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对联
来源:领导口才 发布时间:2018-08-09 点击:
中医推拿对联篇一
中医院文化 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聊城市中医医院检查指导工作,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王菲菲,下面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我院的中医药文化景观。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我院的国医楼广场,整个广场取“天圆地方”之意,圆便是大家眼前的这一副太极阴阳图,据说伏羲据河图而制八卦,大禹据洛书而绘九宫,这也是易经和中医的理论源头。东西两侧分别是医破我执、医道天德、医具三味、医彻真谛、医道无私、医心近佛六幅中医典故地雕,在正南侧,是一块刻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仿古字体的泰山原石,在广场的南侧外围我们种植了地道的中医药材,且整体造型形似蓄势待发的弓箭,预示中医药事业将飞速发展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国医楼。
大家请顺着我的手看去,大厅上方是我们的中国历代十大名医浮雕,他们均对我们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左右两侧我们设置了中草药标本展示柜,请跟我来。(到右侧展示柜观看)。请大家稍微转身朝这边看,这是我院的智能化中药房,在配药过程中我们利用条码扫描等手段进行双重药品验证,确保配药准确无误;每味药的出药系统各自独立,杜绝了交叉污染;药品采用免煎颗粒独立包装,每服药的配制时间仅2~3分钟。这边是我院的精品中药房,整个药房的设计风貌古朴典雅,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医文化艺术的独具匠心。 请大家跟随我去往2楼。(坐扶梯)这是我院的自制制剂及膏方展区。目前我院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自制剂42种,优质中药饮片500余种,研发有安神助眠膏、解酒护肝膏、咳喘膏、健脑益智膏、养颜美容膏、十全大补膏、温肾膏、润肠通便膏等几十种膏方。请大家跟我来,在左右两侧分别为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经典中医论著,它们都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和行医者提高业务水平的的两篇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家请往这边走,在这块区域我们设置了大量的养生歌谣诀,这些都是古代医学大师在行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请大家跟随我去往3楼。在我右手边的这幅是百药园,从药物的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通过配图对药物的性味、形态进行了介绍。左手边的两幅分别是百医图和百方园,通过展示一百名中国历代名医及一百首经典方剂,来增加人们对中医的认知。请大家这边走,这里是我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区域。这边是中医格言的展示区。请大家侧目,在这两侧分别是中华医药赋和国医赋。
请大家跟我来,在康复科的回廊我们张贴的是中医康复赋。 请大家跟我往前走,通过仲景楼,我们眼前这条宽敞明亮,直通华佗楼的连廊是我院的文化长廊,这是我院近几年来艰苦创业、值得铭记的一段岁月缩影,记载了许多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通过医院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的展示,让人们体会到医院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连廊顶端我们装饰了中医药植物腊叶标本,并对植物的名称、性味进行了说明,非常具有特色和实用性。
请大家稍微转身朝这边看,这里是我们的中医典故展示区。 这里就是我们的中医文化广场。主要由珍贵草药园、立体中药文化区、仿古亭阁、人工景观等功能区域组成,建成后将有机地融合教学、科普、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成为我市具特色的中医药景观区。请大家跟我来,在我两侧分别是中医赋和中药赋,请大家移步观看。在我们身前的是“ 亭”,亭顶装饰采用葫芦宝顶,这也是本地区古建筑的特征之一,悬挂的两幅“ ”对联则融入悬壶济世的道教医学内涵,充分展示了独有的艺术形象和魅力。在我们前方的人工假山中,源源不断的流水寓意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广场采用园林设计,银杏、大叶女贞、山楂、小叶扶芳藤等传统中医药植物点缀其间,打造了舒适的绿色空间,使得整个广场充分展示了空间之美、意境之美及文化之美。
这里是我们的书法展厅。
请大家跟随我前往时珍楼。一楼是我院的急诊科,在一楼楼层我们通过展板展示了大量的中
医急症知识,请大家移步到二楼,这里是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治未病以《黄帝内经》为发端,历经200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精髓。在整个楼层我们都设置了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治未病知识科普展板,很好的普及了“治未病”、“药食同源”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思想习惯相关的知识、方法、观念。三楼是我们的职工文化及价值体系展示区。四楼是医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展板。
眼前是国医堂,这也是我院的中医药文化标志性建筑。建筑外观采用唐宋斗拱,反映出浓郁的中医情调,翼角起翘突出,使沉重的楼顶呈现飞动之感。楼前六根红色整块柱石、仿古窗以及石阶基给人一种厚重的质朴感,雕刻祥云莲花嵌入式的牌坊使得传统中医药文化更加突出。
一层大厅是中医药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装饰风格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蕴含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点缀其间。
东侧是名中医馆,西侧是中医特色疗法区。 二层是中医综合诊疗区,设有针灸、推拿大厅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解说词
观众朋友们,欢迎参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祖国的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庇护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并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推广和传播,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尤其在当今保健养生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中医药更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
我们医院作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及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承载着传播健康中医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事业的神圣使命。希望您能在这里真切地感受中医、认同中医、受益中医、发展中医,并成为推广和宣传祖国医学和文化的使者!
首先参观“中医药起源”部分。
请大家看,这幅展板介绍了中医药的起源。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随后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汇集成灿烂芬芳的国粹——中医药。
我想这个铜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北宋天圣五年,也就是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该铜人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刻有穴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针刺时如刺中穴位则水出,没有刺中水则不出。这是古代精密的医学模型,也是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
接着再看这幅展板——中医药文化渊源。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出现。《黄帝内经》成功地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使之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阴阳五行学说源于河图洛书。春秋战国之际,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均植根于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源流向上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河图洛书,向下又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着深厚的渊源。纵观各家,又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与中医医理及文化的形成影响最深。
接着参观中国历代名医和中医特色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学术成就辉煌。在此,我们首先展出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十位名医介绍,今后,我们将不断更新名医介绍。
接着,我们看看中医特色疗法。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技术。我院针灸康复科、骨伤科、传统内科等科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特色疗法。这三幅展板展示了艾灸、拔罐、耳针等17项中医特色疗法。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医特色疗法用具。
这是九针。九针是九种针具的总称,出自《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针具发展成九种针形,其形状、用途各异,据病情选用,才可达到去病的目的。现代各种针具均由九针发展而来。
大家看,九针从上往下分别是鑱chán
针、圆针、鍉chí
针、锋针、铍pí
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大家看看第7样针具——毫针,这就是现代临床最常用的主要针具,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
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利用毫针开展的针刺法,对200余种病症有显著疗效,尤对中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各种脑外伤后遗症、癫病、轻度脑动脉硬化等疑难症疗效独特。
这是浅针,浅针来源于“九针”中的“鍉针”。它的特点是针身粗、针尖圆而微尖。治疗中,浅针没有插入皮肤,而是通过连续刮推动作使针柄快速刺激、持续振动,通过穴位产生针感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失眠、头痛、眩晕、面风、面瘫后遗症、耳鸣、耳聋等。这是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记载。火针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在临床用于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 这是梅花针。梅花针是皮肤针的一种,因针柄的一端装5枚小针,状如梅花,所以称为“梅花针”。用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头痛、失眠、中风、面瘫、痹证、斑秃等病证,疗效显著,灵验简便。
这块黑色的石头叫砭biān
石。砭石是一种石制尖刀,它是针灸器具针的前身,专门用来切开痈肿,或穿刺脓包,排除毒血脓水。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是中国古老医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医学溯源。
这两枚针叫做小针刀,它们在形状上既像针又像刀。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这三枚针叫做三棱针,大家看,它的针柄呈圆柱状,针身至针尖呈三角锥形,刃尖锋利。这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开窍清热、消肿止痛的功效。
这枚针叫飞针,是一种特制的银针。采用“轻(如履薄冰)快(如鱼翔跃)、点(如雀啄食)”的针刺手法,针刺经络刺激线,治疗小儿急性、热性、进行性或慢性等实证。我院传统内科李学麟主任擅长此法。
这个盒子为我们展示的是皮内针。皮内针又称“埋针”,是用不锈钢丝制成的图钉型和麦粒型的针具。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具体来说,它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
这个木质器具是制艾柱模具,下方的艾柱就是用这个模具制作的。
这包黄色的药粉是三伏灸散,是调制三伏灸贴的原料。 这个带孔的小盒子是温灸盒,下面的条状物叫艾条。这个温灸盒怎么用呢?将艾条点燃后,火朝下插入温灸盒上方的孔里,选定灸疗部位,用带子将温灸盒固定,通过侧壁通风孔,随时观察艾条燃烧情况。
这个玫红色的物体叫雷火炙,是利用植物燃烧时发出的红外线及热能达到温通经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的功效。
下方这个是灯芯草,用于灯芯灸。灯芯灸就是将灯芯草蘸zhàn
少许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对于带状疱疹等疾病有特别的效果。这三个玻璃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拔火罐常用工具。 下方黑色的籽叫王不留行籽,这里每个小胶布上都粘了一颗王不留行籽,大家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是用于耳穴贴敷的。
这几个竹罐也是用来拔火罐的。
这个是中药贴敷,用于穴位敷贴疗法,比如我们熟悉的三伏灸贴,就是用我们刚才看过的三伏灸散调制成药膏放置在这块无纺纱布中制成的。
这块牛角板叫刮痧板。刮痧是一种传统的绿色疗法,能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这个是埋线。穴位埋线是利用特殊针具将羊肠线植入相应穴位,通过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
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用于肥胖症、腰腿痛、痹证、胃痛、面瘫、哮喘、中风后遗症、癫痫等。
这里展示了两枚针。
上面这枚叫松筋针。它的特点是针头圆钝,针柄扁平。松筋针治疗是中医针刺治疗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相结合的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下面这枚叫钩针。它的特点是针体坚硬,针头弯曲。可在体内进行剥离粘连、刮除赘生物等操作。钩针疗法对于痛证的治疗
及运动系统疾病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kē
炎、腱鞘炎等疗效显著。大家看,这包橡皮筋是用于中医挂线疗法的重要工具。通过橡皮筋的慢性割勒在肛漏治疗中起到慢性切割引流、标志、刺激的作用。
下面这枚银针叫探针。是治疗肛漏、肛周脓肿的重要工具,用于术中探查病理性管道。 这只大耳朵就是耳穴模型了。上面标示了耳针穴位的位置。刚刚我们看到的王不留行籽就是粘贴在耳穴上的。
这是足部穴位模型。由于人体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足底按摩等治疗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的功效。
这是全身腧shù
穴模型,也叫针灸小人。为我们展示了全身腧穴的位置。
大家跟我往前走,参观“中药及杏林典故”部分。 这幅展板介绍了中药炮制,它是祖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影响中药的药性,改善中药的贮藏性,可以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切药刀,虽然是手工的切刀,却有机器所没有的优点,有些药材的有效成分会被机器运转时的产热所破坏,而使用切药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往前走,这两个木柜展示了我们医院的“看家秘方”——院内制剂。我院常年应用的专科中药制剂品种有50余种,其中黄白胶囊、紫白膏、三黄散、清白散、藿砂合剂、脉管Ⅱ号等临床疗效显著,深得百姓广泛好评。另外还有我院特色 “吉祥膏方”膏方又称膏滋剂,是传统中药剂型中的一种,是经中医师辨证、辨病、辨体质后开出处方,采用各地道药材精心熬制,加入蜂蜜或者胶类提炼成便于服用的膏剂。膏方是祖国医药学之瑰宝,它传承 “大医精诚”之精华,博采“百草之精粹”,以“养生命之灵机”;具调治、调理、调补的作用,长期服用可调节和加强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这两幅展板其中一个是杏林典故,我们来看看杏林的由来。在中医古籍中,经常见到“杏林”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三国时代,有一位医生,叫董奉,是我们福建长乐人。他医术高超,
闻名遐迩。当时交州,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的刺史杜燮xiâ
得了重
病,请董奉去治疗,董到交州时,杜燮xiâ
已经死了3天,董奉为他灌服了3颗药丸,半天后他能坐起,4天后便能说话了。从此以后,董奉医名显赫。他晚年隐居庐山,给人治病,不收钱,也不收东西,得重病被治愈的人,只要在他的住宅边种5棵杏树就可以了,得轻病被治愈的人,只要种1棵杏树就可以了。几年之后,他的住宅四周有了十万余棵杏树,绿荫成林。董奉叫人修了一座茅舍,杏子成熟的时候,只要装一筐稻谷放在茅舍中,就可以拿走一筐杏子。董奉把积聚起来的大量稻谷用来赈救贫苦的人。由于佳话美名的流传,“杏林”一词逐渐成为中医药界的代称。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家。另一块展板则向我们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指出了中药来源于前人的观察和实践,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于是才有了
中医推拿对联篇二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稷山中医院 黄殿英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受稷山县控烟健康教育协会的委托,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协会给我的重任我深感无比荣幸,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水平有限,实感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我虽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但是在“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给大家谈养生,真是板门弄斧,我抱着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姿态和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来谈养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是中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中医学将之发展的淋漓尽致。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中医古籍莫不贯穿这一思想。
一、 中医治未病
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
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cc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
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 《黄帝内经》: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凡是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根据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修身养性,以适应自然变化,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所有饮食需要有一定的节制,作息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分的劳倦(包括房劳),这样就能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上古天真论)
对外界足以治病的不正常气候,应该随时注意躲避,同时,思想上要宁静少欲,没有情绪的波动,这样真气自会充足和顺、精神守藏于内,疾病那里还会发生呢;这样做就能使情志安闲而少私欲,思想安定而不恐惧,形体经常劳动亦不致感到疲倦。
(词解): 虚邪贼风: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或者有害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 恬淡虚无:“恬”:安静,“淡”作安适解。“虚无’’是指少私欲的意思。就是不要胡思乱想,要乐观愉快,防止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
精神因素在人类的保健占有重要的位置。认得健康状况不仅和本身的的精神状况有关,而且和周围环境有关,周围人员,特别是子女和亲属的和蔼相处、关心、爱护是人类健康一项重要保证。
《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中医的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即可增强体质,抗御各种病邪的侵入。《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古典医著之一。原文:上二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本条论述杂病的治则。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如见肝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脾,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关系)。在治
脾的时候应当调正脾脏,使脾气健肝,就能防止肝病传脾,这是肝病的治法。
古代医药界要求:“心不近佛不可为医、才不近仙不可为医”之教训。就是说做为医生不仅要医术好,还要有好的医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人的自然寿命可达百岁。百岁应作为正常老人应有的自然寿命一“天年”。
二、中医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比如:
1、调理心态:
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
程道州是清代名中医,以热心助人,廉洁无私赢得人们的赞誉。他有联云: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范文浦是清代宁波名医,他有联云: “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旧时有副题中药铺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些古代名医真是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孔子曰:“生寄也,死归也”,昭示人的生命先是暂时寄存于人世,而死则是回归了自然。因而人的生命从相对的生到绝对的死,只是一个匆匆的过程。不要过分考虑死的问题,而要淡然对待。
古代药王孙思貌养生要诀:四少四多。
四少: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四
中医推拿对联篇三
中医谈养生
生活幸福,"不到99,坚决不能走"
每个人都想健康地活着,大家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健康,我想问一个问题:人的寿命最高应该有多大?最低应该有多大?有的人说:最高是150岁,最低120岁。其实不对,人的生长周期是20—25年,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那么,人的寿命最低应该是100岁,最高应该是17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人活百岁不是梦了。人活到百岁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活那么大了。 呵呵,在座的一些人笑了,谁不想活那么大呀,关键是怎么活?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到百岁。健康的身体来自哪里呢?
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第二,均衡的营养;第三,适量的运动;第四,充足的睡眠。第四条通常宣传的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是有顺序的。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的,顺序不对了,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中医谈养生,心态永远占第一位。
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
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心出现问题,写心衰竭。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俗话说:"气大伤身",就是指怒伤肝,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说明血太脏,血出现问题,血又是从肝脏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心梗,说明肝没有了解毒、过滤的功效,流出的血太脏,堵住了,从而导致心梗发作。好多心梗病人,在死亡之前几乎都生过一场气,一口气没上来,就发作了。人一生气,就把肝给毁了。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
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你有良田千亩,每天不过吃二两镆";下联是:"你有广厦万间,每天不过睡八尺床"。现代生活这么富裕,党、国家、街道、居委会对我们这么好,你活一天,党就给你一天钱,你为什么不好好活呢?生什么气呀,记住了,是您的,永远是您的,不是您的,永远都不是您的,争不来。希望大家听完课后,今后不要再生气了。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得到一个有病的身体。送大家两句话:"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一天笑三笑,医生要上吊"。
下面重点谈营养问题,刚才讲过,中国字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均衡的营养,这是标准的写法,均衡在前,营养在后,做到了均衡,{中医推拿对联}.
才有营养。大家在看报纸的时候,如果看到标题写着:"均衡的营养",大家可以仔细看这篇,如果是:"平衡的营养,或者是营养平衡"等等的说法,就不用看了,这是外行写的。只有做到均衡,才能谈到营养。
再问一个问题:"人到底应不应该得病?"好多人回答:"应该得病?"原因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
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我问一下,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活着,有人说是人的欲望等。从养生讲,我告诉大家: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请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既然大家能把病吃出来,为什么不能把病吃回去呢?一点也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了一个治病五步曲:
第一步,食,即食疗。病人来了以后,先开饮食单子,几个月以后再来复诊。如果食疗不见效,
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如果还不见效, 第三步:针灸。{中医推拿对联}.
第四步:即药酒,酒为百药之长。如果用了这四种方法,病情没有起色,
第五步:用药。现在医生看病,一上来就开药,是药三分毒,你天天泡在药里,月月泡在药里,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咱们老祖宗也有一句话:"食疗胜药疗"。可现在全背离了。
再问一个问题:咱们每天吃三顿饭,给哪个器官吃呢?人活着是靠五个器官提供能量,哪些能量是靠吃东西来提供的?大家都在给脑袋吃,给嘴吃,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吃。
五个器官和人一样,叫均呀。
中医相当伟大,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情说得非常准确。其实,就是通过看这五种颜色来判断的。举个例子,肝不好的,爱吃肉的,爱喝酒的,爱生气的,他的脸色发青发绿;心脏不好,脸色发红;脾胃不合,脸色发黄;哮喘的人脸色发白;肾衰竭的人,脸色发黑。通过观察你的脸的颜色就知道你有什么病了,这就是中医的红黄绿白黑。
可当今,把红黄绿白黑宣传得走了样,绿,成了绿茶了;红,成了红葡萄酒了;黄,成了胡萝卜;白,成了燕麦片;黑,成了黑木耳了。
举例说一下,非典时期,白萝卜卖疯了,人们吃白萝卜是为了预防非典。但好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炖熟了吃,其实,从营养学角度讲白萝卜生吃是养肺的,熟吃是润肠的。食用方法不对,等于白吃。肾吃黑色,中医有句话;"肾亏百病源",人活着是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又依靠着气,什么气呢?是肾气。中医有一种说法:"十人九肾亏",为什么呢?请问,有多少人平时吃饭的时候是给肾吃的?年龄越大,肾越亏,病也就越多。肝吃绿色的,绿豆。大家在夏天都爱喝绿豆汤,其实绿豆是养肝的,肝是解毒的,肝的解毒能力提高了,对身体有好处。心吃红色的,指红小豆,这两种豆,什么时候才有药用价值呢?好多人夏天煮绿豆汤喝,用来解暑,把绿豆煮的很烂,喝煮出来的汤,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说白了,这是解馋的,解不了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冷水煮绿豆,当水沸腾5-6分钟绿豆还没有煮开花时,把绿豆汤倒出来,这时候的汤颜色最深,把它当水喝,才有养肝解毒去暑的作用。剩下的绿豆再加水,煮成粥喝。大家以后再喝绿豆汤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做,这才叫"药食同源"呢。为什么总是让大家吃豆呀?脾吃黄色的,黄豆;肺吃白色的,芸豆;肾吃黑色的,黑豆,不是木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农村喂牲口都用黑豆,肾气足,才有劲呀!
中医推拿对联篇四
养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悟本教授
前言----健康理念部分
一、健康的四大基石
1、平和的心态
2、均衡的营养
3、适量的运动{中医推拿对联}.
4、充足的睡眠
二、人类致病的原因
1、不良的生活方式
2、营养不均衡
三、人类致死的原因
1、不良的生活方式
2、药物中毒
四、中医养生理论
每天笑一笑,医生要上吊,一天笑一笑远离病和药。
五、五脏健康方案
1、怒伤肝:绿豆是养肝的,肝开窍于目,肝主血管,肝是人的解毒工厂。药和食物里的一些毒素要经过肝脏解毒,所以不要把药当饭吃,要把饭当药吃。
(煮绿豆的技巧:绿豆冷水下锅,煮(7-8)分钟,似豆开非开,汤水颜色最深红时,把汤倒出来当水喝,效果最好,再把豆加水煮烂当粥喝。)
肝火大,多生吃柿子椒可清肝(凉拌食用,晚餐)
肝主目,喜酸。白内障的病人及一般眼疾多属于肝经问题,用热水+10_—20滴醋熏眼(每日10—20分钟)一周后开始见效
2、喜伤心:心开窍于舌,红小豆是补心的,夏季补心最好,苦瓜是清心火的,舌上有溃疡是心火盛,口腔和牙龈上的溃疡是胃火盛。 (红小豆也不易煮烂,喝汤同上)
3、思伤脾:黄豆补脾,脾开窍于口
(黄豆要煮烂吃)
4、忧伤肺:肺主皮,开窍于鼻,适于秋季补肺,白萝卜生吃养肺,熟吃润肠,肺喜芸豆
(芸豆要煮烂吃)。
5、恐伤肾:肾主骨,开窍于耳,中老年人的腰腿疼痛许多属于肾虚,耳鸣也是肾虚。黑豆补肾,冬季适于补肾。麻酱也是补肾的。钙补肾。 (黑豆要煮烂吃)
晚上热水泡足,出汗同时双手搓后腰的肾部,以补充肾气。
6、胆经不利:(23—1点)是胆经当令:失眠是胆的病,睡前喝生冬瓜全汁,有利于睡眠
? (3—5点)是肺经当令(睡前生吃白萝卜)
? 吃饭老咬舌是脑梗的先兆
? 生吃长茄子可清脂、降压(麻酱、醋凉拌)
? 中老年人每天吃半两肉就够了
? 早餐、午餐吃肉。晚餐不吃动物蛋白,喝各种豆的粥
? 有病的需要条理好后,再开始补钙
? 用豆浆替代牛奶
只要吃科学,无须禁食,人就可降压、降脂!
六、吃饭的健康顺序
先吃拌的各种生菜→热菜→肉→豆类
七、调理时间
早调心肺、晚调肾、经常调肠胃
八、食疗期间禁忌
辛辣、牛奶(标明脂肪超标)、冷饮
九、经典格言
《黄帝内经》曰:“药食同源,食疗胜药疗。”
要想身体好,先把饭吃好 要想身体棒,先把蛋吃上。
有病食先疗,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疗效是时间。
二周前,我去看了张教授的门诊,他说我受过大寒入了肺,连带了大肠经,进而造成胆经不利,还问我是不是运动员。
我想起初中在校排球队,每天下课训练到六点多,大汗淋漓的我们还一起拿浇花的橡皮管子冲凉,凉透了才罢休,我估计这寒就是这么来的。
我现在按照他开的方子,每天晚上热水泡丫子一小时,边出汗,边喝全冬瓜汁。同时上午拍打肺经,晚上拍打胆经。每天凉拌一个青椒、一个长茄子。隔三天膀胱经拔罐(全后背)
呵呵~~~~~三天后,我开始睡觉很塌实了,手心也不那么发热了,出汗也少了,胃肠也通畅舒服了。意外收获体重还减了几斤 感谢我的水友小王同学,张罗我去听课!
感谢张悟本教授的食疗方案!
愿朋友们都健康~~~~~~~~~
张悟本健康知识系列讲座(一)
第一节课
每个人都想健康地活着,今天大家来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健康,讲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的寿命最高应该有多大?最低应该有多大?有的人说:最高是150岁,最低120岁。其实不对,人的生长周期是20—25年,寿命应该是生长期的5—7倍,那也就是,人的寿命最低应该是100岁,最高应该是17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人活百岁不是梦了,咱们今天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探讨。其实,人活到百岁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活那么大了。呵呵,在座的一些人笑了,谁不想活那么大呀,关键是怎么活?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到百岁。目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谁都想健康,健康的身体来自于哪里呢?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用现代话来讲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第二,均衡的营养;第三,适量的运动;第四,充足的睡眠。第四条通常宣传的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为什么呢?只有中医可
以谈养生,因为中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一谈到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强调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都是有顺序的,也就是说中国字都是有顺序的,哪个字在前头,哪个字在后面,为什么用这个字,都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谈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但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顺序写反了,那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养生里面心态永远占第一位。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用现代话讲:“思想决定价值”。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说,建立和谐的社会,意味着人要有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
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着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心出现问题,写心率衰竭,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俗话说:“气大伤身”,也就是指怒伤肝,大家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说明血太脏,血出现问题,血又是从肝脏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心梗,说明肝没有了解毒、过滤的功效,流出的血太脏,堵
中医推拿对联篇五
中医古籍551本
中医古籍551本{中医推拿对联}.
(2012-12-04 23:13:15)
转载
▼
标签: 分类: 健康知识 转载{中医推拿对联}.
中医推拿对联篇六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授课人:张宏丽
每个人都想健康地活着,大家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健康,我想问一个问题:人的寿命最高应该有多大?最低应该有多大?有的人说:最高是150岁,最低120岁。其实不对,人的生长周期是20—25年,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那么,人的寿命最低应该是100岁,最高应该是17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人活百岁不是梦了。人活到百岁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活那么大了。呵呵,在座的一些人笑了,谁不想活那么大呀,关键是怎么活?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到百岁。健康的身体来自哪里呢?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第二,均衡的营养;第三,适量的运动;第四,充足的睡眠。第四条通常宣传的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是有顺序的。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的,顺序不对了,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中医谈养生,心态永远占第一位。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
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心出现问题,写心衰竭。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
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俗话说:“气大伤身”,就是指怒伤肝,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说明血太脏,血出现问题,血又是从肝脏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心梗,说明肝没有了解毒、过滤的功效,流出的血太脏,堵住了,从而导致心梗发作。好多心梗病人,在死亡之前几乎都生过一场气,一口气没上来,就发作了。人一生气,就把肝给毁了。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你有良田千亩,每天不过吃二两镆”;下联是:“你有广厦万间,每天不过睡八尺床”。现代生活这么富裕,党、国家、街道、居委会对我们这么好,你活一天,党就给你一天钱,你为什么不好好活呢?生什么气呀,记住了,是您的,永远是您的,不是您的,永远都不是您的,争不来。希望大家听完课后,今后不要再生气了。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得到一个有病的身体。送大家两句话:“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一天笑三笑,医生要上吊”。
下面重点谈营养问题,刚才讲过,中国字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均衡的营养,这是标准的写法,均衡在前,营养在后,做到了均衡,才有营养。大家在看报纸的时候,如果看到标题写着:“均衡的营养”,大家可以仔细看这篇,如果是:“平衡的营养,或者是营养平衡”等等的说法,就不用看了,这是外行写的。只有做到均衡,才能谈到营养。
再问一个问题:“人到底应不应该得病?”好多人回答:“应该得病?”原因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我问一下,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活着,有人说是人的欲望等。从养生讲,我告诉大家: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请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既然大家能把病吃出来,为什么不能把病吃回去呢?一点也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了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病人来了以后,先开饮食单子,几个月以后再来复诊。如果食疗不见效,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如果还不见效,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酒为百药之长。如果用了这四种方法,病情没有起色,第五步:用药。现在医生看病,一上来就开药,是药三分毒,你天天泡在药里,月月泡在药里,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咱们老祖宗也有一句话:“食疗胜药疗”。可现在全背离了。
再问一个问题:咱们每天吃三顿饭,给哪个器官吃呢?人活着是靠五个器官提供能量,哪些能量是靠吃东西来提供的?大家都在给脑袋吃,给嘴吃,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吃。五个器官和人一样,也各有各自的喜好,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色的,脾吃黄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什么叫均?品种多才叫均呀。中医相当伟大,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情说得非常准确。其实,就是通过看这五种颜色来判断的。举个例子,肝不好的,爱吃肉的,爱喝酒的,爱生气的,他的脸色发青发绿;心脏不好,脸色发红;脾胃不合,脸色发黄;哮喘的人脸色发白;肾衰竭的人,脸色发黑。通过观察你的脸的颜色就知道你有什么病了,这就是中医的红黄绿白黑。可当今,把红黄绿白黑宣传得走了样,绿,成了绿茶了;红,成了红葡萄酒了;黄,成了胡萝卜;白,成了燕麦片;黑,成了黑木耳了。
举例说一下,非典时期,白萝卜卖疯了,人们吃白萝卜是为了预防非典。但好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炖熟了吃,其
实,从营养学角度讲白萝卜生吃是养肺的,熟吃是润肠的。食用方法不对,等于白吃。肾吃黑色,中医有句话;“肾亏百病源”,人活着是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又依靠着气,什么气呢?是肾气。中医有一种说法:“十人九肾亏”,为什么呢?请问,有多少人平时吃饭的时候是给肾吃的?年龄越大,肾越亏,病也就越多。肝吃绿色的,绿豆。大家在夏天都爱喝绿豆汤,其实绿豆是养肝的,肝是解毒的,肝的解毒能力提高了,对身体有好处。心吃红色的,指红小豆,这两种豆,什么时候才有药用价值呢?好多人夏天煮绿豆汤喝,用来解暑,把绿豆煮的很烂,喝煮出来的汤,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说白了,这是解馋的,解不了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冷水煮绿豆,当水沸腾5-6分钟绿豆还没有煮开花时,把绿豆汤倒出来,这时候的汤颜色最深,把它当水喝,才有养肝解毒去暑的作用。剩下的绿豆再加水,煮成粥喝。大家以后再喝绿豆汤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做,这才叫“药食同源”呢。为什么总是让大家吃豆呀?脾吃黄色的,黄豆;肺吃白色的,芸豆;肾吃黑色的,黑豆,不是木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农村喂牲口都用黑豆,肾气足,才有劲呀!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说:“人吃五谷才丰登”可现在,老百姓都吃精米精面,还把老祖宗的话给改了——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中医养生学里有一句话:食不离豆。尤其是女同志,终身不要离开豆类,从脏器讲,有利于五脏;从营养学讲,豆类中有一种物质叫“大豆异黄酮”,这种物质可以刺激卵巢分泌。中国的养生学几千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国的营养师都来中国学习营养学,他们回国后,教导国民常喝中国的五色豆浆和八宝粥。而我们多数中国人只在腊八节时才喝八宝粥。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多吃五谷杂粮,这样才能健康。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的问题;酸养肝,苦养心,甜养脾,辣养肺,咸养肾。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所以软化血管。如何体现均衡?酸
养肝,过酸伤肝。中国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国,而中国的山西省又是肝病第一大省,因为那里人特别爱吃醋。十年前,卫生部有一个通告: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分别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癌症里排在第一的是肝癌。最后一位是肺癌。2007年初,卫生部通告,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分别是;第一位癌症,第二位是脑血管病,第三位是心血管病。癌症里又划分出来;第一位是肺癌,十年间肺癌从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一位了。这并不奇怪,目前,十家饭馆九家辣。辣养肺,但过辣伤肺。去年卫生部有一个统计报告,南方人肺癌和鼻咽癌的发病率,和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67%,后面注明了长期住在北方的南方人。为什么?大家知道,四川人,湖南人酷爱吃辣椒,因为南方潮气重,辣椒防潮,可以解辣,但如果在北方,干旱地区吃辣椒,就容易伤肺,请大家一定记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一方水土养所有人。
肝吃脂肪,脂肪过多容易得脂肪肝,重者将导致肝硬化,進而死亡,演员傅彪的死就是一个例子。心吃维生素,得病的原因是维生素缺乏,脾吃碳水化合物(主食),肺吸氧,肾吃蛋白质,矿物质和水。下面说说蛋白质的问题,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人为了保养身体,开始吃保健品,这非常好,但是如果不懂,瞎吃,却能吃出病来。蛋白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一种是动物蛋白。中国人的饮食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缺少动物蛋白。所以应该补充的是动物蛋白,但好多中国人现在却在吃国外的大豆蛋白粉,试想一下,哪个国家研制的产品不是根据本国人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呢?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体质和外国人不同,外国的保健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服用。
下面再说说如何吃饭。很简单,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记住十个字:“颜色、口味、粗细、生熟、荤素”,即颜色搭配;口味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