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对联
来源:经典语录大全 发布时间:2018-11-08 点击:
为什么叫对联篇一
什么叫对联
什么叫对联?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它的特点,大致有:
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少,就很不容易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来;多了呢?能有那么多的话吗?对联对字数固然不限制,可是,笔者至今还没有见过上下联各两三千字的对联呢。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
二、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我在这里给你列一个提纲吧:
一、文化背景 1、起源:对联起源于诗,无诗不成对。 2、定义: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3、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3、使用的场合: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学习对联的意义: 1、从文化上来说:
对联从个人来讲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字功底,从时代来讲对联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了解、学习对联,有助于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2、从心里上来说:
对联是即兴之作,用来帖在门楣上,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达到的状态。学习对联能了解当时人们的愿望。有历史的作用。 我们学习对联,就是要探索和提高人类的自然意识和民族意识,充分利用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服务。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和睦:
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
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
横批:天人合一
2.和美:
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
3.和顺:
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
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
横批:国泰民安
4.和谐:
上联: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科学发展春风起
下联:国运、家运、宏图大运,社会和谐旭日升
横批:万象更新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为什么叫对联篇二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过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习俗,其中最大的一个习俗是贴对联。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下面中国吃网就为您介绍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过年贴对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过年贴对联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为什么叫对联篇三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为什么叫对联篇四
对联
《对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的种类 2、了解对联的特点
3、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4、尝试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联的拟写
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记录一幅对联,查阅有关对联的知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复习一下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了,看谁能流利低全部背出来。(指2名学生背)你背的真流利!鼓掌给他鼓励一下,一起来背一遍。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一、揭题{为什么叫对联}.
1、(课件出示)这一组组的文字的文学形式被称为(对联),(板书对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对联的知识,相传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俗称对对子,或楹联。
2.延伸
⑴这些对联,谁还记得它们分别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吗?(课件出示: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顶针联)
⑵这是根据对联的修辞手法来分的,根据对联的用途我们还可以这样分,(课件出示对联的类型)【专用联、行业联】
看看这些对联你知道是用在哪些场合的吗?(为庆祝春节的对联叫春联,为结婚的对联我们称为婚联,在葬礼上追悼会上悼念死者用的对联是挽联,为祝寿用的对联是寿联)专门用于某种场合,为纪念某个节日的对联就是专用联,
【教师可以提示,生跟进回答某种场合】。
⑶对联还可以用在各种行业上,这就是行业联,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行业联,边读边猜一你从-----看出来,它是什么地方的对联
(1、在文海中遨游,在书山中行走非书店莫属
2、要从头做起自然在理发店
3、人走茶不凉,应该是在茶馆
4、让客人宾至如归当然是在宾馆
5、希望人无病不用药,自然是在药店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⒈区分上下联
⑴所以说对联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你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上联,下联,有的对联可能还有横批(教师随机板书)】
⑵(出示图片)那怎么区分上下联呢(看左右,看落款)如果左右可能放错了,没有落款怎么办
⑷我们来看这幅对联,这样看这一句是—上联,它最后一个字是玉,声调是第四声(板书,我们现在的第三声v,第四声在古代被称为仄声,(板书齐读)再看这一句是—下联,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天,声调是第一声(板书),我们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在古代被称为平声板书齐读),因此对联的上下联有一个这样的要求【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声,也就是第三声或第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也就是第一声或第二声。】
⑸下面有一幅对联谁来判断一下,上下联是否符合要求?
不正确,为什么(上联下联不是仄声平声)
那么请你把下联改一下,使它符合标准,(把下联的来和到调换一下位置,把去和离调换,那么上联和下联也要换一换了)我们把正确的上下联一起读一遍,真聪明,你一学就会,男女生读
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⑶现在我有三这两幅对联呢,上下联是否正确
第二幅谁能区分并能说说理由了
2、对联的主要特点
⑴上下联除了这个特点以外,(指着板书)据你所知,对联的上下联还有什么要求或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字数一样,对仗工整,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说到一一相对就是指对仗工整)
【边讲边出示课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内容相关】
我们先学习第一个要求。
⑵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尤其要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一天我见到下列的两幅对联,你看有什么问题,请你帮忙修改一下。{为什么叫对联}.
1、上联: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 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第一联字数不一样,你能改一下吗?加入一个内字,
第二联上下联有重复,改是作为
3、从上述的几个练习我们知道了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
⑴对联上下联不仅要字数相等,还要对仗工整,尤其是词性相同,具体来说是要做到对仗工整,词性相同。即上下联相应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
我找了很多地名,从词性的角度给它们配上对。
三山街对什么---,这是什么想对,
夫子庙为什么不对无想寺?(夫子将军是对人的称呼,无想是意思是不要想,想是一个动作,莫愁就是不要愁,愁也是动做,哪两个词是对应的,)
(3)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宁波或者宁海的地名。看同学们能不能凑成对联,看资料题二
(4)下面两幅对联字数上也不合格请你修改一下,写在材料上第二题(课件出示)
1.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2.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 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我们来讨论,遥望东南对应,建—几处---依山---亭榭
有的同学是绿水轩斋,有的临水轩斋,有的是面水轩斋,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做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大江东去对小苑西回,没问题, 下一句,这样对吗/ 应该是莺唤起一庭佳丽。
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
三、练习
学完了对联的基本知识,我再来考考你,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下联被打乱了,
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句子对仗工整。
: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对联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我们的课只能上到这里,但是课后可以去搜集有趣的对联,找一找有趣的对联故事等,好,下课
板书设计:
对联
横批
下联 上联
平声 仄声
⑵下列两联在词性结构上不够工整,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酿的月色酒盏浮
春色拒得入诗囊
这里哪些词是相对应的
酿和拘是动词,入和浮是动词,所以要交换一下
为什么叫对联篇五
对联基础知识讲座
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1
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1应许多朋友的要求,紫雨将陆续介绍一些对联和诗词的基本常识。因为我也是自学摸出的一些粗浅认识,所以不按教科书,尽量讲的简单。按理我最好结合具体对联来分析。但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不简洁。有兴趣的朋友先看看,如有什么问题,你们在跟贴中提出来,然后紫雨一一回答,这样就有针对性,不然,也许我说的不符合大家的要求。另外我的早期对联也有许多问题,以后我会一一分析。
或者大家可以看我的紫雨评联。
1、对联又叫楹联,是在我国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由于对联相对其他格律文学而言,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另外,紫雨还有一个体会,学好对联,对于以后写五律和七律诗非常管用。
2、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3、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4:对联的基本要求: 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5、关于平仄声调:
现在通用两种:文水韵(古韵),中华新韵(今韵)。可以通用,但在同一副联中不能混用。一般用古韵的须注明。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6、语句的平仄结构。一般是马蹄韵。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但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平仄怎么把握的问题,紫雨以后再专题讲,而且紫雨正在整理一些工具性网址,以后提供给大家)
7、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8、 词性分类属对。
①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9、避忌:
①合掌。(同义词重复)
②不规则重字。
③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这是当今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是被中国楹联通则所认可的基本依据。实战中还有其他高难度的,如朱氏格、长联自对、诗钟、古诗重配、描画古诗意境等等。这里暂时不介绍。
等我们渐渐熟悉以后,紫雨再介绍。
最后总结一下: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 (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声律要素
对联基础知识2---平仄的运用
在对联和古典诗词(关于近体诗和词牌格,以后讲诗词时再展开)中都要涉及平仄。而在对联中,平仄尤为重要,是学习对联的第一步。
1、什么是平仄?
平仄就是格律,就是平声、仄声安排布局的规律。平仄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今韵,即中华新韵,一种是古韵,即文水韵。
古韵适用地区的方言。包含入声字。
古今韵通用,但在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所谓混用,就是上下联或者本句中古韵今韵都用,这是不允许的,一副联中,要统一用一种韵。一般用古韵须注明。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2、怎么掌握平仄:
今韵比较好掌握,凡是普通话发音比较准的朋友,只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四声法,就可以了。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但许多朋友喜欢用古韵,紫雨也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古韵中有许多入声字,而入声字是计入仄声的,这样在对联中选词用字就有回旋余地,有利于发挥。
如:笛、竹、结、杰、节、洁、拂,独、读、哭等等,大家读读看,用方言读起来,是没有拖音的,很短促很干脆的,这就是入声字。
所有入声字也不过二三百字,我朋友制作了一张表,等紫雨要来再发给大家参考。4、对
联的平仄格式(马蹄韵)
首先,上下联平仄对立。上联处是平的,下联相同处就仄。好在学联起步总是先根据出句来对的,以后你玩的熟练了就会自己创作成联了。现在你根据出句对句,只要和上联相反的平仄就是没出律。
其次,平仄结构一般是马蹄韵。就是像马蹄一样,两两交替。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1:日暮秋风起[紫雨]4分钟
对句1:月盈孤雁鸣(糖糖)
上联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
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
平平仄仄平
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有的文章写的很复杂,许多格式,其实没必要记住那么多的,只要记住两两交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七言句中,还有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也是允许的。理由就不展开了。
再次,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上面例句下联不是
平平仄仄平,而是仄平平仄平啊。
这里就引伸出第三个要求:在马蹄韵的对联里,可以一三五不论,但二四六分明。就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一定要严格按律。不然就是出律,马上被出局。
这句下联出律的是在一三的位置,这就是允许的。
5、对联的特殊平仄格式(意节点)
对联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如:空山/入醉/轻如/梦[紫雨]
夜雨/淋醒/迷中/人[宇宙的光环]
这个意节点和马蹄韵一致,所以就是马蹄韵。
但是:
十八公/道旁/介寿;
重九节/塞上/称觞。
月/如钩,何人垂钓太湖鱼
这些意节点都破了马蹄韵了,有的是三个字,有的是一个字。其平仄就必须按意节点来定。一般是在长联中用的比较多,所以这里暂不介绍。
和平仄依据一样,一副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6、不计平仄的有哪些?
使用领字、有规律的重字和虚词,只要在上下联相应位置一致,词性相同,就可以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以端午怀屈原入题。
上联:天问/虽/绕梁,怎敌他朝廷昏聩,谗言奸吏,到末了:山河破碎,壮志未遂含泪去!
【紫雨】古韵
下联:离骚/却/留世,终成我华夏文明,爱国诗人。从来是:端午伤悲,九歌当哭唤魂归!
【紫雨】古韵
这里,上下联都在同样位置按意节点定平仄。下划线的都是领字,可以不计平仄,但要在同一位置。
又如虚词:
为什么叫对联篇六
关于对联的知识
关于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平仄是要遵守马蹄韵的,即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押仄,下联末字押平。其他的平仄禁忌如孤平等也要注意。当然,无论对联还是诗词,首重意境,如果意境足够,出律也是可以允许的。
平仄在古时分为“平、上、去、入”,只有平音为平,其余的上去入皆为仄,而现在一般是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诗词时对照平仄规则发现不符的原因了,因为我们现在默认的平仄和古时是不一样的。用古还是用今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则,一切按需要随意。
以上几点仅供参考,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如果你要学写对联的话,建议还是去图书馆先借简易的对联入门看看比较好,毕竟这样说也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对仗的基本要求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一般限于中间两联。对联对仗也有严格的要求。
1.同类词相对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同类词相对,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反对为优。此联“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
2.句中自对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杭州贡院考场联。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都有中举的希望。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应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3.交股对 佳肴盛馔,烹饪调味盐为首;贤主嘉宾,尝鲜品羹口皆碑。这是全国盐业杯征联。对句为交股对,即“首”对“口”,“盐”对“碑”。
4.忌合掌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联。“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合掌”了。对联是最精练的文体,不能浪费笔墨,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
(六讲之二 敬请关注)
七言对联的基本格式
写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整齐美观。对联虽只有两行,但要求十分严格,好的对联不仅要字数相等,还要意思相对,虚实相对,平仄相对,含义深远,音调铿锵。
对联与律诗一样要讲究声调。普通话语音里有四个声调:阴平是第一声,阳平是第二声,上声是第三声,去声是第四声。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诗词和对联都讲究声调的平仄。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一、平起式: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二、仄起式: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这两种对联的基本格式很实用。此外,还有一些变格,暂不多讲。横批,一般是四个字,是对整副对联的补充、概括、提高,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基本法则可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其实,对联入门并不难。
(六讲之一 敬请关注)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1、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2、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3、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4、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上下联各自句中的平仄交替。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交替下去。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为什么叫对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5、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为什么叫对联}.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为什么叫对联}.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
“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感情。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
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三、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 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下联: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