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17 点击:
中国战争故事篇一
一个中国小孩抗日的感人故事
(谁在抗日)
“长征经过甘肃的时候,在一次紧急撤退中,有一个小鬼掉队落在后边了,他跑进了一所房子,那家的老太太喜欢那孩子的长相,就把他藏在床上一大堆衣服的下面。这样,白军来时也许不会找到他。白军果然来了,老太太整夜地坐在床上掩护他,一步不离开。这引起了白军的疑心,他们推开她,找到了孩子,把他的红星帽从口袋里拉出来。”
“你是特务、土匪”他们向他喊到。
“不对,我不是特务。要是我跑得快早就不在这儿了。中国红军是唯一爱国的军队;我们不是汉奸。”
“这小鬼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和白军士兵、他们的队长辩论停止内战打日本问题。在这场辩论中他使对方败得很惨,那个队长丢了面子,就命令把他枪毙。”
“哨兵把小鬼带到外面枪毙的时候,这小孩说:‘你为什么枪毙我?为什么不砍我的头?好把那颗子弹省下来打日本人?”
“那个哨兵深深被这个孩子所感动,决定到队长面前要求他收回成命。”
“我不愿意执行这个命令,”那个哨兵说。“我们为什么要枪毙这个孩子呢?他是真正抗日的,他的话听起来不错。”
“那位队长大怒,下令哨兵立即把孩子枪决。这时,所有其他士兵也围了上来,反对枪决。这样,那位队长也就不敢蛮干了。最后,那个孩子到底逃了出来,现在在这儿的红军里。”
中国战争故事篇二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著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著名战役
第一位 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
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
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
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第二位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
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
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第三位 利格尼茨与邵约河之战
时间:公元1241年4月
博弈:蒙古军(速不台)vs 波兰联军 马札尔军(贝拉)
结果:蒙古军大胜,斩杀10万欧洲精锐
评价:对世界历史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战役
波兰联军统帅亨利力战身亡,圣殿骑士团无一生还,条顿骑士团首领奥施特恩重伤故去,马札尔国王贝拉远遁亚德里亚海;今日的波兰、匈牙利地域沦丧... ...这是一次令欧洲贵族与民众们,在久远的时段里谈虎色变的战役。冰天雪地之中,人数劣势、远离后方支援的蒙古骑兵以极少的伤亡,缔造出了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杀伤率。成就这一奇迹,肇因于胜利方全面领先的军事技术、组织战略、战术思想、激励体系,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是一次对世界文明进程带来重大影响的远征,东方文明首次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全方位地作用于西方,催生出了日后的奥斯曼与俄罗斯帝国,更对欧洲人文主义的苏醒功不可没。 第四位 漠北之战
时间:公元前119年春
博弈:西汗军(卫青、霍去病)vs匈奴军(伊稚斜单于)
结果:西汉大胜,歼灭匈奴主力9万余人
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首次战略胜利
当卫青、霍去病挥数十万大军,并分两路,穿越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域,奇迹般地千里奔袭匈奴军队主力,用对手擅长的招法置对手于死地,并以坚毅果敢的执行力速战速决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这两位名将击节喝彩。毕竟,这是中华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漫长角力中的首次战略性全胜。漠北决战,号称野战无敌的匈奴铁骑主力尽失,庞大的草原帝国分崩离析。从此其势力骤衰,不仅再无余力威胁中原,其部分部众摄于汉朝之压力,向西迁徙,终于数百年之后成为终结西方罗马文明的生力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尽掀波澜。不过,如下的事实,我们却不应视而不见: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博弈。坐拥空前雄厚资源,适逢卓绝明君圣主,兼具旷世良将拱卫的大汉帝国,在倾举国之力将重量级对手击倒在地之同时,也几乎耗尽了自己的能量。随后数百年纷争混乱的中华图卷,即为明证。的确,铁血与战争虽然快意,却往往不是文明进程的最优选项,其理,古今依然。 第五位 唐灭东突厥之战
时间:公元629年11月~630年3月
博弈:唐军(李靖)vs东突厥军(颉利可汗)
结果:唐军大胜,灭东突厥国
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战略胜利
李靖之所以铸就史上一代名将之盛誉,与其长途奔袭、以寡击众,于茫茫草
原之地,一举戮灭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帝国之旷世传奇密不可分—— 这是在漫漫750年后,中原农耕文明再次于战略上全面压倒北方草原文明的标志性战役。与卫青、霍去病们不同,李靖的胜利来的堪称轻松至极;大唐也未如大汉帝国一战而竭,反倒是由此开启了中国帝制历史中,辉煌绚烂的盛世之门。与卫青、霍去病们相仿,战败的一方遽然间倒地星散,向西狂飙避难,错进错出中,深深地改变了中亚与西亚的历史版图,终成今日“东突”的滥觞之源。
第六位 宋辽岐沟关之战
时间:公元986年5月
博弈:宋军(曹彬)vs 辽军(萧太后)
结果:宋军惨败,步入数百年被动挨打之歧路
评价: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夺回幽云十六州,取得对中原家天下的地理拱卫权,始终是大宋太祖毕生未曾圆满的夙愿;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艰险的宋太宗所以宁可与民休息、八载隐忍不发的原因。为此,太宗厉兵秣马,殚精竭虑,纸上周密谋划,自信万无一失之时,以老成持重的名将曹彬为帅,举全国精锐,以雷霆之势,步步为营,直指幽州。然事与愿违,被太宗弱智的军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对灵活机动、指挥自如的辽国铁骑,力战崩盘,折了老英雄的一世英名。经此一役,由大宋至大明,再至大清,历代雄主们,除了窝里横之外,在外敌压境之时,无不以“先哲”宋太宗为标尺,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最高准则,亦步亦趋,终将“难看的活”演绎到“屈辱的死”。
第七位 明末一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 明清联军(吴三桂 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
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这几乎是一场事先谁都未曾料到的战役,也是一场几乎未战而胜负已定的战役。被超级的爆发成长经历冲昏了头的李自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情——将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逼上了绝境;而吴三桂则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欲借外敌之兵匡复大明。于是,仿佛宿命注定般地,大清攫取了朱元璋子孙们的江山,一坐就是三百年,直到烂死在那里。
第八位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
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
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其实,穿越长久笼罩在淝水之战之上的炫目光环,再略去交战双方具体入微的战役组织与执行等影像,文化凝聚力实乃决定胜负之源。于是,八十万的“乌合之众”倒在了八万“忠勇之师”面前;于是,中华南北分治、混乱污浊、惨痛不堪的黑暗岁月,注定还要延续两百年。
第九位 鸦片战争之广州战役
时间:公元1841年2月
博弈:清军(奕山)vs 英军(懿律)
结果:9名英军阵亡换来20000清军惨败{中国战争故事}.
评价:近代中华文明百年屈辱史自此战始
与其先辈一样,向视西洋强寇为弹指可去之浮尘的道光皇帝怎么都没想明白,向来自视甚高、视蛮夷如无物的麾下们,面对英夷,何以未战先怯,大小便失禁到如此地步。于是,有了为天朝帝国“正名”的广州之战,这是鸦片战争开打以来,交战双方真正的“主力”较量。只是,战况的平淡与战果的凄惨,实出“睿智”的圣上事先所能想到的最坏预料——堂堂天朝大军惨败收官,英军仅损九人而已。终于,皇帝被惊吓到失禁的边缘,两千岁的中华帝制被区区2000人的英军打到了气若游丝的垂死状态。终于,拜视国为家、固步自封的真龙天子们之所赐,近代中华文明进入了百年的屈辱历程。
第十位 抗日战争之武汉会战
时间:公元1938年6月~10月
博弈:中国军队vs 日本军队
结果:武汉沦陷,日军遭遇战略性失败
评价:事关中华文明生死存亡的惨烈对决
当日本军方蓄意挑起事端,手拿把攥地向羸弱的中国发起全面的进攻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自信活脱地演绎着日本举国上下盲目而愚蠢的自大。果然,随着战争的演进,当初的承诺越发像个笑柄。于是,由石家庄到上海,由上海到南京,再由南京到徐州,日军发疯般地寻求与中国主力军会战,力图一战而击倒对手,君临中华。只是,每一次,看似机会来临时,中国人总是在予敌以大量杀伤后,全身而退。至此,武汉会战势所难免,在日军眼中,这是中国军队无法再退的战略基地。不过,日军又一次经历了已经多次经历的尴尬。在付出了至少14万人的惨重伤亡代价后,他们收获了又一座空城。这是一次令侵华日军无法承受的会战——他们打赢了战役,却付出了战略失败的结局。自此,日军终于深陷于中国的抗战泥沼之中,再无脱身之策,慢慢的气竭身亡。
中国战争故事篇三
中印战争故事:中国士兵打到印度的大平原时惊呆(组图)
年12月26日 10:53四川在线-文摘周报{中国战争故事}.
印军在撤退途中遭到伏击
在长达千年的中印关系史上,“99.99%都是友好交往的,只有0.01%是不愉快的„”(温家宝语)。不过,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档案中,恰好涵盖了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这次“边界上的不愉快”。
“我们是不是打出印度了?”
中印边界反击战,中国是胜利者。据说,因为反击进展顺利,奉命实施纵深处穿插、远距离迂回的一队中国士兵打得兴起,只管往前冲,收不住脚了。突然,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目瞪口呆地站住不动,不敢往前冲,后面的人上来一看,也大惊失色。“妈呀,前面怎么就没有山了呢?”原来,冲过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放眼望去,前面已经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了。一名士兵小心翼翼地问指导员:“我们是不是打出印度,打到美国去了?”指导员毕竟见多识广:“你知道个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陆了,再往前冲,你就掉进印度洋了„„”
这当然是个 “笑话”。不过,这则真实的笑话仍然深刻反映了1962年10月厚重的历史背景:1962年的10月,中国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那时候,蒋介石不断高喊要趁机反攻大陆;那时候,中苏“友好”也早已转为 “龃龉”;那时候,苏、美两个超级大
国在中印关系上,都站在印度一边;那时候还有趾高气昂的印度尼赫鲁政府,尼赫鲁对印度疆土的胃口之大,甚至超出了英国殖民者。
查阅档案可知。1962年10月10日上午,印军入侵中国扯冬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打死打伤解放军11人。20日凌晨7时,印军的进攻规模更趋扩大。也就是在这一天(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从东西两线进行猛烈还击。
反击战出奇地顺利
或许是此前中国军队受够了“窝囊气”,或许是印度军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敢于突然发起反击。总之,中国军队的反击出奇顺利。某部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队,硬是在邦迪拉山口,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多名印军。还有一支中国军队一路向南穿插,打到德让宗。其中一个连的先头部队比逃跑的印军跑得还快。在印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们一枪不发,穿小城而过,掉了个头,把印军堵在了德让宗。
边界上的反击战进行了一个月,印度政府已开始准备“全国总动员”,并求助美国出兵直接干预。可是,11月21日,中国军队突然停止前进„„查阅档案可知。中国外交部此时宣布:自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注意,这里说的是1959年的 “实际控制线”。因为边境的短暂“不愉快”,中国军队俘虏了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中方“无一人被俘”。
外交部解密档案显示:1962年11月11日(反击战尚未宣告结束),一份报告说:一名被俘的印度军官,对于“战俘营”的称谓表示不满。他说,“中印之间未宣战,我不是战俘”。外交部等单位为此向高层提出,鉴于印度战俘分别被我西藏和新疆边防部队关押,考虑到他们的“牢骚”有一定道理。因此建议我军的印军战俘营——对外改称为 “中国西藏(或新疆)边防部队印度军人收容所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
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00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英里的地方.....。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我在西藏期间,曾就中国为什么自动撤军寻找答案。透过毛泽东的帝王意气、国际政治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后,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
后撤的原因在于后勤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多么落后:
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中国战争故事}.
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牦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那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于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石流困过三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15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于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后话:当时中国刚经历自然灾害,国力虚弱无法支持长时间战争,点到为止,不失为一种战略威慑,况且北方苏联百万大军压境。困难重重,毛主席的决定是伟大而英明的,这不是拍马屁,我们能够想到的,难怪历史证明的伟大的战略军事家会没想到吗?
中国战争故事篇四
刘统:中国“1948年背后的故事”
刘统:中国“1948年背后的故事”
2015-01-07 11:27
来源:壹库社作者:刘统10958次点击:我要评论
国民党输就输在组织太松散,既没有政审也没有档案,无论是什么政府机关、机要部门用人,只要朋友一介绍,那就进来吧。
我今天讲“1948背后的故事”就是想给大家澄清一些误区,讲一些真实的历史。
我们现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可以说在战争题材上也比较开放,但是不管怎么开放,给大家总是有这么一个印象: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如果解放军的将领都像石光荣和李云龙这样满口的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过国民党吗?国民党将领许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过洋的,而且人家一开会的时候都是军装笔挺、将星闪耀,咱们解放军的干部开会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着烟袋,什么样的都有,这么土里土气的共军怎么能把国民党打的落花流水,这里必有非常重要的原。
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像胡琏,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师的师长,在华东战场几次跟粟裕较量,在淮海战场上只身逃脱。最后胡琏打胜的一仗就是金门。胡琏说共产党打仗是人海战术,前面一群老百姓拿着手榴弹往阵地上冲,我们能忍心开枪吗?我很负责任的对大家说,我查遍了解放战争的档案,可以说解决战争重要战役的档案我都看了,但是没有看到一个战例解放军是这么打仗的。胡琏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装备、服装肯定不如国民党军,有很多战士是装不上正规军装的,所以胡琏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另外,我对国民党没有那么深的成见,我还是能比较客观地看国民党的战争档案。看后我有一个感觉,蒋介石不像是我们书里描写的样子,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狭隘。
我看了蒋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产党决战几年中他一系列的讲话、决策,我发现他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预感到东北守不住,于是让卫立煌把东北的精锐部队全部撤到关内,应该说蒋介石当年的这个决策是对的——如果卫立煌把60万部队及早撤到关内来,那么解放战争要打多少年还说不定。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卫立煌守不住的时候,蒋介石做傅作义的工作,让他放弃北平天津,把华北的50多万精兵撤到长江以南。结果傅作义也没有答应,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做了,那么我们的平津战役也找不到战机了,不能在黄河以北歼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那我们国家说不定真要出现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局面。
但是蒋介石两大决策都没执行,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国民党里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盘算。卫立煌想,蒋介石一贯嫁祸于人,万一出现问题,他到时候把责任推给我我就完了。傅作义想,我本来是华北人,华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么?一个地方军政的长官怎能没有根基。蒋介石的种种决策都是因为下面的扯皮、推诿不得以实现,所以蒋介石才越来越着急上火。
蒋介石在战略上是有预见性的。在1949年2月蒋介石已经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员把上海银行里所有的黄金、白银、银元转移到台湾,而且从那时候
就开始修舟山机场,准备把国民党大批的官员、难民撤到台湾。解放军还没渡江之前蒋介石已经料到这一步了,所以他能从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到台湾。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失败了,把大陆丢了。在过去我们把蒋介石的失败都说成是腐败——国民党腐败、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战场上的人心里明白,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容不得双方有半点的犹豫,更别说腐败了,所以在战场上,无论是国共双方都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如果要说一次两次战役的成败或许有偶然因素,但是整个战争的失败是不会偶然的,还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各位读者解释的事情。
我们正规的历史里对毛泽东同志过去达到了歌颂和迷信的程度。我们的历史上写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和国民党展开了较量,是不是说抗战一胜利共产党就想跟国民党争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披露出来,尤其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这本书出版以后,还有《毛泽东传》的出版,让这段历史基本上清楚了,没有疑问了。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里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抗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领袖。而且根据共产党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民党还是差得远,所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跟蒋介石谈出一个和平来。当时双十谈判协定规定给共产党提供几条,一个是华北五省的主席由共产党担任,另外全国军队缩编成100师,共产党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泽东对这个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回到延安跟胡乔木和中央负责人说,蒋介石并不反共。当时中共中央确实想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毛泽东曾一度想把首府从延安迁到淮阴,淮阴离南京比较近,去开会很方便。但是蒋介石积20年的反共经验,是绝对容不下共产党的,所以当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国民党不断向共产党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中共当时要跟蒋介石争夺内地是不容易的,但当时东北是一块空白,国共双方在那儿都没有基础,于是共产党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这一下蒋介石非常着急,因为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蒋介石必然要占这块地方,所以蒋介石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解放军十万大军闯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泽东指
示林彪在四平跟蒋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国民党打赢了,你就得承认我在东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输了再说。国民党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是各地的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儿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这一场正规战。国民党进东北的口号是“接收东北主权”,所以这些军队进去以后士气也是相当高,四平这一战林彪因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挥也不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败了,林彪当时是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地方。
蒋介石四平这一仗打赢之后,下定决心非要消灭共产党不可了。
毛泽东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胡乔木说毛泽东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但是打得赢打不赢,当时共产党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打赢国民党。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能马上支援我们,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又是那么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中共党内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
毛泽东写了一个答复,他说报告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毛泽东这个指示发表在毛泽东的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上。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结论,蒋介石比共产党还困难,谁相信呢?结果事实证明蒋介石就是比毛泽东困难,毛泽东当时就是要占地盘、扩大根据地、扩大军队,但是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的领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复沦陷区,伪军日本占了那么大的地区他要接收,要把一个一个城市的政权恢复起来,还要养活沦陷区的老百姓,还要处理伪军和日本的战犯,还要把日本的几百万军人和家属遣返回日本,国民政府要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泽东这个论断就是说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这就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
解放战争在1946年7月正式揭开战幕,三年打下来,居然是国民党一败涂地。这个过程相当的复杂,但是我们说在战争表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些条件,共产党能够做到的但是国民党做不到。这些条件是怎么转化的,为什么越来越有利于共产党,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呢?我看了解放军的战史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我觉得过去的结论都过于标语口号化,像国民党代表反动,我们代表正义;我们得人心,国民党不得人心;我们解放区是阳光灿烂,国民党是一片黑暗。我觉得这里面需要好好地研究。我从个人的研究中悟出来几条,共产党能够得天下、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共产党之所以胜利,第一条就是共产党解放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和大踏步的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处处受到牵制,有优势,但是无法集中兵力。
为什么这么说?国民党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国民党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八百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越前进则可以集中的兵力、可以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越少。共产党则不同,毛泽东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丢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战争刚开始的头两个月,共产党丢了106个城市,像样的城市都丢光了,像延安、临沂、张家口、四平等等,大踏步地后退,但是共产党丢了那么多地方兵力损失了多少呢?没损失多少。他走了以后,老百姓可以就地掩蔽,该怎么样怎么样,反正国民党来了以后,他是政府,他也不能大屠杀,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兵力调来调去,在不利的时候就大踏步地后退,甚至后退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全线退过松花江,国民党的军队到了松花江边上突然停止前进了,当时林彪做了最坏的打算,哈尔滨准备放弃了,他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边上不动了,蒋介石也很着急,为什么不前进?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个军过了松花江,那么大的地盘怎么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南满当时是肖华指挥的部队,国民党进攻的是刘玉章的52军,共产党的军队节节后退,一直退到
中国战争故事篇五
中国人必看的十大经典抗战电影
中国人必看的十大经典抗战电影(转)
文/守望月儿
今年日本又有议员去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了,我们只能去谴责,除此还能做什么呢?罪恶的历史可以原谅,但是绝不能遗忘!就让我们去观看经典抗战电影,重温一下当年抗战的艰辛吧!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忠良在南京险遭敌人枪杀,后又被敌人俘虏,备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入了游击队;老父被敌人吊死;素芬带着孩子和婆婆逃回上海。素芬进难民收容所服务,悉心照管孤儿。
二、《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
电影内容:女学生江玲玉在上海某大学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玲玉不顾姨母和表兄周家荣的阻止,毅然参加救亡演剧队,沿京沪线宣传抗日。不久,她与同队青年音乐家高礼彬相爱。抗战胜利后,玲玉与礼彬成婚。
三、《地道战》(1965年)
电影内容: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幸免于难。……
四、《铁道游击队》(1956年)
电影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刘洪为大队长、李正为政委的铁道游击队,活跃于山东临城、枣庄一带铁路线上。日本侵略军小林部队及其特务队长冈村视他们为心腹之患,千方百计进行围剿。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愈归队,率队赴临城阻遏国民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并迫使小林残部投降。
五、《平原游击队》(1955年)
电影内容: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部队,阻敌进山增援,同时保住李庄的粮食。松井恐老窝有失,被迫撤出李庄急返。最终李向阳终于全歼松井部队。
六、《地雷战》 (1962年)
电影内容: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等,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和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
七、《血战台儿庄》(1986年)
电影内容: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惨案”后,改编了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新任司令官一到任,即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一举打通津浦线。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也飞抵徐州,部署这一重大战役。中国守军坚守二十余日,伤亡惨重。最终几百名日军伤残士兵绝望地剖腹自杀,引火自焚。
八、《红高粱》(1987年)
电影内容:抗战初期,“我”奶奶——山东高密县某村一个美丽的姑娘九儿,被贪财的父亲嫁给有麻风病的烧酒坊主李大头。当花轿经过一片高粱地时,遇上了劫路的土匪,危急时刻,“我”爷爷轿夫余占鳌率众杀了土匪,救了九儿,经过一番波折,两人终于成为夫妻。不久,日本侵略军进了村,激起了村民们强烈的仇恨和反抗情绪。在九儿和余占鳌的带领下,烧酒坊的伙计们用自制的土枪土炮在高粱地里伏击日军的军车。
九、《国歌》(1999年)
电影内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大批学生流亡关内。田汉、聂耳正在筹备一部抗日题材的话剧《乱钟》,此间,他们结识并邀请流亡在沪的东北学生参加演出,不料《乱钟》的正式开演被“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声打断,东北学生齐白山、林雪丽积极投身前线,田汉、聂耳等艺术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也奔赴战场,用电影记录下抗日军民的感人画面。目睹了战斗的惨烈与悲壮,田汉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与聂耳决心以创作艺术作品来鼓舞人民抗战。一部新创作的抗日电影《风云儿女》诞生了,这时突然传来齐白山和林雪丽牺牲的消息,田汉等人心情悲痛、五内俱焚,激情之下田汉写下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十、《紫日》(2001年)
电影内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东北大兴安岭日军的一座集中营,日军对中国劳工开始了大屠杀,青年农民杨玉福也被押上了刑场。刽子手的枪声正要响起之际,苏联红军的坦克冲垮了集中营的高墙,救出了集中营里惟一的幸存者杨玉福。苏联红军的铁流滚滚向前,他们让杨玉福和一些红军伤员乘坐装甲车向后方转移,还派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军医娜佳护送。
中国战争故事篇六
国防小故事51
国防小故事----少先队队歌的由来 五年级一班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作为光荣的少先队员,我相信大家都会唱,可你知道这首歌是怎么来的吗?
这还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当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后,并未放弃“反攻”大陆,致使台海两岸关系紧张。为了抵制国民党破坏和平、破坏新中国的阴谋,广大翻身作主的劳苦大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发动了“8·23”炮击金门等战斗。当时,厦门何厝小学就在炮击金门的前线。
为了战斗的顺利开展,上级指示需将学生迁移到后方。但是,有13名学生却坚持不走,并组织了“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希望留下来助保卫祖国一臂之力。就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这13名队员一边坚持学习,一边拥军支前,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保国保家的责任。
不久,这13名学生的英雄故事就广为传诵,被写成连环画,拍成 电影,帮他们赢得了“英雄小八路”的称号。在所有改编的文艺作品中,1961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小八路》影响最为巨大,令全国观众感动至深,电影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也被广为传唱,风靡全国,经久不衰。后来,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 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这首主题歌就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国战争故事}.{中国战争故事}.
国防小故事----努力学习,为国蓄力
五年级一班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要牢记: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长期处在强国的地位,正是因为我们传续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勤劳勇敢、热爱祖国、天下为公、知足感恩„„所以,中华民族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邱少云、邓稼先等等,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心里,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他们是祖国的儿子,没有母亲的强大就没有儿子的健康。因此,他们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没有忘记祖国在则自己在,祖国亡则自己亡。正是由于前辈们的努力,我们的祖国才一天比一天强大,才一天比一天繁荣。
同学们也许会问:“既然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那么为什么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热爱和平,却不能乞求和平。当敌人垂涎于我们的领土资源、经济建设的丰硕果实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的经济建设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如果没有解放军叔叔们日夜守卫着祖国,我们的祖国就会受到威胁,就会遭到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如果没有解放军叔叔们保家卫国,祖国的安定团结就会受到破坏,我们就不能全心全意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解放军叔叔们不怕牺牲,坚决与洪水搏斗到底的英勇精神,人民的财产就会受到损失,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失去亲人,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上不了学。
国防小故事----翱翔天空的迅猛空军
五年级一班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之后,所有军事强国的首脑们就开始关注这种空中载具的军事价值。从此,人类的杀戮开始从地面向天空延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攻的一方往往是先出动飞机,尔后才发动地面进攻,甚至只进行空中打击就可达目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当时我国国力还不强盛,我军克服重重困难,先办航校,后建部队,使空军这一年轻的军种在短时期内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人民空军已成为装备比较现代化的多兵种合成军种,由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组成。 在防空作战中,空军共击落击伤敌机480多架,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为了建立祖国的核盾牌,他们成功地投下了第一颗空爆原子弹。在新机试飞领域涌现了一批传奇式的空中勇士,完成过许多重大科研试飞项目。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空军总是以最快速度出动飞行,运援兵、救灾民、投物资、降甘霖。
国防小故事---- 同仇敌忾的抗日战争 五年级一班
红军到达陕北不久,日本侵略者就于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立刻向全国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的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的侵略。
因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和解协议。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同时将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南等8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我军进入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逐渐成为抗战的主力。
抗日战争条件极端艰苦,我军仍然主要依靠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自己。
经过中国人民8年浴血奋战,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余年,中华民族取得的第一次反抗帝国主义的胜利。
在8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在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共对日伪军作战1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171万余人,解放区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千米,人口1亿多。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华南纵队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
国防小故事-----井冈山上的燎原星火 五年级一班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国民革命军3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了,从此我军踏上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征程。 南昌起义以后,中国共产党又相继举行了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史称“三大起义”。其他小规模的起义达到近百次。在各地起义中建立起来的革命队伍,就是人民军队的最初来源。1928年5月,这些革命队伍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红军一出现,国民党就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中。当时,红军的力量还很弱小,不能与敌人硬拼。于是,毛泽东把秋收起义部队带上了井冈山。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也上了井冈山。井冈山山高林密,离大城市远,国民党鞭长莫及,有利于红军发展。
红军的装备和物质条件很差,主要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炮兵等。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战斗中缴获来的步枪、机枪、轻型火炮和自制的长矛、大刀等古老兵器。
当时有人对革命前途很悲观,但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