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故事

来源:记忆力测试 发布时间:2017-08-18 点击:

东汉的故事篇一

东汉故事试卷

东汉故事阅读测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 (26分)

1.林汉达是一个( )家、( )家、( )家。

2..西汉末年,社会动乱,外戚( )趁机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把天下的天地改为( ),并进行经济改革,史称( )。公元25年,( )即位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

3.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三个故事是《 》《 》《 》。

4.公元23年二月初一,在清水举行了皇帝登基仪式,改元为“( )”。刘玄拜( )、( )为“上公”,朱鲔为“( )”,刘秀为“( )”。打这儿起,绿林起义军称为“( )”

5.( )大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

6.蔡侯纸是龙亭侯( )发明的。

7.南阳了不起的科学家( )发明了( )。

8.“做帝王要有天命的,我怎么敢承当呐?”是( )说的。

9.赤眉军早进了武关后,( )(地名)已经是“火烧眉毛”。

10.公元 32 年,汉光武亲自带兵去征伐隗嚣。隗嚣带着妻子逃到了

( )(在甘肃省天水县南),公孙述派来的救兵逃到了( ) (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南)。

11.( )平定了陇、蜀。

二、选择题(30分)

1.“官逼民反”一节中,张角自称的封号是()?

A.天公将军 B.地公将军 C.人公将军

2.新朝被推翻后,哪个太学生愿意帮助刘秀定天下?( )

A.冯异 B.邓禹 C.寇询

3.投笔从戎中“戎”是什么意思? ( )

A.军队,军事 B.大 C.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4.本书中的“铜马皇帝”是什么意思? ( )

A.是关西一代人对刘秀的称呼 B.是对王莽的称呼

C.因为这个皇帝打仗时骑得马是铜马

5.自立为王后,刘秀和王莽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 )

A.刘秀和王莽都不够民生,一意孤行

B.刘秀和王莽都勤政爱民

C.刘秀勤政爱民,王莽不顾民生疾苦,一意孤行

6.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

A.东汉中后期多有幼主临朝 B.皇帝的提拔

C.宦官专权导致的

7.面对各地起义军自立为王,刘秀是怎么关注自己能不能当皇帝的?

( )

A.他不想当皇帝 B.他迫切的想当皇帝

C.他非常耐心的等待时机的到来

8.党锢之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A.党人和宦官之争 B.党人和外戚之争 C.外戚和宦官之争

9.你同意外戚和宦官是导致东汉灭亡的最大原因这种观点吗?

( )

A.同意 B.不同意 C.对东汉的灭亡起到加速作用

10.反对王莽的赤眉军首领是 ( )

A.吕育 B.樊崇 C.王匡

11.绿林好汉是以谁为首领 ( )

A.王莽,王匡 B.王匡,王凤 C.刘玄,王匡

12.赤眉军打着汉天子刘盆子的旗号,来讨伐刘玄。那刘盆子原来是 ( )

A.牛倌儿 B.店小二 C.卖草鞋

13.班超在西域,听说西方还有一个大国叫大秦,就是( )

A.古罗马 B.古希腊 C.雅典

14.刘秀当了皇帝,就是后来的 ( )

A.汉光武 B.汉明帝 C.汉武帝

15.推翻新朝的绿林、赤眉这两支最大的农民起义军,到这时候,都给( )收拾了。{东汉的故事}.

A.汉光武 B.汉明帝 C.汉武帝

{东汉的故事}.

三、连线题 (14分)

投笔从戎 严子陵

种地钓鱼 王宪

宁死不屈 汉明帝 取经求佛 董宣 跋扈将军 班超 弘农郡长 粱冀 赛萧何 寇恂

四、判断题 10

1.王宪死守黄金。

2.新朝后,冯异成了刘秀的心腹。

3.汉宣帝刘秀在31岁时,拜邓禹为大司徒。

4.得陇望蜀中汉宣帝拜窦融为凉州牧。

5.严子陵的家乡在富春山。

五、简答题(20分)

1.请写出你喜欢的一个故事,并介绍故事内容。

2.请介绍王莽是以怎样的人。

) ) ) ) )( ( ( ( (

东汉的故事篇二

汉朝的故事

“倪老师讲历史故事”{东汉的故事}.

——汉朝的故事

一、教学目的

在前一轮老师讲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讲历史说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善于表达、大胆表达的能力,提出自己观点看法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我知道的汉朝”,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都能简单地说说汉朝的文化、时代的特征,更多地了解汉朝。

2、“我讲汉朝的故事”,以人物为线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说说汉朝的人物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我知道的汉朝”

1、导入: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是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历史,喜欢自己的历史,《三字经》中对5000年的历史有很好的概括,我们每次上课都读读、背诵这部分内容。

2、汉朝是个了不起的朝代,你知道汉朝的哪些事?与秦朝比较,汉朝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校本教材的图片资料以及自己查阅图书、电脑的结果展开讨论、发言。老师启发、点拨、概括。

知识点;汉朝的疆域广、朝代延续时间长、汉服有特色、汉隶书育秦篆书不同、丝绸之路影响深远、司马迁写史记,等等。

3、讨论题:

(1)我们的汉字从哪里来?

(2)汉朝的服装与现在有什么不同?现代人还可以穿汉服吗?

(3)课本P42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朝有什么影响?你对丝绸之路还有什么看法?

二、“我讲汉朝的故事”

1、你知道汉朝哪些历史人物?

2、说说你知道的汉朝人物故事。

根据学生的讲述,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清楚、有条理,更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吸引人。

安排个别学生向全体同学说,同桌互相说,小组故事会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式讲故事,训练学生听、说故事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训练学生表达的技巧。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有提出、有悬念、有细节描绘。

3、教师指导讲故事环节:飞将军李广逃脱匈奴兵的环节。

4、讨论:你佩服谁?喜欢谁?为什么?

三、“我写历史故事”

1、写一则汉朝的故事(300字)。

2、以“古丝绸之路”为题写一篇说明文(200字)。

可以查资料。

东汉的故事篇三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东汉的故事篇四

东汉的兴衰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汉滨区梅子铺九年制学校 李谋勇

【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宦官、外戚专权

2.难点

(1)对“中兴”现象的理解。

(2)从东汉的盛、衰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从“韭菜的来历”故事主人公刘秀导入。(3分钟)

听完了故事,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刘秀这个人,了解另一个朝代——东汉。

板书课题: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新课教学】:

一、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情况。

二、光武中兴

学生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找出光武帝刘秀在凋敝的社会现实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治理国家?(稍后展示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归纳它们的作用。

1、以柔术治天下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虐杀奴婢 深得民心

三十税一,减轻农民负担 以民为本 光武中兴

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简政安民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 重视文化

扩大太学规模 培养人才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解释“中兴”: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史称“中兴”。

归纳治国理政要励精图治、以人为本,抓住国计民生中的关键,促进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注重文化软实力......{东汉的故事}.

2、学生阅读插图文字材料,提问“光武中兴”的治理效果如何呢?当时人们怎样评价光武中兴的?

课文65、66页图片、文字材料展示,学生描述。

过渡:经历了光武帝刘秀和他的继任者汉明帝、汉章帝54年之后的汉和帝即位,东汉开始走向了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三、东汉的衰败:(展示)

外戚宦官专权 皇权衰弱

土地兼并 朝政混乱

私人武装 (部曲、家兵) 社会动荡

官职世袭

启示:以人为本、和谐兴盛

分析、讲述:东汉的固有的社会病根依然严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行为使整个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激化,国家开始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号令地方豪强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上演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历史剧。我们后面再学习。

课堂小结:

刘秀建立东汉

光武中兴——盛

外戚、宦官专权——衰

以人为本、和谐兴盛

拓展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的时候,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你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角度,结合现实,给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我们的祖国能够长治久安。

提示:反腐倡廉、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重视文化教育......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你从这节课中得到了什么?

(图片展示)

课堂练习(见图片)

板书设计: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洛阳)

光武中兴——盛

外戚、宦官专权——衰

启示:和谐、发展

东汉的兴衰 参考教案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包括图表、史料,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问题的实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可参看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讲授新课: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结果失败,社会由此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曾经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在公元25年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武中兴”?

一、光武中兴

(老师提问,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可互相讨论得出答案)问题:刘秀在哪些方面调整了统治政策?可分为哪几条?每一项措施分别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

为解决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被迫大量转化为奴婢的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公元35年,光武帝又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对未被释放的官私奴婢,在法律上给以一定的人身保障。这些措施,对劳动力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三十税一。

三十税一曾是汉文帝时的制度。这一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

(3)精兵简政。

大批士兵复员还乡以从事农业生产。精简机构,中央裁减了许多机构和官员,地方上也合并郡县,减少地方行政单位四百多个,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废除苛法。

(5)整顿吏治。

光武帝裁汰了昏庸无能的官吏,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官吏,奖励、重用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官吏。(讲述“强项令”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故事。)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如人口由东汉初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2100万。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两者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他们却能越过皇帝对国家发号施令,是谁给他们的权利?皇帝为什么没有权利?(出示《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表,让学生发现其特点,并设想会带来什么问题。)

从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年龄都特别小,不能理政,政权由他的母亲——皇太后主持。而皇太后又依靠他的父兄,这就造成了外戚专权。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往往依仗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凭借拥上有功把持朝政。等这个皇帝死后,皇后及其父兄又利用机会选立较疏远的宗族的小孩做皇帝,把政权从宦官手中夺回来。当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另一些宦官消灭外戚。这样的斗争循环反复、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为加深学生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三、黄巾大起义

河北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起义前张角提出了预言,下面来看“黄巾军预言”,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引导学生分析“苍天”、“黄天”“天下大吉”分别代表什么?简单介绍甲子的含义指184年。)从预言上反映出起义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是有准备的起义。184年,张角领导农民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部队镇压起义军。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这次起义和我们以前学的陈胜、吴广起义有不同。同学们能否把两次起义做一个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

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东汉的故事篇五

汉朝名人故事

汉朝名人故事

萧何(?-前193),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

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

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

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

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

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

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陆贾

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

他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刘邦

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

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

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

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

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刘邦死后,吕氏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他乃称病免职家居。

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杀诸吕、迎立文帝起了很大

作用。孝文帝时,再使南越,使尉佗去帝制,归附汉朝。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张骞,汉族,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

{东汉的故事}.

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

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

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东汉的故事}.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

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

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

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

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

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

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

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

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

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

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

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

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

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

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

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

(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

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

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

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东方朔

(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

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

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

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

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

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

子诗》等, 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 “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

写有《东方朔画赞》, 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 备加称颂, 唐代大书法家颜

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

李广

(?—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

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相传,汉代

右北平一带有老虎出没,时常伤人,民皆惧之。李广在此任太守时,经常出行围猎。一次,

李广率众出猎夜归,乘着朦胧月色,从一山庄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草木丛生,正是老虎

出没处。李广与随从正在丛林行走,忽见一悬崖旁草丛中卧一个庞然大物,定目视之,正是

一只大老虎。李广忙张弓搭箭,双臂使出千均之力,猛射之,只听“嗖”的一箭,正射中那老

虎。随从忙跑过去一看,中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横卧草丛,其状

类虎。再看那只箭,早已连同羽毛一起,没进坚石。连李广也怀疑自己竟有这般臂力,便复

归原处,又张弓搭箭,照此巨石连射三箭,然而,箭触顽石,火星迸溅,箭折羽飞,竟无一

支再入坚石。

霍去病:西汉名将(前140—前117),汉族,军事家。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

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在卫青建功

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

不屑于象其它的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

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

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

尉随军出征。{东汉的故事}.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

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

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

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

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

世了。

路温舒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小时候家里很穷. 他在家里担

负着放羊的活计。放羊的路温舒很小就喜欢读书. 但是, 家里穷得连生活也维持不了, 哪里

能有钱买书呢? 有一次, 路温舒放羊时发现了一种蒲草. 这种蒲草又宽又长, 形状和竹筒

差不多. 路温舒想: 把蒲草剪下来, 在上面写上字, 不就可以做成书了吗? 这样的书, 既不

用花钱去买, 又轻便. 好携带, 放羊时也可以带出来阅读了. 从此, 路温舒每天放羊时就剪

下很多蒲草, 收拾齐整,带回家去. 晚上, 他就把借来的书抄在蒲草上, 然后把写上字的蒲

草连缀起来, 做成一册册的书.由于路温舒肯在艰苦的环境里想尽办法给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刻苦用功, 他逐渐学到很多知识. 他先后学习过历史. 历法. 天文等知识. 他对法律学特别

感兴趣, 后来成为西汉时代有名的法学家.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

“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

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

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东汉的故事篇六

东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东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作者:东周生

引言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对后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汉和东汉各约200年,虽然通称汉朝,实则是两个独立的王朝。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东汉和西汉相比,与洛阳较之西安相仿,不为人所了解,甚至暗淡无光。一提起汉朝,往往指的只是西汉。很多人都不知道东汉的国都在哪里,汉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也太低。这与其应有的地位相去甚远。因此,需要还东汉以本来面目。

帝王冠军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曾在长安求学,做过太学生,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开国皇帝。光武中兴,名为中兴,实为开创。光武不但善于打天下,而且善于治天下,一生勤俭,“乐此不疲”。

梁启超称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人物,是一位“实际的政治家”。明末清初颇具民主思想的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光武帝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如“神武不可测”、“三代而下,光武其规模宏远矣”,由于篇幅太长,就不引用了。总之,他认为汉光武帝“允冠百王”,即帝王中的冠军。

汉光武帝除了政治上大有作为外,在生活中,又是一位善待功臣、看重亲情、爱情专一的有情有义之人。他不但生前节俭,死后也只是在黄河边留下了一座并不起眼的陵墓,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刘秀坟”。

明章之治

说起历史上的“好年代”,都知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而东汉的“明章之治”则知道的人很少。明帝治政以严,章帝治政以宽,他们都继承了光武帝的优良品质,任用循吏,奖励名节,使东汉呈现出一派既安定有序又蒸蒸日上的社会面貌。

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比,毫不逊色。遗憾的是,被称为“宽厚长者”的汉章帝,于31岁时便与世长辞,使得这种局面没能延续更长时间。

政治制度

制度方面,提到东汉的政治,给人的印象就是外戚与宦官的轮流执政,然而,《剑桥中国秦汉史》则作了如下评价:“后汉的制度不仅具有建立在牵制和平衡这一基础上的十分重要的稳定性,还具有适应性和发展的能力。后汉的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及后来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制度。”

东汉后期,京师洛阳还爆发过太学生的政治请愿运动,这是我国大学生运动的开端。

武功外交

武功外交方面,东汉彻底击败匈奴,燕然勒石;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桓帝时,接见了罗马皇帝安敦的使者,此为中西交往之始;日本出土有“汉倭奴国王印”,为东汉皇帝刘秀所赐,此为中日交往之始。

和帝永元年间,窦宪彻底击败北匈奴,单于不知所之。根据后来的史料得知,匈奴人二十余万众向西迁移,侵占了东哥特人的土地,东哥特人被迫西迁,并建立了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王国。西哥特王国在西迁

的过程中,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王国,即是现在英、法、德、意这几个国家的前身。而匈奴人的后裔,则建立了现在的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这几个国家。由此可见,东汉永元年间的汉匈之战,诚为世界历史上最为紧要的一场战争。一方面,两千年间汉民族面临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顷刻瓦解;另一方面,这一场战争奠定了2000年后的世界格局。

科技文化

文化科技方面,经学在此时集大成。文字有《说文解字》。数学有《九章算术》。

被称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的张衡在洛阳展示出惊人的科技成就。

蔡伦发明了纤维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前不久,美国《读者文摘》评选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蔡伦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中国医学的几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漫长的集体创作,于东汉基本定型;《难经》、《神农本草经》都诞生于东汉;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完整建立。

()

释源祖庭

永平5年,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都城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院 - 白马寺。 此后,佛教逐渐本土化,其影响也已经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佛教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随着梵语佛经的翻译,音韵学被引入汉语里,为日后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许多寺院走向市场化经营的今天,白马寺依然坚守着佛教圣地的本色,保持着浓郁的佛教氛围。

道教创立

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 - 道教,是在东汉末年创立的。

道教是在老子道家学说的基础上衍变出来的。老子作为东周的守藏史,其思想也是在洛阳形成的。相传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洛阳的上清宫长期修炼,洛阳的上清宫,对于道教来说,相当于白马寺在佛教中的地位。

治河奇迹

中华文明的根是黄河文明。但黄河也给她的子民们带来过一次次深重的灾难。人们在黄河边生息繁衍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与她进行斗争。

历史上曾多次治理黄河,其中有一次堪称奇迹。

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至唐千年不为害,入海口由河北改为山东。须知,在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历史中,黄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王景治河所总结的三十三字宝贵经验,保存在了《后汉书》王景传里,在人类谋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形成强烈矛盾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王景们的经验,仍然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珍贵遗产。

东京风俗

社会风尚方面,由于东汉皇帝尊儒重教,社会上崇尚气节蔚然成风,形成了为后世所羡称的“东京风俗”(顾炎武语)。

梁启超曾撰“论私德”一文,文中把中国历代民德的水准分为六级。其评价依据是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在“国势 君主 战争 学术 生计 民德”这几个方面的表现。除东汉达到最高水准的第一级外,清代中时已降至第五级,而梁启超所处的清末则为第六级——“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之中国而极”。

梁启超对东汉的评价是“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附 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

第 一 级 东 汉

第 二 级 春 秋 宋 明 末

第 三 级 战 国

第 四 级 西 汉 末 三 国 唐

第 五 级 五 胡 及 南 北 朝 五 代 元 清 中 叶

第 六 级 今 日 (清末)

异族内迁

东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定居。包括匈奴、鲜卑、乌桓等在内的大量游牧民族迁往内地,融入了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与异族之间发生过激烈的斗争和冲突,但最终融合在了一起,由于新鲜血液的注入,汉民族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正是从东汉开始的。盛唐时多民族共处所形成的空前繁荣,在东汉时已初具雏形。

南方开发

在东汉以前,虽然已经不断有中原移民迁往南方,但历史上真正有组织成规模的移民是从东汉开始的。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随着移民浪潮被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为日后永嘉年间的“衣冠南渡”做好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而随着后来几次中原大移民,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并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优势的逆转。其影响直到今天。

结语

东汉,和西汉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两个朝代各有特色,西汉由于制度初创,上演了精彩纷呈的故事;东汉虽然在武功上并不逊于西汉,但由于战争较少,且更注重文教,显得质朴文雅。如果让我选一个历史上我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我的答案是 - 东汉,特别是光武和明章时期。

上一篇:中医知识活动总结
下一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作文期末考卷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