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7-05-19 点击: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金华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3月13日在金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 2012-03-19 00:10:23 星期一 责任编辑: zps 作者: 金华市市长 徐加爱 来源: 金华日报 打印
市长徐加爱作《政府工作报告》。 陈少华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全市创业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转型促发展、抓改革增活力、抓统筹惠民生,胜利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总收入328亿元,增长2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增长19.1%;固定资产投资874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9亿元,增长18.9%;外贸出口151亿美元,增长2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29元,分别增长16.4%和14.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45%;人口自然增长率3.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
(一)谋篇布局绘蓝图,着力保持赶超态势。我们始终坚持赶超发展不动摇,提出了“五个高于全省”的发展目标,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居全省第2位。建筑业总产值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省0.9个和0.8个百分点,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3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1位。
(二)转型升级求突破,着力推进科学发展。我们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不松劲,提升了发展质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17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2万亩,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8届华东农交会、第9届中国苗交会成功举办。大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达到1077亿元,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增上市企业6家、募集资金31亿元,新增行政认定驰名商标8件、省级名牌产品24个,筹建省级质检中心2家。现代服务业加快
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7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义乌小商品城、永康科技五金城、东阳木雕城、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持续繁荣,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完成整合,浦江特色工艺品市场项目加快推进。浙中购物节经验在全省推广。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物流会展、服务外包、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浙中凉都”开工建设,九峰山景区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磐安云山旅游度假区升格为省级,东阳古生物文化产业示范区、浦江仙华文景园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44亿元。扎实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完成婺城、金东、兰溪3个功能分区规划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启动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义乌港”一期项目投入使用。
(三)改革创新优环境,着力增强发展后劲。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激发了发展活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列入国土资源部试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整合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家政服务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启动41家农贸市场改造。东阳被列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武义旅游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创新型企业12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15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2家。举办第12届工科会,中科院金华科技园新引进科研机构5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人,评选首批优秀创新团队20家,新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4名,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对外合作与交流步伐加快。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金华)国际商贸发展大会,扎实推进婺商回归,“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成为全省典型。组团参加浙洽会、海洽会、绿创会、央企合作恳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内资1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
(四)区域统筹聚合力,着力加速浙中崛起。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不偏移,加快了浙中城市群融合发展步伐。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浙中城市群规划、金华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建立了浙中城市群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城市群轨道交通、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等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九峰水库建成运行,330国道兰溪过境段、金武公路一期、二环西路乾西段工程完工,杭长客专、金温铁路扩能、东永高速、怀万公路等项目完成年度计划。西气东输、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等工程加快实施。精品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实施“洁化、绿化、美化”行动计划,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列入国家试点。市区基本完成市民广场改造、通济桥拼宽改造等工程,
市体育中心、中国婺剧院等项目加快推进,燕尾洲公园和五百滩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多湖、湖海塘、石门农场等区块启动规划,组织开展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出台客运出租车运力投放计划,完成第一期投放任务。330国道白龙桥和杭金公路金华征费所停止收费。城乡统筹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区)全覆盖。横店、佛堂等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义乌成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推进“强塘固房”工程,浦江获省水利大禹杯金奖,兰溪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编制完成平原绿化规划,建成省级森林城镇4个。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农家乐特色村达到58个。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市低收入农户减少1.42万户、3.47万人。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扎实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大力推进金华江流域“531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开展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8年保持100%,市区空气优良率位居全省前列,义乌、磐安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县)”,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19个。
(五)惠民富民干实事,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不忘怀,努力改善群众生活。全市新增地方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支出。积极落实就业优先各项措施。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中期评估获优秀等次,新增城镇就业6.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1%。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工程,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完善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市区启动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管理。严格落实城乡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制,筹集财政资金7.6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房11425套,完成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3000户。大力发展教文卫体事业。启动实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做好防范校园暴力侵害、中小学生接送车安全等工作,推进上海财大浙江学院一期后续工程。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义乌、东阳被确定为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磐安人民医院通过二甲评审。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开展婺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兰溪举办“李渔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进展顺利,“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村邮站建设324个。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创建小康体育示范村500个,我市运动员在全国第八届残运会上取得佳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六五”普法启动实施,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网络警务、打黑除恶、清网追逃等工作成效明显,110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开展“清剿火患”专项行动,市区启动居住出租房消防
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抗洪抢险取得重大胜利。启动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评价试点,抓好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强国防建设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二连冠”、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四连冠”。
(六)苦练内功树形象,着力营造干事氛围。我们始终坚持苦练内功不浮躁,努力提升政府形象。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健全部门会商、会签制度。增强时间成本理念,深入推进治庸治懒,努力营造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干事氛围。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加强“网上办公”系统建设,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深化。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加强部门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 认真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金华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各级干部的创造性工作,更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对政府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金部队、武警官兵、省部属驻金机构,向外来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全省中游靠后水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缓解,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和压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24日在德州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德州市代市长 陈先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市人民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圆满完成了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长13%左右,人均有望突破3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增长31.9%,高于全省6.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达到1140.6亿元,增长22.6%。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实施。南
— 1 —
融北接、区域合作纵深推进。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嘉宾参加会议,签约重点项目35个,总投资856亿元,创历届之最,极大提升了德州形象,“中国太阳城”品牌更加响亮。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全市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43.6亿元,创历史新高。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明显改观。
——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就业总量不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410元和7028元,增长11%和14.5%。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坚持抓项目、扩投入、增后劲,全年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68个,完成投资540.2亿元。集中推进总投资1220亿元的135个市级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37.5亿元,恒源石化100万吨重油轻质化、景津大型洗选设备等68个项目建成投产,皇明热利用技术装备、金能煤气化三期等63个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抓好中央、省投资项目建设,459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竣工294个,完成投资44.3亿元;152个省调控资金项目竣工113个,完成投资54.6亿元。积极做好项目和资金争取工作,共争取上级扶持项目273个、无偿资金7.6亿元。有效落实金融政策,积极扩大信贷投放,新增各类贷款201亿元。
— — 2
(二)加快产业调整,提升发展水平。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12.4:54.1:33.5,三产提高1.5个百分点。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高端化工程,五大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各展所长、加快发展。新上新能源项目22个,总投资220亿元的汉能光伏研发制造和发电基地落户我市,总投资25亿元的中节能20兆瓦光伏电站一期工程并网发电。培植壮大15家大企业、30家强企业和60家新特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45家,其中过50亿元的5家,永锋集团达到140亿元。以“十千万”工程为抓手,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县域产业特色日趋鲜明,新增3个省级特色产业镇。落实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粮食总产达到150亿斤,连续6年全省第一,巩固了“亩产吨粮、总产过百亿斤”成果;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新增蔬菜48.5万亩、花卉苗木4.5万亩、经济林5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服务业突破发展,德州东北城、东盟现代生态旅游城等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落户我市,义乌国际商贸城、银座商城、国际商贸港、盖世物流园等大项目投入运营;减河湿地公园、九龙湾景区、海岛金山寺等旅游项目顺利实施,董子园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成为国家AAAA景区,黄河国际生态城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董子文化街入选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积极落实促消费政策,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3.6万台(件),实现销售额10.5亿元,向农民兑现补贴款1.4亿元。
(三)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互动。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构筑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建
— 3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设新格局。中心城区实施城建项目103项,完成投资108.1亿元,“两个新区”和“五大片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造主干道路18条;改造城中村、旧住宅区和棚户区88个;完成了集中供热管网三期工程,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80万平方米,供水管网实现全覆盖。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顺利通过国家暗访,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交通秩序整治成效明显,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县城品位全面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百企联百区、百局帮百区”活动深入开展,已建成和在建农村社区629个,1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荣获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案例奖。京沪高铁德州段线路全部建成、站房主体完工、综合客运站动工建设,邯济铁路、德大铁路、德滨高速快速推进。总投资175亿元的水网规划全面实施,引黄济津工程竣工通水,南水北调德州段开工建设;建设集中供水工程36处,新增受益人口22万人。电力设施日益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四)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南融北接”战略,与天津红桥区合作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工建设,与塘沽区共建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完成规划,与济南市签订了加强合作交流实施意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与青岛市、重庆合川区及四川绵阳市、宜宾市、遂宁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英国邓迪市和法国布希圣乔治市达成友好合作城市关系,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对接央企,合作项目达43个,到位资金61.6亿元。扎实开展招商活动,引进到位
— — 4
资金305亿元。直接融资实现突破,恒升集团再融资18.5亿元,6家企业私募融资2.8亿元。外经贸实现恢复性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其中出口13.4亿美元。开发区建设提档升级,市经济开发区成为中国十佳低碳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加快改貌,天衢工业园招商引资实现突破,临邑、乐陵开发区成为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齐河开发区被评为省最佳投资园区。
(五)强化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关停小火电机组8.7万千瓦,淘汰落后生产线43条、设备995台(套),预计可顺利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482%、比“十一五”总下降23%的目标。探索建立“点源—污水处理—湿地—河流”递进式治理模式,代表我省迎接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考核,在海河流域7省市代表城市、全国9大流域33个代表城市中荣获“双第一”。圆满完成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18%和25.04%的任务。成功举办第四届生物产业大会和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论坛。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设计阶段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7%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称号。
(六)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民生为先,使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科技和人才方面: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功能糖和体育器材两个行业技术中心,填补了省级空白;皇明太阳能
— 5 —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政府工作报告
平政发〔2010〕1号
平度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于显祥市长在2010年1月20日平度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大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特此通知。
二〇一〇年二月一日
—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1月20日在平度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 政 府 市 长 于 显 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经受复杂环境严峻考验、奋力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经济社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形势变化,适时作出科学决断,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完成生产总值460.25亿元,可比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16.62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0.6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50元,分别增长9.7%、8.8%。
(一)从容应对困难挑战,经济建设在逆境中实现新发展。全面分析、科学判断面临困难,超前谋划思路措施,从形势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在应对挑战中培育有利因素,经济实力不断增 —2—
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4.8:50.7:34.5调整为14:50.6:35.4。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把帮扶企业应对危机、推进产业调整振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适时出台帮扶企业渡难关27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上市、大企业直通车等政策措施,先后办理出口退税2.6亿元,组织8家银行为106家企业落实授信贷款6亿元,府鼎担保公司新增担保贷款2.7亿元、过桥贷款1.2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出口减少、资金紧张等压力,工业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下滑态势,实现增速逐季加快、效益持续好转。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4亿元、可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7家、新增7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95家、新增28家,宏泰铜业、田润食品等4家企业入围青岛市百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海尔冰箱9秒生产线、鑫汇金矿扩产改造等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民营经济迅速膨胀,新发展民营企业982家,总量达到4656家。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把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发放涉农补贴
2.1亿元,邮政服务三农经验在全国推广。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达到147.9万吨,小麦、玉米单产创历史新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投资1.9亿元实施3.6万亩节水灌溉和11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 —3—
县(市)。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进展顺利,率先跨入全国农机化高级阶段。设施农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市财政补贴3000万元扶持新发展设施栽培大棚2.93万个、面积2.37万亩。区域化布局日趋形成,32万亩蔬菜、40万亩花生、30万亩果品、24万亩商品粮等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马家沟芹菜产业园被命名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化生产加快普及,新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4个、基地5处,新建标准化养殖基地32处。品牌农业实现新发展,马家沟芹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大黄埠樱桃西红柿被评为最具竞争力农产品商标,大泽山葡萄被评为最具竞争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旧店苹果、大黄埠西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90家,同比增长109.7%,众地坚果、白樱花面粉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西班牙齐发集团、美国万汇集团兼并盘活淳金植物油、丰夏面粉生产企业,我市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第三产业活跃繁荣。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刺激消费政策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业总量扩大、层次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开展,新建或改建农家店260家。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或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等政策全面落实,有效扩大了农村消费。仁禾生姜市场、姜家疃蔬菜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正式营业,青岛路西端汽车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南村蔬菜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双百市场”。瑞平金融中心、大润发 —4—
购物中心、圣凯国际商务区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商贸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首次突破百万平方米,由萧条、复苏步入繁荣发展阶段,全市销售商品房8285套,增长71.4%。茶山景区对外营业,大泽山旅游加快开发,时尚精品旅游正在崛起。
对上争取成效显著。把对上争取作为调整投资布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举措,全面对接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政策,先后争取涉农、公路、水利、民生等财政扶持项目320个,到位资金12亿元,同比增长62%。新河化工基地争取3亿元扶持资金及3亿元贴息贷款,两纵四横12.1公里道路路基工程全面竣工,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青岛海湾集团签署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开发协议。投资33.26亿元全长90.3公里的海青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创造了我市特大工程项目当年申报、当年立项、当年批复的纪录。率先在全省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赢得了发展先机,扩大了发展空间。
(二)积极调整开放策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跨上新台阶。学习借鉴苏北经验,强化招商组织力量,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对完不成任务的镇(街道、园区)、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代理负责制,全面打响招商引资攻坚战,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关注、人人参与”的招商新格局。全年完成到账外资1.5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8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7.5%和116%。“一线三区”产业承接平台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分别达到8246万美元、38.9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4%、 —5—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11日在滨州市滨城区第八届{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滨城区区长 焦本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大干2010”结硕果,“魅力滨城”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对接“十二五”工作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黄三角”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按照“建设魅力滨城”总体要求,求真务实,积极作为,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亿元,增长15.3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24.2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6.01亿元,增长1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2.3亿元,增长19.2%;三产结构调整为
4.21∶53.7∶4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7元。
(一)工业经济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狠抓项目建设、结构调整、品牌创建、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亿元、利税25.86亿元,分别增长26.69%、7.88%。重
点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实施过千万元项目63个,完成投资30亿元。中海沥青变配电改造、东瑞化工10万吨片碱等30个项目投产,大唐热电项目区迁占完成。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技术中心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36%。亚光毛巾、九环机械等企业的31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名牌战略深入实施,侨昌化学乙草胺、泰裕麦业小麦粉等4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中海沥青、亚光家纺等4家企业的14个产品荣获“山东名牌”。多年未决的企业改制难题实现突破,三棉破产改制结束,春晓集团、万隆化轻职工权益兑付完成,黄河造纸、鲁滨制粉土地资产变现。节能减排卓有成效,汇能节能、山水水泥等6家企业的7项成果被评为“全市优秀节能成果奖”;11个海河迎查项目建设完成,北城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园区承载能力增强,滨州工业园区“区办合一”管理体制理顺,荣膺“山东最佳投资园区”;东城高新化工园区功能日趋完善;杨柳雪工业项目区集聚效应显现,投资1.2亿元的维捷电梯等项目入驻,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围绕打造“黄三角中心商务区”目标,以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为平台,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6.0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09%,服务业工作列全市第一。特色街区不断扩规提档,渤海七路商贸园区集聚发展,新悦国际、王府井商业街投入运营,大润发近期开业,银茂酒店等3家企业获省级服务名牌。黄河四路建材家居园区规模膨胀,洋货大市场竣工招商,海虹商贸城主体完工。渤海十路餐饮园区呈“丰”字型发展,东方文化商业街招商入住。银座商城、潍坊中百等11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48亿元、利税8321万元。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120项,完成投资80.5亿元,银座家居当年开工、当年营业,滨州中关村、佳泰家居启
用,豪德贸易广场一期、义乌国际商贸城主体完工,金博商厦开工建设。45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27.2亿元,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万鑫时代新城、金座豪庭入住,创业花园、祥泰新河湾一期主体竣工。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东营商业银行、恒丰银行开业,天成小额贷款公司揭牌。杜受田故居、三河湖景区分别通过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认证,填补了全市4A级景区的空白。物流行业协会成立,亚光物流、宇航物流等企业运行良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深入开展,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三)“三农”工作水平得到新提升。按照“一产三产化”的发展思路,“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抗灾夺丰收全面胜利,粮食总产达到18.96万吨,棉花总产9858吨。林水会战成果丰硕,创新投入机制,落实林地政策,实施组团造林1.38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07.4公里,完成节水衬砌5000亩,建设“四位一体”水利方田1.6万亩,实施国家级中低产田改造1.7万亩,清淤治理朝阳河、二干排等骨干渠道;220国道东出口、205国道衬砌成为城市绿化精品工程,在上半年全市科学发展评比中荣获第一。新建黄河人家等高效生态示范园3家,总数达到12家,沿黄近郊生态绿色长廊逐步成型;在全市5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评比中,杨柳雪生态园、三河湖百果园分获六、七名。成功参展“首届黄三角农洽会”,签约资金4.4亿元。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认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5个,荣获“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称号。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5133万元小麦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臵等惠农资金足额、按时发放。投资553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88.5公里、危桥20座。
(四)城市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坚持“突破东区”与改造提升老城区并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中心城区东城功能区、主要道路两侧控制、东区合村并居等规划编制完成。总投资166亿元
的132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50亿元。市立医院老年护理院主体竣工,区社会福利中心基础完成,创业园商务中心项目开工,白鹭湖片区跨湖大桥等景观工程顺利推进。投资1.2亿元,完成东区骨干道路、沿街建筑的绿化、亮化,铺设人行道8.5万平方米,新建管网15.7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投资7300万元,配套完善滨州工业园区道路17条。东、西外环路北延工程启动,永莘路付家河至惠民段全线通车。启动五四一等城中村改造项目37个,实施官庄、宋庙等合村并居工程54个。山柳刘、山柳杜整村拆迁告捷,创造了“24天的东关速度”,树立了北杨和谐拆迁的典型。新建农村住房6664户,改造危房686户,建成经济适用房13.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38万平方米。老城区配合做好渤海十二路、长江二路升级改造,新立河西路、长江三路等道路基础配套。服务市重点工程文化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和蒲湖公园、中海风景区改造;德龙烟铁路土地清表和征地拆迁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着眼大局,帮助市直部门做好集中供热工作。
(五)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成效明显。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扎实开展“与央企对接工程”和“六个一行动”,引进项目102个,到位市外资金38亿元,列全市第
一。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赴京津唐、长三角、港澳台等地招商,引进黄三角创业城等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6个,洛矶山高档润滑油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6个。争取源头资金项目26个,到位资金1.3亿元。首届黄三角经洽会签约资金80亿元,第九届银企洽谈会签约资金120亿元。企业上市首获成功,滨化集团成为三年来山东首家在沪市上市的企业,募集资金20亿元。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组建成立,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外经外贸势头良好,实现进出口总值4.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110万美元,到位资金882万美元。
(六)和谐滨城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城镇就业812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6%。发放农村养老金2666万元,新农保信息化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720元、300元。“双拥模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征兵任务按时完成。杨柳雪新敬老院投入使用,滨北敬老院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受灾倒房重建完成,确保了群众安全过冬。建成10万吨的地方粮油储备库。新考录优秀教师100名,农村学校“211”工程和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扎实推进,新二小按期竣工。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报销医疗费用3573万元。新建标准农家书屋37个,文化大院达到599家,群众性文体活动红火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完成阶段性任务,第一次水利普查启动。禹里敬老院援建工程荣获“四川省绵州杯工程质量奖”。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各项人口控制目标圆满完成。民兵预备役、广播电视、外事侨务、爱国卫生、民族宗教、油区管理、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统计、审计、物价、地震、档案、老龄、史志、慈善等事业都有了新进展。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干部思想纪律作风建设年”和“企业发展服务年”等活动,全面整改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自身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推进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实行领导包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责任制,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坚持领导定期接访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效能建设扎实开展,27件人大代表建议和135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办理群众来信180件,处理市长公开电话承办件610件。政务双网搭建完成,政务协同办公工程试运行。部门行风评议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积极打造“阳光政府”。强化监察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政府工作报告6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8日在涟水县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陈卫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我们已胜利完成“十一五”使命 “十一五”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涟水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工作基调,致力经济发展,全力加快建设,尽力改善民生,努力营造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开拓进取,奋力拼搏,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基础日趋坚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第一抓手,致力推动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8.9%、44.4%和48.7%,其中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6.27倍和 7.27倍,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财政增收工作先进县”。到“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8:43.6:30.6,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3.1个百分点;省定小康指标已有15项达标。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多措并举,全力加快基础建设,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全县累计投入城乡建设资金127亿元,城市
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配套、绿化景观以及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相继建成;道路交通全面升级,等级化公路达到3127公里,涟水机场顺利通航,“水陆空铁”兼备的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镇村建设加速推进,县域副中心建设取得突破,夜合、龙兴等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形成亮点;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承载能力,县经济开发区上升为省级开发区,化工园区成为特色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为发展镇村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亿元乡镇达到19个,千万元村达到64个。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改善投入较多、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以赴落实惠民举措,兴办惠民实事。累计兑付各类惠农资金4.19亿元,投入11.7亿元兴办14类惠民实事,实现新农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通过脱贫攻坚,全县16.4万人摆脱贫困,涟水被评为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全县24.6万农村人口实现饮水安全;实施新一轮农村“六项实事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30亿元,兴办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计划生育工作跨入先进行列。“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4%和13.2%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发展成效明显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发展保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人心思齐、奋发有为的氛围日益浓厚。投入1.3亿元,着力解决合理诉求,使各类群体待遇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信访稳定由全省后进县变为先进县,连续3年被评为“省信访稳定工作三无县”。深入推进平安涟水、法治涟水建设,被国家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评为省“平安涟水”合格县,第4
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农村警务室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群众满意度稳居全市第一。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符合涟水实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涟水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福祉得到最多、安定和谐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之
一。五年来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加快发展的致胜法宝,涟水每一次跨越、每一项成就无不得益于解放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立足涟水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县有工业园、镇有集中区、村有创业点”、“招商引资与自主创业两翼齐飞”等符合县情的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选择地取舍苏南模式与温州经验,这些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动力不强、活力不足问题。必须调高定位,坚持高标准要求不动摇。“十一五”时期,在“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速奔小康,建设新涟水”的期盼,明确了“2014年以县为单位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激励了百万人民奋勇直追的壮志,激发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大胆创新、艰苦创业、争先创优成为全县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主要指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县域排名逐年上升。必须突出项目,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建设是第一要点。“十一五”时期,我们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在突出位臵,把项目引进与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形成“经济是发展主旋律,项目是发展生命线”的共识,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一批大项目就能跨越发展”,相继实施了一批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必
须统筹城乡,坚持全面推进不动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县域全面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们立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实施了一大批事关民生民计、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必须依靠人民,坚持共享成果不动摇。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既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十一五”时期,我们始终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臵,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尽力多办实事,增加福祉,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力量,共谋发展、共推发展的大局不断巩固,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基础日益坚实。
五年来的发展成果鼓舞人心,五年来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鼎力支持和县政协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历届历任领导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省市驻涟扶贫工作队倾力相助、社会各界热忱关心、积极参与,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各群众团体,向所有参与和关心涟水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发展中仍有一些遗憾和不足:我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基层发展不活、产业结构不优、工作创新不多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招商引资成果还不够大、重大项目数量还不够多、推进建设还不够快;干部群众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基层致富的任务还很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全面推进,精彩纷呈,我们已奋力跨越2010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精彩纷呈的一年。全县上下继续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四件大事,克服制约因素增多、竞争压力加大等困难,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取得新的业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分别增长15.7%和31.7%;实现财政总收入22.5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0.68亿元,分别增长41%和4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分别增长16.5%和14.6%。涟水先后荣获市级以上荣誉337项。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总量进一步扩大。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6亿元、入库税金8.1亿元、工业用电量6.6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27.9% 43.7%和23.6%。新增长点培植成效显著。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户,比上年多增33户;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62户;列入市监控的26个新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4.7亿元。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投入75亿元,实施3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申报市级以上新产品8个,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户,申请专利599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亿元;新发展注册商标107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件。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实施县经济开发区路网完善、管网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提升“四大工程”,新增道路45万平方米、绿化30万平方米;投入1.8亿元完善薛行化工园区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弱电线路全部入地;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6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57.3万平方米。
“三农”工作扎实开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认真落
义乌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政府工作报告.doc06年2月{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 日在营山县第14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4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的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全县政府工作负重前进、卓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起伏、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矛盾集中凸现、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的艰难局面,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同心同德,知难而进,崇尚实干,强县富民”的工作要求和“工业育支柱,农业创特色,三产上水平,社会构和谐,党建强保障”的工作思路,突出“两抓两促”的工作重点,着力实施“三大突破”,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在前进中化解矛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实现GDP31.89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4.5%;工农业总产值41.42亿元,增长1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83万元,同口径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增长2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亿元,增长25.2%;农民人均纯收入2645元,增加356元。完成了县
-1-
第14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致力培育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质量攀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增加值5.2亿元、利税938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54.4%、22.1%。协作配套实现新突破,五四公司、顺发机械厂与重庆力帆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上汽车、摩托车配件项目;奥龙铸造材料公司依托成工集团,新开发精密铸件、高锰合金项目;电力公司与内江圣华德公司实施强强联合,新上圣华德二期工程;润丰公司与北京京易航公司合作,实现二次创业。技改扩能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实施9个重点技改项目,投资达6810万元,新增产值8750万元。工业新增点不断呈现,新开工建设12个工业项目,2家企业新进统计笼子,电力公司纳税突破千万元大关。三星工业集中区得到新发展,建成50米宽南北大道等重要物流通道,水、电、气、通讯、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60万元。圣华德变压器、三友酒业等4家企业落户集中区。
农村经济优势扩张,特色彰显。建成营渝、润丰、新宏望3个千头母猪良繁场和润丰、新宏望两个万头肉猪养殖场;发展4个百万水禽示范带,建成松青300万羽禽苗孵抱中心;建成小蓬黑山羊核心良繁场,带动发展10里羊禽果产业带,被列为全省山羊生产十强县,全县共出栏肉猪100.26万头、小家禽1201万只、黑山羊40.23万只。水产基地得到巩固提升,国民养蛙场成为西南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场。发展国标二级水稻15万亩、双低油菜10万亩,规模发展青蒿1.3万亩、食用菌77.8万袋。白
-2-
岩寨、小蓬等伏季水果示范基地和东升葡萄基地进一步壮大。建成会展中心培训基地,110名农民工输往安哥拉,全年输出劳务26万人次,实现收入16.5亿元。新成立添鹏生猪养殖协会、先锋蚕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并推行了种猪“委托寄养”、青蒿“租赁代管”等产业发展新机制。水产取得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推进13个扶贫新村建设,建成锁水文明新村。落实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全县农民共享受减免、补贴资金4865万元;土地承包权颁证基本完成。
第三产业亮点增多,繁荣活跃。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实施,发展连锁经营农家店356个;“名优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城区商贸门店基本完成超市模式改建;翠屏商业步行街开业经营。天胜大酒店建成运营,景阳大酒店实现改造提升,孔亮火锅、福禄居、好莱坞歌城等大型餐饮娱乐店落户我县;家政、物流配送、通讯、保险、法律服务等加快发展。积极开发以太蓬山为主的生态佛教旅游业,启动建设太蓬山森林公园盘山油路及停车场,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700万元。
——致力破除发展瓶颈,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营万公路消水至悦中段加紧建设;达成铁路复线工程全面开工;启动建设西干道延伸工程;3个乡镇建成通乡油路;新、改、扩建乡村道路464公里,村通率达79%。城网改造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营山至丰产、回龙天然气延伸工程贯通供气。茶盘水库、联升水库等18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新建整治恢复各类水利设施2394处。加快天保、水保、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25.5平方公里,造林2.78
-3-
万亩。
——致力提升城市档次,经营城市取得实效
完成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和城市配套专业规划。完成景阳大道至外西街、外西街至东门口柔性路面改造,打通营仪进出口道路;启动城东新区建设,完成征地拆迁;基本完成纸市街道路改造;主要街道完成路灯和人行地砖改造。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容环境进一步好转,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复查。国土经营成效明显,全年实现土地收益2400万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致力聚集发展优势,改革开放成效明显
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撤销督导室,设立北城、南城街道办事处;完成县级部门机构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粮食托市收购。引进宏业工业园、新宏望等5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46个,到位资金13.98亿元。积极争资引项,包装储备项目115个,争取批复资金1.4亿元,到位资金1.15亿元。浙江金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对口帮扶进一步加强,接受帮扶资金6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0个。
——致力增强调控能力,财税金融稳健运行
大力培植财源税源,开展国土、城建、房管等税费专项清理。改革征管方式,启用即开型有奖发票。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财政资金投资管理办法。设立土地出让金专户、安臵补偿专户,实行宗地成本核算。对乡镇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资、民政救助对象补助资金等实行直发。加强审计监督,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全年实现收支平衡。
-4-
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年末贷款余额15.6亿元,增加1亿元。
——致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广泛开展“四个对比”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创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21个。实施科技兴工、兴农项目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