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28 点击:
于成龙故事篇一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居简介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居简介
发布时间:2008-1-2 上午 11:20:09 [返回]
在山西方山通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的路途中,有一个名叫来堡的村子。被康熙皇帝亲封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
时光流逝,历史仍清晰地记录着这位流传千古的清官事迹。目前,方山县境内发现于氏文物82件,征集关于成龙民间故事和佳话100多篇,于成龙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遗址尚保存完好。于成龙清正廉洁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方山和吕梁一代更是盛传,特别是2000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后,更是轰动全国,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
于成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清廉程度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为什么几百年来一直久传不衰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他的过去吧。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方山县来堡村人,明崇祯十二年(1693年)举为副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巡抚和两江直隶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病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时年六十七岁,谥“清端”加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任几十年的日子里,都始终保持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被广大人民群众泛称为“于青天”、“于青菜”、有事例为证,在罗城连任县令六年多,离任时穷得连路费都没有。黄州八年,于成龙赴福建任职时仅有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沿途以萝卜为干粮,直到后来当了富甲天下的江南封疆大吏,他仍布衣蔬食,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康熙十七年间,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正值清廷为对付治湾郑成功抗清势力而实行“海禁”政策,当时清朝统治不顾连年民祸,民不潦生,常以“通海”罪名被抓入狱,使许多良民受到迫害,出现了一桩又一桩的冤案。于成龙到达此地后,不顾重重阻挠,主张重审,使无辜民众免遭残刑而释放,并发给贫困者回家的路费。于成龙亲民爱民,关心百姓疾苦,痛恨贫
官污吏,凡所到之处,贫官污吏闻风丧胆,却受到百姓的爱戴,被老百姓称为“于青天。”于成龙在离任时,广大群众遮道相送,以泪相别。他死后,江南民众“巷哭罢市,家绘其像以祀之。”康熙亲撰碑文称他为“实天下第一廉吏”。
有关于成龙的清廉故事还有很多,你若有心的话不妨看看由王若东、刘乃顺、林祥三位同志共同创作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传》一书,或者亲历于成龙的故居——山西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相信你一定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收获。
于成龙故事篇二
守法故事
1、陈毅制定“入城守则”
1949年5月24日夜里,上海街头响起半夜激战的枪声。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们小心地打开一点门,从门缝里望出去,只见马路两侧,整齐地躺满了抱着枪,合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市民们感到奇怪,“这些军队怎么和以前不一样的呢?”
不一会,市民们开始走出家门。他们看到战士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饭,吃的是馒头、咸菜。于是,不少市民拿出热水瓶,给战士们倒开水。战士们笑嘻嘻地摇着头,谢绝了。天大亮了,“解放军露宿街头”,“解放军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市民蜂拥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庆祝上海获得新生。
原来上海大战役打响前,陈毅就让秘书长起草了《入城守则》,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不要以为我是总理
周总理生前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总理就可以置身法纪之外,他总是时时处处带头遵纪守法。有一次,他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司机违犯了交通规则,交井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时间。同车的干部想去和民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一直等到警察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那里。此后,总理常常叮嘱司机,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说:“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可以违章。”
3、曹操自刑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4、一代清官---汤斌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
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5、带头步行的司令官
1798年,对英作战司令拿破仑率三万法军,分乘350艘船舰,远征英国的殖民地埃及。以后他又入侵叙利亚,血洗了雅法城。叙利亚人、土耳其人、英国人都参加了打击法国人的战斗。法军长期异地作战,人员疲惫不堪,士兵思乡心切,加上热病和鼠疫流行,拿破仑决定将远征军撤回埃及。拿破仑是个卓越的军事家,他为了保证部队行动的迅速撤离,把全部车马集中起来,载运伤员,其余的人一律步行。他身边的军官问到:“司令官,你要准备哪一匹马?”拿破仑一听,勃然大怒,狠狠打了这个军官一记耳光并训斥道:“难道你没听到我的命令吗?立即把马拉出去拉伤员,全体步行,我第一个走!”拿破仑创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当了皇帝,他用铁与血的纪律推进了欧洲资本主义进程。
6、西瓜兄弟
“西瓜兄弟”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10月。 在李楼村,有姓李的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因为方圆一二十里地内,只有这兄弟俩种西瓜,大家便叫他们“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小路边上。这年虽然雨水多,可是他们的瓜地高,西瓜还是长得又大又甜。
瓜刚熟的时候,村东走过来一队蒋介石的保安团,这些饿狼一看见老大的瓜,顿时你抢我夺,不一会儿,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
在这些保安团过去20多天后,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回八路军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走过。“我这瓜地完了!”西瓜老二想:“我这命不要啦,我就躲在瓜地里,看他八路军摘我的瓜吧。”西瓜老二灰心丧气地往西瓜棚底下一坐,看着八路军过来。谁知道部队有多少呢?往北看不见尾。“这西瓜长得好呀!”领头一个兵说。“还有三白瓜哇!”“这瓜一个怕有三十斤。”“吃上两个才解渴呢。”路过的兵你一句我一句的赞叹不止。
听见八路军说西瓜好,西瓜老二的心就像刀扎一样痛。但是他却奇怪,这些人说说就完啦,连脚都不停,一股劲往前走。西瓜老二把头偏西边一看,看不见队伍的头,也看不见队伍的尾,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却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可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西瓜切开了怎么不吃
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问他:“老乡!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就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的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前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7、我不能特殊
1972年4月5日下午,周总理在南京送外宾去飞机场,天灰蒙蒙的,雨一个劲的下着,在离机场很远的地方,他就下了车。这时,随行人员赶忙去给他撑伞,他连忙阻止说:“不要打伞了,快放下了吧!”工作人员劝他:“总理,您不能这样,淋坏了身体。”没等工作人员把话说完,总理指着欢送的人群说:“几千人都挨淋,我就不能吗?我们不能特殊!应该和大家一样。”说着,他冒着雨,缓步绕场一周,跟欢送的群众亲切交谈,挥手致意。
8、著名清官---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年),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为官二十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曰:“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授罗城知县。柳州罗城,地处万山丛中,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斗。于成龙至罗城县时,居民仅六家,县衙草屋三间。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后诸仆死逃殆尽,成龙“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枪以自防”。他殚精竭虑,肃清匪盗,数年,罗城大治。
罗城民众怜悯于成龙独身一人滞留南疆,晨夕环集问安,并叹其度日过于清苦,间敛些微金钱跪进,以供其盐米等生活费用。成龙微笑答谢:“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民众皆怏怏持去。罗城民众得知于成龙家人自北方来探视,大喜,“奔哗庭中”,言于公家人来,“好将物安家去”,又馈赠金钱。成龙含笑答谢说:“此去吾家六千里,单人携货,适为累耳。”挥手令去,民皆伏地饮泣,成龙亦为之感泣。
于成龙在回顾罗城七载生涯时说:“日二食或一食,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无复官长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其苦可知,其情可想。因成龙治绩斐然,康熙六年晋升为四川合州知府。
于成龙后历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都是励精图治,竭心尽力,廉洁奉公,政绩斐然,在为官之地都留下了极佳的口碑。辞别罗城时,父老遮道呼号:“耶今去,吾侪无天矣!”竟追送数百里,痛哭而返。离黄州赴福建时,“民遮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潮相乱”。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见。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受命为两江总督。成龙受命之日,即自直隶启程,直赴江宁,与幼子租驴车一辆,各袖钱数十文,自投旅舍,从未烦扰沿途府县。将抵江宁时,官吏畏其严明,出城远迎,至黄昏时犹不见人影。正在惊疑打探之际,
逻卒来报,新总督早已单车入府了。
于成龙到任后,断然拒绝居住为他装修一新的府第,拒受礼品,谢绝接风洗尘之宴会,江宁为之震动。
于成龙就任两江总督,颁发《兴利除弊条约》,在条约中他郑重声明:“本部院下车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
于成龙总督江南,虽身为封疆大吏,但喜接民众,了解下情,绝少官僚习气。他平时生活俭朴,每天只食用粗米、青菜,江南人呼为“于青菜”,遇灾荒之年,“屑糠杂米为粥,举家食之。”还以此招待客人,并说:“如法行之,可留余米赈饥民也。”
康熙二十三年,成龙病逝于任上。将军、都院察看他的遗物,“见床头敝笥中,惟绨袍一袭,靴带二事,瓦瓮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于成龙去世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廉名遂传天下。
于成龙故事篇三
11个公廉古代故事
公廉故事墙——古代故事排序:
1、子罕不收宝玉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让玉工雕琢宝玉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2、妻贤夫祸少
后汉人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拿回家把它交给了妻子。 妻子说:“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我听说,有志气的人连泉叫“盗泉”的水都不喝,廉洁的人不随便接受别人送的食物。如果你为了贪图小利,把这块金子留下了,就丢失了诚实守节、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行。” 乐羊子听了觉得非常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地里去了。乐羊子在外求学,妻子在家辛勤操持家务,奉养婆婆。一天,邻家的鸡跑到她家的院子,婆婆竟然把鸡抓住杀了。乐羊子妻流着泪说:“是因为我没把家务操持好,让大家贫穷,要是儿媳有能力的话,您也不至于去吃别人家的鸡啊。”婆婆听了,满面羞愧,悄悄地把鸡肉倒了。 娶妻当如乐羊子妻,这样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3、为政清廉的诸葛亮
诸葛亮功劳盖世,毕生廉洁自律。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叫阴识,家有四千七百余顷,比诸葛亮多出45倍。诸葛亮病危时,立下遗嘱: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丧事力求节俭,依山为坟,墓穴只须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时便服。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后要求。“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他清正廉洁的理想,他的廉洁自律,在蜀国官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4、陶母教子廉
东晋大将陶侃,不仅忠心为国,战功赫赫,而且一生清廉俭朴,深得世人的称誉。这实际上得益于陶侃母亲的教诲。陶侃幼年丧父,家境清贫,由母亲湛氏抚育成人。长大后在家乡浔阳县谋得一份官差,还兼管一个鱼塘。一次,鱼塘捕鱼,陶侃心想母亲在家很难有机会吃到鱼,便拿了几条腌制起来,兴冲冲赶回家。陶母了解到鱼的来历后,严肃地对陶侃说:“你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还面带喜色,使为娘很为你难过和担忧。你现在还是一名小小的官吏,就会拿东西回家,将来如果做了大官,不知会变成怎样的人呢?”听了母亲一席话,陶侃连忙跪下认错,表示悔改。
5、为官如清水的包拯
北宋廉吏包拯,为官一生清廉,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民间称他为“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知州,端州盛产是“文房四宝”之—的端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包拯晚年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为官,有贪赃枉法者,不得葬于祖坟。他要求把这个遗训刻在石上,砌在堂屋的东壁以昭后世。
6、苏轼清廉为官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仔细权衡每一文钱,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7、一贫如此的张浚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8、朱元璋“四菜一汤”倡导廉洁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宴请众官员时坚守这四菜一汤,他还给大臣们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9、“三不”清官海瑞
明朝海瑞,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义,被誉为“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步入仕途后,他一如既往,穿布袍、吃糙米、食自己种的菜。他知道百姓贫穷,去农村巡视时,命部下挑着菜和米随行,自己开伙,从不扰民。他一生未置田产,只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养活一生。海瑞临终前三天,兵部派人送来的柴金费多了七钱银子,他命部下送了回去。海瑞死后,他全部家当只有十多两银子,所有帏帐十分破旧,清贫得连一介寒士都不如。他的丧船过江时,两岸站满了送葬的人群,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10、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曾任兵部右侍郎兼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时只乘普通骡车,无锣鼓仪仗,无卫兵侍从;明察暗访时,也都轻骑而行,从不惊扰百姓。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都得向权臣国戚送重礼。但于谦一身正气,不随波逐流,每次都是两手空空。好心人劝他随风入俗,“不送金银,送些土特产品也行啊!”。他举起袖子笑
笑说:“你看,我这不是带去了两袖清风吗?”成语“两袖清风”便由此而来。
11、一代廉吏于成龙
罗城治盗,湖北平匪,福建平冤,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于成龙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直隶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予以嘉奖。
于成龙故事篇四
廉洁小故事
我身边的廉洁小故事
罗山一实小 四(4)班 陈鑫雨
廉洁,自古以来便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如果人人廉洁,可以产生巨大的反响——社会和谐共处,国家繁荣富强。不廉洁则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导致国家腐败,民不聊生,拖垮整个国家。因此,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的领导人都提倡廉洁的作风。
不管男女老少,都应该拥有廉洁的品质。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要学会廉洁,每件事情都能反应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廉洁的品质。从入学到现在,我是班里的骨干,包青天的故事时常鞭策着我,每天都反省自己是否廉洁,对待同学是否一致不求回报的帮助,是否铁面无私。也观察同学是否廉洁。
记得今天我和一位数学课代表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一天,我去参加竞赛,托一个同学帮我拿书包。没想到她忘了帮我收数学本。第二天早上,当组长要收我的作业时,发现我没交作业,便把我的名字交给科代表。过了一会儿,科代表走到我的跟前,问:“你为什么没交作业本?” 我告诉她没做作业的原因后,她便要求我把作业补做。可当我翻开书包时,作业本居然荡然无存。我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接着,我跑去哀求她把我的名字划掉。可她却说:“不行,我不能因你是学习委员,就答应你的事。”我又对她说:“只要你答应了这次,我辅导你的语文学科的知识,行吗?”她回答很干脆:“为了我自己的利益,而违反班规。那以后就会有数不清的同学也跟你一样诱惑我,帮她们掩护错误。这样的班级能评上优秀班吗?”经过这件事,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正直、廉洁的高尚品质。在我的心目中,它不仅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个小小包青天呢!
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让我们时时刻刻以别人为镜子,让我们时时刻刻寻找到自己身上的缺陷,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廉洁 、正直的人,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廉洁 、美好的社会,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廉洁之国,更加繁荣富强 !
廉洁,从身边做起
罗山一实小 四(4)班 王煦阳
廉洁,自古以来便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人人廉洁,可以产生巨大的效应——社会和谐,国家昌盛。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来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在我读的一本书里,作者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作者是一位语文学的比较出色的学生,一天忘了写数学作业,数学课代表问他为什么没做作业?
他吞吞吐吐的说:“我有事,忘了写”。数学课代表要求他把作业完成。他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接着,他哀求数学课代表:把他的名字划掉,拜托了。 可数学课代表说:“不行”。
他又对数学课代表说:“只要这一次。如果你语文上遇到问题,我可以帮你”。 数学课代表干脆的说:“为了我自己的利益违反班规,那以后就会有许多同学也和你一样诱惑我,帮他们掩护错误。”
他见势不行,只好乖乖的写作业。
这件事让我从数学课代表身上看到了正直、廉洁的高尚品质。在我心目中,她不仅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一个小小包青天呢!
廉洁自律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也发生着。
我朋友的叔叔,位高权重,有很多捞取不义之财的机会。可是,面对送上门的“油水”他却断然拒绝。
我从心底敬佩这位叔叔,羡慕我的朋友有这样正直的叔叔。
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让我们时时刻刻以别人为镜子,寻找到自己身上的缺陷;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创建一个廉洁、美好的社会。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廉洁之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
廉洁小故事
罗山一实小 四(4)班 刘克寒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那年,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宋朝的包拯。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而当地一些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大量生产,上贡朝庭,以取悦权贵和中饱私囊。包拯自己也说:“能持端州方砚,可谓死南昌无憾。”可是,直到他离任,也未取一件。 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碗随吉鸿昌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让我们从小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向这些先人楷模学习,做个正直的人,做个有用的人才。打开门窗,让“廉政”随着暖风飞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廉政”之心!{于成龙故事}.
天下廉吏第一人
罗山一实小 四(4)班 胡翠翠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时,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被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他廉洁一生,处处替老百姓着想,还深得康熙帝赞赏。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着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清正廉洁是于成龙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任罗城知县时是粗茶淡饭;任直隶总督时遭到饥馑,吃糠咽菜,同民众共甘苦。即使日子好过些,吃饭也是粗米青菜,人称“于青菜”。他认为,粗茶淡饭吃着香甜,粗布旧衣穿着随便。罗城百姓看到于大人生活过分清苦,过意不去,稍有馈赠,于成龙坚辞不受。他说:“我挣朝廷俸禄,有吃有喝,再拿你们的钱,岂非接受贿赂!”他认为,为官做不到清廉,民风自不能纯正。他离罗城时,把上级奖励的百两白银大部分用来周济孤寡老人和兴办义学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于成龙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终使罗城这个凶险之地得到彻底治理。
于成龙不仅自律甚严是的清官,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他勤政爱民,把百姓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对吃皇粮而不办公事的人。他要求自己做一个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认为,身为衣食父母官不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么能行?直隶旱灾严重,饥民遍野,于成龙含泪将湖北巡抚张朝珍送的枣红马杀了给百姓充饥。他甘冒死罪开仓放粮,以解救千万饥民。于成龙去世后,人们检点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几罐盐豉,真是“清风两袖朝天去”。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离去。灵柩归葬故里时,江宁数万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哭声盖过了滚滚东去的江水声。康熙感叹“居官如于成龙者能有几人”,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
读了这些关于于成龙的故事,我的感受:于成龙他一生清正廉洁,自律甚严,勤政爱民,只要他看见老百姓受苦,没粮食吃,他肯定会与民众共甘苦,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旧衣,处处替老百姓着想。不愧于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史第一”。这种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于成龙学习这种节省度日的精神。吃的和穿的,可以简简单单,随随便便,不用太复杂。而且,要常常帮助困难的人,伸出救援之手。
于成龙故事篇五
廉政故事
人人平等
——读《陈毅的“补品”》有感{于成龙故事}.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正在电脑上搜索廉政小故事。突然,一个标题在我眼前闪过:陈毅的“补品”。这个标题吸引了我,我决定要看一看陈毅的补品到底是什么。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到二十八团传达会议精神。二十八团党代表何工长请陈毅吃饭。有些战士说,陈主任来了,就要特别对待。可是有些战士不相信,便打算亲自去看个究竟。何工长拿出了一个小纸包,说这是最好的补品。战士们急忙用手戳破窗户纸。没想到他们吃得也是南瓜汤、红米饭,小纸包里是一些辣椒粉。
这个故事讲了陈毅虽然是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但是他从不自大。也和战士们一样吃些粗粮拌饭。不会吃一些比战士更好的东西。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王雅南曾经担任过我们班的班长。她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有困难的时候她也会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人缘也不错。每次老师布置给她的“作业”,她都能及时完成,从来不拖拖拉拉。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虽然她很被老师器重,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但是她从来不会有“我是班长,我说了算”这种做法,从来不会骄傲。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此,她在我们同学眼中,是一个模范学生,三好学生,老师也很喜欢她。
就拿班长这件事说吧。当上了班长,要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为老师同学服务,要更加热爱集体。不能过于骄傲、自满。要是你这样的话,就会让同学们后悔让你来做班长,你的威信也就低了许多。所以,无论你当了多大的官儿,有了多大的成就,你也不能自大,一定要记住一个词:人人平等。{于成龙故事}.{于成龙故事}.
廉政故事读后感
古今中外有多少贪官污吏,从和绅秦桧到王思浩、陈良宇……越是有贪官,就越是有那些清正廉洁、无谓权势的清官。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养了三个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不得不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员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是难以想象。有一次,他妻子去看女儿,女儿一见面就跟妈妈说:“学校要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唰地一下流下来——自己剩下的钱连回家乡的车票都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杂费!孔繁森把工资大部分都给群众买药了,少则上百,多则上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眼泪。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收,但送礼人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有人自讨没趣了。
孔繁森一个中高级干部竟然会没有钱,还不得已的去卖血,也难怪,收养了三个孩子,还帮群众买药,天下怎会有这样为民造福的人?为了三个孩子,他没有给女儿寄学费,一边是亲生的,一边是收养的。看来,孔繁森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而是“顾多不顾少”。周新是一个聪明的好官,没办法拒绝,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即可以告诫以后送礼的人,又可以不受贿赂,真是一举两得。
钱,钱,钱,都是钱惹的祸,是钱让他们上当,是钱出卖了他们原本干净的灵魂。忠臣一生清贫,即使不富裕,最起码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有一些贪官被抓的时候,都长叹一句:“我的心终于放下了!”
钱是身外之物,有或没有都不是很重要,那些清官,一生做的好事无数,许多人巴接上门,什么珍珠、钻石,那样不是价值连城,可廉洁的他们才不会受贿赂。因为说话正直,不受贿赂,得罪了不少人,结果什么莫名须有的罪名都往他们身上上推,可在他们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管他安什么罪名,即使被昏君判了死刑,仍坚持最后一秒揭发贪官。
一个不受金钱的贿赂是很难的,但即使难也要尽量坚持正义,不要走错一步终生遗憾啊!我们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清正廉洁不受贿赂的领导啊!
廉政小故事读后感
现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贪官被抓的信息,有人跟帖感慨道:“我们身边还有清官吗?”但是我想,这些贪官只是少数,大多数公务员都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我想如果让这些当官的多看看廉政故事,可能会减少很多贪污腐败的发生。比如我看到的董必武的故事。
1957年,董必武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但是他的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董老一面热情地接待了侄孙子,一面又对他施以严格的要求,在北京逛逛可以,但不准租用小车,更不许在外面暴露与董老的亲戚关系。那位侄孙子在北京住了大约一个星期,董老即要求他回家投入生产劳动。临别的头一天,董老给侄孙一些路费和小礼物,并把他叫到跟前说:“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了个人生活、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乱开支。你家的困难,主要靠自己克服,实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当地政府。”早就在寻找提出自己想法时机的侄孙子赶忙说道:“你没钱给我不要紧,那你写个‘条子’给我,我拿你的‘条子’去找县政府,很见效。”董老严肃地说:“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给你特殊照顾。”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年轻的侄孙子要安心农村工作,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要向政府乱伸手,也不要向他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于成龙故事}.
看到了这些故事,让我感动的是:董必武不光对自己严格要求,更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家人以及身边的人更为严格。什么是“廉”。《周礼》记载,“廉”的含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廉善”,指能行于事,能获得出众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
“廉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守责。所以“廉政”不光要清廉,还要有所作为。而这一切,我们在董必武的身上看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廉洁故事有感
提到廉洁,大家一定会想到为官清廉的于成龙、公正严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则的周恩来......他们都是廉洁的模范,我们学习的榜样。毛主席爷爷的节俭清廉家喻户晓。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红军天天只能吃干粮和青棵面,有时候,只能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的有点香甜,吃多了就会觉的难吃,可是毛泽东不搞特殊,仍然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吃。
警卫员小胡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每餐都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非常不忍心,便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饭。毛主席看了很生气,硬是不肯吃,还说道:“我不能搞特殊。南瓜稀饭又香又甜,很好吃嘛。战士门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啦。快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泽东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回到他手里,小胡没办法了,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读了毛主席爷爷的廉洁故事,我深受感触,而我们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我们更要从小做堂堂正正的人,每个人都从小敬重有操守,重清廉,崇尚有义气,重义节、正确对待财物的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于成龙故事篇六
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
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
1、大义退玉璧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
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 北宋宰相王安石:
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诸宝。有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牵”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4、 黄金难换心 明代李汰:
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 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 施世伦:
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6、于谦: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 、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于谦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是与他青年时代读书写下言志 诗《石灰吟》密切关联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郑板桥:
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
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 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于成龙: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绩 昭著,又屡被提升。曾先后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68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死后被謚为“清端”。其著作有《于清端公政书》。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就曾称誉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理,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的过程中,再次称赞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