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来源:领导口才 发布时间:2017-10-08 点击: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篇一

2006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1月18日在龙泉镇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龙泉镇镇长 刘树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泉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龙泉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全镇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执行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各项决策,围绕落实镇域功能定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人大六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顺利开始了“十一五”规划,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年来,全镇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3%。2006年,预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46515万元,

财政收入4520万元。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06年底预计完成8,969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2382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龙泉镇第六届人民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在近四年的任期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镇域功能定位,稳步推进结构调整

作为我区新城建设的核心区,我们按照门城新城建设规划,积极调整空间布局,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了逐步取缔养殖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关闭了振兴煤矿、龙泉务枣湾石料厂等5家煤矿、非煤矿山企业,整合了京西龙腾采石场,与新城建设不相适应的传统养殖业、采矿业正逐步退出镇域。加强生态建设,完成京津风沙源、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工程,扶唇垒堰650亩,发展水保林150亩,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1400亩,封山育林3200亩。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友好生态型企业,镇村集体企业重组转制工作不断深化。土地市场管理有效规范,实现了全镇土地开发集中统一管理,土地开发利用步入良性轨道。配合区相关部门完成了双峪西延、水担路改造和永定河治理等多项门城新城建设工程。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30亩。落实221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果品基地300亩,建成5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完成16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3万平方米街坊路和配套设施。实施了岳家坡等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居民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启动了琉璃渠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土地确权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全面落实了“村帐双审”“村帐镇管”制度,规范了村级财务的管理。实施20余项农业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和发展了连嫂、龙泉乳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创新,完成了大峪村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落实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6.3%,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创新开展居民工作,努力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的,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深入开展特色社区创建,建立健全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居民代表联系户提案制度等各项社区制度,努力构建服务型、自治型、学习型、生态型社区,创建示范社区、精品社区等特色社区11个。加大社区硬件建设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建设综合活动室600平方米,文明标语墙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500米;平整硬化室外活动场所7000平方米;完成了中北街水泥厂大院一户一表的水表安装工作。目前,10个社区已建成三室一场一校。不断拓宽社区服务,组织建设了 58支、1079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4万余人

次。社区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强化,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以首都筹办奥运为机遇,以“三区联创”为载体,狠抓环境建设与管理。开展了治理“八乱”专项环境整治活动等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大拆违工作力度,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6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镇村环境,控制了新增违法建设的蔓延。我镇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2005年度,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镇。今年以来,以我区创建国家卫生区迎检为契机,大力推进环境建设,顺利通过市专家组评估验收。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等教育设施开展科技培训6000余人次。加大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龙泉务村的童子大鼓老会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增全民健身工程23处。加强国防教育,军警民共建取得新的成绩。积极倡导婚育新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镇连续四年被评为首都文明乡镇。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广泛听取代表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及时办理完成镇人大交办的批评、建议。加强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圆满完成了第六届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政务、村务、厂务公开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扩大了基层民主。

认真落实“依法治镇”战略,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工作,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高度重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镇领导和镇机关干部联系村、居委会制度和镇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等制度;加大信访工作力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建成龙泉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通过努力,依法解决了大峪村农转工人员养老保险等积压的疑难问题,超前化解了一些可能发生的群体访和越级访,维护了全镇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任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平安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开展联合执法,整治非法开采和治安重点。开展警示教育,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争,保持两个零指标。坚持街村共建,村、居委会、企业的安全防范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坚持从查找隐患入手,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在非典、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确保了公共卫生的安全。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了全程办事代理制度,并实现了向农村和社区的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各项纪律制度,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制,优化了用人环境和人才资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成5项信息化建设任务。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篇二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政府工作报告{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工作回顾

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一)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进一步增加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投入,促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继续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对部分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制定和实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了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健康发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

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抓了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启动了178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加强了矿产开发、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管理。去年投入国债资金152亿元,主要用于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三)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财政安排219亿元支持116户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进行。财税、投资、价

格改革继续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铁路、民航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积极应对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出口退税、关税和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

(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投入国债建设资金95.4亿元。

在科技方面,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数控机床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论证,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在教育方面,重点加强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592个重点贫困县17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还为中西部地区17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许多辍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两年来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为16万个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在卫生方面,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近三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亿元,基本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总投资为164亿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中央安排3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已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和对人的传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文化方面,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利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五)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去年中央财政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专项补助、再就业补助209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就业工作。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已有17个省(区、市)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市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明显提高,中央财政安排优抚事业费74.6亿元,比上年增长90%。28个省(区、市)、2300个县(市)已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抗灾救灾的资金89亿元,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次。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6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45万人。

(六)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21个省(区、市)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不断扩大。加强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工作,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重视政府法制建设,国务院提出了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等7部法律议案,制定并颁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22部行政法规。制定和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审计、监察监督进一步强化。认真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准备工作。

实施新的《信访条例》,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秩序。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专项整改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刑事发案数有所下降,社会保持稳定。

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外交工作成果显著。

一年来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当前粮价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都不小,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偏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反弹的压力比较大。三是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违反法规和政策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我们还认识到,各级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甚至贪污腐败。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和国家的重托。

二、今年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通观全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稳定政策,适度微调。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统筹兼顾,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实现“十一五”

规划目标结合起来,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看,今年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但制约发展的矛盾也不少,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鉴于当前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社会投资活跃,今年要继续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95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5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开发等方面,保证重点续建项目,适当开工建设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从今年开始,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财政支出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厉行节约。加强财政监管,控制行政经费增长。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的信贷支持,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健全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要在“多予”上采取更多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各地都要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今年国家将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同时,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四是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条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合理调整消费税,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抓紧清理、修订现行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和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投资结构,防止投资过快增长。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按照贷款条件和市场准入标准发放贷款。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建设。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整顿规范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基本完成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

具补贴,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主要措施是: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努力,使农村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为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从今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需要指出,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意义更深刻,工作更艰难,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关键是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主要措施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积极而有序地进行。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篇三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3日在靖江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陈明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靖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2006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靖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新追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务实创新、奋发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78亿元,同比增长1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8万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1亿元,同比增长39.6%;财政收入30.8亿元,同口径增长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32.1%。综合实力最新排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70位,居苏中县市之首。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完成工业增加值83.78亿元,同比增长

- 1 -

19.8%。集约化水平提高,机电、船舶等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建成省船舶出口基地,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运行质态优化,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税分别增长40.5%和35.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2%;万元GDP排污强度、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2.6%和4%。工业性投入加大,完成技改财务发生数65.6亿元,57个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建筑业快速增长,实现建筑企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30.8%。

农业稳步发展。完成农业增加值9.07亿元,同比增长6.5%。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全年粮食总产30.44万吨,夏粮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高效生态农业快速拓展,新建高效农业项目161个,新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5个、省级无公害基地2个,建成省生态农业市。动植物疫病防治继续强化,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免疫率达10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实现销售31.7亿元、利税1.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6.6%;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家。

服务业快速提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8.98亿元,同比增长15.8%。沿江物流业快步推进,江苏中油一期等项目竣工营运,粮食物流等5个物流项目开工建设,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初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雏形。成功承办了中国(靖江)小麦产业发展年会。现代商贸体系逐步健全,百富绅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靖江书城等一批项目签约落户,城区商业中心、渔婆南路商业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旅游、餐饮业发展势头良好,餐饮品牌建设加强,孤山

- 2 -

景观区入选泰州十大旅游景点。社会消费继续扩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2亿元,同比增长15.7%。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86.7亿元、贷款余额8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25.4%;各类保费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18.4%。{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二、全面加快园区建设,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承载能力快步提高。规划控制面扩大,沿江西区规划、新港园区中心区概念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初步确定新港园区铁路专线规划方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沿江高等级公路靖江段一期工程竣工通车;开工建设园区道路24条、桥梁6座,建成新洲路、纬二路等12条道路;夏仕、园区2座220千伏变电所投入运行。配套功能逐步增强,口岸开放、保税物流的申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标准厂房51万平方米。拆迁安臵有序推进,完成园区拆迁1478户,建成东阜新村等安臵房43.4万平方米。

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开发区龙头作用凸现,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30.1亿元、工商税收收入6.1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2.1%和36%。产业集聚成效明显,船舶修造、特色冶金、石油化工等临江产业不断壮大,新增产值过3000万元企业12家、过亿元企业3家。项目建设全面加快,开发区新签项目104个、总投资87.31亿元,其中格林锅炉制造、中海油成品库等10个项目单项投资超亿元;在建的德桥仓储、扬子江金属材料加工等21个超亿元项目,总投资达到63.25亿元;南洋船舶、正祥石化等6个亿元以上项目已竣工投产。联动开发成效显著,江阴—靖江工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 3 -

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工业投入2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4亿元;靖城、科技、经贸、粮食、西来等5个区中园、区中村建设加快,新上市镇联动项目57个,总投资22.46亿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创新管理运行体制,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国有资产清查、监管,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整合市域供水资源,镇及部门供水体制全部上划。企业改革取得突破,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调整,天伦纺织、汇隆纸业等重点企业改制到位。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完成8家镇卫生院改制和1家市举办医院“两权”分离改革。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涉农财政补贴“一折通”发放率达100%。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注册协议利用外资3.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7%和53.8%。外资项目规模扩大,落户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超亿美元项目3个。对外贸易高位增长,完成自营出口5.8亿美元,同比增长70.1%。外经合作进步明显,实现外经营业额9500万美元,新派出国(境)劳务610人。广宇集团率先“走出去”,在阿联酋设立了分公司。

三、扎实开展城乡建设,环境面貌发生新改观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规划力度不断加大,组织编制了“一城四片区”、生态园区等重点规划;严格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查处违法建设1810起,拆违8.3万平方米。滨江新城建设加快,开工建设江阳路、江洲路等5条道路,“五纵三横”道路框架初步形成;市行政中心、医疗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新城二期拆迁如期完成。旧城改造力度加大,新建路、迎春桥等“七路二

- 4 -

桥”改建工程竣工,渔婆路全线贯通;完成9号地块拆迁,建成新江海、拉丝厂等安臵区;区域供水净水厂一期工程并网供水,水源厂取水口延伸改造如期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续建工程竣工投运,铺设污水收集管网32.3公里;新建人防工程1.16万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建成垃圾填埋场五期工程及渗沥液处理工程;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容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城市面貌逐步改观。

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推广新村建设、老村改造、环境整治三种模式,在新桥三太、马桥徐周等19个村开展了试点建设。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继续实施“双清”工程,完成53个村河道综合整治,浚治土方450万方;推行长效管理,加快推广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农村“一池三改”1000户;新建农村公路132条383公里,改建农村桥梁64座。为农服务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实施,新机具、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运用范围扩大。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调整优化城乡水系,完成下六圩港清水通道建设;全面开展城乡绿化,实施环城路、广靖高速公路南段绿化工程,建成天妃宫绿地、十圩港景观带等重点绿化项目,新增城市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农村绿化1.3万亩;建成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2个、生态村2个。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组织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搬迁、改造高污染炉窑4座;全面开展城区三产行业环境

- 5 -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篇四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 月 日在龙家店镇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龙家店镇人民政府镇长 王树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家店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5年,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民主监督下,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以城镇化引领镇域经济,力求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战略,确保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

(一)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经济建设出现令人鼓舞的好形势

经济运行势头良好。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 20.3%,其中工业总产值11.44亿元,同比增长24%,农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财政收入完成1800万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31元。

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全年共落实百万元以上项目9个,完成总投资2220万元,新上项目同年增产值7506万元,利税达580万元。

主导产业发展迅猛。2005年共落实百万元以上项目9个,其中涉及粮油食品加工项目5个,投资达1120万元。到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72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7044人。

农调又有新突破。农业示范园区步伐加快。国家立项投资土地综合整理项

目和万亩农业开发项目达成协议。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农业服务组织作用日趋明显,协会作用日益突出。以大棚蔬菜、草莓、葱秧子为主的高效种植面积扩大明显,总面积以由去年的6500亩发展到8000亩。畜牧养殖发展迅猛,特色养殖悄然兴起。

小城镇建设又有新进展。实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投资10万元,修建长1300米的绿化带,制作广告灯箱28个,安置路灯36盏,制定夜间亮化管理制度。在新建镇区发展商贸100余家,年创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交通运输业得以发展壮大。依托小城镇的工业及市场商贸运行体系,运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发展运输专业村3个,运输车辆800余辆。

建筑建材业蓄势待发。建材业已发展成为木板材加工、石膏大板加工、精密铸件加工和新型轻体砖四个行业,发展企业11家,年产值8000余万元,为镇域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 社会各项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果

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新路子,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信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双拥、社会保障、青年团、妇联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镇人民文明素质和文明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落实,教育事业循着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进步。

(三)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紧紧围绕强化服务意识这一主题,突出提高效率这一关键,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镇政府确定的2005年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完成较好,带动了政府全局工作的开展。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认

真查处了违法违纪行为。

认真总结一年来的政府工作,可以说成绩是显著的。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与全镇人民的努力分不开的,都是4.4万人民齐心协力、务实创新、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镇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财政形势依然严峻,可用财政增收乏力;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干部素质有待提高;党员队伍老化,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十分到位,服务意识、效率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镇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和改进。

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确定了2006年镇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以城镇化引领镇域经济,力求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思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加快实现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

财政收入2000万元;

项目建设投资30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长足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2006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小区建设,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为财政收入提供保障。

结合我镇实际,加大南北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区内对项目的吸引力,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把工业小区打造成“项目聚集高地”。

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以粮油加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为基本框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协会,切实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全力扶持精心打造,使之尽快成为我镇经济支柱,带龙身,活龙尾,提高行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财政收入提供保障。

(二)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加强无公害大棚蔬菜、大棚草莓、葱秧子基地建设。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加大葱秧子订单向其它农产品的扩展外延,增加农产品保险系数。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继续通过宣传引导,资金技术的扶持,养殖大户的辐射带动等引导全镇养殖业向规模化、良种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全面落实小城镇改造规划,努力打造优美的城镇发展环境。

进一步抓好二期旧改,全面落实城镇规划,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以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认真实施镇村两级干部素质工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政务、村务公开,深入实施强村工程,以5个基础较好的村为样板,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全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五)加强法制建设和全民道德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镇,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认

真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的各项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引导群众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

下大力抓好矛盾纠纷排查,通过深入细致扎实的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镇村工作顺利,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坚持“三为主”方针,强化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搞好婚孕、保健一条龙服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下大力抓好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土地利用台帐,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投入,营造全民尊重教育、关心教育的舆论氛围,千方百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使本镇基础教育不断发展,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完成奋斗目标及工作任务的措施

各位代表,2006年是我镇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为确保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及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将采取以下措施:

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营造开放的思想环境,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塑造亲商的人文环境,创造美好的发展环境。要让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跨越,成为全镇上下共识。

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制度的落实,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以干部形象的提升树立政府的权威。

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重点强化抓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监督机制,真正形成一个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

各位代表,龙家店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篇五

2006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陆浩 各位代表: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完成情况与“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6年的政府工作。

同时,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提出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使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0亿元和1500亿元大关,预计2005年达到1894亿元,年均增长10.2%,是历个“五年计划”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10元,接近900美元。预计2005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54.6亿元,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123.4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支出达到428亿元,年均

增长17.9%;累计消化财政赤字达4亿元以上。财政收支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年均增长14.6%,超过了前五十年的总和。预计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8亿元,年均增长11.6%。

———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省内基本自求平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马铃薯、酿造原料、中药材、制种、果蔬等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23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累计投入技改资金750亿元,年均增长18%。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5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05万吨。特别是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十五”时提出的“1161”工程全面实施。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利润63亿元,年均增长43.4%。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3.4,比“九五”末提高69.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3.1吨标准煤下降到2.4吨标准煤,年均降低4.7%。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实施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农林、城市基础设施等骨干项目。新增高等级公路26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公里增加到1006公里,成为全国第18个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宝兰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敦煌铁路等工程竣工。建成了涩宁兰天然气和兰成渝成品油管道。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等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8万亩、退牧还草2280万亩、封山禁牧1.1亿亩,6000万亩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新建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327.3万公顷。加大对兰州等重点城市的冬季大气污染和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力度,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914项,获得专利授权2447件。68个县区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青壮年文盲率降低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发展到33所,在校生达到38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机制初步形成,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人防、统

上一篇:丹江口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二年级值日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