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大典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9-07 点击:

中华对联大典篇一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摘要:对联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平常生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倍受我国人民喜爱。历史上留下不少千古名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和文学情操。

关键词:对联 楹联 汉字文化

1.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楹是指堂屋前的柱子,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因为古代建筑多有楹柱,挂在楹柱之上的对联又称楹联。因此,楹联是古时的称呼,而现在一般成为对联。 对联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求吉的风俗。最早的桃符就是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后来,人们就直接在门户两边的桃木板或纸上写下神荼、郁垒四个字。神荼对郁垒,便成为了最原始的春联。

2. 对联的发展

出现了原始的桃符后,真正的第一副对联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一直到了北宋,对联就比较盛行了。可惜的是,当时的对联能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集句联在宋代出现了,集句联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拼凑成对子,如“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其中上联是钱起句,下联是李白句。由此可见,在宋代对联已经得以发展。到了元朝,由于各种原因,对联受到了冷落,被过去的文人认为对联是雕虫小技,登上不大雅之堂,因此元朝所留下的对联更少了。

到了明清两代,可谓是对联的鼎盛时期,明清的科举取士注重骈文,即对偶句。因此,文人大都潜心钻研对偶的方法,这正大大的推进了对联的发展。并且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十分喜爱对联,身体力行,极力倡导,使对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位极力提倡对联的皇帝,相传他曾在一次微服上街巡视的时候,为以阉猪的屠夫亲自挥笔,代写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朱元璋的极力倡导,又有官员和文人的响应,如唐白虎、祝枝山、徐渭这些文人都写下了不少名对,促进了对联的发展。当时,在许多场合也常用“出诗作对”作为测验对方才学智慧的手段,甚至作为择婿相亲的方式。

近代和现代的对联更是日益繁荣,特别是在建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对联就越来越受过人青睐。对联高手,对联专著多不胜数。最具权威性的《中国楹联大典》共收集有570万字的对联,对联创作进入到史无前例的极盛时期。

3. 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成对出现的,即由上下联组成。对联有一下六个特点:1上下联字数相等;2上下联不能有重字;3上下联此行相同;4上下联平仄相谐;5上下联内容相关;6上下联结构相同。其中词性相同,平仄相谐这两点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了这两点,即使内容相关,字数相同,也只能称之为对偶句。

另外,因为古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四声则是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而在现代汉语中,阳平、阴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因此古今的平仄存在差异,因此应以古四声为标准。在一些对联中,声调的掌握上也会有所放宽,允许个别自平仄不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对联的句尾要求上仄下平,这样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4. 名对的赏析

上联:墨

下联: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墨就是黑的,泉是清的。另外把墨子拆开上部是“黑”,下部是“土”。把泉字拆开上部是“白”,下部是“水”。“黑”对“白”,“土”对“水”,十分工整,巧妙。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这是广为流传的无情对,无情对又名羊角对,其要求字面对仗越工整越好,两边的内容隔得越远越好。其中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但将每个字拆开便会发现对得工整,“三”对“五”;“星”对“月”;“白”对“黄”;“兰”对“梅”;“地”对“天”。无情对讲究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

上联:袁世凯千古

下联: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对联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显然违背了对联的规律,“千古”对“万岁”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袁世凯”对“中国人民”就显得并非合理。因为这是一副讽刺对,讽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是一个很好的讽刺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智慧。

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再多一个春秋

相传在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便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让在座的官臣对下联,这时纪晓岚对出了“古稀双庆,再多一个春秋”。花甲指得是六十岁,花甲重逢便是一百二十岁,三七即为二十一,加起来一共一百四十一岁。而古稀则是指七十岁,古稀双庆便是一百四十岁,一个春秋便是一年,加起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幅对联妙在对得工整之余,包含了对数学上的运算。用花甲,古稀代指数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魅力和美感。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这个对联分别以七个长字为上下联,又因为“长”字为多音字,上下两联的“长”读音

各不相同,组成了这副对联。这是写给一个卖豆芽的店主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店主的豆芽常长,越长越长的美好祝愿。这幅对联的读音是:

上联: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下联: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这副对联把汉字的通假、异读等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字面上显得十分别致,又表达了主人家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师进通.漫谈对联.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

[2]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8.4

[3]华文.中国的楹联.神州学人.2006.1

中华对联大典篇二

奇妙的对联

专题五 奇妙的对联

{中华对联大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有关对联的知识,总结对对联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收集、欣赏名联,合作探究,尝试简单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会将平仄、对仗、意象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在对联中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写对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与自学:

1、展示同学们收集的对联,一起欣赏积累 2、总结对联的相关知识 (1)基本常识:

对联也叫 等,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化而来,形成于 时期。 完整的对联由 书写时,行写,从到写,标点。

张贴时,按传统,上联在,下联在,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2)对联的分类:

、、、等 3、练习

一位友人在鲁迅逝世时,写了挽联,用了鲁迅的书名,请补全: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 惊闻陨星 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就已作古 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

四、互动与探究:

欣赏对联,总结对联的特征和规律

1、补对成语对联

锦上添花—— 狗仗人势—— 五湖四海—— 望梅止渴—— 有声有色—— 江山易改—— 2、欣赏对联故事,找出规律

(1) 。 (2) 。 (3) 。 3、总结对联的基本规律

(1)对联讲究对仗,所谓对仗是指词句的 。对仗的要求是 、 、 。

(2)对联严格来讲,还要讲求平仄,平仄是指 声和 声,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字要求是 声,下联最后一字要求是 声。总的来说,上联要求 起 收,下联要求 起 收。 4、猜一猜对联里的奥妙

(1)花甲重开,更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写给谁的?多少岁?) (2)只有几文钱 你又求 他又求 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 日也拜 夜也拜 教我为难(写给哪里的?补写横批)

(3)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头人 (写给哪里的?)

5、配对联

(1)棕榈剥皮成光棍 (2)细羽家禽砖后死 (3)刘伶饮尽不留零 (4)小犬无知嫌路窄 (5)大鹏展翅恨天低 (6)花椒开口见黑心 (7)粗毛野兽石先生 (8)贾岛醉来非假倒

五、课外拓展:

1、对联的主要种类:

(1)拆字联 (2)谐音联 (3)回文联

(4)叠韵联 (5)异字同音联 (6)同偏旁部首联 (7)数字联 (8)复字联、叠字联 (9)集句联

2、方法归纳:

《习对歌》

实对虚,虚对实,字义莫迷离。 平对仄,仄对平,声调要分明 天对地,地对天,天地对山川。 清风对皓月,暮雨对朝烟 天对月,雨对风,大地对长空。 祥云对瑞雪,露重对霜浓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春对夏,夜对晨,春雨对夏云。 寒来对暑往,夏至对秋分 三尺剑,大钓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青暑殿,天上广寒宫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晋齐翰赵魏,吴蜀宋陈梁 松对柏,柳对花,酸菜对苦瓜。 葡萄对橄榄,石竹对山茶 禽对鸟,雁对茑,犬吠对鸡鸣。 狼嗥对虎啸,鼠窜对蛇行 黄对黑,紫对红,碧草对青松。 苍颜对白发,粉蝶对黄蜂 声对色,影对光,柳影对花香。 山形对地势,曲径对迥廊 泉对石,水对山,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圃,涧松对峰峦 南对北,西对东,新地对故宫。 江南对漠北,北雪对东风 中对外,后对前,月下对天边。 山头对谷口,雾里对云间

六、训练与作业

1、牛刀小试显身手——对对联

(1)福无双至今朝到; (2)雪中送炭 贫困学子登学府; (3)

坐北朝南吃西瓜 皮向东甩; 2、课后作业 (1)补写对联

秤店:理贵持平不卑不亢; 澳门楹联学会绝对:

明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逐格亮; (2)撰写对联:

以“勤奋好学”为主题写一副对联;

给学校写一副庆元旦的对联

(3)继续收集好的楹联

参考书目:

谷向阳主编《中国楹联大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苍舒《中国对联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荣斌主编《中国名联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梁羽生著《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严昌选编《名胜楹联集锦》,岳麓书社2003年版 梁申威主编《中国书院对联》,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孙保龙编《古今对联丛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杨光治、李经纶编著《过目难忘对联》,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甘桁编著《奇联妙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张器友、许厚今编著《千古名联》,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鲁光编《中国名联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廖福招、柳景瑞编著《名趣联欣赏与评点》,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尹贤著《对联写作指导》,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对联大典篇三

对联教程(一)

对联教程(一)

一:一字五千金

2001年(蛇年)底,浙江省红豆集团下属赤兔马公司,以10万元人民币向海内外征集2002年(马年)春联。应征联稿多达10万余件。结果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会员董志强拔了头筹,获得巨奖,成为联坛佳话。联为:

国喜金蛇,龙腾入世;民欢赤兔,马到成功。

横批:与时俱进{中华对联大典}.

这幅佳作,切事切时,构思奇巧,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意境高远,非常大气,嵌名、用典顺畅自然,不露痕迹。堪称精品。短短二十个字,捧得十万大奖,真可谓:一字五千金。下面就该联做以下分析:

1、背景分析。2001年,中国大地真是喜事连连,上上下下一片欢腾。主要有三件大事:

(1)、中国男子足球队首次进入日韩世界杯决赛圈。(2)、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

(3)、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2001年12月10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奋斗了15年的成果。三件大事同时发生在同一年,实实在在值得大书一笔。

2、这幅佳作,上下联16个字,共四个分句,都是四言句。上联:“国喜金蛇,龙腾入世”八个字,高度概括了2001年中国几大喜事,这也是春联常用的手法。2001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举世瞩目。正是“国喜金蛇”的写照。按照时间的推理,赤兔公司向海内外征集2002年春联,时间应是在2002年春节前夕,大概是在2001年11月到2002年元月之间,正好是蛇年与马年交替之际。作者敏锐地捕住了这些喜事,把它们巧妙地联串在一起,引入联内,令人佩服,这是明线。2001年是蛇年,人们习惯称之为“小龙年”。而龙是中国的象征,2001年又几乎可称得上是龙年。从小龙到龙,取象统一,这是暗合。上联的内容全切在2001年(蛇年)的时事中完成。

下联:“民欢赤兔,马到成功”,2002年是马年,马到成功是最贴切的新年祝福语,作者用得很好,预祝2002年全国人民以及赤兔马公司新年如意,事业兴旺发达。民欢赤兔,又是预祝和赞扬赤兔马公司的产品很好,受到人们的欢迎,很有市场。赤兔马是三国名马,关公关云长的坐骑,立了赫赫战功,人人都想得到它。下联的明暗线与上联个的明暗线一样互相交错,从小龙年--龙腾入世,从赤兔马公司—马到成功,双双成对。“赤兔”这个典故用得自然贴切,又与嵌名巧妙地紧扣在一起,真是神来之笔!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幅联作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既歌颂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又赞扬了征联企业的不凡业绩。

3、从格律上讲,这幅联作是非常工稳的,生肖、颜色、气氛、情感都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平仄协调。四四句式连用,铿锵有力。这是一幅难得的精品。

二: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由互相关联的对偶句组成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雅俗共赏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又称为“对子”,“楹联”。关于对联的定义,现在还是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称为:“汉字音形一一相反相成的对称文学。”有的称为:“两段体的诗。”有的称为:“挂在竖平面上两侧对仗的日用文体。”说法真是不少。关于对联的名称,有的说叫:楹联,有的说:叫对联。楹联指的是贴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原来只是指对联的一种。

语言词义的发展有四种情形。一是词义的扩大,如“响”,最初只指回声,后来发展为指一切声响。二是词义的缩小,如“瓦”,最初指的是一切陶制品,后来发展为仅指盖在房屋上的陶片。三是词义的转移,如“牺牲”,最初指用以祭祀的猪牛羊,后来发展为指为正义一事业而献身。四是词义色彩变化,如“谤”,最初是指一般的批评的议论,无所谓褒义与贬义,后来发展为带有贬义。把对联叫做楹联,显然是“楹联”一词词义的扩大的结果。 三:对联的渊源

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一般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的神话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亦非对仗句子。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一种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代,有人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一副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林嵩所题。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林嵩,字神降,福建霞浦人。唐咸通(860~873,懿宗年号)中读书于礼岙草堂,此联即题于草堂之上。另两副为陈蓬所题:

一曰: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一曰: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

陈蓬,号水仙,唐乾符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崎,上两联自题于居所。

还有人发现《江州义门陈氏家谱》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一副对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至今,陈氏宗祠还刻有此联。

四:对联产生的途径

对联产生的途径,除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又称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其句数,除排律而外,每首都是八句。它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之为对联,其最基本的东西,正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发展来的。 常常有这种情形:有的诗人最先得的并非全诗,而只是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一联,全诗是最后才配成的。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就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在未入《忆江上吴处士》一诗之前,先相对独立了一段时间,此时就相当于一副对联。只是后来又入了诗,因此才未被视作对联罢了。

没有能够独立下去,便算不得真正的对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的条件。这一点,香港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这篇短文中,以杜甫《蜀相》等两诗为例,说得很清楚。他说:“(《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囊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抽出来,‘独立’作为武侯祠的楹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首联,进而描写祠堂的景物的,它就不如颈联之有独立性了,不过,可以用作表现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联。这类诗联是不大适用于作一般对联的。杜甫另一首《送郑十八》的七律,其中颈联‘仓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写的是两人间的私事,那就不能作为对联了。” 五:对联的发展

1、宋朝对联初步发展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便逐步推广开来。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决定性一步,那么,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对联是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涌现了一批著名楹联家,最重要的是苏轼和朱熹。王安石、黄庭坚、李清照、陆游等也有佳作传世。各类型对联陆续应运而生。对联作品大量存在。春联、胜迹联、题赠联、挽联、寿联、集联、灯联、智巧联、文学作品联都已出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2、明朝对联空前发展

明朝对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皇帝的倡导,全国上下都重视对联起来,使对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命令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不但赦了这家的罪,还亲笔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朱元璋以阉猪为题,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写得很不错。过了几天,朱元璋又到这家门首,初见对联还未挂出,很是生气;后听说这家认为系太祖御笔,已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这个时期涌现了杨慎、

祝允明、唐寅、海瑞、李东阳、王守仁等一大批楹联家。对联出现在官府衙门、寺庙观祠、宫殿楼台、茶亭驿站、厅堂斋室自不必说,乃至厨房、厕所、仓库、畜栏、店铺、货栈、园圃、戏台、坟墓、牌坊,对联无处不在,走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联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3、清朝对联鼎盛时期

经过唐、宋、元、明几个朝代有发展,对联在清代全面成熟,进入黄金时代。内容上,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述史记事,宣传鼓动,哲理格言,歌颂评赞,批判讽刺,斗智赛巧,应有尽有。艺术手法达到了高度成熟,前人未有。表现在:1、对联越写越多。2、越写越长。

3、越写越巧。4、声律臻于完善。5、对联专著越写越多。{中华对联大典}.

4、近代对联有所发展

近代对联在清朝的基础上再攀高峰,思想、内容更加深广,艺术水准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空前扩大。洪秀全、石达开、冯云山李秀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蔡锷都留下大量名作。

5、文革时期,对联凋零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文艺百花全都被扼杀,对联自然不能幸免。大量的名胜古迹楹联惨遭破坏。大量的对联书籍被烧毁!

6、当代对联有待振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联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春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对联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热潮,各地各类征联此起彼伏,联坛热闹非凡,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表现在某些方面在:

①、对联在中央电视台频频亮相。

②、各地征联活动此起彼伏,有的省市连年举行征联比赛。

如河北省楹联学会自从1985年到现在,连续成功举行了20届春联大赛。又如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从1998年5月15日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征联30余次。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征联活动至今年已是连续第四年,被认为是春节晚会的姊妹篇。

③、楹联之市,楹联之县、楹联之乡、楹联教育基地争先恐后地涌现。

④、每年春节,楹联下乡为民服务遍及祖国各地,楹联写红中华大江南北。

⑤、到目前为止,中楹会会员已达3000人左右,加上在地方各级楹联学会注册的会员,楹联创作队伍已达10万人,号称十万联军,蔚为壮观,历史空前。

⑥、《中国楹联集成》各地卷本的出版,各类楹联大典、书籍纷纷出版,应有尽有。

⑦、全国各地成立了数以百计的楹联学会或者协会,连香港、澳门乃至美国等海外华人区也成立了。

⑧、中国楹联学会会歌--《楹联之歌》诞生,中楹会会徽制作完成使用。

六:对联的特性

{中华对联大典}.

第一节 对联的民族性{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其他国家还没有听说有对联这一文学体裁。对联非常鲜明地体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民俗的特色。

我们说对联是国粹,主要是就其鲜明的民族性来说的。说对联是独特的,因为它是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中生长出来的。陈立夫老先生说过:“中国文字之美为是世界之冠,以之成为对联,则美上加美,为中国所独有。”中国特有的文字----汉字的特点,是以方块、形音义结合、一字表一音,一音表一义,字形复杂,字意丰富,声形俱茂,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国家的文字都是无法比拟的。

汉字又是单音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节,而且一般也能表示一个概念。例如:国、家、诗、歌、联、字、词、句、书、画、琴、棋、人、物、地、理、春、夏、秋、冬、江、山、江、河、海、花、草、虫、鱼-------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念。因此,汉字应用起来比较方便灵活,便于遣词造句,而且组句起来又可以弄得方方正正,齐齐整整,音节分明,声调匀称,一字对一字,一音对一音,利落清楚,容易构成对称美,如:{中华对联大典}.

九曲清河穿市吼;一坡醉叶脱枝飞。(赵世吉题张垣秋色)

人依画栋弹流水;风卷雨帘窥卧云。(董汝河题水母宫卧云亭)

对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之一;对联,则是其审美观在文学中的体现形式。

第二节 对联的政治

对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对联是一定社会的历史产物,不仅可避免地带有它的历史属性,而且各作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也都各有其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观,所写的对联就自然地带有其特点和局限,其政治性也都比较明显。如:旧社会里的一副春联:

富贵豪华门第;诗书礼乐人家。

此联绝非是一般普通老百姓家的春联。又如: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坻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中华对联大典篇四

民国联三百副

民国联三百副

贺张百熙六十寿 前 人{中华对联大典}.

数湘中将相,咸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综天下胶庠,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贱子来从海上,居然便坐识荆州。

[简注]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官至礼部、户部尚书,邮传部大臣。曾主持京师大学堂。卒谥文达。 湘中:指湖南省内。 咸:都。 武达:以建立战功而显贵。 清标:俊逸的风采。 卓立:特立。卓,立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 朝端:朝堂之上。指朝廷。 修龄:长寿。修,长,高。 潞国:即北宋宰相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终年92岁。 胶庠:周学校名。胶为周之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称东胶。庠为小学,在国之西郊。《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导师:佛教语。引导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后引申为指导学子研究学问的教师。 贱子:自称。谦词。 海上:指从台湾回故乡福州后来北京。 居然:竟然。 便坐:别室,厢房。《汉书·张禹传》:“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 荆州:即唐荆州长史韩朝宗,时称韩荆州。喜识拔后进。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联语结构严谨,措词典雅,祝贺与颂赞情真意深,既表现了张百熙道德文章堪为世范,也表达作者对其品格学识的敬慕之情。

弥勒龛 陈宝琛

人世大难开笑口;

肚皮终不合时宜。

[简注]弥勒龛:在山西大同华严寺。 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民”。人称笑佛。其形态是丰颐大耳,袒胸鼓腹,笑口常开。 陈宝琛(1852—1935),字伯潜,号韬庵、枯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同治进士。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以敢于上书言事著称,为“清流派”重要代表。有《沧趣楼诗集》。 笑口:指笑时口部形态,笑容。南唐冯延巳《莫思归》词:“花满名园酒满觞,且开笑口对秾芳。”清姚鼐有诗句云:“朱颜今已过,笑口古难开。” 时宜:时势所宜。《汉书·元帝纪》:“宣帝作色曰:„……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 上联化用俗语“笑口难开”;下联出自苏东坡轶事趣谈;一日,东坡喝得醉醺醺的,拍拍肚皮,问身边侍婢,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是什么东西?一个说“都是文章”。又一个说“全是机智妙策”。朝云则说:此时“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才点头称是。 联语咏物抒怀,谐趣幽默,通俗易懂,而理念精宏,意在言外,别有寄寓。

燕京学社 前 人

文明新旧能相益;

心理东西本自同。

[简注]燕京学社:在美国哈佛大学。 文明:指有文化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相益:相得益彰之略写。意谓相互配合,作用益显。 心理:心与理。我国古代的哲学名词。明王守仁《传习录》:“此区区心理合一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 东西:指东方、西方,代指东西方诸国文化。 此联作于1921年。联语以新名词,新观念入联,

体现一个新字,表明了作者兼蓄中西文化的观点,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

赠僧人 前 人

一见问灵泉,师自离山吾听水;

卅年依古洞,世方沉陆我观潮。

[简注]僧人:在杭州南山石屋洞旁的吸江亭下居住。 一见:此指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灵泉:美好的泉水。 离山:指南山。三国吴伟昭《注》:“正东曰震……正南曰离为丝,为景风。” 听水:即听风听水之省略。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声和水声,感兴

而自乐。因以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古洞:指石屋洞。 沉陆:即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 观潮:观赏江潮之起落。 联语切僧人生涯,切自我思绪,婉曲沉郁,寓情于景,感慨寄意,含蕴深沉。

挽张之洞 前 人

以经天纬地为文,新法旧经,持世恐无人可代;

有注海倾江之泪,近忧远虑,窥微早识病难为。

[简注]张之洞:清末曾任两广、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后为洋务派首领,成为清政府“新政”的主要角色。1909年在北京病故。 经天纬地:意谓经营天下,拨乱反正。 文:法令条文。《史记·张汤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深文,即思虑周密。 新法旧经:指张之洞在传统的观念上提倡办洋务,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先后开办了汉阳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等重轻工矿企业。 持世:支持世局。可张办新政,有人嘲有联云:“借公债以弥私亏,人人恨入骨髓;引旧学而办新政,事事袭其皮毛。”此联可堪作“持世”的别解。 注海倾江:形容江水倾泻直下注入大海。夸张写法,形容哀痛泪流如泻。 窥微:观察到细小之处。 病:此形容清朝昏庸腐败如患重病。 联语品评悼念逝者,立意雅切,哀情并茂的挽词中,对张的去世表示深切的惋惜,更隐以时局为忧,其时作者心境可知。

农林试验场 王树柟

萃天山南北异果奇花,重编塞国群芳谱;

教绝域人民男耕女织,三复豳风七月诗。

[简注]农林试验场:在新疆乌鲁木齐。为树柟创建,宣统二年(1910)成。 王树柟(1852—1936),字晋卿,号陶庐,河北新城人。清光绪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1914年入清史馆任职。有《陶庐丛刻》等。 萃:聚集。 天山:山名,此指新疆天山。 塞国:指我国边塞地区。 重编:再次编写。 群芳谱:书名,明王象晋撰。全称《二如堂群芳谱》。分为天、岁、谷、蔬、果、茶、竹、桑麻、葛苧、药、木、花、卉、鹤鱼各谱,每种分列种植、制用、疗治等目。 绝域:极远的地方。 三复:谓反复诵读。 豳风:《诗经·国风》之一。共七篇二十七章,皆为西周时代之诗。 七月诗:《诗经·国风·豳风》的一首,因首句是“七月流火”,故以“七月”为篇名。反映西周农奴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的苦况。全诗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 联语记事抒情,遣词妥切,引用古籍篇名,切合题旨,为农林试验场创建喝彩,表现出一种新的观念。

见《中华对联大典》。下同

寒山寺 何刚德

逍遥作尘外闲游,几度沧桑重说梦;

次第复燹馀元气,满江霜月好寻诗。

[简注]寒山寺:在江苏苏州阊门外枫桥旁。 何刚德,字肖雅,号平斋,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清光绪进士。官至苏州知府。辛亥革命后,任江西省代省长、豫章道尹。 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 尘外:尘世之外。《晋书·谢安传·论》:“文靖始居尘外,高谢人间,啸咏山林,游泛江海。” 沧桑:即“沧海桑田”的省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说梦:述说梦中之事。唐白居易《读禅经》诗:“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次第:此为转眼倾刻之义。白居易《观幻》诗:“次第花生眼,须臾烛遇风。” 燹:火。特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元气:此指寒山寺早先有的精气。 “满江”句:由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衍化而来。 联语以逍遥游之心

境,触景生情,抒寒山寺在战乱中劫后馀生之慨,感叹人事变迁,匠心结构,别有风味。

春 联 张謇

万木长承新雨露;

四邻都是老农家。

[简注]此联乃民国之初集唐诗句:上联出自刘长卿《上阳宫望幸》诗:“万木长承新雨露,千门空对旧河山。”下联出自陆龟蒙《奉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次韵》诗:“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别号季子。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清光绪进士,点状元。授编修。后从事实业活动。发起立宪运动,为立宪派首领之一。辛亥革命后,任江苏咨议局议长,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总长等职。有《张謇日记》、《张季子专录》等。 雨露:比喻恩泽。 四邻:周围邻居。 农家:种田人家。宋陆游《游山西村》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联语简洁明了,切时令,切节日,表达对民国政体的拥护和对丰年民乐的赞美。

赠沈寿 前 人

绣段报之青玉案;

明珠系在红罗襦。

[简注]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宦,江苏吴县(一作浙江吴兴)人。余觉妻。工绣花工艺。所作绣品,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博览会上,获第一金质大奖,有“绣圣”之称。民国初年,张謇聘她到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女工传习所任所长。 “绣段”句: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之四:“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段,通“缎”。青玉案,古时贵重的食器。案,承杯箸之盘。 “明珠”句:化自张藉《节妇吟》诗:“君知妾有妇,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联语衍化古诗句,清新自然,含尔报之以锦段,我赠之以明珠的爱慕之情。 见《古今名人挽联选注》

通州师范学校 前 人

求于五洲合智育体育;

愿为诸子得经师人师。

[简注]通州师范学校:在江苏南通。此联为教员室题。 智育:以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 体育: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 诸子:此指在校的各个学生。 经师人师:指通经学而立身可为人师法的人。晋袁宏《汉纪·郭泰传》:“童子魏照,求入其房,……曰:„经师易获,人师难得,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意谓培养善于传授知识、又是学习榜样的老师。联语平实质朴,切师范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作者新的教育观点。 见《中华对联大典》

挽林开謩 陈三立

改世掷勋名,揽胜飞吟,淡泊襟期完独行;

馀生接师友,佐谈联酌,绸缪歌哭恋同居。

[简注]林开謩(1862—1937),字贻书,号放庵,福建长乐人。光绪进士。曾任甘肃副考官、河南学政、江西提学使。民国后未入官场。久寓北京。善诗,工书。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因协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遭慈禧憎恨,父子同被革职。清亡,以遗老自居。日寇侵华北,拒不出仕而死。工诗,为近代诗坛同光体首领。 改世:意谓由清入民国,故称改世。 勋名:功名。宋苏舜卿《春日感怀》诗:“望国勋名晚,伤时岁月飞。” 揽胜:揽取美好的景色。 飞吟:纵情吟唱。 淡泊:恬淡。《抱朴子·广譬》:“短唱不足以致弘丽之和,势利不足移淡泊之心。” 襟期:情怀,抱负。 独行:指气节高尚。《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行,旧读xìng,足以表明品质的举止行动。如言行、品行。 馀生:泛指老年、暮年。 佐谈:陪同谈论。 联酌:一起畅饮。 绸缪:指情意殷勤。 歌哭:“长歌当哭”的省略。以歌代哭,此指放声歌咏来表达哀挽之情。 同居:指晚年居北京,与三立的乡试座师陈宝琛为邻。 上联倾吐仰慕林

之高风亮节;下联扣林与其师陈宝琛的交往。联语哀词深警,不肯一字落于平凡,情致切挚,表达痛悼之深情。 见《一士谈荟》

讲经堂联 严 复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简注]讲经堂:在福建福州。此联为释迦诞辰纪念作。 严复(1854—1921),字又陵,一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留学英国,主持天津水师学堂。中日甲午战后从事著述。积极提倡新学,宣传进化论观点,对近代思想影响颇大。著译有《天演论》、《几道诗文钞》等。 第一义:佛教指最上最深的妙理。唐李颀《题神力师院》诗:“每闻第一义,心净玻璃光。”《明儒学案》十八罗洪先《论学书》:“力行是孔门第一义。” 千劫:佛教语。现多指无数灾难。此指自古以来存在的不对之处。宋陆游《送春》诗:“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联语化用古诗句贴切自然,涵蕴劝戒之旨意,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见《古今名人联话》

自 题 江春霖

小草在山为远志;

闲云出岫本无心。

[简注]此联为罢官后作。 江春霖(1855—1918),字仲然,号杏村,福建莆田人。清光绪进士。官御史。八次弹劾袁世凯,又弹劾庆亲王奕劻卖官纳贿,皆无所惧。 小草:中药名。远志的苗。《广雅疏证》十上引《博物志》:“苗曰小草,根曰远志。”《世说新语·排调》载晋郝隆讥谢安曰:“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后人以小草为自谦之词。金元好问《春日半山亭游眺》诗:“小草不妨怀远志,芳兰谁为发幽妍?” 远志:草药名。高七八寸,茎细,叶椭圆互生,夏开紫色花,根可入药。 闲云:悠然飘浮的云。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出岫:出山,从山中出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明张居正《答藩伯王麟洲书》有“闲云出岫,倦翼投林,何容心于意必乎!” 联语锤炼字句可谓匠心独运,衍化入神,意在言外,无尽诗味耐人品尝。 见《中华对联大典》。下同

菽庄花园 前 人

有襟海负山胜概;

以栽花种竹怡情。

[简注]菽庄花园:在福建厦门。 襟海负山:比喻海样的胸怀,山样的气度。 胜概:宏伟的气概。 怡情:使心情快乐。 联语深沉清爽,豪放中亦见婉约情境,体现作者襟怀旷达和志趣清高。

杨继盛祠 前 人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简注]杨继盛祠:在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为杨继盛故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为祠堂。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明保定容城(今河北)人。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卒谥忠愍。有《杨忠愍集》。 三疏:三次上疏嘉靖弹劾权相严嵩十大罪。 枷锁:指严嵩计陷杨继盛下狱。 义士:指有节操的人。杨不屈于严嵩而死,被人称作义士。杨自题联云:“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锦衣:华美的衣服。即古时的显贵之服。“锦衣”句本事为:宣统二年(1910),春霖以言事得罪权臣,愤而辞官回归故里时,凭吊杨继盛祠留题此联。 联语吊古怀人,即事抒情,表达对杨继盛不屈于权奸的铮铮铁骨的赞颂,生发出一种自感惭愧之感。

见《北京名胜楹联》

中华会馆 李经方

忆赤县,统皇图,天下为家,到此更徵中国;

亲东邻,占乐土,太平无事,从今长保亚洲。

[简注]中华会馆:在日本神户。 李经方(1855—1934),字伯行,安徽合肥人。举人。李鸿章四弟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任出使日本大臣。官至邮传部左侍郎。 赤县:赤县神州的略称。为中国别称。 皇图:封建帝王的版图。此指清王朝。汉班固《东都赋》:“披皇图,稽帝文。” 天下为家:本指把国家当作一己一家所私有。即将君位传给儿子。后来泛指处处都可以为家,不固居于一地。 “到此”句:意谓到这时更加证验中国的壮阔伟大。徵:证明,证验。《书经·胤征》:“圣有谟训,明徵定保。” 亲:亲近。指友好相交。 东邻:东边的邻居。此指日本国。 乐土:安乐之地。指神户中华会馆。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唐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泛指平静无事。 “从今”句:意谓从今长久地保安亚洲的和乐。 联语即物写意,于平淡的词语中涵凝爱我中华的情怀,表现中国在亚洲的地位的重要与作用,切出使大臣的身份,亦切中华使馆的职事。 见《中华对联大典》

澄江阁 徐世昌

雁声秋露白;

鸦阵晚霞红。

[简注]澄江阁:在吉林北山。阁建于悬崖之上,可眺松花江之景。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东海,弢斋,直隶天津(今天津)人。光绪进士。官至邮传部尚书。后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1918年被安福系国会选为大总统。有《竹窗联语》、《藤墅俪言》、《杞菊延年馆联语》。 上联意为,秋风起,长天雁过,鸣声不断,正是露重霜白之季节;下联是说,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恰是乌鸦成群归巢之时。联语仅十字,扣住一个“澄”字,突现阁之外景。清新雅丽,有声有色,诗情浓郁,画意盎然。 见《古今名人联话》。下同

自 题 前 人

此心平静如流水;

放眼高空看过云。

[简注]此联乃退出政界后题。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被直系军阀赶下台,自此侨居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抗日战争后华北沦陷,拒绝出任日军伪职。 联语表现了他下台后另一番心境。能以平静的心情思量过去种种,能把富贵权势,名利地位看作过眼风云,一个由总统到寓公的人,有这种思想变化,真是难能可贵。

贺程砚秋新婚 陈夔龙

日暖春烟人似玉;

蒹葭秋水露为霜。

[简注]程砚秋(1904—1958),本姓索绰络氏。民国后始改姓程,初名艳秋,后名砚秋,字菊农,号玉霜,别署玉霜簃主人,北京人。满族。戏剧艺术家,创程派表演艺术。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 陈夔龙(1855—1948),字筱石,号庸庵居士,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有《梦蕉亭杂记》等。 此联嵌名“玉霜”二字。上联取宣古愚为程砚秋绘的《玉霜簃图》意;下联化用《诗经·秦风·蒹葭》诗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联语清新脱俗,典雅风致,切景切时切情切贺意,耐人品读。 见《中华对联大典》。下同

自 挽 前 人

他年化鹤归来,仍谈风月;

此日盖棺论定,空负君亲。

中华对联大典篇五

谢草郑兰

謝草鄭蘭

某家窗戶上書“朱訓程箴”、“謝草鄭蘭”,較為少見。

朱訓,即朱子家訓,作者為明代朱柏廬。朱子家訓共五百零六字,膾炙人口,三百多年以來,影響了無數的華人家庭,其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大家都耳熟能詳。程箴,為程子四箴,作者是北宋理學家程頤,共分:言箴、視箴、聽箴及動箴。明世宗曾親自為四箴註解,並頒行天下,多位知名的書法家亦寫過四箴,如清代劉墉。“朱訓程箴”是家長對家族晚輩的期許教誨,華人前輩即使遠渡南洋,依然堅持家鄉的教養標準。

乍見“謝草鄭蘭”四字,我有點摸不著頭緒。和先生討論也不確定,查了網絡才知出自乾隆時期的名聯:“庭有余香,謝草鄭蘭竇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形容子孫和睦、家道昌旺。謝靈運為魏晉南北朝代表詩人,距今已超過一千五百年。他開創了山水詩一派,注重字詞雕琢。詩人病體初癒,思念族弟謝惠連所作的“池塘生春草”,十分清新自然,謝草常指兄弟之情。春秋的鄭穆公因其母夢見天使授予蘭花,懷孕生下穆公,穆公亦名蘭。穆公在位二十二年,生病了,蘭亡,穆公亦亡。穆公因蘭而生,因蘭而死,品格如蘭一般高潔。

老屋的建築型式、磚瓦雕飾等等都蘊含了前人的工藝、巧思,十分珍貴。馬六甲人得空,不妨多去走走。外人尚且不遠千里前來欣賞,本地人若不親近愛護,實在太可惜了。 有个朋友打电话问我说,有一副对联请我帮助解释一下,上联是“谢草郑兰燕桂树”,下联是“唐诗晋字汉文章”。他说下联好理解,上联怎么解释,“谢草”、“郑兰”、“燕桂树”到底指的是什么。鄙人读书太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对联,“谢草”是不是谢安的草书?“郑兰”是不是郑板桥的兰草?那“燕桂树”又是指什么呢?心中充满了疑问。

通过网上搜索,我知道这个对联通常写作:“庭有余香(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燕(窦)桂树;家无别况(家无别物/室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是一副传统名联,山西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山东牟氏庄园,云南团山古村等明宅大院都曾悬挂过此类内容的对联。

《云南政协报》刊登的篇名为《建水文化之旅三记》(蒙树宏/文)的文章在介绍云南

上一篇:丝袜故事的
下一篇:五年级-作文藏在童话里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