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2-04-16 点击:
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篇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乡长 李仲安
2007年1月25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上届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龙观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奋力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龙观乡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全面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人民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龙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呈现又好又快发展。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项目建设,统筹城
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经济较快增长的五年,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较好的完成了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龙观“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谋求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深入实施“双优”战略和“百企业十强”工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快中求优,始终保持了全乡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161%,年均增长33%,财政收入1.24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年均增41%,农民纯均收入8981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69.3%,年均增长15.3%,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坚持工业兴乡,大力实施“双优”战略和“百企业十强”工程,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71.99亿元,销售71.59亿元,利润5.57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236.1% 、235.9%、 70.2%,全乡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到2006年达到24家。大力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和“走出去”战略,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2002年以来全乡协议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到位
2514.5万美元;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自营出口2.02 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30多倍,2003 、2004、2005年连续三年被区政府评为外贸出口外资引进工作先进单位。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五年来,完成技改项目55个,完成技改资金到位20亿元,新增国家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0只,奥克斯集团,哈利斯顿机电、五龙潭蔬菜食品等三家企业均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奥克斯空调,三星电表分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花卉、果茶兴农”战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200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收入11961万元,比2001年增长104.1%,村级集体资产达到4936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407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9.2%、116%,一是大力发展设施产业。加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花卉、苗木、水果、茶叶等高效生态农业,营造绿海龙观,初步形成了观岭坑花卉、水果、桓溪坑茶叶、笋竹,金谷坑贝母的“一坑一产业,一乡一品牌”特色农业产业,2006年五大产业实现销售2700万元,2005年并荣膺“中国桂花之乡”。二是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五年来共投资2995万元,建设标准田13780亩,修筑水泥渠道78公里,疏竣河道10公里,修建机耕路40公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是注重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为导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加工水平和经营档次,五龙潭蔬菜、竹之韵食品通过区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新潮牌豆芽系列评为市级知名商标,两公司双双被列入市级家业龙头企业,雪岙的景湖蜜露水蜜桃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四是着力推进农业“百家园”工程。充分利用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五龙潭旅游的知名度,引导农民发展观光休闲 “假日经济”,着力推进农业“百家园”项目,目前全乡已规划了8个农业“百家园”项目,其中日月山庄2006年评为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新龙门山庄列入区农业“百家园”工程,龙观“百家园”工程农家风味更加凸现,休闲功能更加完善。五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加强。从山林补偿政策着手,全面加强对公益林的资源管理,认真做好山林延包工作,目前全乡林业面积达到8万余亩,其中自留山
1.91万亩,责任山4.32万亩,统管山1.87万亩,龙观的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生态居住、生态休闲的格局更加明显。
旅游产业发展凸现新亮点。充分利用龙观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与景观,按照“突出主题,丰富内涵,打造精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为主,文化为魂”的浙东“龙文化”假日旅游经济,五年来共投资6000万元,建设完善了五龙潭龙潭景区、青云梯景区和鸣凤景区三个旅游景点,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南苑五龙潭山庄,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效益日益凸现。2006年旅游客源总量达到了13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破500万元,景区并先后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十佳魅力景
区、市十佳诚信旅游景区和市级文明单位等殊荣。
二、真抓实干,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年来,我们通过完善规划、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途径,积极开展市级生态镇创建,不断推进城镇建设,绿海村镇取得了新成果。
一是规划管理不断强化。以优化城镇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编制完成了龙观乡城镇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设计,为实现我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以创建市级生态乡镇为目标,大力实施“三河四路”的定人、定时、定地的卫生保洁制度和居民垃圾袋装化处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2006年,乡政府荣获市级生态乡镇,后隆、桓村两村通过市级生态村评审。
二是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乡自来水厂工程建设,投资700余万元的农村二次水改管网工程基本完成,投资1100万元改建了半山至厂跟村级公路、新建了日月路、新潮路二条乡级公路。2002年以来,全乡共投资600万元资金完成了乡卫生院、乡敬老院、学校等12件实事工程。{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
三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区委、区府“三个一”工程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占地28亩的梅树小区一期工程完成土地征用和塘渣填埋,占地10亩的桓村新村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占地10亩的后隆新村一期工程完成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龙谷青草湾街景改造编制规划出台,城镇形象明显提升,人
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篇二
2006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1月18日在龙泉镇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龙泉镇镇长 刘树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泉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龙泉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全镇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执行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各项决策,围绕落实镇域功能定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人大六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顺利开始了“十一五”规划,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年来,全镇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3%。2006年,预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46515万元,
财政收入4520万元。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06年底预计完成8,969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2382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龙泉镇第六届人民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在近四年的任期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镇域功能定位,稳步推进结构调整
作为我区新城建设的核心区,我们按照门城新城建设规划,积极调整空间布局,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了逐步取缔养殖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关闭了振兴煤矿、龙泉务枣湾石料厂等5家煤矿、非煤矿山企业,整合了京西龙腾采石场,与新城建设不相适应的传统养殖业、采矿业正逐步退出镇域。加强生态建设,完成京津风沙源、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工程,扶唇垒堰650亩,发展水保林150亩,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1400亩,封山育林3200亩。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友好生态型企业,镇村集体企业重组转制工作不断深化。土地市场管理有效规范,实现了全镇土地开发集中统一管理,土地开发利用步入良性轨道。配合区相关部门完成了双峪西延、水担路改造和永定河治理等多项门城新城建设工程。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30亩。落实221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果品基地300亩,建成5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完成16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3万平方米街坊路和配套设施。实施了岳家坡等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居民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启动了琉璃渠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土地确权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全面落实了“村帐双审”“村帐镇管”制度,规范了村级财务的管理。实施20余项农业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和发展了连嫂、龙泉乳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创新,完成了大峪村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落实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6.3%,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创新开展居民工作,努力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的,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深入开展特色社区创建,建立健全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居民代表联系户提案制度等各项社区制度,努力构建服务型、自治型、学习型、生态型社区,创建示范社区、精品社区等特色社区11个。加大社区硬件建设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建设综合活动室600平方米,文明标语墙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500米;平整硬化室外活动场所7000平方米;完成了中北街水泥厂大院一户一表的水表安装工作。目前,10个社区已建成三室一场一校。不断拓宽社区服务,组织建设了 58支、1079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4万余人
次。社区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强化,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
(四)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以首都筹办奥运为机遇,以“三区联创”为载体,狠抓环境建设与管理。开展了治理“八乱”专项环境整治活动等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大拆违工作力度,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6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镇村环境,控制了新增违法建设的蔓延。我镇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2005年度,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镇。今年以来,以我区创建国家卫生区迎检为契机,大力推进环境建设,顺利通过市专家组评估验收。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等教育设施开展科技培训6000余人次。加大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龙泉务村的童子大鼓老会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增全民健身工程23处。加强国防教育,军警民共建取得新的成绩。积极倡导婚育新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镇连续四年被评为首都文明乡镇。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广泛听取代表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及时办理完成镇人大交办的批评、建议。加强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圆满完成了第六届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政务、村务、厂务公开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扩大了基层民主。
认真落实“依法治镇”战略,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工作,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高度重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镇领导和镇机关干部联系村、居委会制度和镇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等制度;加大信访工作力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建成龙泉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通过努力,依法解决了大峪村农转工人员养老保险等积压的疑难问题,超前化解了一些可能发生的群体访和越级访,维护了全镇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任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平安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开展联合执法,整治非法开采和治安重点。开展警示教育,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争,保持两个零指标。坚持街村共建,村、居委会、企业的安全防范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坚持从查找隐患入手,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在非典、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确保了公共卫生的安全。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了全程办事代理制度,并实现了向农村和社区的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各项纪律制度,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制,优化了用人环境和人才资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成5项信息化建设任务。
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篇三
温家宝总理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温家宝总理作
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奋进,锐意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过去一年,我们是在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中前进的。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局部性问题就会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的起落。
一年来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3
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
7.7%和6.8%。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次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入手的。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
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增产3877万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于稳定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主要是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全面清理各类开发区;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依法清理在建和拟建项目。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减缓。
注重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长达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三峡工程、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
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新开工10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800亿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国家支持启动了197个调整改造项目,15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开始建设。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从增加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协调供需关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不失时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村税费改革进入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
施,做到了老账全部还清、新账不欠。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逃骗税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我们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继续降低关税,扩大开放领域,贯彻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顺利实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
(四)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支持,中央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987亿元,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
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围绕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组织2000多位专家对若干战略问题进行研究论证。
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开始实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注重提高质量。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陆续开工。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重视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稳步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遏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蔓延。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5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4万个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我国运动员在第28届奥运会、第12届残疾人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
(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许多地方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继续推进。中央财政全年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达1465亿元,增长18.1%。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2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90万。去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及时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累计救助灾民6800万人次。
依法解决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已基本偿还。全面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已偿还历年拖欠工资332亿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摆在了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继续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公司法》、《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和《公务员法》草案等7部法律议案,制定了32件行政法规。各级政府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执法监督,审计、监察等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建设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矛盾。
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篇四
萝岗区2006年区政府工作报告
萝岗区2006年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3月21日在广州市萝岗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萝岗区区长 刘悦伦
各位代表:
我代表萝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萝岗,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4亿元,同比增长20.11%;工业总产值2003.87亿元,同比增长24.70%。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财政财税总收入188.38亿元,同比增长20.17%;每平方公里出让土地实现财税总收入超过 7.26 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30 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 77 亿元;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SO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5.3%,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6.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同比减少24个百分点。全面实现并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 招商引资和企业筹建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区实现合同利用外资(区口径)18.2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4%;实际利用外资(区口径)7.9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6%,两项指标均创六年新高,成功引进我市历来最大的高科技外资项目——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项目。项目引进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新引进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9个,新引进500强企业2家,累计达95家。全年筹建企业350家,其中投试产企业173家,正式投产企业116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2006年,广州科学城累计引进68个内资科技项目,注册资本达3.3亿元。引进了微软、IBM、英特尔、甲骨文、百事高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暨南大学基因药物国家工程中心、中山大学南海海洋药物国家工程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的冶金材料产业化项目、广州机械研究所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数字电视工程中心正式投入运作。2006年,全区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19亿元,同比增长24.50%。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聚集。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03亿元,同比增长21.62%。全区新批第三产业项目62个,项目总投资7.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5%,现代物流、商品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速聚集,钢铁、汽车、煤炭、棉花四个专业市场项目建设加紧推进。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57.91亿美元,增长10.21%;其中,出口总值达75.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13%,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3.20%。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8.25亿美元,增长4.66%,占全区外贸出口比重的51.56%。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区域规划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编制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区总体发展规划、生物岛控规、道路规划等系列规划,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实际投入达到49.74亿元。广州开发区交通枢纽及中心城区设施项目、
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基础设施等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提前完成市下达的年度计划。大力推进了广汕公路改造、九龙大道改造、天鹿南路扩建、长岭路改造、永龙隧道建设等一批道路建设工程,全年完成路网建设44公里。
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对违法排污的32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组织开展了对岭头电镀厂、锦明玻璃厂的强行拆除行动。循环经济建设稳步推进,我区被正式批准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园区,区内10家企业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大力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加快了生态公园建设,已完成义务植树公园首期和香雪公园一期工程并对外开放,体育公园、玉树公园正抓紧建设。完成了6个采石场的整治复绿工作,整治河涌6.04公里,全年共改造和新增绿地面积超过300公顷,目前,开发区范围内绿地率超过45%,绿化覆盖率超过48%,人均公共绿地达17.88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并在全市率先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工作。加强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严控和查处“六乱”,大力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拆除各类违法建设,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4万平方米,创建广州市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22个,区城管大队被广州市城管支队评为先进大队。加强了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管理,区域环境得到改善。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文明社区、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区获得“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突出贡献单位”,夏港街被评为“广州市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街道”、青年社区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社区标兵”。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农村专题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工作方案,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圆满完成了九龙镇设立的各项筹备工作,九龙镇于2006年4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同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中心镇,中心镇总体规划已经上报。 农村各项建设管理取得新成效。推进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红卫、福洞、萝岗、火村、暹岗等9个中心村的村庄规划和莲塘、大坦两个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推进墩头基、永岗、新庄等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岭头、长平、禾丰、刘村、联和、斗园等新村建设稳步推进。加大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九龙镇的镇龙、九楼、红卫、枫下村为试点,区财政投入了16万元,修建环卫样板垃圾池88个。以永和街禾丰村为试点,积极推进生态示范村的创建工作。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施农田标准化改造5200亩,推广种植1100亩萝岗橙,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5项,扶持农业重点企业(基地)30家,全区共有8种农产品获得了“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增了8个“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累计达18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了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我区农村(含“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民自主创业项目等银行贷款贴息,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动扶持资金。2006年,全区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99元,同比增长9.0%;其中九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1元,同比增长9.4%。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创建教育强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教育总投入达4.83亿元。区政府于2005年正式批准对12所学校的创建教育强区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建设,目前已完成玉岩中学、萝峰小学两所新建学校的“一期工程”建设,并于2006年9月交付使用;有8所中、小学的改扩建工程已完工或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区新增学校用地29.94万平方米,新增校舍17.28万平方米。对农村(含“村改居”社区)的学生实施免除杂费,受惠学生20130人,免除杂费总额886万多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新添置
图书19万册。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全国招聘应届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193名,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岗位工资标准和与教育教学质量相挂钩的教师工资调节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待遇水平。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为我区教育事业的特色与亮点,成人教育与学前教育获得健康发展。2006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教育督导评估组对我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的检查验收。
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对基层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了东区街、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完成了10个农村卫生站新建和改造工程。加强了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和“卫生进农村、健康入农户”系列活动。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了三甲医院建设。继续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6年共有4316人次享受到合作医疗报销,支出补助金额718万元,其中区财政补贴424.83万元,截至2007年1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为95.02%。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区五街一镇和57个村(居)分别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服务站。成立了全区就业培训中心,在九龙镇设立了教学分部,让广大农民可以就近得到培训服务。2006年,全年共完成就业指导培训3.93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400人,积极开展“招聘进村”活动,成功安置本区户籍人员4612人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5.47%,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全方位协调劳动关系,有效解决了大批劳动争议案件;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建筑工地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发生;出台了企业工资支付监控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劳动保障长效机制初见成效。2006年底我区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16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应收基金合计13亿元,参保人数及应收基金持续位居全市各区前列。在水西、火村、墩头基、黄陂四个社区的稳步推进“农转居”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首批参保人员已有487人领到了基本养老金。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将我区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统一为180元/月(原镇龙片区和永和片区为150元/月),全区1204户农村低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积极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全年审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56人次,共发放医疗救济金33.4万元。投入了269.5万元,为48户特困低保户、47户贫困残疾户进行了危房改造。认真抓好助残扶残工作,全年共发放重残补助777人次,86.23万元,全年共投入助残经费267.4万元;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计划,已建成村(居)残疾人康复站18个,我区被国家卫生部、国家民政部、中国残联确定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点。成立了萝岗区慈善会,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和经常性的社会捐赠活动。 各项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牢固树立“大维稳”工作思路,加强了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2006年全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5%,刑事审判结案率100%,全区有21天刑事案件报警零记录,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信访接待工作,全区信访案件同比下降9.1%,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率达到97.1%。积极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区没有出现影响大的群体性事件,全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格局初步形成。在广州市组织的2005—2006年度维稳和综治工作考评中,我区排在全市优秀行列。积极开展质量技术监督和食品药品的专项整治工作,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得到加强,安全监察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年未突破市下达给我区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在全市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中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名,获得省政府表彰。推进了出租屋管理工作,出租屋合格率达到100%。食品安全工作扎实有效,我区获得市年终考评第二名的好成绩。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创造了连续8个月无森林火警的记录。积极落实“三防”工作责任制,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加大清查治乱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全区打假整规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制假贩假、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和案件,在广州市组织的年度打假整规考核中位列全市第三。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中心,
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去年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原来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指标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年计划生育率为92.47%,人口出生率为12.44‰,自然增长率为7.80‰。与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相比,我区计划生育率高出2.47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低0.56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低0.7个百分点。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在区直机关开展了以“三个走在前面,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掀起了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了重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修缮。加强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夏港街文化站已投入使用,完成了14个“村改居”社区的“三个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文化长廊)工程,在全区5个村(居)设立了区图书馆分馆。全区大多数村(居)可以收看开发区、萝岗区新闻。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驻京办、工会、共青团、妇联、档案、双拥共建、人防、民兵预备役、科协、残联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依法行政和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认真办理人民代表的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2006年共办理人大议案2件,已全部办结;办理建议78件,其中会中提出60件,已全部办结,闭会期间18件,已办结11件;办理政协提案45件,办结率100%。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全年共审核规范性文件59件。制定了《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规则》和《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政务运作进一步规范化。完成了全区各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行为的“三梳理”。在全市率先推进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每季度对全区执法单位进行检查,各级领导依法行政的意识有所增强,各部门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深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第五批16个单位的贯标工作,实施部门已基本覆盖开发区、萝岗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加强了企业筹建和运行服务工作,2006年区内筹建企业对开发区管委会、萝岗区政府行政管理服务工作满意度达到98.7%。积极开展基层、企业评议机关活动,加强了机关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加强了行政监察制度建设,突出抓好了区委、区政府决议、决定的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共查处违规和管理不规范资金1.67亿元。
财税管理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国库管理改革,目前全区已有98个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顺利推进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稳步推进“两个预算、两个金库、两本帐”的预算管理模式,理顺了开发区与萝岗区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区镇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财政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财政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了内部审批监督制约机制。2006年,全区完成政府采购621项,预算采购金额7240.88万元,实际支出6727.71万元,节约资金513.17万元,节约率为7.09%。
投资管理不断完善。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初步建立起立项审批-可研审批-概算审核-项目稽察等比较完整的财政投资管理体系,提高了“质量、工期、投资”三控制水平。积极推进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选取了一批财政投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试点。探索建立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机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概算审核工作。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2006年共完成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项目189个,共节约资金3.07亿元,其中节约财政资金2.4亿元。加强了重大项目稽察工作,促进了财政投资项目建设的规范性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新成绩。推进了37家企业的改革和改制,解决了一批国有企业的资产、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国企产权结构和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实施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子
企业监管、财务预算等七项国资监管制度。完善了区属国企监事会、国有资产专项监管、财务监管等多项制度。国有企业运行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9亿元,净利润2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5%、11%;当年上缴利税5.1亿元。区属国有企业在全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和融资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各驻区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萝岗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驻区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不多,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资源供给不平衡,土地、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日趋紧张,环境容量瓶颈问题也日益严峻;基本建设未达到预期进度,九龙大道未能如期完工;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还很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政府自身建设仍有薄弱环节,机关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行政执行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政府将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二、2007年的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2007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市委九届党代会和区委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以综合改革、扩大开放、产业集聚、自主创新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落实“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的方针,让公共财政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科学管理,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继续保持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率先转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争当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广州的排头兵。
2007年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10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达到2400亿元,增长20%;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财税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增长13.5%;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要有新突破;新投试产企业超过100家;力争万元GDP能耗下降4%,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的范围内。区域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与法治环境不断改善,创建文明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年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安置率达75%以上。
三、2007年重点工作
(一)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区域规划体系。加快九龙镇中心区、九龙工业园区和镇龙生态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报批工作,继续推进九龙中心镇各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统一对全区各村进行村庄规划,力争今年底完成全区所有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61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主干路网体系,加快推进九龙大道改造工程、永龙隧道、西
2006政府工作报告司法不公篇五
2006年~2011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
宝鸡市市长 戴征社
2011年3月1日 宝鸡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圆满收官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关天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机遇,坚持“四个第一”,推进“五大突破”,强力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76.1亿元,增长14.4%;财政总收入达到106.3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8亿元,增长2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
到18978元、5040元,增长16.1%和20.4%。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确定的19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2亿元,增长30.7%;实现合同引资645.7亿元,到位资金266.6亿元;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13.8亿元,居全省前列。产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陕汽30万辆微型车、法士特二期铝压制品、中铁宝桥道岔扩能、千阳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凤翔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宝石机械异地扩建、国核锆材、150万吨甲醇、汉德车桥扩建技改、通力专用汽车等项目进展顺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推进,宝平高速千阳至陇县段建成通车,西宝高速改扩建和西宝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麟北运煤铁路专线开工建设,渭河南岸铁路枢纽专线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
大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加速培育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41.5亿元,增长19.9%。12户大企业大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662.3亿元,宝钛集团成为第三个百亿企业,东岭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前移28位,秦川、宝桥、西凤酒等企业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宝石钢管石油天然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进入国家级行列,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6个,被命名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高新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
25%,跻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蔡家坡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县区工业园承载能力不断增强,34户企业成功入园,园区已成为引领县域工业发展的引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突破,宝鸡机床集团、西凤酒股份公司增资扩股、宝鸡制药机械厂整体改制顺利完成,红旗民爆上市进入辅导期,陕西九棉公司政策性破产进入法律程序。
大城市建设加力提速,人居环境更加优越。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准,南客站片区和秦岭北麓生态新城区开发加快推进。冯家山引水复线、5万吨中水回用、老城区集中供热改造、高速客运站等工程顺利完工。东仁堡旧城改造、代家湾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石头河引水、蟠龙塬供水、引红济石等水利工程启动实施。持续推进“绿色宝鸡”建设,全面启动陕西西大门绿化。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活动,国家生态示范市通过考核验收,在西北地区率先形成生态示范城镇群。凤翔、麟游、千阳、凤县跻身国家园林县城,岐山、眉县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率先实现了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各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投用,节能减排
“两项任务”圆满完成。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县域经济活力显现。畜、粮、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牧业两万头奶牛场和10个千头奶牛场顺利建成,奶牛标准化养殖“千阳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年粮食总产171.5万吨,连续七年获得丰收,扶风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建果园21万亩、核桃标准园16.9万亩,眉县被评为全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太白—凤县秦岭蔬菜带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户。投资25亿元,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信息入户、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突破西山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集中连片特殊区域扶贫开发持续推进,全市8.6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积极开展“晋星创建”活动,全市四星村、五星村分别达到376个和131个。凤县跨入“陕西十强县”,凤翔、岐山入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太白、麟游、千阳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提前一年完成,太白县跻身全国林改百县典型。制定出台了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补偿等政策,5万农村
居民进城落户,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两节一会”和“翰墨石鼓”书法名家邀请展、“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等重大活动,代表陕西参加了第六届深圳文博会,取得良好成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建成开放,金台观文化景区、西府古镇、石鼓山区域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中华礼乐城、岐山周公庙、凤县凤凰湖等景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