一、所候:肝经脉。
二、部位:两侧期门穴。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四、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右动极微。
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
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
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
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
太冲脉第七
一、所候:太冲脉为青龙脉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穴,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
二、部位:两侧太冲穴。
三、诊法:与一般切脉指法同。
四、所主: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腹痛或胞中冷及不孕。
决生死:亡血家太冲芤涩,脉绝者死。
龙曜脉第八 《黄庭经》曰:胆之神名曰龙曜。
一、所候:胆经脉。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
二、部位:上候耳门双穴,下候日月穴(在脐两旁外开3-4寸、斜上约2寸凹部,与腰眼穴相对。腰眼穴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凹处是穴。
丹医语录周潜川篇四
周潜川先生简介
周潜川先生简介{丹医语录周潜川}.
峨嵋临济宗第十二代传人。丹医大师。字笛横,四川威远人,世居成都。1908年生于书香世家。幼年熟读经史,又尝入教会学校学习西医和拉丁文、英文。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德学军事工程化学。回国后在旧军队任医官。1939年患大病,当时经名医多人医治无效,渐至卧床不起。后经峨眉山高僧永严法师医治病愈。遂投师永严法师。法师授以峨眉密传功法及医术精要,赠以“镇健居士”法号。此为峨眉传统密术功法传于俗人之始,为其广传于世开了先河。
先生多年行医于川、浙、沪等地,广交炁功术士,并研读了中医及释道诸家修真经典著作,在功理功法上渐达高深境界。1958年,周应山西省政府邀请到太原,在省中医研究所进行人体经络、中医中药理论研究,同时传授峨眉功法。由于他精通英、德语,兼习梵文、拉丁文、藏文、广研中外各派内功源流经典,功理功法精梁广博。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著述甚多,为后人留下了著作37部,共250万字。如已出版的《炁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峨眉十二庄释密》、《峨眉天罡指穴法》、《炁功药饵疗法答问》。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尚未出版者还有:《黄庭经详解》、《玄门四大秘钞》、《玄门九九八十一小》、《炁功纠偏药疗法》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他在著述中从经络论、气化论,脏象论等十一个方面全面
透彻地阐述了内功与中医理论的关系。通过对《黄庭经》的详解,大大充实了养生学的理论,提出一系列养生方法,如动功的峨眉十二庄,静功的“三乘功法”及玄门大小等。在静功中,他根据传统各派功法的作用,分为周天搬运法、清静归一法和小炼形法;而根据功夫的深浅,又分为三乘功夫;炼气出偏,他以天罡指穴纠正,该法中的大、小、导引法亦可用于治病。在1960年他就对人体发光的气化现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今已为专家们的科学实验所验证。
1958年,周潜川将全部研究心得传授与巨赞大师。
周潜川在“文革”前就陷入冤狱,倍遭迫害,是河北保定王觉民冤案的同案受害者,1971年病逝于狱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彻底平反。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在1985年全国鹤翔庄辅导员培训班时曾说:“周潜川是我国炁功的一代代表人物,他的冤狱不能不说是我国炁功发展史中的一个损失”。
丹医语录周潜川篇五
周天搬运法(简单的静气功)
仙师周潜川传授周天搬运法
仙师姓周,讳潜川(1908~1971),字笛横,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生于书香世家,幼年熟读经史, 后又尝入教会学校学习西医和拉丁文、英文,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1939年患大病,当时经名医多人医治无效,渐至卧床不起。后经峨眉山高僧永严法师医治病愈。遂投师永严法师。法师遂以峨眉密传功法及医术精要,赠以"镇健居士"法号。
此为峨眉传统气功密术传于俗人之始,为峨眉气功广传于世开了先河。仙师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仙师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仙师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仙师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邀请到太原,在省中医研究所进行人体经络、中医中药理论研究,同时传授峨眉气功功法。此间仙师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仙师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仙师著作总文字约250万字。
仙师在"文革"前就陷入冤狱,倍遭迫害,是河北保定市委书记王觉民冤案的同案受害者,1971年逝于狱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彻底平反。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在1985年曾说:周潜川是我国气功的一代代表人物,他的冤狱不能不说是我国气功发展史中的一个损失。
仙师精通医、释、道、儒、武等诸家经典,功理功法精深广博,医理医法独树一帜,尤其在气功、大小导引、针灸、丹药、草药以及阴阳论、经络论、气化论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自成一家。他以一生的实践,得到学界和人民的高度评价。1985年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在一次讲话时曾说:仙师是我国气功的一位代表人物。
主要的学生有:叶涤生(上海)、叶同昆(上海)、巨赞法师(中国佛协,属于同道交流,仙师将峨眉山所学授还给巨赞法师)、杨凯(山西)、李国章(山西)、王高银(山东)、廖厚泽(北京)、王新树(河北)、周伯用(子)、周巢父(子)、周怀姜(子)、徐一贯(山西)、杨健群(辽宁)、张法孟(辽宁)、焦国瑞(北京)、王觉民(河北)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气功事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为第一阶段,出现了气功发展的第一高潮,主要成就是气功在医务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开展了医疗气功的科学研究。"文化大革命"及其前后,为
第二阶段,气功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酷摧残。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22日)以来,为第三阶段,气功由医务界扩展到科技界、教育界、体育界,工、农、兵、学、商,练功者达六千万,科研领域大大扩展,气功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之一,步人了科学气功的初级阶段。本文拟立足河北,面问全国,在记述全国气功重大事件的同时,以河北作为全国下面的一个层次,将对省、市(地)、县、乡进行稍为具体的记述、本着实事求是精神情况力求准确,评价可以讨论,但必须尊重事实。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同属人体科学范踌,有其密切关系和共同点,但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个事物:特异功能是少数科学家进行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讨论普及推广的问题。在现
实生活中,气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把特异功能和气功混为一谈是其成因之一。作者认为,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应该进行科学研究。,但不能把特异功能和气功混为一谈。所以在辑录时只记气功的事物,而不评论特异功能问题。作者自知才疏学浅,手头资料又不足,但觉得整理现代气功史料很有必要,故愿抛砖引玉,给气功界提供一个推敲评议的雏型,衷心希望气功界同仁给以批评指正,使之缺者补之、错者改之,轻、重、繁、简失当者调整之,以期逐渐提高其准确性、完善性。
仙师著作
1、《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独著)山西人民出版,1959年8月
2、《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
3、《峨眉天罡指穴法》(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4、《农村医药卅门》(独著)1959年
5、《气功药饵疗法全书》(独著)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
6、《气功疗法全书》(独著)台湾大学书局,1987年
仙师论文
1、《内功导引按蹻术对经络浮支里支关系的研究》1962;16(3):37~39
2、《正常人五俞穴电流量按时辰测定的初步报告》经络针灸研究资料汇编(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络针灸研究室),1962;41~48
3、《养生学答问》1962;1963
4、《杏林丹11例临床经验介绍》1963;5(6)
5、《中医正骨3例临床治验介绍》1963;10(7)
仙师著作手稿
1、周潜川撰述.门人王士任、金月石、叶同昆校字《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1958年 北京
2、周潜川著《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1958年 北京{丹医语录周潜川}.
3、周潜川讲授,李国章、杨凯整理,唐培元、廖厚泽校字《养生学讲习班讲义》山西省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审定 1961年
4、周潜川著《内经知要讲义》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讲义
5、周潜川著《丹道概要》太原
6、周潜川著《分经侯脉法》(廖厚泽家存)河北中医研究院讲稿 1962年5月
周天搬运法的适应症,以“阳虚”或者“气虚”的人为最适宜。所谓“阳虚”的现象,一般症状,最主要的是怕冷;其次是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脑力减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等。
所谓“气虚”的现象,一般的症状,主要是自觉气短,打呵欠,胸膈闷,一劳动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楼梯觉得气急等等。根据上述一般的症状,辨证“阳虚”或者“气虚”,再照这方法练功。
这种练功的方法,分为三部。一日坐的姿势。二曰练气吐纳。三曰修脉搬运。这三部方法是互相联系的。而“练气修脉”的口诀和关系,右如下图:神于气
合←←舍气从脉→神与脉合
再就这三个口诀和坐的姿势,分别叙述它的用法,和相互间的联系。如法掌握去操作它,慢慢练习纯熟,循序渐进,逐步进入清静境界,练这种功夫,就算成功了。
坐的姿势:在未上坐之先,必须照着前述的练功禁忌事项,和练静功的注意事项做好准备。同时,把衣服纽扣,裤带都解松,然后再轻松愉快地照这方法开始练功。这里所说坐的方式,名叫“跏趺坐”,又分析如下:
①盘腿:先准备好一个坐凳,用二只见方,前面两只脚高度二寸,后面两只脚高度五寸,使前低后高成为缓徐的斜度。上面再铺上一个薄棉垫子。如没有这种特制的凳子,改用硬板的床上后面铺个垫子也可以的。但不能坐软的沙发或钢丝床。又冬天盘腿,须用一条薄毛毯围复着双腿。夏天用一条布巾复着。把这工具准备好,再开始盘腿。
盘腿的操作,初步练功的人,不宜用“单盘”,更不宜用“双盘”,只宜“散盘”。先把双腿放平,贴着坐凳,同时要把腰腿放得很松,随即先蜷盘右腿,把右足的后踵,轻轻抵触“会阴穴”穴在前阴与后阴的中间)。再把左脚蜷盘,同时将左足的后踵,轻轻抵触右足的“跌阳穴”(穴在足胫弯的凹陷中)。一直到练习纯熟了,腿不发麻,再改进为“单盘”,单盘也练纯熟了,再进步到“双盘”。如果在练功中,发觉腿盘麻了,可以左右交换一下。但仍须照旧轻轻抵触会阴穴和趺阳穴。这样盘腿,腰腿会自然放松,臀部自然稳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后凸出。
②竖脊:在盘腿之后,须要把背脊骨调整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前俯后仰。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准。其方法是把双肩微微上耸二
三分高,则每一个脊椎骨,自然重迭笔直,松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 ③含胸:在调好脊柱之后,随即调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内陷凹为标准。陷凹的部分限于“膻中穴”与“玉堂穴”之间,即在两个锁骨交接之处与两乳之间,成为三角形的地带,使这胸部的三角地销微微陷凹进去,叫做含胸,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它的方法,在把两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脐下的同时,把商肘尖微微朗前方“飞开”。即把左右两个肘关节从后面反向正前方分开约二三分,有如雀鸟张翅欲飞的样子。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标准。
④握手:盘腿、竖脊做好之后,含胸和握手的操作是同时进行的。按:握手的方式很多,旧说名叫“结手印”,根据内景的经络理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气脉远行,都出入循环于“井穴”,并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阴三阳气脉经络,又统辖于足部的。因此,在练功的时候既要盘腿,又要握手,是控制气脉循经流注的一种育效方法,而不是儿戏,也不是迷信,它具有生理作用的。
单就阳虚或气虚的练功,握手的方法,应当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举放在右掌上,或右掌放在友掌上,都可以随意,不必拘执。两掌重迭好之后,顺着自然的姿势,放在肚脐之下,微微摆在腿上,或随自然倚托在小腹外边也可以的。这个握手方法的要点,必须把两个大拇指尖微微接触,接触之后,将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抵触为标准注意:不是故意用劲。照法操作,那股内劲是自然发生的)。
⑤垂帘:所谓垂帘,即旧说把眼皮微微合拢,只留一线微光的方法。按。这种方法,有两种操作形式。一种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线外光。一种
是干脆把眼皮轻轻合上,一点光也不露。初学的人,以采用微微合拢,留一线外光为最合理。因为功夫练到归元的境界,眼会自然的闭合,向内抽缩似的闭着。又因为初学的人完全闭着眼,容易昏沉,念头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