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
来源: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2018-11-23 点击:
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篇一
小学作文:变化多端的云
变化多端的云
深秋那蔚蓝蔚蓝的天空上,团团白云像棉花一样在空中无忧无虑地漂浮着。
那牛奶般的浮云一会儿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荷花,绽开美丽的笑脸;一会儿像一只胖呼呼的小百猪,在天空中悠闲地散步;一会儿如一座座连绵起伏地群山,镶嵌在天边……真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云的景象也是变化多端的。
早晨的天边,几朵发红的彩云,不知被谁镶上了 金边,变得格外美丽,太阳也升上了天空,在云雾里射放出万道像利剑一样地光芒。 傍晚,太阳落山了,但它地余辉染红了半边天,似火的晚霞仿佛要把整个世界溶化。天空的彩云像无颜六色的玻璃瓦,盖起了人们向往的天上宫殿。过了一会儿,火烧云出现了:有的像一匹匹战马从西边一直奔到了东边;哟扑的像一只大狗,后面还跟着几只小狗……渐渐的,后少云变淡了,不一会儿,落下去了。
在晴朗的夜晚里,几多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洒落在闪烁的夜空里嬉戏。
星星妹妹和月亮阿姨似乎在烟火中捉迷藏。使人看了,如身在仙境一般,
云不仅是一个大魔术师,变化莫测,而且给人带来了一副副神奇美丽的大画卷。
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篇二
17.《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这是课文的重点之-;其二是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茫茫宇宙,变幻莫测,天上的云彩,更是变化无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根据天上不同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相关的知识短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解释词语。
正音:棉絮 点缀 预兆 绫纱 粼波 绸幕
解词:峰峦 清晰 绫纱 朦胧
3.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① 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认识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②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的结构形式。
学生归纳:"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这一部分是对云的形态与特征作说明,要组织学生对关键句子加以揣摩,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第一句为中心句。"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一一-"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3.思考:本段说明云的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①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日个....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②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描写各种云运动的特征时,用了"飘在空中"、"整齐地排列"、"来来去去"、"盖住了天空
"。写天气变化时,用了"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等词语,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四、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1。提问:第2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一-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讨论: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自然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第6自然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3.边看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一。
云的种类
动的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000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讨论:这部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1)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积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 "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
5.自学第6自然段。
1.思考:本段的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句,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边看课文,边填表,理解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光名
产 生 和 分 布 情 况
光彩
天 气 征 兆
晕
华
虹
霞
明确:"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天气征兆为"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里紫外红,天气征兆为"华环由小变大,天气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3.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引用了谚浯,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五:、朗渎第7自然段,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归纳: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浯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语 是棚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六、小结
课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观象同天气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
分析:(1)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不会带来雨雪。
卷积云
像粼波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
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马上就会下暴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课文紧扣题目,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说明。首先指出云和大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然后重点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其间写了八种云的形态和光彩,说明它们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整个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3)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本篇说明文的主要特色。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勾画出千姿百态的云,使读者从中得到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的知识。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即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形象。又如"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一般"指通常情况,并不排除特殊情况。用语准确,很有分寸。再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句话用"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绫沙"作比,形象生动地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白色"和"洁白"意思相同却不显重复。
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篇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目的:{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重点)
2.复习巩固比喻这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重点)
3、掌握二种寻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1)全文的中心句的找法:文中明确阐述题目之意,即点题的句子。例:本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是一个观点,原文中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就阐述了题目之意,看云可以识天气,点题。所以它就是全文的中心句。
(2)几个段的中心句的找法:先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再找对其具体的阐述的句子。例:练习一1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写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找文段的中心句,那么先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然后找对其具体的阐述的句子,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实际上是3-5自然段的“纲”——中心句。
4、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放入上节课尾作业)
1.预习读书笔记(第二天交){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
(1)标题居中,时间靠右。
(2)作家作品
(3)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要求找出来的词见P82 )
(4)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每层层意不少于10字
(5)摘抄优美句段(长抄一句,短抄多句)
(6)评析优美句段 任选一项来写
(7)仿写优美句段(句段要相同或相似)
2.从上述词中任选三个,组成一段100-200字的文章。(放入周记本,用大作文本,每周一交。至于篇数,学几课就有几篇)
格式:第一行中间写课题名字,第二行写所选的词,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3.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上课前请大家看黑板上的三条谚语,把它们抄在练习三2, 猜猜这两条谚语是说什么意思?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云往东,车马通;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析:以上三条谚语都跟云与天气有关,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这就是我们将要学的第17课:看云识天气。
2、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板书),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他的征兆。即看云可以识天气。
三、正课
1、标注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层并归纳段层意。
析:见书相应笔记。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现在从分段层的思路中,老师教给大家两种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这个笔记大家记在课题的最上面。
掌握二种寻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1)全文的中心句的找法:文中明确阐述题目之意,即点题的句子。例:本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是一个观点,原文中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就阐述了题目之意,看云可以识天气,点题。所以它就是全文的中心句。
例:练习一1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写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找文段的中心句,那么先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然后找对其具体的阐述的句子,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实际上是3-5自然段的“纲”——中心句。完成第二然段的笔记。
3、从上面的分段层中,我们会了现本文的结构层次是非常清晰的,这点不仅反在全文上,而且每个自然段的层次也很清晰。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概述,结构语言都很有特点。结构总分总(见书完成笔记);语言比喻,对比修辞。
关于比喻我们书上有一道练二,仿写,课堂完成。{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
作业:完成预习笔记
第二课时
4、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如何看云识天气。大家先看到练习一2,在练习中标注符号。 再在3-6自然段划出。
附表: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的光彩简表
5、在说明文中,语言的运用讲究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条件,所说在用词上往往需要把握分寸。否则就会出现不准确的误差。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大家看到第二自然“往往”“常常”,用方框把这两个词圈出来。这两个词能否去掉?
析: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笔记在P79上面)
象这样的词语在文中还有:1节有时;3节有时、一般„„
四、小结
综述全文,文章彩用的是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作业:练习册及串词成段。
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篇四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⒊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⒋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⒌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⒍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⒈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教学课型:讲读课型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⒈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⒉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要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4.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具体研讨第3~6段 A.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B.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5.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列一个表格,说明其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一、教学过程:
1.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
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二、板书设计:
一(1) 关系密切 总 层次清晰 二(2—6)云 识 天气 分 思路明确 三(7) 意义、局限 总 一目了然 三、练习设计: 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晕,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 )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做卷云„„如果卷云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 ( )
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
参考答案:下定义 2、分类别、作诠释 3、打比方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夯实基础和延伸拓展)
七、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看云识天气作文篇五
17《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_5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3.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4.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扫除文障,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明确: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文体探究:
1.讨论文章主旨。
明确:鸭蛋只是一个对故乡情感的载体,通过对鸭蛋的一番描写和玩味,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3.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
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探究课文:
1.为什么要写吃、玩鸭蛋?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2.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明确: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3.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可是我们读却兴味盎然,乡情浓浓,为什么?
明确: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品味,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永远怀着一颗童心,一颗炽热的心。
六、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1.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2.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①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②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3.朗读课文。
七、拓展训练:
1.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八、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九、布置作业:
练习册
十、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风俗,铺垫背景:自然引出,营造气氛。
高邮鸭蛋,名声特点:双黄奇蛋,闻明遐迩。 怀念童年,热爱故乡
吃玩鸭蛋,“鸭蛋络子”
十一、资料连接:
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