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来源:文章阅读 发布时间:2012-03-22 点击: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篇一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他们的劳作、爱情、生活化为《诗经》。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迁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而北方文学更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正的成熟。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

相当高的水平。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无论南北相距多么遥远,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已化做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听钱钟书讲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宝库的国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于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索初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宋高宗的南迁,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不如南的格局,表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就也与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上站得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所以,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

当陈景润站在讲台上宣读他的论文时,在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注视下,他竟然不知如何是好,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勉强说了一二句,就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最后还是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台下的听众摇头嘀咕开了。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他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人民日报》在报

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

1957年9月,在华罗庚的极力推荐下,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华罗庚从小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当初,只在中学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奖掖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已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说过:“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的原因。”陈景润进京后,仍然保持

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对此陈景润感{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激不尽,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揭开了他生命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终于在1973年发表了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重大贡献的“1+2”的详细证明。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数学研究所竖起了一尊华岁庚铜像。在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了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感激之情。

(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有修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景润在“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上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并在大会上宣读完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B.《人民日报》报道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对陈景润的那篇论文进行了客观且不乏冷静的评价,这是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的原因之一。

C.华罗庚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才道路,愿意像伯乐那样去发现科学研究中的“英才”,因此他把期望寄托在仅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

D.陈景润的科研方式一直是孤雁独翔式,即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地丢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厚爱他的这些独特研究个性。

5.从“慧眼识英才”事迹中可以看出华罗庚与陈景润具有哪些重要品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6.对文章结尾一段有人认为和“慧眼识英才”关系不大,应该删去;有人则认为是必须要有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远的门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邻居们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她在西街那家鲜花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而不结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雷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家具的布局随意且布满灰尘,缺乏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邻居们,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有一天在他的隔壁出现,奇迹就是从来没有出现。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篇二

2017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新课标高三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扫描版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篇三

2017届云南省保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市级统测语文试题

云南省保山市2017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市级统测

语 文 试 题

1月14日:9:00~11:30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朱延松

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时环境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而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一个区域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传递到别的区域。

②由于我国的区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身的自由度,因此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这就给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个别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生态也就随之带上了这种相对独立性,其生态互补的能力就被间接削弱?长此以往,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互相干扰,进而引发环境污染转移问题。与此同时,企业的迁移也是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企业在迁移的同时会将环境污染问题一同迁走,比如有的企业以工业生产为主,那么在企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向别处迁移的同时,其自身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会随之转移,这都是对环境尤为不利的。

⑧我国的法律赋予了县政府及其以上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其辖区的权限,因此其辖区内的科教文卫等事物均可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依法管理,但是宪法对各政府之间的合作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政府之间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合作就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其在环境治理层面所达成的共识就缺乏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尤为不利的。首先,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关系难以达成,其次,政府之间的合作没有明确各自的权限与义务,这就让后续工作的开展难以进行。最后,许多政府之间只是通过口头协议来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法律约束力的缺失会弱化合作的强度.从而威胁合作的稳定性。

④合作行动的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停留在各种会议的层面上,采取集体磋商的形式这是一种政府倡导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机制,如其中较为成熟的环境合作机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合作联席会议;二是专题工作小组,进行专项合作协商i三是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制度。这种会议形式与领导人的任期密切相关,一旦地方领导调动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之间和合作机制架空的制度化的决策机制,这就造成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⑤地方政府的环境合作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依据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体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要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有关政府合作的法律法规。既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又要以法律形式时地方政府的权限进行划分。同时司法救济上要针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处理进行创新,使合作中的民事,经济纠纷能够不受地方利益的牵制达成司法公平。

(选自《科技与企业》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破坏自然环境,主要是大量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大量消耗。

B部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进行相关的生产结构调整,向别处迁移的同时也会将对大气污染问题转移到别处。

C.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性发展中面临的巨大考验,它具有传递性的特点,在一个区域发生的环境

问题在发展剜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到相邻区域。

D.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合作面临着挑战,主要因为地方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拥有自身的相对独立和自由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口头协设确定双方合作关系,双方之间的合作缺少稳定性,主要是国家法律的缺失。

B.健全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卣合作的法制体系,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

C.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方面,权责不明,没有明确各自的权限与义务,并且合作意识不强,让环境治理的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D.集体磋商是政府倡导的环境合作阱调机制,这种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容易随地方领导调动而被架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的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并且进行了转移,因此,各地方政府辖区的生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的生态互补就缺少必要的保障。

B各地的科教文卫工作由当地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而国家相关法律没有对各地方政府协调治理环境进行相关规定,因此给合作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C.各地在环境治理上合作协凋.与地方领导的任期密切相关,领导的工作调动使合作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势必增加了各地合作成本。

D.国家应该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地方政府的权责,又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振川:泡在生活中

姜 野

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画室中,当讲出这句“长安画派”的经典口号后,赵振川略微停顿,沉思片刻。几杯红茶置于案头,香气已经有些弥漫开来。众人都在等待这位满头银发的画者,讲述他从艺50多年来的酸甜苦辣。

⑦20世纪30年代初,日寇入侵东北,中华民族命运垂危,美术界也奄奄一息,而就在这时,一位北方青年画家闯入画坛,他就是赵望云。

③“父亲从20世纪初以蓬勃青春之朝气,以农村写生横扫当年画坛之颓气,以‘塞上写生’‘泰山石刻’显赫神州画坛,又投身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编辑出版当时仅有的《抗战画刊》近40辑,为民族解放做出贡献。”在纪念父亲赵望云百年诞辰的文章中,赵振川这样回忆,“1941年,冯玉祥将军要为父亲在政治部第三厅安排工作,父亲没有接受。在这人生的转折处,他毅然放弃了食俸禄的优越生活,选择了北上西进,开始了自食其力的布衣画家生涯。”

④1944年1月,赵振川出生。翻开艺术年表,你会发现,虽然赵振川自幼追随其父,没有间断过笔墨的锤炼,但他却有着并非“科班出身”的经历。

⑤“1962年,当时国家遇到了大困难,我中专毕业后在家无事可做,于是决定学画。恰好当时原西安美协成立了学员班,我就进入了学习班,父亲请石鲁先生做我的老师,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⑥有了家学渊源的言传身教,有了名师传承的循循善诱,赵振川这棵年轻的“酸菜”在如此一个旁人无法比拟的“菜坛”中“发酵”着,并渐渐有了味道。1964年,赵振川作品《山林新声》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对于一个年轻画家来说实属不易。然而,甜与苦之间的转换有些迅速而无常。“这年国末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父亲的态度很坚定,于是我下乡插队到了陇县李家河乡普陀生产队,一干就是八个春秋。八年的农村生活,使我认识了生活的真谛。”

⑦整整50年过去了,回忆起陇东山区八年的“浸泡”,赵振川试着把那时的艰苦说得轻松些,黝黑的窑洞,崎岖的山路,仅有一本《铜铁是怎样炼成的》,资源匮乏,“仿佛回到了汉代”。

⑧1971年7月,赵振川返回西安,每年均深入三线地区慰问铁道兵。20世纪70年代后期,赵振川终于辗转回到陕西美协。但他仍深入生活,不断地锤炼笔墨功夫。

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赵振川就跟随赵望云到甘肃一带写生数日.随后曾在西宁、兰州、西安举办了写生画展,受到了广泛好评。

⑩赵振川用自己的画笔追赶着父亲的脚步。此后的几十年中,他的足迹遍布整个大西北,俯下身,“到民间去”。在赵振川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幅佳作因为“表现大西北戈壁的独特地貌”经常被提及,那就是《戈壁春居》。评论家孙克赞叹赵振川“明显带着试验性,用了新的皱笔,以浓、波、湿黑和朱红、土绿画了一张很有味的画”。

⑪1989年5月.赵振川的《苍凉古原》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1990年5月,在完成近百幅水墨写生画后,赵振川返回西安创作完成了《戈壁春居》《天山牧歌》等40余幅作品,而其年终作品《五月天山雪》参加了中国画研究院第三届院展。1994年3月12日.“赵振川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而《窑院》《梨花四月雪》《黄河之滨多枣林》更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⑫1998年元月,赵振川被陕西省委任命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虽然工作日渐繁重,但赵振川仍不忘父亲“到民间去”的嘱托,一有空闲,他就会到秦岭、渭北和陇山一带去转一转,去“泡一泡”寻找新的创作灵感。

⑬赵振川曹说:“在多年下乡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觉得到生活中去犹如泡酸菜,菜需要浸泡在菜坛中一段时间方可变为酸菜。如果只是在酸汤中蘸一下就拿出来,菜是不会酸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6日05版)

【链接材料】

①“„„赵振川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自己的天分,积蓄了在艺术上拼搏的韧性和胆识,他和他父亲对‘长安画派’,相继做出的突出贡献,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葳对子承父业的赵振川这样评价。

②陈忠实坦言:“赵振川的山水画分量感足,厚重、扎实、大气。他酌绘画有着牢固的生活根基,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产物,也不是只坐在画室里就可随便完成的东西。他的画里似可嗅出民间生活烟火气味,感知世道与人心。这一点不仅超凡脱俗,而且注定了画作的生命活力,也呈现出独禀的个性气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先写赵振川在画室开始讲座的情况,再叙述其从艺50多年来的酸甜苦辣;这样写的好处是产生悬念,便于吸引读者。

B.本篇传记的对象是赵振川,但叙述其经历时却从他的父亲赵望云的事情讲起,这大大削弱了赵振川事迹的力度,从传记角度来看不太妥当。

C.赵振川到陇县李家河乡普陀生产队过了八年的下乡插队生活,但他在讲述这一段往事时却说得很轻松,可见他在那儿的生活不怎么艰苦。

D.赵振川能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原因在于:一是自己的努力;二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三是名师传承的循循善诱;四是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画展。

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6.赵振川在艺术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谁还来种麦

徐国平

那天一旱,我正在工地上安排着一天的工程。手杌响了,是爹打来的。

爹说,明天回趟家吧,帮俺收麦子。

眼下,为了赶工期,我恨不得爹娘多生一双手。

不过,我最怵爹的脾气.犟起来三头牛都拉不回头。果然.没解释几句,就被爹一句话给呛住了。 要不是拉碌碡压麦场扭伤腰.才懒得喊你,你爱回不回。说罢,就挂了电话。

我气得直跺脚,好大的脾气,俺就不回了!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还是挂记着爹。毕竟六十好几的人,又扭伤了腰,那一亩多麦子自个儿咋收回家啊?

想起那一亩多麦子,我就窝火。

老家的地几年前就被开发没了。别人都拿着补偿款喜滋滋地乐,独爹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说可惜了那些好地。我就劝,现在种地不值钱了。爹一瞪眼,把一沓补偿款掉在地上,骂道,放屁,地都没了,钱再多还能当饭吃啊?我好说歹劝.把爹哄进城。孰料,爹的身体也怪,每次一进城,好吃好喝,没几天便生一场大病。

只得让爹一个人留在乡下。

可是,爹偏偏闲得难受,想种麦子。我说,种了大半辈子麦子还没种够啊,你养花喂鸟钓鱼多好啊。爹却说.就想种麦子。我开始不理睬,爹竟然在一处闲置的厂区里,开出一块地,正要播下麦种,结果保安来阻止,爹理论不过.竟然跟人打了起来。被派出所送回家,还一肚子气,说好好的地闲着长草不让种麦子,太扯淡了。最终,迫于无奈,我还是托朋友从邻村租了一亩多地。

爹就跟淘了一件宝贝似的,开心无比。

平时,爹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他的麦子,麦子泛绿了,麦子抽节了,麦子落穗了。麦子的长势好,或者叉帮麦子做了有意义的事,比如施肥了,松土了,爹就高兴。如果麦子受了委屈,爹就不高兴。有一次刚浇了水,白天天气还是好好的,浇地时爹还把棉衣脱了。晚上天气突然就变了脸,降了温。爹焦急起来,这会冻伤他的麦子的。他开始坐卧不安,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不顾天黑,不顾还刮着呼呼的大风。结果,麦子没事,人却受寒感冒了,躺进卫生室挂了三天的吊针。

我真搞不清爹这是图啥。

每次回家,我对爹说,累了,就跟我一块走吧。

爹总是说,不了,家里还有麦子哩。气得我直抱怨,在你眼里麦子比儿子都亲啊。爹咧嘴一笑,说当年要不是那一瓢麦粒,俺早死了,哪还有你个兔崽子。

气归气,还是得回家。

安排好一切,赶了半宿的夜路,我有些疲惫,跟爹没说几句话,倒头便睡。

一睁眼,天已大亮。窗外响起一阵嚓嚓的声音。我睁眼一瞧,是爹在磨镰刀。我有些心疼地凑近前,腰都伤成这样了,还想用手割麦子啊。

爹白了我一眼,闷声道,麦子不割自己会倒啊。我不想跟爹拌嘴,就商量说,你别一根筋了,放着联合收割机不用,这回俺出钱雇,你就在家歇着吧。

爹没再反对,只是非要跟着去,说不放心。

联合收割机就轰鸣着开进了麦地。我将仓里哗哗流出的麦子,装满一条条袋子,放在地头。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

很快,麦子收割完毕,只剩一地齐刷刷的麦茬。

我又将成袋的麦子拉到麦场。爹有个习惯,总要把新麦晒干才人仓。

爹兴奋无比地说,今年收成不比去年少,咱家粮仓里都快攒足五千斤麦子了。

我却毫不在意,说存那么多麦子干啥,就不怕受潮招虫?爹将麦子摊晒均匀,满头是汗,他扶着腰坐在一旁的碌碡上,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这些,你没挨过饿你不懂。

说罢,爹好像又回溯到往事之中。我心里却焦躁不安地挂牵着工地的事。

爹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挥了挥手说,走吧,麦子进了场,俺看着晾晒就中。

一听这话,我如释重负。

可就在我上车的时候,爹却闷闷不乐地说,收下这茬麦子,地就被要回去了,说是一家开发商占了。 我只得用暂缓之策,哄爹开心。爹,别急,待秋上俺回来,再租块地,保证还让你种上麦子。

爹闻听后,脸上却没有一丝兴奋。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有地总有人种,可地都这么慢慢占没了,谁还来种?

我没想那么多,急着回城。走出村口时,透过反光镜,就见爹伛偻的身影渐渐融入那片收割后的麦地里。

遍地金黄。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谁还来种麦”作为标题,一语双关;作品不仅以此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小说以“遍地金黄”为结尾,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面经济发展中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又衬托了父亲伛偻的身影的渺小。

C.小说采用了补叙的手法,打破了正常的时间顺序,把“收麦子”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可以看出爹热爱土地。

E.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8.“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彭韶,字凤仪,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锦衣指挥周彧,太后弟也,奏乞武强、武邑民田不及赋额者,籍为闲田。命韶偕御史季琮覆勘。韶等周视径归,上疏自劾曰:“真定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除租赋以劝力农。功臣、戚里家与国咸休,岂当与民争尺寸地。臣诚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嘉兴百户陈辅缘盗贩为乱,陷府城大掠,遁入太湖。遣韶巡视。韶至,贼已灭,乃命兼佥都御史,整理盐法。寻进左侍郎。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悯灶户煎办、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因请午朝面议大政,毋只具文。已,又言滥授官太多,乞严杜幸门,痛为厘正。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 四年秋,代何乔新为刑部尚书。故安远侯柳景赃败至数千两,征仅十一,以其母诉免。御史彭程以论皇坛器下狱,韶疏救,因极陈光禄冗食滥费状,乃命具岁办数以闻。荆王见潚有罪,奏上,淹旬不下。内官王明、苗通、高永杀人,减死遣戍。昌国公张峦建坟逾制,役军至数万。畿内民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辄免徭役,致见户不支,流亡日众。韶皆抗疏极论,但下所司而已。

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乔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大学士刘吉亦不之善。韶志不能尽行,连章乞休,乃命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南京地震,御史宗彝等言韶、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俱宜召用,不报。又明年,卒,年六十六。谥惠安,赠太子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B.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C.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篇四

2017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新课标高三月考卷(五)文科综合试题 扫描版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篇五

云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

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

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

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D.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

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答案]D(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

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北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这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外部、

内部以及家具风格上。

B.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逐步衰败,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无法达到,审美能力和

审美标准遭到了破坏。

C.北欧人使传统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传统审美的简

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D.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成功过渡一方面来自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

方面来自公众的认可。

答案]C(原文中“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中的“其”特指“加进去一种

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的“传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

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

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

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

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答案]B(由“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可以确定,“杰出努力、

必然消失”是武断的。){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芾字叔章。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

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

成淳元年,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七月,大元右丞阿里海牙以大兵入潭。芾遣其将于兴帅兵御之于湘阴,兴战死。九月,再调吴继明出御,兵不及出,而大军已围城。芾慷慨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十二月,城围益急。诸将泣请曰:“事急矣,吾属为国死可也,如民何?”芾骂曰:“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之。”除夕,大兵登城,战少却,旋蚁附而登,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酹之。{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因留宾佐会饮,夜传令,犹手书“尽忠”字为号,饮达旦,诸宾佐出。芾坐熊湘阁召帐下沈忠遗之金曰:“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忠伏地扣头,辞以不能,芾固命之,忠泣而诺,取酒饮其家人尽

醉,乃遍刃之。芾亦引颈受刃。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

(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A.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家无 余赀

B.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C.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

D.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答案]B 解析:文言断句,首先要略通大意,然后根据主要的虚词、动宾关系、事件的发展进行断句,

有时还要考虑句式特征。如本题中,“犹神明”是对“望之凛然”的进一步解释,二者中间不能断开;“奖荐之”中的“之”做“奖荐”的宾语,其间不应断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又称“荫庇”。{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B.“稽籍出赋”指查验户籍来摊派赋税,这样做可以保证人们缴纳赋税的公平性。{2017云南高考作文分析}.

C.“保伍”是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百姓五户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故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

编制。

D.古代将夜间分为“五更”,“五更”也叫“五鼓”,“三鼓”刚好是子时,一鼓是一个时辰,那“五

鼓”就是丑时。

答案]D 解析:“三鼓”相当于十一时至一时,刚好是子时,一鼓是一个时辰,五鼓和三鼓差两个时

辰,“五鼓”应是寅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芾精明强干。他在赈济灾荒、平定永州之乱时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代理湘潭县县令,摊派赋

税时,他不避豪强,使赋税非常均衡。

B.李芾坚决抗敌。元朝大军围城,他积极组织防御抵抗,及时解决军中物资紧缺的问题,并亲自

慰劳将士,斩杀招降者示众。

C.李芾义不受辱。除夕之夜,敌军攻破城池,他与宾客和助手一起饮酒后,命令部下杀死自己和

家人,以免被俘受辱。

D.李芾勤于政事。他精力过人,从早上开始治理政事直到晚上,都没有丝毫疲倦的神色,经常夜

里三鼓才休息,五鼓就又起来工作。

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中“饮达旦”后的内容可知,“命令部下杀死自己和家人”是除

夕后一天的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

答案]城中的箭用完了,有旧箭都是羽毛坏了的,李芾命令搜集民间的羽扇,羽毛马上就齐备了。(关

键词:矢、败、括、具各1分,句意1分)

(2)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之。

答案]国家平时优厚地供养你们的原因,就是为了今天。你们只管拼死守卫,有再说这样话的人

李芾字叔章。最初他因恩荫补任南安司户,征召为祁阳尉,出来赈济灾荒,就有了名声。当时永州盗贼兴起,朝廷招抚他们,一年多都没能平定。李芾和参议邓坰带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他们的巢穴,抓获强盗头目回来,剩下的同党于是被平定。代理湘潭县县令,县里有许多大户人家,以前的县令不敢冒犯他们,李芾查验户籍摊派赋税,不避权贵豪强,县里的赋税徭役非常均衡。

成淳元年,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七月,大元右丞阿里海牙率军入侵潭州。李芾派他的大将于兴率兵在湘阴抗击敌人,于兴战死。九月,他又调吴继明出来抵抗,军队还没有来得及出发,敌人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城池,李芾情绪激昂地登上城墙,和各位将领划分区域防守,百姓中年老体弱的也都出来,结成保伍来协助他,没有命令就集合在一起。城中的箭用完了,有旧箭而羽毛都坏了,李芾命令搜集民间的羽扇,羽毛马上就齐备了。又为吃饭没有盐而苦恼,李芾取来库中积存的盐席,烧了取盐供给他们。有被打中受伤的,李芾亲自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的道理勉励那些将士。死伤的人一个挨着一个,人们还悲愤地登城殊死战斗。有前来招降的人,李芾就杀了他来示众。

十二月,城被围攻得更加紧急。诸位将领哭着请求说:“事情紧急啊,我们这些人为国战死可以,老百姓怎么办呢?”李芾骂道:“国家之所以平时优厚

上一篇:185题库范文
下一篇:2017九年级政治寒假作业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