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对联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9-02-18 点击:

中华古对联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

摘要: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 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 大观园藕香榭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中华古对联}.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联文化》 课件作者:崔亚红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 作者:崔钟雷 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

3. 《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向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中华古对联篇二

描写中国古代人物的对联

描写中国古代人物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中华古对联}.

“诗里有画,画里有诗”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四句对联分别说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是指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下联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歌颂古代名人对联

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歌颂晏殊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另作:人间疾苦) 歌颂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歌颂蒲松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歌颂诸葛亮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歌颂苏洵 苏轼 苏辙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歌颂司马迁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歌颂孔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歌颂屈原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歌颂诸葛亮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歌颂诸葛亮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歌颂韩愈

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歌颂韩愈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范仲淹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歌颂文天祥

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歌颂文天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歌颂辛弃疾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歌颂项羽、勾践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中华古对联}.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歌颂陶渊明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歌颂汤显祖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歌颂李清照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歌颂 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歌颂李白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歌颂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歌颂杜甫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歌颂白居易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歌颂白居易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歌颂韩信。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歌颂王昭君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歌颂诸葛亮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歌颂陆游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歌颂鲁迅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中华古对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中华古对联}.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华古对联}.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中华古对联篇三

贾振华整理的中华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自今,墨客骚人以文会友,离不开“对联”,互相切磋交流,离不开它。而贴“对联”成为人们庆祝“节日”,举行“庆典”,和“结婚”等方面的文化习俗。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

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和“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里,发达在“骈文”和“律诗”之上。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文学品牌,最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也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

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常见古联、老联集录

天下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百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劲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难联:

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 西

淡水湾, 苦农民, 戴凉笠, 弯酸腰, 顶辣日, 流咸汗, 砍甜蔗, 养妻教

子育儿孙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 难求人, 人人逢难求人难

过年苦,苦过年,年年苦过年年过

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二曲天音,乐乐乐师之心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

烟沿艳檐烟燕眼

雾捂鸟屋雾物无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移椅倚桐同赏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拆字:

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蚕为天下虫 鸿是江边鸟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墙上挂珠帘 你说是王家帘 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 我管他子时乎 亥时乎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後诸牵猪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 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更妙!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身轻担重轻挑重

脚短路长短走长

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

酒客酒楼同醉酒

讨人讨画好吟诗

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例运少有余财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

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

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细大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赔上亲

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 门户相对 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 同字异音

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中华古对联篇四

值得收藏的中国古代咏茶对联

值得收藏的中国古代咏茶对联 中国宋代茶对联

(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

(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

(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

(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

(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

(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

(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

(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中国元代茶对联

(1)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2)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3)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4)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5)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6)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7)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8)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中国明代茶对联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3)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4)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6)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7)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8)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10)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

(11)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12)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

(13)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

(14)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

(15)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

(16)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

(17)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中国清代茶对联

(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 镇江焦山吸江楼)

(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3)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4)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5)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6)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8)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9)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10)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

(11)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张延济)

(12)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

(13)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

(14)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15)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

(16)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郑板桥)

中华古对联篇五

清朝对联

《清联三百副》李学文编著

1、西湖龙井 张 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中华古对联}.

[简注]西湖:为浙江西湖。 龙井:在西湖凤篁岭上,泉水出自山岩,四时不绝,旧传井下有龙。今杭州之龙井茶由此而得名。 张岱(1579-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入清后,隐居山林著书。有《陶庵忆梦》、《西湖梦寻》等。 壑:沟池。《礼·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渥洼:水名,此指黄鹤山顶的龙池,据说出云必雨,此指龙井。联语由龙兴致雨而联想生发,造语自然,切地切景。

2、上天竺寺 前 人

佛亦爱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灵鹫,洛迦从南海飞来。

[简注]上天竺寺: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南。 临安:府名,今杭州市,南宋曾在此建都。 法像:指像。 北朝:朝代名,南北朝时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总称。佛教在南北朝时盛行。 灵鹫:即灵鹫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山中多鹫,故名。或言以其形似鹫头而称。释加讲《法华经》、《无量寿经》于此。省称灵山、鹫峰。我国往往沿用其名,如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 洛迦:山名,即洛迦山,为补陀洛迦山的简称。相传汉梅福炼丹于此,又名梅岑山,在今杭州普陀县,四面环海,风景佳丽。与九华、峨眉、五台并称佛教四大名山。 联语融佛教故事传说于一体,诙谐有致,别有旨趣。 见《古今联语汇选》(一)

3、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简注]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一字青主,别号啬庐等。明末清初山西曲阳(今太原人)。明诸生,入清后隐居不出。有《霜红龛集》。虽被康熙朝征举为博学鸿词,并授中书舍人,亦不为所动。联语用名词短语互对,道尽隐居生活恬静幽

上一篇:义卖活动策划书
下一篇:二年级英语小作文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