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
来源:记忆力训练 发布时间:2019-03-23 点击:
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篇一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
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
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阅卷场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
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
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精神与风骨的赞
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
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文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二者相得
益彰。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 在平时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命题作文?
2. 对于命题作文,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
☆精讲点拨☆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
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
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 的
门口”、“这也是一种 ”、“ 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
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
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
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
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例⑴:【文题】 肩膀
【审题】 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
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
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 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
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
著文章”等来写。
练⑴:【文题】 踮起脚尖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 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
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
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
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
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
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
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
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②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③“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④“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
2. 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
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
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⑵:【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
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
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
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
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
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
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
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④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
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⑵:【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
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
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立意】
提示:【审题】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
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谁成为了谁的见{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
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
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 ①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②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③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④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
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
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⑶:【文题】 诗意地生活
【审题】 “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
“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
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
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
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②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③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④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⑶:【文题】 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
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
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
可以指一个群体。
【立意】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
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
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
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
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⑷:【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
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
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篇二
中考作文的立意技巧
中考作文的立意技巧
立意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或主题。它是中考作文一类文的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如2013年广东省中考作文一类文的评分标准第一条就是“立意明确,中心突出”。然而,对于中考作文来说,其“意”又往往具有隐蔽性,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领悟、感受和提炼。怎样才能立好意呢?
一、结合文题或材料立意。
不同的命题形式,立意的方法不尽相同。
1.命题作文——提问法
2013年北京中考作文题,要求以“好奇”为题,写一篇作文。对于仅有一个词的标题,怎样立意呢?可以采用提问法:
我好奇什么?我为什么“好奇”?“好奇”给我带来了哪些收获?“好奇”有什么作用或意义?等等;再根据“我”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如:我对爸爸这几天回家比平时晚而好奇;好奇让我了解到爸爸的为人——为人低调,乐于助人;好奇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好奇让我感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等等。这样立意就明确了,考生从中选出任何一个来写都是可以的。
2.材料作文——寓意法
由于材料作文一般都是一些富有哲理的话,或精短的小故事,所以就不能采用提问法来立意了,而应该根据这些话的哲理,或故事揭示的道理、寓意来立意。
如2013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对种树的老农说:“风调雨顺的年头,树木一定能长好。”老农摇摇头说:“不对。那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层土上,大风一吹,树就会立刻倒下。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
实验人员用很多小铁圈将花园里的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测试南瓜成长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在承受了来自铁圈的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南瓜的内部长满了一层又一层坚韧结实的纤维,南瓜的根系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分析:这道作文题虽然提供的是两则不同题材的材料,但它们主题的指向性却是一致的。根据树的根部生长规律,和南瓜受到外力内部长满坚韧结实的纤维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立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挫折使人成长;磨难是人生的财富;等等。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概括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半命题作文的立意,应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使之变成命题作文,再参照命题作文的立意方法。
二、结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立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的立意大而不当,有的立意以偏概全,还有的立意虽然切题,但是很难写成生动完整的作文,考生难以驾驭。以2013年四川广安中考作文为例: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可见反省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过失,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
请你以“反省”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请注意,题目中“我们就更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过失,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一句,告诉我们:立意时应该写“我们”,而不应该写别人,然而有的考生却忽视了这一关键性的提示。一位同学以“那一次,爸爸终于认识了错误”为题,写爸爸曾经犯下的错误,在“我”和妈妈的帮助下,终于认识到错误,反省自己,从而把文章立意为“反省是一剂良药”。这就脱离了题目的要求。
正确的立意是根据材料中的提示,结合“我”的学习和生活来进行(这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特点)。如我们可以立意如下:反省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固执;我从失败中学会了反省;反省使我不断进步;我在反省中不断进步;反省让我受益;等等。只要把“我”带入其中,作文时就不会跑偏了。
除了以上介绍的方法外,立意还应该力争做到准确、新颖,希望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思考和训练。
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篇三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一、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比喻象征题目的审题——探究寓意法
【探究寓意法】——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具体步骤】(1)正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2)联想,无论什么题目、材料,归根结底都是写人,写人的价值、感情,因此,人是本体,题目是喻体。这是大方向、大思路。联想就是找出题目与人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首先分析题目的特性、特征,其次找出与人在哪些地方。(因果、假设、相关相对、表里、类比、物-人、神似形似联想)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3、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4、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5、 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
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材料的作用)
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参考】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声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
【立意指导】
“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
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 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
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从“色彩”的释意(1)过渡到释意(2),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4、还有部分考生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色彩(即乐趣)越来越趋于单调,来质问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立意。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一部分考生能积极的面对,认为生命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唯厚积方可薄发,正如贾平凹在《白夜》中所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伟大哩!”这才是生活的本来“色彩”!这是很有深度的立意。而另一部分考生限于阅历不足与人生观的局限,未能将这个主旨很好的挖掘与阐释,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倾向。
2、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参考】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3、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参考】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
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4、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A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B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C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文章中心立意应该明确话题含义: •走出圈子: 打破思维的束缚; •打破陈规(常规); •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走自己的路
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六种,有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探讨,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
思考:“心要在焉”的含义
一、字面含义: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 1、心:心思,思想。
2、要:必须、应该。
3、在:聚焦在、定位在、集中在。
4、焉:这里。 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潜心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二、生活层面的含义
1、心无旁骛,与书中人物交感融汇的读书境界。
2、在其位,尽其责,敬其业,爱其民的为官境界。 3、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般闭门谢客,十
年苦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写作境界。
4、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研究境界。
5、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的人生境界。
三、哲学层面的含义
1、是儒家强调的“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2、是佛家强调的“初学者心态”。
3、是道家庄子所强调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4、是宋·程颢、程颐强调的“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见《二程全书·畅潜道录》)
5、类乎宋张载的“心不正焉,虽学无成”。(见《经学理窟·义理》 )
6、类乎西哲尼采所言“始终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的困窘”。
四、美学层面的含义
“呆气”之美;(详见邹韬奋《谈呆气》)
执着之美;
痴迷之美(“心在焉”的极致) 五、“心在焉”相反的概念——心不在焉
字面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相关成语:漫不经心、魂不守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心神不属、无所用心、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六神无主。 人生状态:干一行,怨一行,毁一行。
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无所指,得过且过。 „„
提醒:
1、对多义性的概念,比喻性的概念,抽象性概念进行合理的诠释,可以明确论域,使切入点更小,说理更深入。
2、诠释概念,推敲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思考的重点。
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1.探究寓意法篇四
审题与立意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
【佳作悟法】 ☆真题回放☆
(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满分样卷☆ 思而知之 ⊙天津一考生
“我思故我在。”说这话的是笛卡尔,①既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
曾经怀疑过,难道人不“思”就不存在吗?人在睡觉的时候没思考(做梦算不上“思”),不也清清楚楚在床上撂着呢,并没有消失啊?②后来明白了,床上撂着的是躯体,是生物学意义的存在,笛卡尔所说的存在是精神层面的。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③否则就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 不过,人如果因“思”而知之甚多,也就是活得太明白了,太透彻了,有时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芦苇。”此句我理解为,会思、善思的人,生命就如芦苇一样脆弱,这当然是歪解。但看看古今中外的那些思想家,有几个活得滋润、过得潇洒的(世俗意义上的),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这些人或者想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或者想挑战暂时成为真理的“伪科学”,结果呢?“累累若丧家之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被流放或被杀死是其中大多数人的归宿。④
统治者是不希望老百姓动脑子的,但他们也需要几个能思考的人为自己呐喊站台,但这样的人极少极少,且一旦他们被收买招安,便再也不能称为思想者了。 ⑤ 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注定要失去很多俗世的利益。陈寅恪一直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之准则,请注意,他实际上是把没有任何威权高压与束缚作为“思”的大舞台的。有了这样的平台,他才能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与皇权政治有了自己的解读与评说。他才能对现实政治保持着高度清醒及自认为适宜的距离。当然,他为此失去了很多,但这也正是他获得世人仰慕的基点。⑥
陈寅恪身上 “士”的风骨,其实是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脊梁;顾准、巴金„„他们都有这样的脊梁。只有“思”才能看得远,看得透,才能不人云亦云;头脑清醒了,脊梁挺直了,才能活得堂堂正正。⑦
今天我们重温他们思想的结晶,瞻望云端巍峨的雕塑,目的是汲取“思”的动力,在探求真理的路上纵情驰骋。⑧ ☆我来分析☆
①以 的名言开头。
②质疑该名言。
③点题,明确主旨:
④指出“思”的可贵,以及 ⑤这句话堪称诛心之论。
⑥典型例证,分析 的风骨。
⑦表达 的愿望。
⑧点明“思”的现实意义。
【答案】 ①笛卡尔 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阅卷场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文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二者相得益彰。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 在平时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命题作文?
2. 对于命题作文,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
☆精讲点拨☆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 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 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例⑴:【文题】 肩膀 【审题】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 练⑴:【文题】 踮起脚尖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②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③“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④“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 2. 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⑵:【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④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⑵:【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
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 谁成为了谁的见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 ①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②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③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④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⑶: 【文题】 诗意地生活 【审题】 “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②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③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④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⑶:【文题】 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
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立意】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⑷: 【文题】《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立意】①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②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③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练⑷:【文题】 走出这个圈子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立意】 ①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 ②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 ③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就需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或事例,称为“化意为象法”。此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例⑸:【文题】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立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练⑸:【文题】 熟悉 【审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