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故事
来源:演讲 发布时间:2017-07-19 点击:
东莞的故事篇一
东莞失足女:都想被包养来脱离苦海
东莞失足女:都想被包养来脱离苦海
郑凡
昨天央视连续几次报道了广东省东莞市猖獗的黄色行业,用暗访纪实的方式将东莞桑拿休闲中心招揽生意的黄色手段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今天早上起来,媒体又报道了广东及东莞两级政府查封12间色情场所,还将相关官员先停职再查,毫无疑问,这几天,东莞又将“举世曙目”了。
看完这些新闻,不由为此次扫黄叫好,你可知道,东莞的黄色产业在为有钱男人贪图享乐的同时,也曾祸害了多少原本幸福和谐的婚姻与家庭,而自我2000年进入民间调查行业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接到因东莞小姐摇身变成二奶后,来破坏别人家庭的案件,和其他二奶不同的是,这些由专业的性工作者演变出来的“二奶“们,其杀伤力一点都不比那些“白领情人”少,而她们的二奶人生也同样令人唏嘘。
在此,我不妨给大家分享两个曾在东莞娱乐行业混过的失足女的二奶故事:
故事一:初中生的“阔太梦”
阿芳来自湖南盛产美女的桃江县,虽然她只有初中文化,但心气却很高,在跟表姐做了一年的工厂流水线工人后,自己跳槽到厚街镇某品牌服装店做店员,更让她心里很不平衡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竟碰见了几年未曾联系的初中同学阿妹,当时阿妹还戴着老板模样的中年男人,那个男人出手阔绰的为她买了将近万元的服装——后来,阿妹经常来店里找阿芳玩,也传授了自己“幸福生活”的“奋斗之路”:两年前,在与客人的交往中,还有意留意“意中人”,这不,不到半年,她就攀上了台湾老板,几番魅力勾引之下,她就成了台湾老板包养的“二奶”。
刚开始,阿芳对阿妹的行为有些反感,觉得那不是挣正经钱的,后来,在阿妹的不断洗脑下,也慢慢的动摇,最终也走上了阿妹的路——由一个桑拿小姐做了我当事人Evay老公峰仔的二奶,两人“相爱”不到三个月,阿芳就以要为峰仔为由,让其为她租住在厚街某高档楼盘,一年以后,阿芳还真的大胆的为峰仔生下了儿子贵贵,刚满月阿芳竟然勇敢的找上峰仔的家和公司大闹,狮子大开口所要200万给她和儿子的安家费,碍于面子峰仔背着Evay偷偷给阿芳20万,哪知阿芳并不满足,又主动找上Evay家,还在只生了两个女儿的Evay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经不住老公背叛和小三“逼宫”的Evay通过网络找到了,在我介入调查三个月后,用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了这个纠纷,也彻底击碎了阿芳想用不正当手段来实现的“阔太梦”!
在东莞绝大多数从事桑拿、足浴等娱乐行业的失足女学历都只有初中文化,她们或许来自于贫穷的山区,或许是受家庭的穷境所迫,或许是受到亲人、朋友的蛊惑,害怕吃苦、不能耐劳才会走上靠出卖自己的青春和肉体挣钱的路,而她们内心深处,无一不做着一个美好的“阔太梦”,在当下这样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她们这样似乎丝毫没有一点羞耻感,反而觉得“一不偷、二不抢”“凭自己的本事挣钱”,也正是她们这样想,才会拼了命的想去破坏别人原本幸福和谐的婚姻与家庭。
故事二:白领失恋后的堕落再转身
Cici来自山东青岛,大学毕业后自己一个人来东莞找工作,后应聘到东城区某外企鞋企做外贸,在那里,她收获了自己的初恋,男友是本厂的一个部门经理,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两人在一起恋爱了三年多,后来由于男方家庭的反抗不得已分手,令她寒心的是,男友分手后竟然杳无音讯,还拿走了她的一笔不少的钱,从此,Cici对男人失去信心,更表示永远都不在结婚,在一起无聊中,她去某足浴中心洗脚,夸张她张得高挑、漂亮,又有气质,如果能来他们中心上班,肯定能挣不少钱,后来,Cici又去了几个洗脚城,她发现那些洗脚妹子长得不如自己、学历不如自己,挣的钱却比自己高得多,再加上那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对她的打击太重,她便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又找到了那个经理,在他的介绍下做了一名职业的桑拿小姐,干着黄色勾当了。
和其他失足女不同的是,Cici更有想法,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个乌烟瘴气的地方只是我寻求贵人的跳板”,果真,做了不到半年,CiciCici巧妙的用“清纯”和“本分”打动了黄总,在一来二往的交流中,Cici坚称自己只洗就不犹豫的将Cici捞出“火海”,让她在自己的工厂里做外贸文员,由于Cici以前本身就是做过外贸工作的,到了黄的工厂,Cici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真功夫,在一次广交会上为该厂拿下当年最大的一笔业务,也是从那时开始,黄煌开始对Cici这个“洗脚妹”刮目相看了,不久,黄煌特意以奖励为由为Cici在某小区单独租了一个套房,而Cici自然也明白长期和老婆两地分居的老板的用意,在她搬进新家的当晚,Cic自从了做了老板的女人,Cici在工厂里俨然就是一副老板娘的样子,先是找借口在财务部安插了自己一个亲戚,而后又将工厂外贸部经理明升暗降成“市场总监”,实则由她一手操纵,而这些黄总都不做任何表示,于他而言,Cici的年轻与才华肯定要比老家那个黄脸婆强百倍,他内心也很清楚的知道Cici的野心——转正。果不然,三年下来,Cici不但彻底收服了黄总,也让黄总成了自己合法的老公,她则彻底的完成了一个从外来妹到桑拿小姐到二奶再到正牌夫人的转身。
我都曾与这些失足女做过深入的交流,事实上,在她们看来,都很清楚的知道性工作绝非长久之计,因此,在她们的工作时,除了为了挣钱而挣钱,她们也无一不是在寻找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救命草”,一旦遇到对自己心仪的买春者,而又不让自己反感的话,她们其实都会很及时很聪明的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上岸,无论是为钱也好、转身也罢,也正是失足女们个个都有这样的想法,才会让有很大一部分失足女最后都做了别人的二奶,又得甚至是职业二奶,而她们这些二奶,与那些女下属、女同学等式的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她们看来,自己的失足是为了钱,做二奶同样是为了钱,所以她们做二奶后,“要钱”的目的会很快就显露出来!再者,由于她们已经在风月场所上“混”过,所以当她们做二奶时也毫无羞耻之感,毫不胆怯,不但可明目张胆的找保养者要钱,还敢主动挑衅原配,硬逼原配要么破财消灾,要么退位让贤!
从另一个程度来说,也是挽救了这些失足女们,只有将黄色场所彻底铲除,让她们没有了可以卖淫的平台,才会让她们反思自己的出路,彻底的打消她们一些堕落的思想与不健康的观
念,走向正道,好好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希望那些在此次扫黄中失业的失足女们,能够屈服于法律与道德,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去谋生,尤其是别再干那些破坏别人婚姻家庭的蠢事了!
东莞的故事篇二
舌尖上的东莞优秀作文
番薯的故事
高一19班 朱兰芳
从古至今,极致的美食是留给最勤劳的人们。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番薯糖于而言,是幸福的味道。
小时,番薯糖是幸福、甜蜜的象征。当然,这也许只是于我罢了。
番薯糖,顾名思义是番薯和糖的融合体,可做起来,讲究可多了。在二十世纪中期,番薯可谓是农民的主粮。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对粮食极其珍视。在东莞,甘蔗的种植更是多之又多。蔗糖则是普通人家亲自去搅。奶奶常和我讲起那时干活的艰辛:早上四点多捡完树叶回来后,挑着一大担子的蔗糖长途跋涉去隔几条村的千头村搅糖。勤劳的人们,糖是唯一能带给他们甜蜜的食物。
制作番薯糖,首先得将番薯切片,薯片的薄度要均匀适中,有利于充分恰时煮熟、入味。其次是得备糖,蔗糖是最佳材料,甜度任君喜欢,但不能太少。准备好食材后,将番薯和蔗糖同时放入已加热的锅中,中火慢煮,同时用勺子不断搅拌。火候至关重要,太旺糖容易焦,太温则难入味,所以用柴火煮是最佳选择,容易控制。
当糖煮至粘稠,番薯煮熟且与糖亲密黏住后便大功告成了。此时的蔗糖浓稠发亮,番薯的甘香夹杂着蔗糖的甜蜜弥漫在空中,使人垂涎欲滴。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番薯糖的前世是大片的翠绿与娇黄美景。心灵手巧的人们将眼前的画卷魔法般变成舌尖的美味。
他们寻找着消除劳累的美味,寻找着消除劳累的甜蜜。他们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生活的苦境鞭打着他们不断劳作。番薯糖是可以解决温饱且带去甜蜜的食物,视作人间美味;番薯糖是“苦中作乐一点甜”的实物;番薯糖更是人们对幸福、甜蜜、轻松的美好象征品。它融入了太多太多,所以必须把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时,番薯糖是告诫我们不忘艰辛,努力生活的告诫品。
家常美味,也是人间百味。我品着,感悟着!
新春的味道
高一19班 刘泽菲
略带湿气的寒气仍笼罩着东莞的每个角落,万物还未被和煦的春风唤醒。
临近春节,奶奶家的厨房里充斥着谈笑声,就似春天到了般,温暖、热闹。
奶奶和亲戚朋友们欢聚在一起,就为了制作出唤醒春天味觉的特色小吃——“鱼笼”。 “鱼笼”,即东莞人的年糕,也称“贻笼”。过年家里有个“鱼笼”,寓意着“年年有余”。如今市面上也有做好的“鱼笼”出售了,但奶奶还是更喜欢恪守传统,每在春节临近时,便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到家里,亲自动手做“鱼笼”。
之前为了方便,奶奶家里早已换了煤气灶,但为了更好地掌握制作“鱼笼”的火候,它还是执意要儿女们给她搭个烧柴的灶头。“鱼笼”的制作很是讲究,先浸糯米,浸泡透后,取出,磨粉。磨粉是用一个直径约有四十厘米的大研钵作为工具,磨粉这项工序既要有技术,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然磨出的粉,绝对做不出好吃的“鱼笼”。磨好的粉放至教干的时候,加入配料和水,搅拌好后,倒入铺有冬叶的竹笼中,放入锅中蒸 。{东莞的故事}.
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茶话会”。一边做食物,一边聊着天,脸上洋溢的喜悦被上翘的嘴角得意地勾住。锅内的蒸汽也忍不住跑出来凑个热闹,寒冬包裹住一房子的暖意。
出锅后的“鱼笼”,一部分摊凉后被封起来,各自带回家中,待至春节来临,伴着热闹的鞭炮声享用;而剩余部分 ,则被立即切开,人手一块,再喝上一杯温水或是清茶,笑肌再次被唤醒。
“鱼笼”有咸、甜两种口味。在我们家乡,甜口味的“鱼笼”制作相对简单,只需加入红糖调味即可;咸的就变化多端,随你的个人喜好各有不同,一般可加花生、虾米和腊肠,也有人会加入一些火腿、油鸭或是红枣,吃起来风味各有千秋,香味十足。{东莞的故事}.
“鱼笼”除了可直接切片食用外,亦可以煎着吃,口味更佳。油倒入锅中,随着烟气的上升,放入切好的“鱼笼”片和搅拌均匀的鸡蛋,让两种食材贴合在一起,然后煎至金黄即可。“鱼笼”的糯香与与与浓浓的蛋香一块融入口中,美味不言而喻。
寒风仍在东莞游荡着,舍不得离开这座富含情感的城市。只有春天温和的劝告,它才肯缓缓挪走。春天的即将到来,阳光欢腾地照射着大地,就为了照绿几片叶子以召示春天不断靠近的脚步。
“鱼笼”制作好了不久,中国的农历新年便将来临。咬下一口“鱼笼”,新春的味蕾自然开启,新一年的味觉旅程就此开始。
家乡的味道
高一19班 杜志康
美食,一种比音乐和财富更无国界之分的事物,历史悠久,已无从追溯。其中,有一种美食会被人藏在记忆深处,那,被人们称为家乡的味道。
杜屋村,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一座小村庄,这是水乡,我的故乡。这里并不缺小桥流水,但是随着大厂大路对水乡文化的驱逐、绞杀,属于水乡的文化已寥寥无几。唯一不变的,便是属于我们的家乡味道——远近闻名的东莞烧鹅!
三月的雨,淅淅沥沥,这是清明走来的脚步声。又快到一年一次烧鹅的时候了!可在春雨中的鹅,体态已远不及入冬时的肥壮了。此时村民们会挑出自家最美的鹅并对其实行增肥措施。他们会让鹅含住一条中空,并往竹筒中放入稻谷。最后,村民对竹筒吹气,使谷物直接进入鹅的食囊。这样的操作被称为“吹谷”。如此“吹谷”几个星期,鹅的体态甚至会比入冬时还要肥壮。
清明前一天,村民们会把各家挑出的活鹅,交给村中懂得古法烧鹅且唯一一名拥有烧鹅器具的村民。这位村民,江湖人称“大包”。每次到这一天,“大包”都得接下村内外的上千张订单!自此,烧鹅开始!送到的活鹅,首先会被他的助手们整理为去翼、脚和内脏的整鹅,接着,吹气,使鹅皮涨出并与鹅的脂肪层分离。{东莞的故事}.
紧接着,助手们会往鹅的肚内外抹五香料,并用稻草绳缝肚。然后用沸水烫皮,使鹅皮收紧,再过冷水,使鹅皮变得紧致。过一会儿后,助手们会用麦芽糖、水,以及当地盛产的蜂蜜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糖水匀皮。
接下来是决定成败的两部曲:晾皮,使鹅皮表面的糖水蒸发成糖浆,并让鹅肉有充分时间吸收肚内的五香料。时间过短,烤后的鹅皮会变黏,肉也会无味,因此晾皮应越
久越好。然后,就是考验“大包”基本功的烧鹅:在燃烧的荔枝柴上方滚动已被处理过的鹅。这是鹅与火的舞蹈,过久则焦,过短则生,只有恰到火候才能有皮脆肉嫩的口感。
最终,鹅三小时后迎来了“复活”。刚烤制出来的烧鹅,色泽金红,切块后更是芳香扑鼻!一只烧鹅,一瓶美酒,便是在清明时节给祖先最好的祭品。
这,就是传统的东莞烧鹅。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味道。
金色油角香,年味浓又浓
高一20班 陈恩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我想大家对“油角”,这种普通而又传统的食物并不陌生。 油角,是东莞传统的贺年食品之一。其外表像金黄色的元宝,外脆内酥,让人看见不禁垂涎三尺。然而,其制作过程也凝聚着深深的亲情与友情。
在离过年大约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开始开油锅,炸油角。经常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分工合作,边做边聊,聊天的话题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常儿女,这可是一年中联系感情最好的机会。
油角外形小巧精致,其制作过程可是十分的严密,非常考验技术与经验。
首先,得花大约二十分钟搓好做皮的面团,然后在制作馅料。馅料有精细的砂糖,饱满的花生,有时也会放些芝麻和椰丝,味道都十分好,搭配和谐。其馅料的原材料皆为甜食,寓意甜甜蜜蜜。熟练的人们总是飞快地把油角包得严严实实,防止它油炸时爆开。最后的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那就是下锅油炸。开始要往锅内倒入足量的花生油,开火至其沸腾就可以放油角了。期初,油角都会往下沉,但随着时间推移,待其炸的差不多的时候就都会浮起来。在炸的过程中,要不停的把它们翻转,这样炸出来的油角不仅质量好,还寓意着财源滚滚。等到油角变为金黄色时,就可以捞上来,待其变凉,即可品尝。
亲朋好友常常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共同分享快乐,品尝美味。小孩往往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不停地往嘴里塞。脸上永远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小小的油角寄托着亲友间无限的祝福,富含的永远是无法复制的家乡味道。
油角,东莞美味的传统食物永远烙印在每个东莞人的心中,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乡,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故乡的,美味,让我们铭记于心。
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美味,至今仍受人追捧与喜爱,尝一个小油角,浓厚的年味便在心里荡起了涟漪„.然而,我们所喜爱的,所品尝到的又何止是止于舌尖的美味?{东莞的故事}.
舌尖上的东莞
高一20班 邝晓晴
东莞,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孕育了东莞别具一格的特色风味。
寮步是莞香之都,除了人人皆知的莞香之外,寮步人还很会用天时地利加工一类传
统食品——豆酱。豆酱是以黄豆加工,黄褐色,配上酒,粗盐发酵,用老坛乘着豆酱,在天然的日光浴后,坛子就会发出香醇的豆酱味,刺激着人们舌尖上的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寮步都将采用纯手工的做法,在机械化的时代,向机器发出挑战,保证传统的美味。豆酱亦是四季皆宜的调味料,是适合家庭、饭店烹制美食佳肴必不可少的秘密武器。聪明的寮步人总会想到如何利用自己的汗水孕育出的食物来获得质朴的美味,如豆酱蒸鱼,豆酱拌四季豆,豆酱蒸五花肉等等。
吃过豆酱的人都对它有一种别有的眷恋,因为纯手工下的豆酱具有耐人寻味的味道,这种风味是现代化工艺不可替代的,也是制作豆酱时付出汗水、坚持的人才明白。
糖,人人熟悉。但石龙人最懂糖。石龙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中,而是怀着对食物的理解,不断尝试寻求转化的灵感。于是糖柚皮便是这灵感的产物。
据历史记载,在咸丰六年,糖柚皮由老字号”李和全”创制。它的制作方法复杂繁琐,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所以说“自然的风味总会眷念给最勤劳的人”
选用优质的广西沙田柚,去掉果皮,只取柚皮,晒干后再用清水长时间浸泡,目的是去掉鲜柚皮的苦味,然后去掉表面上的柚青,剩余部分切成数个薄片,用事先制好的麦芽糖,经祖传秘制腌制,带漫长的等待,糖柚皮释放出甘甜鲜美的味道。
糖柚皮不仅卖相橙黄诱人,点燃人们的食欲,还入口润滑,细腻无渣,甜而不腻。 从不起眼的黄豆经智慧之手变成风味十足的豆酱;从平凡无奇的柚皮经勤劳之手变成人人叫赞的风味小吃。所有这些充满智慧想象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来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东莞人转化的智慧,这是东莞人勤奋的硕果,并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传承,得以熠熠发光!
盛开在望牛墩人手中的“手中花”
高一20班 李曼晴
手中花,俗称“手抓”,是镇上最家喻户晓的传统食品之一。做法简单,入口香糯,深受人们喜爱。
听外婆说,望牛墩镇已有500多年历史,想必手中花这道美味也历经了悠久历史的洗礼。旧时,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溢漫着米香,花生麻油香味儿。家庭主妇们纷纷放下农具,入厨做“花”。细幼的粘粉,在温水与揉搓下渐渐成型,撕下一小块,宛若食指粗长,还可加入榄角、花生、麻油等香料,未完成已引人垂涎欲滴。最后放在手心,五指轻握,留下手指的印痕,入锅蒸熟即可。这也是“手抓”俗名的由来。、
时代变迁,如今人们做、食手中花已不受时节的限制。饿了馋了到街市转一转,便可搜罗到各式各样的小吃,但传统食品愈发减少,传统手艺也只能在老一辈人之间流转。手中花的做法、味道可能会被逐渐遗忘,但淳朴的民风,望牛墩的曾经都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灵魂,永不消散。
手中花不但盛开在每个望牛墩人手中,更盛开在每个望牛墩人的心上。
东莞的故事篇三
东莞风土人情
东莞风土人情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
一、 二月初二“卖身节”: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 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今年通过积极宣传,“卖身节”的名气通过当地日本工业园及三资企业传到了国外,日本、俄罗斯、南韩等外国朋友和港澳台同胞组团前来参加了今年的东坑“卖身节”,日本《读卖新闻》还派出记者前来采访。东坑镇政府为“卖身节”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编印了“卖身节”传说故事的《东 坑风情录》,同时与东莞市旅游局联合推出“东坑卖身节两日游”专线等。节日当天除了“例牌”的商品展销会、歌舞茶艺表演、投资项目签约、泼水活动外,还新增加了特色巡游、书画展览、人才招聘会和歌舞狂欢夜等活动。整个东坑镇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人们不断泼水射水,呈现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
东坑这一富有中国奇特民风的“卖身节”,现已隐约成为“东莞第一节”。据悉,举行“卖身节”时,在承袭传统民风的同时,还有少数民族村寨风俗的舞蹈表演,市民在此可以欣赏粤曲、客家山歌,观看麒麟、醒狮欢舞,以及举行“篝火晚会”等活动。尤其是数里长街“射
水狂欢”更成为东莞民众的狂欢佳节。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二、 端午节的赛龙舟和粽子:
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持续近一个月,成为东莞一景。其中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东莞对划龙舟这一传统水上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成立了东莞市龙舟协会,派出的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令乡亲们引以为豪。东莞的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水乡各镇每年都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万江和道滘。 道滘龙舟赛起源于清末。由于道滘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因此农村自然经济较好,人口繁衍,村落多,为龙舟赛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道滘龙舟竞赛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代就已有龙舟竞赛的风俗习惯,而且场面盛大。民国年鉴,道滘15坊,就有龙舟15艘,由道滘龙船堂(日寇入侵时烧毁)管辖。龙船堂有田租收入,作为龙舟奖赛的活动经费,由15坊轮流当主会,主持龙舟趁景及比赛事宜。每年四月下旬,各坊都在河涌尾处挖出龙舟,洗刷修整后加刷猪油,然后到庙里取出龙头。各坊的龙头因神像不同而不同,龙头多种多样,十分耐看。安上龙头的龙舟,选择良辰吉日,划倒河边的水田里,拔下一束禾苗,放入龙嘴,然后锣鼓齐鸣,威风凛凛地划回本坊,这较抢青。为了参加竞赛,挑选年青力壮男子,每天练习几小时,能选上划头绍桡的,是最棒的小伙子。
为庆祝抗日胜利而举行的龙舟趁景活动,龙舟特别多,不但水乡各地的龙舟都来,领县增城、博罗、番禺也有100多艘龙舟在道滘河涌划来划去,有些还自发地开展短程比赛,锣鼓喧天,两岸人山人海,甚是热闹。过去道滘龙舟竞赛的特点,一是奖金奖品多,二是赛程特长,俗称放标或放大标。早上七时半在马洲渡头放头,绕桂洲尾,沿道滘河划至莞城的金鳌洲塔;转水角,下大汾水,入思贤河,再划到马洲渡头,直下桂洲尾,转弯沿道滘河划上闸门石狗爷,转入横滘口入新河,下律涌猪 洲尾转弯,如此三圈,再划上闸口石狗爷入横滘口,出三丫涌,绕三周最后到叶屋大宗夺标。这时,已是下午二时半或三时,历时七个半小时左右,可算是龙舟的马拉松比赛。日寇侵华时比赛中断。1946年 至1949年恢复上述里程的龙舟竞赛。
1981年起,每年五月初二为道滘龙舟竞赛日,比赛放头时间多定在中午十一时,赛程比过去短。近几年来的龙舟赛,赛程是由大沙尾九号船灯放头,直上横滘口,经律涌水道到大沙尾,划行一大圈,再由大沙尾上道滘大桥来回三圈半,历时两个钟头。
根据各地水乡的习惯:初一望牛墩、初六潢涌„„,因此,道滘沿袭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二为龙舟节。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
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山到成名毕竟高”,道窖裹蒸粽得名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淮盐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拿捏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粽”。吃起来香甜滑腻,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以前每临端午节,道窖人家家做粽,用来自食和拜神。解放前民国时期,外号叫“红脸潮”的叶潮开始把自己做的粽子推上街去卖,其味才香飘四邻,得到了厚街、长安等其它镇人的喜爱。
悠悠道窖粽,粒粒水乡情。道窖裹蒸粽是道窖水乡劳动人民创造的驰名小吃、著名品牌,是道窖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道窖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虽然每年的道窖粽都供不应求,但道窖人都依然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凡事亲力而为,从不偷工减料,做出的裹蒸粽特别粗大厚实,人食一只足矣。这也是道窖裹蒸粽之盛名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三、 横沥牛墟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历史,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横沥的商贸发展和牛墟的兴盛息息相关,至今每逢公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省内外各地客商、农民就会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
据横沥镇宣传办人员介绍,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的单项耕牛市场。牛行设计美观,具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横沥牛行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长期以来,来自本省、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现今,每逢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虽然今天的牛墟已被牛行取代,但是作为当时的交易市场,对东莞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当仁不让为搜酷一族所喜爱。
四、咸水歌:
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因为渔民长期出海捕鱼,与咸水打交道,所以称咸水歌。
咸水歌在东莞主要留传于新湾、沙田、麻涌、中堂等地。珠江三角洲有疍家人的地方都有人唱咸水歌。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对唱为主。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男称女为“姑妹”,女称男为“兄哥”。尾音多为“啊嚟”。咸水歌主要有情歌和哀歌两种。情歌是适龄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或婚嫁过程中唱的;而哀歌主要是在长辈辞世时唱的。
咸水歌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吟唱,但是那种用歌声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举动,的确反应了
劳动人民纯朴的情操。
五、 舞狮(龙、麒麟、凤):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新春及喜庆日 子,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醒狮活动在东莞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 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每年元宵节,市政府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1985年成立了东莞市武术醒狮协会,全市群众性的醒狮活动蓬勃发展,醒狮艺术不断提高。涌现 出一批高水平的醒狮队,参加国内外的醒狮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向中外观众展现了"南狮"的新风采。
1996年9月29日,石排中坑明德醒狮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六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一曲《醒狮踩高桩》勇夺大赛唯一的特别大奖。从而声誉鹊起,并多次在文化部、公安部、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深圳和香港等地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上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中坑村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9年12月18-20日在长安镇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舞狮邀请赛。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比利时、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及中国大陆的深圳、南海、番禺等地的16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长安镇也派出了锦厦龙狮团和街口醒狮队两支代表队参加角逐。马来西亚队获得冠军,长安锦厦队和街口队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七名。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龙狮协会向长安镇赠送了"舞狮之乡,再创辉煌"的锦旗。
2000年4月,大朗镇巷头村醒狮队代表我国参加加拿大多伦多汇艺节国际醒狮邀请赛,荣获冠军。东莞醒狮艺术闻名中外,受到海外民众的热烈欢迎。
六、 桥头日:
“桥头日”是东莞市桥头镇一年一度的镇庆日,已成为桥头镇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1987年7月,镇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8日定为“桥头日”。其意义是:“桥头日”为桥头镇人民的欢庆节日,通过邀请本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设厂的外商宾客,各地的嘉宾、乡亲和有关领导,与全镇人民共聚一堂。欢庆桥头镇一年各项事业的日益进步,检阅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亲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丰年,携手共商开拓进取的宏图大计。“桥头日”是联络乡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招商引资的盛会。
1987年6月28日的第一个“桥头日”,举行了桥头首届龙舟竞渡、文德中学落成庆典、文艺演唱会、烟花晚会、迎宾宴会等一系列活动。以后每年的“桥头日”除了对上述活动有所保留外,还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学校、医院、敬老院、公园等公益设施的奠基或落成庆典、工业园区的开工和投产庆典、书画摄影展、革命歌曲比赛、外来工卡拉OK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桥头日”当天全镇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万人空巷,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呈现一派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热烈气氛。
“桥头日”举办十几年来,每年都极具特色,热烈圆满,为桥头镇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文汇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珠江经济电台等国内外新闻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桥头日”远近闻名,已成为东莞地区新的“民俗风情”亮点。
七、荔枝节:
东莞荔枝有“岭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称,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际,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地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相继举办“荔枝节”,共庆丰收,共聚友谊。全市各镇都节日期间有大型文体活动,商贸活动等。最吸引人的是游人和客人亲身到荔枝园采尝鲜荔枝,别有一番风趣。其中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常平镇等主要产区最有特色。
八、 客家山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早在800年前,清溪就有客家人在银瓶山下定居,客家人有在作息之余即兴唱咏的习俗,清溪山歌就是在那时候产生和开始流传的。起初是为了抒发喜怒哀乐情绪所哼出来单调的欢呼或哀叹声,后来配合了撑船、挑担、砍树、走路等自然活动哼出声音以表达情绪和壮胆,或为对岸、远山的人对话高声喊叫,而逐渐演变成歌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可分为放牛歌、割草歌以及四六联、白口联、平山民歌等,任何歌词都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与创作。山歌题材广泛、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清溪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也有不同,有“号子山歌”,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也有像快板山歌之类的,曲调无拖腔,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好听极了。
据悉,和《比翼双飞奔小康》一样,清溪客家山歌里大半是情歌。清溪人唱情歌,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唱得文绉绉的,他们见啥唱啥,信口开河,开口成歌,妙不可言。他们的引用、比喻、想像和夸张均独具特色。男女情歌对唱一般富有挑逗性,歌词也常常随口而出,往往也有高潮处。据说以前采松脂的小伙子和砍柴的姑娘对唱,几个回合唱罢,小伙子有些招架不住,想要收场,口气软了下来,唱道:“一条路子走又走,对面娘子叫啥名,啥名啥姓给哥说,给我这去免探听。”姑娘见他想溜,便加强攻势:“一条路子走又走,对面娘子是您娘,小汉含饭给你吃,大汉作子不识娘。”
在接触客家山歌时,我们发现,只要有人主动引唱,山歌就会像流水一样在其他人口中哗哗流淌。
古曲唱出新韵味
“客家山歌虽然好,但像食物一样,东西虽然好,也要变变口味,才能适应人们新的口味。有一件事让我记忆良深,当时我们镇举办一个晚会,刚开始到场的有1000多人,但人们一听那老旧的客家山歌,过一会就走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100来号人。”清溪镇委宣传办的张仁良回忆说。
“当一种艺术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时,怎么办?只有改革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溪镇专门请来专家和老山歌手,对历史悠久的清溪客家山歌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只有四句的老路,从歌词和曲调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作了《赞清溪》、《甜》、《清溪我的家》、《新年再开幸福泉》等一大批客家新山歌。这批山歌在内容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有不少歌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山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既保留纯朴、简洁和生活化的传统风格,又努力使曲调更加优美。这批山歌搬上舞台时,歌手们更是让它们由歌唱转化为综合艺术。如新编排的《比翼双飞奔小康》,采用舞伴歌的新形式,既有男女对唱,又有新颖独特的舞蹈,还改进了配器,从而大大增强了观赏性。
事实也证明了改革的可行性。在“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赛中,由清溪镇山歌协会成员组成的代表队表演的女声独唱《玉兰花香到珠江》、男女对唱《比翼双飞奔小康》分别获得银奖、铜奖;根据客家新山歌《甜》改编的舞蹈,获得东莞市青年舞蹈大赛铜奖。
“文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清溪的山歌手们表示,他们将对客家新山歌继续进行创新,力争唱出山歌新天地。
九、 新年习俗:
除夕:除夕是民间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是日,千村万落、各家各户进行清洁、除秽,张贴春 联,把房屋布置一新。中午,主妇捧着三牲酒茗,到宗词、庙宇给祖先、神灵供奉,
东莞的故事篇四
我和老师的小故事
东莞的故事篇五
善的小故事
孝顺的小狗
小朋友,狗忠实于自己主人的故事你们也许都听过了。但是,小狗孝顺自己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没有呢?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多好多年以前,在广东省的东莞县有一个人名叫陈恭隐。他家养了一条狗,这条狗浑身的毛都是雪白雪白的,但四只蹄子却是黑色的,好像是穿了四只黑靴子。而尾巴呢,又是棕红色的,真是好玩极了。陈恭隐是个读过书有学问的人,由于他的父亲是被奸臣害死的。所以他发誓这辈子永远也不作官,也不跟那些当官的人来往,于是他就把家搬到了深山里。
他养的那条三种颜色的狗非常聪明,十分懂事。每当陈恭隐出去散步的时候,狗就会在前面为他探路。一旦发现山里有豺狼啊老虎啊什么的,便马上跑回来,叼住主人的衣服往回拽,然后又掉过头去大声地吼叫,吓唬那些野兽。到了夜间,这只忠心的狗还总是在主人的屋前屋后溜达,为主人守夜呢。
过了几年,这只狗生了五只小狗,都长得跟妈妈一样好看。小狗长了大一些的时候,陈恭隐把它们送给了几家邻居。这些小狗都能像它们的妈妈一样,为主人看守门户。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动物长大以后,都自动地离开妈妈,去过自己的生活它们的妈妈也不再去照顾她们了。它们分开以后,各不来往,像不认识似的。但陈恭隐养的这只狗却很特别,小狗被送到各家以后,狗妈妈常常抽空去看望它们。教它们怎样守卫门户,怎样防范敌人。而小狗见妈妈来了,都高兴得不得了,又是蹦又是跳,摆着尾巴,请妈妈吃自己碗里的东西。
过了很久,五只小狗都长得很大、很壮实了。而狗妈妈却已经老了,身体很弱,背上还长了许多癞疮,她不能像以前那样逐个去看望她的孩子了。这时候,小狗很为妈妈担心呢,它们每天早晨都赶回来看妈妈,争着为妈妈舔干净身上的脏东西。每到新年,小狗就会一起回来给狗妈妈拜年呢,它们一个劲地朝着妈妈摆着尾巴。狗妈妈坐在中间,一会儿亲亲这个,一会儿舔舔那个,好像在说:“噢,你们真乖,我的好孩子。”
终于有一天,这只忠实的狗老死了。五只小狗围着她,呜呜地哀叫
着。它们是在哭吗?它们多么希望妈妈能睁开善良的眼睛,再看看她们一眼,希望妈妈能再亲亲它们呀。主人陈恭隐也非常非常地难过,他蹲在一旁叹了好多好多口气,轻轻地对小狗说:“唉,行了,人死不能复生,狗也一样啊。你们的主人都等着你们呢,回去吧,啊„„。”但是小狗还是不肯走,陈恭隐把狗妈妈搬到山上一棵大树下,用锄头挖好坑后,把这只陪伴他多年的狗埋葬了。以后,五只小狗经常来到这小土坟前,来来回回地走着,叫着,多少年了都是这样。
小朋友,你们说,这五只小狗,像不像孝顺父母的孩子呀?你们喜欢它们吗?
团结的蚂蚁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看到了蚂蚁的壮举:
突如其来的水包围了一小块陆地,那一小块陆地有许多的蚂蚁,是蚂蚁的家园。蚂蚁们对水是很敏感的,因为它们不会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们总是能够预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们浩浩荡荡搬家的场面。但是这一次它们无法预先知道,因为这一次是人祸,那个人挖开了沟渠,要浇灌他的菜园子。天灾可以预知,但是对于人祸蚂蚁们就无法预知了。蚂蚁们爬出了洞穴,一阵慌乱,蚂蚁们秩序了,它们聚拢,聚拢,聚拢成了一个大大的蚂蚁团,这时,水漫了上去,蚂蚁团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风的吹动下,蚂蚁团滚动,在水面上向前滚动。没有一只蚂蚁松手,那蚂蚁团好像向前漂得很轻灵。终于,他们抵达了陆地,它们分散开来,它们一定又一次开始重建家园。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蚂蚁不想在最外边想在里边安全着,还会有那紧密的蚂蚁团吗?假如有更多的蚂蚁这样想,还会有蚂蚁团吗?他的脑海闪现了一个词:团结。这是他因为目睹蚂蚁的壮举而创造的一个词!他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
他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的子孙,临了总要说一句:“团结啊!”
他的子孙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们的子孙,临了总要说:“这就是团结啊!” 后来蚂蚁的故事传丢了,一代叮嘱一代:“团结啊!
种出来的家
小熊住在石洞里。石洞夏天热,冬天冷。小熊想建造一间木房子,小熊拿着斧头到山上去砍树。
小鸟看到小熊拿着斧头很害怕:“小熊,你要砍树吗?”
“对,我要砍树建房子。”小熊挥了挥斧头。
“可是,这些树不是你种的呀!怎么能乱砍。被人逮着那就惨了。”小鸟不想让小熊砍树,故意吓唬它。
“对呀!不是自己的树不能砍!”小熊看看树,想了想,提着斧头回家了。 第二天,小熊到一个光秃秃的山头去:“我要在这里种几棵树,等它们长大了再用来建房子。10棵吧!10棵足够了。”
不多不少,小熊种了10棵树,小熊天天给树浇水、施肥,树就长得很快,几年了,树长大了,可以用来建房子了。小熊提了斧头要去砍自己的树。但是,这些树长得枝繁叶茂,就像一排绿色卫士守护在山头。山显得很美。小熊就舍不得砍自己种的树了。“就住在石洞里吧,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也习惯了呀!” 小熊提着斧头回家,一路上小熊想:“我还要种树,种满整个山头,让山变得更加美丽。”
小熊就天天到山上去种树,把山头都种满了。“这些全是我种的树,我要看护它们。可是,住在哪呢?”小熊东看西看,发现了一个树洞。
小熊就住进树洞里,树洞冬暖夏凉。“这是一个多么舒适的家呀!”小熊很快乐!小熊的家是他自己种出来的呢!
善良的小象
从前,森林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动物,有小猫、小兔、小狗、小熊,还有一只人家都不喜欢的小象,因为它长着粗粗的腿、大大的耳朵和长长的鼻子。 有一次,小象看见小猫、小狗、小兔在踢足球。他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就走了过去,对他们说:“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可是大家都没有理睬他。他只好伤心地走开了。
还有一次,小象看见大家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就跑过去说:“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小猫、小狗想整整他,就假装和他玩,他们躲,让他找。“一、二、三„„一百。”小象睁开了眼睛,去找他们了,花了两个小时,还没找到。小
象准备回家了,来到河边,他看见大家在河边钓鱼,还听到大家在说:“那小象可真傻啊!估计还在找我们吧,哈哈„„”
忽然,大雨倾盆,河水上涨得很快,把小桥都冲跨了。小猫他们傻了眼,不知该怎么回到对岸的家。这时,小象挺身而出,蹲下身子,让小猫、小兔、小狗、小熊他们伏在他身上,然后站起来,趟过湍急的水走到了对岸。
大家都非常感谢小象,他们知道了虽然小象长得难看,但是很善良,交朋友不应该看长相,而是要看心地是否善良。从此,小象和大家成了好朋友,快快乐乐地在一起生活。
东莞的故事篇六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征文(东莞一等奖范例初中)
2013 东莞市“中学生写身边的历史”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选登
土改——我家的故事
大朗一中初一(16)班 叶晓彤
指导老师:张仑
茶余饭后,奶奶总爱给我们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也总会用左手撑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望着奶奶,津津有味地听着,让奶奶的故事把我带入那时那景„„
我认为,不一定只有革命战士才有曲折的人生,普通人也会拥有一段段曲折的人生插曲,使人生不再平淡无味。
土改时期 批斗“地主”
很早以前,奶奶的娘家人就已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他们很勤劳,不管炎炎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下田忙活;只是在农忙的时候,会请福记(临时工)、长工等来帮忙。土改时期,奶奶的家人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运动;它给奶奶的家人带来严重的伤害。{东莞的故事}.
奶奶的爷爷为人很善良,平时很照顾生活
贫苦的人,逢年、过节都会给贫苦的乡亲派发一些米粮。一次,奶奶的爸爸“漂洋过海”去了一趟香港,看到当时香港已经有“风雨欲来”的趋势,,他猜想家乡今后也将不再平静,便劝父亲不要再派米给穷人,以免惹来麻烦。奶奶的爷爷不知是固执、不相信,还是过于善良,不听取儿子的话,继续派米给穷人,结果,灾难真的来临了。
1951 年,东莞开始了土地改革。在“分田地”之前,先给农村各家各户定“阶级成份”。 奶奶家因为总是给穷人派米,显得很有钱,结果不由分说被定了个“地主”成份,成了“专政”的对象。
奶奶抿了抿嘴巴,闭了闭眼睛,给我们娓
娓道来:“那时候可惨了,当时首先批斗的就是我们家。那些批斗的人其实都是村里的人,有很多还曾经接受过我们家的救济,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突然变得那么残忍、可恨。一天,那些人来到我家二话不说,就拉了我爷爷、我父亲和我叔叔去到鱼塘边批斗。我爷爷被打得昏死在鱼塘边,那些人就从鱼塘里勺水上来泼醒他。昏一次,泼一次,醒一次,又被打得昏死过去。我记得很深刻,当时我爷爷是被我父亲和叔叔抬着回来的;你有见过烧鹅皮吗?”用手撑着下巴的我连连点头。“当我第一眼看到爷爷时,我被眼前的一幕吓傻了,全身上下的衣服被打得稀巴烂,就跟什么都没有穿一样,全身的皮就像烧鹅皮一样,人已奄奄一息;我父亲和叔叔也被打得衣服上只剩下纽扣那丁点布条了,那脸可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走路也不是很稳。”奶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我
婶婶赶紧从屋里跑出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搀扶叔叔到床边,让他轻轻躺下,婶婶连忙打来一盆温水,把毛巾放在水中湿一湿,轻轻为他抹去身上血迹,叔叔已被打得有气无力,连痛都无法大声地叫,婶婶身为多愁善感的人,面对如此悲惨的事情发生,怎能不落泪呢?她一边为叔叔清理伤口,一边哭泣道:‘那些人真是坏透顶了。’”说到这儿,奶奶的眼眶里有些湿润了,虽然没有哭出来,但是不难看出这次批斗给她们家带来的伤害是多么的惨痛。
其实,按照奶奶家里当时的条件,最多只
能算“富农”,根本不符合“地主”的条件。
那些家中有大量田地,全部田地让别人去耕种,自己在家享清福,有钱、有权势,剥削贫苦百姓的人,才算是“地主”。而奶奶家人每天都去田里干农活,仅仅是请了一个福记。后来,政府发现了评定“阶级成份”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奶奶家经过重新划分“阶级成份”,被评定为“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