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8-08-10 点击:
临猗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12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29日在临沂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上临沂市市长 张务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站在新的起点上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沂蒙精神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四三二一”(四大战略:新型工业强市战略 城镇化主导战略 商文旅引领战略 东接南融战略。三大亮点:抓好现代农业 重视高新技术 加强招商引资。两大主题:建设中心城市 发展县域经济。一大目标: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沂蒙大地展现出绚丽风采。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沂蒙革命老区,千万人民热切期盼、含金量高的国家中部地区优惠政策成功获批,与省里规划建设的精品钢基地,成为我市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助推器”。
——沂蒙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成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核心和闻名全国的政治品牌;四家红色旅游景区被确定为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基地,创造了具有时代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党性教育“沂蒙模式”;去年春天我市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和兰州军区部队官兵千里驰援找水打井,沂蒙大地再次呈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情景。
——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地级城市50强、列第48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位次前移;中国地热城、温泉之城、书法名城、市场名城、板材之都、物流之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粮食生产先进市等称号相继落户我市,创造了在全省、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临沂速度、模式和经验”。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汤泉旅游度假区获批为省级开发区和度假区;1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成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创六建”完美收官,以地级市第一名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获得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等称号,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获第一名,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临沂大学正式挂牌,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医专、山东交通技
术学院临沂新校区投入使用,临沂技师学院、职业学院、高级技校、高级财经学校先后成立,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迈出较大步伐,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2项,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广播电视发射塔和市图书馆、博物馆、城市规划展馆、科技馆新馆、文化艺术中心相继建成;沂蒙革命纪念馆、临沂大剧院正加紧建设;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滨河百里健身长廊,首创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红色运动会,是全国连续举办F1摩托艇世锦赛、世界杯滑水赛和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的唯一城市。
——民生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半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第一个建成启用由政府投资的进城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新农合参合人数和参合率始终保持全省首位,“先看病、后交费”新型就诊模式在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全面推行;用群众工作理念统揽信访工作和破解基层信访难题的“五个一”经验在全国推广,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周永康、刘云山、李源潮、马凯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姜异康、姜大明、刘伟等省领导同志视察时热情鼓励、高度评价:临沂的发展变化大,老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的一个生动写照;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已经成为山东省和全国革命老区的一张名片。目前,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满意度幸福感、和谐度安全
感明显增强。在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临沂市民幸福感居全国第二位,“幸福写在了老区人民的脸上”!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各种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下,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市政府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一)着力抓调整促转型,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推进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去年,完成生产总值27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1多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和2.1倍。协调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12.4:51:36.6调整为10.1:49.9:40。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454亿元,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483万亩,认证“三品一标”1007个,我市供应上海世博会的农产品基地数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工业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30亿元、利税4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25%以上;重点培育的七大传统产业、“四新一高”产业和“双50”企业完成的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5%、12.5%和29.4%;华盛江泉、金锣、临矿、临工、天元五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百亿元;中国驰名商标由6件增加到25件、中国地理标志商标由1件增加到16件;建筑业实现产值350多亿元,是2007年的2.3倍。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临沂商城与阿里巴巴实现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临博会”、“板博会”等
大型展会,商城市场年成交额达到8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8%和10.6%,提高1.5个和3.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连年居全省前三位。加快科技进步,先后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院士工作站11家;与中国科学院等10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破解技术难题56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0.6%,较2007年提高6个百分点。加强生态建设,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土小企业”3000余家,“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省控河流提前一年实现“稳定恢复鱼类生长”要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一位,民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着力抓县域促跨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把突破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基础来抓,整合多方资源,打出一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三年倍增计划”,修订考核奖惩办法,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将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扩大到全省地级市第一位,激励和支持县区抓项目、争跨越、壮实力。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质量提高。共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65亿元,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75个,其中过亿元587个、10亿元14个;临工-沃尔沃大型挖掘机、常林高端液压主件、新光涤纶长丝、万福农博园、立晨木业综合利用、名嘉广场、费县“两河”改造等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投产达效或正在建设。消费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亿元,年均
临猗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11临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03-05 08:37:00 来源:琅琊网
——2011年2月22日在临沂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临沂市代市长 张务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是我市经受重大考验、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临沂已经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和山东的一张名片。五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加快“四市五城”建设,推进“三个率先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年均增长14.4%,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3个和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2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76.2%和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3.4%,达到18644元、6761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684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年均增长19.4%,增幅居全省首位。
——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13.5:52.2:34.3,调整到11:50.3:38.7。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总产达到468.8万吨;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4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9家,累计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801个。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五年
完成技改投入1216亿元。食品、木业、复合肥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利税超千万元、超亿元企业分别增加584家和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5倍。服务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占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新建改建城区市场60处,发展物流企业5000多家,临沂商城年交易额达到7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2.5个和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2115亿元和1538亿元,年均增长18.4%和17.6%;保险业保费收入76.3亿元;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5%,提高6个百分点。园区和集群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形成20个区域性产业集群,共有13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北城新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滨河景区和涑河片区开发进展顺利;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成效明显;“南工、中商、北文”的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滨水生态特色鲜明,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99%的行政村通了硬化公路,414万群众吃上自来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兰高速、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东平铁路、沂河生态路、新客运总站、临沂飞机场一期改造提升、刘家道口水利枢纽、费县国电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增农村公路里程1.5万公里、国内航线15条、新能源公交车420辆,去年公路和航空客运量分别达到2.6亿和57万人次;固定和移动电话发展到890万户;沂河、沭河骨干河道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电网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规划目标。{临猗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要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0%和70%。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65%的行政村完成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达标任务;3100公里路域环境不断优化,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城与乡“五个结合部”得到有效整治;1100个村居(社区)实行物业化管理,240个农村社区完成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人管事”的环卫保洁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特困企业通过破产、资产重组走出困境。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依法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圆满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新组建3个市级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3家、累计达24家;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临沂城30万吨供水工程,政银企合作、动产抵押等举措较好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临沂报业集团和大众报业集团实现战略合作。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成效居全省前列。财税、价格、户籍、劳动人事等方面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4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7倍;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利用市外资金1058亿元;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与7个国家的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境外投资居全省前列;对口支援北川县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民生质量大幅改善。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7.8万人,180个乡镇全部建立劳动保障平台。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分别净增28.7万人、145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7.6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每月人均637元提高到1228元,取暖补贴由每人每年24元提高到1100元。公共卫生“两个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使用,117个乡镇卫生院、2827个村卫生室完成改造,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甲流感等突发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共建成保障性住房507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4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城市、乡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32平方米。住房公积金个贷率和资金收益率居全省首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新建校舍20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0%;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9万多人;临沂大学获批挂牌,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的宿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1项。“人才强市”战略顺利实施,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别增长17.6%和1.3倍。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塔投入使用;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沂蒙精神享誉全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和体育比赛设施进一步健全。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信访工作形势平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缩减248项。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市政务大厅审批速度比法定时限提速88%以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期全部办结了市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行风热线栏目、行风万人评活动成为全国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品牌。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国
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应急管理、档案、保密、史志、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红十字会、气象、盐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监察、审计职能有效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在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莅临视察最多的时期。温家宝、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姜异康、姜大明、刘伟等省委领导同志分别来临沂给予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十一五”时期,是各方面工作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时期。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市场名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代表山东省接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获得第一名,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获地级市第一名;我市还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中央和省还现场推广了我市扩大民间投资、推进城镇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抚医疗保障、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行风建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人造板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组织和承办了奥运火炬传递、全运圣火采集、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临沂大奖赛、中国首届红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十一五”时期,是推动科学发展合力最强的时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上下同心、奋力拼搏、干事创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临沂的投资创业者,向给予市政府鼎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临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单位,以及关心支持临沂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发展成果,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革命老区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只有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好中求快,快中求优,才能不断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第二,必须坚持主题主线,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治本之策。第三,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科学把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更加注重城乡互动,下大气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更加均衡、更具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解放思想而不因循守旧,抢抓机遇而不错过机遇,立足市情,开拓创新,是增强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根本举措;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大格局,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是拓展发展空
间、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第五,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富民强市。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理应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务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第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团结实干。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调动民力;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创先争优,与时俱进,跨越发展。这些宝贵经验,是指导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精神财富。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政府工作尚存一些差距和不足。(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2)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少。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县域经济十分薄弱。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和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4)民生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公共财力不足,城乡低保和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大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保民生、保收支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另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个别部门和单位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八次全会精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拓宽了未来发展空间;我市是人口地域大市,商贸物流基础雄厚,区位和资源特色鲜明;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我市尚处于相对欠发达状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切实增强机遇、忧患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争取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谱写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临猗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临沂两会2015报告
张术平代市长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14年工作回顾;二、2015年工作安排;三、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张术平在报告中说,过去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应对困难,科学务实作为,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建设亮点纷呈,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民生质量持续改善,政府作风明显改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临猗政府工作报告}.
张术平说,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及临沂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实力临沂、活力临沂、生态临沂、红色临沂、法治临沂和幸福临沂,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张术平说,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12%左右。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1个和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保持水污染防治成效走在全省前列;痛下决心向大气污染宣战,务求取得决定性胜利。
张术平强调,做好今年工作,应牢牢把握好几个重大原则:第一,必须按“走在前列”的要求谋划和推动工作,在战略目标上不动摇,在战略定位上不动摇,在战略重点上不动摇。第二,必须强化质量效益导向,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第三,必须依靠大开放大项目大产业带动科学跨越发展。第四,必须紧扣“四化同步”目标,推动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第五,必须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张术平说,要以开放促转调,建设实力临沂。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促进、引资引智相融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招大引强中培育主导产业,在战略合作中壮大骨干企业,在对接国际市场中推动商城繁荣,在招才引智中强化创新驱动,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带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打造临沂经济升级版。
张术平说,要以改革破难题,建设活力临沂。突出问题导向,尽快把属于地方事权、现实迫切需要、条件已具备的改革事项推开,促{临猗政府工作报告}.
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张术平说,要以大气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建设生态临沂。良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要顺应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新期待,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铁腕治理雾霾,集约利用资源,完善生态系统,发展两型农业,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实现生态与经济建设的互促共赢。
张术平说,要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旋律,建设红色临沂。沂蒙精神是临沂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要传承红色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繁荣基层文化,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扩大沂蒙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张术平说,要以依法行政为先导,建设法治临沂。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市要求,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准则,加快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建设法治社会,进一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
张术平说,要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建设幸福临沂。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带着感情和责任,全力抓好惠民实事,促进创业就业,织密社保网络,优化公共服务,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升交通出行条件,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关于政府自身建设,张术平说,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实现“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前景美好,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之风、清正廉洁之风,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坚持开拓奋进,打造有为政府;坚持立说立行,打造高效政府;坚持团结实干,打造诚信政府;坚持从严治政,打造清廉政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张术平最后说,当前,临沂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作为革命老区,享受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投资消费出口潜力巨大;作为人口面积大市,发展空间广阔;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团结实干,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行稳致远、社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让我们在中共临沂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创造新业绩,为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实现“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临猗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11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精简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是我市经受重大考验、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临沂已经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和山东的一张名片。五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加快“四市五城”建设,推进“三个率先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13.5:52.2:34.3,调整到11:50.3:38.7。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服务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和集群经济发展较快。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圆满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成效居全省前列。财税、价格、户籍、劳动人事等方面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民生质量大幅改善。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公共卫生“两个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使用。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住房公积金个贷率和资金收益率居全省首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人才强市”战略顺利实施。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沂蒙精神享誉全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和体育比赛设施进一步健全。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信访工作形势平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效能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进步。监察、审计职能有效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在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莅临视察最多的时期。温家宝、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姜异康、姜大明、刘伟等省委领导同志分别来临沂给予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十一五”时期,是各方面工作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推动科学发展合力最强的时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上下同心、奋力拼搏、干事创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
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发展成果,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革命老区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只有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好中求快,快中求优,才能不断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第二,必须坚持主题主线,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治本之策。第三,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科学把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更加注重城乡互动,下大气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更加均衡、更具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解放思想而不因循守旧,抢抓机遇而不错过机遇,立足市情,开拓创新,是增强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根本举措;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大格局,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第五,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富民强市。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理应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务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第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团结实干。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调动民力;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创先争优,与时俱进,跨越发展。这些宝贵经验,是指导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精神财富。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政府工作尚存一些差距和不足。(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2)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少。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县域经济十分薄弱。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和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4)民生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公共财力不足,城乡低保和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大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保民生、保收支平衡的任务相当艰
巨。另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个别部门和单位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拓宽了未来发展空间;我市是人口地域大市,商贸物流基础雄厚,区位和资源特色鲜明;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我市尚处于相对欠发达状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切实增强机遇、忧患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争取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谱写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镇化主导、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着力膨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联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的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主要有六项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跨越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膨胀经济总量,壮大综合实力。
二是,加快转型发展,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
四是,加快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生态市建设任务。
五是,加快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六是,加快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有尊严。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市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
《纲要》经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落到实处。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我市将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城乡宜居宜业、社会平安稳定、具有较强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沂蒙革命老区将以更加文明、富足、开放、和谐的新形象屹立在齐鲁大地。{临猗政府工作报告}.
三、2011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着眼五年,立足当年,努力开好局、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0%和18%;外贸进出口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一)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准确把握国家“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保持合理足够投资强度,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
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提升。积极增加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以上。实施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规范完善政府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信用担保和“过桥”还贷资金、创投引导基金的作用,深入开展银地、银企合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和部门帮扶责任制,解决好手续办理、用地供应等问题,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消费。一是,完善服务设施。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供销新网”和“放心早餐”工程,加快社区商业示范项目建设。二是,培育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和文化、养老、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实施好建材下乡试点,鼓励农民增加农机具等财产性消费和装饰、家具等生活性消费。三是,改善流通条件。深入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和创建千家诚信经营商贸企业活动,加快建立商品流通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欺诈行为,营造诚信经营和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行现代消费方式,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连锁经营、信用消费。
(二)全力突破县域经济,夯实富民强市基础。县域强则全市强、工业强则经济强。要把建设工业强县、强镇作为富民强市的重点,深入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
活动,鼓励支持各县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提升技术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经济效益增长20%。一要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和园区经济。四要着力壮大骨干企业实力。五要完善实施激励政策。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检验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调整财政奖补政策,推动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县加快进入全省县域综合实力第一方阵,财政困难县尽快壮大财力、赶超进位。同时,加快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建设一批经济强镇。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把“三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增活力”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发达、更有竞争力,农村更生态、更文明,农民更富裕、更幸福。一是,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三是,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四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力量,开发应急水源,坚决打好抗旱夺丰收这场硬仗。
(四)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带动服务业提质增量。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优势,推进服务业持续发展。一要加强载体建设。二要突出发展重点。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证券业,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保持适度土地供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屋租赁和销售监管,规范中介秩序,培育健康稳定的房产市场。加快发展科技信息业。积极发展商务中介、创意策划、餐饮服务、家政理财等服务业。三要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所占比例,协调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进一步健全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体系,优化制造业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政策,加快构建服务业投资多元化格局。
(五)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协调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和乡镇、村居的发展,实现城美乡美。一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滨水、商贸、文化特色。北城新区建设,要尽快完善一期、启动开发二期、控制筹划三期。搞好涑河两岸和滨河景区开发,加快临沂大学后续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配套完善。新增天然气用户20万户、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建城区道路面积316万平方米、停车泊位3000个,新增公交车400辆,使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要尽快向县区延伸。开工建设30万吨供水工程城区至河东、经济开发区和临沭管线;铺设罗西至临港、临朐至沂南、市区至费县的天然气管线。二是,加快县城、特色乡镇和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配套和承载服务功能。积极实施扩权强镇试点,促进 12个重点镇成为县域次中心;用足用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一步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确保新建农房11.4万户,改造危房2.5万户;有序推进农村人口转移落户城镇,加强对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三是,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城市管理专项整治,推动垃圾入桶、摊点入室、车辆入场、广告入栏、烧烤入院。以迎备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蒙阴现场会为契机,全面完成乡村“五化”建设任务;加快建立多元投入和长效保洁的体制机制,原有农村社区全面实行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新建社区全面实
临猗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临崎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 年 06 月 24 日 15:31 编辑:郭丽朵 [字体.大.中.小]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1 年 6 月 24 日在临猗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临猗县人民政府县长史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临猗县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 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 社会转型时期的多重矛盾,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 大、 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 全力以赴保增长、 坚定不移促转型、 千方百计惠民生, 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县各项经济指标都较“十五” 末有了大幅增长。2010 年,生产总值完成 73.9 亿元,与“十五”末的 37.97 亿 元相比,翻了近一番;财政收入完成 2.83 亿元,与“十五”末的 1.38 亿元相比,{临猗政府工作报告}.
翻了一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13514 元,与“十五”末的 7089 元相比, 增加了 642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680 元,与“十五”末的 3658 元相比, 增加了 2022 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 7297 万美元,与“十五”末的 3869.5 万 美元相比,增长 8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27 亿元,是“十五”末 9.5 亿元的近 3 倍;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10 亿元,与“十五”末的 29.6 亿元相比,增加了 80 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额的 3.7 倍。 (二)特色农业初步形成。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一主 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强基础、抓管理、壮龙头、塑品牌、拓市场等措施, 果业大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 10 万 亩。启动实施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回龙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新增和改 善灌溉面积 30 万亩,初步形成了全县“四金两银三小龙”的水利格局,为实现 “三个所有”的用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县果林面积突破 100 万亩,其中苹 果 70 余万亩,枣近 20 万亩,石榴、桃、杏等 10 万亩。注册“万腾”、 “万保”、 “老吴”等农产品商标 51 件,其中,“万保”牌苹果荣获全国金奖。苹果、枣、 梨、桃、杏、甜柿、李子等七种水果通过出口认证。2010 年,首批 100 万斤“万 腾”苹果直接出口俄罗斯。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 30 个, 规模养殖场发展到 2598 个。五年来,我县先后获得“全国苹果二十强县”、 “中 国枣业十强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称号。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 15 家,8 家企业列入省“513”和市 “151”工程,2010 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三)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台并实施“381” 工业跨越发展规划,制定“内部挖潜、外部招商”的工业发展思路,成立工业发
展基金,设立科技创新、企业上市、人才引进、税收贡献等 7 个奖项,仅 2011 年就拿出 160 余万元对企业进行重奖。通过以上措施,帮助企业提振信心,为企 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危中求机、逆势而上、转型发展,工业运行质量和增长速 度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我县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关注和 肯定。2010 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 13.52 亿元,比“十五”末增长 48.57%; 全县规模企业达到 49 个,比“十五”末增加 14 个;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 18 个,比“十五”末增加 15 个。全县有 8 家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了国家行业标 准,驰名商标总数达到 4 个,山西省著名商标达到 11 个,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 66 项,专利申报量达到 135 件,8 项科技成果 通过省级鉴定验收, 其中有两项 (卓里微型遥控履带式拖拉机和青山化工荧光增 白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对县域经济贡献率得到提升。特别是每年实施十 项生产性、标志性工业重点工程,累计建成投产达效项目 50 个,新增产值 60 亿元,利税 6.3 亿元,如阳煤丰喜临猗分公司投资 7 亿元的醇改尿项目,华晋纺 织投资 1.2 亿元年产 2500 万米全棉弹力面料生产线项目,恒晟纺织投资 4000 万元年产 7200 吨色纱生产线等项目,为工业跨越发展、财政收入翻番奠定了基 础。在“内部挖潜”的同时,按照“党政主推、部门主抓、企业主唱、政策激励” 的思路,大举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汉丰缓释肥、豪钢锻造、城乡一体化供水、吴 王黄河浮桥等项目 300 个,累计引资 95 亿元,连续三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四) 城乡面貌变化明显。 先后投资十多亿元, 用于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上, 按照“做好规划、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增强实力、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的思 路,以“宜居型、生态型、文化型”为基本定位,以“脱土变洋”为基本要求, 对县城规划进行修编,新建改建了峨嵋大道、嶷山路、府东府西街、北环路等县
城主要街道,县城初步形成“七纵七横”的道路骨架;改建、新建了百大购物广 场、家家利超市等多个高标准现代购物网点;建成了县委大楼、郇阳广场、体育 广场、工人文化宫等标志性工程;污水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先后投入使 用,走在全市前列;卓里佳苑、丰喜奥运花园、合欢花园等小区相继建成,改善 了县城群众居住环境。五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过去的 9 平方公里拓展到 15 平方公里,人口由过去的 6 万人发展到 13 万人,基本形成了“南工业、北住宅、 东学府、西公益、城中为商贸和政务中心”的城市规划布局。城镇化建设上,突 出建设临晋全国城镇化建设重点镇和孙吉全省城镇化建设重点镇,楚侯、嵋阳、 庙上、 东张、 角杯等乡镇所在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全县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新农村建设上,大力实施“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完成了 140 个新农村 重点推进村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连续多年受到省、市表彰。特别是 通过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全县城乡面貌 得到明显改善,连续两年被省爱委会表彰为“全省十佳卫生县城”。更加注重生 态建设,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五年投资 8100 万元,共栽植干果经济林和生 态林 10.3 万亩,基本实现“有路就有树,见缝就插绿,村有小游园,户有花草 香”,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 (五)民生民计持续改善。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完成“六个全覆盖”,重点解决“七难”问题,已解决和正在解决的“七 难”问题投资超过 8 亿元。一是解决饮水难,实施防氟供水工程,解决了坡下 18 万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与首创股份合作投资 2 亿元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 工程,正在解决剩余 30 万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县域工业扩张和县城景观用水问 题。二是解决看病难,县财政累计支出 1792.5 万元用于县级新合基金配套,新
农合参保人数达到 48 万人, 累计为 103 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 1.8 亿元。 拿出 262 万元用于基本药物差价补贴。 迁建了县妇幼院, 完成了 3 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 解决了 34 个没有卫生室的空白村,投资 3000 万元启动建设县医院综合大楼。三 是解决上学难,先后投资 1.2 亿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生、 高中困难生资助等惠民政策;新建 7 所寄宿制学校;投资 2.2 亿元,实施中小学 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改造面积 30 万平方米。投资金额、改造面积均居全省第一。 四是解决行路难,改建了王开线临晋至北辛段、三管至运稷一级路等路段,特别 是 2010 年拿出 84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级道路改造,带动投资 4200 余万元,完 成 136 公里乡村道路改造任务,有效解决了“通反不通”问题。全县等级公路里 程达到 1300 余公里,密度全省领先,形成了“高速高铁过境、一级路穿县、二 级路环乡、三级路通村、水泥路到户”的道路新骨架。五是解决就业难,通过开 发就业岗位、举办创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解决 152 名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 公开选拔了 47 名公安巡警,转移农村劳动力 9358 人,被人社部表彰为“全国劳 务输出示范县”。六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