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县太爷对联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8-05-05 点击:
九岁县太爷对联篇一
奇妙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
松潘中学 陈 蓉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放片1私塾,点音乐笠翁对韵,)
一、谜语导入:
师: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师:上联是:二三四五 (点击片2)
师:下联是:六七八九(点击片2)
师:横批:南北(点击片2)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愁眉苦脸,而他送来的
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学生:缺一少十,没东西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
师:一和衣同音,而十和食同音,数字中没有出现一和十,就可以理解缺衣少食,横批只有南北,四方位少了东和西,理解为没东西。
教师: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的玄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对联》 (点击片2,奇妙的对联图)
二、 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点击第2次:(片3,对联的起源)
师:那么你知道,对联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又贴在哪些地方吗?
生: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了解一下对联的起源
师: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点击第二次片3,秦汉时期)
(点击next,看神荼和郁垒图,然后点返回按钮)
师:你看,左边是神荼,右边就是郁垒
师:到了唐以后,就把桃符上的门神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点击next,秦琼和尉迟恭图,然后点返回按钮)
师: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点击片4,介绍孟昶的中华第一联图)
(点击next,欣赏中华第一联图,然后按返回按钮进入)
师: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称其联为中华第一联。
三、版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收集对联展示
师:中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们能举手给老师介绍几幅你喜欢的对联吗?
生:
(要稍加点评,或者问问是什么对联)
2、猜一猜
师:老师这里也几幅珍藏得对联,拿出来与同学们共赏。
(点击名5,显示名声对联题)
师:你们读一读,请举手说说这些对联是哪个地方?
生:(学生如果能回答出对联中出现的名人,苏东坡、欧阳修都不错,然后进入到下面)
(点击片5,显示名胜联答案)
师:这是名胜联,下面的对联出现在什么时候?
(点击片6,婚庆联、哀挽联、诗句联)
师:第一联出现在什么时候?
第二联出现在什么时候?是写谁的?你看其间的词语“存燕国”、“易水”,是不是给你一些提示啊。
第三联呢,是从我们的诗歌中找出来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集句联。 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点击,7,行业类对联的题)
师:聪明的你,猜猜他们的行业吧!(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学生:
(点击片7,行业类对联的答案,一个一个问,答案也一个一个出来)
3、名人妙对
师:我们了解对联大致就可以划分为春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诗句联。其实,日常生活中,也包含着对联的乐趣。
师:一次,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
(点击片8,显示哑联的上联)
师:佛印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点击片8,显示哑联的下联)
师:见此,东坡与佛印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师:其实,这是二人互开玩笑的一副哑联。谁能猜得出来什么意思吗? 生:
师:其实是一个谐音,河上骨与“和尚骨”同音,佛印不就是是和尚吗?东坡诗与“东坡尸”谐音。
师:同学们真是才思敏捷。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副对联,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找找他背后的趣事。 (点击片8:细羽家禽砖后死){九岁县太爷对联}.
(点击片8:粗毛野兽石先生)(教师读一读)
师:看了这么多有趣的对联,那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点击片9,显示对联)
生:(思考后,抽人回答)
师:同学们说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联的四个特点
(连续点击片8,显示对联的特点图)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那是不是每位同学都理解了呢?我们来考考大家, (点击片10,古松桥对联)这幅对联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生:上下联贴反了。
师:你根据我们对联的哪一个特点,判断出它张贴反了呢?
生: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联末句尾“恰”字用的仄声,下联末句尾“朝”字用平声。
(点击片10,显示古松桥正确的上下联)
师:工整的对联,讲究仄起平收
师:简单的理解,仄声就是三、四声音,平就是一、二声。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老师拿笔在注解模式下划声调,标平仄)
三、 版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对对联
教师:对联的特点我们了解了,我现教大家几招,如何对对联。
首先,相似联想,看对联
(滑动片12,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一江两岸申城靓世博)
师:三海、一江是河流,京华和申城都是地方的别称,北京、上海。奥运和世博都是两地各自举办的活动。
(点击片13,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师:两千年是时间,那下联是不是从空间来。黄鹤是指黄鹤楼,下联再找个楼来试试,我们看看别人如何对的。
再次,相反联想
九岁县太爷对联篇二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梳理探究模块的第二篇课文。梳理探究这个模块主要包括了我国优秀文化(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及其传承与发展(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应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其有所了解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学习对联可从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三处着手,在学习对联知识的同时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并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定浅显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点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等。但对对联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都较陌生,且由于知识有限对有些对联拟写方面有教的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对对联有较浓厚的兴趣,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对联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对联常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平仄
2、 积累、欣赏名联并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
1、 掌握自主收集、整理优秀对联的方法
2、 通过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欣赏、评价对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联学习与欣赏,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
2、 欣赏优秀对联,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四、 教学重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
2、 学习欣赏对联,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
五、 教学难点
1、 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
六、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对联常识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与老师引导相结合,得出对联特点
3、 练习法:教师设计对联练习题,要求学生拟写几个简单对联的下联,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评点,使对联知识(对仗、平仄等)在实际练习中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七、 教学用具
4分钟左右的与对联有关的简短视屏(用于课文导入);一副春联;教学PPT;
八、教学时间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文导入(5分钟左右)
在上课时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电视剧《九岁县太爷》中主人公陈文杰对对子的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一段电视剧《九岁县太爷》的视频,同学们都看过这部电视剧吗?
学:看过
师:那同学们知道主人公陈文杰是靠什么在九岁的时候就被皇帝封为状元的呢?
学:靠对对子!
师:没错,是靠对对子。同学们想了解对对子吗,想变得像陈文杰一样成为对子王吗?
学: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对子。
(二) 介绍对联常识
1、 先给同学四分钟的时间默看课文第一部分(4分钟)
2、 简单介绍对联(起源、发展、种类):(5分钟)
3、 介绍对联的特点:(13分钟)
师:同学们还记得刚刚在视屏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对联吗?
生:2个
师:对,出现了2个对联,分别是:
天当棋盘星当子 谁人敢下;
地做琵琶路做弦 哪个能弹
乾八卦 坤八卦 八八六十四卦 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 凤九声 九九八十一声 声声鸾凤合鸣
(先用PPT放出上述对联,在同学们讨论时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副对联,小组讨论之后告诉老师对联有哪些特点。
在观察与讨论之后,学生大概会得出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等特点,其余较难的特点(如对仗、平仄)需要老师详细讲解。
4、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7分钟)
教师拿出一副春联,请一名同学将其张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判断其贴对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由老师讲解对联书写与张贴的知识,最后由全班同学一起判断春联张贴的正误(对了,及时给与学生鼓励;错了,请张贴的同学自己改正,予以鼓励)
5、 对对联常识部分的3道问题予以解答(10分钟,参考)
(1) 题: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2)题:a.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b\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
《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c\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d\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3)、子夜、春蚕
6、 作业布置:(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对联的基本常识,下节课我们要学习欣赏与拟写对联,请同学们下来收集自己认为好、有趣的对联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 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优秀、有趣的对联与全班分享,请同学们选出最受欢迎的对联(8分钟)
2、 对联欣赏(20分钟)
师:同学们收集的对联都非常好(如果其中有比较了解的对联,可做简要分析)我们教材上也有几副对联,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九岁县太爷对联}.
(1)、欣赏、品味下面的书院学堂联
(教师可对对联背景做简要介绍)
(2)、欣赏、品味下面与文学家相关的名联{九岁县太爷对联}.
可采用提问法向学生询问对联里提到了哪些文学家,并说出判断依据
(3)、欣赏、品味下面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名联
可采用提问法向学生询问对联里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并说出判
九岁县太爷对联篇三
欣赏中华妙联,品味汉语艺术
欣赏中华妙联,品味汉语艺术
东莞市沙田镇广荣中学 张华
【引子】《于谦巧对难太守》 :《石灰吟》的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小时善对,一日钱塘太守李谦到家饮酒,醉道:“红白相间,醉后不知南北。” 于谦对曰:“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既道出家境困难,又用色对色,方位对方位显示才能,并示以不满。太守赞叹:“色难”,于谦立对:“容易”。太守惊讶,于是准备考考于谦。但于谦都巧妙应对,太守甚至须听其解释才恍然大悟。
太守道:“月圆”,于谦对:“风扁”(释:风从门缝入而扁也)
太守道:“凤鸣”,于谦对:“牛舞”(释:古有“百兽率舞”之说)
太守道:“庭前花始放”,于谦对:“阁下李先生”(谐音指对方)
太守道:“冻窗洒雨,东二点,西三点;”(巧含二拆字,难)
于谦对:“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就近找话题,妙)
太守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仍示高贵)
于谦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毫不示弱)
太守道:“二猿断木山中,这猴儿也会对锯;”(心狭,谐音骂人)
于谦对:“匹马陷身泥里,此畜生怎得出蹄。”(才足,还以颜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对联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形式多样,表现力强,文学味浓,雅俗共赏,运用广泛,时常语带双关,或褒或贬,寓意深远,妙趣横生,深广大人民喜爱,也因此流传了许多佳话。如乾隆与纪晓岚吟对的故事,前不久的电视《九岁县太爷》也以吟对为主要卖点。
对联的一般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字词意思相反或相类,一般不能相同;对应词语结构相同;上下联修辞方法相同;甚至用字结构,用典类型也是有讲究。中国古典诗词里就有许多例子:{九岁县太爷对联}.
1、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
【赏析】诗,笔,名词;成,落,动词。惊,泣,使动用法。风雨,鬼神,联合式的名词结构。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赏析】对式工整而颇含人生哲理,有乐观情怀。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赏析】以物寓时世人生,人与己各有所长。
下面我们不妨按技巧和内容等方面来分类欣赏一下:{九岁县太爷对联}.
(一)拆合式:
1、 席上鱼羊,鲜乎鲜矣;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赏析】有拆字,也有一字多音多义。“鱼”,“羊”合为“鲜”,第一个“鲜”读阴平,义“味道鲜美”;第二个“鲜”读上声,义“少见”。“女”,“子”合为“好”,前“好”读上声,义“漂亮”;后“好”读去声,义“喜爱”。
2、 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
娶来何氏女,添人添口添丁。
【赏析】郎女嫁娶,“潘”,“何”一字拆三,天合人伦
3、 尤郎中直脚便为犬;
史先生脱口不成人。
【赏析】一般拆字简单拼合,而此联中还含变化,需要一定的联想力
4、 此木成柴山山出;
因火为烟夕夕多。
【赏析】 每联各有二字拆合,且语义紧连,实属罕见。
(二)藏头式:
1、奇术世无双,牛角攀攀轻四两;
才能君第一,鸡蛋摸摸小三分。
【赏析】中国古文学故事多有藏头诗传说,对联中也有。此技不难,此联意义在讥讽一名吴奇才者的爱沾光,揩油之丑形。
(三)谐音式:
1、猫睡墙头,风吹毛动猫不动;
莺立枝上,耳听音来莺未来。
【赏析】“猫”,“毛”谐音,“莺”,“音”谐音但韵母有区别。
2、河内荷花,和尚采来何处戴;
寺中柿子,士人摘去施家尝。
【赏析】不少对联并无实际意义,技巧而已,本联也是一例。“河”,“荷”,“和”,“何”声韵母声调俱同,而“寺”与“柿”,“士”,“施”的声母就有区别。
3、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夏(下);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赏析】此联除有谐音外,还有词语的回文变化。难得的是上下联各有二中药名(陈皮,半夏,枳壳,防风)镶嵌其中而另有新意。
(四)叠字式:
1、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赏析】天上之“月”为物,人间之“月”为时。二“年”虽无此别,但有“状”,“主”之分,与上联应对。
2、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朝朝暮暮。
【赏析】此联看似简单,却有易安词之“寻寻觅觅”、少游词之“朝朝暮暮”,读来有诗情画意。
3、传传传古传,传传传典;
调调调新调,调调调词。
【赏析】此联巧妙的利用汉语一字多音多义现象。上联之第一、三、七个传读(chuan),第二、四、五、六个传读(zhuan);下联之第一、三、七个调读( tiao),第二、四、五、六个调读(diao).
(五)含数式:
1、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浆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子,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明•画家 徐谓
【赏析】汉语中,含数字的词语、成语不少,但要组合排列起来,也非易事。
(六)偏旁式
1、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
——《济公传》
2、江湖河海波涛浪;
通达逍遥远近途。
【赏析】要想编好此类联,恐怕得多翻翻字典。
(七)回文式:
1、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2、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赏析】回文,汉语之专能也。回文诗,回文联都要点才气。
(八)地位对:
1、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是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乃探花郎。
——乾隆与刘风诰
【赏析】乾隆举天上之星,分列四方,名喻爱才,实讥新科貌丑;风诰并人间之花,恰在四季,直为赞己,不伤圣上尊严。
(九)姓名对:
1、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龙主考,龚主考, 龙龚共主考。
【赏析】此联既有姓名又有拆字
2、两艇并行,橹素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那比萧和。
【赏析】上联含三国之“鲁肃”,汉初之“樊哙”,暗示文不如武。下联含汉之“狄青”,“萧何”,反击武难胜文。
3、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黄石斋讽洪成畴
【赏析】人名本来就有一定意义,谐音可作出不同甚至相反解释,关键要用得恰到好处。史可法虽死犹荣,洪成畴卖国求辱。
(十)诗词对:
1、水仙子持比喻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苏小妹咏箫
【赏析】水仙子,比喻箫,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均为词牌名。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舜日尧天
——金陵徐中山王故宅联
【赏析】借古诗文抒情言志,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相通,与他人共鸣。将不同人的名句拼成完整的意思,境界更开阔。
对联并非只是文字游戏,也常被用于商业广告,礼尚往来,自勉达志。下面再举一些实用例以飨诸君:
1、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茶亭
2、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为北道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莫愁湖棋胜楼
3、到门尽是弹冠客,
此处应无搔首人。
——理发店
4、泰山其颓乎,吾将安仰?
丈人真隐者,我至则行。
——某新郎挽新丧岳父联
5、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勉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赏析】1、2、3联都能将自己门店之特点与世态结合起来,耐人寻味。4联则有些灰色幽默。5联一憎一恨之间尽显伟人胸怀。6联则用项羽、勾践之典,勉己,勉天下人,成就了千古名句,流芳百代。
总之,欣赏中华妙联,不仅可以引导我们注意文字表达技巧,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途径。
九岁县太爷对联篇四
远程培训高中语文课教学反思
九岁县太爷对联篇五
A 1 语文定稿 语文课的另类教法
语文课的另类教法
备注插图说明:能表现课堂活动生动有趣的图片均可
据载:梁启超给清华大学学生讲课时,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先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悲伤处,竟痛哭流涕。这样的讲课,出神入化,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得到高级的艺术享受。
反观我们某些语文教学,老师上课四平八稳,学生学习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新课标精神的贯彻,仅靠喊几句“自主、合作、探究”的空口号是不行的。语文课必须出新,只有出新才能展示语文的魅力,只有出新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只有出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下面是我在语文课上的一些尝试,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古文新编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难在内容的理解,难在词汇的积累,难在审美情趣的提高。学生倒也想“穿越时空隧道”,和先人对话,但总感觉“想说爱你不容易”。模仿创新,鼓励“盗版”,则会使古文的学习充满情趣。如学习《陋室铭》,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后,让他们旧瓶装新酒,写出了《教室铭》、《教师铭》、《校园铭》等,下面是一调皮学生仿写的《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春风拂面暖,草色入窗青,疯打有同桌,谈笑无人问。可以听音乐,发短信。无书声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堪比游戏室,胜似歌舞厅。心里云:能混则混。
二、吟诗作对
新教材都把对联文化纳入其中,对联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九岁县太爷》、《宰相刘罗锅》等影视剧中的巧联妙对,更是让学生津津乐道。语文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内容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评析等,经常采用吟诗作对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效果甚佳。下面是我采用这一方式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堂片断。
师:本文作者不久前离开了我们,终年99岁。老人家去世的时间暗含在这幅对联中,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大家猜猜是几月几日。 生:正月十五。
师:对,诗人就是在这个诗意的节日里仙逝的。下面我们就用对对联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同时表达对诗人的缅怀。我出上联,大家对下联:人家说了再做。
生:我是做了再说。
师: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
生: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师:他,是口的巨人。
生:他,是行的高标。
师:这几幅对联是对闻一多先生的总评价。下面,我们再用一幅长联概括闻一多的主要事迹。上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多年艰辛凝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博学睿智的诗人学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几幅是课文原句,所以学生脱口而出。此联暂时难住了学生,通过推敲上联、研读全文,小组交流,不断修正,终于对出下联。)
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言行一致,昂首挺胸,起稿政治传单、大呵特务、游行示威——英勇无畏的民主战士。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对对联的过程中,既品味了语言,又培养了语感。
三、戏说语文
有人撰文反对戏说语文,认为这是一种“低俗化倾向”,是“油腔滑调耍贫嘴”,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冰心在《我的大学生涯》一文中曾说,读预科时,中文老师多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讲书时不会旁征博引,十分无趣。这话今天仍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深思。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根据需要插科打诨,或嬉笑怒骂,或诙谐幽默,或引经据典,肯定会使课堂妙趣横生。
试卷讲解可谓枯燥吧?“戏说”则别有风味。例一,“金銮殿”的“銮”,学生少写了两点,我打趣说:“大胆书生,竟偷到朕这里来了,快把两块黄金交出来。”“乌合之众”“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把“合、和”都写成了“河”,我讲解后补上一句:“今后遇河要小心,不然掉下去就麻烦了。”例二,选择题出现争执,有说选A,有说选B,我拖长声调:“选A——”一部分学生喜形于色。我接着说:“是不可能的,应该选B。”学生会心地大笑。接着讲明道理,学生心服口服。例三,讲文言文节奏的划分,引入故事:从前一媒婆给一丑女找婆家,书信上写“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小伙一读: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就应下了亲事。等娶回丑女一看,怒气冲冲找媒婆理论,媒婆不慌不忙地说:“我写的清清楚楚,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你自己同意,能怪谁?”男方哑口无言。学生在笑声中懂得了文言文节奏划分的重要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博采众长,把欢乐元素融入语文,就一定能使“语文学习课,堂堂都欢乐”。
九岁县太爷对联篇六
对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cn
对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曹晓兰
来源:《甘肃教育》2015年第07期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对课;兴趣;创造思维;语言
训练;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43—01
对课即为对对子、对联,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实用的文学艺术。它是古代私塾的必修课,是最能体现我们汉语文字特色的游戏活动,是中国人的专利,也是一种高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将对课引入其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效。
一、对课能激发学习兴趣
1. 游戏导入。一堂课的开始非常重要,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的关键。汉语言本身就有许多有趣的元素,教师只要精心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对联趣谈——回文”这一课的导入时,先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再出示卡片进行回文成语接龙,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
2. 图片引路。鲜明的形象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兰州人都熟悉五泉山,笔者便将五泉山的景点照片和景点处的对联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游山玩水之间别忘了欣赏景点处的对联。
3. 音像结合。多媒体的应用综合形、声、色、文字等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九岁县太爷》《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热播电视剧中均有精彩的对对子的片段,把这些片段截选回放,学生们兴趣盎然,记忆犹新。
4. 讲故事、猜谜联。许多千古流芳的名联佳对背后都隐含着有趣的故事,尤其是像鲁迅、冰心这些文化名人,小时侯对对联的故事最吸引学生。对对联以它独特的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而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将讲故事、猜谜联等引入课堂,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
二、对课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