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7-09-26 点击:
中国武术谚语篇一
武术谚语
100条传统武术常用的经典谚语
1: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2: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
3: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4:眼功练得精,克敌占上风。
5:眼无神,拳无魂。
6: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7:攻讲踢打摔拿通变,守求顶顺化闪齐备。
8:习武贵在得法,求功尚在持久。
9:临敌心不静有招也无用。
10:拳理要静悟,拳技要勤修。
11:久练功自纯,勤悟理自通。
12:拳无功不精,招无速不灵。
13:尊师要像长流水,爱徒要如鸟哺雏。
14: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
15: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
16:铁杆磨出绣花针,功夫到了自然成。
17: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烧。
18:沉肩坠肘气到手。
19: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
20:好腿不过膝,起腿三分险。
21:四两拨千斤,一力降十会。
22: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3:武医结合,强身修禅。
24:拳不空发,手不空回。
25:足来提膝,人退加踢。
26:任其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
27:指撮一点,拳打一片,出拳如射箭。
28:目中有敌始出拳,意中有敌方动脚。
29:两唇要结合,封之气力多。
30:学无前后,能者为师。
31: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32: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33:不压不中用,不活不灵通。
34:只溜不压不中用,只压不溜笨如牛。
35:练武恒为贵,技艺赖深思。
36:进时擦地皮,退时先提膝。
37: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
38:拳如流星臂如鞭,腰走龙蛇眼似电。
39:发力一声喊,强敌不倒也半瘫。
40: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
41: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42:手到脚不到,打到也无效。
43:打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
44打拳不踢腿,是个冒死鬼。
45:练武不怕苦,练功不放松。
46:拳无丹田功,终身一场空。
47:练功不站桩,等于瞎晃荡。
48:练拳无桩步,放屋无立柱。{中国武术谚语}.
49: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50:外讲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
51: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52:连环步,往前攻,巧打飞踢占上风。
53:落步如钢钉,进步快如风。
54:练武先修德,德高艺更高。
55: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56: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57: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
58: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59: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
60: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久练为功,搁下稀松。
6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62: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63:鼓越敲越响,拳越练越精。
64:进功如春蚕吐丝,退功如同流水即逝,学拳三年,丢拳三天
65: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艺成才,苦练成功。
66:少年习武正当时,老年习武未为迟,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67:教不严,拳必歪;学不专,拳必滥。
68久练为熟,久熟为巧,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69: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
70: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
71: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
72: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
73: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空。
74:持技做歹事,辜负先师心。
75:难使人心服,习武先习得。
76:打拳容易走步难。
77: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
78: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
79: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
80: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81: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82:聚气成力,以气摧力,吐气发力。
83: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身莫停留,进如盘蛇吸食走,刚柔相济着意求。 84:出手大多对上身,手足到时方为真,一势三手才称妙,手肘膝腿鬼神惊。 85:手从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微弯膝。
86:脚踏中门他地位,就是神鬼也难防。
87: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88: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莫轻松。
89:心为主帅,眼为先锋,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90: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91:持艺伤人,罪不容诛;持强凌弱,罪不可恕。
92:习武不习文,终究是个野蛮人。
93:朝朝用心学,时时记在心,功夫如此练,必成一智人。
94:精以神聚,神以气会。
95:拳不在形而在势,势不在力而在变。
96:明师练拳重内腑,切莫肢支满天舞。
97:武非十年不精,功无百载难成。
98:熟能生巧,巧能生别,别能生怪,怪能变无影无踪。
99: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
100: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枪似游龙,棍如旋风。
甲 相声一个人也能说,两个人也能说,三个人也能说,一个人说为单口相声,两人为对口相声。
乙 对啦。
甲 什么叫对口相声?就是两个人一对一口。但是对口相声在艺术水平上俩人可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您多会儿看,往我这边站,艺术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最低限度也得有十年八年的舞台经验。
乙 要是往这边站呢?
甲 那是滥竽充数,会个哼、啊、这、是就行。可是算不算个说相声的呢?勉强吧。
乙 嘿!
甲 两人要一对比呢,我这边就是主要的,他那边就是次要的,“搭配”。拿东西来比呢,我这边就好比是翡翠,他呀,(指乙)也就是块搓脚石。 乙 我呀!
甲 要拿水果来比,我这边就是香蕉,他呀,就好比个烂酸梨;要拿菜来比呢,我这边就是海参,这位就是块烤地瓜。我说这话哪,他一定不爱听,但是他应当好好向我学习。
乙 我呀,是得学习。可像他那个比喻可不对头。但是在台上我们也不能打嘴仗,有什么意见我们到后台再交换,暂时我请一场假,另换一位跟他说(乙往台下走,甲上前往回拉)。
甲 你为啥走呀?
乙 我为你着想,我要走。
甲 怎么为我着想?
乙 您挺好一个人为什么和块烤地瓜在一起哪。
甲 唉!暂时就凑合吧。
乙 哎,你慢点扯,劲头大,小心把地瓜皮扯坏了。
甲 你看我说这话你不爱听吧。
中国武术谚语篇二
中国古今谚语大全
000. 事理、修养篇
事理、修养篇佚名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正理一条,歪理千条。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用高声。雷响天下明,水落石头现。强扭的瓜不甜。十个指头有长短,山林树木有高低。真的假不了,公道归分道。桥归桥,路归路。树老根须多,人老见识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人难欺,马难骑,勿笑穷人穿破衣。船到江心补漏迟。瞒天瞒地,瞒不得隔壁邻舍。不怕明
001. 关于虎的谚语
关于虎的谚语佚名谚语,有人说它是“智慧的花朵”。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等。与老虎有关的谚语也十分丰富,这些谚语有的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至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就如同在“帝王”或者权威的面前。如封建社会中那些
002. 关于马的谚语
关于马的谚语佚名一马不跨双鞍。人有错手,马有失蹄人奔家乡马奔草。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人要炼,马要骑。人是衣裳马是鞍。小马儿乍行嫌路窄。千里骡马一处牛。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马不打不奔,
不人激不发。马至滩,不加鞭。马行十步九回头。马屁拍在马腿上。马看牙板,树看年轮。马群奔驰靠头马
003. 养生保健谚语
养生保健谚语佚名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取得的知识的总结。这里谈及的养生保健谚语,通过流传、成了人们长寿之道的宝贵财富。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它们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又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
004. 养生谚语
养生谚语佚名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其中养生谚语是健康长寿的金玉良言、不二法则,时时吟读,常常照做,就会少生疾病,健康长寿,获益匪浅。运动健身方面的养生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拍打足三里(保健要穴),胜吃老母鸡” “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
005. 写作谚语
写作谚语耀昌人不学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锈。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要学蜜蜂采蜜,不学蜻蜓点水。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思想模糊不清,文章中心不明。宁写一句实话,不凑百言浮夸。实话三言两语,胜过虚话千句。百遍锤炼成字,千遍推敲成句。树木不剪不成材,文章不改不精练。千金难买回头看,
006. 农业谚语
农业谚语佚名春光一刻值千斤,廿四个节气勿等人。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若要花,霉里扒。黄花见白花,四十五日上轧车。东北风,雨祖宗。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白露白
007. 农事时令谚语
农事时令谚语佚名麦吃三月雨,还得二月下。枣芽发,种棉花。三月清明榆不名.二月清明老了榆。(榆:指榆钱)麦收八、十、三月雨。三判无三卯,田间米不饱。春雨来得早,粮食吃不了。一年两头春,带角贵似金。春雨贵如油,有雨人不愁。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适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满耩花(棉花),十年九瞎。四月芒种前
008. 天气谚语
天气谚语佚名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短期天气预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例如黑龙江有“初冬寒春雨多”;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
009. 天气谚语四则
天气谚语四则佚名一、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
010. 妙趣横生的谚语接龙
妙趣横生的谚语接龙佚名谚语接龙,是一种智力游戏。它的游戏规则就是后一个句子的前一个字与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相同或者谐音。这种游戏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谚语的掌握,丰富写作词汇,开发智力。笔者曾经作过尝试,下面照录于下,请大家一起参与。挨
过烫的孩子怕火——火烧芭蕉不死心——心病要用心药医——衣是人的脸,衣是人之威——威风一顶帽,精干一双手——手艺多了没特长——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
011. 安全生产谚语选
安全生产谚语选佚名 1.安全是幸福的花,全家浇灌美如画。安全多下及时雨,教育少放马后炮。 2.安全保健康,千斤及不上。安全好,烦恼少,全家幸福乐陶陶。 3.安全给尊章者胸前佩戴红花,事故给蛮干者留下终身痛苦。 4.护士安全求高产,好比杀鸡去取卵。宝剑锋从磨砺出,安全好从严中来。 5.事故教训是镜子,安全经验是明灯。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 6.秤砣不大压千斤,安全帽小救
012.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佚名这是一条以气温日较差来预测天气的谚语。意思是白天炎热、夜晚凉爽的天气现象,预兆着未来天气将有干旱出现。这条谚语适合于盛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据统计,日间和夜间温度相差10℃以上,将会有一段较长时间无雨天气而出现干旱。原因是,日暖夜寒一般是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天气系统控制而引起的,通常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内有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风力微弱。白天,太阳辐射热量较强,气
中国武术谚语篇三
2013武术试题库
2013武术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套路运动:
2、长拳:
3、剑术:
4、推手:
5、八法:
1、套路运动:{中国武术谚语}.
2、太极拳:
3、武术流派:
4、八卦掌:
5、崇德
1、武术:
2、套路运动:
3、推手:
4、正踢腿:
5、刺剑:
二、填空:
1、武术是以 为主要内容,以 和 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祖先的 , 的出现使武术向军事格斗技能方向发展。3、明清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主要标志是 ,不同风格的拳
种和器械得到发展,武术作为 、 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运用。
4、 年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
5、各项比赛满分为 分,其中动作质量的分值 分,演练水平分值 分,难度的分值为 分。
6、武术谚语有,枪 ,棍 ,刀如 ,剑似 ,体现各项目的运动特点。
7、42式太极拳中,开合手突出的是 ,掩手肱捶是 ,独立打虎是 式的运动技术特点。
8、现代武术套路看重全套动作演练效果,套路艺术性再创造,向 的方向发展。
9、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三多”问题,一是 ,二是 ,三是 。
10、在完成动作时,晃动、移动、跳动每出现一次扣 分,附加支撑扣 分,倒地扣 分。
11、南拳流传于我国 各省的拳术。
12、武术的本质是 。
13、武术运动员接受启蒙训练的最佳年龄 岁。
14、拳谚语:拳如 、眼 、腰如 、步 、精神 、气要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1、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事,古代记载中如商代有 、春秋 、汉代有 等提法。
2、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祖先的 , 的出现使武术向军事格
斗技能方向发展。
3、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 和 。
4、明清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大发展,武术作为 、 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运用。
5、国家体委于 年制订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制了 五
种竞赛规
定套路。
6、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现代武术套路向 的技术发展方
向。
7、拳谚“单刀看手”是指配手,在练习中要看刀的运动与不持刀手的协调配合,配合时要遵循 的原理。
8、武术运动员接受启蒙训练的最佳年龄在 岁。
9、腾空飞脚要求在腾空的 完成击响动作。
10、太极拳基本知识要求 顶劲, 垂肘,含胸圆背,尾闾 ,松髋圆胯等。
11、简化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目前已被列为中国武术段位制 段太极拳。
12、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三多”问题,一是 ,二是 ,三是 。
13、武术教学中讲解方法有 、 、单字化讲解。
14、武术套路教学时,教师领做位置一般在套路运动方向的 ,教师与学
生运动
方向要 。
15、在武术规则中,动作质量的分值为 ,演练水平分值为 ,难度分值为 。
16、太极拳有 五大流派。{中国武术谚语}.
17、在完成动作时,晃动、移动、跳动每出现一次扣 分,附加支撑扣 分,倒地扣 分。
18、武术套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练习方法是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和_______。
2、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行_______,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自明代以来,以_________、 、 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在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作为习武练艺德模版。
4、长拳的“四击”是指_______________,“八法”是指_______________,精气力功。
5、长拳对手法要求是____________,眼法要求____________,身法要求____________,步法要求____________,劲力要求____________。
6、太极拳练习中起主宰作用的身体部位是_______ 。
7、太极拳由内及外的动作弧形,是以 、 的运劲方式为核心的,通常称为___________。
8、太极拳讲究一举动,周身都要轻灵,故有“运劲如_______”,“迈步如_______”之说。
9、腿功练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主要发展腿部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等素质。
10、技术的提高要不断地重复练习动作,在不断的重复中体验内化技艺,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水平。拳谚曰:“拳打千遍,__________,拳打万遍__________”。
11、讲解是语言法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教学中一般需要讲解的内容有:动作的规格与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攻防含义。
12、武术教学练习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人练习。
13、武术竞赛规定,长拳、南拳、刀术、枪术、棍术、剑术等自选套路的时间,成年不少于_________。
14、运动员应在___________完成___________的起势和收势。
15、在武术比赛中太极拳、剑自选套路完成时间为_________分钟。
三|选择题:
( )1、武术起源于 。
A、游戏 B、战争 C、体育运动 D、生产运动
( )2、 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A、五禽戏 B、武舞 C、八段锦 D、易筋经
( )3、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 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项目都很兴盛。
A、竞技 B、格斗 C、艺术 D、强身
( )4、简化24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根据在群众中流传最广的 整理、改编和创编的。{中国武术谚语}.
A.、陈氏太极拳 B、杨氏太极拳 C、武氏太极拳 D、孙氏太极拳
( )5、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 奥运会参加武术表演。
A、洛杉矶 B、柏林 C、慕尼黑 D、伦敦
( )6、 运动经过十年试点试验,于1989年被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
A、太极拳 B、太极推手 C、散打 D、套路
( )7、“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外”指的是人体 的活动。
A、眼神 B、手法 C、身步法 D、外部形态 ( )8、目前武术竞赛中搏斗运动的项目有 、推手、散打。 A、对练 B、搏击 C、短兵 D、中国功夫
( )9、集体表演指 以上徒手或器械的集体演练。
A、四人 B、五人 C、六人 D、八人 ( )10、“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内”指的是人的 活动和气息运行。
A、身体 B、内脏 C、心志 D、血液循环 ( )1、武术以 动作为主要内容。
A、套路 B、技艺 C、技击 D、造型
( )2、 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A、五禽戏 B、武舞 C、八段锦 D、易筋经
( )3、 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A、1950 B、1953 C、1956 D、1957
( )4、 年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并与
1998年正式全面施行。
A、1987 B、1988 C、1989 D、1994
( )5、1985年8月在西安举办了 次武术国际邀请赛,并成立了国
际武联筹委会。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 )6、 朝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这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A、宋朝 B、明朝 C、唐朝 D、清朝
( )7、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冶炼方面出现用生铁和熟铁合炼而成的 。
A、青铜刀 B、灌钢刀 C、石刀 D、铁刀
( )8、持久性平衡保持静止状态,站立时间秒 。
中国武术谚语篇四
武术复习题{中国武术谚语}.
1、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明清时时期,随着火器在军中的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分离开来,并在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其标志或特征为:①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②武术内功的形成。③武术套路的形成。④内家拳的出现。⑤对武德有明确要求
3、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
4、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单练、对练、集体演练)
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散打、推手、短兵、长兵)
5、搏斗运动: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目前开展较为普遍的有散打和推手。尚未普遍开展的有短兵和长兵。
6、武德:即武术道德,就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具备的道德品质。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7、武术技法:是指武术练习的技术要求与带有规律性的技巧方法。
8、长拳概述:是现代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它是在吸取了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种之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特点:产权具有姿势舒展,快速有力,动迅静定,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内容: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
“四击”:是指踢、打、摔、拿。
9、“八法”:是指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8个方面。其要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技术的技能与技巧,只有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使体能与技能不断提高,并逐渐达到理想的境界。
10、“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
11、散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武术图解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路线、附加图、往返路线、运动方位、动作名称、术语的运用、要领说明、常用叙述词等方面的内容。
13、五个常用武术谚语,并简要解释。
14、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攻防,但其基本的道德属性则是推崇“内王外圣”、“仁爱”与“人和”的精神。
15、传统武德内容:习武者在生活处世、择徒拜师、授艺习武、施武用武等方面的要求。
16、武术教学历来讲究“口传身授”,即教师格外注重直观的演示,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动作。
17、武术套路内外兼修的特点十分突出,“内”指心、神、意等心智活和气息的运行,“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习武可以全面提高有机体机能。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强调内与外的和谐配合,达到身心的全面锻炼。
18、武术的特点:1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2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3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19、武术的作用:1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3培养道德情操4丰富文化生
活5增进交流。
20、自学自练武术原则:1少而精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持之以恒原则4平衡发展原则5术道并重原则。
21、武术教学的特点:1重视尚武崇德的思想教育2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3结合攻防动作讲解示范4强调动作规范,突出不同拳种风格5注重内外兼修,提高演练技巧。
22、武术教学的要求:1注重示范教学,运用多种形式教学2了解各拳种风格和特点3提高安全教育意识。
23、武术教学法:1指导法2练习法3评价法4多媒体教学法5探究教学法
24、示范:1完整示范2分解示范3示范位置、示范面与示范速度
25、示范面: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四种。单个动作可采用正面和侧面示范;组合或套路动作可采用背面示范;领做武术操或准备活动时可采用镜面示范。为了使学生明确不同方位动作的特点,同一动作也可采用几种示范面,如马步动作,为了使学生清楚两脚开立的宽度和脚尖正对的方向,可采用正面示范;要看清挺胸、立腰以及膝关节前跪不能超过脚尖的规格,可做侧面示范。
26、口令:1常规口令2提示性口令3单字口令4声响口令5音乐口令
27、套路教学的步骤:1基本动作学习2基本功练习3组合动作学习4套路学习5技术创新实践。
28、套路教学的要求:1重视基本技术动作和基本功教学2研究技术动作的趣味性3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性4围绕重点动作分节施教5结合攻防技术解析动作6突出器械的基本技法教法
29、基本手形:1拳:动作说明: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的第二指节处。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2掌:动作说明: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为柳叶掌。拇指外展呈八字掌3勾:动作说明:屈腕,五指尖捏拢4抓
30、基本步形:1马步2弓步3虚步4独立步
31、基本手法与步法:1冲掌2推掌3亮掌
32、腿部柔韧性的练习方法主要有压腿、耗腿、搬腿、踢腿、控腿等传统练习方法。
33、主要剑法:刺剑、劈剑、崩剑、点剑、斩剑、截剑、带剑、架剑、挂剑、撩剑
34、主要刀法:藏刀、扎刀、缠头刀、裹脑刀、劈刀、带刀、砍刀、撩刀、格刀
35、武术评分标准与办法:1动作质量的评定与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2演练水平的评定与演练水平应得分的确定3难度的评定与难度应得分的确定
36、太极拳动作名称: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37、太极拳步法名称:进步、退步、侧行步
38、太极拳的教学要点:1教学步骤与要求2教学方法的运用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39、太极拳的武术流派:陈氏、杨氏、吴氏、武式、孙氏
40、练习太极拳身体基本姿势要求:书上137页:
41、虚灵顶劲: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之一。练习时,要求头向上顶,但颈部肌肉不要僵直,头部动作应与身体位置和方向的转换协调一致。
42、拔背: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形成圆弧状
43、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
中国武术谚语篇五
武术节目串词
节目1:《中国功夫》
串词: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这些耳
熟能详的武术谚语比比皆是,下面由请有武术班的小朋友为大家表演的《中国功
夫》请大家鼓掌欢迎。
节目2《幼儿武术规定操》
串词: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而中国人精神和随武术洒向世界
。下面请欣赏由武术班的小朋友带来的武术表演《幼儿武术规定操》
节目3《精忠报国》
串词:南疆北土,总有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剑啸蓝天,气贯长虹。请欣赏由幼儿
园的合唱老师和武术班的小朋友共同表演的《精忠报国》
节目4《马克幼儿武术规定操》
他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太阳。瞧,那边走来了一个同学,他要给我们带来《马
克幼儿武术规定操》。掌声欢迎!
节目5《少年规定拳》
串词:武术承载了中华儿女千年的文化传承,武术孕育了中华世代儿女的英姿飒
爽,下面请赏由武术老师为大家表演的《少年规定拳》
。
节目6《伦巴》
串词:伦巴是相比下较缓慢的,抒情的;恰恰就比较动感,劲爆,富有激情;牛
仔是很欢快的,活泼,热情;桑巴节奏感很强,腹部要很灵活,有律动;斗牛节
奏感也很强,很激奋,同时也很舒展。相信经过我简单的介绍,大家对拉丁舞的
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请欣赏由武术老师和王老师为大家表演的《伦巴》
掌声欢迎
中国武术谚语篇六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第22卷第3期1998年8月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Vol. 22 No. 3Aug. 1998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周伟良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438,上海X44岁,男,博士研究生)
摘要 采用哲学研究与逻样分析的方法.对中华武术中传统武德的俗文化特征、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传统武德的实践程序等问题,进行论述。
关链词 中华武术;传统式德;俗文化;伦理;习武
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 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又一景观,它 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 意义。传统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中国传统武术就像大海那样广博而幽深,几乎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诸多拳种技法犹如海面的滚滚波涛,而作为其内隐文化的道德伦理,则如同海水深处的暗涌,浑濒深沉。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深刻把握、继承传统武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武德的俗文化特征
列宁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在体现一种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 道德伦理观上,同样交响着雅俗文化的双重变奏。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一个全息影像,传 统武德不管它意境多么深远浪漫,最终都可归结到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等正统的官方价值系 统上来,但在具体内容上,由于文化载体的根本使然,传统武德在表现出与官方价值系统有 着重合一面的同时,又表现出自己乡土文化的个性来—有其非重合性。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武术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各历史时期华夏民众的实践活动。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不难看到,传统武术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传承者,乃是历史上世代衍生不息的广大民众,这也是为什么武术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屡经厄运仍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从他们所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因而,在封建道德之笼罩下,民众百姓对于人际关系的思维与评价,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教化并不完全同步。首先,它不表现为深遮、完整的伦理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的质朴反映,与自己的心理认同和民俗习惯相交融,以它独特的文化丰姿展露出来,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其次,在对具体道德伦理的信仰和评判上,两者往往大相径庭,有时会发生激烈的阶级碰撞。例如,民众自发信仰的历史英雄,即使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也较难被官方认可,甚至连其道义上的合法性都不具备。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这一官俗文化都推祟的人格表率,两者的道德情趣既表现出了一致的“价值共意”,同时也存在相当差异。如果说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关圣帝”的垂青,主要侧重他道德人格的政治价值(历代朝廷的封号就是一个最好说明),那么芸芸的民众,则是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位“武神”。正由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官俗两种文化的分野,以及传统武术的俗文化特征使然,因此要求我们寻觅传统武德旨意,主要是背靠民间文化这块广裹的沃土来考察其生成背景、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和实践程序等。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将无法洞见传统武德的底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农民阶级一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大量的通俗戏文、 传闻掌故等,是填补他们平日单调刻板的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作为民俗文化之一的 传统武德,不可能通过由官方认可的史典经籍或诸如《女儿经》、《孝文传》等专门教材和正
规的教育程序进行道德启蒙,一般采用巷语里谚的语言传承或日习而不察的行为传承方式来 进行。当然,随着明清以后民间武术活动的发展及武术论著的增多,有关武德的记载也日益 丰富起来。但总体上看,传统武德在下层习武群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即使为一些武术论著所记录的某些内容,事实上也是对武德在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文字化。
从传统武德的传达形式看,大致有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三类。所谓门规戒约, 是指传统武术各门各派对习武者明确提出的道德要求;谚语格言,是指对丰富庞杂的武德内 容,通过“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之易于记诵”的方法,编传出的格言俗语,通过通俗化的流播,在习武者的心中凝结积淀下来,以至在整个习武活动中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传闻故事,是指将民间的昔日武林人物及事迹所进行的一种“讲古”形式。讲古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遣,它的直接意义在于提供某种道德启示,在故事的人与事中显示出一系列的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和人生模式。广大的习武者,正是从以上易懂易记的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中,领悟、把握传统武德的主体内容及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连接这一文化群体的情感纽带。
2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
传统武德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或被确定的道德意识图景,而是有着生动的具体内容和绵 延流动的过程。如果我们的研究只注重寻索传统武德的思想资料,并囿于一些诸如“仁”或 “义”的抽象概念,这不免在分析上陷于空泛,同时也把丰富的武德内容狭义化了。虽然仁和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范畴中起着主干作用,但作为乡土社会习武群落中一套完整的道德 价值系统,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有着明显的内在多重结构。众多的内容是按纵横交叉、 并列重登的从属关系组合起来,形成一张反映民间习武群落的道德伦理之网。
2.1日常道德‘
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道德,是建构传统武德的墓础。民间武谚中所谓的“未习武,先观德” 的“德”,就是指这层涵义。早在清初的《内家拳法》中就写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t}}前四种均指日常道德而言。其后对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具体,清代出版了的“太极拳谱”中列有“八不传五可授”,几乎全为正反两方面的具体道德要求。
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欧美的冲击,几千年营建起来的传统道德 大厦上的釉彩也逐步剥落,这种文化震荡也同样出现在习武群落里。民国时期意拳创始人王 萝斋曾针对当时“流弊丛生”的师徒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甚至提出要“解除师徒制”,建立一种新型的“尚精神、重感情”的教学关系,但他在选择学生时仍认为应“首重德性,„„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并进一步提出“恭慎意切和”五字,作为意拳的信条和规定。很显然,这还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基本精神的肯定和阪依,而提出的对习武者的日常道德标准。
2. 2习武要求
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道德为根本,其他不过是道德的枝叶。传统武德也当然难以逾 越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它不光视“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就是这一心理的展露。从练武伊始到学有所成,不仅习武者的道德意志品质要经受种种磨练,还要和习武者处理好在这一群体中的各种关系。这里,笔者暂将此概括为习武要求。作为传统武德的又一重结构,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意志品质,二是人伦规范。
技艺功夫上的每一进步,无一不是长年累月刻苦磨砺的结果。一般讲来,习武活动都处 在习武者的黄金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里,每个人都会被许多实实在在无法回避的生活琐事 围挠。对于一位志在攀登崎岖习武之道的人来说,就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品质要求:“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恬然,不介于意,任人之笑骂嘲激,而无动于心,神专志一”,C,]“当外物
相诱惑,或来疾病灾害相侵扰,„„必毅力与之抗衡,百折不回,一如平者”,CS]这是指习武的专心。武术中的传统训练理论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习武者必须经过“三膘三瘦”的形体变化,劲始入骨;又须经过“三伏三九”的刻苦锻炼,劲始归根。事实上,这是对习武者吃苦耐劳、百般砒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不妨称之为苦心。习武是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传统理论中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鲜有一毗即成者。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这又是衡量习武者意志品质的一个尺度。对此,可称之为恒心。专心、苦心、恒心三者互为作用,是对每一位希冀能在武功上登堂入室者道德意志品质的实践检验。
习武要求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习武者的人伦规范。具体表现为对师辈,要敬师尊长,不得违拗;对同辈,要克己和众,不得唆弄是非。很显然,这是一般乡里社会日常道德伦理中所谓“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观念在习武群落中的折射。万籁声先生对于习武之道曾说过一句深得个中三昧的话:“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Cs]“坚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