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故事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8-04-11 点击:
丧尸故事篇一
人们为何热衷丧尸文化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丧尸(英文:Zombie)也有活尸、活死人的说法,是传说中形如死人而能够活动的怪物,来自非洲的巫毒教信仰,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也有出现。丧尸类似吸血鬼,属于不死生物。”
巫毒教,也叫做伏都教,是源自非洲的一种原始宗教。根据他们的信仰,死者是可以被复活的,死而复生的人没有自主意识并被举行复活仪式的人操纵,这样的活死人就叫丧尸。但这其实并不是真的死者复活。真实情况是海地的巫毒教巫师会在他人的食物中下毒(河豚毒素),令受害者出现奇怪的“假死”现象。他们会在葬礼过后把“尸体”挖出来,受害者大脑机能被毒素破坏,通常会失忆并伴随智力下降,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之后会对听命于他人,奴役他们的人将这些“丧尸”用在农地作工人。
近代西方的探险家在到访海地后发现这种离奇现象,他们将活死人用文字和影像的形式记载下来传回欧美,这便是现代丧尸概念的最初起源。但这和当代流行文化中的丧尸形象完全不同,他们更接近于大脑神经系统被破坏的病人,而非那些生吞人肉的怪物。
人类世界里到底有没有丧尸?
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没有。
或者表述更精确一些:尚未被发现过。
有人也许会问2012年5月美国迈阿密出现的“食脸男”是怎么回事(不清楚的请自行谷歌)。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此人是食用一种名为“浴盐”的毒品后丧失心智袭击被害人,和“丧尸”根本毫无关系。可由于这一事件中的几个特征(裸体、咬人、无理智、暴力、攻击性)与丧尸电影恰好吻合,再加上一些类似迈阿密封城的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几乎让1938年奥逊·威尔斯导演的“火星人入侵”国际笑话再度重现,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1
还有另一种多少和丧尸有关的现象,就是“人吃人”。食人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易子而食”和“人相食”等字眼不绝于书,《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史书都有详细记载。从公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记录中国历史上共有118个时期发生过人吃人的记载,这还不包括野史中的。通常这些“人相食”的惨剧发生在大饥荒时期,反映到文学作品里就是“吃唐僧肉”和“人肉包子店”等惊悚情节。另有一些人由于严重的精神问题也会去吃人,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吃人魔形象应该就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教授。这些由于各种原因失去正常心智的人吃人现象也是丧尸形象诞生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自然界中的类丧尸现象
有趣的是,在自然界的确存在一些类似于丧尸的生命现象,往往是由于病毒或真菌引起。人们从这些现象上借鉴了很多特征,再移植到流行文化里,创造了完全虚构的丧尸形象。
2{丧尸故事}.
狂犬病
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受到感染的人或牲畜会变得异常狂躁,在没有被激怒的情况下具有高度攻击性。曾有这样的病例出现,发病人失去了正常理智,向亲朋好友撕咬、吐口水。虽然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但是狂犬病的病死率接近100%,不接受疫苗治疗的情况下几乎是必死无疑。某种程度上说,感染狂犬病的人或狗在进入发病兴奋期后,几乎就是“丧尸化”了。病毒、传染、攻击性、无理智和死亡,看惯丧尸电影的朋友对这些字眼是不是很眼熟呢?
疯牛病
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牛脑发生海绵状病变,并伴随大脑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神经错乱、运动失调、痴呆和死亡。而我们知道很多丧尸电影中的“科学”设定就是:被感染对象的大脑海绵化并伴随着严重的脑功能衰退,仅仅依靠基本的动物本能生存,成为失去智力和情感的“行尸走肉”。
3
菌感染的昆虫
别以为自然界里的真菌就是些长相可爱的蘑菇,有时它们也能带来可怕的后果,BBC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里曾有一集介绍了一种能将蚂蚁“丧尸化”的寄生类真菌。这种真菌首先会侵入蚂蚁的大脑,被感染的蚂蚁在真菌影响下失去自主行动能力,不停向高处爬。真菌会在蚂蚁的大脑中不断增生直至最后爆出来,杀死宿主并传染给蚁群中的其它成员。这类蚁群中的“生化危机”,实际上是自然界对于昆虫种群数量的平衡机制。
最早的丧尸电影:《白色丧尸》
拍摄于1932年的低成本独立电影《白色丧尸》被认为是最早的丧尸片,导演是霍尔柏林兄弟。这部电影以海地为舞台,描述了一个巫师透过巫毒教的巫术将所有来到岛上的白人变成活死人,然后让他们不分昼夜地在制糖工厂里操作着机器。影片大部分场景都在环球公司的摄影棚里拍摄完成,道具和布景大多也是向其它恐怖电影片场借来的。电影推出后收获了评论界的恶评,人们认为弱爆了的故事和演员糟烂的演技都令人感到发指。只是相对其低廉的制作成本,最后获得的票房利润堪称丰厚。1936年,霍尔柏林兄弟又拍摄了续集《丧尸暴动》。
4
5
丧尸故事篇二
丧尸电影的鼻祖
丧尸电影的鼻祖:《白色丧尸》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丧尸电影,《白色丧尸》(White Zombie)于1932年被搬上银幕,由影星贝拉・卢高西(Béla Lugosi)主演,讲述了海地的一位巫师利用巫毒教巫术将许多人变成丧尸,让他们日夜无休地在糖厂里为其工作赚钱,并将所有来到岛上的白人女性也变成丧尸的故事。
与当代流行文化中撕咬活人、肢体腐烂的丧尸形象(可参见电影《桃花源战纪》)大相径庭的是,《白色丧尸》中的丧尸既不吃人,肢体也不腐烂,只是肤色苍白得如同一具尸体而已,谈不上多么可怕。由于这些丧尸在巫术的控制下日夜无休地劳作,反而让人心生怜悯和同情。显而易见,丧尸最初并非撕咬活人的怪物,只是后来的丧尸电影让其增添了这种新的嗜好而已。尽管影片没有让观众体会到丧尸吃人的恐惧,但却挖掘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恐惧――看到巫师把人变成丧尸所造成的心理恐惧,因而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并非丧尸,而是贪婪邪恶的巫师本人。这部电影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类无法主宰自己的身体、丧失自我意志的恐惧。
由于影片拍摄之际,正值巫毒教和丧尸概念刚传入美国不久,因此电影的场景和情节都借鉴了海地的巫毒教信仰。在《白色丧尸》的影响下,之后数十年间拍摄的丧尸电影大都没有跳出巫毒教的窠臼――故事场景都是设定在海地,主角都是邪恶的巫师,里面的丧尸既不可怕,也不吃人,因而,以《白色丧尸》为代表的早期丧尸电影对当代丧尸文化的发展和流行影响较小。
丧尸故事篇三
传统丧尸电影的发展
近年来,以丧尸为题材的电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丧尸电影是恐怖电影与科幻电影的结合体,真实与虚幻交织中的血腥暴力,更加的触目惊心,不断挑战观众的心理极限。进入新世纪后,恐怖电影中的经典形象——“吸血鬼”从西方传统文化中可怕的恶魔,摇身一变,以俊男靓女的形象谈起了浪漫爱情。而美国今年的丧尸电影《温暖的尸体》,则把恐怖电影中另一大经典形象“丧尸”也赋予了人性,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新上映的电影《桃花源战纪》不仅阐述了丧尸世界的疯狂,还给我们讲述了青春热血的故事。于是,浑浑噩噩的“丧尸”也恋爱了。除此之外,《温暖的尸体》一片还通过对黑色幽默的独特运用和对自我救赎的弘扬,赋予了本片以丰富的艺术内涵。
一、对传统丧尸电影的继承与发展
2013年2月1日在美国上映的《温暖的尸体》(Warm Bodies,又名《血肉之躯》),开启了丧尸片的新时代。《温暖的尸体》根据Isaac Marion 即将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R”的丧尸爱上了一个被他吃掉的人类Perry的女友Julie,他们俩的爱情引发了连锁反应,不仅改变了他和他的丧尸好朋友,也改变了整个丧尸的世界。
本片上承1968年以后的丧尸电影传统,同样是一场瘟疫席卷全球,致使了R和其他大部分人都沦为了行尸走肉,幸存者们在逃亡中人数越来越少。
而与之前的丧尸片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本片对黑色幽默的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一方面对丧尸世界的荒凉与滑稽进行自嘲式描绘,借以表现人类的精神荒漠;另一方面又通过描绘丧尸世界人性的逐渐复苏来反讽人类社会的情感缺失。其次,本片弘扬了基督教传统的“救赎”主题,片中的丧尸们在慢慢地改变,大脑开始有一些意识,甚至会说少量的单词,尤其是女主角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丧尸们在人性的感召下,逐渐地找回了感情和记忆,并且身体也随之治愈,最终重新变回了人类,获得了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拯救。
二、黑色幽默手法的独特运用
《温暖的尸体》以主人公丧尸R的内心独白展开叙述。从影片开始,他便自我揶揄道:“我每天都在做什么?我的脸色太苍白了,应该多出去走走,我应该吃好点,现在这样子真差劲。我应该站直一点,我要是昂首挺胸,别人也会更尊重我。我到底是怎么了,我只想和人交流而已。但为什么不行呢?哦,想起来了,因为我已经死了。”这个开场白同时使用黑色幽默和意识流的手法,对丧尸的生存状况进行反思。 同样是对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温暖的尸体》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与《僵尸肖恩》《僵尸之地》不同,本片的主人公变成了丧尸,并着重从人物的内心情感层面进行表现,通过丧尸R对颓废的丧尸形象和无意义的生存状态的自我嘲讽,并用灰
暗的色调和沧桑的摇滚音乐衬托去展现曾经繁华的城市的荒凉,再加上眼神空洞面容可怖的丧尸在街道上傻傻地反复游荡这幅滑稽荒诞的景象,于是,丧尸世界的阴暗与荒凉等特点被无限地放大。
而电影中这些有关丧尸世界的描绘,恰恰是对西方现代人的精神荒漠的具体形象的物化。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所认为的那样,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迁越来越频繁,人际竞争日趋激烈,表面看来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加了,但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加了。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与不安全,开始越来越依赖高科技带来的成果,甚至选择酗酒或者吸毒等形式来麻痹自己。这反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漠,人们的精神危机更加严重,精神世界也更加荒芜。
在表现这种精神荒漠的同时,本片试图对这种丧尸状态的另一面进行了反讽形式的肯定。丧尸R在抱怨闲逛时可能会碰到别人却又无法道歉或者说点什么,于是他猜想生前的时光肯定比现在好得多,每个人可以尽情地说话,然而配合的回忆镜头却是每个人都在玩弄手机,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人与周围的其他人沟通。于是镜头一转,回到了现在的丧尸时代,人人都在废弃的机场里闲逛,没有手机,更没有其他高科技产物存在,于是孤独的情感在这里倒是得到了放大,丧尸们觉得很孤独,没有方向,于是他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成群结队地出去觅食,闲暇时还会相对哼哼作为交流。情感缺失在这里得到了弥补,人性在这种特定的状态下反而慢慢地回复。本片表面上是丧尸R对丧尸生活绝望地自嘲,但同时对照之前回忆中人类生活的冷漠孤独,其实是对人类精神危机的嘲弄。
《温暖的尸体》这部电影似乎在告诉我们,表面上电影中的丧尸时代是由于瘟疫引起,实际上却是西方人的精神荒漠导致了丧尸时代这种物化了的末日荒漠的出现,而后,在这种被物化的荒漠里,人性反而在孤独中悄悄地复苏。
三、主人公R的爱与救赎
“因为西方民族对宗教的虔诚度以及宗教在其文化中认可度都较东方人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故而神学救赎成为西方作者系电影中独特的美学和叙事命题”①,基督教认为,在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后,人便开始有了原罪,因而需要救赎。“在基督教中,爱是作为理性和精神的本体,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是获得救赎和幸福的根本力量”,“人只有出于爱才能战胜恶、战胜死亡而获得灵魂的救赎”②。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传统使得这种爱与救赎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西方电影中的永恒主题。
在科技日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沉迷于高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嗑药、滥交、血腥暴力等现象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常见,传统的基督教信仰也日趋衰落。这时,如何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摆脱精神危机成为{丧尸故事}.
现代西方人的一个迫切的需求。而“救赎母题:欲望、囚困、迷茫、焦虑、疏离、孤独、沉沦、罪恶、残酷,也正是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种种面貌”③。很多丧尸电影常反映出这样一种观点,即丧尸灾难的来临是上帝对人性堕落的惩罚,可见,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反思现代人的异化堕落、寻求灵魂救赎越来越深入人心。 自1968年《活死人之夜》之后确立的丧尸类型片,往往侧重于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对寻求更高层次知识的反思与怀疑。人类为了追求自由王国而不断求知并发展高科技,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那么,追求自由、掌握规律、征服自然到底是否正确呢?按照《圣经》的描述,罪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意志自主和妄为,随生命自然而生的意志自由就是人身上的罪因。亚当夏娃也是因为好奇才偷吃了禁果,最后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诸多丧尸电影试图在说明一种观点,即“人类不要去试图掌握那些人类掌握不了的东西,人类的好奇心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灭亡”④。获得救赎就必须得跟随上帝,放弃追求知识,这似乎又具有蒙昧主义的倾向。
而《温暖的尸体》中的救赎则主要侧重于自我救赎,即以追求人性的复苏来完成救赎。这种救赎不反对求知和发展高科技,却反对因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导致的情感缺失和精神荒漠。有别于其他角色颜色黯淡的服饰,影片中只有丧尸R的衣服颜色始终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积极、热情和新的开始”,而且他是第一个开始转变并得到拯救的丧尸。本片中对R的救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在保护女主角Julie的过程中,爱情对R的感化。善良美丽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孩Julie的出现仿佛是一剂催化剂,给原先死气沉沉的丧尸世界带来一丝阳光,也在R的心湖里荡起了一圈圈涟漪。R为了保护Julie,冒着生命危险,历尽了艰难险阻,在此过程中,他们彼此也更加了解,更加相爱了。其他丧尸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人性回归和身体治愈的速度也开始日益加快。
其次,无高科技的环境促使R和其他的丧尸因为孤独和无聊开始相互交流与合作。R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渐渐意识到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正如《圣经》的“迷途的羔羊”。他说:“Im lonely,Im lost.(我很孤独,找不到方向。)”不仅仅是他,其他的丧尸们也面临这种困境。在不自觉中,他们开始交流,由最初的相互哼哼,到说出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后来居然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丧尸们的人性开始缓慢地回归。
再次,人类的记忆对R的救赎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R对带有回忆的各种物品比如水晶球和音乐唱片的收集,还有就是通过吃人脑对人类记忆的掠夺。片中丧尸们向往生前的感觉,他们吃人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饥饿,而是想占有并享用被害人的记忆,重新体验做人的感觉。丧尸R在吃掉女主角男友Perry的脑子的过程中,重温了Perry的记忆,体验了亲情、爱情与责任,甚至体验了被害人
的死亡,这个过程对他的人性回归起了相当大的催化作用。在回忆与现实中的恋爱双重作用下,R终于彻底地从生理和精神两方面得到了拯救,真正地死而复生。
追溯西方人思想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哲学思考是一直贯彻始终,不断进步的。从最初的古希腊哲学,到启蒙主义,到现代主义,最后到后现代主义,人类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人生与命运。《温暖的尸体》这部电影以主人公平凡的丧尸R的心路旅程为线索,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嘲弄了当今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除了表现高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的精神荒漠,本片还在这种精神荒漠的物化投射即丧尸世界中反思人的异化,最后通过让主人公复苏人性而获得自我的救赎。而这恰恰是丧尸电影类型片从蒙昧主义到充满人性关怀的人道主义的伟大进步。
除了对传统丧尸电影的继承和创新,本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都知道,好莱坞电影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商业利益,常常坠入一个固定的套路:即主人公历尽艰险,在紧张的气氛中解决危机,最后皆大欢喜并抱得美人归。这样一个经典的塑造“美国式英雄”的套路,虽然有利于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水准,多年以来也令很多观众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与厌倦。本片中丧尸R解决危机与发展爱情的过程,就带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说,本片的不足也反映了整个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缺点。
当然,瑕不掩瑜,本片的这些不足并不能掩盖其在艺术上的成功以及在丧尸电影史上的重要位置。尽管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丧尸电影出现,但《温暖的尸体》作为新一代丧尸电影的经典地位将是不容置疑的。
丧尸故事篇四
全球丧尸类电影总汇(上)
《战争的恐怖》
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是德军的主力战场,纳粹在这里做了许多残忍的细菌实验... ...
1944年,一群O.S.S(战略服务局)的士兵被派往德军的一个军事基地做秘密调查。经过九死一生的防线突破,他们终于到达了指定地点。可迎接他们的,却是满地已腐烂的尸体,并且有明显被咬伤的痕迹。原来纳粹在此地做人体实验,给正常人注射病毒后使之成为嗜血的活死人,但这些野兽不为人所控制,纳粹最终将自己推入了深渊。当O.S.S的士兵们得知这一消息时,他们早已陷入了活死人的包围之中... ...
很少见的二战题材丧尸片,有着不错的震撼力,画面处理表现的极具鲜明色彩,对人物的刻画也很到位。美中不足的就是影片后期,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导 演: Peter John Ross John Whitney
国 家: 美国
时 长: 99min
年 代: 2006
《Mortuary 》
中文译名: 《停尸间》
在受够了城市的喧嚣后,Doyle一家搬迁到加利福尼亚的乡村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新家的环境不是多么的好,因为那里以前是福勒兄弟开的殡仪馆,传说这里会发生一些怪异的事件,可他们却不以为然,丽丝夫人更是在这里开起了停尸间的生意。过了不久,这里果真发生了怪异事件,但他们意料到时已为时已晚。在房子地下,潜伏着一只以吞噬腐烂尸体为生的怪物,它可以控制死亡尸体,让他们成为丧尸为其效命。然而更可怕的是,丧尸们被唤醒后也有自己的意识,且他们好象对Doyle的小女儿独有情钟。眼看死尸被不断的复活,Doyle一家似乎已经走投无路...
比较有新意的丧尸片,还加入了变异的怪物,尤其是死尸的化装不错,就是情节有点压抑,整部片子的色调稍显昏暗。还是那句话:有点虎头蛇尾……
导 演: Tobe Hooper
国 家: 美国
时 长: 94min
年 代: 2005
《Stacy: Attack of the Schoolgirl Zombies》
中文译名: 《屠尸行动》
在日本某城市有一种“NDH”恐怖的病毒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使这个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感染者变成丧尸威胁着整个人类。但这些人群竟是清一色的女高中生。原来这种病毒只会感染年龄在16岁以上的女性(变态的rb~~),让她们变成丧尸来吞噬男人。对于这种状况,国家便成立了再杀小组,对整个城市进行清理。可是,她们中间也有自己的亲人,使他们无法下手,反而被活尸生生吃掉。于是,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他们与丧尸之间展开了一场骇人的战斗。
可男人毕竟不是女人的对手(真理...),就在人种快要灭绝之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本作的主角在自己的女朋友变成丧尸之后,就拿电锯把她分尸了(是她死前自己要求的~~~)。并且在播出的电视促销活动中,还有建议用这种电锯将女孩杀死的广告...... 最后再补充一句,电锯是女孩装在礼盒里亲自送给她男朋友的。
还有,这片在海外比较受欢迎... ...
《White Zombie》
中文译名: 《白色僵尸》
这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丧尸片,当时的尸体们不会吃人,只能充当无意识的苦难劳工。这部片以海地为舞台,描述了一个巫师透过巫毒教的巫术苏醒了大群的僵尸,让他们不分昼夜的在制糖工厂里操作着机器。但这个不怀好意的巫师将所有来到岛上的白人美女变成活死人。但是,这里面所出现的僵尸除了可怜以外,丝毫没有任何的恐怖感。当然这出戏里想传递的并不是丧尸吃人的恐惧感,而是把人变成丧尸在心理上的恐惧感。因此这出戏的主角不是僵尸,而是巫师他本人。
此片拍摄的时期正好是美国以军事力统治海地的时期,加上这段期间也是众多西印度群岛的居民移民到美国的时期,所以巫毒教也逐渐渗透到美国黑人社会当中,因此才会产生白人对巫毒教的恐惧。
导 演:Victor Halperin
国 家:美国
时 长:67min
年 代:1932
《Day of the Dead 2: Contagium》
中文译名: 《丧尸出笼2:病毒》
乔治·罗梅罗 (George A.Romero)1985年经典影片《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 )的前篇。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宾夕法尼亚,一种奇怪的病毒在一座军事医院的高墙内爆发,一组特种部队被派去控制和掩盖事故。35年后这个地方被改建成了一个精神病院,一个工作人员在无意中捡到了病毒的样本并释放了它,接着医院里便发生了接二连三的怪异事件,而且院长还别有用心地将感染者关押起来以便研究。然而病毒的威力已经扩散到了医院的各个角落,很多人都已经被感染,这场事故再次让危机爆发,最初被感染的几个人决定趁自己还有意识时找到疫苗,可医院里已经爬满了恐怖的丧尸......
虽然没第一部好看,但里面的暴力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弱。
导 演: Ana Clavell James Glenn Dudelson
国 家: 美国
时 长: 94min
年 代: 2005
《House of the Dead 2: Dead Aim》
中文译名: 《死亡之屋2:死亡武器》
在续集里(和第一作没有关系),一队特警队被派往一栋别墅内调查病毒泄露事件,并负责收集变异DNA因子。但没想到的是这里已经充满了丧尸群。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就在半路上病毒意外破损,无奈中他们不得不再一次杀回去抢夺病毒。可面对成百上千的丧尸,他们似乎已经无力突围。而且再暗中还有人对病毒虎视耽耽,并准备随时抢夺它。队员们在病毒的问题上面临着生死抉择。然而此时的城市... ...
死亡之屋系列感觉越拍越象B级片了,也许是经过上一代票房的滑铁卢所致吧。不过依我
的想法来说,越是B级片越能拍出血腥的桥段来,也越能表现出真实的本质来~~~{丧尸故事}.
导 演: 迈克尔·赫斯特 Michael Hurst
国 家: 美国
时 长: 90min
年 代: 2005
《死亡与早餐》
世界上怪异的事情真是无奇不有啊~~~。在做公路旅行的6个郁闷家伙在一个令人乏味的Lovelock小镇前停下来过夜。夜里,旅店的一个老家伙被人谋杀,于是镇警长便把他们当作了怀疑对象,拘押在了小镇里。正当他们惊魂未定时,又听到了有关这个小镇的诡异传说——他们很不幸,传说就在当天夜里成为了现实。一个年轻人到一户居民家偷窃,无意中撞倒了供在祭坛上的一个桃木盒子(这盒子竟然是中国的棺材,上面写了一个“福”字,而且还贴着咒符,汗~~~),里面所散发的邪恶东西控制了他,让他变成了不死丧尸。这只是一个开始~~~接着,一场腥风血雨席卷了整个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变成了丧尸,除了一个警察和那几个年轻人。现在,他们只能躲在别墅里依靠最原始的武器来保卫自己,面对丧尸的
丧尸故事篇五
优秀电影《僵尸王爷》
《僵尸王爷》——僵尸、人类与丧尸的战斗 《僵尸王爷》无疑是一部很有创造性的电影,他很巧妙的将东方文化中的受日月精华影响而变成的妖怪——僵尸与西方文化中的不死生物——丧尸放在同一部电影里,故事背景与矛盾冲突的设定让这一创造显得不那么突兀。僵尸和丧尸的表现有些什么区别呢?僵尸只吸血,而且可以控制吸血的欲望,丧尸则是可以吞下一切找到的新鲜血肉。僵尸王爷起初对这一群人类也是充满了敌意,而王佳佳的出现让他恢复了一些前世记忆,也认定了他就是生前的福晋,于是他克制自己的吸血本能与人类做了朋友,一直跟随着保护着王佳佳。而当刘建和韩晓琳变成丧尸之后,虽然还是以前的面孔,却早已经丧失了原有的智力,对之前的朋友也是凶狠歹毒(虽然刘建本就不是什么好人)。
除了死人变的僵尸与活人变的丧尸之外,还有一群真正的人类,来到神隐镇旅游的他们,阴差阳错卷入这场风波中,为了逃出去,带着各自色彩的人们被命运联合在一起,共同面对灾难。他们打丧尸躲僵尸,流离失所,却在逃亡途中与复活的僵尸王爷做了朋友,成为了一起并肩作战的好伙伴。本应该是好朋友、好男友的刘建,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一次次在危难关头抛下朋友、抛下女友,这样的人也注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最后僵尸王爷载澄与刘建同归于尽了,他们死得却没有一点相像的地方。他们一个是僵尸,一个是丧尸;一个情深意重、富有正义感,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舍命相救;一个薄情寡义、自私自
利,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不惜伤害自己曾深爱的女人。当王佳佳与小伙伴们逃出神隐镇,站在高高的山顶山看着这辽阔世界的时候,她应该会明白,可能有很多种族存在着,但种族从来不是阻挡爱的借口。
丧尸故事篇六
从本能论看丧尸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些时候我就很纳闷,就凭丧尸这么一个丑陋恶心的玩意,怎么粉丝却遍布全世界呢?而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的我,怎么也被拉下水?到底这玩意有什么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研究,我发现原来丧尸具备的独特魅力。丧尸文化的主要载体为影视、文学和游戏,现在我就主要从影视的角度来讲讲我理解的丧尸魅力。
孤岛效应
首先我要说的是孤岛效应,我这里说的孤岛效应其实有三个特征。
1、孤独,这里指的是没有援军。
2、神秘且危险,这个不用说了。
3、蛮荒之地,这里指的没有人类可以安居乐业的环境。也没有可以维持人类生活的正常秩序的生存体系。
这是一个一个半封闭的舞台,可以用来演绎一个超现实的故事。于是,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操作性上都显得游刃有余。
在丧尸片子里也许没有几个真正的岛屿,但其所处的环境其实就是岛屿状态,甚至整个世界都被弄成了岛屿状态。在丧尸文化中无论是编剧还是小说作者,都会想尽办法把援军灭掉(至少是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让主人公往往都是独自一人或者小团体苦苦生存。周围遍布着渴望血肉的食人丧尸,不断给主人公生命危险。大环境也进入了蛮荒状态,没有秩序,没有希望。主人公们在其中亡命狂奔,看似拥有一线生机,但实际上却是无路可逃。绝大部分丧尸片的人物充满了的绝望情绪,整个片子的气氛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
对抗的平台
一个秩序崩溃世界,遍布一个个尖牙利齿的怪兽,再加上有限的资源。战斗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枪械,还是古典的冷兵器都有了发挥的舞台。你见过几个没有枪械,也没有冷兵器的丧尸片?而对抗中的视觉效果也是人们爱看的根本原因。
视觉效果
作为一部影片,尤其是一部商业影片。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其实也包括游戏和文学)。观众看电影就是满足了自己平凡人生中无法体验的视角高潮。而丧尸片中大量鲜血四溅和枪械使用的场景会让观众大呼过瘾。{丧尸故事}.
幻想的结晶
幻想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都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幻想体现在现在影视文化的重要类型就是魔幻片和科幻片。
魔幻片是丧尸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活死人的传说。魔幻也成为丧尸存在的最好理论基础。而魔幻片这样的纯幻想片子中压根没有限制编剧作者的枷锁。一切可能皆是事实。
自从化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丧尸片子也都开始赶上科幻片的直通车。如果把丧尸片在科幻片内部归类的话,那么应该归类为软科幻片。
注:科幻片本身也分为软科幻片和硬科幻片两种类型。软科幻片注重的是想像,硬科幻片注重的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推演。软科幻片中的科学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一种解释,就算脱离了科学要素此类片子的剧情照样可以进行,现有的科学常识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硬科幻片的科幻是故事剧情必要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科学,片子的剧情就根本不能继续下去,于是软科幻片和魔幻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如:《星球大战》就是讲一场发生在宇宙空间的原始战争,交战双方仍然停留在刀剑搏斗的层面上,不过是换成所谓的激光刀激光剑而已。《2001:太空漫游》中的太空旅行场景却
精确的令人不可思议,严肃的模仿科学的细节,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科幻电影是一种预言。 恐惧的总和
恐惧,丧尸片子的主要组成要素。有人说丧尸的恐惧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恐惧。那些带有死亡气息的活死人晃晃悠悠向你走来,所带来的恐惧是不言而喻。而有人说丧尸危机其实就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危机。电影中那铺天盖地的尸群就是证明。无论怎么说,丧尸文化和恐惧是密不可分的,而恐惧则为太多心理和行动提供了太多的变数。
灾难片是人类心中恐惧的放大。人类恐惧冰河时期于是有了《后天》,人类恐惧核武器,于是有了《哥斯拉》。这种类型片中,灾难对于主角来说表现的是一种不可抗力,于是人性中的光辉和黑暗都会暴露出来(有关人性的问题我还准备写上一篇文章来说明)。丧尸片中社会秩序的崩溃恰恰就是一种最可怕的灾难。
看看鬼怪片中鬼怪的形象和丧尸多么的相似。如果鬼怪片中的鬼怪具备了实体,那么你还分得清楚哪个是鬼怪哪个是丧尸吗?
远古的崇拜
怪兽崇拜,是一种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崇拜。因为人类对于怪兽的感情非常复杂。怪兽情结最早来自人类原始社会,是对那些大自然凶猛野兽的的敬畏,崇拜。后来转变成对于未知神秘强大力量的敬畏,崇拜。既然未知,所以就带有极强幻想因素,于是就出现了神幻怪兽和科幻怪兽。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断加深,怪兽的现实性不断增强(恐龙和基因技术)。
大多数丧尸都具备怪兽的特征,凶猛残忍,并且拥有强大力量。文章到了这里不得不提到生化危机这款游戏,生化危机的出现将彻底丧尸拉入了怪兽片的范畴。生化危机内那些凶猛的生物兵器其实就是怪兽。我们可以轻易找到生物兵器在怪兽文化中的原型。不信,你去找本日本记载江户川时代妖魔鬼怪的书籍翻翻,里面有很多熟面孔。而生化危机带来的变异超人正好迎合了人的超人情节,很多人都对强大力量充满了向往,于是大家也就越来与喜欢看这号片子了。甚至有人提出丧尸是人类的进化这一论调。
注:变异超人和怪兽从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们都是未知神秘强大力量的载体。只不过一个是以人为基础,一个是以野兽为基础。
你在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凝视着你。
——尼采
“活死人(丧尸)”一个充满矛盾的词。到底是“活着”的死人,还是“死了”的活人? 活死人究竟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无关死活,真正有关的是一个“人”字。它有多丑,人就有多丑。
是对于死亡的恐惧
生物的正常本能之一就是恐惧死亡,许多传统的宗教信仰都深深的和死亡有关,人们会描绘死后的世界、憧憬死后的世界、恐惧死后的世界,创造出很多象征死亡的形象。
然而这其中大部分形象是空想的,更不妨说是想象力加入其中的创作。{丧尸故事}.
然而尸体是不同的——尸体是看得见的死亡象征,是最直接的死亡象征。人在面对同类尸体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种永远迷茫。不能理解眼前的到底是什么,如同人永远不能理解死亡本身一样。
随着科学进步,有知识的人会意识到,尸体不过是失去生命的有机物,是一坨肉,然而整体上得人类真的会这样看待,对人类的尸体么?很明显是不会的。人类敬畏人类尸体的根源是本能。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类见到一具动物尸体和一具人类尸体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也许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接受尸体是失去了人性跟生命活动的人,所以一旦接受这样的存在
从静变为动,既不该有人性的尸体,产生了类似人的生命活动,就会造成异常的认知冲突。也许这就是人类对于活死人恐惧的根源。
是对于人性的恐惧
由上述资料我们知道,世界范围内,很多民族都是早期民间传说或者宗教信仰都提到了“死而复生”的尸体,早期电影中的活死人的形象也不过是单纯的“死而复生”僵尸,或者“具有攻击性的怪物”。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丧尸这一形象被赋予了一项关键要素——传染性。被丧尸感染的人也会变成丧尸!这一要素大大加强了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所承载的恐怖元素,人对于传染的恐惧是巨大的。传染相当于一种流动性的死,一传十十传百的爆发,另一方面,这类作品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节:某个亲近的人已经被感染,即将变为丧尸。而此时她或他还具有人类意识,那么主人公就要面临很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要果断清除这个感染源。同时解除呗感染者的痛苦与恐惧。
这类选中体现的人性拷问是深刻的。也是此类作品中保留的桥段,还有一种就是猜忌:同伴中有人呗感染却还不知道是谁,这时就会产生互相猜疑,最终导致疯狂的杀戮。
最后一种是封锁隔离:一个地区爆发危机之后,政府或其它安全区的人类会采取隔离扑杀的手段保证灭绝传染源,这种无视同类生命,杀死同类以求自保的选择让人感到冰冷刺骨的绝望。这些都是体现出人类对于人性另一面的恐惧。
其实理性一点,xing爱也不过只是通过生殖器的互相摩擦达到gao潮然后进行精卵结合的前兆罢了
是对于毁灭欲望的满足
弗洛伊得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营养本能两类,后期他将本能重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类,其中死本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 许多人怀疑到:人有趋向死亡的本能冲动么?有学者从词源的角度分析死亡本能的内涵,指出死本能(德语Todes-trleb)其中包含死亡和推动两个词根,后者指表面静止、具有惰性逆向运动特点的力。“如果生命在一个无法设想的遥远过去,并且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方式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出来,如果这确是真的,那么按照我们的假设,某种本能在那时就必定存在,其目的是要废除生命,重新确立事物的无机状态。我们在这一本能中辨识出我们假设中的自我破坏这一冲动。而这种本能从来没从任何生命过程中消失。
由此可见, 人类潜意识中存在着自我毁灭的程序,丧尸袭击人类,也许只是人类的被害妄想,复活的尸体为什么必须袭击人类?是人类把丧尸设定为攻击性,这样就为自己的杀戮提供了“自卫”的理由!
在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里,毫无疑问人杀人的行为和肆意表现这种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但如果对方是丑陋凶残,失去人性的“人”,就会大大减轻罪恶感,同时也不影响杀戮同类的快感。
所以我相信,丧尸其实是人类杀戮欲望的一种释放。另一方古代中国,印加文化其它古老文明中都有吃人的记载,有一些甚至是系统的记载,可见人吃人是一种存在于人自身的一种变态欲望,我们看到活人尽情杀戮丧尸,丧尸分尸活人的特写,这难道不是S和M的双重满足么?
是对于空虚的慰藉和不满的发泄
从前文中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丧尸题材异常流行的年代背景有什么共性呢?这些丧尸文化异常流行的年代分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近年。没错,这三个时期整巧和大萧条,石油危机,次货慰藉——这三次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危机,社会萧条。人们精神空虚不安的时期吻合,这是巧合么?还是说经济危机的时候,人类精神的空隙,充满恐惧,就会更需求刺激,而丧尸题材的作品能很好的满足人类的欲望,如果说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的丧尸片中包含了对雇佣制度的控诉和黑色幽默的调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丧尸片不正是对经济低迷社会愤怒欲望的释放么?
那么今天,丧尸文化再一次流行,呈现出的特点更加有趣:它们并不是恐怖的代名词了,已然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欣然接受扭曲腐烂的脸,大批潮人热衷于装扮成它们,甚至集结游行,他们阑珊的低吼着,走入一切娱乐领域,我们渐渐习惯了把狰狞恐怖视为憨态可掬,艺术家们流行在各个领域把一切Zombie化。
存在即为合理,丧尸在今天,真正从一个恐怖形象变为一种文化,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