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2-03-22 点击: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济源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济源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2月9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素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积极应对,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288.3亿元,增长14.8%,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08亿元,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3亿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2亿元,增长24.3%,增幅居全省第1位;进出口总值完成14.99亿美元,增长36.9%。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12.3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10.8%。

——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6.12%,削减化学需氧量1800吨、二氧化硫2万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连续三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9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76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5.5%;城镇化率达47.5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一)项目建设有效推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优化、积蓄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职能部门推进项目的责任,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中交办,认真做好项目审批、银企对接、用地保障、施工环境等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30个,完成投资130亿元。济晋、济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坛山供水工程竣工通水;市图书馆、游泳馆建成投用;豫光30万吨电锌二期、济钢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联创20万吨树脂粉、济煤10万吨电解铅、石晶光电石英元器件、五三一水泥粉磨站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沁北电厂三期、河口村水库前期、蟒河口水库、豫光8万吨铅熔池熔炼、恒通50

万吨树脂扩改三期、豫港60万吨捣固焦扩改、中原特钢综合技改、金利废旧蓄电池回收、万洋10万吨再生铅、科技馆-城展馆、市委党校、世纪华城等项目加快推进;500千伏济源变电站、济阳高速公路、金马捣固焦二期、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有效推进。

(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5000万元,兑现粮食、农资、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6205万元,深入实施“3581”农民增收计划,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新增薄皮核桃6万亩、温室大棚1731座,新建、改造养殖场区121个,引进柳江禽业、双汇集团、澳源牛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认证、认定无公害农畜产品及产地26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虎岭、玉川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获得省政府批准,虎岭、玉川产业集聚区新建道路13.8公里,铺设管网17.2公里,中原特钢产业园、中博多晶硅等项目进驻并开工;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揭牌成立。开展工业企业“四赛”活动,实施“十强十高”扶持政策,推动工业企业扩总量、上规模、抓创新、上台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4家,比上年新增21家,其中豫光、济钢超100亿元,7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强企业,豫光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全市铅锌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上市工作,恒通化工、豫光金铅与太行水泥实现战略联合,中原特钢进入上市审批程序,清水源进入上市辅导期,金利铅业完成上市资产评估。坚持以全民创业为重要抓手,以做大做强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767家,接待国内外游客249万人次,中原国际商贸城、国际时代广场、建业新天地步行街等大型商贸市场建成营业。着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加强融资、优化服务、强化保障、调减税费等八项措施,对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2850万元,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抓住被列为省国有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试点市的机遇,出台优惠政策,推进银企对接,促成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1.45亿元。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全市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5项、省级科技计划20项,8家企业主持或参与了23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6种产品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中原特钢新建了“河南省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5%。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监测管理、指标统计体系建设,实施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12个、节能技改项目18个,完成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2个。豫光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济钢、金马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金利、万洋等铅锌企业建成低能耗生产线,恒通隔膜法烧碱生产工艺全面淘汰。

(三)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条13.4公里,北海路、愚公路全线贯通,新增供水、供暖、供气管网29.1公里,新装背街小巷路灯2500余盏,安装雕塑小品17组,加快推进黄河路污水管网改造、蟒河下游治理,医疗废物

处理中心正式运行。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2个,完成投资1.8亿元。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小城镇和组团建设步伐加快。3个组团建设加快实施,水资源开发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完成。开展了2次小城镇建设大观摩活动,推动了小城镇快速发展。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75项,完成投资3.5亿元,镇区水、电、路、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敬老院、卫生院、汽车站等公用事业建设得到加强。在各镇设立了城管派出机构,小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和“双二十”培强帮弱活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突破3亿元,再创新高。新建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6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自来水“村村通”;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18公里,居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5%;实施旧村改造29个村,迁户并村搬迁874户3690人;新建大中型沼气池75个、户用沼气池8115座;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07家、农家超市134个;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宽带,新增村(居)信息服务点484个;10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达标,新建绿色家园村100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坚持开展“3+1”工作,新增造林绿化931万株;完成重点水利工程31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开发整理土地1.5万亩;干道沿线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出台“放权强镇”政策,充分调动镇(街道)抓发展的积极性,镇域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联合年检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豫光集团辅业分离改制、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环卫体制改革完成。政府部门中层干部轮岗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职称评聘改革不断深入。土地流转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活动,在香港、深圳、郑州等地分别举办了水资源开发项目说明会,组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中部博览会”、“第五届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河南•广东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举办了“百名豫商看济源”等“请进来”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7.4亿元,增长28.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55万美元,增长28.9%;实施外来投资项目198个,新增外来投资企业60家,总数达271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五)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投入资金3.58亿元,办好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20件实事,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在实现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出台《济源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已参保3.96万人。城镇职工保障体系逐步延伸到中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企业五项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万余人次。新农合资金配套标准提高,参合率达98.3%,大病补助封顶线达3

万元。城乡低保扩面,发放低保金2438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省最高。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推进,首批48套廉租住房建成投用,对2613户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266万元。完成“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术培训1.5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提高就业资金补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帮助11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兴豫之光”人才计划全面实施,区域性人才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智力引进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被列为全省首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市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沁园中学开工建设,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制度全面落实,提前半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高招本科上线人数再创新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体育工作体制进一步理顺,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中央一套两次播出,豫剧《愚公移山》获省文华大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迁建加快推进,改造镇卫生院2个、农村标准化卫生所192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免费婚检和出生缺陷干预,低生育水平持续巩固。农村药品实现全额配送,新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32个,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妥善处置含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3个城市社区、22个农村社区建设得到加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序开展,统计“经济气象站”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档案馆被评为全省首家国家一级档案馆。积极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达4039万元,援建过渡安置房300套。人防、民族、宗教、残联、气象、史志、侨务、外事、河务、无线电管理、应急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安全稳定、廉政建设等工作扎实开展

深入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全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克井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邵原镇、思礼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国税局、工商局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明显提高,满意率达98.5%。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和普法教育活动,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率先在全省完成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指数全省第一。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和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有力保障了社会稳定。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隐患集中交办和行政问责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军转干部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及优抚、双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市人武部被济南军区表彰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公务人员问责暂行办法》,开展干部作风季度评议活动,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改革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大事多、{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喜事多、难事多、攻艰克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镇镇通”高速公路、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的一年,是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对外知名度显著提升、民生显著改善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坚持应对挑战和抢抓机遇相结合。在罕见的挑战和困难面前,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辩证地看待危中之机,强化机遇意识,培育竞争优势,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着眼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统一。在办好要事、急事、难事的同时,着力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四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协调。注重把发展成果用于改善民生,全面把握群众需求,加大财政投入,找准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五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加强政府建设相结合。坚持把“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六新”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两转两提”工作密切结合,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更加紧迫,节能减排任务更重;二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需要更加关注改善民生;三是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监管亟待进一步加强;四是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还不同程度存在困难和问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09年是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难以预料,加快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同时,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加速转移,加快发展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为我市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务必要强化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挑战,着力培育优势,力争经过新一轮调整,使综合经济实力有一个大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许昌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11日在许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许昌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 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回顾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中共许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内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过去六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六年。预计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717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15900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2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亿元,是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8亿元,是2000年的3.9倍,年均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元,是2000年的

2.1倍,年均增长12.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4.7亿元,比2000年增加23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3.4亿元,比2000年增加162.6亿元。

过去六年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六年。六年间相继开工建设了481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94亿元。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城三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电力装备、烟草、金刚石及制品、发制品、食品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许继集团为依托的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落户我市,许昌经济开发区等9个工业集聚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黄河集团等5户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名优产品74个,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建设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建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各类项目147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市”;优质小麦、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20万亩、59万亩、38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交通能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许平南、许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省道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644公里;禹州电厂一期建成运营,东城区热电厂开工建设,全市年发电能力比2000年增加了4.2倍;煤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许昌学院新校区、市疾控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顺利实施,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过去六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修编了《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理顺了市区规划管理体制。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建成了环城快速通道、市区污水管网环通、天然气利用等120项重点工程,新建、改造、整治了一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游园广场和居民小区,累计完成投资101.6亿元。集中开发建设了东城区,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市区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4%。“创三城”活动扎实有效,“碧水蓝天”目标基本实现,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县(市)城区建设步伐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建设特色明显。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445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1处,解决了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建成沼气3.2万口。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建成标准农家店426个,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六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六年。预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2000年增加4599元,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4188元,比2000年增加1688元,年均增长9%。实现了农业税全免,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政策性减

轻农民负担8.4亿元。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16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7万个,8.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制度等稳步推进,建立了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坚持每年为群众办成一批实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过去六年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六年。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迈出坚实步伐,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资、粮食流通等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加强执行力建设,政府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事项由2000年的2035项精简到257项,精简比例达87.3%,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网络。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7.2%提高到68.8%。注重利用资本市场,境内外上市公司发展到5家。六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值20.5亿美元,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

过去六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六年。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成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69项,申请专利185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荣获“全国科

技进步先进市”。“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农村中小学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造D级危房16.4万平方米,享受“两免一补”的贫困家庭学生达到41.3万人次。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较快发展,组建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师专升格为本科许昌学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地防控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较好地开展了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72个,建成了市中心血站、市紧急救援中心等15个医疗卫生项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新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腊梅文化之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6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民族宗教工作成绩显著,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审计、统计、广播电视、体育、外事、侨务、档案、史志、人防、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过去六年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六年。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创建省级以上文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郭庚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年初我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大量农民工返乡,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齐心协力,拼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重大胜利,在逆境中迈出了中原崛起新步伐。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持续发展态势向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深入展开,一批重大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77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城镇化率达到37.7%,提高1.7个百分点。2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授权量首次超万件。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调控目标

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分别实际增长9.9%和7.5%。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状况继续好转,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在金融危机冲击、各类矛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稳定。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特点,围绕保企业、扩内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出了应对危机的“组合拳”,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环环紧扣、锲而不舍、果敢应对,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1%回升到全年的14.6%,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成功实现“V”形反转。着力服务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结构性减免

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60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投资需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8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8个领域开工建设了63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郑西客运专线等80个重点项目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实现黄河以北连线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220千伏以上电网1804公里、大型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长输管道1360公里。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政策,全省实际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8.4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70.7亿元,440多万农户受益;商品房销售面积4337万平方米,增长35.9%。保障要素供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68.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42.4亿元。

新设立492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470亿元,增长2.4倍。整理开发复垦土地167.1万亩,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积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各级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转入政府性优质资产85亿元,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完成产业集聚区投资2479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完成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34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布局规划和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郑州新郑机场核心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郑汴新区、洛阳新区及许昌、新乡、焦作新区规划启动实施。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郑汴物流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以及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城际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规划。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1%。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质检中心。2人当选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方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项目178个,完成15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全面开展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自动监测体系、874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成投用。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715万亩。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9%和6.68%,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责,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发展形势良好。重灾之年粮食再夺丰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商丘、安阳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89个县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面对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改善和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4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0万吨、383万吨和282万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31.6亿元,增长31.3%。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82万户。新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调整为两年完成,移民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规范省级审批职能108项,取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3780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战略重组深入推进,重组效应逐步显现,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800亿元。112家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基本完成。成功组建省铁路投资、交通投资、水利投资、国资控股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编制实施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年度任务,21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突破。省辖市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整合。

同时,成功实施燃油税费改革,158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启动实施。设立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新乡统筹

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适时启动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织开展中原文化澳洲行、港澳行、台湾宝岛行和东南亚招商、专项产业承接洽谈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促成了一批战略性合作重大项目。积极推动省部合作,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B型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批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省外资金2202亿元,分别增长19%、19.1%。

(五)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筹措财政资金512亿元用于“十大实事”,比上年增加4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促进就业。多策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困难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5.7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9.6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950万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基本解决,新增转移就业103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企业养老保险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22元,应保未保城镇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4.3%和83%。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继续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4.2%。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000多万农民受益。新增廉租房13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21.6万平方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兑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增加农村特岗教师1万名。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加快,河南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积极推进。推动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职招生规模73.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人数。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建成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新建11所市级中医院、50所县级医院、103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5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建成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21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落实,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1%和25.6%。推进平安河南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开展机关干部下访、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六)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活动,持续推进“两转两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公布

行政规章6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取得新进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体育、测绘、地震、人防、社科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援助四川江油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应对危机的重大考验中,我们努力坚持了以下几项指导原则:坚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扩内需、拓市场、保增长的即期措施,还是调结构、促转型、保态势的长远谋划,都注重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保增长、保态势与保民生、保稳定相统一,把扩大投资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生活在危机中总体上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在危机中没有停步而是加快推进,开放在危机中没有放弃而是逆势出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辩证看待危机、努力化危为机。既正视挑战,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危中寻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坚持团结奋斗打总体战。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顾全大局、各负其责、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可以说,一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迎战危机的重大成果,而且锻炼提高了各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位代表!

在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危机影响和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理想,部分行业和企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济源市能源供应及消费情况

3.3 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及消费情况

项目所在地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会,207国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型框架,镇镇通高速,村村通公交,济源已成为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济源市城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集中供热、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园、游园随处可见,路在树中,城在绿中,形成了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

济源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出台了优惠的投资政策,对外来企业在财政扶持、土地供应、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全力打造优良的行政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来自欧美、东南亚、日本和港澳台地区等外商投资企业近300家。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6亿元;进出口总值完成16.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41元。

201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8.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5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97.63万吨;发电量191.44亿千瓦时;焦炭284.59万吨。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统计结果,2010年济源市实现生产总值343.38亿元;全年工业用电量53.51亿千瓦时。济源市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2.032 tce /万元,单位GDP电耗为2153.52kWh /万

元;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804 tce /万元。根据济源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济源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50.1万吨标煤,同比增长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79%。

3.3.1 项目所在地电力供应情况

该项目电力由河南省电力公司济源供电公司堽头变电站提供。济源供电公司现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10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为2083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480.7千米。项目所在地周边配电设施完备,供电能力充足。

3.3.2 项目所在地热力供应情况 该项目所在地往西两公里即为济源市热力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济源市轵城镇西轵城村西,主要经营热力、热源生产、销售、管道、管网、设备、仪表的安装、检验及维修等。目前,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热力管网配套完善,可以为本项目提供良好的热力来源。

3.3.3 项目所在地水供应情况

项目用水来自于市政自来水管网。济源市自来水公司现辖水源两处、水厂两座。其中:柴庄水源地有深水井4眼,日可开采能力达2万立方米;小庄水源地有深水井14眼,日开采能力达8万立方米;第一水厂位于水厂街36号,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于1988年竣工通水,日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第二水厂位于位于沁园北路161号,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于1999年竣工通水,日供水能力达5万立

方米,两个水厂合计日供水能力8万立方米,实际日平均供水4万立方米左右,年供水量1200万立方米,供水主管网达300公里,遍布大街小巷,基本形成了南到轵城镇、北到柿槟村、东到农科所、西到白涧的环状供水网络,供水区域5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24余万人。

3.3.4 项目所在地天然气供应情况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本项目所用天然气由济源中裕燃气有限公司提供。济源中裕燃气有限公司,是济源市政府和中裕燃气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633)于2002年11月在原济源市煤气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外合资燃气企业。公司已被济源市政府授予在济源市范围30年的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现已获得河南省住建厅颁发的济源市域管道燃气《特许经营许可证》。公司担负着向济源市供应管道燃气,设计、建设、管理燃气管网的任务。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煤气储配站1座,5万m3储气柜2座,天然气首站1座、门站1座、分输站1座、调压站26座,高压燃气管线100余公里,城市中低压燃气管线600余公里。现具备日供焦炉煤气30万m3,日供天然气150万m3的供气能力。现已发展居民燃气用户50000余户,工商业用户400余家。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投资4亿余元用于燃气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举建西气东输博爱至济源支线工程,将天然气成功引入济源。平均每年投资1500万元用于燃气管网建设,使得济源市燃气管网覆盖率和城市气化率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为落实济源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公司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城区周边及乡镇燃气管网,目前天然气

管网已敷设至济源市各产业集聚区及平原乡镇。公司还积极协调争取了大量的新增天然气气源,并展开了多个大型燃气项目的建设。

3.3.5 项目所在地太阳能利用条件

我省太阳总辐射量为115千卡/厘米·年,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并有很大经济价值的能源。由于太阳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考虑我省各区域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按其利用条件(如日照、温度和风速等条件)进行区域划分,可分为:

Ⅰ:豫东北资源较丰地区{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Ⅱ:豫东南资源较丰地区

Ⅲ:豫西北资源较丰地区

Ⅳ:豫北一豫西南资源较贫地区

因此,项目所在地济源市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本项目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3.3.6 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情况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济源市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为654万吨标准煤,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87万吨标准煤以内,2010年市全社会用电量60亿千瓦时,至2015年市全社会用电量控制在93亿千瓦时。

表3-3“十二五”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量控制目标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济源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识竞赛题库

济源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识竞赛题库

一、单项选择(300题)

1.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全力建设活力济源、实力济源、美丽济源、( )济源、幸福济源,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全面实现现代化坚实基础。

A.热情 B.创新 C.好客 D.和谐

2.济源“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优势( )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稳步 B.大幅 C.基本 D.持续

3.济源“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是着力打造( )、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改革创新先行区、现代化建设样板区。

A.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B.旅游产业发展区

C.宜居适度生活区 D.历史文化传承区

4.济源“十三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率先在全省实现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脱贫。

A.部分 B.全部 C.基本 D.大部分

5.济源“十三五”规划中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按照( ),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A.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优一产

B.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做优一产{1999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C.做优二产、做优三产、做大一产

D.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做大一产

6.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树立( )理念,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软硬实力互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A.全域规划、协同发展 B.科学规划、一体发展

C.全域规划、一体发展 D.科学规划、协同发展

7.济源市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年翻一番以上。

A.2010年 B.2015年 C.2000年 D.2008年

8.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构筑“一区一轴两核两带”中的“一区”指的是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 )。

A.中心城区 B.济东新区 C.小浪底北岸新区 D.旅游发展区

9.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以及“精明增长”、( )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A.宜居城市 B.旅游城市 C.紧凑城市 D.科学规划

10.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发挥( )声名远播.道文化深厚的独特优势,依托旅游高速、旅游公路等通道建设,加强资源要素整合,加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A.卢仝文化 B.太行王屋 C.愚公移山 D.济水文化

11.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施( ),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A.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B.文明创建提升工程

C.文化素质提升工程 D.文明文化提升工程

12.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 ),建设美丽济源。

A.绿色发展 B.生态发展 C.和谐发展 D.科学发展

13.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 )的美丽宜居济源。

A.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本土文化

B.绿水青山、鸟语花香、乡土文化

C.天蓝地绿、田园风光、本土文化

D.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14.济源“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济源,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打造北方水城,三是建设( ),四是强化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A.海绵城市 B.园林城市 C.花园式城市 D.森林城市

15.济源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 )。

A.脱贫攻坚 B.经济发展 C.文明创建 D.森林城市

16.济源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市委提出力争( )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A.2020年 B.2017年年底 C.2018年年底 D.2016年年底

17.济源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 )村整村推进工作,实现( )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A.5个,3000人 B.6个,5000人

C.6个,3000人 D.5个,5000人

18.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以( )为重点,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综合能力。

A.扩权强镇 B.转变职能 C.改进服务 D.改革创新

19.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全面推行( ),加强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发挥党代会代表作用。

A.镇党代会年会制 B.党代表大会制度

C.党代表会议制度 D.党代表常任制

20.济源市“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我市要率先实施旅游综合管理,并实施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 )发展模式转变。

A.文化旅游 B.乡村旅游 C.旅游品牌 D.全域旅游

21.( )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

A.中国共产党章程 B.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C.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D.公务员法

22.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小康社会 D.实现民族复兴

23.党章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

上一篇:10月谚语
下一篇: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