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对联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8-06-03 点击:

中国古典对联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

摘要: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 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 大观园藕香榭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联文化》 课件作者:崔亚红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 作者:崔钟雷 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

3. 《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向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中国古典对联篇二

描写中国古代人物的对联

描写中国古代人物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诗里有画,画里有诗”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四句对联分别说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是指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下联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歌颂古代名人对联

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歌颂晏殊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另作:人间疾苦) 歌颂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歌颂蒲松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歌颂诸葛亮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歌颂苏洵 苏轼 苏辙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歌颂司马迁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歌颂孔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歌颂屈原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歌颂诸葛亮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歌颂诸葛亮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歌颂韩愈

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歌颂韩愈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范仲淹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歌颂文天祥

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歌颂文天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歌颂辛弃疾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歌颂项羽、勾践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歌颂陶渊明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歌颂汤显祖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歌颂李清照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歌颂 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歌颂李白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歌颂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歌颂杜甫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歌颂白居易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歌颂白居易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歌颂韩信。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歌颂王昭君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歌颂诸葛亮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歌颂陆游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歌颂鲁迅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中国古典对联}.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中国古典对联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组长:张帅辉

组员:赵梦杰、李炀炀、费丽丽、王文晓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偶句已经成为诗文的组成部分,并且其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明清两代,对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自明朝起,由于皇帝垂青,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吟诗作对蔚然成风。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时楹坛高手云集,挥毫泼墨,各式名联异彩纷呈。

题材与分类

对联较之旧诗词活泼自由得多,加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魅力奇妙,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从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我们重点谈以下几种:

节令联: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精彩,有的还含着一段故事呢。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喜庆联:

千百年来,无论是官、是民都乐于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希冀和情感,来满足各自多方面的感情需要。喜庆联,这个对联之中的佼佼者,源远流长,且早已在我国人民群众恭贺婚禧、祝颂寿诞、

道贺乔迁、庆祝节日时,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它既可表达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又可表达书写者的庆贺祝福之意;既能为事增加喜庆气氛,双能令人蓬荜生辉,使喜庆环境更显得优美宜人。

以春联为例,央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出些上联,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下联,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2011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了5副对联,总是缺少其中一半,向观众征集上联或下联。把最好的发布在元宵晚会。用斜体标注的是观众所对的。

第一幅;上联: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第二幅;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下联: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第三幅;上联:虎步腾空去 悄然兔耳听春步。

下联: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第四幅;上联:百善孝为先 常回家看看。

下联: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第五副;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下联:岁寒守岁岁无寒。

婚联也是喜庆联的一种,是专贴在新房门上及两厢、厅堂、门台上的。这种婚联饱含浓郁的乡土风情,寓意隽永,具吉瑞喜庆的气氛,其内容也不乏夫妇燕尔新婚,互敬互爱、琴瑟和谐、白头偕老之意。例如下面这幅,上联:“牵天上牛,截角雕梭,织

{中国古典对联}.

就鸾绢迎淑女”,“捉月中兔,拔毫扎笔,写成凤贴配才郎”,用夸张的手法,写得气势恢宏。

趣巧联:

古今名人嘲讽世事和可耻可笑之人,名人互相诘难答对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佳联,他们或是有一定故事性和趣味性,或是创作技巧出奇。

例如一副讥讽科举取仕的对联:“并未出房,亏得个白头发秀才; 何尝中试,倒做了黑耳朵举人。”上联说多年寒窗苦读都没有考中举人,满头白发了,还是个秀才;下联讲,秋闱又不中,皇帝老子可怜见地,赐给一个举人名额,岂不知已经是两耳昏昏的人了。传说该联为安徽无为县某钦赐举人所写,发泄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抗议。此联文字通达,中间的停顿利于抒发情感。

再如一副言旧社会层层盘剥的对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该联采用比兴手法。上联以鱼、虾、泥依次相欺的事实说明在生物界存在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下联直写社会现状,朝廷搜刮州府,州府搜刮县衙,县衙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国家危急,朝廷自然朝不虑夕。全联警示当局者不要挥霍无度、搜刮无限,同时也在哀叹百姓不堪重负、难以支撑,它是封建社会官府盘剥百姓的极好写照。下面再欣赏几副:

画上荷花和尚画;

摩临汉书翰林摩。 (此联可倒读)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草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春秋香。

千帆竞发,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笛青)怎比箫和(萧何)。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尽,割地求和。 (慈禧六十大寿的讽刺写照)

对联习俗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婚联习俗、挽联习俗,等。

{中国古典对联}.

对联的发展前景 对脸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对联篇四

值得收藏的中国古代咏茶对联

值得收藏的中国古代咏茶对联 中国宋代茶对联

(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

(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

(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

(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

(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

(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

(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中国古典对联}.

(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中国元代茶对联

(1)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2)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3)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4)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5)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6)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7)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8)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中国明代茶对联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3)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4)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6)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7)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8)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10)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

(11)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12)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

(13)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

(14)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

(15)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

(16)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中国古典对联}.

(17)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中国清代茶对联

(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 镇江焦山吸江楼)

(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3)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4)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5)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6)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8)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9)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10)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

(11)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张延济)

(12)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

(13)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

(14)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15)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

(16)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郑板桥)

中国古典对联篇五

中国传统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中国古典对联}.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中国古典对联}.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作文合作的快乐
下一篇:二年级看图作文我帮妈妈做家务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