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9-02-13 点击:
乾隆故事篇一
【满清十二帝的故事】乾隆(一)
乾隆(一)
登大位,展宏图
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 乾隆帝即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他六下江南,大修宫殿、园林;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后期宠信大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年事已高,吏治败坏,弊政丛出,激化了社会矛盾。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布于次年将皇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改元嘉庆,自己称太上皇帝,后仍掌握实权。 嘉庆四年(1799年) 正月初三,乾隆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裕陵。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据说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二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此间据说弘历曾经随同祖父康熙前往木兰围场行围,康熙开枪将一只黑熊射中倒地,康熙为锻炼小皇孙的胆量,即命前往再射。弘历来到近前,不料黑熊并未射死,仅是受伤倒地,见有人近前突然立起,扑向弘历。弘历面对危险,毫不惊慌,镇定自若,虚与周旋。康熙在一旁见事不妙,急忙又发一枪,将黑熊射死。康熙在去世前预言他“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这也为乾隆登上皇位增加了一个砝码。 雍正元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乾隆帝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朝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二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允禩公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还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有意义的。 然而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慧哲皇贵妃的亲兄高恒担任内务府总管,侵贪两淮提引,慧哲皇贵妃亲侄高朴担任兵部右侍郎,滥索金宝、盗卖官玉,乾隆帝也都未予以宽待。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进
乾隆故事篇二
【满清十二帝的故事】乾隆(三)
乾隆(三)
禅让皇位
禅让是乾隆进入老年后所作出的最英明决策,保证了大清由乾隆时代向嘉庆时代的平稳过渡。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整,选择在自己尚还康健清醒之际退居二线,无疑是他反复思量后的选择。《清高宗实录》记载,他曾在即位之初焚香默默祈祷上苍,若能像自己最崇拜的人——祖父康熙皇帝一样,在位达到六十年,到时就会主动退位。二十五年后,他又改口道:若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健在,即使在位一甲子,也不会退位。但在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去世,此后时日里,乾隆心头再次将自己的传位愿望暗藏于心。几十年的掂量,使他对自己的晚年后事有了一个周全而成熟的考虑。
嘉庆元年正月,乾隆正式传位于嘉庆皇帝,他在清代历史上空前绝后地结束了皇帝职务终身制。此后他以另一种姿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嘉庆。之所以说乾隆禅让是英明的,主要有以下论证。{乾隆故事}.{乾隆故事}.
第一,乾隆接受康熙晚年皇子夺嫡的教训,为防止祸起萧墙悲剧的发生,他需要亲眼看到自己选择的皇太子顺利登上皇位并巩固地位。嘉庆之前,乾隆曾按照秘密立储制,选立过两位皇太子,皆因默立储君早夭而失败。后来他在仅存诸子中,反复比较,最后确定了皇十五子,即后来改名颙琰的嘉庆皇帝。既然祖传秘密立储,乾隆便无法以皇帝身份公开培养皇太子,使其得到有效的锻炼,以便将来独立行使皇权。基于这种困境,乾隆选择践行诺言,禅让皇位,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来为嗣君保驾护航,促使其政治手腕渐趋成熟。尽管乾隆依旧手握最高决策权,但嘉庆帝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行驶了皇权。以往人们多认为嘉庆只是形式上的虚君,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军国要务上,嘉庆都已涉足最高权力。
第二,禅让不仅有利于嘉庆的政治成熟,更有利于最高权力的新老交替和国家的安宁稳定。正因为乾隆提前为皇位交接做了周全安排,因此当嘉庆四年正月他驾崩之时,“皇城之内,晏如平日,少无惊动之意”,乾隆丧事在有条不紊之中进行。
第三,禅让皇位,体现了乾隆对孝道的服膺和宣扬。作为一国之君,乾隆在“孝亲”上理应作出表率,这不单单体现在他对崇庆皇太后的孝敬上,更体现在他对先祖的尊崇上。许诺在位期限不超过祖父康熙皇帝,是他对皇祖的别样避讳与敬重。祖先所拥有的东西,作为子孙的应当全力避讳,康熙以在位六十一年而有“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身份,热爱康熙的乾隆自然不会去超越祖父所保持的纪录。
至于他退位后依旧手握大权,以往我们多从贪婪、自私角度去考评乾隆,这是典型的“革命史观”,有失偏颇。客观公正来看,乾隆的决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值得称颂的。
第一,“敬天法祖”是传统中国的重要行事准则之一,退位后依旧认真工作,关注国家大事,是乾隆对帝王中的勤政楷模、皇父雍正皇帝的效法,乃是“法祖”的具体行为。第二,乾隆退位之时,虽然年过八旬,但他依旧身体康健,精力充沛,有能力继续处理一部分军国大政。第三,他以皇帝身份实际统治国家的时间长久,整整六十年,作为一位老人,难免会对昔日帝王生涯充满眷恋,难以割舍,因此,他不仅决定继续住在养心殿、皇宫依旧使用乾隆年号,而且还要继续把持重要事务的决策权。
另外,在名号上,乾隆自称“太上皇帝”而非“太上皇”,多一“帝”字,便犹如北魏献文帝以“太上皇帝”而领兵打仗一般,拥有了临民听政、参与机务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与刘邦尊刘太公为“不预政治”的“太上皇”是不同的。既然在尊卑有别的传统中国做皇父、
乾隆故事篇三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5)
乾隆的故事(5)
第一种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乾隆几次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个观点流传很广泛,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现。尤其是在金庸先生将这种观点写进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来加以渲染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影响力也更广。但是后来,孟森先生经过认真的考查,写了一篇文章《海宁陈家》,他认为,乾隆南巡并非为了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因为乾隆第一、二次南巡之时并没有去海宁,尽管第三次南巡之时住在海宁,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何况此时陈阁老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说乾隆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亲,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娘家是在承德,因为家境贫寒,靠着做一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所以雇不起佣人,只好将年仅七八岁的女儿(也就是乾隆的母亲)带出来帮助料理生意。待到乾隆之母十三四岁之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犹如一朵出水芙蓉,于是她便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参加当年的选秀。出乎意料的是,她被雍正选中了,于是做了雍正王府的丫头。没过多久,雍正便生病了,她便没日没夜地在雍正身旁照顾,随时等候差遣。几个月之后,雍正摆脱了病魔的缠绕,他为这个丫头的忠心所感动,于是便纳她做了小妾,后来,她怀孕并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乾隆。后来,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判,他们认为,清朝选秀的规矩很多,也很严格,尽管长得很美,但是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选进宫的。所以,后来学者们也一致认定这个故事只不过是好事之人所捏造出来糊弄人的个人之言。
第三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叫李佳氏,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李佳氏的全名叫李金桂。既然连名字都考证出来了,那还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所以,这种观点获得了台湾一些诸如庄练和高阳之类的著名学者的支持。
第四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类似,不过又有不同。这种观点认为,江南有一家贫苦农民的家庭的女孩,名叫“傻大姐”,后来,“傻大姐”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男人,一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乾隆。从胡适将它收进《胡适日记》之后,这种观点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其实,以上四种关于乾隆生母的观点可信度都令人怀疑。第一、二种观点都已经过了史学家严格的考证和推测之后,证实其并非事实;第三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其对乾隆生母名字考证的方式、方法,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不得不令人怀疑;第四种观点的可信度最小,可以说纯属编造,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在清朝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想要登基称帝简直难于上青天。
既然以上四种观点并非属实,那么是否就可以推定乾隆生母并不存有任何疑惑之处了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以上四种观点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还并不能证明乾隆之生母不存有问题。因为清人所写的《永宪录》和《雍正实录》之中对于雍正生母的记载存有矛盾之处,这也是后世对乾隆生母存有争议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历史学家们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寻。
乾隆与雪油糕的故事
乾隆故事篇四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3)
乾隆的故事(3)
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颙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一是仍住在养心殿。早在秘密确定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贡船,强迫他们悬挂。等到了北京,政府又强令他们在觐见时行叩头礼。马戛尔尼考虑再三,由于害怕损害他们推广商业的目的,不敢抗议。八月十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在万树园幄次觐见了高宗,并随即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清政府拟了一道诏书答复他们,说这次之所以诏你们觐见是为了让你们叩祝万寿,能见到皇帝和天朝的威风,已经是蛮荒之地的属臣的大幸了,居然还敢提什么条件。圣上可怜你们身在蛮荒之地,不懂得天朝礼制,也就不责怪你们了。于是一方面赐二使臣筵宴和一些赏赐,以尽怀柔之意,一方面则修书给英国国王,说英政府向天朝提的所有条件一律不答应,把诏书交给使臣捎回,就把这两个人打发走了。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自称自己统治期间"国家的正统宏大、疆域的幅员辽阔、臣子的恭顺敬服、百姓的安居乐业,无人可比"。他还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等。这"十全武功"分别是: 两平准噶尔,征讨回部,横扫大小金川为二,平定台湾,降缅甸、征安南,二次受廓尔喀降,合计为十。
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到嘉庆时期终于爆发: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乾隆盛世下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乾隆的倦勤斋
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在倦勤斋内放置着
乾隆故事篇五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4)
乾隆的故事(4)
你不避讳,我要你脑袋!
可不要小瞧了避讳一事,稍不留神,便可能有杀身之祸。《唐律疏议》规定,故意直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大不敬”罪,属于不赦的“十恶”之条,哪怕是无意犯禁,亦难逃“法”网。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光头僧,举过义军旗,因此避“僧”,“贼”二字如避狗屎一样敏捷。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写贺表时,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以为我从释氏也,光则摩顶也,则字音近于贼也,罪坐不敬。”可怜徐一夔,一生忠心耿耿,却死得不明不白又不值!
乾隆时,江西举人王锡侯修订《康熙字典》,自编《字贯》一书。巡抚海成发现书中竟直书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心中窃喜,赶紧上告皇上,以为能赐官受封,连升三级。不料乾隆的想法大出海成所料,他不仅下令斩了王锡侯及其子孙,连海成巡抚也冠以未能明言《字贯》凡例中的“大逆不法,罪不容诛”之罪,革职查办,最后还判了斩刑,缓期执行。甚至连海成的上司两江总督、江西布政使、按察使等也受了株连。海成巡抚身陷囹圄,连自己拿靴子掌嘴的权力都给剥夺了。
脚踢乾隆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滕县地出了一名武状元,他的名字叫满德坤。
那时国家还怪太平,满德坤虽是武状元,有段时间,既没有挂帅领兵,也没有镇守一方。仅是把守宫门,也就是站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势。宫女、太监对满状元都看不起。每当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宫门时满德坤站立一边,常受到太监、宫女的喝斥。满德坤一身好武艺,又是堂堂武状元,实在不愿干这样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谁说,更不敢向皇帝提出来,只得窝在心里。
一日,遇到连理大臣,又是老乡关系的刘镛,满德坤偷偷地把不愿把守宫门的事告诉了他。刘镛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办法。接着又扯起闲话来。当满德坤无意谈起乾隆时说:“当今万岁,夜间入宫,不从宫门出进。因他文武都通,常飞身偷越宫墙,我只能装没看见就算了。”按宫廷的规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宫,需告知太监,由太监去安排。可是乾隆既爱众妃子,更眷恋西宫。一夜宿两宫,虽是皇帝,事情传出去,总觉得不太好。为此,乾隆采取偷越宫墙的办法。
刘镛听了乾隆深夜越宫墙的事,对满状元说:“你不想把宫门的法子有了。”接着对满德坤这般如此地说了一遍,满德坤连连点头称是。
不几日,是满德坤深夜值勤,见乾隆轻车熟路又要越宫墙了,满德坤一个箭步赶上,飞起一脚,将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双肩,轮起右手铁拳就要打。说时迟,那时快,乾隆急忙说:“不要打,是寡人。”满德坤立即双手搀起他,扑通跪在地上:“万岁!奴才该死!”这时乾隆不得不说:“你是好小子,不准声张,恕你无罪。”
满德坤飞脚踢乾隆,乾隆认为他做得对。可对他带来不便,终于一道圣旨,命满德坤镇守边关去了。
乾隆剃头的故事{乾隆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路过天津卫。天晚了就住在龙亭行宫里。
转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牽”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乾隆听了很高兴:“好今天龙抬头。我要剃头取个吉利。”于是命太监去找个手艺高的理发师傅来。太监急急忙忙到一家有名的剃头棚请来一位好师傅先教了他参拜皇上的礼法然后才领
乾隆故事篇六
揭秘:让乾隆皇帝爱恨交加的三个女人
揭秘:让乾隆皇帝爱恨交加的三个女人 乾隆帝这三个女人,虽同为皇后,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有尊敬,有憎恶,有宠爱,形同霄壤,充分反映出乾隆帝这位风流天子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性格。乾隆帝的这种性格,成就了他的两个女人,使她们流芳百世;却毁掉了另外一个可怜的女人,使她死后都不得安宁,真是吉凶难料。
清朝第六位帝王乾隆皇帝在位60年,又当了3年多太上皇帝,掌实权达到63年4个月,是中国古代掌实权最久的一位帝王。另外,他活到89岁,又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一位帝王。同时,他和他的两个前任——康熙帝和雍正帝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这已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了,所以,乾隆帝备受世人瞩目。
让我们细数一下乾隆帝的主要功绩:
一、编修文化典籍。乾隆帝在位期间,主要编修了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纂修时间长达十多年,内容浩繁,有36300册,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集合,是乾隆帝的一个大贡献。
二、统一新疆。乾隆帝两次用兵北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并进军南疆,平定回部叛乱,设立参赞大臣,强化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三、创立管理西藏的制度。乾隆帝两次击败廓尔喀的入侵,制定《钦定西藏章程》,首创“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事务的有效管理。
四、蠲免天下钱粮。乾隆帝统治期间,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因而,国家曾经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蠲免江南漕粮。据专家统计,这些钱粮累计高达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五年的全国总收入。 所以,乾隆帝也是志骄意满,自诩建立了所谓“十全武功”:“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
一。”(《御制十全记》)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立碑勒文。《清史稿》则这样评价他:“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对他的成就还是充分肯定的。 这样一位杰出的帝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资料记载乾隆帝的容貌时,只用了四个字“隆准颀身”(《清史稿》),意思就是身材修长,天庭饱满,长相不俗,也就是一个“高富帅”。我们从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即位后的“标准照”也能看出来,他确实是一个标准的帅哥。那么,像这样一个帅哥皇帝,在他的后宫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我们查阅有关史料,发现乾隆帝的后宫中有名姓的女人共41位,其中,有三个身份特殊的女人,虽然同为皇后,乾隆帝对她们的态度却迥然有别:一位给予尊敬有加的待遇,一位遭遇恨之入骨的厄运,一位是宠冠后宫的爱妃。通过这一敬、一憎、一爱的不同态度,大家对乾隆帝的性格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爱憎分明,敢爱敢恨。
让我们走进乾隆帝的后宫之中,了解一下让乾隆帝爱恨交加的这三个女人。 第一位是乾隆帝敬爱有加的孝贤皇后。
这位皇后,就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她16岁的时候,被雍
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一入宫,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么,富察氏何以获得如此的礼敬呢?
第一,出身高贵。富察氏的先祖旺吉努,率领族众归顺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功煊赫;曾祖父哈什屯,历经皇太极、顺治两朝,功劳卓著,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学士;伯父马武为领侍卫内大臣。
第二,节俭。我们谈到清帝后妃的时候,往往用节俭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合格。这很好理解,大清发祥于关外,条件艰苦,历来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非常节俭的。资料《啸亭续录》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饰,“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这很了不起,身为中宫高位,却不戴金银珠宝。二是敬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线织成,她认为那样很浪费,而是用鹿羔绒织成,献给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啸亭续录》)。皇后的这种做法,就给后宫做出了榜样。
第三,勤勉。皇后在宫中非常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啸亭续录》)照顾夫君,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特点了。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郎潜纪闻二笔》)。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怕奴才们照顾不周,便主动搬到乾隆帝寝宫外面,日夜照顾,直到一百天满,乾隆帝康复之后才回宫。
雍正八年(1730年),皇后生下了弘历的第二个儿子,这让弘历欣喜若狂。弘历把给这个孩子起名的权力交给了父皇。雍正帝极为重视:“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为将来这个皇子做皇太子做好了准备。乾隆帝即位后,肯定要学父皇秘密立储的办法的。于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把写有永琏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且告知了诸王大臣:“朕已命为皇太子矣。”(《清高宗实录》)
这是乾隆帝首次立储。他是十分认真的,皇后虽然并不明确知道,但是,也会隐约了解一些。所以,她心怀感激,更加努力。可是,不幸发生了。
这个永琏是个短命的孩子,于乾隆三年(1738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清高宗实录》),竟然一命呜呼,年仅九岁。这让乾隆帝、中宫皇后都很伤心,这是没想到的事情。但乾隆帝并没有亏待这个孩子。他一面命人把早年秘密立储的诏书取下来,一面布告天下,要隆重治丧,按照皇太子的礼仪行礼。一方面,在东陵的西面朱华山,修建了规制很高的皇太子园寝,准备将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葬入。孝贤皇后和乾隆帝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但是,皇后并没有气馁,她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机会。所以,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终于又有了结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这就是皇七子永琮。这个名字无疑是乾隆帝给起的,具有特殊的含义。琮,《周礼.春官》记载:“以黄琮礼地”,就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很明显,乾隆帝对这个皇子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乾隆帝也确实因为他是嫡子,而“可属承祧”(《清高宗实录》)。真是天不作美,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两岁,就出天花而亡。
而这个孩子去世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宫里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气氛之中,往昔过年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乾隆帝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第一,劝解。永琮的去世,无疑给皇后以最大的打击,她的忧伤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够抚慰皇后的心灵。乾隆帝责无旁贷,他考虑到皇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清高宗实录》)便曲为劝解,使她心里好受些。{乾隆故事}.
第二,提高丧葬规格。按说,这个皇子永琮并没被真正立为皇太子,他的丧葬也就是一般皇子那样就可以了。但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还是进行了破格处理,“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清高宗实录》),并把永琮葬入了朱华山皇太子园寝,与他的亲哥哥永琏葬到了一起。
第三,自责。乾隆帝对这两次“太子之丧”,没有丝毫责怪皇后的意思,而是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说我本来想实现“元后正嫡绍成大统”(《清高宗实录》),让皇后所生皇子做太子,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过。这种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清高宗实录》),我做到了,那既对得起列祖列宗,也对得起中宫皇后,是多好的事啊。可是,事与愿违,出了这么不幸的事,“此乃朕过耶”(《清高宗实录》),这都是我的错。
第四,陪同出游。这么郁闷,这么沉重。春节都没有过好,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说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春节过后一个月,就决定侍奉母后,陪着皇后出游泰山。传说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气,是很好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帝确实喜欢游山玩水,他会找出种种借口,到名山大川尽兴游览。
这次山东之行,规划得很到位,由于乾隆帝很崇拜孔子,于是先到曲阜拜孔子。然后,登泰山一览美景。最后,到济南,看那远近闻名的趵突泉。从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过去了一个多月,决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达到德州,决定改行水路,沿运河北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皇后却死在了船上。关于皇后之死,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是由于她的皇子病逝,悲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感染了风寒,不幸猝然离世。这真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来是乾隆帝精心安排,为她排解愁闷的一次旅行,却不幸让她走上了不归之路。就连皇太后都很惊讶,她闻听噩耗,赶忙来到皇后的船上,看着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没有离开。
乾隆帝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后的尊敬、礼敬,做了最后的努力:{乾隆故事}.
第一,为皇后圆梦。大家可能没听说过谁生前为自己要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皇帝对死者的盖棺定论。活人一般忌讳这个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却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谥号。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薨,乾隆帝为她拟谥号。当时,议定的谥号为“慧贤皇贵妃”。本来,一般人听到这个谥号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皇后富察氏听到这个谥号后,竟然哽咽起来,她对乾隆帝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清列朝后妃传稿》)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将来给我谥号为“孝贤”,那我将终生为之努力。
乾隆帝想起皇后当年说的话,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乾隆帝下旨:“思惟‘孝贤’二字之嘉
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这样,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遗愿。
第二,为皇后丧事大兴案狱。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异常烦闷,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断处置王公大臣,兴起了一个又一个案狱。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长子。孝贤皇后和她的两个嫡子病逝,永璜表现得不够悲伤,乾隆帝觉得永璜心存侥幸:“母后崩逝,兄弟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觊觎。”(《清列朝后妃传稿》)意思是,永璜在觊觎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没有这种想法,并无确切史料。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击,永璜早已晕头转向,诚如乾隆所说:“若将伊不孝之处表白于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后妃传稿》)永璜不久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禄寺案”,他认为光禄寺这些人办事不认真,应付他,准备祭祀用的桌张不干净:“光禄寺所备饽饽桌张俱不洁净鲜明。”(《清高宗实录》)于是,他处置了光禄寺大批官员。比如“剃头案”,在孝贤皇后丧期内,发生了总督周学健、塞楞额,巡抚彭树葵、杨锡绂等地方大员剃头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员也都纷纷剃头,乾隆帝大怒,杀一儆百,将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赐令自尽,对其他官僚也给予不同惩处。此外,他还不断兴起了其他的案件,惩处了好多人。
第三,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帝王,一生传世的诗作就有4万多首,居历代帝王之冠。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的风流才情便多有展示,但那不是附庸风雅之作,而是发自肺腑的动情之作。比如,在孝贤皇后丧满百日的时候,写了一篇《述悲赋》,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述悲赋》)之句,让人读之落泪。再比如《悼皇后》中有“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乾隆御制诗文集》),更是表达了对皇后的殷殷之情。这里“梦熊”缘自《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也就是说,梦见熊罴,则是生男孩的征兆。
第四,睹物思人。孝贤皇后薨逝后,乾隆帝在其曾经居住过的长春宫建立纪念馆,在那里保存了皇后生前的所有陈设:“凡平日所御奁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宫述闻》)并且,每到年节,都在那里张挂孝贤皇后的画像,乾隆帝会经常到那里去凭吊皇后。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退休,新皇帝登基,才告结束。
第五,推恩母家。乾隆帝为了报答孝贤皇后,格外照顾她的娘家人:“故宠侍后族,先后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宫述闻》)一个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可真是太离谱了。所有这一切的荣宠,都是来源于对孝贤皇后的敬爱。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官至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对此,乾隆帝说:“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同时,还通过富家与皇家联姻的形式,荣宠孝贤的母家,比如孝贤皇后侄子福隆安娶高宗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乾隆帝第六子永瑢娶孝贤皇后侄女为嫡福晋。
在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天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对元后的尊敬、礼敬。 第二位是乾隆帝恨之入骨的乌喇那拉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后,在皇太后的主持下,册立那拉氏为中宫皇后,综理后宫事务。那拉皇后,佐领之女,小乾隆帝7岁。可是,谁曾想到,15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那拉皇后随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却因故剪发而忤怒了高宗,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接着,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直至死去,也未能使愤怒已极的乾隆帝回心转意。关于这段史实,乾隆帝这样解释道:“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
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录副奏折》)意思是,南巡途中,那拉皇后疯了。
乾隆帝这套话并不符合逻辑,他说将之打入冷宫的原因是皇后疯了,但是,人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就疯了呢?当时,他并没有说,直到过去了13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才说出了实情:“自行剪发,国俗所最忌,而彼悍然。”(《清列朝后妃传稿》)也就是说,那拉皇后的失宠,是由于她剪发所致。那么,为什么剪发会激怒乾隆帝呢?原来,满洲旧俗,只有长辈或者尊辈去世才可以剪发,意思是以发代头,相当于殉葬之意。在宫里面,只有皇帝和太后去世,那拉皇后才能剪发,表示哀悼。可是,皇帝和太后活得好好的,那拉皇后为什么要无故剪发呢?那不等于在诅咒乾隆帝和太后早死吗?
乾隆帝还是不做任何解释。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个案子,使得此事真相大白。有一个山西高平人严譄,曾在都察院做过书吏,服役期满,在京师一家旅店做账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写了一封奏折,内容涉及那拉皇后剪发案件。写好后,他交给大学士舒赫德转呈给皇帝。舒赫德接到呈件,因涉及皇帝隐私,立即拘捕了严譄。在狱中,严譄有一段供词:“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严譄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至此,我们明白了,那拉皇后之所以剪发,是由于乾隆帝要另立皇妃,也就等于是移情别恋了。所以,那拉氏心理压力很大,便以剪掉头发相威胁。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乾隆帝自然大为恼怒,他立即采取了措施,令人马上护送那拉皇后回京师,不要再陪着皇帝旅游了。这还不够,乾隆帝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惩治措施:
一是废掉身份证明。乾隆帝收回了标志皇后身份的四份册宝:皇后册宝、皇贵妃册宝、贵妃册宝、妃册宝各一份。那拉皇后辛辛苦苦得来的身份证明,也是她最引以为自豪的资格证全部给收回了,销毁了。
二是打入冷宫。按制度,皇后身边要有宫女10名,伺候她的起居。乾隆帝命令撤掉8名,只留2人。她的太监和厨师也被调走了,只留下了必备的人员2名。要知道,这是答应的待遇了。很显然,皇后被打入冷宫了。
乾隆帝愤怒之余,咄咄逼人,效仿当年顺治皇帝,就想废掉那拉皇后。
大臣们岂能轻易接受呢?因为皇后在那个时代里,不仅仅是皇帝的老婆,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国母。所以,王公大臣之中的那些正义之士,纷纷上疏乾隆帝,请求不要轻举妄动。
吏部尚书陈宏谋、兵部尚书讬庸、刑部侍郎阿永阿、户部侍郎钱汝诚、御史李玉鸣等人上疏皇帝,为皇后鸣不平。据说,阿永阿在上疏乾隆帝之前很犹豫,怕连累老母亲,还是他母亲深明大义,告诉他“可舍我以申其志也”(《啸亭杂录》),阿永阿才勇敢地上疏皇帝。乾隆帝是什么态度呢?他是勃然大怒:“父母失和,为人子者,何忍于其中辨是非也?”(《清列朝后妃传稿》)盛怒之下,乾隆帝把这些人全部处理了,其中两个人最惨:阿永阿流放黑龙江,而李玉鸣则被戴上九条链锁,发配新疆。
同时,乾隆帝为自己进行辩护,说他处置那拉皇后是应该的:“非因色衰爱弛。”(《清列朝后妃传稿》)对于朝臣的意见,他全部予以否定。
可是,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全怪那拉皇后一个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乾隆的责任。那拉皇后剪发,乾隆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乾隆帝没有处理好后宫的关系,看到那拉氏年华老去,失去了魅力,便不再宠爱她。同时,在皇太子这个问题上优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