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谚语对译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7-08-11 点击:

中外谚语对译篇一

中外谚语集锦

中外谚语集锦(分类选编)(一)

阿谀奉承类

1. 阿谀没有牙齿,能把骨头啃掉。(回族)

2. 在阿谀的人嘴里,从来不说真话。(鄂伦春族)

3. 奉承你是害你,指教你是爱你。

4. 乐于受别人恭维的人,也就是善于谄媚的人。

5. 药苦能治病,甜言能误人。

6. 甘言疾也,苦言药也。

7. 甘言夺志,糖多坏齿。

8.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9. 人在甜言上易栽跟斗,马在软地上易打前失。

10. 忠实的人,对人处处关心;虚伪的人,对人当面奉承。

11.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12. 拍马屁,没志气。 巧言令色,鲜矣仁。

13. 口里甜如蜜,心里黑如漆。

14. 阿谀没有牙齿,能把骨头啃掉。(回族)

15. 在阿谀的人嘴里,从来不说真话。(鄂伦春族)

16. 奉承你是害你,指教你是爱你。

17. 乐于受别人恭维的人,也就是善于谄媚的人。

18. 药苦能治病,甜言能误人。

19. 甘言疾也,苦言药也

20. 甘言夺志,糖多坏齿。

21.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22. 人在甜言上易栽跟斗,马在软地上易打前失。

23. 忠实的人,对人处处关心;虚伪的人,对人当面奉承。

24.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25. 拍马屁,没志气。

26. 巧言令色,鲜矣仁。

27. 口里甜如蜜,心里黑如漆。

28. 阿谀比仇恨更危险。(西班牙)

29. 阿谀这东西,虽然没有牙齿,可是骨头也会给它啃掉。(苏联)

30. 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虚荣心才能流通。(法国)

31. 狗和狗都恭维对方是狮子。(蒙古)

32. 阿谀奉承等于半个辱骂。(罗马尼亚)

33. 歌功颂德的香火会熏黑偶像。(法国)

34. 奉承的话比杀人的手还狠。(拉丁美洲)

35. 不要过于相信那些经常给你送礼的人。(古巴)

36. 对那些专门给你唱颂歌的人,要特别警惕。(拉丁美洲)

37. 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背后挖苦别人。(日本)

38. 捧你的人是害你的人。(英国)

39. 人在甜言上容易栽跟头,马在软地上容易打前失。(蒙古)

40. 聪明不听阿谀的话,好汉不干见不得人的事。(蒙古)

41. 公鸡被陶醉的时候,正是兀鹰进攻的时机。(加纳)

42. 对你严肃的面孔,可能是一盏明灯;对你谄笑的面孔,可能是一个暗堡。(印度)

本质与规律类

1. 水不是酒。(德国)

2. 猴子割掉尾巴,仍然是猴子。(非洲)

3. 猴子披上绸缎,仍然是猴子。(柬埔寨)

4. 尽管老鼠掉在海洋里也能挣扎,但称不上是水手。(古巴)

5. 黑马洗不成白马。(苏联)

6. 哪怕给驴子配上金鞍,驴子终归是驴子。(非洲)

7. 煤兜里取不同粉来。(欧洲)

8. 即使用淘米水洗煤,煤也不会变白。(印尼)

9. 牛奶即使在夜晚也是白的。(苏丹)

10. 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阿富汉)

11. 黑鸡生的都是白蛋。(英国)

12. 黑母牛的奶汁都是雪白的。(苏联){中外谚语对译}.

13. 你把玫瑰花换个名儿,它仍旧芳香诱人。(英国)

14. 把麝香盖起来,它的香气仍然射向四方。(苏联)

15. 宝石即使混在垃圾堆里,仍然晶莹夺目。(印尼)

16. 太阳落到污秽的地方,也一样光芒四射。(非洲)

17. 虽然天有阴晴,太阳的光辉不会减。(非洲)

18. 亮不亮,月亮终归是月亮。(英国)

19. 天空的蓝色决不会因为盲人看不见而而不存在。(丹麦)

20. 金子掉在地上还是金灿灿的。(老挝)

21. 泥土埋没不了宝石的光采。(缅甸)

22. 浑水不是从静湖里流出来的。(印尼)

23. 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英国)

24. 无论乌鸦怎样喋喋不休,江河终究要流入大海。(阿富汉)

25. 无论你起得怎样早,总不能叫天早些亮。(西班牙)

26. 天亮不是雄鸡啼出来的。(丹麦)

27. 从来没有鸡的地方,天也照样亮。(非洲)

28. 不管雄鸡啼不啼,天总会亮。(坦桑尼亚)

29. 朝霞升起不是因为公鸡的报晓。(阿拉伯)

30. 杀了公鸡,阻止不了天亮。(苏丹)

31. 在每个国家里,太阳都是早晨升起的。(英国)

32. 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微笑。(拉丁美洲)

33. 不管雨多么大,总有天晴的时候。(非洲)

34. 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就特别黑。(德国)

35. 向太阳吐唾沫的人,结果只会把自己弄脏。(西班牙)

36. 母狮难得生仔,但一生出来就是小狮。(阿拉伯)

37. 羊怕寒霜,霜怕太阳。(苏联)

38. 露水不能与太阳共事。(非洲)

39. 路再长有终点,夜再长有尽头。(桑给巴尔)

40. 井水不生鱼,枯树不开花。(蒙古)

41. 牛犊总能找到自己的娘。(土耳其)

42. 象牙再好,总不能镶在嘴里。(坦桑尼亚)

43. 饼再大,也长不过脚。(朝鲜)

44. 脖子再长,高不过脑袋。(非洲)

45. 用扇子驱不散大雾。(英国

46. 用扇子扑不灭烈火。(朝鲜)

47. 用匙子饮不饱骆驼。(苏联)

48. 缚鸡的绳子捆不住大象。(缅甸)

49. 水车搅不浑大海。(阿拉伯)

50. 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印尼)

51. 大海永远不怕蒙上灰尘。(日本)

52. 狗叫不倒山岗。(马来西亚)

53. 风再大,也刮不倒山。(日本)

54. 灰尘蒙不住宝石的光辉。(朝鲜)

55. 麻布袋做不出漂亮的衣服。(英国)

56. 苹果落在地上,离树总不远。(苏联)

57. 石头里挤不出黄油。(阿富汉)

58. 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苏联)

59. 针刺螃蟹不会出血。(老挝)

60. 月亮不怕狗叫。(英国)

61. 世界上没有好到不吃草的马。(法国)

62.

说话类

1. 说的比唱得好听。

2. 漂亮话不真实。

3. 盐巴水不解渴,漂亮话不顶用。(藏族)

4. 山珍海味少不了盐,花言巧语顶不了钱。

5. 树叶当不了烟草,漂亮话当不了粮食。(傣族)

6. 甜言夺志,糖食坏齿。

7. 花花轿子抬活人,花花言语哄死人。

8.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9. 尽管一天三遍对着镜子照,并不等于容貌美丽; 尽管一天九遍说些漂亮话,并不等

于心地善良。(彝族)

10. 骗子的嘴里,什么漂亮话都会说出来。(藏族)

11. 巧言不如直道。

12. 吃江水,讲海话。

13. 四两鸭子半斤嘴。

14. 见了骆驼不说马。

15. 说大话不怕掉牙齿。

16. 大酒醉人,大话恼人。

17. 虚夸等于穿上一件美丽但不遮体的纱衣。

18. 大话多,麻雀屙蛋大过箩。 乞食身,皇帝嘴。

19.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0. 聋子的眼睛大,吹牛的话头大。(哈萨克族)

21. 爱吹牛的人,嘴边冒着青烟。(柯尔克孜族)

22. 爱叫的猫捉不到老鼠,好吹的人办不成大事。(满族)

23. 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

24. 聪明人用成果说话,傻瓜才用舌头吹牛。(藏族)

25. 大话夸上天,衬衣当裤穿。

26. 鼓空则声高,人狂则话大。(维吾尔族)

27. 闲人的本事是夸口。(维吾尔族)

28. 满饭好吃,满话难说。

29. 高头饭好吃,高头话难讲。

30. 大话怕算数。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31. 还没有做的事,不要到处去夸。(哈萨克族)

32. 吹嘘在前易,实践在后难。 不要把猫说成老虎,不要把蚂蚁说成大象。(傣族)

33. 莫在人前夸海,强中还有强中手。

34. 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35. 白水挤不出油来,废话找不到内容。(柯尔克孜族)

36. 废话喂不饱肚子。(维吾尔族)

37. 没有意思的话不如蛤蟆叫。(维吾尔族)

38. 好猫不在多,废话嫌罗嗦。(维吾尔族)

39. 还没打着狗熊,先别说分皮的话。

40. 长话短说。

41. 狮舞三堂没人看,话讲三遍没人听。

42.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横话。

43. 含血喷人,先污己口。

{中外谚语对译}.

44. 牛无力拉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45. 聪明的人用口说话,愚蠢的人用角撞人。(藏族)

46. 不怕嘴歪怕话邪。(维吾尔族)

47. 好人不说骗人话,明人不做暗事情。

48.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49. 说谎难瞒当地人。

50. 说谎只怕三当面。

51. 泥人经不起雨淋,假话经不起对证。

52. 撒谎不需选日子。

53. 红口白牙,尽说假话。

54. 口如注,言无据。

55. 满口金牙说假话。

56. 除了吐沫都是谎话。

57. 闭着眼睛说瞎话。

58.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59. 眼睛一眨,母鸡变鸭。

60.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61. 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

62. 一张嘴,两根舌头,三个主意。

63. 嘴巴两张皮,随说随改意。

64. 谣言腿短,理亏嘴软。

65. 最可耻的人莫过于做了可耻的事,却说着最动听的话。

66. 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67. 针孔的伤口虽然小,但是毒性大;虚伪的语言虽然婉转,但是害处多。

68.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69. 一次说了谎,到老人不信。

70. 说空话的人得不到果实,实干的人果实累累。(哈萨在族)

71. 说空话的人有一个甜蜜的舌头,实干的人有一双勤劳的手。

72. 好汉不卖嘴。

73. 嘴勤不如手勤。

74.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蒙古族){中外谚语对译}.

75. 空唱一百年,不值一文钱。

76. 嘴上喊得再凶,也是鸡毛打钟。

77. 劳动暖身,空话冷心。(壮族)

78. 空口说白话,眼饱肚子饥。

79. 嘴上的高楼大厦,不如用手盖起来的茅屋。(哈萨克族)

80. 劳动暖身,空话冷心。(壮族)

81. 空口说白话,眼饱肚子饥。

82. 嘴上的高楼大厦,不如用手盖起来的茅屋。(哈萨克族)

83. 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马铃再多,也不能帮马拉车。

84. 用嘴割麦子腰不疼。(哈萨克族)

85. 墙上画虎不咬人。

中外谚语对译篇二

中外谚语选

中外谚语选 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话是谚语。谚语——语言中的

盐。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

(一)理想立志篇

1)航船不能没有方向,青年不能没有理想。

2)骏马无腿难走路,人无理想难进步。

3)革命的理想,是闪烁着万丈光辉的雄伟灯塔。

4)青春的价值要有革命理想的天平来衡量。

5)伟大的一生,就是在成年时完现青年时代的理想。

6)有远大理想的人,生活永远闪烁着光芒。

7)人有了伟大的目的,就会把劳动当作休息。

8)坚韧不拔的毅力,产生于远大的革命理想;以个人理想有多高,志气就有多大。

{中外谚语对译}.

9)志在顶峰的人,不会在平地上停留。

10)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将枯萎,没有伟大的志向,生命就将黯淡无光。

11)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直没有翅膀的鸟。

12)没有血色人苍白,没有理想人无采。

13)青春,离开了伟大的理想和斗争,不过是东流水上的落花,至多只能赢得人们的叹息。

14)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15)彩虹,经过与雷电的激战之后出现,理想,经过于困难搏斗

才能诞生。

16)攀登高峰要不畏惧艰险,实现理想要勇于斗争。

17)理想如同一个金星闪闪的宝岛。通往它往往需要坚固的大船和正确的航向。

18)壮丽的蓝图,要靠辛苦劳动,才能变为现实;理想的树苗,要靠汗水浇灌,才能成林。

19)美好理想的实现;实践的阶梯,斗争的考验,党的雨露阳光。

20)理想像一株果树,只有长年累月毫不厌倦的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它,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21)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给了人类什么。

22)轻浮骄傲的露珠只能炫耀一时。奔腾飞湍的瀑布却能倾泻千里。

23)坐井观天,只有一孔之见;登山远望,方知天外有天。

24)柔软的沙发,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崎岖的山路,却能使人精神焕发。

25)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紧张火热的斗争,能增长人的锐气。

26)血汗为革命而流,比一切都宝贵。

27)任重道远的骆驼能以稳健的步伐冲过重重风沙;胆小忙碌的蚂蚁会因路上一点粉痕而停止前进。

2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9)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为不畏艰险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途径。

30)伟大的成就来源于顽强的雄心,坚定的意志、狂热的工作。

31)狂风能卷起戈壁上的万顷散沙,却不能拔掉昆仑山上的一棵小草;一个人把生活的根子深扎在群众之中,就不会随风飘摇。

32)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将枯萎;没有伟大的志愿,生命就将黯淡无光.

33)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它的起点就在我们的厂房、田野、教室、柜台、哨所,我们一切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34)不干固然遇不着失败,但也绝对碰不到成功。

35)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36)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37)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中外谚语对译}.

38)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39)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万事空。

40)花美在外边,人美在里边。

41)胸无大志,枉活一生。

42)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志不奋发。

43)人穷志不能短。

44)哪里有懦怯,哪里就有耻辱。

45)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

46)不怕手粗,就怕心粗;不怕志浅,就怕志短

47)志短怕难,视如沙丘;迎难攻关,险峰可攀。

48)好汉全凭志强,好苗全凭肥壮。

49)劲草能抗疾风卷,松柏可耐霜雪寒。

50)不畏崎岖路,才能攀高峰。

51)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52)只有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53)只要有志气,不怕起点低。

54)立下凌云志,敢于摘星星。

55)松柏何须慕桃李。

56)有志者千方百计,虽难亦易;无志者停步感叹,虽易亦难。 57)

中外谚语对译篇三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 whic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c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y can reflect geography, history, customs of a n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 nation's proverbs when we try to study its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see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us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etc. Proverbs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we can use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

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 la 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 hook(land)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

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

[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

[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 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2)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3)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4)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中外谚语对译篇四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 whic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c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y can reflect geography, history, customs of a n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 nation's proverbs when we try to study its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see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us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etc. Proverbs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we can use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

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 la 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 hook(land)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

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

[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

[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

上一篇:为了赞你的说说
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