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来源: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8-03-03 点击: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篇一

研究过程综述

研究过程综述

时间:2012年12月5日

地点:高一(3)班教室

参与人员;组长伍星月 组员孙 琨 龚 鑫

活动内容以及相应计划:

在这次活动中,要将合格的成品制作出来,活动主要由组长伍星月以及组员孙琨、龚鑫参与,组长伍星月负责辅助,组员孙琨负责制作,组员龚鑫负责记录。

准备情况;

组长伍星月准备实验要用的机读卡,并与组员孙琨一起准备实验要用的纸条,组员孙琨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工具,剪刀、刻度尺等。 获取信息:

孙琨:“伍星月,机读卡准备好了没有,下面要开始设计制作了”。 伍星月:“准备好了。”拿出准备好的机读卡放在桌子上。 孙琨:“嗯,那剪刀等制作过程中要用的工具带来了没有。” 伍星月:“也带来了。”

孙琨:“那下面就按照我的方法,将所有的机读卡纵向裁成六等份。”孙琨说完便开始动手裁剪机读卡了,伍星月在一旁看了一会儿,便也开始裁剪机读卡。由于裁剪的机读卡数量较多,组长伍星月便将组员龚鑫也叫来一起动手裁。伍星月:“龚鑫,过来帮忙,一起将这些机读卡按照这样的方法裁成6等份。”说着便将怎样裁剪机读卡的方法示范给龚鑫看。龚鑫:“哦,知道了 。”说着动手开始裁机读卡了。大约十多分钟后,在组长伍星月,组员孙琨、龚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所有的机读卡全部裁成要求的长方形纸条,全部交给了组长伍星月。

伍星月:“下面我们便开始下下一步的制作。”说着便把手中整理好的纸条交给孙琨。

孙琨:“我们下面要做的是将裁好的纸条横向对折两次,注意边与边要对齐,否则会影响最后成品的质量。”说完,孙琨将手中所有的纸条,除自己留一份外,其余分给组长伍星月和组员龚后便开始动手制作。由于这次操作比较麻烦,所以花费了一段时间才完成。完成后,孙琨说:“好了,下面由我个人动手,完成最后的制作。”然后,孙琨便埋头开始制作,而伍星月则在一旁辅助操作。

伍星月:“龚鑫,别睡觉,注意做好记录。”

龚鑫:“知道了,我这不是正记录着吗。”说完拿着笔佯装记录。 在制作了一段时间后,伍星月突然说:“最好能再往回折一次,不然,这样做出来的绳子只是长,却不够结实。”孙琨:“不行,老师说了,做出来的绳子就是要长,要不然,怎么能比别人的美呢?”伍星月:“听我的,有这么长就够了,如果单单是长,一拉就断,那有什么用。”孙琨:“那好吧,就按你说的试试看。”于是按照组长伍星月所说的开始往回折。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最后的制作终于完成。

伍星月:“嗯,干的不错,总算做出来了,今天就到此为此吧。” 指导老师评语:

整个研究过程中,小组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是值得肯定的,龚鑫能在关键时刻参与进来,也值得表扬。孙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很认真,很负责。组长伍星月所表现出来的号召力也值得表扬,而且,还能在制作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但伍星月作为一个组长,我认为需要做的不止这些,所以其它方面需加强注意。龚鑫在做记录时,有偷懒的现象,这要提出批评,希望下次改正。还有孙琨,当组长提出意见时,却丝毫不加考虑就否定不听,这也需要改正。总体来说,这次研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完成的还算是很不错。

个人研究任务小结

任务分工:

在选出小组长后,此次研究过程中,组长分配给我的任务是参与开题报告的撰写,设计合适的方案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制作。 完成情况:

组长交给我撰写开题报告的任务,我在小组第一次碰头会议结束后便开始撰写,并在小组第二次碰头会议上便提交给了组长伍星月,并得到认可。在方案设计上,我则经过多次实验,最终设计出三种方案也在第二次碰头会上一宾并提交给了组长伍星月,经过组长伍星月以及其他几位组员的筛选后,其一个方案被确认为最优方案。至于最后研究成果的制着则是在组长伍星月以及另一位同学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的并在小组最后一次碰头会议上通过了老师的考验。到此,我的认务就圆满完成了。

成果及成果的贡献:

我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制作了最后的研究成果,制作的成果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能成功提起二十千克的重物。我也设计了三种方案,方案内容如下:

方案一:将机读卡多次横向一上一下折叠,使机读卡刚好做完。取每张机读卡长度的四分之一作为接头。在接头上用打孔器打出一个小孔。将另一张机读卡裁成小长条 然后将所有小长条卷成直径与接头处所打小孔相同的实心圆筒,将圆筒插入接头处小孔中,按照上述步骤将所有机读卡连接在一起,就是一条制作完成的金刚绳了。

方案二:将每张机读卡纵向裁成均等的六等份。将所有裁好的小纸条对折两次,然后用每张小纸条长度的二分之一作为接头,将所有的小纸条连接成两条较长的纸带。要求一条纸带的长度是另一条纸带长度的二分之一。将较长纸带横放后,将两端九十度向下折叠,中间要留取一定的宽度,大致与另一条纸带宽度相同,将另一条纸带放在留取的宽度中间,然后按编辫子的方法将其编成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和厚度的长纸条就行了。

方案三、将机读卡对折五次,然后将每条纸带头部打孔,尾部用

剪刀裁细一点,然后在尾部也打两个小一点的圆孔,使尾部对折后,两圆孔重合,然后将尾部插入另一条纸带头部稍大一点的孔中,然后将尾部对折,再用剪去的部分卷用小圆筒插入尾部重合的小孔中。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将所有机读卡连在一起就行了。

其中,上述三个方案的方案二经过组长和部分组员的删选后,被选为最优方案。

小结反思对自己的影响:

我参加了每次组长伍星月分配的任务。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我也没有偷懒和推辞组长交代的任务的现象。虽然有时会发牢骚,但当要工作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每次研究活动中,我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了组长伍星月分配的任务。并在提交时通过了组长伍星月的审核,获得了认可。但我在研究过程中,仍然无可避免地犯了一些错误。但所幸的是,我能及时地意识到错误,并改正过来,并没有一错再错。例如:我在最后研究成果的制作过程当中,当组长伍星月对我的制作方法提出疑问,并给于适当的建议时,我却对组长的建议充耳不闻,不听组长伍星月的劝告。但最后当我忽识到的确应改正的时候,我还是及时改正过来,按照组长伍星月提出的建议,对实验方案进行有价值的改进,最终也使最后的研究成果通过了老师设计的考验。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也了解到机读卡其它方面的作用,学会了回收利用过的机读卡,培养并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使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大,我们在有些时候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能一味地固执己见,那样可能会让你犯错误,多走许多弯路。

延伸思考:

通过将废旧的纸张循环利用,我们都认识到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废品的重要性,面对当今社会大肆浪费资源,我们要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素质文化教育。而金刚绳的制作在其它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细心,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制作不细心,便不能成功提起二十千克的重物,一提就会断裂,总而言之,这次“金刚绳”的研究过程教会了我们很多。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篇二

综述范文

微重力燃烧研究进展

朱利安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对比了国内外微重力燃烧研究进程;综述了在微重力条件下预混气体燃烧,液滴燃烧,颗粒燃烧近几年研究成果、方向及研究进展;研究分析了微重力燃烧在航天中安全防火的应用;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微重力燃烧,防火安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V 512 文献标志码:A

Microgravity Combustion Research Progress

Lian ZHU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ichuan Province Mianyang City,621000) Abstract: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crogravity combustion process; summarized under microgravity conditions premixed gas combustion, droplet combustion, particulate combustion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results, direction and progress in research; study microgravity combustion fire safety in the aerospaceapplication; Looking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earch field and make a few suggestions. Keywords:Microgravity combustion, Fire safety, 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燃烧是人类获取能源的主要手段,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燃烧的能源生产,运输、航空、航天推进活动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深化的燃烧现象的科学认识,合理的利用燃烧的现象,有效的方式来开发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的人早就对燃烧过程实现了重力影响,但由于数学上的复杂,往

往忽略的作用经典的燃烧理论。许多燃烧系统虽然受到重力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于一些过程中,忽略重力效应的理论不能满意的解释,因此,在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微重力效应对燃烧。

微重力燃烧的条件下具有以下特点:几乎消除自然对流,可以研究静态和低速流燃烧;覆盖的浮力和诱导效应的二次力和现

象,如静电力、热泳力、热扩散毛细管力等,可以显示几乎消除重力沉降,稳定,自由悬浮液滴,颗粒剂,液体的雾气和粉尘燃烧,消除浮力,可以使燃烧时间和长度尺度,它是方便进行实验观察。

1. 国内外微重力燃烧研究进程

mg 燃烧的研究,可以追溯1956年日本东京大学的Kumagai[1]

等用1s mg时间的简易自由落体设施, 对液滴燃烧进行的研究此后, 美国利用K C一135飞机研究了蜡烛火焰和固体材料的可燃性。1967年Apollo1 号飞船地面试验起火和1970年Apollo 13号飞船液氧贮箱爆炸起火后,飞船的火灾安全问题受到重视,气体扩散火焰、沿薄燃料表面的火焰传播和绝缘电线的燃烧等研究相继开展,与此同时前苏联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1986年[2]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人们进行反思,重新把目光投向地面研究,新的落塔相继建成,欧洲也开始了有组织的 mg 燃烧研究,从1989 年起,国际研讨会自1989年起[3]

,开始组织微重力燃烧,国际燃烧会议上有所增加自1990年以来毫克项目。在本世纪初,一个系统的总结微重力燃烧田间试验和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理论和数值模拟专着出版,以包括未来的太空探索中国 - 非洲燃烧的化学反应的研究,最近更名为一年一度的国际研讨会微重力燃烧国际论坛,微重力燃烧和化学反应系统。

我国微重力[4]

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开展较早,但微重力燃烧研究开始启动,直

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必要的实验设施,首先,进行数值模拟,由消防。工程热物理,中国社科院研究所25落塔投入使用后,逐步开展试点工作。由于建立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和110m 塔,进一步推动毫克燃烧和载人航天器火灾安全研究。最近,我国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它一方面为载人飞船火灾安全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与地面设施将微重力燃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 微重力环境中预混气体燃烧研究

预混气体燃烧发生在燃料、氧化剂和惰性气体充分混合的条件下, 它一方面在汽车发动机等实际领域有重要应用,另一方面是导致矿井、化工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

[5-6]

。微重力环境下已开展的预混

气体燃烧研究项目主要分为3 大类:(1) 火焰传播速度、可燃极限研究(2) 火焰不稳定性机理分析(3) 重力对火焰结构的影响。

基于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可燃限[6]

,惰性气体混合比,在+ g环境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可燃极限的浮力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远远大于辐射热损失的作用,向上的火焰传播的可燃极限的范围是广泛的,比下行传输,这似乎表明,不存在易燃限制在零重力环境中。秋季和在飞机上完成的,事实上,实验表明,Lg 可燃的限制依然存在,位于+ g环境之间的向上和

向下的火焰传播的可燃极限。 2.1基本可燃极限

可燃限是指燃烧的可燃混合气的浓度极限值[7]

,它的燃烧在研究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是确定在可燃极限的范围和产生机制的实验及理论分析,在可燃限,向上和向下的绝热火焰的蔓延速度成正比g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1/4

和g1/3

,这意味着,当向上和向下的火焰传播速度的传播也将趋向于零,即任何燃烧可燃混合气,可组成,虽然速度是非常小的。然而,传导和热辐射损失,必须引起特别的淡淡的火焰熄灭。对于最简单的一维平面火焰,热损耗理论的可燃极限可燃限,最终取决于对热损失。所以,如果有一个混合物中的可燃限的性质决定,是等效的热损失,取决于是否混合物性能阻燃。结果表明

[8-9]

辐射被吸收又可能导致更高的辐射燃烧率和更广泛的可燃极限比轻薄模型的预测结果,尤其是当CO 时,这仍然是一个很强的吸收介质中存在易燃,CO 的稀释也不降低燃烧率,降低燃烧温度,而是要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稀释提高燃烧效果,但是,考虑辐射再吸收,可燃的限制仍然存在,仿真结果稀释CH4 和CO2-O2 的N火灾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2.2可燃极限附近的现象

其实大部分的气体预混火焰不平坦的,但弯曲和伸展,这将极大地影响火焰传播的特点,最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试图把火球,自我熄灭的火焰,球形扩散火焰和火焰

[10]

:在HZ空气混合物,而H:小于3.5%的

摩尔数时,不能点燃;3.5%,6.5%,之间的球形火焰向外蔓延成一个火球,6.5%和11%之间,球形火焰向外扩散,并自动把浓度较高时,球形火焰向外蔓延,并把它变成一台火焰。由于拉伸增加时,辐射热损失减少,复杂的K型出的曲线。因此

[11]

L 略大于1

的混合气的可燃极限也可以扩展对于等效比(equlvale nceratio) 范围更大的小拉伸CH4 一空气火焰,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模拟都给出复杂的G 型熄灭曲线;而对于C3HS 一空气混合气则给出更加复杂的K 型熄灭曲线。

3. 液滴燃烧

液滴燃烧广泛存在于内燃机,燃气轮机,锅炉,空气喷射技术是最早的自由落体挂正庚烷液滴燃烧实验在东京大学Kumagai 等的mg 燃烧研究

[12]

。由于癸烷的燃烧中产

生的炭黑,它会影响液滴直径的精确测量,所以燃烧中产生的正庚烷液滴燃烧的碳黑主要研究对象,最近,将反应机制是非常复杂,但燃料液滴燃烧的研究已逐渐扩展到多元液滴,液滴组和高压燃烧。 3.1单组份液滴的燃烧

隔离单组分液滴燃烧是最早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是完整的

[13-14]

,其目的是为了

在测试过程中的液滴燃烧液滴直径d遵循规则的改变,即d 平方律。经典理论,燃烧速率与液滴直径无关。但正庚烷在空气燃烧毫克实验表明:炭黑和燃烧率影响的行为,但给出了研究结果液滴直径是不均匀的,例如,有人认为燃烧速度随着液滴直径减小,

因为在液滴直径增大,火焰直径,停留时间也相应增加,这将推动形成燃料热解炭黑。Lg电子最近的实验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结果,即在液滴表面的灰壳之间形成稳定的火焰。这种现象是由于液滴表面火焰蔓延的向外扩散之间的平衡,由于燃料蒸气的热储存和液滴蒸发。在正常的转折点环境

[15-16]

,有

没有观察到液滴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壳。这种理解中存在的外部对流案件的烟尘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3.2多组分液滴的燃烧

对于多组分液滴燃烧和喷雾燃烧的

[17]

,正在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1)多组分液滴液滴燃烧在燃烧过程中,液滴爆裂的可能性;(2)的单颗粒燃料燃烧理论的应用范围继续,以便它是考虑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适用的情况下。它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的设计和优化的液体燃料燃烧设备的操作。

4.颗粒燃烧

随着液滴燃烧是基本了解液体喷雾燃烧,燃烧粉尘燃烧理解的基础。不同的是,不管是什么形式,液滴挥发的愤怒,而不是落后的,而燃烧颗粒物,由于材料的熔点,沸点,物理和化学性能,并产生更大的产品之间的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18-19]

。和

预混气体燃烧是相似的,也就是在粉尘燃烧火焰结构及传播速度,易燃限制和灰尘的类型,内容,交通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而这些热量损失影响的数量。对粒径为(0.1 、0.5 )mm 的铝颗粒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表明,在mg 和ng 下的燃烧速度和温

度相似,而且都存在非对称火焰结构和亮度振荡, 可见,这是铝颗粒燃烧的内在特征而非对流的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氧化物在火焰区以内的聚集导致辐射增强,从而引起燃料和火焰发生膨胀,直到快速流动的金属蒸气冲破火焰。与金属和煤颗粒相比,塑料球的燃烧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9-20]

:在(0.0 5 、0.15 )MPa 的压强,19% 、

30% 的氧浓度下,直径(2、6.35 )m m 的pMMA,p p(polypropy-lene)和ps(polystyrene)3 种塑料球的mg 燃烧过程

中,会出现起泡、溅射、碳黑壳形成及破裂现象,而正在燃烧的物质四处喷射会引起火灾危险。在燃烧中,瞬时直径呈现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占整个燃烧时间大致一半的初期直径基本保持不变,在燃烧的末期直径平方随时间线性减小,数值模拟表明,这种变化是燃烧和溅射引起的质量损失与膨胀和气泡长大引起的直径增大的共同结果

[21]

5.飞船中的防火灭火

“微重力”极端的物理条件

[22-24]

,使燃

烧特性和地面重力条件有重要的区别,微重力条件下的燃烧过程中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有关消防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空间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特别是载人航天和空间站灭火技术在未来更重要的是必须解决的。正常重力和微重力环境下,火焰传播速度和易燃的限制和等是不同的,因此正常重力环境,防火措施,在微重力环境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应该研究在微重力条件下的防火措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目前可行的方法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25]

:(1)量不断增大煤炭的利用又引起了严重的煤烟型污染和酸雨问题,而煤炭的开采中时常出现火灾和爆炸事故但是目前利用mg条件进行煤炭颗粒和粉尘燃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加深煤炭燃烧机理的理解、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辐射效应

辐射对理解燃烧具有重要作用,而辐射再吸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效应不仅存在于mg燃烧中,对于地面上的大型高压燃烧设备也非常重要.研究辐射和辐射再吸收效应需要辐射性较强的稀释气、较高的压力和较大的系统,但ng下满足这些条件的燃烧都是湍流燃烧,mg条件则为开展没有额外复杂因素的辐射再吸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化学动力学

用多种方法证实了的简单的烃类燃烧反应机理具有重大价值,但对工业上实际应用的燃料和燃料混合物的化学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还缺乏了解,这是模拟和优化地面燃烧设施,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障碍.同其它过程相似,在ng下反应机理的测定不可避免地受到复杂流动的干扰,而在mg下可以实现简单的一维反应流动系统。

不使用易燃材料在航天器在工艺,利用微重力环境不支持材料可煲和生活环境;(2)开发新的微重力环境下的消防炮。

结语

10多年以前,L-曾经将20世纪90年代以前燃烧研究的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认为在mg研究的持续推动下,燃烧和火灾安全问题的研究有可能进入可以严格解决的第5 个阶段。在mg燃烧的研究中,液摘燃烧受到高度重视,气体燃烧也受到相当重视,这与开展这些研究的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石汕占相当大的比例是一致的。最近美国的mg燃烧研究似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收缩,在重视火灾安全和承认基础研究重要性的同时,表现出某种调整的趋势,开始强调火星探测中有关问顾的研究。在最近的评估中,火灾安全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在基本研究方面则提出重视碳黑和辐射、湍流燃烧、化学动力学和纳米材料合成。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目前国内外mg 燃炊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这里提出以下值得重视的研穷方向与同行探讨。 (1)煤炭颗粒和粉尘的燃烧

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长期站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煤炭的绝对消耗

参考文献

[1] 张景芳. 落塔微重力燃烧试验[J]. 强度与环境. 1993,2 (90) 8-9. [2] 曹 龙. 特殊条件下燃烧机理的研究[M]. 硕士论文. 2005. 2-3.

[3] 孔文俊,张孝谦. 微重力环境下的燃烧科学研究[J]. 大自然探索. 1997,16 (92) 19-25.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篇三

综述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综述的写作步骤

(1)选题:综述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选择的专题或领域:应是近年来进展甚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及而研究报告积累甚多的主题;或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论的主题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我国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②选题与作者的关系:应选择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或是作者即将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乐于探索的主题;或是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成果的主题。{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③题目要具体、明确,范围不宜过大.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谈。 ④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具有实用价值。

(2)搜集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

(3)阅读和整理文献:阅读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的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4)撰写成文: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大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

撰写综述的注意事项

(1)综述内容应是前人未曾写过的。如已有人发表过类似综述,一般不宜重复,更不能以他人综述之内容作为自己综述的素材。

(2)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可以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知或知之甚多的主题,应只写其新进展、新动向、新发展,不重复别人已综述过的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

(3)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研究报告,必须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

(4)综述的撰写者必须对所写主题的基础知识、历史与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全面了解,或者作者本身也从事该主题的研究工作,是该主题的“专家”,否则容易出大错、闹笑话。

(5)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6)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出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为参考文献。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篇四

综述样例

共词分析研究进展

作者:羌丽 指导老师:屈卫群

摘要:以国内外典型网络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检索、收集共词分析相关的研究论文及其他资料,综合叙述了目前共词分析法的研究状况。全文以理论—方法—应用为主线,贯穿了共词分析法在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阐述了共词分析法基本原理后,介绍了其方法的动态演变、操作过程以及类型,接着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列举了当前共词分析法的热门研究领域并分析了其实施意义。最后,文章点出了目前共词分析存在的一个问题:没有考虑论文属性,并提出这已开始成为新的研究方面。

关键词:共词分析;共词聚类;应用领域;可视化;文本挖掘

Research Advances on Co-word Analysis

Author: QIANG Li Tutor: QU Wei-qun

Abstract: Related papers and some other data in this study are retrieved and collected mainly based on some typical Web Database Systems home and abroad to review the research on co-word analysis. The full text deals the illumination with a masterstroke defined as the material situation of “theory-method-application” of the co-word analysis. Firstly, the keystone of the co-word analysis is introduced and it tells us that the words’ co-occurrence can reflect their relationships. Secondly, the paper construes this kind of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ncluding its dynamic e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categories. Then, according to the applying practice of the co-word analysis, some research hotspots are taken for example of application areas, such as Bioinformatics、Medical、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etc. By applying co-word analysis, pursuers mainly want to educe the emphases of a set subject matter. Moreover, they also work over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ext mining included. Following this, the co-occurrence model, being a correlative thesaurus of co-word analysis, is brought forward and explained. In the end, a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co-word analysis is discussed, which neglects the effect of articles’ some properties. By giving a weighted co-word analysis based on them, we think that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co-word analysis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articles is becoming a new trend.

Key words: co-word analysis;co-word clustering;application area;visualization;text mining

借鉴文献计量学中共引分析的思想,一种基于已有文献统计其内容主题词或关键词共现的研究方法顺势而生。共词分析法最初是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详细描述的,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之后经过Callon、Whittaker、Courtial、Turner

[1]等大家的研究、修正、补充,共词分析理论逐渐完善。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共词

分析法基本走向成熟,尤其是21世纪初,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借助于共词分析法的原理来概述研究主题领域的研究模式、热点或是未来动态发展趋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有效地辅助信息检索,以更好地满足

用户需求。

通过检索国内外共词分析相关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并参考阅读了相关的图书章节,经过整理,笔者将这些文献分为3个主要方面:共词分析基本理论、共词分析的方法以及共词分析具体应用。本文分别对三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共词分析的相关内容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一、共词分析基本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领域和子学科,并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形式和特征,图书馆学、情报学也不例外[2]。在图书情报科学中,存在着多组对应的概念,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就是一个代表,这是一组基于已有文献的两种对应完美的方法。前者是一个从文献外部特征出发的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而后者则是一个从内容主题出发的定性为主

[3]的分析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是图书、情报

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方法论。

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它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

[4]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这种方法利用大量文献中共同出现的关键

词对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将这种网络关系明了化,以便从原先看似无关联的词语中挖掘出潜在的结论。因此说,共词分析是用来建立文献之间主题相关性的研究方法[5]。

和许多方法或模型一样,共词分析法也是需要在理想的状态下实施的。对此,学者作了很多假设,包括:作者给出的关键词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如果很多作者都使用了同一对词的共现,说明这对词在他们所关注的学科中具有一定的意义等。有了这些假设,共词分析的开展也就有了可能,研究结果也具备一定的说服力。

二、共词分析的方法

从2005年开始,以冯璐、钱伟金等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撇开具体研究领域对共词分析方法的发展阶段、实施过程、类型做了较为系统的概述与研究,国外也出现了相关研究的文献。

(一)共词分析方法的演进

[6]根据冯璐、冷伏海的总结得知,共词分析方法发展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

一代基于包容指数和临近指数的共词分析方法,第二代基于战略坐标的共词分析方法和新一代基于数据库内容结构分析的共词分析方法。

最早出现的是包容指数和临近指数这两个主要用于测量款目之间关系强度的指标[7],在计算出具体数值的基础上,可以创建包容地图和临近地图,分别用来揭示领域内的中心主题、隐藏在中心主题之中的较小领域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聚类成为共词分析的主要环节。对这一时期共词分析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又进一步提出建立战略坐标图来分析结果,即第二代的共词分析。借助向心度来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密度表示聚类内部的联系强度,以这两个参数绘制二维战略坐标形成的4个象限可以用来描述某领域内各主题的研究发展状况。新兴的共词分析法是数据库内容结构分析法(Database Tomography,简称DT),这是现代数据库技术与传统意义共词分析法相结合的产物,可以用于分析大量的数字化文本资源系统。DT法由kostoff提出,其理论研究始终与kostoff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从1995年起,kostoff就开始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研究,对方法进行改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8]。当前,共词分析的研究还是以第二代的内容为主流。

(二)共词分析方法的过程

钱伟金、李佳专门讨论过共词分析的具体过程,再结合国内其他学者对该方法的实际应用,现将共词分析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归纳如下:选择研究的主题领域,运用合适的方法搜集该领域内的相关文献;确定分析单元,通常是选择文献中的关键词、主题词作为处理的基本单元;进行词频统计,确定高频词进行热点分析;计算词对的共现频率,构建共词矩阵;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挖掘共词中的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相关的外文文献得知,国外学者习惯把共词分析概括为三个典型步骤:数据的收集即关键词的抽取(data collection)、数据的标准化处理(data standardizing)以及数据配

[9]置(data mapping)。他们抽取关键词时的来源比国内的广泛,除了关键词列表外,还包

括了篇名、文摘甚至类号,或者是借助某种软件从全文中抽取。数据的标准化主要涉及到共词矩阵及相关矩阵的构建。数据配置主要是某些统计方法的应用,如多维排列、聚类技术等,以便进行结果的分析。

(三)共词分析的类型

作者之间的合作发文网络可以揭示真实的关系网络,而共词分析则能发掘隐藏的关系网络,从而得出综合的社会网络[10]。共现词对的共现率统计是共词分析的重要量化结果,为了深入揭示这种隐藏在关键词中的知识,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目前比较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共词聚类分析法、共词关联分析法、共词词频分析法和突发词检测法。经文献调查显示,共词分析法实际具体应用中普遍出现的是共词聚类法。借助聚类分析,对共词关系网络中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进行数学运算,将距离最近的主题词聚焦起来,形成一个个概

[11]念相对独立的类团,使得类团内概念相似度最大,类团间属性相似度最小。2008年,钟

伟金、李佳等人[12-14]对共词聚类分析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他们提出类团分析的三个重要计量指标:粘合力、密度、向心度,并详细阐述了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以及该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除了上述四种常用方法外,研究者通常还会结合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数学统计方法的使用,使分析尽量全面,同时也能达到验证共词分析法的效果。

三、共词分析具体应用

(一)共词分析应用领域

通观检索得到的文献,近几年来,学者们将共词分析法运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主要表现为:

(1)生物信息学、医学领域

张晗等人[15-16]以MEDLINE、PubMed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总结生物信息学、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热点,并借助战略坐标图来分析各热点的发展阶段;张浩、赵丽红等人[17-18]将共词聚类方法用来探讨胃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老年病学的研究热点。

(2)管理学、知识管理领域

[19]陈跃等人将作品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相结合,探讨了管理学的理论前沿;岳洪

江[20]等人通过对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进行聚类和战略图分析来得出其研究主题;张勤[21-22]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范式分别进行了探究。

(3)文献计量学、图书情报学领域

研究者将文献计量法与共词分析法相互融合,出现了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外共词分析论文的研究特点,同时也有学者利用共词分析法去研究文献计量的发展态势;也有几位研究者通过分析图书情报专业的学位论文来探讨学科的走势。

(4)数字信息资源、信息检索领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对象。马费成、陈金霞[23-24]利用共词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阐述了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的研究热点;在信息检索领域,研究者主要借助于共词分析的原理来设计、开发更优化的检索系统。

除了上述主要领域外,还有利用共词分析对纳米科技论文、国外创新性大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发展进行探析的研究。在研究时存在一定的共性:多数是采用自编程序或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如Foxpro5.0、Visual Basic 6.0等,极少数研究者以Excel工具进行统计;进行聚类时倾向于采用SPSS软件完成。

(二)共词分析的意义

总结研究热点。从以上介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这些领域内采用共词分析,绝大部分是通过统计高频词来得出相关主题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阶段,文献中也有涉及到低频关键词的。有学者在进行高频词分析后也作了补充说明,有些频次较低的关键词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还未出现共词分析中对低频词的具体研究,也没有能支持低频词的前提假设条件。

共词可视化研究。共词分析法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聚类和数据可视化方法上[25]。上述包容地图和临近地图以及战略坐标图,还有根据分析绘出的学科知识图谱等都是共词可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视化研究结果可以为科技或技术跟踪提供服务,康宇航[26]曾以公路工程领域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可视化技术使得分析结果更清晰,说理有章可循。

进行文本挖掘。其基本原理是:假设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词A和B,那么认为A、B相关,在另一篇文献中发现词B和C,那么B、C相关,根据“A-B”、“B-C”两个关联

[27]对可以推断新的“A-C”关联关系。国内学者曾以IBM公司为例,利用共词分析法及相

关的可视化技术挖掘其基础研发知识结构;也有学者对急性白血病相关基因进行了文本挖

[28]掘分析;Yuen-Hsien Tseng等综合利用共词分析等多种技术来对专利文献进行了文本挖

掘的研究。

(三)词共现模型{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共词分析法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关键词的共现。在文献收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与之很相关的概念——词共现模型(Co-occurrence Model),这是基于统计方法的重要语言模型之一。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在大规模语料库中,如果两个词经常共同出现在同一个窗体单元(如一句话、一个自然段等)中,则认为这两

[29]个词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共现的频率越高,其相互间的关联越紧密。这也是统

计词对的共现频率,只是跳出了文献的划分,研究对象为一个大语料集合,是共词分析法的扩充。该模型经常与向量空间模型结合在一起进行文本聚类、文本挖掘以及自动摘要等的研究。

四、共词分析存在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共词分析法是信息分析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人们可能对其前提假设存在一定的疑虑,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仍被普遍采用。统计共现的词对通常为两个关键词,在此研究基础上,共词的个数也发展到后来的三个、四个等多个词。

当前共词分析法中存在着均等的同一性,即在研究中,只要两个词在论文中出现都被认为是等同的。这种判定没有考虑论文的相关特点,如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作者以及被引次数等。其实这些指标的变化是不能保证同一词对共现时所表示的词与词之间关系一致性的。近年来,这种论文属性问题开始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一个典型代表是吴清强和赵亚娟[30]根据论文的实际影响因素,计算出论文对共词的影响权重,探讨了加权共词分析模型,并对加权前后的共词研究进行了比较,加权后的论文共词矩阵更能体现实际研究领域中研究主题和学科之间的关系。

现在共词分析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延伸。论文属性研究的缺失会影响主题揭示的效果,因此属性问题应当成为今后共词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也可以填补DT法中短语属性的空白,使得共词分析法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廖胜娇,肖仙桃.基于文献计量的共词分析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08,26(6):855-859.

[2] 査先进.情报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 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1.

[4] 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5] Mahmoud Rokaya,Elsayed Atlam,Masao Fuketa,Tshering C. Dorji,Jun-ichi Aoe. Ranking of field

association terms using Co-word analysi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8,44(2):738-755.

[6] 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7] 崔雷,郑华川.关于从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知识抽取和挖掘的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

22(4):425-433.

[8] 赵凡,马胜利.数据库内容结构分析法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

279-282.

[9] Ying Ding,Gobinda G. Chowdhury,Schubert Foo. Bibliometric cartograph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 by using co-word analysi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1,37(6):817-842.

[10] 刘蓓,袁毅,BOUTIN Eric.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学报,2008,27(3):

407-417.

[11] 黄咏梅.读者需求分析中的数据挖掘技术[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4):48-50.

[12] 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13] 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14] 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

2008(7):118-120.

[15] 张晗,崔雷.运用共词聚类分析法研究生物信息学的学科热点[J].医学情报工作,2004(5):

327-330.

[16] 张晗,王晓瑜,崔雷.共词分析法与文献被引次数结合研究专题领域的发展态势[J].情报理论与实

践,2007,30(3):378-380,426.

[17] 张浩,苏晗,崔雷.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法探讨国际疾病分类相关研究文献的热点[J].医学信息学杂

志,2008(8):10-13.

[18] 赵丽红.国外2001~2006年老年病学研究热点的共词聚类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

27(22):2219-2221.

[19] 陈悦,王续琨,郑刚.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S1):22-28.

[20] 岳洪江,刘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3):91-94.

[21] 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

65-75.

[22] 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情报学报,2008,27(1):

93-101.

[23] 马费成,望俊成,陈金霞,胡超.我国数字信息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共词分析透视[J].情报理论

与实践,2007,30(4):438-443.

[24] 陈金霞.国外数字信息资源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4):525-530.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篇五

文献综述范例

我国语法教学理论与模式的历史与展望文献综述

专业:英语 班级:05级(1)班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英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更替变化,并指出了各种语法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并对英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模式在中国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将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英语教学实践;语法教学;历史;现状;展望

自从有了外语教学以来,语法教学就一直是外语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它贯穿于任何一种英语教学法中,并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保证语言的准确性。没有学习一门语言的语法,而想把这门语言学好是很困难的。因此,语法教学在外言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学习一门语言又不仅仅是学习语法规则, 更多的是要求学习者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门语言。所以,对语法教学的观念也随着教育理论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何看待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位。这也就是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教学模式在我国外语教学的课堂中经历了种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是,语法的地位不可削弱,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非要不要教,而是如何教,教多少。

笔者通过对《英语教学法》、《现代外语教学》等书籍,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士论文、博士学士论文,和百度、Google等网站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归纳,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以下三方面叙述:首先是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英语语法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的课堂中经历了种种变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翻译法、听说法和交际法。其次是对语法教学现状的分析。目前我国语法教学受不同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应语教学课堂中,同时存在着几种比较流行的的教学方法,如过程性教学、互动性反馈和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以及以语篇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后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将来英语语法教学进行可能性的前沿展望。

笔者通过阅读专著以及在中国期刊网中通过输入关键字,作者名和题名的方式查找到了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作品共50余篇,在仔细阅读后从中找出了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文章约20篇左右。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介绍我国英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模式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的研究状况。{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一、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我国正规的外语教学始于1862 年的京师同文馆,到现在已经有150 年的历史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经验不断得到积累,这一方面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摸索,另外还得益于对国外外语教学法的借鉴。国外的各种教学法,如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等都曾经依次被引介到中国,在中国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新的外语教学法往往是在对从前教学法的借鉴与否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翻译法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均占统治地位, 在我国也不例外。这种方法坚持语法是规定性的,紧扣语法条文和规则。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的。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是语言体系知识和语法规则, 学生以掌握这些知识为主。教师课堂活动也以书本中的知识口头翻译成目标语言,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是笔头翻译等等。

自20 世纪70年代起到80年代初,人们开始觉察到这一做法的不足,开始对此进行改革。例如,从早期的完全不进行口语训练逐步转向兼顾听说训练;从完全运用本族语组织教学转向适当运用英语课堂用语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语法教学虽然不如70 年代以前那样突出了,但是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地方依然没有改变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整个70 年代和80 年代初是一个改变语法中心地位的探索时期。

(二)、听说法

听说法主张尽量限制使用本族语,主张

上一篇:乡镇团委2017工作总结
下一篇:临床教学工作计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