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8-04-04 点击:
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13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6日在十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特别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迎难而上、大有作为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商用车市场持续低迷、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灾害袭击等严峻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保民生、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目标。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收入120.7亿元,增长1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9亿元,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15.6%;外贸出口3.1亿美元,增长20.7%;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0元,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3%。除工业增加值外,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提速增效。以“三化”协调发展和“一统三分”统揽“三农”工作。精心培育特色农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奋力组织抗灾救灾,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完成农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26元。粮食实现“九连增”。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8.5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20个;17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0亿元,增长42.9%;新增专业合作
组织138家。新建农村新社区25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00家。改造新修县乡村道路1348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1座,整治塘堰7056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0平方公里,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十堰市荣获全省水利建设“大江杯”优秀组织单位奖。扶贫搬迁3048户,减少贫困人口8.5万;改造危房1.6万户,完成65个重点村整村建设任务,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大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水库修复工程33项,加固整修塘堰336座,修复基本农田4.9万亩,修建倒塌民房10059间。
——积极应对巨大挑战,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力服务东风公司,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实现平稳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亿元,增长5%。东风装备新工厂、东风特汽、三环专汽、同创汽车同步器、川路汽车、丹江铝业超薄铝箔坯等项目竣工投产;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房县精细磷产品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满园工程”,引进工业项目226个、资金113.7亿元,徐工金三角随车吊、苏州朗格电动车、远大新型环保材料、合肥常青机械等项目落户十堰市。继续推进“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3家。十堰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创建成功,武当酒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大力开展非法拼装车“清剿战役”,净化了汽车市场秩序。驰田金钢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县域工业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393亿元,增长22%。9家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完成产值570亿元,增长20%。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乘势快上。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扩大规模、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7.4%,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29.3%和39.2%。旅游项目建设多点发力,完成投资60亿元,增长95%,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一期、武当山玉虚宫和五龙宫大殿修复竣工,郧阳岛、天河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增4A级景区4家、旅行社1家。房县荣获“湖北旅游强县”称号,竹溪偏头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武当山至神农架、三峡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商贸流通业快速增长,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工程深入推进,新(改)建
农家店211家;家电下乡销售8.6亿元,兑付补贴9907.4万元,十堰市被纳入“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一批物流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寿康永乐长岭物流配送中心竣工;信息、保险、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16.5亿元,比年初增加220亿元,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594.9亿元,比年初增加110亿元,增长21%。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竭尽全力策划、争取、引进项目,精心组织、热忱服务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年初确定的29个省级、200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十房、谷竹、十白、郧十四条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230亿元,占总投资的72%;丹江口环库公路启动建设,丹土一级路路基全线贯通;机场大道进展顺利。潘口、小漩、三里坪水电站并网发电,龙背湾水电站实现截流,孤山水电站前期工作全面铺开;京能热电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一批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共开山整地1.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6万亩,十堰农产品加工工业园、茅箭循环经济产业园完成了土地平整。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启动实施。十宜铁路、武汉至十堰城际高铁项目进入省部合作规划。
(二)“一城两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中心城区建设管理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岳路片区等8项城市控详规编制完成,“数字十堰”技术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修编、生态滨江新区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郧十一级路、东环路、建设大道二期、北京路延长线、郧阳汉江大桥建成通车,发展大道、中岳路、林荫大道二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风神大道、第三水厂取水口工程开工建设;天然气城网工程、西部污水处理厂建设竣工,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50条背街小巷、6处交通堵点和公园路改造完成,车城广场基本竣工;城区“三违”整治集中展开;创卫和城市管理成果不断巩固;茅箭区成功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十堰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模式受到国土资源部高度赞誉。
——“两带”建设全面展开。坚持以优势产业打造、城镇村庄扩容、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优化、精神文明提升为重点,全面加快竹房城镇带建设。共实施交通、水利、城镇、土地整理等项目335个、投资
近20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基地9.6万亩,改造村庄35个,新建“三位一体”服务中心66个、新进城镇农户2.3万户8.9万人,城镇带GDP增长21.9%、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达到54.9%;房县“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竹山县、竹溪县抢抓城镇带建设机遇,立足特色,争先进位,取得了发展新成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安置、小流域治理、土地整治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开展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启动郧县生态滨江新区规划和建设,《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并逐步组织实施,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三)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深入推进经济、投融资、社会事业、民生保障、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税收“营改增”试点顺利展开;成功发行12亿元城投债券,通过信托、票据等方式融资11.5亿元,组建7家小额信贷公司,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完成,交通银行入驻十堰,十堰市连续七年获得“金融信用市”殊荣;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规范完善,流转土地27万亩;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丹江口市、竹山县被纳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市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推进到位;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四减五制六公开”改革扎实推进,减少审批事项291项。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重新组建招商局,成立九大产业招商办公室,出台招商引资奖惩考核办法,大力开展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天候招商、全过程招商,组织和举办了湖北十堰——浙江(长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台湾·十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武当大兴600年·湖北十堰经贸合作洽谈会、第十二届全国村长论坛·十堰投资推介说明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市外境内项目371个,到位资金170.3亿元,增长37.5%。与中亚地区、大洋洲外经合作实现突破,境外投资企业达到7家。组织参与了华创会、湖北·韩国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接待重要外宾、侨商侨领16批次,对外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四)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加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推动文化繁荣,着力保障人民健康,整体提升计生水平,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申请专利1700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通过验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市”称号。改扩建幼儿园170所,改造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32万人次享受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发展趋向均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湖北医药学院获硕士学位授权。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我的汉水家园》等12件作品在第一届湖北艺术节上获奖,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7.7%。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配备基本药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5.3%;农民看病就医“一卡通”全面实施;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17个,茅箭区成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1.6个单位值,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规划通过国、省评审;完成造林3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完成155个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1座、垃圾处理场6个;十堰市被授予全国环境规划十佳城市。
(五)民生保障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执政为民,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达146.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增幅分别超GDP 2%。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参保新增9.2万人次。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改扩建农村福利院30所,城乡高龄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体系实现全覆盖,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6亿元,扩大五保供养对象1.1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195套,发放住房补贴3548户。优先发展公交事业,新开辟公交线路5条,十(堰)郧(县)城际公交开通。“数字化城管”和“网格化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一格一员、一区一警、一街一队新型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市长公开电话“民生直通车”作用进一步发挥,办理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2万件。积极实施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按期办结率达97.5%。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治安攻势等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分别达93.8%和93.7%。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食品、产品质
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政府工作报告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十堰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全省致力于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东风公司全面实施“61行动计划”、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市内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市加快科学发展的环境更优、条件更好、基础更实。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迫在眉睫;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移民内安后靠等任务繁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硬约束增强,转型发展还需有大的突破;面对周边地区强劲发展的态势,我市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少数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效率不高,与快速发展的全局态势还不相适应。有效应对挑战,切实维护好当前难得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必须更加奋发有为,推进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一城两带”建设,努力实现十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我们将着重把握以下原则: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抓住一切有利的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坚持转变方式、转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逐步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探索适合十堰市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开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山水一体大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主要经济
指标力争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一城两带”为总体战略,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充分发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品牌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加快市县对接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到2015年,力争在集约节约的基础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人口承载能力超过100万,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规模,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力争将实验区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
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臵、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将该区域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全力支持服务东风公司等重点企业,将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商用车制造基地,最重要的微型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及汽车装备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地方汽配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打造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力争十堰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放大武当山龙头效应,加快太极湖新区建设,深度挖掘道教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强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地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进一步加快水电、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坚持以“一统三分”为基本方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业抓产业、农民抓就业、农村抓事业的思路,以农民长效增收为核心,着力发展高效生态绿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基地面积达500万亩。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速培育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加工产值20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高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自我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切实提高劳务经济水平,力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扶持规范农家乐发展。探索建立土地、房产、林权等农村资产要素市场化机制,逐步增加农民资产流转收入。
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8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1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72座,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新建农村水泥(沥青)路1万公里。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抓好丹江口市整市推进脱贫奔小康、竹山县和郧县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启动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5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湖北十堰7万人为水库蓄水迁异乡
2014年7月9日,十堰新均县,新县城里一栋栋二层小楼紧紧相连,很多移民把一层改成了底商。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是一畦畦鲜绿的麦苗,还有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匍匐在远处的山脚下,汉江水从家门口流过,他们用瓢舀起水喝,“有种甜甜的味道”。
这是很多沿江而居的十堰人记忆中的故乡。
50年来,丹江口水库大坝从初期建成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移民线从最初的157米调高至172米,几代十堰人背井离乡,走上迁徙之路,为建设和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他们作出巨大的贡献。
王朝礼和王瑞权父子俩,在四十年里迁徙了两次,两次都与水有关。
迁徙
头发已经灰白的王瑞权仍记得,五岁那年,随父亲王朝礼从襄阳坐船顺汉水而上,回到老均县城外何家湾村。
老均县是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老钧州更名而来,随着丹江口大坝的落成蓄水,永远沉睡在了丹江口水库水底。{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那一批,跟他们一样成为移民的,包括丹江口市、郧县2个县市,动迁移民28.7万人,其中外迁安置9.1万人。
“这是国家工程,搬走没的说。”更何况王朝礼还是村里的团支书,要带个好头。 王朝礼和妻子领着孩子,带着不多的行李铺盖,遗弃了简陋的家具,乘着木筏船,顺汉江而下来到了襄阳的宜城县流水公社。
同样从老均县搬迁到宜城县流水公社的,还有当时只有13岁的辛喜玉,几十年后,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回忆那段岁月,仍记得过去的艰苦。
40年后,王瑞权也作出了和父辈们一样的选择,搬。
迁移宜城11年后,1979年王瑞权高中毕业,因为身体单薄难以承受繁重的农活,他重归父母一直牵挂的故土——丹江口。当时,他不会想到,他将再次面临搬迁。
1993年,王瑞权用做油漆工积攒下的钱,加上两万元贷款,开办了丹江口第一家民营食品厂,他特意把家和厂址都选在了父母曾经铸造大坝下水区的汉江右岸,他想像小时候一样,让亲切的汉江流经家门口。
就在他的食品厂盖到两层时,他看到一行人在河岸边上拿着仪器在测量,这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对南水北调移民淹没实物的调查。
他们来到王瑞权的食品厂,“以后这里要搬迁,就不要再建了。”原来,丹江口大坝要加高,而王瑞权的家正在大坝加高施工通道要经过的地方。他为之让路的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将大坝从160米提升到176.6米,十堰市为此动迁移民18.2万人,其中外迁7.7万。 但拆迁时间并不确切,他曾侥幸地想也许不需再搬,可心里还是不安,尽管年年盈利,却一直不敢扩大生产。
王瑞权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2005年,政府对他的食品厂下了拆迁令。“这是国家工程,个人不可抗拒。”王瑞权沿袭了父辈当年的思想,甚至没有考虑到食品厂的补偿标准,就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
虽然直到2003年,国务院才对丹江口地区正式下达停建令,2009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大规模移民启动,但早在1990年,湖北省就开始做前期工作,严格控制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进行大型实物指标调查,以此为移民补偿依据。
将近20年里,库区为丹江口大坝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村里,路不再修,房不再盖,连树都不能栽,大部分农民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甚至有些房屋成了危房,一下雨,四处漏雨,乡镇干部就紧张起来,怕屋倒砸到人,而一些村的企业相继关停或搬出。
很多农村的房子是土坯房,不敢翻新,一些人家的小伙子相亲,女方吃顿饭,看看房子,就黄了。
融入
库区居民所作的贡献未被忘记,因此,在正式启动移民工程伊始,如何妥善动迁就被作为当务之急,移民政策十分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向移民倾斜。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很多参与移民工作的基层干部,甚至不愿意回忆这段往事。大坝加高工程移民工作中,湖北省七名干部牺牲在移民工作前线。
7月10日午后,九仙观村的空气翻滚着热浪,孩子们躲在院墙的阴影里玩耍,小卖部门口,老人们围着小桌打扑克,消磨午后的炎热。村里的一处高地上,红瓦白墙的独栋二层
小楼整齐排列,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铺到每栋楼门口,成排的小楼中心是配置了乒乓球台、篮球架的休闲广场,这是九仙观村唯一的广场,让当地村民羡慕不已。
这里是移民安置点,集中了郧县红桥村搬来的92户384人,而这也是原红桥村支书陈贵先带着村里移民去武汉、荆门等地考察10余次的最终选择。
2010年10月14日,陈贵先一家从十堰郧县搬迁到襄阳南漳县,这是他第二次搬迁,对比两次移民,陈贵先明显感到,现在的移民政策比父辈那个时候好多了,“更人性化,有更多自主选择。”
移民关心的问题还有安置地点,不同于过去都由政府看点、决策,丹江口大坝二期加高工程移民,湖北省库区政府组织移民亲自参与选点,房屋设计的图纸要移民亲自过目、修改,并定期到安置点监督施工,最大程度满足移民意愿。
“移民背井离乡不容易,什么都要给最好的。”南漳县移民局局长贾方云说。
当初,为使房屋户型设计符合移民的生活习惯和要求,南漳县政府先后四次带着图纸到郧县征求移民的修改意见。
搬迁快四年了,陈贵先一家开始融入异乡的生活,尤其是两个儿子先后娶了当地的媳妇。 2010年10月,十堰郧县红桥村的移民启动搬迁时,陈贵先的儿子陈艳双刚好大专毕业,在等待搬迁中,错过了应聘教师、公务员的最佳时机。
刚到南漳县,陈艳双也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找工作没人提供信息,也不知道哪里招工,去哪儿都感觉生疏。”陈艳双和十堰的朋友、同学的联系也少了,“偶尔通过QQ状态和空间里的照片,了解到他们的近况。”他说。
可是,四年后,他已经安心于异乡的生活,觉得南漳似乎和故乡也没有太大差别,尤其是收获了爱情和自己的小家庭后。落地南漳县两年后,陈艳双在涌泉工业园找到一份组装电动车的工作,现在已是流水线的“线长”,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工业园里的同事中,他建立起了新的朋友圈。更重要的是,他在工业园结识了现在的老婆,两人去年结婚,今年6月,他喜获女儿,当上了父亲。陈艳双对生活感到很满足,“在哪儿都一样,陪在家人身边就好。”他开始规划着,通过学习转到公司自己喜欢的管理或销售岗位上。
23岁的陈俊秋,对九仙观村充满了好感。和父母刚搬到这里来时,他们觉得这里的土地没郧县的好,闹情绪,不接受土地,不种菜不生产,也不和当地人往来,结果吃菜成了问题,而好心的当地人,就悄悄把菜放在移民的家门口。
“当地人对我们挺好的。”陈俊秋说,这件事让他转变了对异乡的看法。
今年初,他在村子租了厂房,养起了肉鸽,仅上半年,他就卖了7万多元钱。
100对鸽子一年赚一万块,一个人一年养1500对比较轻松,这个刚23出头的小伙子,嘴里是一串串数字。“很多村民来参观我的肉鸽,我技术成熟了,就带着村民一起养。”陈俊秋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新生
九仙观村移民点很少碰到像陈俊秋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几乎都外出务工,其中一部分人是回郧县老家。“郧县的工钱高一些,”陈贵先拿瓦工举例,“郧县一天200块钱,南漳一天120元。”
2012年9月,大坝加高工程移民完成搬迁,安置进入新阶段,“移民安置仍然不能画上句号。”湖北省移民局局长彭承波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帮助移民致富,任务更艰巨。”
对于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贡献的移民,国家一直在加大扶持力度,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而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为使移民在当地就业致富,湖北省2011年就做出移民培训规划,对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省计划对南水北调16到50周岁移民进行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和二三产业就业技能培训。
在土地配置上,湖北省政府在每人1.5亩净得土地基础上,再按人均0.1亩的标准,为移民新村配置集体发展用地,为发展养殖业、工业等集体经济提供空间。
移民九仙观村后,陈贵先和村民们就是在这片集中在一起的人均0.1亩的发展用地上,开始了第二产业——葡萄种植。
南漳县移民局为38亩多地的葡萄园投入了180万,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压坏了钢架棚子,又追加投入了50万元,“我们出的是小头,几千块钱,修一修沟渠,买点化肥。”陈贵先说。{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只有初中文化的陈贵先捡起课本,钻研如何给葡萄防病虫害。每天五点起床,陈贵先就钻进葡萄园,修枝、打药,今年葡萄的长势很好,头一年亩产能达到一千多斤,净赚五六千,他算计着,以后产量会提高,收入万元没问题。
希望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一位身穿紫红外套的与会女代表,悄悄走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身边,从包中掏出一个玻璃瓶,送到李克强手中。
这个女代表就是辛喜玉,瓶里装的正是丹江口水库的清水。
辛喜玉至今还记得李克强当时说的话,“谢谢你,谢谢水源地的群众,轻轻的一瓶水,喝了会很甜的。”
辛喜玉想象着,丹江口水库的清水从陶岔的渠首闸奔涌而出,一路向北,穿过1277余公里的输水干渠,汇聚于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最终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流出时,北京人也能喝出那种“甜甜”的味道。
“我们移民的奉献和付出也就值得了。”她说。
■ 同题问答
答题人:十堰市副市长沈学强,分管南水北调工程
新京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到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工作?期间,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沈学强:我是2011年年初调到十堰市,分管南水北调工作。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移民的发展刻不容缓,二是调水是长期工程,任务复杂、艰巨,呵护一江清水任重道远。 新京报:你认为当地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哪些贡献?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沈学强:十堰市是丹江口水库坝上唯一地级市区,是水质保障区、水源控制区,是守护“水库”不用水的纯奉献区。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关停迁建数百家企业,税源损失巨大。 新京报:你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
沈学强:创新了体制机制,十堰市出台了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度,既要和分管负责人的政绩挂钩,还要和岗位挂钩;此外,促进了转型发展;第三,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企业、市民、农民的环保意识。
新京报:全线通水之后,你认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当地还会做什么?
沈学强:十堰会全力打好五河治理攻坚战,五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此外,还要做好移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规划,抓好丹江口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
新京报:当地是怎么保障水质安全的?
沈学强:全面治理五条河流,务求水质稳定达标。此外,全市开展“清水行动”,强力整治环境污染,对水源区水质从源头上严格把关。
“南水北调”沿线工程 之 陶岔渠首工程
渠首枢纽工程既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中线工程完工后,陶岔渠首将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工程设计为新址重建加电站方案,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境内。建筑物主要有引渠、重力坝、引水闸、消力池、电站厂房和管理用房等。
■ 记者手记
不需感谢但求不忘
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十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十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十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周 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
请各位代表连同《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本届政府从2005年开始履职,已经走过整整六
年时光。六年的历程,在十堰发展史上极不平凡。面对东风公司“两个总部”外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困难和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克难奋进,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奋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8亿元,比上年增长
69.9%(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长27.9%),是2004年的
4.3倍,年均增长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是2004年的5.2倍,年均增长31.8%。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
295亿元,年均增长10.3%;劳务经济总收入51.9亿元,年均增长16.3%。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六年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20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5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累计建设、改造通村水泥路1.3万公里,解决98.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3.3万户。新阶段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基本完成,减少贫困人口43万。
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
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1313亿元,年均增长18.2%;规模以上企业近千家,产值规模过亿元的企业达130家;地方工业比重超过50%。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东风渝安20万辆扩能、东风实业3万辆整车、正和车身3万辆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汽车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产值973.9亿元,整车产量达到56.2万辆,十堰荣膺“中国卡车之都”称号。开发区土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市开发区工业产值达到375亿元。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实现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年均增长18.5%。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14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7%和26.9%;3A级以上景区由2004年的1家增加到25家,武当山通过5A级景区验收。现代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57.6亿元,年均增长23.3%;各项贷款余额为410.3亿元,年均增长28.4%。新近引入的兴业银行已在十堰正式挂牌营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
交通和水利水电建设成效卓著。累计完成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投资219.1亿元,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万公里。武当山机场通过预可研评估;襄渝铁路二线十堰段建成通车,武汉至十堰动车组全线开通;福银高速十堰段、武白一级路、武神路竣工通车,十白、十房、谷竹高速和郧十一级路加快推进,郧十高速、东环路开工建设,十堰市正式被确立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全市累计新增水电装机35.4万千瓦,南水北调控制性项目丹江大坝加高工程顺利完工。
城市功能更趋完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城市空间拓展了近30
平方公里。节约集约,创新模式,整理山地5万多亩,十堰市的经验现已在全国推广。新建天津路、重庆路、浙江路、上海路、东风大道、凯旋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完成城区9条道路和108条内街小巷改造建设,改造图书馆、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建成博物馆、游泳馆、赛武当广场等一批市政公共设施。市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已达41%。
(三)发展动力进一步激活。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
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和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减少行政审批361项,减幅达40%以上。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到位,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覆盖。
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
72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年均增长11%;利用市外境内资金96亿元,年均增长26.9%;外贸出口
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年均增长30.2%。
两届武术节成效斐然。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办大事、办难事,高标准、高质量成功举办第三、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取得了赛事规模和竞技水平的
新突破,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通过办节办会,提升了城市品位,展示了十堰形象,扩大了对外交流,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增强了城市活力。
(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科教文卫事业协调发展。累计实施重点科技专项
300多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改扩建危房校舍86.7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学校667所,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学校8所,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利搬迁。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87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2%,区域性公共医疗服务中心基本形成。新建、改造农村各类文体设施2069个,“武当神戏”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群众性文体活动日益丰富。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新增城镇
就业20.5万人,安臵下岗失业人员9万余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90万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55%的农村五保户实现集中供养。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5.6亿元、困难家庭租赁补贴4611万元,建成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近万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XXX2012年上半年分管工作回顾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2012年上半年分管工作回顾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XXX
2012年6月29日
四季轮回、日月如梭,忙碌之中度过了六个月时光,根据安排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作简要汇报:
一、文化工作:
(一)积极筹备,于5月16日在六里坪召开了由十堰市文联、郧阳师专、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丹江口市文体局、丹江口市文联、XXX镇党委政府等单位领导及有关专家参加的XXX民歌争创全省“一县一品”工作会议。
通过研讨形成了把XXX民歌的品牌打造上升到全市的品牌战略来抓的共识,并提出做好六个方面工作确保争创成功的要求。即:制订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整理一本高水准资料汇编,撰写一篇高质量争创报告,拍摄一套高档次专题汇报片,编导一台高水平汇报演出,召开一次高规格专家论证会。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二)精心筹划,紧密配合镇纪委于6月26日成功举了XXX镇“十房杯”廉政民歌大奖赛。
(三)参与发掘推介了武当太极文化,引起了各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四)积极筹备了XXX民歌艺术团建设。
二、旅游工作
(一)建设4A级景区。
武当南神道景区对照4A级景区评审标准,完成所有硬件的配置、标示及警示标牌,建立健全设置机构、管理规章、资料档案, 4A级景区有望通过评审,“十一”开放迎宾。
(二)完善配套设施。
今年,计划投资3200万元,其中,上半年投资1200万元,为黑金沟景区续建项目;下半年投资2000万元,启动民歌民俗文化街建设。至六月份,今年已完成投资900万元建设情况为:
(1)投资520万元,对景区景点进行了绿化美化,完善修建小型景观、延伸豆腐沟游步道。游步道延伸路面部分已全部完成,现已进入栏杆装饰的收尾阶段,小型景观完善已全部完工。为融入大武当旅游市场,迎接武当山大兴六百年庆典游客高峰奠定基础。
(2)投资340万元,装修客房部,完善客房部设备设施,整理周边环境。客房楼装修已进入尾声,进入客房内的设备设施采购和布置阶段。
(3) 投资40万元,完善游客服务中心设备设施,迎接4A级景区创建评审。游客服务中心的设备设施已采购开始布置,餐饮部已经投入接待游客就餐。
(4)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办理已建设土地的办证手续。
三、民政工作:
(一)对全镇低保五保及优抚项目等进行全面清理,摸清了底数,建立了档案。
1、低保情况:已享受农村低保1061户1325人占总人口的
9.68%,经过调查清理尚有541名符合低保条件的未保对象;已
享受城镇低保60人。
2、五保情况:已享受五保188人其中:分散供养127人,集中供养61人,全镇尚有184名应保未保对象没有指标享受五保。
3、孤儿6人现已享受5人。
4、优抚对象67人其中:(1)伤残军人2人 ;(2)复员军人3人;(3)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0人;(4)参战人员2人;(5)三属人员5人;(6)60周岁以上农村退役士兵34人;(7)一般退伍军人11人。
(二)积极争取民政政策解民困难。
1、对已享受低保对象进行评议调整了186人。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未保对象已上报争取列保。
2、申报争取省批准新增五保176人(有51人因没有户口而未兑现)。
3、争取大病救助24人,79255元。优抚对象门诊核销4人,1155元。
(三)实施“阳光民政管理”。镇村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阳光民政管理工作方案,健立了相关制度,13个村制作了阳光村务和民政公开墙。
(四)加强了对福利院的建设。
1、投入资金8万余元对福利院八间三层24间旧楼进行了门窗更新、内外粉刷等改造,使旧楼旧貌有所改观。
2、投入资金2万余元购回钢床60套,床上用品全部更新。
3、争取高速公路支持拉土100余车,对福利院11亩菜园进
行铺垫改良土壤增加地力,种植各类蔬菜、畜牧草多养生猪、以改善院民生活。
4、增聘了工作人员加强了对院民的服务和管理。
四、驻点村工作:
(一)深入群众了解民愿,解决民需,宣传政策,实现和谐稳定。(二)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力求位次靠前。
(三)驻点村各项工作都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工作大会部署有序推进。
总之,上半年工作是紧紧围绕镇党委镇政府工作中心,认真研究,扎实开展分管工作,轰轰烈烈办大事,认认真真办实事,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上台阶。
下半年,我将满怀喜悦迎接十八大、再接再厉,工作奋力再创新业绩,重点做好一下工作:
一、文化工作:
(一)积极做好“六个一”的落实工作,确保XXX民歌品牌争创成功。
(二)积极做好重组XXX民歌团、编导精品曲目,打造XXX民歌品牌。
(三)积极做好举办第十一届XXX民歌节及XXX民歌大赛系列活动。
(四)积极开展太极文化挖掘研究,在武当大兴六百年盛典之际,隆重推出“天下太极出武当,三丰创拳在XXX”,太极武术文化系列活动。
二、旅游工作:
(一)着力南神道景区建设各项协调工作,对照AAAA级景区评审标准,完成所有硬件的配置、标示及警示标牌,建立健全设置机构、管理规章、资料档案,确保AAAA级景区顺利通过评审验收,“十一”开放迎宾。
(二)着力筹备武当南神道景区开放迎宾仪式系列活动。
(三)着力协调力家河景区2000万元建设项目,启动民歌民俗文化街建设,修缮XXX民歌堂,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办理已建设土地的办证手续。
(四)着力主动融入旅游圈对接工作。
实现与武当山旅游景区协商对接,与十堰各旅行社及周边市场合作,主动融入武当山——神农架大旅游圈,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
三、民政工作:
一是继续对全镇低保、五保及优抚等进一步清理,做好动态管理。
二是积极争取让尚有符合低保条件的未保对象早日纳入低保;重点清理理顺城镇低保,并对应保对象积极上报争取应保尽保。同时做好其他优抚对象救助工作。
三是做好抗灾救灾一切准备工作,起好民政在救灾中的职能作用。
四是做好村务和民政公开工作,创建公开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力度。
1、加强福利院环境卫生及生活的管理,提高院民生活质量。
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对建设丹、河、谷“金三角”核心城市的思考
对建设丹、河、谷“金三角”核心城市的思考
——以三县经济指标为分析对象
一、“金三角”释义
金三角这一提法是对老河口及其周边相邻县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大胆探索。在国内经济全面提速的今天,无论是沿海城市继续领跑,还是西部大开发的奋起直追,乃至我们中部六省的全面复兴,都不同程度展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例如武汉8+1城市圈,长株谭一体化,利用区位优势和整合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实现增长的合力。老河口与谷城在组群发展中已经初步显露出强劲的势头,而另一临近的城市丹江口,在县域经济中也有自身的优势。三者地理位置相邻、经济情况相近,如果丹河谷组群发展,对于汉江流域的经济腾飞必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金三角”三县市的经济对比分析
三县市地理和经济情况可以通过以下的表格进一步说明(分析使用统计资料来源:1、2005年至201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数据;2、各县市相关年份统计年报): (一)自然地理条件
依据2011年统计的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自然地理条件:{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表一、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自然地理条件比较
从自然地理来看,老河口市土地以平原岗地为主,虽然所辖区面积最小,但自然地理、农业资源条件最好。丹江口市则基本为坡地,农业资源条件较差。谷城县有少量平地,辖区主体为坡地。谷城县与丹江口市在自然地理和农业资源条件上较为接近、略好于丹江口市。丹江口市俗称“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地26.64%,低山57.16%,水域16.2%, 山地占42.94%,丘陵占39.17,平原17.89%,丹江口市在三个县市中辖区面积最大,自然地理条件最差、耕地面积最少,户籍、常住人口最少。谷城县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比较中可以看出:老河口市、谷城人口净外出流动占户籍人口比例分别是11%和12.8%,大大高于丹江口市的3.4%。
(二)老河口、丹江口、谷城三县经济指数对比
1
根据2011年老河口、谷城、丹江口政府工作报告整理而出。
1、地区生产总值2005---2011年三地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