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
来源:励志文章 发布时间:2019-03-30 点击:
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篇一
初三作文内容充实指导
初中作文指导:内容充实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可见,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 怎样才能让内容“充实”起来呢?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地多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①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中学生活为例,几年时间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②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另外,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③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管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反常立意 材料出新
要点: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2009年云南省中考佳作《我感受到了登山的乐趣》一文,作者没有落人单纯叙写自己登山的经历的窠臼之中,而是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巧妙地融人叙事与写景之中,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登山时的真切感受,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同学们还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的寞臼,突破“我”的局限,也能做到选材出新。如2009年广东梅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 “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够大家使用的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2、认真选择合适材料。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就要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均可入文。
(3)注意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要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表达需要,当添则添,需描则描,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3、精心选材多维描写。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白描、烘托、想象、细节及人物描写等。如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地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却是白描的经典之笔。细节描写更为重要,试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大钱的“阔绰”,哪个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这都得益于描写的作用。
4、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选自2005年杭州市中考满分作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上面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献身这个素材,一般同学在用这个材料的时候,只是简单地作为论据来用,往往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为了真理勇敢地面对火刑,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这样一句
话就完了,未免单薄,如果像上文那样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你会发现布鲁诺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5、叠加同类。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自然就充实起来了。
片段示例: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作《正气歌》,引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上刑场;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挺挺胸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 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人物。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到一起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也就显得更充实。
内容充实(一)
考点解说
无锡市中考作文一类文要求“内容新颖”,新颖的前提是“内容”要“充实”。“内容”是指写进作文中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内容要丰富。对表现中心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内容充实具体表现为: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景、事、物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特征清楚,资料充分。若是写成文学作品,则要求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不同文体对“内容充实”的具体要求各有各的特点。
中考写作中如何做到文章“内容充实”呢?
1、广泛积累素材。这真是老生常谈,不少同学会觉得初三时间紧,学业重,无法积累。其实,有这样认为的同学难道学业不重的时候就注重积累了吗?积累素材是指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对于初三同学来讲,如果你以前积累不够,不是一个有心人,那就要把积累素材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进行专门训练。你可以准备好一个本子,象写微博一样把片段的、微小的材料、思考(思考更重要)随手记下,这样就能尽量多地占有材料。另外,要多动笔写,没有写下来的材料永远只是材料,没有写下去的文章永远只是草稿。写成作文才是真正地占有材料。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有意识地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融会贯通,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
2、合理选择材料。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这就关系到选用材料。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中心选材,力求典型、准确、新颖。要注意材料的组合与搭配,做到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充分有力地揭示事物,表现主题。 试题回放
题目:从那一刻开始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2009年浙江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
1.要学会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来展开思考,要学会掂量和咀嚼词语。这个文题中,关键词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刻”“开始”。此题容易写成流水账的形式,导致内容单薄、主题浅显。所以在选材上要具体可感,要充分,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另外在叙述时切忌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在曲折之中彰显生动,只有叙述生动起来,文章才能丰富。
2.在习作中,如果牵涉到人物的描写,一定要使人物的形象饱满圆润。所以必须在写作手法上做到多管齐下,比如,细节的刻画,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是一篇文章内容是否丰富的关键性因素。
3.好的文章大多意蕴丰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主题丰富、博大、厚重起来,所以在写作时要把情与景有机的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 原文再现
从那一刻开始(二类文)
学习书法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找不到方向。(开头过于突兀,让整篇文章产生一种不和谐的韵律,逼仄的开头不利于主题的丰富。而且和下文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但是结局是不行,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你在临摹时到底
缺乏什么?这种简单的叙述很难使主题丰富,要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个体情感的体现来完成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而我)自然体会不到颜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笔锋很重,完全不受拘束。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方向(搭配不协调,可改为“我竟感受到一种方向的召唤”)。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死板,从“刷字”中深受启发。
(文章的关键词是“那一刻”,你在写与米芾的《多景楼记》相遇那一刻的感受和触动很为重要,这段的描写要细腻。在选材上,要为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而渲染,千万不能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只有这样你选择的材料才能具有张力,把本来单薄的主题突现出来,真正做到让材料充实起来,让主题丰盈起来。)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书法的方向因人而异,这里可以改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想有时人也好似这样啊!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是被繁重学习压的透不过气来,有时要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读来令人有点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可改为“从
而获得心灵的顿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篇二
初三作文内容充实指导 [1500字]
初中作文指导:内容充实
新课标为中学生写作能力高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这一要求在中考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可见,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
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
怎样才能让内容“充实”起来呢?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
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
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地多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积累材料在平时,大脑的仓库是在有意无意中丰富起来的。巧妙利用现有条件,激活现有库存,适量吸入新鲜空气,做到“内容充实”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①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中学生活为例,几年时间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②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
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另外,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③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
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管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反常立意 材料出新
要点: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2009年云南省中考佳作《我感受到了登山的乐趣》一文,作者没有落人单纯叙写自己登山的经历的窠臼之中,而是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巧妙地融人叙事与写景之中,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登山时的真切感受,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同学们还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的寞臼,突破“我”的局限,也能做到选材出新。如2009年广东梅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 “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够大家使用的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2、认真选择合适材料。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就要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均可入文。{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
(3)注意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要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还可以对原
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表达需要,当添则添,需描则描,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3、精心选材多维描写。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白描、烘托、想象、细节及人物描写等。如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地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却是白描的经典之笔。细节描写更为重要,试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大钱的“阔绰”,哪个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这都得益于描写的作用。
4、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篇三
如何使作文内容充实
如何使内容充实
【解读】
“内容充实”作为高、中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失误提醒】
1.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女子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亦如此,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2.选材不善,主次不分。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充实,文章自然生动丰满。但我们所说的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很多考生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
3.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简单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
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篇四
作文内容充实
【层级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对中学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里的“丰富”就是我们所说的“充实”,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内容是否充实”作为一项考查的重要指标,评分时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从多年的中考阅卷情况来看,“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比较少,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但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也关系到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这是考生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内容充实”作为中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失误提醒】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可是大部分考生作文时却很容易出现文章内容不充实的情况,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女子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亦如此,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2.选材不善,主次不分。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充实,文章自然生动丰满。但我们所说的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很多考生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
3.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简单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
【升格前】
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徐蔚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题记
牡丹雍容富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玫瑰色香俱佳,却荆棘遍身。朋友,细心的你应该会发现:有时,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曾经读过席慕蓉的一个故事:一个圆因为缺失了一部分而不停地寻找,与蝶为伍,与风为伴,与山为友,一路欢声笑语,欣赏了一路美景,可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部分,便不停地转动起来,再也不能停下来欣赏美景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它告诉了我们:拥有缺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苦恼之事,反而可能是人生的财富。
缺憾并不是真正的缺憾,而正因有了缺憾人们才会去寻找完美,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完美、品味完美,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霍金全身高度瘫痪,只有几根手指可以动,他的人生可以说有很大的缺憾,但他的生活却充实丰富,他的成就更是与自身的缺憾密不可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因全身瘫痪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广泛爱好放在一边,一心钻研科学。”是的,身体的缺憾铸就了霍金的成功,霍金的生活正因这缺憾而美好。
科学界如此,文化艺术界亦然。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闻名遐迩,举世皆知;一部脍炙人口的《红楼梦》因缺少了圆满的结局而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与争论,至今仍为所有喜爱它的文学界人士所探究、所钻研;纵观演艺圈,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些于事业巅峰激流勇退的人……
人们往往追求完美,但完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完美吗?不!不是。正如寓言中的那个圆,一旦追求到完美便会失去欣赏美景的机会,这岂不是一种缺憾?再说世间又何尝有真正的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亘古不变的真理不正说的是这个道理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的,梅没有雪那样白,这应该算是一种缺憾,但它却拥有雪所不具备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朋友,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不要为自己的缺憾而耿耿于怀,细心品味,把握好这种缺憾,你会发现这种缺憾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你的生活也会因这种缺憾而更加美好!
后记:
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可以……
【升格后】
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徐蔚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题记
牡丹雍容富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玫瑰色香俱佳,却荆棘遍身。朋友,细心的你应该发现:有时,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曾经读过一篇寓言:一个圆因为缺了一部分而不停地寻找,与蝶为伍,与风为伴,与山为友,一路欢声笑语,欣赏了一路美景,可终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便不停转动起来,再也不能停下欣赏美景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它告诉我们:拥有缺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苦恼之事,反而可能是人生的财富。
缺憾并不是真正的缺憾,而正因有了缺憾人们才会去寻找完美,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完美,品味完美,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霍金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除了天资聪颖,我觉得与他身体的残缺更是密不可分。维纳斯也因缺少了双臂而闻名遐迩,举世皆知。
人们往往追求完美,但完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吗?不!不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亘古不变的真理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的,梅没有雪那样白,这应该算是一种缺憾,但它却拥有雪所不具备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朋友,换种心态吧,不要为自己的缺憾而耿耿于怀,细心品味,把握好这种缺憾,你会发现这种缺憾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你的生活也会因这种缺憾而更加美好!
后记:
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可以……
【升格点评】
选材对一篇文章的表意至关重要,恰当的材料选择不仅有利于考生情感的表达,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原文选择了霍金、维纳斯的事例,材料较典型,但论述上却太过简单,未能突出中心论点,因而给人的感觉是内容不够充实。文中席慕蓉的圆的故事运用较好,但如果后文呼应一下,使文章更加充实饱满会更好。
而升格文章保留了霍金、维纳斯的事例,同时又补充了一些新的论据,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反映出选材的灵活与丰富。立意独特,一气呵成,写出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独到见解。选材紧扣主旨,充分调动了知识积累,诗词及故事引用恰到好处,显示了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总之,升格后的文章角度新、结构巧,见解独特,是一篇内容充实的佳作。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资料、数据等。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记叙文叙述具体,描写到家,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了中心思想,内容便是充实的;议论文论述充分,论据丰富,论证方法灵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内容便是充实的。
与“充实”对立的是假大空,具体表现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辞,无的放矢。
一、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下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有话可说的关键。为此,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的素材。我们提倡多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融会贯通的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最具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考场遣用时不易撞车。此外,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英华,并注意消化吸收,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进而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借助联想与想象
在构思作文时,通过联想、想象,可以充实片断的事物,使其成为完全的整体;通过联想、想象,可以使分散的零乱的生活印象,形成有利于表现主题的典型情节和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还可以把原本抽象的道理扩充为具体的事物,从而显示出文章的魅力。
三、变换角度看问题
古人云:“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确定主旨后,要联系事物的背景和时代特点,多方面地选择观察、议论的角度,既写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写事物之间的区别;既把握事物的表象,又阐发事物的内蕴与本质。
四、善于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
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简称为“时、地、人、事、物、景、情、理”),可以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尺子,合理扩大试题的“开发区”,然后精选材料,充实内容。
五、在单纯中见充实
话题作文可以容纳的东西比较多,不少考生感到有话可说,于是就把自己所想到的一股脑儿都塞进去,“话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结果造成内容松散。其实,800余字的
作文,无论话题怎样宽泛,都要“大题小做”,从小处入手,把话题凝结在一个中心点上,于单纯中见丰富。2005年高考,面对试题“说‘安’”,北京一考生从京剧的特色(“安和、安稳、安详,在京剧这里得到充分的印证”)与发展(“京剧要与时俱进,不能安于现状,安常处顺”)的角度切入题意,在这方面就处理得非常好。
中考作文文章内容充实篇五
中考教练写作培优手册:内容充实
中考教练语文写作培优手册(4):内容充实
班级: 姓名:
【层级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对中学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里的“丰富”就是我们所说的“充实”,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内容是否充实”作为一项考查的重要指标,评分时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从多年的中考阅卷情况来看,“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比较少,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但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也关系到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这是考生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内容充实”作为中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失误提醒】“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可是大部分考生作文时却很容易出现文章内容不充实的情况,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积累不足,空洞无物。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女子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亦如此,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2.选材不善,主次不分。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充实,文章自然生动丰满。但我们所说的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很多考生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
3.雕琢不够,枯燥无味。简单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
【升格前】 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徐蔚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题记
牡丹雍容富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玫瑰色香俱佳,却荆棘遍身。朋友,细心的你应该会发现:有时,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曾经读过席慕蓉的一个故事:一个圆因为缺失了一部分而不停地寻找,与蝶为伍,与风为伴,与山为友,一路欢声笑语,欣赏了一路美景,可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部分,便不停地转动起来,再也不能停下来欣赏美景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它告诉了我们:拥有缺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苦恼之事,反而可能是人生的财富。
缺憾并不是真正的缺憾,而正因有了缺憾人们才会去寻找完美,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完美、品味完美,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霍金全身高度瘫痪,只有几根手指可以动,他的人生可以说有很大的缺憾,但他的生活却充实丰富,他的成就更是与自身的缺憾密不可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因全身瘫痪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广泛爱好放在一边,一心钻研科学。”是的,身体的缺憾铸就了霍金的成功,霍金的生活正因这缺憾而美好。 科学界如此,文化艺术界亦然。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闻名遐迩,举世皆知;一部脍炙人口的《红楼梦》因缺少了圆满的结局而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与争论,至今仍为所有喜爱它的文学界人士所探究、所钻研;纵观演艺圈,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些于事业巅峰激流勇退的人„„
人们往往追求完美,但完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完美吗?不!不是。正如寓言中的那个圆,一旦追求到完美便会失去欣赏美景的机会,这岂不是一种缺憾?再说世间又何尝有真正的完美?“金无足赤,人
无完人”这亘古不变的真理不正说的是这个道理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的,梅没有雪那样白,这应该算是一种缺憾,但它却拥有雪所不具备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朋友,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不要为自己的缺憾而耿耿于怀,细心品味,把握好这种缺憾,你会发现这种缺憾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你的生活也会因这种缺憾而更加美好!
后记: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可以„„
【升格后】 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徐蔚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题记
牡丹雍容富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玫瑰色香俱佳,却荆棘遍身。朋友,细心的你应该发现:有时,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曾经读过一篇寓言:一个圆因为缺了一部分而不停地寻找,与蝶为伍,与风为伴,与山为友,一路欢声笑语,欣赏了一路美景,可终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便不停转动起来,再也不能停下欣赏美景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它告诉我们:拥有缺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苦恼之事,反而可能是人生的财富。
缺憾并不是真正的缺憾,而正因有了缺憾人们才会去寻找完美,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完美,品味完美,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霍金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除了天资聪颖,我觉得与他身体的残缺更是密不可分。维纳斯也因缺少了双臂而闻名遐迩,举世皆知。
人们往往追求完美,但完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吗?不!不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亘古不变的真理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的,梅没有雪那样白,这应该算是一种缺憾,但它却拥有雪所不具备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朋友,换种心态吧,不要为自己的缺憾而耿耿于怀,细心品味,把握好这种缺憾,你会发现这种缺憾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你的生活也会因这种缺憾而更加美好!
后记: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可以„„
【升格点评】 选材对一篇文章的表意至关重要,恰当的材料选择不仅有利于考生情感的表达,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原文选择了霍金、维纳斯的事例,材料较典型,但论述上却太过简单,未能突出中心论点,因而给人的感觉是内容不够充实。文中席慕蓉的圆的故事运用较好,但如果后文呼应一下,使文章更加充实饱满会更好。
而升格文章保留了霍金、维纳斯的事例,同时又补充了一些新的论据,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反映出选材的灵活与丰富。立意独特,一气呵成,写出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独到见解。选材紧扣主旨,充分调动了知识积累,诗词及故事引用恰到好处,显示了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总之,升格后的文章角度新、结构巧,见解独特,是一篇内容充实的佳作。
【素材链接】 1.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