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警句
来源: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17-10-30 点击:
中医名言警句篇一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6.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7.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8.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10.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1.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2.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3.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14.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15.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16.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 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20.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21.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22.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23. 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24. 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医名言警句}.
25.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26. 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
27.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
28.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29. 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同病各发》)
30. 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李小湖题辞)
31.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32. 《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33. 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34.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孔安国序)
35. 知方而不知经,则失其理;知经而不知方,则失其宜。(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浴德序)
36.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
37. 天地阴阳具于人身,人身阴阳具于天地。(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自序)
38. 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进难经表》纪天锡《集注难经》)
39.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金·张元素《医学启原》)
40. 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清·喻昌《尚论篇》)
41. 通天地人三才之谓医。(金理《医原图说》曹锡宝序)
中医名言警句篇二
中医养生格言、谚语集锦
中医养生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 程杏轩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 罗天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 陈直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 冯时可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南朝梁 陶宏景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 陈继儒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孙思邈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 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 胡文焕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 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孙思邈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明 张景岳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吾谓病未至而防之则易,病已至而治之则难。―――清·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战国·《灵枢·本神》
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清·黄士宗《黄帝内经直解》
“肝旺于春”“心旺于夏” “脾旺于长夏” “肺旺于秋” “肾旺于冬”―――战国·《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战国·《素问·八正神明论》
中医名言警句篇三
中医经典的气血名句
气
1,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良方·调经门》
2,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医论图说》 3,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杂症谟》
4,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
5,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7,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8,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类经·脏象类》
9,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 《医旨绪余·原呼吸》
10,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中医名言警句}.
11,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12,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气的作用
1,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则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
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论证·吐血》
3,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
4,气乃神之祖《脾胃论》
5,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6,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生气通天论》 7,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 8,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9,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医匾·气》
10,脏气虚,则生内寒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11,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血之极
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14,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15,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亦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冯氏锦囊秘录》
16,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素问·六微旨大论》
17,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素问·六微旨大论》
18,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六微旨大论》
血
1,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景岳全书》
2,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知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金匮钩玄》
气血
1,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难经·本义》
2,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行乃血统《素问·五脏生成》
5,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医论十三篇》
6,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
《不居集》
7,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8,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9,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从生。
10,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11,气血盈,则百病不生,气血通,则诸症全消
12,气血通补,百病不生
13,补气养血身康健,行气活血病不生
14,五脏六腑亲兄弟,气血才是父母亲
中医名言警句篇四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中医名言警句}.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医名言警句}.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6.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7.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8.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10.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1.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2.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3.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14.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15.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16.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 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20.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21.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中医名言警句篇五
中医文化格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
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
中医名言警句篇六
中医关于吃的名言(谚语)
中医关于吃的名言(谚语)
1. 臭鱼烂虾,害命冤家。
2.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3. 若要长寿,经常吃素。
4.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5.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6. 一日两苹果,毛病绕道过
7. 一日一枣,长生不老
8. 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9. 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
10. 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11. 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
12. 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
13. 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很管用
14. 煮菜不用学,只要勤洗锅。
15. 上床萝卜下床姜。
16.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17. 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
18. 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
19. 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20.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21. 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22.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23.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24.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25.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26. 饭前喝汤,胜过药方
27. 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28. 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
29.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30.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31. 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32. 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33. 深栽洋芋浅栽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