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8-04-20 点击:
于谦的故事篇一
两袖清风的于谦
两袖清风的于谦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察。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你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带些地方特产嘛!”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懈地问:“你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两袖清风的于谦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察。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你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带些地方特产嘛!”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懈地问:“你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于谦的故事篇二
关于诗歌的故事
关于诗歌的故事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的知识:{于谦的故事}.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诗歌的特点{于谦的故事}.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民谣:
月亮粑粑, 豆里(里面)坐个嗲嗲(爷爷); 嗲嗲出来买菜 ,豆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 绣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 变杂蛤(ga)蟆;蛤蟆上树 变杂斑鸠(ju)斑鸠:咕咕咕 和尚恰豆腐和尚恰豆腐豆腐一捕(把)渣,和尚恰(吃)粑粑
粑粑一捕(把)壳,和尚恰(吃)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上哒天
天上四个字
和尚犯哒事,是又犯得恶(哦)
抓哒和尚砍脑壳
1: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情趣生活。两个人在茶余饭后,随手觅得一本书,翻开一页,问着对方某事某人出自何书何句甚至何页,输者,直接泼茶于其胸间,茶香伴着亲昵,雅致而不流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
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
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
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此典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她丈夫是金石学家。
2: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
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
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
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
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于谦的故事}.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
“看你像面团儿似德!”
“看你像粉团儿样。”
“你那老夫子哩?”
“就像一颗枯焦的老干葱!”
宰相越听越生气,忍了又忍,到别屋睡去了。
第二天,宰相摆上月饼,水果,叫来小夫人和书童,要他们吟诗作对。宰相先吟道:
“八月十五日正东,忽听屋内笑甜声。面团伴着粉团乐,外头亮了老干葱。”
小夫人一听宰相知道了,并不害怕,索性对了一首:
“八月十五月正西,功夫休掉少年妻。活着虽然在一块,死
了还是别人的。”书童见这事露馅了,心头不免有些害怕,忙向主人赔罪,也吟了一首诗:“八
月十五月正圆,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把小人怪,从今以后不再犯。”
5:宋代文人陈季常有些怕老婆,好友苏东坡为了嘲笑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惧内先生,写了一首有趣的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谈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采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把陈季常怕老婆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喷饭。把悍老婆称为“河东狮子”也是形象的首创。从此后,“河东狮”便成了“恶老婆”的代名词。
于谦的故事篇三
廉洁的于谦
廉洁的于谦
在我国明朝277年的历史中,涌现出来很多杰出而伟大的人,而今天我要讲述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精英人物之一:于谦。于谦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他很早就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且一直为之付出努力,无怨无悔。于谦做事一丝不苟,一心为国。在他巡按各省期间,走遍辖区,体恤民间疾苦,昭雪冤狱数百人,百姓们都称他为“于青天”。后来,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皇帝被俘,蒙古人打到北京城下,在这万分危难之际,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阻止了蒙古铁蹄的入侵,拯救了国家和无数黎民百姓的命运,被后世称颂。
可我今天要讲的却不是他这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而是要说说他是如何为官清廉,洁身自律的。于谦是一个很廉洁的人,这和他的官职大小无关,在他还是小官的时候,每次从任上回京,所带之物除了简单的行李之外,再无其他。有人劝他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带些当地土特产回京,送给京里的上司权贵,以便求得庇护和重用。这样的建议被于谦婉言谢绝了,他还为此事做了一首诗:《入京》,诗中写到:“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充分表明了他心系百姓,清白为官的心声。
他不仅不给上司送礼,也不收受别人的礼物,甚至连皇帝的礼物也敢拒收。有一年于谦过生日,府门外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嘱管家,一概不收贺礼。刚巧皇帝那天也派太监送来一份礼物,同样地被拒之门外。太监不相信替皇帝送礼还能送不出去,就在纸上写下四句话给于谦:“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于谦看后知道是皇帝大人送来的贺礼,他没觉得为难,只在下面又添上四句话:“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他如此坚决,便只好拿着礼物回去复命了。
后来于谦被冤杀而死,执行抄家的官员才发现,一个从一品的大臣,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竟然一贫如洗,他们被于谦高贵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了。于谦就是这样一个清廉自爱,高尚正直的人,正如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廉政小故事--
班级:四年一班姓名:付林朗 廉洁的于谦
于谦的故事篇四
故事70首
1.江 南 (汉乐府)
江 南 可 采 莲,
莲 叶 何 田 田!
鱼 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东,
鱼 戏 莲 叶 西,
鱼 戏 莲 叶 南,
鱼 戏 莲 叶 北。
2.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4.风 (
解 落
能 开
过 江
入 竹
5.咏柳
玉 妆
条 垂
知 细
月 春拨 清 波。 唐)李 峤 三 秋 叶, 二 月 花。 千 尺 浪, 万 竿 斜。 (唐)贺知章 成 一 树 高,下 绿 丝 绦,叶 谁 裁 出,风 似 剪 刀。
碧 万 不 二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9.凉州词 (唐)王翰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10.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于谦的故事}.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12.鹿 柴 (唐)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
复 照 青 苔 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于谦的故事篇五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1398年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也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于谦从小就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读书,由于天资聪慧,加上精心的家庭教育,小于谦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出口成章了。而且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这让家里人都很吃惊。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一次祖父领着他去上街,被一位僧人看见。僧人见于谦生得面相端重,而且小小年纪,谈吐有度,就主动为他相面,说:“这孩子长得出奇,将来一定会成为救世宰相。” 祖父知道僧人说的只不过是附会的话,就一笑了之,没放在心上。但没想到于谦回家之后很认真地对祖父说:“我将来一定会当个好宰相的!” 祖父没想到于谦把这话记在心上了,就鼓励他说:“那你要好好读书才行啊!” 于谦从此后更加刻苦勤奋地读书了,为自己将来做“救世宰相” 而奋斗。
正因为他立下了宏大的志向,招来了同学的嫉妒、非议。一天,母亲为他扎了两只羊角辫让他去学馆了。学馆里有个富人家的子弟,因为平时读书不用功老被先生责骂。而于谦总是被夸奖,所以很嫉妒于谦的才学,总是和于谦作对。他看见于谦扎着小辫子来,就马上跳起来说:“大家快来看,于谦的小辫子扎得多漂亮啊,听说他将来还要做宰相呢!我干脆送他句话吧,‘牛头生龙角’。”{于谦的故事}.
于谦并没有生气,但也不甘受辱,于是很不屑地对他说:“我也送你一句话吧,狗嘴无象牙。” 想了想,又说:“我志向远大没有错误,我觉得没有志向并且不喜欢奋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才最可恶。” 那个孩子一下红了脸,哑口无言,转身逃走了。
于谦的祖父最崇拜的人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家中以教育子孙后代。于谦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开始喜欢文天祥,被文天祥高洁清自、坚贞不屈的爱国壮举所深深感动了。他常说:“我要做文天祥那样的爱国宰相。” 看见孙子如此年少有志,心里非常高兴。
1412年,十五岁的于谦考中秀才。1420年参加杭州“乡试”,考中第六名,次年会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他随宣宗御驾亲征。1427年,于谦巡按江西,他公正廉明,执法不阿,即使是藩王官属,犯了罪也不宽恕。还审理平反冤案数百件。1430年,升为兵部古侍郎兼都御史。同年,明朝开始设立“巡抚”,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三十三岁的于谦被任命为首批巡抚,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九年。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察访疾苦,惩治贪官;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并创“平仓”、“义仓” 储粮,以备荒年救灾;设“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命地方官员修治河堤以防水患,招抚山东、陕西难民;子以安置;屡次上疏请求减少发生灾害地方的钱粮赋税。始终保持为政清廉,不收贿赂,为民请命,不避权贵的耿直作风,被两省百姓呼为“于青天”、誉为“于龙图”,甚至有百姓在家给他立像供奉,有的州县还为他建立了“生词”。
1436年,朱祁镇即位,为明英宗。英宗年少贪玩,于是宦官近侍投其所好,得到恩宠。军国大权渐渐被宦官王振把持,形成宦官专权的黑暗局面。朝中上下,贪污成风,地方官员进京办事,必须先贿赂上司,但是于谦从不送礼。1441年,于谦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山西、河南两省百姓上书求情,加上几位藩王说情,王振只好放了于谦,复任旧职。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他。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蒙古兵之劝,几乎让他命丧刀下,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免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的故事篇六
修身的经典故事
古今廉洁修身的几个经典故事
(一)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二)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
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六)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七)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土木堡之变”,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
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
(八)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九)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十)省委书记自定菜单
一九九六年初,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带省委调查组到花垣县进行调查时,随身带着一份自定菜单:一荤一素一汤。每到一地,他就亲手将菜单交给负责同志,反复叮嘱按菜单备餐就连元宵节那天,也不例外。他的这一举动,极大地鞭策和鼓舞了当地的干部讲廉洁
(十一)三辞新居
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后,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考虑,国家正在搞经济建设,到处都需要花钱,自己能为国家节省一点是一点,只要能住下,有个办公、会客的地方就行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这所房子外无围墙,屋内装饰一般,陈设简朴,只有一些日常的木质家俱,和普通的人家没有什么区别。
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原来居住的大院房产转属另一单位。组织上考虑他多有不便,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有关部门的同志很重视,积极帮助王树声挑选房址。开始,规划人员给王树声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这里紧靠八一湖,近临引水河,绿荫环抱,环境幽静,风光宜人。老将军一眼就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间民房,即问这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
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陪同的人怕老将军看不上,就指着护城河说:“您瞧,这地方难得呀。将来盖起了新房,坐在窗下就可以钓鱼了。”王树声连连说:“嗯,不错,不错!”接下来他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来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
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规划人员又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四合院,也无人居住。王树声到现场看后也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的人忙说:“他们早就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浓眉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我王树声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他们迟早要回来办公的。”
就这样,建新房的计划一再落空。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十二)“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周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