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6-09 点击:

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篇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复习

一、商业的含义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二、商业发展包含的基本要素

1、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2、商品——交易内容

3、货币——交易媒介

4、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5、国内贸易、国际贸易——交易范围

6、交通(商路)——交流的方式

7、商业政策——商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因素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及各阶段发展概况和原因分析

1、商业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先秦时期商业兴起。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

2、商业各阶段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变化:城市→农村、市镇;定时、定点→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变化: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主要农副产品、城市手工业产品

③交易媒介变化: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贝、金属货币、纸币)

④流通领域变化: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流通与劳动力流通(自由雇佣劳动力)相结合

⑤商业运输发达:国内水陆交通、对外交通逐渐发达,出现为商运服务的辅助经营场所(邸店)

⑥各种商业要素的发展:略

3、各阶段商业发展的原因

(一)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②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③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开通。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秦汉发展艰难的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凿。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④政策开明。⑤货币——开元通宝。

(三)宋元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四)明清商业繁荣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②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③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小结: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因素有那些?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策作用(民族政策、对外政策)、交通发达、科技进步、货币流通、市场开拓等。

四、相关知识链接

(一)货币与金融:

1、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出现的飞钱、邸店、柜坊

飞钱:又称便换,类似今天的汇票。唐后期出现,各地商贾将货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处进奏院,领取票券游走四方,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

邸店: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柜坊:从邸店中分离出来的专营货币借贷和存放的场所,这是银行的雏形,比地中海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的时间。

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二)商帮——徽商与晋商

商帮:明清时期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他们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见下表:

课堂思考: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

(三)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军事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概况:①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②在城中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③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④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如汉唐长安城设有东、西“市”等等。

宋朝时期——概况:①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A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 “草市”也更加普遍。③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

(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

②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四)商路

1、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陆路丝绸之路

明初郑和下西洋

2、大运河

(五)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

1、对外贸易的分类:正常贸易(西汉、唐朝、两宋、元朝);朝贡贸易(明清突出,含义、目的、特点、史实、

影响);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外贸(明前期、清)。

2、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3、主要特点:(1)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市舶司)。(2)朝贡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3)官方贸易为主。(4)交通发达、先陆后海。(5)出口商品以丝织品、瓷器为主,广至亚、欧、非。(6)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7)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政治往来。(8)受统治者政策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9)促进了民族融合(外国人长期定居——回族)。

(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4、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

{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六)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目的: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表现:①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②抑商: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评价:(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①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②历代统治者对外实施开放政策(汉、唐、宋、元)。③历代统治者重视水陆交通的修建。④北宋政府对“市”的不限制政策。⑤唐宋以后的赋税制度改革。

2.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②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评价: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时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篇二

中国古代的商业

中国古代的商业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

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

4.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

[百度百科: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5.春秋战国时期:

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人民){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岳麓)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6.秦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统一局面的形成。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⑵市的发展:①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是严格分开(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②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③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

⑶商业的发展:①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行曰商处曰贾”)。②对外贸易发展(商

业突破了中国本土)。③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五都”。(春秋战国时期的商品主要是各地的土特产,两汉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从《史记·货殖列传》“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可以看出,全国性的市场尚未形成。)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今新疆和葱岭以西),目的是军事外交,结盟大月氏、乌孙对付匈奴。结果:虽未达成使命,但开通西域道路,促成中西文化交流,史称“凿空”,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交通与商务关系。路线:长安→敦煌→西域→大秦(罗马帝国)。]

⑷对商业的管理:①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违者受罚。②汉官府设市令(长安)和市长对市进行管理;市周围有垣墙,市门按时开闭。③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统一生产和销售。(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这些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这些行业收归国家经营。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④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人民)。

⑸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人教)。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赋税沉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

7.南北朝:发展相对缓慢

⑴原因:社会动荡不安。(由于种族文化的歧异及人为的新仇旧怨,造成族群间的残酷杀戮与破坏,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⑵表现: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⑶市的发展: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

(注:草市出现的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表述不一,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汉代说、魏晋说、东晋说、唐代说。有论者称,“草市尉”至迟在东晋业已存在。)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8.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⑴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凿,交通发达。③对外政策开放。④国家统一。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它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便利了南北交通,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沿线一些新兴商业城市的发展;它使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当然,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⑵市的发展: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②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人民)。

⑶商业的发展:①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②对外贸易发展。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安史之乱后转移到东南海道。③水陆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人民)。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最早的银行雏形,是由供客商堆货﹑寓居的邸店衍生出来的。飞钱又称“便换”,出现于唐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⑷对商业的管理:与汉代一样,市的设立与废止都决定于朝廷,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与坊仍然分开,交易时间受限制(《唐六典》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铮三百声,而众以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官职为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注:从“应然”状态看,唐朝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未取消;但从“实然”情况看,从唐代中后期起,坊市分立制度有所松动,交易时空有所突破。商业开始越出两市渗入坊间,如长安城的中宣坊、延寿坊都相继设店肆。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五代时,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到了北宋,坊市分区的封闭格局被彻底打破,民居与商业区融合为一体。)

9.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⑴原因:①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④一定程度上的租税货币化(如王安石变法“以钱代役”)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⑵市的发展:①商业突破了汉唐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市”不再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时间早晚都可经营,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草市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③(百科)宋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总结}.

⑶商业的发展:①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③汴京城内,随处都是商铺、邸店、酒楼、食店,还有许多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大象)。④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岳麓)。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⑤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人民)。⑥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加(如勾栏瓦肆,风俗年画)。

⑷对商业的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⑸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北宋之前,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两宋时期,江南开始出现“纯商业”的城镇。《全球通史》:“中国(宋朝)首次出现了主要是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镇在宋代以前仅是军事据点,北宋时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

(注:有人从广义的角度考察宋代文化与前代的不同: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的重大转折时期;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时期;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10.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⑴原因:①国家统一。②疏通漕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③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抵达天津)。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

⑵表现: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商业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11.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⑴商业发展的原因: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地丁银制度,赋税征银,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岳麓)。从国外引进大量经济作物(补)。(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在明朝时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

⑵对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限制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⑶城镇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农副产品(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和会馆(供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大象:徽商和晋商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全国市场)。④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⑤清朝时出现票号(由晋商独占经营,类似于今天的银行)。

[注:徽商,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朝后期,徽商逐渐衰亡。晋商一般指指明清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际(李渊父子就是凭借太原军队和武氏财力夺取政权的),衰落于清末民初。“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帮的进一步发展。晋商与徽商的区别:①经营思想,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贾”(山西常氏家训);徽商重官不重钱,追逐财富只是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②经营方式,晋商精打细算,以经营票号、高利贷为主;徽商崇尚文化与政治,亦儒亦商,与政治极力结缘。③经营地域,晋商主要通过“走西口”,以骆驼为主要运载工具,向晋北、内蒙古甚至白俄发展;徽商则主要在两淮、江浙或长江中下游,有时顺运河或海路北上京津。④人员组成:晋商以乡人为主,其用人“避亲用乡”;徽商一般聚族经商,大修宗祠,以通过宗族的尊卑长幼加强对族众的控制。⑤尊崇对象,晋商以关公之义在经商处建会馆以结帮;徽商尊朱僖制定的“家典”“族规”,把理学作为家族内行事和经商活动的准则。(关羽,山西解州人;朱熹,原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⑥文化理念,晋商“学而优则商”,让家族中一二流子弟经商,三四流子弟参加科考;徽商好儒,喜欢文化,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济。⑦婚姻家庭,晋商长期只身在外,一去数年,赚钱方归,晋商里有很多家明文规定不能在外取妾;徽商受移民风俗影响,往往举家外迁,随遇而安,多纳妻妾,及时行乐;等。]

12.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⑴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⑵农业、手工业发展。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⑷交通条件的改善,运输业的发展。⑸对外贸易的发展。⑹政府政策的影响等。

1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⑴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城市中开始有固定的区域,宋朝以后取消限制。⑵交易内容的变化:开

上一篇:义务清扫街道活动总结
下一篇:乡镇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