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8-05-21 点击: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篇一

临县三交镇东坡寄小师德师风典型事迹材料

师德师风典型事迹材料

李成奋,女,现年54岁,系临县三交镇东坡寄宿制小学教师,现担任五(2)班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我校的李成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典范,她把教育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在和谐中育人。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她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班中多是农民子女,家中条件不是很好,她就多次送给学生文具。有的孩子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进度,她总是主动帮他们补习功 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她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二十几年来,她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用激励激发潜能。

在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她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荣誉版”专栏,凡是学生有好的表

现,就为她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爱心”数量最多者为本周组长,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者,为该生颁发奖状,以表扬鼓励。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纪律增强了,学生懂得团结互助了,班风更好了,学风更浓了。

三、用制度培养习惯。

多年来,她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第一、她利用班会,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第 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她在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促使孩子们自她我约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拿现在的四(1)班来说吧,现在班级一般的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组长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当然,教师要随时随地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地得到开展。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她在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四、用责任做好纽带。

教师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她总是有意地向学生介绍课任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课任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他们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她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经常与课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

五、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可是,她发现每当她与学生说到请家长时,他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她便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了,她电话通知家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时,她颁发喜报告知家长。她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和她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对于班内的“差生”,她始终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有益的活动,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她的机会。看到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

六、用恒心刻苦钻研业务。

抓好班级建设的同时,她更注重的是钻研业务。在教学中,她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精

益求精。她在课余时间总是不断地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她积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有风雨就有阳光,她的班级管理严谨,班风正,学风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多年的锤炼当中,她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她自己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并多次在师德师风和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现在每当有人羡慕地对她说:“真有办法,和学生的关系这么亲!”她总是笑着说:“她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啊!”是啊,班级管理工作虽然琐碎繁杂,千头万绪,但是教师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无微不至的细心,足以融冰的爱心,那就一定能赢得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童心!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篇二

舌尖上的临县

舌尖上的临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舌尖上的临县》。

金秋硕果,秋风送爽,来自XXX学校的XXX向各位问好,祝愿大家身体安康,工作顺利。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除了勤于锻炼,最主要的就是合理膳食。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吃。说到吃,我不怕大家笑话,别看我瘦,但我是名符其实的吃货,我是吃货我自豪,因为吃再多也不用担心长胖。你们是不是嫉妒羡慕恨了呢?其实吃货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首先得能吃,会吃,善吃;其次得对吃有相当的品位和研究。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咱临县油锄片哪的最正宗吗?(县政府上来农业银行对面的那家最好,又大又香。)你们知道哪家的辣油碗秃最好吃吗?咱临县豆腐一直有“马尾提豆腐”、“秤钩钩豆腐”的美称,那你们知道哪的豆腐最出名吗?(前麻峪)最有意思的是这种食材,我实在想不通最初命名的人是缘何给它起如此搞笑怪异的名称。它呈半透明状,筋道爽滑,特别有韧劲。可单独成菜,蘸着醋料吃;也可与其他菜搭配炒着吃;也是炖大烩菜必不可少的,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对,它就是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咱临县是贫困山区,民风淳朴,生活习惯以简朴勤劳为本,饮食不求豪奢,所以,临县的饮食文化特点是“山野风味、可口和胃、经济实惠”。临县人的饮食自然是基于临县大地出产的优质农副土特产产品,如红枣、黄豆、山药、麻油、粉条、豆腐等等„„

“民以食为天”,听听咱临县食谱的名称:土豆擦擦、莜面栲栳栳、白面馍馍、粗粮面窝窝头„„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祖先们对待食物是相当宠爱的,都是昵称,像对自家孩子一般,连土豆这么土的掉渣的名字,也叫擦擦,还是动词,婉约中连做法都告诉你了。有了这样的叠词,土豆还真多了几分淘气的俏丽与童真。

昔日,一曲“走西口”唱出了临县人穷则思变、走出去方能有一片蓝天的窘境。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全国各地都有临县人拼搏奋斗的身影。有人这样形容“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临县人”,真是一点也不为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这些异乡的游子来说,如何慰藉他们的思乡之情呢?我想,最好就是吃到最地道、最纯正的家乡饭。一碗黑豆钱钱豆腐条条抿尖汤,一碟尖辣子炒擦擦,几块黑不溜秋的合楞子,几个铁鏊子上摊出来的香喷喷金灿灿的黄米面摊糊„„浓浓的家乡味思乡情便久久的在舌尖上萦绕不绝„„

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今天,我要说“我吃,故我思”。同样是碗秃,为何柳林碗秃做成了品牌?真空包装,外观精美,火辣辣的诱惑,成为走亲访友的高档礼品。咱临县碗秃以柔韧,滑腻,筋道,香辣同样出名,为光绪初年,临县城南堡的董宣师傅所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00年,慈禧太后一行避祸西安,路经临县时,食用了董宣的碗秃,赞不绝口。我想,咱临县的碗秃既有故事,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何不作为临县的一个自主产业、作为一个品牌推广出去呢?还有咱临县三交兰炭火烧制的干馍馍,不仅集香、酥、甜、脆四大特色,而且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也可作为一大品牌产业。临县的地方特色小吃、土特产数不胜数,我们为何不在舌尖上大做文章呢?

文化兴县,产业强县。临县作为“中国红枣第一县”、“ 全国红枣之乡”,已经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示范基地。如“天渊”“鸿潮”“奥华”等红枣品牌。我坚信,临县一定能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咱临县人勤劳质朴、勇敢智慧的品质和不服输、不甘贫、不示弱的精神,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共同打造临县品牌产业,利用各种途径,有

效的、全方位的做好营销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咱临县的地方特色小吃,为临县饮食文化大力宣传、营销及品牌建设开创出一条崭新之路,让“临县”这张品牌走出临县,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各地„„

虽然,我是一名平凡的人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业,但,我爱临县,爱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心可鉴!我愿意为她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我想,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我此刻最想做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咱临县,就从认识临县的吃开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篇三

临县简介

临县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面积 2971 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033200 中文名称:临县 邮政区码:

所属地区:中国 山西 临县位于晋西地理位置: 临泉镇,白文镇,城庄北 下辖地区: 镇 面积: 2971平方公里

0电话区号: 358 人口: 50万(2004年)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社会发展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旅游景点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正觉寺十二连城

临县义居寺

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

秦晋黄河大峡谷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高原土柱林

临县黑龙庙

土特产品{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简介

历史沿革

社会发展

旅游景点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正觉寺十二连城

临县义居寺

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

秦晋黄河大峡谷

高原土柱林

临县黑龙庙

土特产品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临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临县

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北周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兼治乌突郡。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1940年析置临南县,1946年并入临县。

该县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

元宵临县{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 ,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 102公里。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一月均温--8.1℃,7月均温22.6℃,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 ,临水县其一。故治在今曜头乡郝峪塔村北古城梁。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临县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县境南部仍为定胡。五代因之。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金贞祐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民国29年(1940年)本县解放,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民国35年(1946年)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

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1952年 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 个市。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

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2000年,临县总人口55344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55928、 白文镇 18707、 城庄镇 19338 、兔板镇 11478 、克虎镇 11233 、三交镇 36422、湍水头镇 15614、 林家坪镇 17340 、招贤镇 15145、 碛口镇 17817 、刘家会镇 19484 、丛罗峪镇 16985、 曜头乡 19208、 程家塔乡 4871、 万安里乡 11149、 木瓜坪乡 16592、 安业乡 21747、 玉坪乡 12254、 阳泉乡 5288、 孝长乡 7152、 青凉寺乡 10419、 石白头乡 9256 、曹峪坪乡 10458、 梁家会乡 4429、 雷家碛乡 7265、 开化乡 8194 、水槽沟乡 9229 、第八保乡 11835、 歧道乡 24071、 后大禹乡 13206、 枣圪塔乡 14275、车赶乡 13286 、高家山乡 8619 、索达干乡 11504 、许家峪乡 8919 、安家庄乡 10226、小甲头乡 11659、曲峪乡 1284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社会发展

临县现有耕地 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临县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众多 ,开发前景广阔。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临县

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有“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 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旅游景点

碛口古镇、正觉寺十二连城、临县义居寺、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秦晋黄河大峡谷、高原土柱林、临县黑龙庙。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内西湾村、李家山村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和周边村落

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二00六年“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

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在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一直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现镇内保存有数量丰富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客栈、店铺、骡马店、驿站、驿道、手工业作坊(印染、纺织)、票号、当铺、邮局、古碑、民居、寺庙、码头、商道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在古镇的周围,散落着西湾、李家山、高家坪、白家山、垣上、寨子山、小塔则、孙家沟等多处精致的古村落。这些村落是碛口繁荣时期经济力辐射的产物,由此而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大型经济生活文化圈。村落里都是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些明清建筑群风格独特,处处洋溢着黄河文化的激情与浪漫,尽管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但均能择风水宝地独辟捷径依山就势而建,格局灵活多变,层层叠加,立体感极强,工艺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豪华而不显张扬,富有装饰性,并有“明柱厦檐高屹台”等别具一格的地方建筑手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让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风景名胜区,并获得了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等称号。

正觉寺十二连城

正觉寺俗称大寺上,位于临县城西45公里、据黄河10公里的正觉寺集镇贸易中心,临曲公路侧约50米之地。是临县古十三寺之首,占地面积约15785.28平方米。

一、雄伟壮观的古寺建筑

正觉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传说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历代都有修复扩建,其最后一次在民国初年,形成了规模宏大、庄严雄伟的集佛、道为一体的正觉寺寺院建筑群。

大雄宝殿也叫无量殿(又称正殿),占地一亩二分,坐北向南,面阔七楹, 进深四间,内殿深三间,斗拱交错,单檐迭出,空间宽敞,四周明朗。顶上为琉璃筒瓦所盖,脊兽雕饰。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篇四

临县非物质文化

朴实无华的临县道情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

■兴盛与发展

临县道情的形成与金元时期北方全真教盛行有很大的关系。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所在的陕西省只有一河相隔,故从汉唐到宋元,这里一直是道教最兴盛的区域。临县境内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之说。在临县道情的传统剧目中,反映道家思想的戏占了很大比例,说明临县道情的兴盛与道教的活动紧密相连。

临县道情的兴盛与发展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能根据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介绍进行推测。临县群众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做巡检。”巡检是清代以前的官职,这个顺口溜说明道情很可能在清代以前就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临县前小峪村道情老艺人郝顺德说,他的上三代师傅雒思福曾是道光年间的著名道情艺人。后刘家庄的老艺人刘成功也说刘家庄的道情班是清同治年间搞起来的。可见至迟清朝道光年间临县已有道情戏的活动应是事实。

清末民初,临县道情发展到鼎盛时期,艺人辈出、班社林立,道情之声遍及城镇乡村。其活动范围,除临县外,遍及方山、柳林、中阳、离石以及陕北的榆林、延安地区。据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当时仅道情班社就有100多个,同时,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道情艺人,如郝维藩、刘斌俭、郝永华、刘全新、秦芝田、赵新宏、刘恒艾、刘荣成等人,当时称为道情“八大名角”。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半农半艺的道情戏班演出活动较多。随着中路梆子的发展壮大,道情艺人开始兼学唱大戏,出现了一批“风搅雪”班子,即既唱道情又唱梆子。由于两个剧种的结合,临县道情在表演程式、伴奏乐器、艺术风格、班规习俗上均受到了中路梆子的影响。

清末民初,临县出现了职业班社,其中以三交镇的李春喜班最负盛名。该班的班主李春喜,原是一位著名艺人,工小旦。他嗓音清亮,表演细腻动人,深得群众喜爱。尤其在一些青年观众中影响颇大。当时有个叫拴拴的青年农民,更是爱恋入迷。有人给他编了顺口溜“猴(小的意思)春喜,满家喜,羡得拴拴打早起,一天不看道情戏,急得拴拴要断气。”这段顺口溜反映的是李春喜的技艺,也反映了李春喜职业班社的活动情况。据老艺人刘玉江说,他十七八岁时,就在陕西省的佳县、米脂一带的道情戏班唱戏。这类戏班,除班主是当地人,其余人员(包括演员、教师、文武场乐队以至箱倌等)全部是由临县以签定合同的方式聘去的。民国初,这类班社仅陕北就有五六个。

由于晋西与陕北隔河相望,这里在抗日战争后期成为人民革命的根据地,晋西道情较早地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运用固有的艺术形式,演唱新编的现代剧目,作为宣传政策、宣传革命、教育人民、发动群众的手段,从而成为人民革命的文艺武器。 解放后,临县道情艺术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春,临县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性质的临

县道情剧团。在恢复和上演大批传统道情剧目的同时,又挖掘整理和改编了不少民间戏曲,并移植了一部分现代戏。在音乐、舞美、表演上也作了不少改进,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1967年,临县道情剧团与临县晋剧一、二团合并为临县晋剧团,临县道情发展遭到停滞、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县道情剧团得到恢复,重新购置了乐器、服装、道具,培养了一批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道情演员。 ■音乐及剧目

传统道情戏一般集中在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并与当地的“伞头秧歌”也叫“大会则”配合进行。每年正月初,一二百人的伞头秧歌队闹秧歌时,由“大会则”到老乡家院里“跑院”或“踩场子”之后,就开始演唱道情戏,叫闹“小会则”。有时婚嫁祝寿、庙会开光、孩子满月和谢神还愿时也有进行表演。

临县音乐比较古老,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既有浓厚的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又有着浓郁的晋西地方风味。其唱腔、曲牌,是由起源于唐代的道教音乐,吸收临县民歌和其它剧种的优秀成分形成的。唱腔曲调丰富,有着“道情九湾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伴奏乐器由“文八仙”和“武八仙”组成,其中主要乐器有“文场四大件”(管、笛、笙、胡乎)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情的剧目丰富、古老,现存剧目大约有100多个,各个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优秀作品。

传统剧目以反映道教故事为多,描写神仙道士、宗教色彩较浓。如描写韩湘子出家修

道的戏就有11个,统称为“韩门道情”,其中以《经堂会》、《高老庄》为代表。 民间地方小戏多数取材于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群众的悲苦境遇和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生活,它的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极为浓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秀才挽蔓菁》、《郭华卖胭脂》、《秃子闹洞房》、《张连卖布》、《鸿雁捎书》、《老少换妻》、《李大闹店》等。

现代戏多是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起于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后,在“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导下,排演优秀现代剧目50余部,经常上演的剧目主要有:《小二黑结婚》、《三世仇》、《柳树坪》、《朝阳沟》等。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对道情这一剧种的本身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上演剧目从早期宣扬道家离世高蹈的神仙故事逐渐趋向了世俗生活,较早地挣脱了宗教的羁绊而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临县道情的剧目选择更以反映农民的现实生存环境为自觉的追求,并首先在演唱内容上得到发展。因此,临县道情不再具有宗教色彩,而成为纯粹的民间艺术。

■艺术特色

临县道情属于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角色很少化妆,服装以单色为主,很少杂色,没有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兼有站唱、背唱、边唱边舞以及帮腔等多种形式。该剧种表演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与轻快的道情音乐节奏相协调。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时期的痕迹。音乐婉转缠绵,曲调开朗而流畅,节奏明快而活泼,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

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为当地及吕梁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临县道情语言通俗,接近日常生活用语。其唱词和说白均由民间艺人自创而成,口语化极浓。同时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由临县道情“七字调”、“十字调”创作的著名唱段《翻身道情》牞便是巧妙应用衬字虚腔的典型范例。它的特点是突出唱词,将衬字集中用在了填补虚腔,例如它的第一句唱词 “太阳出来满山红”,演唱时处理为“太阳一出来咳呦号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 满山红哎哎咳哎咳依呀”,虽然衬字不少,但由于集中用于填补虚腔,既不影响唱词,又以明快热烈的衬字抒发了感情,因而收到了极好的演唱效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艺术创作趋向,使临县道情充满生活情趣,深为观众喜爱。1949年歌唱家李波同志唱着《翻身道情》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三等奖,从而使临县道情传到了世界各地,并连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

现如今,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临县道情发展前景不佳。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以临县为主要演出市场的道情剧团收入极低,资金短缺,剧团难以自养,演员流失严重。随着老艺人逐渐远离舞台或离开人世,道情剧团出现了人才断层,面临传承断绝、后继无人的状况。经典剧目无法演出,道情戏整体演出水准下降,造成市场进一步萎缩,并产生恶性循环。

链接

临县道情的艺术形式是由说唱道情直接向戏曲转化而来的,主要流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它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蓝关腔”(也叫 “终南调”或“耍孩儿”) 、“皂罗袍”等,吸收临县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篇五

临县简史

临县简史

太古先有天地,然后经数十亿春秋,河川落定。遂于中生代燕山期之造山运动,今之临县地况形成。又历数百万寒暑,黄土之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气象万千也。清《临县志》有云:“临东接离石、南通孟门、西抵黄河、北去五原,表里山河,亦西北要会也”。

临县有信史久矣,属黄河文明发端之一。上古之世,早有披毛戴角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三代以前,属北狄杂胡之所。虽臣服华夏,时有叛乱。五帝时,因大禹王治水循迹在此,今留前后大禹村著称。夏属冀州,猃狁逞凶一时,进占今临县境。为华夏劲敌也。商时为西落鬼戎占据,属夷狄种。兼有夏后氏之遗民杂居,乃中华之先民也。周属并州,其境先为林胡占据,又有猃狁、燕京之戎相互攻伐而领之。春秋属晋地,居民称娄烦,赤狄,大小戎戎。赤狄居民多称隗氏,春秋末,晋国大肆攻伐赤狄诸部落,狄人多融入于晋。临县始内附华夏,为中国领土矣。今汉人有隗姓者,其先祖为古赤狄族者也。战国初,为赵之离石邑,是时,境东南(今车赶、湍水头地区)、境南(三交古镇以南林家坪、招贤、碛口地区)分封诸侯:一曰“皋狼”;一曰“蔺”。为三晋西部重镇。蔺邑(今碛口)为赵、秦争夺之所在,自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至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前后134年,大战役八次,小磨擦无数。秦庄襄王三年后,归秦,属太原郡瞎。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属太原郡。三代及秦,临县人烟稀少,多为戎狄之民游牧,及春秋晋国内附华夏,华人进占,戎狄融合。始有农耕,民众稍多。因战国及秦末战乱,汉初时人丁稀缺,制约文明开发。

大汉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降归匈奴。十年(前197),陈豨反叛汉主,高祖亲征剿灭。一败走西河,一遁于今汉高山。经大汉文景之治,移居临县汉人颇多,且无战乱,人丁兴盛其一;固至大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始设县治于今黑峪塔村古城梁。因湫水纵贯县境南北,故取名临水县。属西河郡,治所平定县(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河东为15县 ,临水县其一。县境南有皋狼、蔺、平周。王莽时,临水县改监水县。后汉兴,复故名。人丁如前汉故。后汉永和五年(140),匈奴掠西河郡,居民死伤无数,郡治南徙509里治置离石。郡辖36县并为13县,临水并归离石。境东南之“皋狼”、境南 “蔺”由诸侯国改县治。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灵帝末,郡县俱废。献帝时,遭匈奴攻伐,居民多死于非命!汉时,其境森林茂密,气候湿润,河流清澈,浓郁清新,天然之所在也。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曹魏黄初二年(221),重置西河郡,治所兹氏{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今汾阳市)。临水县被匈奴攻占,县治废,作胡虏牙帐。汉人多被杀绝,农耕停滞。匈奴人牧马与临川之野,厉兵秣马,延三代励精图治,谋取华夏。匈奴因势小,臣服于晋皇帝。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左部帅刘渊屯兵境内今刘王沟村(属三交镇),秣马练兵,广积粮草,后率众起事,攻陷离石,自称大单于。10月,建都左国城,荐称汉王(刘王沟村名源于此,今有刘王庙佐证)。其弟刘耀屯兵耀头,建城设防,修有宫室。今有皇姑坟犹存于世。且今临县匈奴后人,已不为后世所知。中国即乱,后羯人石勒部属驻扎紫荆山,于东晋太兴二年(319),自称赵王,寻遣车骑将军石虎讨鲜卑于离石,悉降其众城,改西河郡为永石郡(紫金山今犹存石勒祠遗迹)。近百年间,几易其主,频遭异族蹂躏。被匈奴刘渊(前赵)、羌人部落、羯人石勒(后赵)、氐人苻健(前秦)、鲜卑慕容儁(前燕)、氐人苻坚(后秦)、鲜卑慕容垂(后燕)轮番占领。盖中华横遭五胡之乱,自临水县始也。五胡十六国,临水竟占其半。此间汉人多被斩杀,且胡人亦多相攻伐,战乱不断,民居无定所,胡人多以游牧狩猎为生。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吐京胡新支反叛,自称为王,盘踞境内乌突戌(今白文镇黒峪塔村北),后遭围诛;天兴初,隶属离石镇。临水内附鲜卑魏朝,汉人迁徙定居者有之。永熙二年(533),经“河阴之变”,大将军尔朱兆率余部自洛阳亡逃临县境界赤坚岭,大丞相高欢挥师围堵,兆自杀于山中,其妻及残部于乌突戌受降。北齐天保三年(552),属西汾州,置昌化县。其境复归华夏,战乱方息,人丁逐渐兴盛。其时,四百余里长城纵贯境内东麓。黑峪塔村北设乌突戌,为长城三十六戌之一。后北周统一中原,临水县归周,于大象元年(579),置郡、县,取名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大禹乡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今方山南村。建德六年改离石,为离石郡治。华夏民族融合,经三百余年,汉人势危,胡人彼此逞凶。征伐不断,华夏遭殃。临水植被尽遭砍伐,气候变迁,岁月无痕矣!

隋开皇元年(581),废郡。改乌突县为太和县;改窟胡县为修化县;定胡县依旧。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三县俱属离石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北和州,贞观三年(629年)属石州。治在今白文镇故县村。贞观三年(629),修化并入方山县。隋唐盛世,居民复又繁盛,且多为外地迁入汉人。因胡人血统之故,体味甚重,狐臭难闻。汉人多不与之通婚,约成民俗,时至今日,仍有汉人家族恪守规约。唐僖宗乾符初年,沙陀族酋长之孙李克用部属屯兵境内刘家会村,筑寨据守,于乾符五年(878),率军攻打离石。中和二年(882)被招安,率“一万七{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千骑”赴长安镇定黄巢之乱,论功封晋王、河东节度使。(今刘家会兵寨遗迹犹存,镇南白家坂村有晋王庙遗址)。五代世乱,沙陀人李克用建晋国,后被后唐所代,又有后晋,后汉,北汉。五十年间,虽经改制,临水县地处边缘,少有攻伐,居民幸甚!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元符二年(1099)改属晋宁军,军治今陕西佳县下葭芦岩,辖临泉、定胡二县。县置兵马都总管。元符二年(1099)为防西夏,黄河沿线以克虎寨、寨子山为轴心,上自八堡下至碛口,寨堡林立,屯兵无数。汉人经三百年安定,人口再次繁荣。自宋以后,多留有文献古籍,其史更可考也。

金天会元年(1123),复名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金明昌六年(1195),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置都统府,设于“太和善训府”(今府底村)。辖兵4800人。都统之名,行军则立,罢兵则省。境内设府,军事屯兵之天然堡垒也。贞佑末年(1216年间),蒙古兵分三路借水路南下,先得临水,置大定府。唯吕梁山道路崎岖,大军难以推进,不能占取。遂屯兵于此节制四邻,再图攻略。蒙古杀戮甚重,汉人多被灭族。

蒙古中统二年(1261),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故治今故县村。元世祖至元三年(1337)升临州,取地泽临之意,曰:临州。隶冀宁路,不领县。州境东扩40里至黄龙山(今架尔梁山)、南扩50里至碛口镇,其半镇归临,半镇归离石。至此,终定临县今日版图。碛口凡675年“州、县割据”,分而治之。至元五年(1268),州治由故县村南徙50里,置于今址(今临泉镇)。蒙元之世,汉人贬为次民,女子初夜,先经鞑子享用,民族之悲也!

明洪武二年(1369)临州废,改为临县,属太原府。县下辖都,都中称甲。分化百家姓之庶民,管制有方。另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临县之称从此一以贯之。经元末战乱,汉人复仇,多斩杀蒙元异种。且蒙古北遁漠北,中原十室九空。洪武年间,经洪洞大槐树移民全国。临县今日之居民,多为明初移民之后也。明嘉靖十九年(1540),鞑靼部俺答在境内屯兵集结,于隆庆元年(1567)9月,走境界石门墕,攻打离石。临县又经战乱,但人口从此繁盛,家族大户克定族谱,代代沿袭不断。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

满清承袭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辖内仍以都甲划分。汉人经康乾盛世,人丁翻番。经晋商活动,临县碛口更多商贾往来,聚成一都会所在也。咸丰三年(1853),碛口设通判署(俗称三府衙门)。同治元年(1862),陕甘回民义军举事,碛口驻团练防堵,黄河沿岸十三个渡口,屯兵万众。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置巡司。

中华民国初年,废除府、州,县直隶省辖。境内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区。民国29年(1940),临县解放,成立中共抗日民主政府,划10区。同年10月,中共为国难所需,于三交南析置临南县,设5区。属晋绥边区四专署。民国35年(1946),南北合并,仍称临县。设10区,2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民国间,因战乱不止,屯兵规模甚巨。国难前,驻晋军一旅。日寇侵占中,驻晋33军、19军、第6集团军、骑兵第1军、国民军官教导第9团;八路军120师1旅、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解放后,驻有八路军120师、青年抗敌决死第四纵队,工卫旅、17团、独4营等。民国虽多战乱,然属汉人内部之争,人口经济稍有发展。经日寇犯华,杀我同胞数千,仇恨犹存。山西军阀阎锡山治理有方,地方民众之福也。{临县三交有关谚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划属兴县专区。1952年划属榆次专区。全县分11区,1 市。1953年3月,又增设2区,共设13区,144个乡。1955年3月,合13区为4中心区,乡未变。1956年4月,撤中心区,原144乡合并为74乡、1镇。1958年属晋中专区。3月,全县75乡、镇合并为61乡。10月,撤乡,设立15人民公社。1959年3月,增至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至26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全县人民公社增至40个。1965年4月,又增至41个人民公社。1967年划属晋中地区。1971年划属新设吕梁地区。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公社划归方山管辖,离石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1973年2月,兴县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复归兴县管辖。至此全县共划38个人民公社。经大跃进之故,民众受饥荒之累,饿殍遍野,逃荒无数。文革动乱,人民生活困难重重。后邓公改革开放,人民家道殷实,衣食温饱无忧也。1984年4月,改乡(镇)村制。全县设10镇,28乡:丛罗峪镇、城关镇、白文镇、兔坂镇、克虎寨镇、湍水头镇、三交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曜头乡、城庄乡、程家塔乡、万安里乡、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阳泉乡、孝长乡、青凉寺乡、曹峪坪乡、石白头乡、梁家会乡、雷家碛乡、开化乡、水槽沟乡、第八堡乡、歧道乡、后大禹乡、车赶乡、枣圪垯乡、林家坪乡、高家山乡、索达干乡、安家庄乡、许家峪乡、小甲头乡、曲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镇,10乡至今: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

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县治临泉镇。2004年7月,吕梁撤地改市,今属地级吕梁市。

临县自古交通闭塞,庶民勤于劳耕,苦于天命。物产贫瘠,民质朴俭约,恭和善良。经千年战乱,植被横遭破坏,气候恶劣。今农业受限,工业不张,商业凋零,人民多数贫困。近虽科学发展,交通改善,矿产开采,其利仍未实富于民。须待时日,艰苦奋斗,脱贫致富也。有《山西通志》述曰:“临县,勤于商贾,勇于输纳,民颇畏法,士知自守”。(摘卷九十九)

内容多有瑕疵,请读者多多指证。以改善之!

2012年3月 临县东峪湫水汇编

临县三交有关谚语篇六

临县三交镇焉头学校

临县三交镇焉头学校“三项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图为:整理散落院内原煤44吨

图为:擦洗门窗176.25平米

图为:描绘大字40个,粉涮墙壁500多平米

图为:清理校园周边杂草垃圾等,投工448个。

图为:悬挂横幅一条,10

平米。

图为:清理脑畔杂草3天,200人次,600多平米。

为把“三项整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抓出成效,我校立说立行,制定措施,重点对砌围墙、涮外墙、挂横幅、清理垃圾、打扫不占用教室等方面强力推进。

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我校也没在这方面节省,赊购各种所需品,如涂料、汽油等。通过和村委协商,准备在下一阶段就校园硬化、窑洞内美化、窑洞顶砖化等展开整治。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声音的烦恼
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我的老师一百字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