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7-12-17 点击: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篇一

2015年7月浙江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答案

一、判断题

《国语•楚语》记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是谓重、黎绝地天通。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是指颛顼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说明巫术活动在商代盛行。商代的青铜器除武器和部分器皿之外,绝大多数是用于生产活动。×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2月2日正式颁布。是一部永久性的宪法文件。×

《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对大总统实行一切有效的制约。×

《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简称《鄂州约法》,它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有宪法性质的文献。×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自始至终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篇二

《中国政治制度史》任务1-4

的变革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 1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1.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世袭君主制 D. 民主行( B )。 共和制

A. 共和制度 B. 君主专制 C. 城邦制度 D. 联邦制度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2.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 A. 军事制度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法律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制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

3.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 丞相、御史大夫 B. .丞相、太尉 C. 太尉、御史大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的1905年 C. 戊戌变法时期夫 D. 丞相、大司马

D. 辛亥革命后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4.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1. 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 BCD)。

A. 皇帝 B. 君主 C. 王 D. 总统 A. 议政 B. 军政 C. 训政 D. 宪政 E. 参政

5.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 )。 2. 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ABC )。

6.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 A. 司土(司徒) B. 司马 C. 司工(司空) D. 司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士 E. 司寇

举行地是( D )。 3.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重庆 A. 联俄 B. 联共 C. 民族 D. 扶助农工 E. 民权

7.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4. 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 A )。 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

A. 君主 B. 丞相 C. 三公 D. 士族 A. 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 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8.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C. 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 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 管

A. 太仆 B. 廷尉 C. 典客(大鸿胪) D. 奉常 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9.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 C )。 5. 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 AD )。

A. 三省六部 B. 三省 C. 六部 D. 一省 A. 君主制 B. 邦联制 C. 民主共和制 D. 内阁

10. 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 制 E. 王权制

A. 布政使 B. 学政 C. 提督 D. 按察使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

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至小分别是(ABD )。

( D )。 A. 省(军政府) B. 道 C. 市 D. 县 E. 州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7.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 南京国民政府 A. 帝 B. 天子 C. 王 D. 皇帝 E. 诸侯

1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8.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

A. 兵部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梁启超 E.

1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张之洞

度是在( D )。 9. 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 ACD )。

A. 夏商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A. 地方割据势力 B. 君主制 C. 贵族元老 D. 宗教

1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信仰 E. 法律

A. 御史台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10.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

1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

的( B )。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突厥人 D. 汉人 E. 南

A. 太平天国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人

和团运动 三、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1. 试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A. 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答:

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

1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政体系存在。(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A. 戊戌变法 B. 清末君主立宪 C. 晚清政治制度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

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8.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 A. 太仆 B. 廷尉 C. 典客(大鸿胪) D. 奉常 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9.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 C )。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A. 三省六部 B. 三省 C. 六部 D. 一省

1. 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0. 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

答案: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余年,科举 A. 布政使 B. 学政 C. 提督 D. 按察使

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 D )。

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 D. 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南京国民政府

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公1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A. 兵部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1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度是在( D )。

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废,直到1905年才被学校制 A. 夏商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度所取代。 1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为 A. 御史台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1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防不的( B )。

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 A. 太平天国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和团运动

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书典籍,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1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实际认事的能力。而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集中在这条狭窄 A. 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被历 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史所淘汰。 1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 戊戌变法 B. 清末君主立宪 C. 晚清政治制度 的变革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1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1.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世袭君主制 D. 民主行( B )。 共和制

A. 共和制度 B. 君主专制 C. 城邦制度 D. 联邦制度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2.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 A. 军事制度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法律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制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

3.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 丞相、御史大夫 B. .丞相、太尉 C. 太尉、御史大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的1905年 C. 戊戌变法时期夫 D. 丞相、大司马

D. 辛亥革命后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4.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1. 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BC )。

A. 皇帝 B. 君主 C. 王 D. 总统 A. 司土(司徒) B. 司马 C. 司工(司空) D. 司

5.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 )。 士 E. 司寇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2.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

6.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 A. 联俄 B. 联共 C. 民族 D. 扶助农工 E. 民权 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3. 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举行地是( D )。 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重庆 A. 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 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7.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 C. 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 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 管( A )。 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A. 君主 B. 丞相 C. 三公 D. 士族 4. 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 AD )。

A. 君主制 B. 邦联制 C. 民主共和制 D. 内阁

制 E. 王权制

5.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

至小分别是(ABD )。

A. 省(军政府) B. 道 C. 市 D. 县 E. 州

6.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 ABCD )。

A. 帝 B. 天子 C. 王 D. 皇帝 E. 诸侯

7.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梁启超 E.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张之洞

8. 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 ACD )。

A. 地方割据势力 B. 君主制 C. 贵族元老 D. 宗教信

仰 E. 法律

9.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

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突厥人 D. 汉人 E. 南

10. 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 ABCDE )。

A. 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 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 金代的“猛安谋克” D. 元代的“怯薛军” E. 清

代的“八旗兵”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三、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 试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答: (1)监察职能较完善,作用较明显,但也存在

很大局限性。监察制既有对上的谏净和封驳,又有对下的

监督弹劾,还有左右牵制监督,故较全面和完善,作用较

明显。但对上的谏净和封驳取决于君主和上司的政治素质。

对下的监督弹劾既取决于君主和上司的政治素质,又取决

于监察官员的政治素质。故存在很大局限性

(2)历代对监察人员的使用有特殊安排,也有一定管

理升迁机制,但由于给予监察人员的权力过大,顾此失彼,

不易有效地控制监察人员的腐败。一是历代多使用职位较

低、较年轻的一线监察人员,虽有血气和责任感,但监察

官员御任后常奉调到各部门和地方任中下级行政官员,这

使得作事便缺少原有勇气和果断。二是授予监察官员的权

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常发生监察官员本身腐败失控。

(3)采取多途径的监察制和多种方式监督法,在中央

集权制完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和

政治风气产生过正反二面的不同影响。各种监察系列相互

交叉渗透,一切以君主为中心,不但当时监察效果降低,

且不敢得罪当权官贵而存在很大局限。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 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答: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实行分封制,

各分封诸侯称为国。战国时期除少数保留分封采邑之外,

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两

汉在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设郡,分封地区设王国,归属地

区设属国,边疆地区设都护府、校尉、中郎将。二级行政

区划是县、国(诸侯封地)、邑(公主封地和皇陵区、祭

祀地)、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汉武帝时期曾设立13州为监察区。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承袭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和唐初实行郡、县两级制,唐后期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两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明初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六部——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府(直隶布政使司的州)——县(府属州);二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清在原明代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设立行省,东北和新疆、外蒙地区设立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这些都在清政府直接管辖之下。行省之下有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官制,基本上是三级行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三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A. 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2.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 戊戌变法 B. 清末君主立宪 C.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3.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世袭君主制 D. 民主共和制 4.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A. 军事制度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法律制度 5.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 A. 丞相、御史大夫 B. .丞相、太尉 C. 太尉、御史大夫 D. 丞相、大司马 6. 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 B )。 A. 康熙朝 B. 雍正朝 C. 乾隆朝 D. 嘉庆朝 7.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 C )。 A. 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 行政院 D. 国民政府 8. 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 B )。 A. 魏晋南北朝 B. 东汉 C. 曹魏 D. 西晋 9. 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 C )。 A. 都水台 B. 殿内省 C. 司隶台 D. 少府监 10.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设置( D )。 C. 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 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 管

A. 特别行政区 B. 市制 C. 首席县长制 D. 行政督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察专员公署 5. 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 AD )。

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A. 君主制 B. 邦联制 C. 民主共和制 D. 内阁( D )。 制 E. 王权制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6. 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南京国民政府 至小分别是(ABD )。

1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A. 省(军政府) B. 道C. 市 D. 县 E. 州

A. 兵部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7.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

1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 A. 帝 B. 天子 C. 王 D. 皇帝 E. 诸侯

度是在( D )。 8.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 夏商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梁启超 E.

1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张之洞

A. 御史台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9. 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 ACD )。

1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 A. 地方割据势力 B. 君主制 C. 贵族元老 D. 宗教信的( B )。 仰 E. 法律

A. 太平天国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10.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和团运动 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

16. 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突厥人 D. 汉人 E. ( B )。 南人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民国初期三、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D. 五四运动以后 1. 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7.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答: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属于( C )。 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

A. 私人荐举 B. 自荐 C. 制度荐举 D. 官府荐举 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

18. 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C )。 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 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

A. 乡举里选制 B. 简选制 C. 世卿世禄制 D. 军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功、事功选拔制 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

19.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 A )。 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A. 君主 B. 丞相 C. 三公 D. 士族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20.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1.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 C )。 【答】:

A. 太仆 B. 廷尉 C. 典客(大鸿胪) D. 奉常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余年,科举制度是在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

1. 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 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

A. 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 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

C. 金代的“猛安谋克” D. 元代的“怯薛军” E. 清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代的“八旗兵” 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公开、公正

2. 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ABC )。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

A. 司土(司徒) B. 司马 C. 司工(司空) D. 司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士 E. 司寇 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废,直到1905年才被学校制

3.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 度所取代。

A. 联俄 B. 联共 C. 民族 D. 扶助农工 E. 民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为权 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

4. 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防不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 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 A. 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 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

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书典籍,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14. 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实际认事的能力。而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集中在这条狭窄台和( C )。

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被历 A. 都水台 B. 殿内省 C. 司隶台 D. 少府监 史所淘汰。 15.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 设置( D )。

A. 特别行政区 B. 市制 C. 首席县长制 D. 行政督 察专员公署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次形成性作业 16. 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 B )。

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民国初期 ( D )。 D. 五四运动以后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17.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属于( C )。

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A. 私人荐举 B. 自荐 C. 制度荐举 D. 官府荐举{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A. 兵部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18. 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C )。

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 A. 乡举里选制 B. 简选制 C. 世卿世禄制 D. 军度是在( D )。 功、事功选拔制

A. 夏商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19.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

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行( B )。

A. 御史台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A. 共和制度 B. 君主专制 C. 城邦制度 D. 联邦制度

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20.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 B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的1905年 C. 戊戌变法时

A. 太平天国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期 D. 辛亥革命后

和团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1. 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

A. 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A. 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 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C. 金代的“猛安谋克” D. 元代的“怯薛军”

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E. 清代的“八旗兵”

A. 戊戌变法 B. 清末君主立宪 2. 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

C.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BCD )。

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 A. 议政 B. 军政 C. 训政 D. 宪政 E. 参政 “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3.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世袭君主制 D. 民 A. 联俄 B. 联共 C. 民族 D. 扶助农工 E. 民权 主共和制 4. 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

9. 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

A. 军事制度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A. 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 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 法律制度 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1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 D. 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 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

A. 丞相、御史大夫 B. .丞相、太尉 C. 太尉、御史大院

夫 D. 丞相、大司马 5. 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

11. 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 A. 君主制 B. 邦联制 C. 民主共和制 D. 内阁制 于( B )。 E. 王权制

A. 康熙朝 B. 雍正朝 C. 乾隆朝 D. 嘉庆朝 6. 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

12.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 C )。 至小分别是(ABD )。

A. 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A. 省(军政府) B. 道 C. 市 D. 县 E. 州

C. 行政院 D. 国民政府 7.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

13. 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 A. 帝 B. 天子 C. 王 D. 皇帝 E. 诸侯

机构的时期是( B )。 8.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

A. 魏晋南北朝 B. 东汉 C. 曹魏 D. 西晋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梁启超 E.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篇三

2012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 2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五帝时期,实行的“禅让” 的权力转移,始自(A)。 A.黄帝 B.颛顼 C.唐尧 D.虞舜

2、禹确立和宣示王权的标志,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是(C )。

A.治水胜利 B.平定三苗 C.塗山之会 D.迅狩会稽

3、夏朝的立法意识是( B)。A.刑期于无刑 B.恭行天罚 C.刑起于兵 D.兵刑同制

4、商代王廷内的百官,总称(C ) A.多卜 B.御事 C.多尹 D.冢宰

5、周代分封制的核心是(C )。A.封邦建国 B.授民授疆土 C.封建亲戚 D.敬天保民

6、中国早期国家最为繁荣安定的局面出现在(D )。

A.文王时期 B.武王时期 C.周公时期 D.成、康时期

7、西周职掌军政的职官是(C )。 A.师氏 B.常伯 C.常任 D.准人

8、政府中包括丞相在内的主要官员,都由国王直接任命。官员的选择,突破了血缘集团的限制。这种动向始于(A )。 A.春秋初期 B.春秋中期 C.春秋晚期 D.战国时期

9、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重大区别,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是(D )。

A.国人 B.庶人 C.奴隶 D.农民

10、最早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原则的是(C )。 A.管仲 B.韩非 C.商鞅 D.李悝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史记•夏本纪》说夏有四辅臣,称(BCDE )。 A.卿 B.疑C.丞 D.辅 E.粥

2、商代职官分为两大类是(DE )。 A.政务官 B.宗教文化官 C.军事官 D.内服 E.外服

3、周朝的“三事”官职是指:(BCD ) A.大夫 B.常伯 C.常任 D.准人 E.小尹

4、周王实施对各诸侯国控制的方式有( BCD)。 A.分封 B.巡狩 C.朝觐 D.派遣监国使臣 E.册命

5、战国时期各大国变法的内容是( BCDE)。

A.富国强兵 B.否定世官世禄制 C.肯定官僚君主制 D.努力发展生产 E.增加国家收入

三、辨析题(35分,每题5分,说明:先回答对或错,再从正确内容的角度简单说明判断的理由)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有政治制度。

答:错。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者为组织和维护政权而实施的统治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2、最早的法律是由原始习惯法转变而来,产生于国家之前。

答:对。在国家与法的起源上,是法律先于国家,由“习惯”而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反倒是为了维护法律而产生的

3、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答:对。禹大会诸侯于塗山,在更广阔的地域内树立起了无与匹敌的权威,得到了当时几乎全部诸侯的认同,塗山之会无异于夏朝的“开国大典”。所以,一般认为,塗山之会是禹在更大地域内确立和宣示王权的标志,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4、王权是周代的政治制度的主体

答:错。周代的政治制度是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其主体。

5、周公“制礼作乐”,本质上是对殷商“先鬼而后礼”的反动。

答:对。商代的神权政治,鬼神至上,民众至下,其最终结果不恤民众、惟天惟命,导致灭亡。周公以“礼”为尚,倡导的是“敬天保民”,其中固然仍有鬼神的地位,但已有所下降。

6、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

答:错。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7、小农经济的个体家庭出现于战国时期。

答:错。大约在春秋中后期,在一些大国,已出现了小农经济的个体家庭,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直接的管理,将他们纳入类似战国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之下。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答:(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

(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2、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答:“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3、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答: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本成员,已不是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 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五、论述题(15分)

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

(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秦朝掌刑罚的全国最高司法官是:( D) A.卫尉 B.太仆 C.宗正 D.廷尉

2、秦朝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是:(C ) A.县 B.乡 C.亭 D.里

3、秦朝皇帝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事务的是:(B ) A.丞相 B.国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4、秦皇朝的四种法律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新的法律是:( B)

A.律 B.令 C.法律答问 D.廷行事

5、创建帝王年号,是汉代礼乐建设的重要作为。改元之制,按颜师古的说法,始自(D )。

A.高帝 B.文帝 C.景帝 D.武帝

6、推恩令,是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出自(C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昭帝

7、提出了“不诛而害除”的“推恩”削藩之法的是:(D )A.汉景帝 B.晁错 C.汉武帝 D.主父偃

8、 曹丕称帝后,为了进一步遏制尚书台,加强皇权,将秘书机构的一部分改为(B )。

A.御史台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侍中寺

9、西魏时,权相宇文泰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增强军事实力,在总结魏晋以来军事制度优劣的基础上,创立了(B )。 A.部落兵制 B.府兵制 C.世兵制 D.谪罪兵制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央各部门的官吏,监察的方式主要是(C )。

A.奏弹 B.弹劾C.纠弹 D.巡察和自察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秦始皇确立了后世称为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三公是指:(BCD )

A.郎中令 B.丞相 C.国尉 D.御史大夫 E.廷尉

2、秦皇朝法律的基本内容包括:(AE ) A.行政管理 B.宫廷管理 C.经济管理 D.司法 E.刑律

3、汉初,萧何制《九章律》,以《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BCD )

A.具律 B.户律 C.兴律 D.厩律 E.田租税律

4、为限制和消弱了宗族的势力,解除了宗族对皇权的威胁,汉武帝推行:(ABCD )

A.推恩令 B.酎金律 C.左官律 D.阿党之法 E.推举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一些与诸卿平行的行政机构,主要有(ADE )。

A.秘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谒者台 E.都水台。

三、辨析题(35分,每题5分)

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2、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的是单一的郡县制。

答:错。西汉的地方行政机构,以武帝为界,前一阶段实行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的体制,后一时期本质上实行的单一的郡县制。

3、从秦始皇始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

答:错。为了阻止皇帝死后的政治纷争,从汉高祖起,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这是汉初统治者总结秦迅速灭亡的教训后实行的保证权力顺利地在家族内移交的有力措施。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答: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

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答: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7、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答: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简述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内容。

答: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

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2、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

(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

(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3)从统治阶级内部来看,汉代政治制度建设的着重点在于协调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机制。

(4)封建政治制度空前充实和巩固。比较系统的选官制度的建立、消除分封坚持郡县制的各种措施和法规,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简述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答:(1)曹丕在继魏王位后不久,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从此出现了一种取代汉以来的察举制的新的选官制度。

(2)九品中正制是在地方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主要由在中央任公卿或郎吏、德才兼备并有识人能力而原籍在本地者担任,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自上上、上中、上下至下上、下中、下下)。评定的标准有乡邑清议、家世、德才等诸方面。评定后,须就士人的言行表现、德才状况写成总评语,称“状”或“行状”,连同所定“品”和家世情况一起上报上一级中正,经审核后,再报中央司徒府备案,最后付尚书省,以备选用。

(3)九品中正制在实行的初期,是以行状而不是以家世为评定士人的主要标准。居于上品者基本上是品德才学兼优者。有利于招揽人才,扩大并巩固政权基础。

(4)但是,这一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注重门笫,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世族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的重要工具,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五、论述题(15分)

试述两汉时期的人事制度。

答: 汉初官吏的选拔和管理大体仿照秦制。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文帝、尤其是汉武帝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和管理官吏的制度。

1、选官制度。为了网罗人才,汉皇朝广开仕途,不仅沿用以往选拔官吏的办法,还拓宽和开辟了不少仕进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察举制、征召制和射策制度。

以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对汉皇朝网罗人才,巩固政权,大部份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任用制度。在一般的情况下,皇帝只任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中央主管地方官员的机构,在武帝以前是丞相、御史二府,此后则是尚书台。{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

两汉任用官员的方式大体可分候补、试用、拜授、兼领等类型。

3、考课和奖惩制度。对官员的考课和奖惩,在两汉开始形成系统而严格的制度。 “考”,就是考察;“课”,就是试验、核实。汉代考课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官僚,即使位至三公也不例外。考课分常课和大课两种。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考课最后都要由主管官员举行专门会议,进行评议。如果需要,可以让受考官员到会,回答问题。最后,由丞相、御史大夫(东汉由尚书台)将考查结果上奏皇帝。皇帝则根据所奏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决定赏罚。

4、爵禄与致仕。爵是等级名称,禄是国家付给官僚的报酬。汉代官吏的等级按俸禄划分,俸禄以谷物为计算单位。汉代官吏有法定的休假和因私告假制度。致仕,就是把国君授予的职务交还给国君,即退休制度。汉代的致仕原则是,不管职务多高,凡年满七十,耳目不聪,手脚不便者,都得致仕。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武则天当政时,宰相议决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机构是(D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2、唐代门下省的中心工作是( C)。 A.兼知制诰 B.省读奏案 C.出纳帝命 D.共参国政

3、唐宣宗时,张戣编成《大中刑律统类》,这种将律、令、格、式混编一起的新型法典,简称(B )。

A.刑律 B.刑统C.唐律 D.疏议

4、隋代专掌学校教育的机构是(A )。 A.国子寺 B.太常寺 C.国子监 E.国子学

5、在北宋初年的一系列改革中,中心环节是( A)。

A.军事制度改革 B.法律制度改革 C.经济制度改革 D.政治制度改革

6、宋初中央最高学府是( D)。 A.国子寺 B.太常寺 C.国子监 D.国子学

7、宋朝官僚队伍的最大来源是( A)。 A.奏荫 B.摄署 C.科举 D.进纳

8、明代的中央决策系统的运行机制,就是(D )。 A.朝议 B.部议 C.封驳 D.廷议

9、始设于洪武十年,明朝创设的机构是(D )。 A.翰林院 B.詹事府 C.鸿胪寺 D.通政使司

10、朱元璋用收集官民“犯罪”的事例来解释律条,称为(B )。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作业篇四

16秋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在线作业一答案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作业
下一篇:为什么说说仅自己可见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