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8-03-28 点击: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
摘要: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 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 大观园藕香榭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联文化》 课件作者:崔亚红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 作者:崔钟雷 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
3. 《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向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自编教材:第三章妙语的世界——对联(2课时)
对联的基本知识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联的发展概况。
2.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对联的格律的基本要求,学习对联写作。
4.通过分析对联的特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发展概况和特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掌握对联的格律的基本要求,学习对联写作。
【教学方法】:演示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媒体教具】:多媒体 视频 导学稿
【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两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传统文化之精华。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
受到教益。
2.激趣
对联小故事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名人故事
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二、认识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它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字数没有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对仗工整指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指仄起平收。
三、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而来的。在我国的谣谚、诗文、典籍中,很早就不断出现对偶句。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涉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庾信《哀江南赋》)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
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二人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二人便去擒伏,交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鬼避邪,在门上画二人及老虎的像,流传至今。
左扇门上叫神荼,银盔、银甲,手持浑铁点钢叉,面如生漆,两眼接耳,两眉朝天,颌下一部落腮胡须,切如铁线,为钟馗麾下将官。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
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四、对联的种类
1.按时间和场合分
①春联
②行业联
③喜联
④寿联
⑤挽联
2.按位置分
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处所用。
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3.按艺术特点分
合字联: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
例如: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
——唐伯虎戏秋香 拆字联: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例如: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
隐字联: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例如:南北 —— 没有东西
二三四五 —— 缺一(衣)
六七八九 —— 少十(食)
镶字联:所谓镶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
例如:韬略终须绘新图 奋起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讽贿选总统曹锟
顶针联: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例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回文联: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
例如: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 隆)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纪晓岚)
——浙江新昌南明山大佛寺联 谜语联: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在字面上造成一种意境。
例如: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秃){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驴)
同偏旁部首联:经过精心构思,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称“同偏旁部首联”。
例如:河汉汪洋,江湖滔滔波浪涌 雲霄雷電,霹雳震震霈雨霖
——湖北利州天成观龙王殿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广东东莞虎门
叠字联:在联中分别有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重叠出现。
例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苏州网丝园联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联
谐音双关联:
例如:狗啃河上骨。——苏 轼(和尚) 水流东坡诗。——佛 印(尸) 清风满地难容我。——“清”暗寓清朝统治。
明月何时再照人。——“明月”怀念明代。
其它联——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奇巧楹联。它运用汉字的一字双音和通假借读。
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cháo zhāo luò。
海 水 朝(潮) , 朝 朝 朝(潮),朝 朝(潮)朝 落。
fú yún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浮 云 长(涨), 长 长 长(涨),长 长(涨)长 消。
五、对联的一般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示例:铁肩 / 担 / 道义
妙手 / 著 / 文章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早起三更 磨枪锉剑 不畏兵临城下
下联:晚卧夜半 敛神养气 以备全力而攻
上联:十载求学 纵苦三伏三九无悔无怨
下联:一朝成就 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乐
最短对联
上联:墨 下联:泉
上联:死! 下联:生?
最长的对联
昆明大观园大观楼 清.孙髯翁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篇三
10.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西安市车辆小学三年级八班 于译博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联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常常在新年这天晚上袭击人们。因为“年”怕红色,所以人
们便买了一些对联贴在门上,结果就把
“年”
吓跑了。
每逢过年,书法家就大笔一挥,金光闪
闪的大字就印在了红彤彤的纸上:家家喜饮
迎春酒,户户欢歌幸福多。这就是春联,拿
回家贴到门上,喜气洋洋。
其实,对联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贺联,有的是寿联,有的是挽联,还有的是婚联。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相等,要从右向左念。对联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
你瞧,“百尺竿头栖彩凤,九州春色启龙年。”对得多好啊! 还有那朱元璋给一户阉猪人家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是多么贴切、幽默啊!
鲁迅小时候把“独角兽”对出了“比目鱼”。“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对的多妙啊!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除了对联外,还有剪纸、中国结、陶瓷等。我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最爱对联!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篇四
走进传统文化之对联
走进传统文化之
新小对联比赛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传承中华民族的特色活动,品味传统文化的神韵,展示学生风采。
二、活动背景
现当代社会,随着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传统经典艺术——对联艺术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年诸多文人雅士共同赏读对联的景象已不再。人们对对联的认识也是大多停留在历史名词的阶段。甚至知名学者、知识分子对对联常识也是所知甚少。十月,市教科院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提出“走进传统文化”的活动方案,借此契机,我校高年段学生将于11月4日举办了一次大规模对联比赛活动。
三、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旨在引领同学们进一步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发扬文字语言之魅力,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风格,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感知能力,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共创魅力校园!
四、活动时间
10月27日——11月4日
五、活动地点
各班教室
六、活动对象
六年级学生
七、活动主办方、承办方
新小教科室、德育处
八、活动介绍
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板块
(一)对联知识普及和背诵
为提高对联比赛的质量,促进活动顺利开展,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对联,并积累一些很有实用价值的对联,于10月28日上午在各班教室由语文教师开展对联知识普及讲座,并下发相关资料。
(二)对联比赛
比赛试题由学校发放,形式可以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加分题等
2014年10月26日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篇五
中国传统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