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11-16 点击: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一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典范。

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的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诚实守信的品质.

孔子就是一个例子:在2000多年前,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孔子一直遵守着他的这句话,所以他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一名弟子曾子也是一个例子:受孔子的教育.他也十分诚实守信。一次,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喊着要和她去。曾子的妻子就骗他说:“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不闹了,等妻子从集市回来时,发现曾子在杀猪,就连忙阻止他,曾子却说:“你现在如果不杀猪,孩子长大了会对别人也不守信的”。然后就把猪给杀了,孩子长大后,果然十分诚实守信。

诚信,千年来就是人所具有的美德。诚信,源源不断的财富。它还是立身、修德、处事之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投你实。不仅如此,诚信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常言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中华之诚信,为人之美德”。 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

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 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二

10个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配图

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刻苦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2001-05-24 09:46:58) 尊师敬长 毛泽东是伟大的人民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 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 32 年的故乡———韶山。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的坟前,寄托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第二件事,就是去看望自己的老师毛宇居老先生。吃饭时,毛泽东把老师让在首位,亲自 给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的老师徐 特立 60 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 20 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是 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孝敬父母 黄香,东汉人。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 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钻到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热。夏夜炎热,黄香 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黄香长大后,担任魏郡太 守。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非常感 动,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热爱百姓。 自强不息 1998 年 7 月 21 日,桑兰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友好运动会女子跳马决赛试跳中受伤。17 岁,是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也可以说是人一生之中的黄金年龄。但是,一次意外的事 故却使她永远不能再参加比赛,甚至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然而桑兰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悲 哀的表情,也不是绝望的哭泣。她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战胜病魔,重新鼓 起了生命的风帆。现在,桑兰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使用电脑,以及英语会话,使自己成为 对社会有用的人。 尚德重义 1989 年 12 月 25 日凌晨,湖北省枝江县桂花乡信用分社沉浸在黑暗之中。突然,一 阵轻微的响声把两名女值班员杨大兰、潘星兰惊醒。两名持刀歹徒闯了进来,两把锋利的 钢刀架在两个姑娘的脖子上。为了保住国家的财产,在与歹徒的搏斗中,杨大兰被歹徒杀 害了。歹徒知道潘星兰是会计,拿着刀子逼她交出保险柜的钥匙,她在被歹徒砍了 14 刀, 肠子刺穿,左耳被割掉的情况下,也没有交出保险柜的钥匙。这两个 19 岁的女孩用自己 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国家的财产。 言而有信 战国时,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想:怎么才能让人们相信我变法是真的呢? 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没有人相 信这是真的,自然也就没有人去扛。商鞅把赏金一直加到五十两,终于有一天,一个壮汉 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当场赏了他五十两黄金。老百姓纷纷议论:商鞅言而有

信,他的 命令一定要执行。商鞅变法成功,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天下为公 相传在远古时代,大地上常闹洪水灾害。当时部落首领舜任命禹治理水害。禹很快组 织了一支上万人的治水大军。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开沟挖渠,日夜苦干,他总结父亲治水失 败的经验教训,疏通江河,因势利导治理水患。他曾先后三次路过家门,却都没有进去。 他听说妻子生了儿子,也没顾上回家去看望。禹的儿子 5 岁了,还没见过父亲。经过 13 年的奋斗,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安居乐业的百姓为感激禹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 破釜沉舟 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楚将项羽率兵渡江 攻打秦军。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楚军 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孔融分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 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 分了。 樊哙闯宫 汉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武帝刘邦连日睡大觉不理朝政。樊 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那么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 邦幡然悔悟。立刻整衣上朝。 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 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 诸葛恪。 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壮士荆柯自愿出使秦国,在向 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 荆柯从地图中取出匕首, 刺向秦始皇。 但最终未能成功,荆柯英勇牺牲。 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 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 正确答案。 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 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 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硬汉子董宣 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 处决。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在皇宫中,董宣拒理力争,皇帝也气得 直瞪眼。事后,皇帝却对董宣进行了奖励。 特殊遗嘱 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 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 着自食其力

的生活。 玄奘取经 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 奘留在该国。但玄奘去西天的决心毫不动摇,在高昌国传播了佛教之后,他又 踏上遥遥西天路。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 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 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颜真卿 书法家颜真卿为人正直,得罪了朝中奸相卢杞。时值李希烈拥兵造反,皇帝听 从卢杞的主意,派颜真卿前往劝降。颜真卿来到李希烈军中,义正词严驳斥李 希烈。颜真卿在燃烧的火堆旁奋然提笔写下了"立德践行,千古留名"。李希烈 恼羞成怒,加害了颜真卿。 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 公结下友谊, 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 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书牙友谊深厚,但在王子们争夺王位时却各为其主,管仲还射中了公 子小白一箭。 公子小白即位后, 鲍书牙为了国家的利益推荐管仲出来治理国家, 自己却隐退归家了。 暖不忘寒 晋公子重耳率随从狐偃等人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秦王派兵拥他回国为王。临行 前,壶叔收拾旧衣物,重耳不以为然,狐偃以旧衣物来比喻他们这些相随多年 的老臣。重耳恍然大悟,困难中相处的人是不能忘记的。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 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 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状元还乡 新科状元王沂公回家省亲,他谢绝了地方官赠送的银两和宴请。王沂公不愿摆 排场,知府组织乐队热热闹闹的迎候,他却换上平时穿的衣服,在热闹的人群 面前走过,使人们没有发觉。 郑和灭海贼 明朝航海家郑和率大明船队来到古里国, 同古里国国王互相交换了礼物。 夜里, 海贼陈祖义前来劫宝。 早已得到情报的郑和派士兵设下埋伏, 一举活捉了海贼。 金孝拾银 卖油郎金孝拾到一包银子,在母亲的教导下他返回原处找到失主。不料失主却 赖他偷拿了部分银子。相持不下时,县官来到。最终银子被判归金孝母子。 伯乐举贤 秦穆公欲寻好马,相马师伯乐自感年事已高,于是向秦穆公推荐了年轻的九方 堙。经过多方努力寻找,九方堙发现了真正的千里马。 寇准罢宴 寇准要过生日,官员们都来

祝贺送礼。奶奶却向寇准忆起了原来的艰苦日子, 提醒他不要过于铺张。寇准醒悟之下,取消了这个寿宴。 三遇恩师 刘勰自幼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他听从老婆婆的话,到寺庙里学习读书,并 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写出读书心得。 后又根据老方丈的建议, 前去拜见司徒沈约。 在不断的努力中,刘勰写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龙》。 别出心裁的赛马 蒙古老王爷在庆功会上提议举行一场比谁的马跑的慢的赛马,结果使得比赛迟 迟无法完成。大公子成吉思汗在不改变比赛规则的前提下,想出了一个办法, 很快结束了这场别出心裁的比赛。 钟隐拜师 钟隐是一位很有名的年轻画家,但他对自己的花鸟画仍不满意。为了进一步全 面提高画艺,他不惜投身名画家郭乾晖家做仆人,终于感动了郭乾晖,破格收 他为徒。 毛遂自荐 战国末期,赵国的平原君要去争取楚国共同抗秦,在他正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 出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随行人员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主动请求前往。他的 名字叫毛遂。 地行仙人 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老人, 向我们介绍了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游历四方的丰富经历。 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记载着他遍游九州五岳、寻访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游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 烧的蜡烛, 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历史 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 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 尊敬老师放在首位。 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 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 更是 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 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 师。1959 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 32 年的故乡——韶山, 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 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 60 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 20 年 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 生。{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 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 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 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 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 年 3 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 月 3 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 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 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 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 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 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 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 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 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 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 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 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 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 “我叫项橐, 岁! 7 ”孔子对学生们说: “项 橐 7 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 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 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 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 大抱负分不开的。 俗话说: “有志者立常志, 无志者常立志”, 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 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 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 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 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虞舜耕田

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

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仲由负米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1.不强不达: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诉他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做事一定要忠于职责,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你效劳的人。

3.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处事态度,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学习,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中,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孔子非常痛心,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孔子说:“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的这种精神是孔子教诲他的,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所以子路在临终还仍然牢记老师的教诲,可见孝顺的人一定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闵损芦衣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③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够承受?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

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曾参养志{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诗曰:曾子养志, 请与有余, 母啮其指, 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期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老莱斑衣

诗曰:老莱七十,戏彩娱亲, 作婴儿状, 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父母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极尽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他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小孩一样来看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聋眼花。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便,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①父母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方式。有一次,他特意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在他的父亲生日那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五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集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

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

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篇六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 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

进取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里,

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

女,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典范。

美德是什么? 曾看过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辽远的后世。”是呀,生命如火柴擦出的火苗,很快就熄灭了,而美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会流传至每个地方,每个人的心中,会越传越远。可是,美德,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美德,是心灵上的东西。它的真实的,不会虚伪、造作。美德,是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读了第九课《穷人》,我就在桑娜和渔夫身上看到了美德。他们虽然物质上十分贫穷,但精神上却很富有。他们宁可自己挨饿、受苦,也要帮助西蒙的孩子们,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茁壮成长。从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我看出了她金子般的心灵。我想,美德就是精神上的富裕,就是乐于助人的美好质量。 美德,是什么?我认为它可能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一句美丽的谎言,也许会引导人的一生,会改变人的一生。就像《唯一的听众》中的“我”,如果没有了老妇人那些善意的谎言,“我”也许就不会重新获得信心;如果没有了老妇人那些鼓励的话语,“我”也许就会在人生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一句善意的谎言,就像一盏引航灯,在黑夜里,指引我们向前。我想,美德也许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一句鼓励的话语。 美德是什么?它也许是一片爱心。你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给老人、病人、幼儿让座,给灾区捐款,这些都是爱心,都是美德。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美德就是一个人的美好质量。 在街道上,我们经常看见有清洁工人在工作,他们也都有一颗美

要在小事中体现个人的美德,荣辱就在举手投足间。比如说,尊老爱幼有很多种体现:帮家长倒一次水、陪弟弟妹妹玩……这些细微之处,都能显现一种美德。再比如说,现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随手乱扔东西,让大街变得到处都是垃圾,什么塑料纸、瓜果皮随处就可以看到,让清洁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归。试问对于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洁工人,你的心里会怎

上一篇: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下一篇:乱斗西游的背景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