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落花生
来源: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2019-03-30 点击:
五年级作文落花生篇一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对一堂语文优质课的颠覆
——后“茶馆式”教学之《落花生》的教学案例
杭州市树人小学 俞秀红
【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采用“教师引领下学生阅读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设计教学,课堂上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有坡度,比较容易达成目标。但值得推敲的是,教师预设的难点是否就是学生学不懂的?或者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学生是否学得会?看似顺风顺水的语文课,是否真的没有问题?
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学生学得懂的或部分学得懂的教师不讲,学生的相异构想须充分暴露并解决。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和颠覆。本案例研究中,前后两次教学内容不变(均
为《落花生》第二课时),授课学生生源水平基本相当,授课教师不变,教学手段不变(前一次的教学是作为区精品课堂展示,后一次为校教研课),仅仅改变教学方式。主要研究以“问题暴露和相异构想的解决”为起.....................点的教学方式,能否改变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水平。 ........................
【案例描述】
《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2009年,我作为市教坛新秀在全区五年级教研活动中示范本课教学。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学生读议充分开展,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但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理解十分肤浅,都是照本宣科:花生对大家有好处,而................
且默默无闻。如此表述反映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究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什么“结”没有打开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0年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同样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生源基本相同),执教教师仍旧是我,我决定以后“茶馆式”教学实践该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一次是暴露学生自己认为学不会的,一次是暴露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但实际没学懂的。结果,课后以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理解的深度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在当时国家动荡危难时,父亲以花生作比喻,希望孩子们能为国家贡献一切而不计个人得失。”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注定默默无闻,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以国家责任为重,置个人利益于脑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用‘花生’来教育子女们。”„„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深刻领悟了文中“父亲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的良苦用心。
为何前后两次教学,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如此大的差异?在此,很有必要回溯两次教学的主要流程。(方框内是教学流程变化部分)
2009年区优质课展示时《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
2.理清写作顺序。{五年级作文落花生}.
4.课堂练习
(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2)请你写一个身边的像“花生”一样的人。
2010年校语文教研活动展示的《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五年级作文落花生}.
4.课堂练习
(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2)请写一个你身边像“花生”一样的人。
【案例反思】{五年级作文落花生}.
学生阅读理解程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教学方式——由教师讲(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先读,再暴露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展开研读。第二次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五年级作文落花生}.
一、语文课应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教学设计须循着文章的思路,把教师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讲透读透,然后进行练习。但事实上,教师认为的难点,未必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设计的问题,也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落花生》的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其实并非学生的疑惑,这从第二次教学中可见一斑。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历与教师有颇多差异,当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时,精心的预设往往变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上例中,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是“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这是学生真正困惑所在,因为依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父亲怎么可能不和家人在一起呢?于是,有了十余种相异构想,充分暴露这些相异构想,学生产生了主动阅读的欲望,进而介入相关资料的搜索和阅读,最终了解课文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突破了阅读中的壁障。可见,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出发点。
二、语文课要暴露学生认为懂了,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并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将“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作为语文课的教学起点,毋庸置疑是可行的。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得到提升,语文课上还必须有一些“脚手架”,借这些脚手架引领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脚手架”搭在哪里?除了要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暴露自认为学懂的,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落花生》一课的第二次“暴露”就属于后者——学生似乎感觉已经理解了,但理解的深度还有欠缺。对“父
亲为什么教育我们要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学生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重复上,恰恰是不完全懂的表现。教师搭的一个“脚手架”是以提问的方式呈现的(不同于第一次教学中铺垫的“坡度”):结合课文和课外资料,找一找,里面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吗?之后,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活动,将课文与课外资源对比阅读,找到相关的信息,并化为自己的感悟,全班学生在谈感悟的同时,生生之间的差异也变成一种互相学习的资源,因此,对课文内涵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三、当语文学习从“被驱动”走向“自我驱动”时,课堂学习效能更高。
上例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的阅读实质是“被驱动”,即学生是在教师的驱动下被动学习的。第二次教学是通过暴露问题和相异构想后开展主动学习,是一种“自我驱动”型学习,比较之下,采用后者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在本次案例研究中,我们仅以“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为考量的指标,明显看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学习效能的提高,直接证明了后“茶馆式”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效能的作用。其次,上例第二次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 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这也是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对教师而言,有怎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课堂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当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时,课堂就呈现出生成的态势,师生交往真实而有活力,反之,课堂上教师的理性霸权就会表露无遗。
当前众多的公开课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点是亟待改进的。崔峦先生曾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发表过重要讲话:“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教师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崔峦先生讲话的精神与后“茶馆式”教学产生了共鸣,这种高屋建瓴的理念,恰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完美诠释。
五年级作文落花生篇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对一堂语文优质课的颠覆
——后“茶馆式”教学之《落花生》的教学案例
杭州市树人小学 俞秀红
【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采用“教师引领下学生阅读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设计教学,课堂上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有坡度,比较容易达成目标。但值得推敲的是,教师预设的难点是否就是学生学不懂的?或者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学生是否学得会?看似顺风顺水的语文课,是否真的没有问题?
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学生学得懂的或部分学得懂的教师不讲,学生的相异构想须充分暴露并解决。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和颠覆。本案例研究中,前后两次教学内容不变(均为《落
花生》第二课时),授课学生生源水平基本相当,授课教师不变,教学手段不变(前一次的教学是作为区精品课堂展示,后一次为校教研课),仅仅改变教学方式。主要研究以“问题暴露和相异构想的解决”为起点的教学方..........................式,能否改变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水平。 ...................
【案例描述】
《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2009年,我作为市教坛新秀在全区五年级教研活动中示范本课教学。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学生读议充分开展,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但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理解十分肤浅,都是照本宣科:花生对大家有好处,而且默默无...............
闻。如此表述反映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究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什么“结”没有打开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0年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同样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生源基本相同),执教教师仍旧是我,我决定以后“茶馆式”教学实践该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一次是暴露学生自己认为学不会的,一次是暴露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但实际没学懂的。结果,课后以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理解的深度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在当时国家动荡危难时,父亲以花生作比喻,希望孩子们能为国家贡献一切而不计个人得失。”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注定默默无闻,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以国家责任为重,置个人利益于脑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用‘花生’来教育子女们。”„„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深刻领悟了文中“父亲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的良苦用心。
为何前后两次教学,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如此大的差异?在此,很有必要回溯两次教学的主要流程。(方框内是教学流程变化部分)
2009年区优质课展示时《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
2.理清写作顺序。
4.课堂练习
(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2)请你写一个身边的像“花生”一样的人。
2010年校语文教研活动展示的《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
4.课堂练习
(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2)请写一个你身边像“花生”一样的人。
【案例反思】
学生阅读理解程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教学方式——由教师讲(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先读,再暴露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展开研读。第二次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语文课应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教学设计须循着文章的思路,把教师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讲透读透,然后进行练习。但事实上,教师认为的难点,未必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设计的问题,也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落花生》的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其实并非学生的疑惑,这从第二次教学中可见一斑。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历与教师有颇多差异,当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时,精心的预设往往变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上例中,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是“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这是学生真正困惑所在,因为依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父亲怎么可能不和家人在一起呢?于是,有了十余种相异构想,充分暴露这些相异构想,学生产生了主动阅读的欲望,进而介入相关资料的搜索和阅读,最终了解课文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突破了阅读中的壁障。可见,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出发点。
二、语文课要暴露学生认为懂了,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并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将“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作为语文课的教学起点,毋庸置疑是可行的。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得到提升,语文课上还必须有一些“脚手架”,借这些脚手架引领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脚手架”搭在哪里?除了要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暴露自认为学懂的,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落花生》一课的第二次“暴露”就属于后者——学生似乎感觉已经理解了,但理解的深度还有欠缺。对“父亲为什
么教育我们要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学生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重复上,恰恰是不完全懂的表现。教师搭的一个“脚手架”是以提问的方式呈现的(不同于第一次教学中铺垫的“坡度”):结合课文和课外资料,找一找,里面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吗?之后,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活动,将课文与课外资源对比阅读,找到相关的信息,并化为自己的感悟,全班学生在谈感悟的同时,生生之间的差异也变成一种互相学习的资源,因此,对课文内涵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三、当语文学习从“被驱动”走向“自我驱动”时,课堂学习效能更高。
上例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的阅读实质是“被驱动”,即学生是在教师的驱动下被动学习的。第二次教学是通过暴露问题和相异构想后开展主动学习,是一种“自我驱动”型学习,比较之下,采用后者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在本次案例研究中,我们仅以“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为考量的指标,明显看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学习效能的提高,直接证明了后“茶馆式”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效能的作用。其次,上例第二次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 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这也是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对教师而言,有怎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课堂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当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时,课堂就呈现出生成的态势,师生交往真实而有活力,反之,课堂上教师的理性霸权就会表露无遗。
当前众多的公开课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点是亟待改进的。崔峦先生曾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发表过重要讲话:“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教师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崔峦先生讲话的精神与后“茶馆式”教学产生了共鸣,这种高屋建瓴的理念,恰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完美诠释。
五年级作文落花生篇三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对一堂语文优质课的颠覆
——后“茶馆式”教学之《落花生》的教学案例
杭州市树人小学 俞秀红
【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采用“教师引领下学生阅读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设计教学,课堂上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有坡度,比较容易达成目标。但值得推敲的是,教师预设的难点是否就是学生学不懂的?或者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学生是否学得会?看似顺风顺水的语文课,是否真的没有问题?
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学生学得懂的或部分学得懂的教师不讲,学生的相异构想须充分暴露并解决。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和颠覆。本案例研究中,前后两次教学内容不变(均为《落花生》第二课时),授课学生生源水平基本相当,授课教师不变,教学手段不变(前一次的教
学是作为区精品课堂展示,后一次为校教研课),仅仅改变教学方式。主要研究以“问题暴露和相异构想的................解决”为起点的教学方式,能否改变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水平。 .............................
【案例描述】
《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2009年,我作为市教坛新秀在全区五年级教研活动中示范本课教学。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学生读议充分开展,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但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理解十分肤浅,都是照本宣科:花生对大................
家有好处,而且默默无闻。如此表述反映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究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什么“结”没有打开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0年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同样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生源基本相同),执教教师仍旧是我,我决定以后“茶馆式”教学实践该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一次是暴露学生自己认为学不会的,一次是暴露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但实际没学懂的。结果,课后以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理解的深度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在当时国家动荡危难时,父亲以花生作比喻,希望孩子们能为国家贡献一切而不计个人得失。”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注定默默无闻,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以国家责任为重,置个人利益于脑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用‘花生’来教育子女们。”„„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深刻领悟了文中“父亲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的良苦用心。
为何前后两次教学,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如此大的差异?在此,很有必要回溯两次教学的主要流程。(方框内是教学流程变化部分)
2009年区优质课展示时《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
2.理清写作顺序。
4.课堂练习
(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2)请你写一个身边的像“花生”一样的人。
2010年校语文教研活动展示的《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
4.课堂练习
(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2)请写一个你身边像“花生”一样的人。
【案例反思】
学生阅读理解程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教学方式——由教师讲(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先读,再暴露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展开研读。第二次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语文课应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教学设计须循着文章的思路,把教师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讲透读透,然后进行练习。但事实上,教师认为的难点,未必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设计的问题,也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落花生》的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其实并非学生的疑惑,这从第二次教学中可见一斑。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历与教师有颇多差异,当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时,精心的预设往往变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上例中,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是“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这是学生真正困惑所在,因为依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父亲怎么可能不和家人在一起呢?于是,有了十余种相异构想,充分暴露这些相异构想,学生产生了主动阅读的欲望,进而介入相关资料的搜索和阅读,最终了解课文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突破了阅读中的壁障。可见,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出发点。
二、语文课要暴露学生认为懂了,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并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将“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作为语文课的教学起点,毋庸置疑是可行的。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得到提升,语文课上还必须有一些“脚手架”,借这些脚手架引领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脚手架”搭在哪里?除了要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暴露自认为学懂的,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落花生》一课的第二次“暴露”就属于后者——学生似乎感觉已经理解了,但理解的深度还有欠缺。对“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要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学生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重复上,恰恰是不完全懂的表现。教师搭的一个“脚手架”是以提问的方式呈现的(不同于第一次教学中铺垫的“坡
度”):结合课文和课外资料,找一找,里面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吗?之后,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活动,将课文与课外资源对比阅读,找到相关的信息,并化为自己的感悟,全班学生在谈感悟的同时,生生之间的差异也变成一种互相学习的资源,因此,对课文内涵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三、当语文学习从“被驱动”走向“自我驱动”时,课堂学习效能更高。
上例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的阅读实质是“被驱动”,即学生是在教师的驱动下被动学习的。第二次教学是通过暴露问题和相异构想后开展主动学习,是一种“自我驱动”型学习,比较之下,采用后者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在本次案例研究中,我们仅以“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为考量的指标,明显看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学习效能的提高,直接证明了后“茶馆式”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效能的作用。其次,上例第二次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 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这也是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对教师而言,有怎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课堂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当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时,课堂就呈现出生成的态势,师生交往真实而有活力,反之,课堂上教师的理性霸权就会表露无遗。
当前众多的公开课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点是亟待改进的。崔峦先生曾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发表过重要讲话:“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教师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崔峦先生讲话的精神与后“茶馆式”教学产生了共鸣,这种高屋建瓴的理念,恰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完美诠释。
五年级作文落花生篇四
仿写《落花生》
小草赞
课文中的花生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计名利,果实成熟了也埋在地底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艳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树枝上。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傲雪开放具有着不怕严寒,不怕风吹雨打的品质
。。。。。。而今天我要说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
小草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随处可见。它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越是践踏,它越是坚强。在一座山上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切都烧毁了,小草也不例外不是东倒西歪,就是只剩下半根,残缺不全了,再不就是整块地一片荒芜连半根草都没了。这些小草看上去好像都不会再生了,可实际上它们的根还没有损坏。到第二年,一场春风吹过,小草又奇迹般的从地下探出了小脑袋。
一般人们只知道小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小草是很重要的。城市中,山村里,没有了小草的点缀它们还会美丽吗?花儿虽然很美,但没有了绿叶、小草的衬托它还会那么鲜艳、迷人吗?
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我也要像小草一样做一个绝不被困难打到,永远顽强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求名利,为人民服务的人。
五年级作文落花生篇五
《落花生》小练笔借物喻人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牛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五年级作文落花生}.
这默默无闻的牛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他们就像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不求多大的回报。而社会缺少了他们,又怎么可以继能续存在呢?没有了农民,人们就没有粮食蔬菜吃;没有了工人,就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老师,学生就学不到知识。
尊敬牛,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
我爱小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春天还没来到,小草已经早早地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呼唤春天的到来。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得折,断得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不是还会“春风吹又生”吗?
看啊!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正顽强的活着。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梅花赞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蜡烛
蜡烛是什么?蜡烛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颗小沙粒,蜡烛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蜡烛在黑暗的时候燃起,在光明的时候熄灭,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要为无私的蜡烛唱一支赞歌。
蜡烛的一生很平淡,白的、红的,五颜六色的,头上竖起一个羊角辫。生命就从羊角辫上开始。渐渐地,火苗吞没了羊角辫,开始熔化蜡烛的身体。滴滴蜡珠犹如一串串泪珠,凝固了。古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啊! 蜡烛的精神不仅是古人赞美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死,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在电灯走进千家万户的当今时代,蜡烛的作用好像消失了。不!没有。在停电的时候,蜡烛仍然有着自己的用途,玉柱似的白烛安送西去的灵魂,玛瑙般的红烛喜迎新生的家庭。还有那五彩的生日烛,象征着又一岁的开始,每一根都洋溢着幸福的纪念。在微微烛光下读书,感到温暖,在微微烛光下行走,感到安适。
在这时,我的全身暖了!是呀,做人不要做只有体面的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也和蜡烛一样短暂,随时都有可能熄灭。所以,我们都要像蜡烛一样黑暗的时候燃起,在光明的时候熄灭,做一个为国家着想、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赞颂蜡烛、人生的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熔化着老师的青春。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永远为学生胜利的终点,而教诲则是那不灭的烛光,永远照亮着学生的心灵。
蜡烛啊! 我赞美你,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身体!
老师啊! 我歌唱你,教导了学生,衰老了自己!
五年级作文落花生篇六
落花生小练笔
《落花生》小练笔
梅花
梅花有雪白的,有粉红的,怪不得远看就像在雪白的绸缎上绣着粉色的花纹。仔细看看,那美丽的梅花还带着刺呢!那刺应该就是保护梅花的卫士吧!我摘下几朵梅花,它的花瓣吸引着我,淡黄色的花蕊也吸引着我,连还没开放的花苞也吸引着我,它们就像小精灵,那么秀雅,充满灵气。
是啊!梅花多可贵啊!百花都在春天开放,如“玫瑰”、“牡丹”等。它们太娇贵了,一到寒冬,都凋谢了。可是梅花却依然挺立在风雪中,那种坚贞和顽强,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优雅的感觉。
它们既不要肥沃的土地,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它们生长在高山上,挺立在寒风中,多么顽强的梅花啊!它们没有玫瑰那样艳丽的色彩,没有牡丹那样富贵的身资,也没有百合那样清纯的面容,但仍然招人喜欢。因为它们有不同凡俗的精神:勇敢、坚贞、顽强、不怕困难、洁身自好。
我要向梅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迎难而上。
松树的精神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的生长起来.狂风吹不到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的无忧无虑的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炼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是在夏天,用它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钱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粉笔颂
我赞美舍己为人的蜡烛,赞美坚忍不拔的轻松,赞美让别人在自己的身躯上写字,从而给别人传授知识的黑板„„但是,我更赞美那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牺牲自己却毫无怨言的粉笔。
看,粉笔的样子并不高贵,它大多数兄弟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制服,我原以为他们是在为已经粉身碎骨的兄弟姐妹而悼念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从来
就是不怕牺牲,更不会为自己失去同胞而悲哀。
粉笔的样子一点也不起眼,它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看见学生们一天天长高的同时而自己却一天天变矮。当老师从粉笔盒里随意挑选出一只粉笔时,就意味着这只粉笔的命运即将结束。无论他与旁边的伙伴是一对夫妻,还是一对兄妹,还是一对父子或者母女,他们面临的都将是生离死别,但是,他们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更没有一点点的唉声叹气。
每当老师要向同学们传授知识时,第一个动作便是拿起小小的圆柱形的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地写起来,随着上课的进程,粉笔也刷——刷——刷地变成了粉末。下课了,黑板擦就奋勇当先地一遍又一遍的擦掉了黑板上的粉笔字,那些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字迹只是微微一笑就变得灰飞烟灭,成为黑板下方的一堆尘埃了。
我们慢慢长大,知识在不断增长,可谁又想起过默默无言的粉笔呢?他们不论先前呆在“房子里”多么安逸,也不论留在黑板上多么风光,当我们需要他奉献时,他都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不求任何回报,那样的朴实无华„„这不仅让我想到我们身边许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如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老师似春蚕,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他们似园丁,把小树的枝枝叶叶修剪得端庄漂亮,让能开花的小树开出艳丽的花;老师似太阳,毫无保留的将爱洒向每位孩子,让我们快快长大,而老师自己却在慢慢的衰老„„老师就像粉笔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求孩子们的任何回报。
啊!我赞美粉笔,更赞美像粉笔一样辛勤工作的老师。
蜡烛
蜡烛是什么?蜡烛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颗小沙粒,蜡烛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蜡烛在黑暗的时候燃起,在光明的时候熄灭,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要为无私的蜡烛唱一支赞歌。
蜡烛的一生很平淡,白的、红的,五颜六色的,头上竖起一个羊角辫。生命就从羊角辫上开始。渐渐地,火苗吞没了羊角辫,开始熔化蜡烛的身体。滴滴蜡珠犹如一串串泪珠,凝固了。古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啊! 蜡烛的精神不仅是古人赞美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死,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在电灯走进千家万户的当今时代,蜡烛的作用好像消失了。不! 没有。在停电的时候,蜡烛仍然有着自己的用途,玉柱似的白烛安送西去的灵魂,玛瑙般的红烛喜迎新生的家庭。还有那五彩的生日烛,象征着又一岁的开始,每一根都洋溢着幸福的纪念。在微微烛光下读书,感到温暖,在微微烛光下行走,感到安适。
在这时,我的全身暖了!是呀,做人不要做只有体面的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也和蜡烛一样短暂,随时都有可能熄灭。所以,我们都要像蜡烛一样黑暗的时候燃起,在光明的时候熄灭,做一个为国家着想、对国家有用的人!加油! 在赞颂蜡烛、人生的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熔化着老师的青春。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永远为学生胜利的终点,而教诲则是那不灭的烛光,永远照亮着学生的心灵。 蜡烛啊! 我赞美你,燃烧身体,了照亮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