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文化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8-06-18 点击:

中国对联文化篇一

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

校本课程系列一

中国对联文化

编者:崔亚红

目 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讲 汉字与对联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第十二讲

对联定义、类别 对联的美学价值(上)对联的美学价值(下)对联句式 对联句法、结构 对联鉴赏与创作(一)对联鉴赏与创作(二)对联鉴赏与创作(三)对联鉴赏与创作(四)对联收集与交流(一)对联收集与交流(二)

2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3

《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 课程来源:原创 授课教师:崔雅鸿

教学材料:①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②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 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 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 2对联定义、类别 3对联史话

【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 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 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 5长短联的划分

【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 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 2对仗工整

4

3文意切题

【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3在三七结构 4用韵联

5哀感顽艳的挽联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9昆明大观楼长联

【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 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对联创作并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5

中国对联文化篇二

【中国风杏猫网】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风杏猫网】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 + 千古对联 + 千古不对之联 + 古诗欣赏 古风杏猫网整理

对联:

中国对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究竟出自何朝何代,已有考无信,不必劳神追究。余只从平素收集的对联中挑出自己喜欢的几幅,与大家共同欣赏、品味。

据说:元朝末年,陈友凉、朱元璋等义军把蒙古人赶出长城以北。时陈友凉军马远强大于朱元璋军,但朱元璋认为,自己坐拥天下已指日可待。一日,朱元璋脱去战袍着微服千里迢迢只身前往重庆,考察是否有帝王之气。某天中午,朱元璋看见前面远处山坡上一棵千年古树,树下一老人面向重庆盘腿而坐,闭目养神。就想上前去问路,等走到老人背后,见重庆已历历在目,心里不觉一阵欣喜,竟脱口说出: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联)

老人听后文丝未动,眼睛都没睁一下,随口回道:

一人为大 大人大义大明君 (隐者联)

朱元璋听后惊出一身冷汗,心想:他怎么知道将来的国号是大明,又怎么知道我就是大明的皇帝。朱元璋赶快连连作揖,绕道走开,寻思:文人,真天下之大患也。老人一句下联,为朱元璋日后制造文字狱诛杀天下文人埋下了祸根。

想明太祖出身寒门,放过牛、出过家,大字不识几个,却天赋深厚文字底蕴,必神人也。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道出上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 日月争光 (朱元璋联)

意为:浩瀚天空二子争风,朱元璋将与陈友凉争天子之位。刘伯温随即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 风云际会 (刘伯温联)

意为:战将云集声势浩大,两军对垒,少不了一场恶战。一君一臣,一出一对,身份地位清晰分明,用语比喻恰当绝妙。{中国对联文化}.

明朝时期有一宰相解缙,年少时虽家境贫苦,却博学多才、出口成章。一天,宗族祠堂举行祭礼,解缙也想去看看,刚要进门,被族中富人拦住,让他走旁边小门,解缙不从。族长走过来说: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上,就从正门进,否则,从侧门。说比,道出上联:

小子无才嫌门矮 (族长联)

解缙听完一脸不屑,随口应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解缙联)

解缙反对下联,气贯长虹,更衬托出年少气傲的宏大志向。

郭沫若先生也曾是一天才少年。幼年读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偷吃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没人认帐。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若能对上,就免责罚。说完,写出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 不知是谁 (私塾先生联)

郭沫若沉思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 必定有我 (郭沫若联)

先生一听非常高兴,惊慕其才华,就免除了对偷桃学生的处罚。

香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世纪末曾出一上联,并在某媒体上公开承诺:有对出下联者,愿赠送有金庸亲笔签名的全套精装武侠小说。金庸先生上联:

冰较冰之冰 (金庸先生联)

第一个冰指:冰块。第二个冰指:冰水。第三个冰,意思:寒冷。匆匆数年,无人能对。2003年春节,一在深圳打工的湖南仔把此联说给他曾作过私塾的爷爷,并说无人能对此联,他爷爷听后说道:这还不简单,随即对出下联:

墨比墨之墨 (私塾老人联)

第一个墨指:墨定。第二个墨指:墨汁。第三个墨,意思:黑。打工仔说要把拿给金庸先生和相关部门评定。其实,评定结果没出来之前,牧风已有结论:好联!

古人不管婚丧嫁娶、庙会节日、亲朋聚会,吟诗作赋、题联对答,尽显温文而雅,连骂人都颇具学问

众所周知,清朝纪晓岚铁嘴钢牙,才高八斗,学识渊博。一日,纪的两个宗族侄儿在庙前爬树玩耍,庙里的老和尚看到后想戏弄他们一番,便出上联要哥俩对下联:

二猿伐树 看小猴子如何下锯(下句) (和尚联)

俩侄无以对,纪晓岚刚好路过此处,听罢对出下联:

一马犁田 瞧老畜生怎样出蹄(出题) (纪晓岚联)

和尚听罢,自觉无趣地回到庙里。

从前有一名叫段稀的私塾先生爱寻花问柳,偶然一次机会,得知一学生的姐姐唐桂颇有才华。便生歹念,几番题联挑逗唐桂碰壁后心仍有不甘,一天他以家访为由到学生家想会会唐桂。始逢唐桂做完事在拍衣挠痒。先生上前随口说出上联:

抓抓痒痒 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 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 越痒越抓(私塾先生联)

唐桂知道先生上门不怀好意,当即对答: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不生不死 不死不生 先生先死 先死先生(唐桂联)

言罢,先生面红耳赤,尴尬难当。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是个歧意词组。先生第一层含义表示先出生的人,第二层含义表示老师。

对联不在乎字多少,主要看它的外部结构和内在含义。在这给大家推荐一幅不知出处的对联,别看它总共只有十个字,内涵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容:

上联:烟锁池塘柳{中国对联文化}.

下联:炮镇海城楼

“烟锁池塘柳”表现一种景色,不用解释,一看就懂。“炮镇海城楼”气势宏大,同样表现一种景象。此联妙就妙在它的偏旁部首,上下联的偏旁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规规矩矩,乾天坤地、宇宙万物融会其中。

1943年薛觉先排三国题材新戏《乔小姐三气周瑜》,为了造势,题一上联在报上征下联。此举在当年引起很大震动,前后得下联1500余幅,其中一幅最为赏目:

{中国对联文化}.

上联: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俏脸

下联: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乔女天生娇媚,非常讨厌胭脂弄脏漂亮的容颜。娇是乔女的形声组合,乔女又是三国时期东吴乔太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的和称,大女嫁于孙权,次女嫁周瑜。二女倾国倾城,美艳天下,长令曹操垂涎,曾筑铜雀台以待之。

孔武就能制止争斗,不用铜铁打制兵器。武是会意字,止戈的变体组合,这幅下联在当时被普遍看好。

我国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古城通州,当地人一分为二,有南通州和北通州之称,不管是南通州还是北通州,统称通州,因此,当地有一幅叫得响的对联:

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幅对联看似简单,仔细揣摩却有一番情趣,尽管下联的当铺小了一点,却也对得工工整整。

余在广州生活数年,去过近百个祠堂,看过数百幅对联,皆不出:山长水远,源于一脉。树有千枝,同系一根之类,无甚新意。惟太和谢家桩对联别有韵味,让人过目不忘,偶有所思。

(上联)池上鹅毛传令绪 (下联)堂前燕翅带春晖 (谢家桩原联)

(上联)阶前孤木望远路 (下联)砌下落叶探春音 (乔天正仿题)

寥寥数字道出谢家曾经显赫地位。牧风梧桐看毕,天已色暮,朦胧中一袭冷风,一派雨雾。天井内靠西侧有一棵小树轻轻摇曳,若大的庭院亦显异常清冷。独处台阶,品联顾景,若有所悟,随即两联两仿:

(上联)诗题红叶韵常清 (下联)头簪紫荆花正茂 (谢家桩原联)

(上联)梅沾翰墨千般秀 (下联)诗题荷蕊万品芳 (乔天正仿题){中国对联文化}.

千古对联:

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且不知其妹苏小妹也是一代天娇、满腹锦伦。一日,苏东坡和苏小妹在后花园品茶赏月,苏东坡有意试小妹才华,便出一上联:

水仙子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联)

上联十四个字用了“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词牌。苏小妹一时答不上来,此时碰巧侍女托盘送茶过来,苏小妹顿时感悟,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小妹联)

下联亦用了“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工工整整,妙不可言。

苏东坡在被贬杭州期间,一日到某寺庙进香,其随从对老方丈说:这位施主来拜望方丈。方丈淡淡地说:坐,茶!随从接着说:这位是杭州新任官员„„ 。方丈脸上有点起色:请坐,敬茶!等随从说出苏东坡的大名时,方丈肃然起敬,露出喜悦之色:请上坐,敬香茶!等苏东坡进完香要离开寺院时,老方丈不失时机地上前表示想让苏东坡为寺院题幅对联,以宏扬寺院名声。苏东坡欣然同意,提笔一挥而就:

坐 请坐 请上座

茶 敬茶 敬香茶 (苏东坡联)

苏东坡巧妙地用方丈初见自己时的三种不同的语言和表情作为上下联,来讽刺出家人的虚伪和势利。方丈看后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成都望江公园有一宋代上联,千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

望江楼 望江流 望江楼上望江流 江楼千栽 江流千栽 (宋代)

直到民国年间,四川有一地主子弟游西湖时,恰逢西湖干涸,见湖底有一古井,井旁倒着一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古井映月。顿时来了灵感,于是一幅千古孤联,有了下联:

{中国对联文化}.

映月井 映月影 映月井中映月影 月井万年 月影万年 (民国){中国对联文化}.

此联工整严谨、精妙,堪称绝对。当代也有众多文字爱好者对出下联,感觉也很不错。{中国对联文化}.

千古不对之联:

宋代有一秀才饱读经书、才华横溢,吟诗作赋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一日晚上在与其妻子闲聊时忘形夸下海口:天下无我不对之联。其妻也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听后顺口说出上联: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格亮 (宋代联)

秀才听后呆坐良久,无言以对,一日,两日。一年,两年,千年,至今仍无人能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页,广州一家公司以每幅下联十八万的重金,为数幅千古绝联征集下联,其中

中国对联文化篇三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和对联文化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对联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 尤眨 馨研绿一痪煞 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对联的种类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一)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二)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三)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四)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五)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三、对联的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汉字与对联之间的关系

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

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型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般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字形。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

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日本从古代到近代,大力推行汉化文化,什么都向中国学,他们的优秀汉学家甚至具备写律诗和骈体文的能力,可是中国明代以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对联,在他们那里没有流行起来。这是因为对联是汉语对偶修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非汉语系统的人学习起来究竟太吃力了,不容易被普遍接受。而对联是一种社会性实用性极强的文体,需要得到社会上公众的认可与爱好。要想让日本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对联当成一种人际关系交际工具,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太吃力了。当然,在中国对联大流行的时代即明清两代,日本已经逐渐开始向西方学习了,这也是另一个社会原因。相对来说,那时候的朝鲜半岛地区还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打算,仍然一心一意地面向中国,因而他们接受对联这项比较新鲜的人际交往工具,使用得相当普遍。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汉字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无疑是神奇而美丽的,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魂牵梦绕的中华魂。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舟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它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国对联文化篇四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高一三班组

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 赵鑫

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

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最早的一副对联 公元 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 桃符板 ” 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或者与它密切相关。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

6.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7.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8.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对联的历史起源,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中,如:“渺能视,跛能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易传》中,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有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 、“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等等。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

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中国对联文化}.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从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

中国对联文化篇五

中国雅致对联200首

中国雅致集联200条,书法创作必用、实用、常用! 1 新诗如洗出 好鸟不妄飞 集苏东坡杜甫句 2 松柏有本性 园林無俗情 集劉公幹陶潛句 3 各勉日新志 能為歲寒姿 謝康樂苏东坡句 4 明月松間照 春风柳上歸 集王維李白句 5 雲山起翰墨 星斗煥文章 集王塘杜甫句 6 讀书因閱画 7 翰墨三餘隙 8 天晴一雁遠 9 彈琴復长嘯 10 春耕庶秋獲 11 月下飞天鏡 12 草聖秘難得 13 飞文何灑落 14 长歌尽落日 15 野竹分青鈣 16 飞鸟逐前侶 17 夕來秋興满 18 林烟橫積素 19 水閒明鏡轉 20 秋山宜落日 21 起舞拂长劍 22 长劍一杯酒 23 暗水流花径 24 素琴將暇日 25 江城带素月 閒坐但焚香 波塘五月秋 海闊孤帆遲 讀书乃隱居 茶興復诗心 雲生結海樓 诗人思無邪 搖笔起风霜 杯古醉餘筋 疏楊掛绿絲 好蜂隱半觀 朝坐落花間 溪月湛芳尊 山逐泛舟行 春思結垂楊 贈言摟寶刀 孤篷万里征 斜陣轉树腰 佳句染華箋 风岸叠青琴 诗品集联 诗品集联 集李白句 诗品集联 诗品集联 诗品集联 诗品集联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诗品集联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集李白句 集杜甫句 集杜甫句 集杜甫句

26 雪雲虛点綴 詞气浩縱橫 集杜甫句 27 山晚浮雲合 江鳴夜雨懸 集杜甫句 28 风鴛藏近諸 宿鴛起园沙 集杜甫句 29 粉牆猶竹色 虛閣自松声 集杜甫句 30 江山九秋後 风月六朝餘 集杜牧句 31 人分千里外 興在一杯中 集李白句 32 秋草靈光殿 33 樓看滄海日 34 人烟含懦柏 35 树交花兩色 36 江山晴謝眺 37 江树临洲晚 38 气蒙楊柳重 39 霜空極大静 40 碧知红外草 41 霜蹄千里駿 42 晓日寻花去 43 天勢圍平野 44 露晓红兰重 45 风暖鸟声碎 46 蟄龍三冬臥 47 水声巫峽裡 48 丹霞夾明月 49 树木發春華

50 书亂誰能識 寒雲曲阜城 门聽浙江潮 秋色老梧桐 溪合水重流 草木媚丘遲 沙禽对水寒 寒勒牡丹遲 寒月带江流 红見海东雲 风翻九霄鵬 春风带酒歸 河流人斷山 雲晴碧树高 日高花影重 老鶴万里心 山色夜郎西 華星出雲間 清池激长流 诗成覺有神 集韓胡句 集宋之問句集李白句 集蔣列句 集張子容句集劉长卿句集劉得仁句集張說句 集杜甫句 集杜甫句 集李廊句 诗品集联 集许渾句 集杜茍鶴句集杜甫句 集李嘉枯句集曹玉句 集曹子建句集杜甫句

51 幽事供高臥 清风獨杖葵 集杜甫句 52 清风左右至 苦調短长吟 集杜甫句 53 倚杖看孤石 开林出遠山 集杜甫句 54 野雲低度水 老树飽經霜 集杜甫句 55 晓星正寥落 晨光復映濟 集謝眺句 56 绿水绕飞閣 青天掃画屏 集李白句 57 红顏愁落日 白雨映寒山 集李白句 58 江湖白秀色 山水多奇蹤 集李白句 59 湖清雙鏡晓 濤落浙江秋 集李白句 60 登妒望遠水 拂劍照嚴霜 集李白句 61 风声度竹有琴韻 月影寫梅無墨痕 清閒 62 室有芝兰气味別 胸無城府天地寬 清閒 63 莫放春秋佳日過 最難风雨故人來 清閒 64 春雨一联苏子賦 秋烟半壁米家山 清閒 65 閒看秋水心無事 坐对长松气自豪 清閒 66 世間清品至兰極 賢者虛怀與竹同 清閒 67 林花径雨香猶在 芳草留人意自閒 清閒 68 疏影橫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黃昏 清閒 69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清閒 70 杯沾花露留佳客 案接雲山檢异书 清閒 71 詞源倒傾三峽水 笔陣橫掃千人軍 清閒 72 名画要如诗句讀 古琴兼作水声聽 清閒 73 每聞善事心先喜 得見奇书手自抄 清閒 74 濁酒苦無奇十贈 著书恐有後人思 清閒 75 右軍书法晚乃善 庚信文章老更成 清閒 76 自喜軒窗無俗韻 亦知草木有真香 清閒

77 背树樓高迎月早 临湖窗小佔山多 清閒 78 偶呼明月問幹古 曾拜梅花共一山 清閒 79 興酣落笔搖五岳 游倦閉门图九小 清閒 80 間苑有书皆附鶴 春城元處不飞花 清閒 81 书到精絕方弄險 诗窮賽滯更吟豪 清閒 82 重簾不卷香留久 古硯微凹聚墨多 清閒 83 文章真處性情見 84 庭前细雨东城竹 85 看竹客來雙履雨 86 愛竹不除當路筍 87 奇石尽含千古秀 88 静夜不嫌鱼讀月 89 秀水绕门藍作带 90 兩三竿竹見君子 91 书因鸟跡方成篆 92 得好友來如对月 93 书分貝法中郎秘 94 一簾风月王維画 95 鄭虞三絕诗书画 96 雨醒诗夢來蕉葉 97 万窒松声山雨過 98 山川佳色澄懸鏡 99 风月有情常似舊 100 几上江湖书一卷 101 花木清香庭院翠 102 春庭草色和烟暖 談笑深时风雨來 池上清风茂叔蓮 寻诗人坐一庭秋 藉花留得礙人枝 异花长佔四时春 閒时還愛鸟談天 遠山當戶翠為屏 十万卷书恩古人 文是龍心不待雕 有奇书讀勝看花 賦就三都左氏雄 四壁雲山杜甫诗 坡老一生儒佛仙 风载书声出藕花 一川花气水风生 松竹清陰静讀书 丹青妙處不可傳 窗前燈火夜三更 琴书雅趣书堂幽 午夜书声带月寒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103 吟成不覺野花语 睡起忽聞山鸟鳴 清閒 104 新诗好酒能留客 奇石名花不贈人 清閒 105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與孤鴛齊飞 清閒 106 閉戶著书真歲月 揮毫落紙如雲烟 清閒 107 一寸春心红到老 半生诗思冷如斯 清閒 108 古拓況餘仁壽字 隸文猶刻建安年 清閒 109 世無遺草真能隱 110 岩边树色含风冷 111 怒潮上岸月如水 112 百草蕭条知秋肅 113 雪山草堂讀周易 114 一池秋水半導影 115 吉金樂石有真好 116 蒼龍日暮還行雨 117 騎驢應為寻诗出 118 门掩梨花深見月 119 飞電流雲絕满灑 120 聊將清寒人诗律 121 懦盤甚得珍饒味 122 曲径烟深寻古剎 123 雨過興來临竹圃 124 望月怀人书簡密 125 座右图书娛画景 126 梅橫画閣有寒艳 127 书窗正对雲洞啟 128 清和法书趣高古 山有名花轉不孤 石上泉声带雨秋 黃葉下山秋满天 万山崔遠逐日佳 梅岭古剎閱金經 百葉蓮花十里香 讀书校碑無俗情 老树春深更著花 放鶴還知有客來 寺藏松葉遠聞鐘 野鸟游鱼信往還 偶緣疏拙得天真 逞翰當思秋菊花 高城月朗聽径文 雪晴淡墨点梅花 长歌对酒墨華新 庭前松竹蘊春风 雪照书窗生夜明 丛菊初傍幽皇藕 激扬文章理意擠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清閒

中国对联文化篇六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系列一

中国对联文化

编者:

目 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讲 汉字与对联 第二讲 对联定义、类别 第三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第四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下) 第五讲 对联句式 第六讲 对联句法、结构 第七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一) 第八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二) 第九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三) 第十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四) 第十一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一) 第十二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二)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 课程来源:原创 授课教师:崔雅鸿

教学材料:①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②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 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 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

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 2对联定义、类别 3对联史话

【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 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 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 5长短联的划分

【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 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 2对仗工整 3文意切题

【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3在三七结构 4用韵联

5哀感顽艳的挽联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9昆明大观楼长联

【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 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对联创作并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第一讲 汉字与对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对联与汉字的关联,并介绍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粗浅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所以说,对联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

上一篇:东坡文化策划书
下一篇:二年级小金鱼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