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8-08-07 点击:
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篇一
祭灶节
祭灶节,又俗称小年。这个春节系列节日中的开端却是中国南北方唯一一个分别在不同日期举行的传统而重大的节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被称为谢灶,祭灶,灶王节。而在南方,事实却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造成这样不同有几个说法,一个是说中国国土地大物博,中国北方自古都多数为帝王之都,灶王爷也自然是从北往南,所以南方的小年要比北方晚那么一天。另一个说法,是南北灶王爷不同,上天的时间也有差异。 但我们根据南北方社会风俗来看,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古有诗词:“铺陈美食对谁吟,民四官三祭灶君。巧借寒风狂雪夜,上天言好信如真。”就拿我们福州习俗来看,福州的祭灶节是分两天来举行的。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遣灶王神来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人们祭灶其实就是为灶王爷饯行。福州人在廿三夜,先给灶王爷“祭荤灶”,供品主要是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王爷接受了款待后能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只用水果蔬菜,还有灶糖,灶饼。之所以祭素,就是怕灶王爷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这灶王爷在民间的传说中,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世俗中的凡夫俗子一般,有着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而在北方,主要也是源于清朝,从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廿三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也就随之效仿,于是在腊月廿三和腊月廿四也就成了官民之间过小年的区别。渐渐演变到今天,就成为了南北祭灶日期中的差异以及习俗上的差异。南方按照旧年传统拜两天,北方按照清后传统,多为一祭。 但是,不论是一祭还是两祭,不论是南北如何差异,祭灶中的年糖年饼却是不能少的。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还有民歌:“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可见这糖不仅要甜,能吸引灶王爷,还有一个特点是要粘。 这供灶王爷的糖糕多种多样,突出甜和粘的就有关东糖,糖瓜,还有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但是最广泛流传的是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很甜,粘性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的叫糖瓜,传说中灶王爷吃了这又甜又粘嘴的甜糖,上天就会光说好话不说坏话。旧日穷苦小孩但凡嘴馋,就在沿街小商贩花几分几角钱买个解馋,那时候这样一包糖瓜就可以吃好久,那是莫大的美食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手工甜糖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他们没有了商标,没有了包装,自然就走不进超市商场,而祭灶时节用来代替灶糖的糖果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趋向洋货。从九十年代还有些包装精美的年糖年饼大礼包,到近几年几乎都是散装糖果,进口果饼,花样是越来越多,但是却对传统糖果的意义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了。不知道现在的糖果是否符合灶王爷的口味?是否吃了现在的糖果灶王爷还能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隐恶扬善?这些就不可而知了。
65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
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
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晚清 罗昭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2.小年是说热闹仅次于过年,来历如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篇二
作文范文: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
照开封的老规矩,春节开始的第一天就是要祭灶了。祭灶那天人们都要祭祀灶王爷,以求来年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腊月二十三祭灶,当然少不了祭灶糖了,小的时候我最爱吃祭灶糖了,味道香醇,酥而不腻,让人吃完一个还想吃。 举行过祭祀之后,便正式的开始做迎接春节的准备。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止,我国民间就把这段日子叫“扫尘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这个时候,大人们都忙碌起来,办年货,走亲戚。小孩子也跟着去,有时还会收到一些压岁钱,高兴得蹦蹦跳跳。
春联是绝对少不了的。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我家贴春联的时候都在除夕的上午。一家人都穿着新衣服,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玩意儿,糖果。最重要的就是放炮了看,古时人们传说放炮是为了驱赶“山臊”这个怪物,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信这些传说了,但依然保留着那种美好的想象。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我当然也禁不住诱惑,毫无睡意的和小伙伴一起放炮。噼里啪啦的声音也预示着来年的吉祥如意。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围坐在餐桌旁,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年夜饭。年夜饭的餐桌上肯定少不了饺子了。圆
圆的饺子酷似一颗元宝,寓意着发财。年夜饭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让我体会到了一家人团团圆圆,温暖的滋味。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又一个高潮,人们这个时候不用忙于走亲戚,可以去龙亭看花灯。各式各样的花灯,到了晚上亮起来的时候,精美的花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最重要的就是吃元宵了,各种口味的元宵,让你停不下嘴。 一眨眼,春节就在正月十五之后结束了。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学生该上学的上学。但是春节的新气象引领着人们在来年更好的工作。
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篇三
话 说 祭 灶
话 说 祭 灶
常先景
祭灶,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又因为它离大年三十很近,年味越来越浓,所以也叫“小年”。
何谓祭灶?从字面上讲,“祭”是“祭祀”,“灶”是“锅灶”,是指老百姓心目中的“灶神”,俗称“灶老爷”,担负着保佑家人平安的责任,所以“祭灶”就是祭拜“灶神”。
为了表达对“灶神”的敬意,人们在集市上买来印有灶神画像的年画,叫“灶牌子”,买画敬称为“请灶爷”,在大年三十下午贴在厨内烟囱上。木刻年画作坊,在怀远就有几家,每年都印刷“灶牌子”等多种花货。灶牌子画面上,印有“灶爹爹、灶奶奶”的画像,并配有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意思是说,“灶神”在厨房里值班,一年只有七天的假期,很是辛苦。 在当地,流行一句俗语:“祭灶、祭灶,人马都到”。就是说,到了祭灶这个节期,所有在外地做事的人,都要在祭灶前赶回家团聚,一起度过欢乐美好的幸福年。
在民间,祭灶的时间有两种。大部分人家是蜡月二十三,少 数人家是蜡月二十四(作者便属后者)。为什么会有两种祭灶期呢?解释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在民间,有很讲究的祭灶仪式,在这天晚饭前举行,一般由家中有威望的长辈女性操办。若长辈因故不能操办,则由儿媳或
孙媳代理,姑姐不行。操办者须洗面净手,恭立于灶前,摆好香炉烛台,并点烛焚香,小心翼翼地把“灶牌子”从烟囱上揭下来,用烛火点燃,纸灰落入香炉。焚烧后,意味着灶神告别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到天上去了。这时候,操作仪式的主妇,还要跪于灶前,磕头三个,双手合十,眼睛微闭,小声地吟诵着祭词:“灶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保佑我们全家平安”。不识字或记性不好的主妇,只好背诵更简单的祭词:“灶老爷,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这天,家家都用芝麻稭夹火纸插于门前屋檐下,可以驱妖避邪。还要加几个菜,吃饭前放挂鞭炮庆贺一下,以烘托节日气氛。祭灶节前后,给已故的祖先烧烧纸上上坟,也是每个家庭少不了的事。
通 联:蚌埠市解放三路205号(干休所) 常先景 电 话:18755283933
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篇四
新年大吉(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新年大吉(200字)作文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我们即将迎来2014年,告别2013! 在2013年,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或令我们开怀大笑,或令我们懊悔不已;或是悲伤,或是高兴;或是刻骨铭心的教训,或是过眼云烟的瞬间。 无论怎样,无论如何,不要悲伤,不要难过,不要骄傲,不要虚荣。因为那,只是过去。 只是过去,不代表之后会成功;只是过去,不代表往后会失败;只是过去,不代表那是永远。 也许,你在2013年生活的并不开心,但,在2014年,就又是一次新机会,又是一个起新点,又是一个新希望!初二:夏碟 篇一:新年新气象文章作文
新年新气象文章作文
新年新气象文章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新年新气象,我最喜欢了可以穿穿新衣,收收红包,放放鞭炮,不亦乐乎!今年我家的春节过的也别有一番滋味。
今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帮大人做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一会儿,春联贴上了,春联可真好:上联:新年新春新起点。下联:大吉大利打发展。横批:新年大吉。灯笼也挂好了,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中午,奶奶摆上了丰盛的饭菜,有鸡、鱼、猪、肉等好多好吃的东西,简直可以与城里餐桌上的媲美。
夕阳西下,奶奶又忙着准备年夜饭了。爸爸弟弟和我也忙着堆火轮。我们齐心协力堆好了一个又大又稳的火轮,看着我们的杰作,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接着,我们又帮妈妈包饺子。夜幕笼罩着大地,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
我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放炮了。我找了个安全的地方,准备放烟花。我拿了一个“大地回春’,撕开包装纸,用香去点捻子。我急忙向后退了两步,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奇妙的景色。只听哧的一声花炮中冲出一个火舌,又四处散开,出现许多亮进亮晶晶的光点。我指着美丽的火花,不禁拍手叫好。再放一个财神爷吧!
爸爸顾不上回答,急忙去点捻子。冲出的火舌形成了黄色圆圈猛地喷出绚丽的光,直冲云霄,只留下一条乳白光带。啊!真是让我大饱眼福了。后来,我又放了许多烟花。有喜迎大地,百鸟迎春。。。。。。个个都绚丽多彩,让人看
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叫我们快点回来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委婉动听的歌曲,使我淘醉;有滑稽有趣的小品,使我欢乐;有神秘疑惑的魔术,使我惊叹;有高超技术的杂技,使我赞叹。总之,各种好看的节目都使我流连忘返。看着看着,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来到屋外,千家万户的烟花交错升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飞射,忽明忽暗,把夜暮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烟花把整个天空照得亮如白昼,它预示着来年的繁荣富强,幸福无疆. 我爱春节。
新年新气象作文 今天是2010年的篇
二:寒假作文
春节对联:
1.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2.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3.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4.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5.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6. 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7.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8.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
内容介绍:一八六六年,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人物形象:
尼摩船长: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
阿罗纳克斯教授:知识渊博。
孔赛伊: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善于推理理论。
尼德兰:性情火爆,受不了监禁,野性十足。
主题思想:《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小说不但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赞扬了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
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海底两万里精彩片段赏析:
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权都笔直伸向洋面。没有技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美丽极了。
赏析:生动的表现出海底世界的富饶美丽,令人向往。但是尽管它景色优美、令人陶醉,同样的它也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是我最近读过的书之一。虽然是一篇科幻小说,但是却写的像真的一样的,惊天动地!尼摩船长永不退缩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海面上的“海怪”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所以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军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而所谓的“海怪”竟是一艘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龙纳教授一行三人作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当这艘鹦鹉螺号潜水艇被大西洋漩涡吞没以后,阿龙纳斯等三人才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这部书告诉我们,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使人“跌到”,可是,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困难,我们就要像阿龙纳斯一样,决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困难。还要做到在哪里跌
到就在哪里站起来,坚持到底,那么就是成功的开始。
书名:《名人传》 内容介绍: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
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人物形象:
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米开朗琪罗: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
托尔斯泰:成名以后,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主题思想: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
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
精彩片段及赏析: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
下页篇三:过年的习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
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篇五
祭灶节溯源
祭灶节溯源
祭灶节是春节的前奏,又称过“小年”,足见其重要性和普及性。“灶”即灶神,民间称“灶王爷”“灶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他是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有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
早在夏代,民间就有敬奉灶神的活动,此后祭祀灶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礼仪“五祀(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之一。此举延续了几千年,至今陕西乡村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还在进行祭祀灶神活动。
民间传说,灶神自上一年除夕就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他化身千千万万,因此每家灶头都有一位“灶王爷”暗中监察、掌管一家祸福和财气。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禀报所在人家的善与恶,以供玉帝决定赐福还是降灾,所以人们十分敬畏这位明察秋毫的灶神,故将腊月二十三定为“祭灶节”,或称“送灶节”“谢灶节”。清代《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古时祭灶之风是从皇宫吹到百姓家的。每年祭灶节这天,皇帝都要斋戒沐浴,在宫中挂神像、安供桌,在神位前顶礼膜拜,行九拜大礼;礼罢,皇后、大臣一一点香行礼祷告,像民间一样供奉糖果、糕点等 32种供品。其中糖果最多,意为用黏糖封住灶神嘴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告状,危害人间。 民间祭灶也很讲究,一般在除夕,家家都要换上新灶灯,贴上新买来的灶神年画,在灶龛前燃香祷告,迎接灶神落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神升天,家家要把厨房、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神像下边摆供桌,敬献糖果及酒菜佳肴。过去关中农村的巧妇都会做一种小酥饼,称作“灶饦饦”,陕南城乡都用红苕或苞谷加麦芽熬制成“灶糖”,陕北必不可少的甜食则是红枣。人们把地方特产敬献灶神本意也是让灶神吃甜的,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祭灶神时还不能哭泣、吵嘴、打架,规定繁多,人们生怕不恭不敬怠慢了灶神。祭祀完毕,焚烧年画神像及纸糊的马匹,送神上天。
祭祀完灶神,大人就会把祭灶的食品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吃着灶饼和糖果,彼此分享着节日的快乐、童年的快乐。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但灶神究竟是谁呢?民俗类书籍中,对灶神的描述有的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婿,有的认为是炎帝,有的认为是黄帝,有的认为是张单,有的认为是祝融,有的认为是一种昆虫“灶马”等,不一而足。
“灶马”是一种昆虫,头小,触角细长,背部隆起,后肢长而大,善于跳跃,生活在阴暗之处,常在夜间鸣叫,在灶头边常见。古人不知其为何物,视其为神物。而“灶马”为灶神观点的可能性很小。
认为灶神是炎帝者,是根据《淮南子》中“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而言,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周礼》载:“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
综上所述,灶神究竟是谁,笔者认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首先“灶”从火,从土,与火和土有关,而炎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善于用火,把火普及到人们生活生产各方面的人。他发展推广燧人氏人工取火之文明,以生化熟,去腥除臊,让人们少生病,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火神。”王充
《论衡.祭意》篇:“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因此,后世又称其“灶神”。
其次,炎帝族裔世世代代掌握火的运用,并在族群内设置保存火种、管理火源的长老,称之为“火正”。当时人们在氏族首领的中心火塘“灶”中取火,再传于各氏族的房屋,夜间照明,驱除野兽;白日御寒,燃柴做饭。由于火种很珍贵,来之不易,人们视其为神物、上天所赐之珍宝,而其火源要在“灶”中取得,因此称其首领为“灶神”。祝融系炎帝后裔,在炎帝部落里任掌火、管火的官员,举火把、传火种,世代掌管火源,因此后世亦称祝融为炎帝,为“灶神”。“薪火相传”的成语也应起源于此。
祭灶:祭灶亦称“送灶节”,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因与过大年相近,这天也叫“过小年”。是日,家家户户都提前吃晚饭,并将做好的饭菜吃完。饭后清扫灶台,将此前制做的“灶糖”盛在碟内,摆放在灶前供板上,同时摆上特蒸的发面“灶山”,点烛焚香,献上清茶,谓“请灶爷”。在一炷香燃毕,主人再次焚香祭祀,之后将糖果在烛火上烤化,随手抹在供奉灶神像之处,口中念道:“大口小口,一月三斗,上方爷问您,您老人家一不知二不晓,不要给上方爷嚼舌头。”祷告毕跪焚黄表,取下灶神像与黄表同焚,随后燃放鞭炮,送灶神上天。扫房“送灶节”之后,彻底清扫室内外是每家必做的一件细致又辛劳的事。时间有的取单日一三五七九,有的取双日二四六八十。按老辈人说法,“年”原是一个怪物,喜入脏室为患,故在节前将自家室内外清理安顿得整洁有序,窗明几净,以绝“年”的入侵降灾,如今多取除旧布新之意。{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
梦里炊烟
昨晚进了一趟山,在老家的庭院里,看家人们烧烤,听涧鸣松涛,有一种归隐田园的感觉。我知道我们就是田园人,没资格去谈归隐山林,但是,回到县里的家,却睡意全无,好像故乡的魂在召唤我,就是勉强睡去,梦里也满是,那袅袅升腾的炊烟。{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
乡情乡愁重了浓了,爱回忆过去了。刚刚走过半百的自己,从各方面都显示出衰意,吃不动喝不动,不想走不想逛,总是爱一个人独处,静静地坐在夕阳下,看远山由明而暗,最后天地馄饨一体,然后思考:我究竟在哪里? 我只知道自己来自大山。自己的名字里有个“玉”字,其实我明白,山里的石头多,大的小的,成型的没形的,那叫一个漫山遍野,你随便一坐,屁股下边准有一块石头,锋利的石刺,会让你的屁股蛋蛋生疼。当然,玉也是石头,石头也可能是玉,只不过玉是石头中的精品罢了。父亲读过几年的书,也算山里能识文断字的人,平时还研究点“奇门遁”“桃花镇”,有时候还能蒙对人和事,所以除了看病之外,也给人掐个字、算个命、测个风水,都是人找到家里来,要费尽唾沫求他算算,他才给人家说上一两句,既不主动出击,更不出门做活。我问为什么,父亲说:风水先生,没本事,人不敬;有本事,对后代不好。我学过历史,我知道韩信、诸葛,也知道袁天罡、李淳风,着实没听说过,他们的后代有出息的。我父亲给我起名,带一个“玉”字,我想就是让我成为他老人家眼里的“宝贝”,寄托了他的心愿,可是冥顽不化的我,有如顽石,确实没给他老人家争上气!
小时候生存的地域是穷山恶水,生活的品质是一穷二白。没吃饱过,没穿暖过,也没有太多的喜乐故事。对穿心店遗址上的青石很厌恶,经常摔跤,摔得满身的伤痕,而对茅屋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绕着房屋跑,远远近近地端详,仔仔细细地看。
每天早上,鸡刚叫第二遍,母亲就起床,到河里取水,到山墙外抱柴,将家里的锅灶点燃,开始准备早饭。柴火干的话,一点就着,如果是才砍回家的柴,难点火,弄得是满屋子的烟,呛得母亲流泪,呛的没起床的人咳嗽,也就睡不成了,陆续起床。我呢,在未上学之时,也不睡懒觉,嫌屋里呛,跑到外面去。这时,我就发现,那些烟从房屋的四周漫出,在屋顶上聚拢,一点点,一丝丝,一团团,拧成了一个结,在无风的时候,袅袅上升。忽然,一阵清风徐来,烟就随着风在摇摆,在起舞,在变幻,没有一个定形。
中午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关注屋顶的炊烟。到了下午放学后,我和哥哥要完成定量的任务:每人拔一笼猪草;每人刮(去皮)一盆洋芋;每人烧一个火炕,才能出来玩耍。一般父母回家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这三件事,母亲开始烧锅做饭了,我们也就出去,在外边疯一阵。这时,我又发现,晚上从屋里出来的烟,和早上又有所不同。天色慢慢暗下来了,烟也没有了亮色,和周围混为一体,只是浓淡有别,其他的就是和坡上的树,山上的石,搅和成一个颜色,没有灵动,却有厚重,增添了几多神秘。
看着看着,母亲的声音就从屋里传出来“玉,回来吃饭!”我们也就结束了仰望,就回到了屋里。在弥漫着柴火烟味的灶台前,端起母亲盛给的饭,囫囵一下,就跑到了肚子里,饭的味道没顾得尝就没有了,只能舌头狠劲地舔嘴边的饭粒,才有时间回味刚才吃的是啥!
后来出山了,在山外的大地方过日子,一座房连着一座房,一个村连着一个村,当家家做饭的时候,整个村子上空,就笼罩着炊烟,形同一个巨型锅盖,却缺乏层次性,显得美感不足,境界不高。在休假的日子里,你随便走进那座大山,准能看到山凹凹里的人家,就那样稀稀朗朗的排布在山梁上、山涧里,一股炊烟从屋子里出来,就像老人家的旱烟锅,吧嗒吧嗒地往外冒,一会儿就由小到大,又细变粗,形成股,缠成麻花儿,向山坡上飘去,和田园山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副写意派的焦墨画。
今晚看到赵先生文字,我就想到了故乡的炊烟。是呀!故乡的烟,确实生于大地,但它向往着天空,尽管出身卑微,但不想平庸。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天上云朵,绝大多数人,是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就是茅屋里的有生机的炊烟,慢慢聚拢,慢慢生长,扶摇升腾,就会有机会和云比肩,成就梦想。 写着写着,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想,梦里依稀的仍然是,故乡的炊烟,在曼妙升腾,如诗如画„„
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篇六
祭灶节的调查报告
祭灶的风俗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2012年2月
二 调查对象:山东农村的地区
三 调查的方法:
总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学的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改进措施。具体的方法有:
1、访谈法:实地去采访一些农村的人们了解他们对祭灶节的认识,听他们讲一些传说故事,采访的人群主要是60岁左右的老人。
2、文献法:通过深入广泛调查,收集背景资料;通过上网查阅相关文献,从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不断充实自己的文献档案。
3、观察法: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可以看出民俗在生活层面的体现。
四 调查目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财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弱点。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保护民族文化日显紧迫,希望通过调查来加强对风俗文化的重视。{二十三祭灶官作文三年级}.
五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从民间传说,及其在生活方面的体现如对联和饮食)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有些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也有吃面条的习俗,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在人们的心中只是一种信仰或者是崇拜的意思所以家里都会比较注意一些讲究。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
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每年这个时候都特别热闹,家家都忙着打扫房子,可以说是大扫除,全家总动员,大人小孩全都忙了起来,很是有一种过年的气氛。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出去旧的一年的一切,打扫干净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辞旧迎新的意味在其中。
在祭灶的时候会很有一些讲究,有些时候感觉挺迷信的,在城市这些风俗习惯渐渐被遗忘,在农村特别是到了腊月,大家都在忙着过年,最热闹的也是这个时候,祭灶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文化,有传统的文化在其中蕴含着,在不同的地方习俗会有差别但是只是稍有不同,大的方面还是一致的。比如北方吃面食,南方的人就会吃一些年糕之类的食物。
六 调查的结果及体会
祭灶的风俗习惯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农村直到现在还传承的很好,好多类似的风俗习惯也只能在农村找到一些遗迹,越开放的地方越来越不注重这些风俗,越是贫穷开放程度低的地方就会越重视风俗习惯,传统的文化保留的相对比较好。就从年龄而言,比如说在我家我的父母还是比较传统的,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好多的忌讳之类的,但是就我这一代而言好多的东西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会特别去注意或者是刻意去做,对于老人来说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这是他们心中的信仰,认为不这么做神就会惩罚的。
我个人认为即使在现在文化之间不断地交流和互相融合,我们传统的一些风俗文化还是应该继续传承的,不应该随着是时代的发展被渐渐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别忘了自己的文化,不然真的是媚外,文化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各个层面不是说非得从书本上来,无形的文化一旦消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年轻人应该去了解风俗文化,不要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是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有些活的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要去了解并影响身边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和价值,龙胜县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比如 一坚持群众文化路线,相关文化部门组织农村业余文艺汇演。使农村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强了农民大众对风俗文化的重视。在与此同时在农村农民自己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在节日到来之前,农民自编自演,绝大部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体
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