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字对联

来源:经典语录大全 发布时间:2018-09-08 点击:

二十字对联篇一

二十四节气对联集锦

二十四节气对联集锦

【立春】

1. 北陆辞寒暑;东皇告协风。

2.柳条漏泄传春早;梅萼芳菲得气先。

3.太昊司权,寒收北陆;勾芒布令,春迓东郊。

4.月动游尘,风消积雪;寒收北陆,气转东郊。

【春分】

1. 三春过半;百刻平分。

2.采云母石;奉延寿斋。

【立夏】

1.衔杯倾绿蚁;煮豆爱青蚕。

2.晨钟报晓春方去;佳节称人夏始临。

3.厨备笋樱倾蚁酿;陇收豆麦类蚕花。

4.樱笋厨开,春光饯别;酴醿香送,花事阑珊。

【夏至】

1.日已长至;夏正当中。

2.菊灰止蠹;荔熟设厨。

3.禁举大火;令献雷车。

4.城真开不夜;月自号长赢。

5.数符阳至九;候待伏交三。

6.夏田密列青锋剑;至日闲抛金匾书。

7.钱浮莲沼形犹小;日映花砖影最长。

8.长日如年,无烦量线;寸阴应惜,好记移砖。

【立秋】

1.气盛时逢酉;风凉伏当庚。

2.去影催归燕;残声送暮蝉。

3.律从夷则应;神以蓐收名。

4.问时已流七月火;得信先通一叶桐。

5.溽暑已阑蝉尚噪;清商才到雁同来。

6.风动桂林,气澄兰沼;声惊桐院,露冷莲房。

7.桐叶飞时,桂花香候;蝉声疏处,雁影来初。

【白露】

1.白云片片朝霞彩;露水涟涟夜雾辉。

【秋分】

1.月端正;秋平分。

2.秋判日;老人星。

【立冬】

1.塞北寒方至;江南气尚和。

2.篱菊已残孟冬月;岭梅初放小春天。

3.报道秋归,朗风未劲;休言春小,阳气先回。

【冬至】

1.亚岁;融风。

2.一阳复始;六律初调。

3.才添弱线;竞着新衣。

4.履长纳庆;合璧呈祥。

5.一阳启葭琯;七政会玑衡。

6.一阳初动日;六律始调时。

7.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8.寒图消九九;春信缓三三。

9.登台仁寿宇;吹律太平年。

10.日丽凤毛延世泽;春回龙绾复天心。

11.且喜一阳今始复;方知大造本无私。

12.阳历残年逢圣诞;礼仪薄物送亲朋。

13.岸容待腊将舒柳;驿使探春为赠梅。

14.缇室葭灰微动候;唐宫绣线始添时。

15.飞动葭灰,围炉饮酒;数残莲漏,击钵催诗。

16.终始循环,四时有祖;乾坤交泰,八方皆春。

17.春逗南枝,梅花破腊;日行北陆,葭琯飞灰。

18.葭琯飘灰,土圭测日;书云备物,候雪占年。

二十字对联篇二

长城对联大全

经典长城对联五字 5副: 功盖三分国 人当万里城 (礼县诸葛亮庙,在甘肃礼县境内祁山的崖关)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云 (长城:居庸关) 赏画钟米芾 读诗爱随州 蛇舞长城雪 马嘶北国风 (马年春联) 弯月梳柳发 长城咬天颜 【经典长城对联七字 20副】 不到长城非好汉 敢教日月换新天 (郭沫若集毛泽东诗词) 沧海横流磐石固 长城高耸画图殊 长城万里今犹在 帝王千年早已枯

长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东头点点山 (朝鲜平壤市大同江畔炼光亭) 长城一砖皆为贵 华夏九鼎总是尊 (魏传统长城征联) 陈乐饮马载芳润 周南关雎成瑟琴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在雄 (甘肃/长城/嘉峪) 钢铁长城千里固 丝萝佳偶百年春 钢铁长城千载固 辉煌大业万年兴 (海城马风镇崔仲让) 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为山海关东城门) 妙句咏蛙抒浩气 长城吟雪振雄风 七窍侧吹鸣细调

六邦横扫筑长城 三峡大坝雄天下 万里长城冠古今 时代精神凝大坝 民族魂魄筑长城 霜惊庾岭南归雁 雪镇长城北上春 餮口狼牙严垛堞 刀山戟岭插云霄 (独石口,长城一个关隘,明徐达所建) 完璧归赵云相胆 按步就班固长城 一城万里千秋屹 两水源远亘古流 鱼水情深同大海 军民意重若长城 榆塞屏藩回虏骑 桂林山水漾歌声 【经典长城对联八字 4副】 长城雄姿松柏体魄 钢铁意志龙马精神 春雷唤醒长城内外

瑞雨淋滋大地东西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诗若长城四境独守 学如大海百流兼归 【经典长城对联九字 2副】 古国数千年伟乎鼎盛 长城一万里壮哉更新 小即刻初成遐哉皇古 长城攻不克突起异军 【经典长城对联十字 4副】 光荣人家继承光荣传统 钢铁战士铸就钢铁长城 经百战浴血功洗清汉水 留一片伤心地还我长城 (于右任挽二十六军抗日阵亡将士) 军民团结共筑万里长城 鱼水情深同绘四化宏图 民国将兴生此擎天玉柱 彼苍何意殄我万里长城 (周志仁挽蔡锷) 【经典长城对联十一字 11副】

北望幽燕长城万里金汤固 东流沧海故国千年雾瘴开 (黄河:王自成题郑州黄河游览区) 博学宏才俊逸诗名传奕世 老年豪气清新雅韵破长城 (秦姓人物典故。上联:典出汉代郡上计掾秦) 国泰民安千秋大业千秋颂 河清海晏万里长城万里歌 (长城:叶芮) 华夏龙腾长城内外皆春色 神州虎跃大江南北尽朝晖 (龙年春联) 军民一家铁壁长城千里固 党政协力锦绣江山万年春 (部队、民兵、军烈属) 奇迹逢春紫塞金城横异伐 英才济世香笺玉管谱新章 (长城:曾保泉)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文天祥题山海关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 神舟奔月乘渡嫦娥归故里

二十字对联篇三

猴年对联大全(精选)

猴年对联大全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百业农为本 万灵猴占先

羊舞丰收岁 猴吟锦绣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猴去鸡来胜利年 莺歌燕舞腾飞岁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两岸猿声报喜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羊羯回头添如意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申年梅献瑞 猴岁雪兆丰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两岸猿声报喜来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二十字对联}.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猴去鸡来胜利年 莺歌燕舞腾飞岁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二十字对联篇四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目录

对联知识一、二

对联知识三、四

对联知识五、六

对联知识七、八

对联知识九、十

诗钟概说

新手必读《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格律--对联谱》

对联知识 《一》

一:〖基础部分〗

1、【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二十字对联}.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

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

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

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

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 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

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

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

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

《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

“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

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

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

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

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

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浅谈对联知识《二》

〖应对部分〗

1、【对仗】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3、【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4、【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5、【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6、【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7、【工对】

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

1,字数相等;2,词类相当;3,结构相应;4,节奏相同;

5,平仄相谐;6,意义相关;7文字相异。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宽对】

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9、【自对】

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

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10、【借对】

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11、【失对】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二十字对联}.

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12、【正对】

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二十字对联}.

梅花香自苦寒来。

13、【反对】

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

满招损,

谦受益。

14、【串对】

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5、【无情对】

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逐字相对;

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浅谈对联知识《三》{二十字对联}.

〖应对部分〗

1、【作联基本法则】

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1)【工】

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2)【稳】

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

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

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

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

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要“音稳”。

二十字对联篇五

五言至二十一字高考励志对联及横幅

高考励志对联

横额:

众志成城 砺志报亲 笑书人生 意气风发 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 志存高远 金榜题名 师生同心 功能技成 路在脚下 唯有努力 一马当先 力争上游 壮志凌云

师生同禧 笑傲高三 苦尽甘来 师生同喜 勇登书山

奋发图强

自强不息

五字联

志在千里,胜;

勇者无畏,搏。

卧薪尝胆,苦;

金榜题名,甜。

立鸿鹄壮志

惜寸金之阴

志当存高远

勤必争朝夕

天意怜汗水

胜利酬勤人

有心天不负

抱志事终成 我本英雄 乐在其中 壮志雄心 舍我其谁 备战高考 前程似锦 天南海北 美梦成真

有志天不负

业精自然成

墨犁耕心田

笔斧拓神境

{二十字对联}.

俯身勤学习, 昂首笑人生! 六字联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梦如夏花绚烂, 搏比冬寒梅香。

七字联

声,声谢纱窗之外; 魂,魂守心海其中。

驰骋直奔千里远 翱翔必指九高天

一朝业满十年苦 三尺冰封几日寒

学海无涯勤是岸 云程有路志为梯

少年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脚下行程千里远 腹中贮书万卷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格物致知循大道 求真本信立高标

百日苦读一朝发 万般努力众人笑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乐在其中

梅花香自苦寒来 鳌头喜在汗水中

十年磨剑三日锋 数载人生在其中{二十字对联}.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撒下勤奋的种子 收获金色的果实

雄心未已攀高峰, 壮志怎惧征苍穹。 眼耳口心聚神力, 语数外综创辉煌。

群芳昂首竞开放, 雄鹰振翅冲云霄。

绝壁悬崖砺翅创, 困难艰险躬背扛。 万千骐骥争踏燕, 无边霄汉任高飞。 焚膏继晷燃日月, 劈风破浪斩荆棘。

忍于蛹中苦行修, 脱化花间逍遥游。

莫叹十年寒窗苦, 难忘一生校园情。 化身青鹏争霄汉, 只待锦鲤跃龙门。 万般厚积始薄发

十载苦尽终甘来

十年辛苦搏声名

一生幸福赢荣耀

百舸争流向夏花, 谁主沉浮勇者胜。 厚积十载苦谁知? 薄发一朝甘自尝。

二十字对联篇六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

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应对部分〗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二十字对联}.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

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

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5、【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6、【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47、【诗钟格】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48、【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49、【诗钟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50、【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联起来。例:近视眼,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51、【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

〖韵律部分〗

59、【四声】汉语读音四个层次的声调读法,有“古韵”与“今声”两种分法,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60、【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61、【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62、【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63、【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64、【用韵规则】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65、【平仄】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包括上平和下平)

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偏题
下一篇:二年级作文上课的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