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名言
来源: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17-12-06 点击:
中庸的名言篇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的格言名句
大学里的格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里的格言名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7.君子遵道而行。
8.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9.君子之道,费而隐。
10.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2.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7.大德者必受命。
1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20.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24.至诚如神。
25.至诚无息。
26.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27.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8.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29.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0.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31.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背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庸的名言}.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中庸的名言}.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睡觉时不要直挺着像死人,在家闲住时不要象正式场合那样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言不妄发,发必当理,惟有德者能之。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说,悦。道,正道。器,胸怀宽广。求,责求。备,完备,全面。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责备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不相为谋。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0.既来之,则安之。
9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6.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9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长幼有序。——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中庸的名言}.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
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
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中庸的名言篇二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
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5、《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中庸经典语录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的名言篇三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论语》《中庸》
《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
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
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
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
中庸的名言篇四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整理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整理
霍海桐
1、三纲: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民)
4、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君子慎独(诚意)
5、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明,食而无味,此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者,天下鲜也
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之民之父母
8、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
1、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8、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论语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席不正不做
2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23、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9、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0、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庸的名言}.
32、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着来。
33、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6、刚、毅、木、讷,近仁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38、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39、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40、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1、直哉史鱼。邦有道,如失;邦无道,如失。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4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5、道不同,不相为谋
46、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8、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9、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学期既衰,戒之在得。
5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5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4、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55、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56、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愿,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中庸的名言篇五
《中庸》传世名句赏析
《中庸》传世名句赏析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
选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赋予的。命:令。率:循。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道:规律。修:修明。教:教化。
【译文】
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
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
选自《中庸》第六章。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
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
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
【译文】{中庸的名言}.
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
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
【译文】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赏析】
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
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
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
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
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的名言篇六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年龄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阴历仲春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本日孔林地址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高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串通),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二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温柔敦厚,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开阔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子罕》
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行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差别,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盛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进出可也。(子张)
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