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谚语差异
来源:写作指导 发布时间:2019-04-08 点击:
中英谚语差异篇一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优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词汇互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浅析中美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以欢乐谷和迪士尼为例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异化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研究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
87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88 从女性主义解读《胎记》
89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调查研究
90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91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92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93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94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95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9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97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98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任溶溶译本为例
99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100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101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02 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
103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104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10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06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107 从电影《伴你高飞》看美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108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09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10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
111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112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113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
114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15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116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1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118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119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120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121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
122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123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124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125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
126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27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中英谚语差异}.
128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29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130 从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分析美国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131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
132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133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134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35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136 欧·亨利作品中人生的真正意义
137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 138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
139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
140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141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
142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43 《麦琪的礼物》主题与写作手法分析
144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145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4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47 希望失落的机械天堂——析《加算器》中的人性失落主题
148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149 透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150 翻译腔成因浅探
151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152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15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54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155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56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157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58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159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
160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161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of Export Tax Rebates
162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
16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64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
165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6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67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169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170 从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商标翻译与其意象的对应性
171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172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173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174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7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76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177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178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
179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18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8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82 唐诗英译中的典故及其翻译
183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84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18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86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8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188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189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190 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191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192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193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94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
195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96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
197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19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199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及翻译
200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中英谚语差异篇二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 whic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c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y can reflect geography, history, customs of a n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 nation's proverbs when we try to study its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see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us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etc. Proverbs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we can use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
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中英谚语差异}.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 la 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 hook(land)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
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
[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
[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 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2)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3)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4)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中英谚语差异篇三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11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作者: 孟秀坤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也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谚语所涉及的内容差别很大。
生存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在历史上很发达;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土地是人们的生活所依。所以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所以“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语谚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 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语谚语“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语谚语“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但二者却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语谚语“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语谚语“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亚热带省份,盛产槟榔。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有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近似汉语谚语“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语谚语“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者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语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语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语谚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型特征。
对英汉谚语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这些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之上进行的,对于英汉谚语与文化的差异后人还会继续研究下去,把英美国家人们街谈巷议的活生生的语言搬到纸上,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在其母语国家的真实风貌。
(文章转载自《职业时空》)
中英谚语差异篇四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文章摘要
谚语其实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些至理名言,这类至理名言往往具有措辞简练、便于记忆的特点。谚语不仅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着比较广泛的感染力。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谚语是一个名族‘天才、机智与精神’的体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文化不可分开。因此本文就从英汉谚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特殊性来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让我国可以更好的通过谚语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透过文化背景去更好的理解谚语中所包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英汉谚语 民族文化 文化差异
一、谚语是文化的反映
人类文化最古老且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谚语。并且谚语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依靠普通的人民大众通过千百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结得出的净化,所以谚语是千锤百炼才产生的生动精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所以,充分的了解并熟悉谚语不仅对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性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学好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知识。另外,通过学习了解谚语,我们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依存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所以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一个反映,语言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有时候在内容上虞用法上相似甚至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偶合”的不同语言里的谚语,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大不相同,在具体的表述上如材料的选择与手法的运用等,每个民族也都不相同。比如:汉语里有条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到”,意思是提到某人的时候,某人就正巧出现了,英语里也有一条相应的谚语,“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设喻是完全不相同的。在英语中表达这一相同内涵的还有“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和“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 of their wings.”这两句虽然和第一句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名族文化也是有着特殊性的。谚语不仅是该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出了该民族文化的共性以及其个性,这主要是受到该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依靠大海而生活的民族,他们的谚语就会涉及到海上航行、静守风雨以及捕鱼捉虾等。而游牧民族的的谚语就会多涉及沙漠、牛羊、骆驼等。英语和汉语的使用产生民族不同,并且社会文化也不同,但是人们的经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还是有相同之处的,而且相互之间也是存在着基本可以对应的谚语,比如:眼不见,心不烦Out of sight ,out of mind.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 还有像失败是成功之母。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英汉谚语还是由于文化对语言特征的影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种文化都受到其社会、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汉语谚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谚语是数量较多,且涵盖的范围较广,无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相应的谚语;第二,很多谚语都有比较明显的中国特征,例如:“小卒过河,意在吃帅”,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中国象棋;第三,很多的谚语
都表现出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被博学者和被压迫者的情感,比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第四,我国的有些谚语也表现出了佛教对我国的习俗、思想等的影响,比如“临时抱佛脚”,但是英语的谚语一般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第五,汉语当中,表现互助、友爱以及与人为善的精神的谚语数量也比较多,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这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也是存在着特殊性的,所以可以从语言来分析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解释语言的现象。所以,如果我国想要真正的掌握并正确的使用一种语言,那么不仅需要熟悉那种语言的文化特殊性,而且还要洞悉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因为本文就收集了一些英语谚语并进行了归类,并和相似的汉语进行了比较。
二、英汉谚语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
纵观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宗教对其的影响都不可忽视,而且对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然会有一些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谚语。目前使用英语的国家大多是欧美国家,这些国家多信仰基督教,所以很多谚语都是和《圣经》、基督教有关。像含有上帝、魔鬼、天堂等词语的谚语更是多,比如: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es than to hell in embroidering.意思是与其锦衣裹身下地狱,不如衣衫褴褛上天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有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魔鬼常常躲在十字架后面。在汉语中,也存在着一些和基督教相关的谚语,但是数量非常的少,而且都是直接从英语谚语中直接翻译得来的,比如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谚语是出自《旧约全书·出埃及记》。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而汉族文化当中,佛教与道教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像佛、仙、菩萨等词语在汉语谚语中也出现的比较多。比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句谚语当中,“八仙”是指我国古代神话传说里的八位神仙,而八仙的故事在唐、宋、元、明的文人的记载中都有提到,在明朝的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就提到八仙欲过东海,各自以法术争相竞渡,所以称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比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谚语出自《西游记》,道是指道行,佛家修行的功夫,魔则是指邪气,是破坏修行的恶魔,佛教用这句话也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的诱惑。这类的谚语还有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
从这些英汉的谚语的比较就可以发现,英语里的谚语多少关于基督教的,汉语的谚语则多是于佛教、道教有关,这就表现出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也表现出了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二)民族文化传统
古希腊的文化也曾盛极一时,对英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英语里也有一些谚语是出自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以及荷马史诗等文学经典的,比如:When Greeks meets Greeks,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意思是两雄相遇,其斗必烈。这句谚语出自17世纪英国剧作家纳撒尼·李的作品。子啊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古希腊被分化成了一些奴隶制的城邦,这些城邦为了争霸希腊彼此之间互相角逐,知道公元前338年,受到北方马其顿王国的侵略,这些城邦才团结起来对抗强敌。现在这个谚语多用来形容两个都很自负的人或者是实力相当的党派团体之间的争斗。再比如We see not what is in wallet behind.人们总是看不见自己的缺点。这句谚语出自一则伊索寓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背着两个行囊的,这两个行囊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胸前那个行囊装着自己的优点,背后的那个装着自己的缺点。《圣经》是英美等国家的一部基督教经典,影响力十分大,也是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的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的名句受到了众多信徒的喜爱,时间久了就成了英语谚语。比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莎士比亚也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者,他
的著作也广泛的被人们认可,作品里的诸多名言都被广泛的使用,这也是英语谚语的来源之一,比如All that lives must die.有生必有死,出自《哈姆雷特》。汉语谚语也有很多来自古典名著、神话传说以及寓言故事的,名族特点比较鲜明,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出自《武王伐纣平话》,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中除《西游记》以外的三部都是历史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时间久了就成为了汉语谚语中的一部分,也是汉族历史文化的产物。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从英汉语言的不同的来源就可以看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表达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也是历史给谚语留下的烙印,有着比较独特的民族色彩。
(三)喻体取向
虽然英汉谚语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却又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美学的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经常采用不同的喻体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表现同一个事物或者是思想。比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打死二鸟和汉语谚语中“一箭双雕”对应,还有A straight foot is not afraid of a crooked shoe.脚正不怕鞋子歪与“身正不怕影子歪”对应。从英汉谚语的喻体的特殊性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个形象,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怎么把一种语言的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还有在表达两种文化时注意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的方式。有的谚语的产生和其民族生活的环境、生活的经验等的联系比较密切,比如英国就是一个岛国,所以比较重视航海事业,所以就有很多和航海相关的谚语:Any port in a storm.风暴到来不择港。我国也是东临大海,虽然古代的航海业不发达,但是与海相关的谚语也有不少,如海阔天空任鸟飞。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产与生活经验的两个民族在谚语的表现也不相同。
结束语
谚语是一个名族语言的精华所在,也是所有语言当中,最有名族文化特色的部分。英汉谚语由于各自文化的影响,所有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不仅仅是表达的形式不相同,含义也是千差万别。所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英语文化的特点和其语言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才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的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而且也可以更好的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中英谚语差异}.
[2]:张苇;从社会符号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
[3]:成昭伟、白彬;功能目的论与实用翻译教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傅晓霞、林本椿;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论译者主体地位之“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何明珠、李海军;英译汉与形象思维[J],四川外语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