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8-02-05 点击:
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篇一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时作业
初 三 数 学(1.3.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设计:张春丽 审校:顾利荣 时间: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图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 A.对角相等 B.对角互补 C.邻角互补 D.内角和是360
2.平行四边形ABCD中,AB=3,BC=5,AC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E,则△CDE的周长
是 ( ) A.6 B.8 C.9 D.10
3.在△ABC中,AB=AC=5,D是BC上的中点,DE∥AB交AC于点E,DF∥AC交AB于点F,那么四边形AFDE的周长是 ( ) A. 5 B. 10 C. 15 D. 20
4.在□ABCD中,AC=10,BD=6,则边长AB,AD的可能取值为 ( ) A.AB=4,AD=4 B.AB=4,AD=7 C.AB=9,AD=2 D.AB=6,AD=2 二、填空题
5.如果□ABCD中,∠A—∠B=240
,则∠A= 度,∠B= 度,∠C= 度,∠D= 度. 6.如果□ABCD的周长为28cm,且AB:BC=2∶5,那么AB= cm,BC= cm,CD= cm,AD= cm. 7.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30,两邻边的差为5,则其较长边是 .
8.已知O是□ABCD的对角线交点,AC=10cm,BD=18cm,AD=•12cm,•则△BOC•的周长是_______. 9.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B的面积为2,那么□ABCD的面积为 . 10.如图, □ABCD中, ∠ABC=60°,E、F分别在CD、BC的延长线上, E
AE∥BD,EF⊥BC,DF=2,则EF的长为 .
AD
三、解答题
B
CF11.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cm,AD=8cm,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
13.已知:如图,在□ABCD中,AC,BD交于点O,EF过点O,分别交CB,AD•的延长线于点E,F,求证:AE=CF .
14.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D的平分线CF交AB于点F, ∠ADC的平分线DG交边AB于点G. (1)求证:AF=GB;
(2)请你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EF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
初 三 数 学(1.3.2矩形的性质)
设计:张春丽 审校:顾利荣 时间: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 1.如图,EF过矩形对角线的交点O,且分别交ABCD于EF,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ABCD面积的( )
1113
A.5 B.4 C.3 D.10
2.在矩形ABCD中, ∠AOB=120°,AD=3,则AC为
( )
A. 1.5 B. 3 C. 6 D. 9 3.如图,点P是矩形ABCD的边AD上的一个动点,矩形的两条边AB、AC的长分别为3和4,那么点P
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距离之和是
( )
A
12
.6 C.24
.不确定
555
4.如图1,周长为68的矩形ABCD被分成7个全等的矩形,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 ( ) (A)98 (B)196 (C)280 (D)284
(1) (2) (3) 二、填空题
5.如图2,根据实际需要,要在矩形实验田里修一条公路(小路任何地方水平宽度都相等),则剩余实验田的面积为________.
6.如图3,在矩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且MA⊥MD.•若矩形ABCD•的周长为48cm,则矩形ABCD的
面积为_______cm2
. 7.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AE⊥BD于E,若OE:ED=1:3,AE=,则BD= . 8.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对角线AC=10cm,边BC=•8cm,则△ABO的周长为________. 9.如图,先将一矩形ABCD置于直角坐标系中,使点A与坐标系的原点重合,边AB、AD分别落在x轴、y轴上(如图①所示),•再将此矩形在坐标平面内按逆时针方向绕原点旋转30°(如图②所示),若AB=4,BC=3,则图①和图②中,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点C的坐标为________.
10.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分别是OA,OB的中点. (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OF的长.
11.已知,在矩形ABCD中,AE⊥BD,E是垂足,∠DAE∶∠EAB=2∶1,求∠CAE的度数。
AD
E
B
12. 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E是AD上的一点,F是AB上的一点,EF⊥EC,且EF=EC,DE=4cm,矩
形ABCD的周长为32cm,求AE的长.
A E
D
F B
C
2
初 三 数 学(1.3.3菱形的性质 )
设计:张春丽 审校:顾利荣 时间: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即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等边三角形 B.菱形 C.等腰梯形 D.平行四边形{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
2.如图,在菱形ABCD中,AB = 5,∠BCD = 120°,则对角线AC等于 ( ) A.20 B.15 C.10 D.5
3.如图,将一个长为10cm,宽为8cm的矩形纸片对折两次后,沿所得矩形两邻边中点的连线(虚线)剪下,再打开,得到的菱形的面积为 ( )
A.10cm2 B.20cm2 C.40cm2 D.80cm2
D
A D A
B
D
A C E P C
C B
B F
第2题 第3题图 第4题图4题图
4.如图,在菱形ABCD中,∠A=110°,E,F 分别是边AB和BC的中点,EP⊥CD于点P,则∠FPC= ( ) A.35° B.45° C
.50° D.55° 二、填空题
5.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
,周长为_________. 6.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80°,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于点E,交AB于点F,F为垂足,连接DE,则∠CDE=_________. 7.如图,P是菱形ABCD对角线BD上一点,PE⊥AB于点E,PE=4cm,则点P到BC的距离是_____cm. 8.如图,在菱形ABCD中,∠A=60°,AB=4,O为对角线BD的中点,过O点作OE⊥AB,垂足为E.则∠ABD= ,线段BE= .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如图,点E、F分别是菱形ABCD中BC、CD边上的点(E、F不与B、C、D重合);在不作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能推出AE=AF,并予以证明. A
D
10.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其中BD=8cm.求对角线AC的长和菱形ABCD的面积.
AD BC
11.如图,菱形ABCD中,BE⊥AD于E,BF⊥CD于F,E为AD中点.
(1)证明:F为DC中点.
(2)求∠EBF的度数.
DF
C E A
B
1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5,AC=6.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AOD的周长;
(2)点P为线段BC上的点,连接PO并延长交AD于点Q. 求证:BP=DQ. Q D
C
E 3
初 三 数 学(1.3.4正方形的性质)
设计:顾利荣 审校: 张春丽 时间: 班级 学号 姓名
1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接BE、DG.观察猜想BE与DG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EF
一、选择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 ( ) A.整数 B.分数 C.有理数 D.以上都不对 2.正方形的边和对角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共有 ( ) A. 4个 B. 6个 C.8个 D.10个 3.若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正方形,则需添加的条件是 ( ) A.对角线垂直 B.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C.对角线相等 D.对角互补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 ①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②四个内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③有三个角是直角且有一
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④对角线与一边夹角为450
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
5.如图,正方形ABCD中,AB=1,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分别以AP、PC为对角线作正方形,则
两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的和是_________.
6.如图:正方形ABCD中,AC=10,P是AB上任意一点,PE⊥AC于E,PF⊥BD于F,则PE+PF= .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正方形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对角线的距离之和等于 .
7.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0到正方形AB/C/D/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8.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E绕A点顺时针旋转一定度数能与△ABF重合,则△AEF是 三角形.
AD
A
CE P
F
BC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9.如图,有一块边长为4的正方形塑料模板ABCD,将一块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A点,两条直角边分别与CD交于点F,与CB延长线交于点E.则四边形AECF的面积是 .
10.如图,依次连结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第二个正方形,再依次连结第二个正方
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第三个正方形,按此方法继续下去, 则第六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
D
EB
BCG
12.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M是CD的中点,E是CD上一点,且∠BAE=2∠DAM.
求证:AE=BC+CE. A
M
E
1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边的中点,AC与BE相交于点F,连接DF. (1)在不增加点和线的前提下,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2)连接AE,试判断AE与DF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延长DF交BC于点M,试判断BM与MC的数量关系 E
C
F{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
AB
4
初 三 数 学(1.3.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设计:顾利荣 审校: 张春丽 时间: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 A.AB=BC,AD=DC B.AB//CD,AD=BC C.AB//CD,∠B=∠D D.∠A=∠B,∠C=∠D 2.四边形中有两条边相等,另外两条边也相等,则这个四边形 ( ) A. 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 一定不是平行四边形 C. 可能是平行四边形,也可能不是平行四边形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3.用两块全等的含300
角的三角板拼成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最多可以拼成 ( ) A.1个 B.2个 C.3个 D. 4个 4.在同一平面内,从①AB∥CD②AB=CD③BC∥AD④BC=AD,这四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 (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5.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110°,延长AD至F,延长CD至E,连结EF,则∠E+∠F=( ) A.110° B.30° C.50° D.70° 6.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BC的中点.若OE=3 cm,则AB的为 ( ) A.3 cm B.6 cm C.9 cm D.12 cm 7.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若AB=2,AD=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 A.8 B.6 C.4 D.3
AH
D
EG
B
C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二、填空题: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5),B(-3,-1),C(1,-1),在第一象限内找一点D,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点D的坐标是 . 9.四边形ABCD中,已知AB=7cm,BC=5cm,CD=7cm,当AD=_____㎝时,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0.利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不是直接证明命题的结论,而是先提出 ,然后 ,从而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11.△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延长DE到F,使EF=DE,若AB=8,BC=10,则四边形BCFD的周长是 . 三、解答题:
四边形.
A
D
P2
B1
C
13.已知: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经过点O并且分别和AB、CD相交于点E、F,又知G、H分别为OA、O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HFG是平行四边形. D
A E
OF BC
14.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F分别是BC、AB上的点,且CD=BF,以AD•为边作等边△ADE. (1)求证:△ACD≌△CBF; (2)当D在线段BC上何处时,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且∠DEF=30°.•证明你的结论. A
E BD5
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篇二
数学九上课时作业本第9课时
第9课时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知识梳理
1.(1)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
(2)直线与圆有 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
(3)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
2.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直线L与⊙O d<r;
(2) 直线L与⊙O d=r;
(3) 直线L与⊙O d>r.
课堂作业
1.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5cm,则直线l和这个圆有 个公共点。
2.如图,在Rt△ABC中,∠C=90°,∠A=60°,BC=4cm ,以点C为圆心,3cm 长为半径作圆,则⊙C与AB的位置关系是
3.已知⊙O的半径为8,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4,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切 B.相交 C.相离 D.无法确定
4.如图,在△ABC中,AB=6,AC=8,BC=10,D、E分别是AC、AB的中点,则以DE为直径的圆与BC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交 B.相切 C.相离 D.无法确定
5.如图,AB是半径为6cm的⊙O的弦,AB=6cm.以点O为圆心,3cm长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课后作业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为2圆的圆心坐标为(3,-3),当该圆向上平移 个单位时,它与x轴相切。
7.已知⊙O的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O的半径为r,如果d、r是关于x的方程x4xm0的两个根,那么当直线L与⊙O相切时,m的值为 。
8.已知⊙O的半径为2,直线L上有一点P,且PO=2,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切 B.相离 C.相离 或相切 D.相切或相交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3,-5)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上有且仅有两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1,则圆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 ( )
A.r>4 B.0<r<6 C.4≤r<6 D.4<r<6
10.如图,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4,3),⊙A的半径为2,过点A作直线L平行于x轴,交y轴于点B,点P在直线L上运动。
(1)当点P在⊙A上时,请直接写出它的坐标;
(2)若点P的横坐标为12,试判断直线OP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y 2
11.在Rt△ABC中,∠C=90°,BC=4cm,AC=3cm,以点C为圆心,r为半径画⊙C。
(1)若直线AB与⊙C没有交点,求r的取值范围;
(2)若边AB与⊙C有两个交点,求r 的取值范围;
(3)若边AB与⊙C只有一个交点,求r 的取值范围。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为圆心,5个单位长度为半径画圆。直线MN经过x轴上一动点P(m,0)且垂直于x轴,当点P在x轴上移动时,直线MN也随着平行移动。按下列条件求m的值或取值范围。
(1)⊙O上任何一点到直线MN的距离都不等于3;
(2)⊙O上有且只有一点到直线MN的距离等于3;
(3)⊙O上有且只有两点到直线MN的距离等于3;
(4)随着m的变化,⊙O上到直线MN的距离等于3的点个数还有哪些变化?请说明所有情形及对应的m的值或取值范围。
答案:
知识梳理
1.(1)两 (2)唯一 切点 (3)相离
2.(1)相交 (2)相切 (3)相离
课堂作业
1.1 2.相交 3.B 4.A 5.相离 理由略
课堂作业
6.1或5 7.4 8. D 9.D 10.(1)(2,3)或(6,3)
(2)相交 理由:连接OA、OP,作
PAO=AQ⊥OP,垂足为Q. ∵S△1188PAOBPOAQ,AQ.2,直线OP与⊙A相交. 221717
11.(1)0cm<r<2.4cm (2)2.4cm<r≤3cm (3)r=2.4cm或3cm≤r≤4cm
12.(1)当m<-8或m>8 时,⊙O上任何一点到直线MN的距离都不等于3
(2)当m=-8或m=8 时,⊙O上有且只有一点到直线MN的距离都等于3
(3)当-8<m<-2或2<m<8时,⊙O上有且只有两点到直线MN的距离等于3
(4)当m=-2或m=2时,⊙O上有且只有三个点到直线MN的距离等于3;当-2<m<2时,⊙O上有且只有四个点到直线MN的距离等于3
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篇三
江苏版九年级数学上课时作业本答案与点拨
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篇四
课时作业9
课时作业(九)
一、选择题
1.(2011年山东高考)对于函数y=f(x),x∈R,“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是“y=f(x)是奇函数”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2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解析:y=f(x)x∈R“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构造函数f(x)=x,y=|f(x)|关于y轴对称,但f(x)=x是偶函数.
另y=f(x)是奇函数,则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选B.
答案:B
2.(2011年全国卷Ⅰ)设f(x)是周期为2的奇函数,当0≤x≤1时, f(x)=2x(1-x),则5f(=( ) 2
11A.- B.- 24
11C. D.42
511111解析:f(=f(=-f(=-2×(1-)=-222222
答案:A
3.已知函数 f(x)(x∈R)为奇函数,f(2)=1,f(x+2)= f(x)+f(2),则f(3)等于( ) 1A. 2
3C. 2B.1 D.2
解析:令x=-1,f(1)=f(-1)+f(2)=-f(1)+1,
113f(1)f(3)=f(1)+f(2)=1=故选C. 222
答案:C
4.若函数 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且f(2)=0,则使得 f(x)<0的x的取值范围是( )
A.(-∞,2)
C.(-∞,-2)∪(2,+∞) B.(-2,2) D.(2,+∞)
解析:由题意知f(-2)=f(2)=0,当x∈(-2,0]时, f(x)<f(-2)=0,由对称性知,x∈[0,2)时, f(x)为增函数, f(x)<f(2)=0,故x∈(-2,2)时, f(x)<0,故选B.
答案:B
5.已知 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 f(x)=x+2x,若f(2-a)>f(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1,2) 22
C.(-2,1)
2D.(-∞,-2)∪(1,+∞) 解析:当x≥0时, f(x)=x+2x为增函数,又∵ 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f(x)
在R上为增函数.
∵f(2-a2)>f(a),∴2-a2>a,
∴a2+a-2<0,∴-2<a<1,∴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
答案:C
16.(2011年4月济南高三模拟)设偶函数f(x)对任意x∈R,都有f(x+3)fx
x∈[-3,-2]时, f(x)=4x,则f(107.5)=( )
1A.10 B. 10
C.-10 1D.-10
1=-15f3-f221解析:当x∈[2,3]时,-x∈[-3,-2], f(-x)=-4x,又f(x)为偶函数,则f(x)=-4x. f(x+6)=-
1=10
答案:B
二、填空题
7.(2011年浙江高考)若函数f(x)=x2-|x+a|为偶函数,则实数a=________.
解析:f(x)为偶函数,∴对∀x∈R, f(-x)=f(x),∴a=0.
答案:0
8.已知f(x)在R上是奇函数,且满足f(x+4)=f(x),当x∈(0,2)时, f(x)=2x2,则f(7)等于________.
解析:由f(x+4)=f(x),得f(7)=f(3)=f(-1),
又f(x)为奇函数,
∴f(-1)=-f(1), f(1)=2×12=2,
∴f(7)=-2.
答案:-2
9.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x|x∈R,且x≠1}, f(x+1)为奇函数,当x<1时, f(x)=2x2-x+1,则当x>1时, f(x)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
解析:由f(x+1)为奇函数得f(-x+1)=-f(x+1),即f(x)=-f(2-x).
设x>1,则2-x<1, f(2-x)=2(2-x)2-(2-x)+1=2x2-7x+7,
∴f(x)=-2x2+7x-7.
7故当x>1时, f(x)的递减区间为[∞). 4
7答案:[∞) 4
三、解答题 111=f(x),故6为f(x)的周期.f(107.5)=f(18×6-=f(-=-fx+322
a210.已知函数f(x)=x(x≠0). x
(1)判断f(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2)若f(1)=2,试判断f(x)在[2,+∞)上的单调性.
解:(1)当a=0时, f(x)=x2, f(-x)=f(x),函数是偶函数.
a2当a≠0时, f(x)=x(x≠0,常数a∈R), x
取x=±1,得f(-1)+f(1)=2≠0;
f(-1)-f(1)=-2a≠0,
∴f(-1)≠-f(1), f(-1)≠f(1).
∵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若f(1)=2,即1+a=2,
1解得a=1,这时f(x)=x2. x
任取x1,x2∈[2,+∞),且x1<x2,
1122则f(x1)-f(x2)=(x1+-(x2+) x1x2
x2-x1=(x1+x2)(x1-x2)+ x1x2
1=(x1-x2)(x1+x2-x1x2
由于x1≥2,x2≥2,且x1<x2,
1∴x1-x2<0,x1+x2 x1x2
所以f(x1)<f(x2),
故f(x)在[2,+∞)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11.设 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对m,n∈R恒有f(m+n)=f(m)·f(n),且当x>0时,0<f(x)<1.
(1)求证:f(0)=1;
(2)求证:当x∈R时,恒有 f(x)>0;
(3)求证: f(x)在R上是减函数.
1111证明:(1)取m,n=0,则f(+0)=f()·f(0),因为f(,所以f(0)=1. 2222
(2)设x<0,则-x>0,由条件可知f(-x)>0,又因为1=f(0)=f(x-x)=f(x)·f(-x)>0,所以 f(x)>0.所以当x∈R时,恒有 f(x)>0.
(3)设x1<x2,则f(x1)-f(x2)=f(x1)-f(x2-x1+x1)=f(x1)-f(x2-x1)f(x1)=f(x1)[1-f(x2-x1)]. 因为x1<x2,所以x2-x1>0,所以0<f(x2-x1)<1,即1-f(x2-x1)>0.
又因为f(x1)>0,所以f(x1)[1-f(x2-x1)]>0.所以f(x1)-f(x2)>0,即该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
ax+b1212.函数f(x)(-1,1)上的奇函数,且f(=. 1+x25
(1)确定函数f(x)的解析式;
(2)用定义证明f(x)在(-1,1)上是增函数;
(3)解不等式f(t-1)+f(t)<0.
f0=0解:(1)依题意得12 f2=5
a即+b22=151+4b0,1+0 a=1⇒. b=0
x∴f(x). 1+x(2)证明:任取-1<x1<x2<1,
xxf(x1)-f(x2) 1+x11+x2
=x1-x21-x1x2
1+x11+x2
∵-1<x1<x2<1,
2∴x1-x2<0,1+x21>0,1+x2>0.
又-1<x1x2<1,∴1-x1x2>0
∴f(x1)-f(x2)<0,
∴f(x)在(-1,1)上是增函数.
(3)f(t-1)<-f(t)=f(-t).
∵f(x)在(-1,1)上是增函数,
1∴-1<t-1<-t<1,解得0<t<. 2
[热点预测]
13.(1)(2011年陕西省高考摸底试题)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对任意的x1,x2∈(-
fx2-fx1∞,0)(x1≠x2)>0.则有( ) x2-x1
A.f(0.3)<f(2)<f(log25)
B.f(log25)<f(20.3)<f(0.32)
C.f(log25)<f(0.32)<f(20.3)
D.f(0.3)<f(log25)<f(2)
(2)(2011年济宁市高三3月模拟)设y=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满足f(x+1)=-f(x),且在[-1,0]上是增函数,给出下列关于函数y=f(x)的判断:
①y=f(x)是周期函数;②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③y=f(x)在[0,1]上是增函数;1④f(=0. 2
其中正确判断的序号是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判断的序号都填上)
解析:(1)由已知可知f(x)在(-∞,0)上递增,又f(x)为奇函数,故f(x)在(0,+∞)上递20.320.3
增,∵0.32<20.3<log25,
∴f(0.3)<f(2)<f(log25).
(2)f(x+2)=-f(x+1)=f(x),故f(x)是周期函数,2是它的一个周期,①对.又f(x)为偶
11函数,故②对.f(x)在[-1,0]上是增函数,则在[0,1]上是减函数,故③错.令x=-f(22
111=f(-=-f(,故f()=0,④对.故填①②④. 222
答案:(1)A (2)①②④
【备选题】{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
1.(2011年杭州五校质检)已知f(x)为偶函数,当x≥0时, f(x)=-(x-1)2+1,满足f[f(a)]1=a的个数为( ) 2
A.2
C.6
1解析:因为f[f(a)]=-(a-1)4+1=, 2
又f(a)=f(-a),所以a的个数为8个,故选D.
答案:D
2.(2011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且为奇函数,则f(1)的值( )
A.恒为正数
C.恒为0
解析:f(0)=0, f(x)在R上递增,
∴f(1)>f(0)=0,故选A.
答案:A
3.(2011年宁夏三市联考)函数f(x)在定义域R内可导,若f(x)=f(2-x),且当x∈(-∞,
11)时,(x-1)f ′(x)<0,设a=f(0),b=f(,c=f(3),则( ) 2
A.a<b<c
C.c<a<b B.c<b<a D.b<c<a B.恒为负数 D.可正可负 B.4 D.8 20.3
1解析:依题意得,当x<1时,有f ′(x)>0, f(x)为增函数;又f(3)=f(-1),且-1<0<<1,2
11因此有f(-1)<f(0)<f(,即有f(3)<f(0)<f),c<a<b,选C. 22
答案:C
4.已知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增函数,函数y=f(x-1)的图象关于点(1,0)对称,若对任意x,y∈R,不等式f(x2-6x+21)+f(y2-8y)≤0恒成立,则当x≥3时,x2+y2的最小值为( )
A.3
C.13 ∴f(x)为奇函数,从而原不等式可化为 B.9 D.13 解析:由题意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0,0)对称,
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篇五
数学课时作业答案
数学课时作业答案
1. D是BC的中点, BD = 1 cm, AD = AB + BD = 1 + 1 = 2 cm
2. BD = CD + BC
CE = CD + DE
BE = BC + CD + DE
BD = AD - AB = BE - DE
3. 平角=180°, 15° = 1/12 平角
周角=360°, 3/8周角 = 360 * 3/8 = 135°
1° = 60', 25°15′=25.25°
12. (1) AB > CD
(2) AB = CD
(3) AB < CD
14. 如BC在A的同一侧, AD = AB/2 = 8, AE = AC/2 = 20, DE = AE - AD = 20 - 8 = 12 cm 如BC在A的两侧, AD = AB/2 = 8, AE = AC/2 = 20, DE = AE + AD = 20 + 8 = 28 cm
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篇六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0).
(3
a≥0,b≥0)
a≥0,b>0){九年级数学课时作业}.
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a≥0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
a≥0
2=a(a≥0
(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 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 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2课时
21.1 二次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