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名言
来源:励志名言 发布时间:2016-12-30 点击:
《世界遗产》的名言篇一
中国的世界遗产之皖南古村落
中国的世界遗产——黄山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3班 姓名:束道洋 学号:2010510095 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他所称赞的就是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黄山,可以说自古以来,黄山就是一座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名山,现如今,黄山也是我国少数几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了解它,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
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要位于黄山区。主峰是莲花峰。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众所周知,黄山的自然景观无比秀美,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并于1985年入选了全国十大风景名胜。更重要的是,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一、黄山的主要生态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黄山游玩,去欣赏黄山的美景,但是问题也随之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游客逐年增加,对当地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也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1、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破坏,动植物资源资源减少。 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态主体,也是生态物种的屏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黄山风景的不断被开发,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自然灾害,使黄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游人的不多增加,也极大的破坏当地的森林植被,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也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2、一些景区存在着超负荷旅游。
随着黄山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欣赏别处的风景,显然,黄山是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黄金周期间,黄山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当然这在经济上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对生态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是有其承载量的。
3、黄山的一些地区存在城市化的不良倾向。
由于黄山风景区的不断开发与建设,黄山的不少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房屋的大量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开垦种植等活动,促使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的倾向。但是我们知道,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基于它的文化内涵或是自
然的风景,而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
4、黄山的自然水平衡被打破。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水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资源。旅游也一样,毕竟是人去旅游,人们在那里需要吃喝住行,方方面面也都要水,而在山里的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由于黄山是大量游人的聚集地,因此对水资源的要求也非常的巨大。由于不节制地对水资源的胡乱开采,对黄山的地下水的影响非常的巨大,影响了当地自然的水平衡。
5、黄山的污染日益严重。
黄山上每天的生活垃圾是极其庞大的,光靠清洁工是无法做到垃圾的完全清理的。人们生活的废水废弃物很多都会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同时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噪音污染也无不在时时刻刻侵蚀在这座美丽的一代名山。
美丽的黄山是我们的骄傲,面对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去好好地保护它的美丽。这其中当地的政府更应该起到带头的作用。
二、黄山生态问题的治理与保护。
1、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总的指导思想。
黄山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对于黄山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它自身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遗产。众所周知,黄山是独特的山岳风景区,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研究的价值,而我们知道有些宝贵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再恢复的。因此保护黄山的自然文化资源是黄山风景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严格执行。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并根据黄山风景区环境容量,有节制地发展旅游和建设相应的服务设施。如果仅仅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不注重保护,以至于牺牲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这种开发利用方针是不取的. 因此,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保护计划,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风景区生态指标体系,实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逐步纳入环境综合整治的轨道。
2、加强黄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
在过去编制的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中,仅作了景区建设规划,但是对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却涉及很少。在实施总体规划中,由于游客的逐年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应在总体规划中应补充完善风景区环境保护规划.对景区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带的森林植被,古树名术和野生动物等,纳入保护规划认真保护。 对于山上景区内的风景资源和动植物等同于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并设立一,二、三级保护区,对一级保护区的名松,古树、奇橙、怪石、名溪、泉潭等及其周围地区,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并设立保护档案,实行定人定树管理。只有加强对黄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3、根据不同风景区的环境承受力合理安排限制旅游人数。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黄山也是如此。根据近年来黄山游客逐年增加所带来的食、宿、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黄山住宿难、吃饭难、用水难等矛盾,实行分区计划旅游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分区计划旅游就是有计划地使游客先后进入6个景区,各景区的容量,由山下总调度进行计划管理,以均衡山上景区的客流.对旅辩团体主要是通过预约登记,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台理安排登山。只有合理安排黄山的旅游人数,才能更好地对它就行保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4、加强黄山风景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建设。
黄山水资源不足,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旺季,供水十分紧张。因此,急需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水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各景区的供需情况,研究供需矛盾和解决的途径。并制订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必须节约用水,防止污染。而黄山的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由于建设工程破坏的地段和景观要进行整治恢复。对景区内存在的大气、水等污染源要积极治理或限期治理。
6、建立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建立黄山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准确掌握黄山生态环境的变化,合理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事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定点定位监察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是准确掌握黄山生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并能为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美丽的黄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更加的去珍惜它爱护它。当地的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保护的带头与主要作用,因为只有政府部门才有能力去保护,毕竟一个个人是无法做到的。当然,作为一个准备去游览黄山大好风景的游人,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山上的一草一木。是美丽的东西就请不要去破坏它。保护黄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黄山会以一种更加美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人民的眼前。
《世界遗产》的名言篇二
十大经典开头
申论导语写作
一、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申论》
【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应届)《申论》
【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二、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三:2008年中央《申论》
【例文】《人与自然》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世界遗产》的名言}.
经典开头四:2007北京在职《申论》试卷
【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五:2005年北京(应届)《申论》
【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经典开头六:2006年江西《申论》
【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四、对比型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鲜明地显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而新闻报道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到这一修辞手法。若使用得当,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开头七:2006年北京(应届)《申论》
【例文】《大力发展网络绿色游戏》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市场缺乏规范引导,网络游戏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非法交易敛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和不健康内容。二是经营模式雷同,产品类型单调,以打斗和练级为主的游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被许多家长指责为“电子罂粟”。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层面,净化网络游戏单凭某个部门或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经典开头八:2006年北京在职《申论》
【例文】《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 我国世界遗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带动经济法真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质的问题。韩国抢注了“端午祭”,《无极》剧组破坏了天池、圆明园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节日日渐被忽视,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长城遗址被破坏等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传统文化,急不可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被遗弃,甚至被破坏,人们大多会责备当事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是解决传统文化保护不力问题的根本保证。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以支持,给传统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
点评:例文的开头都是对同一事物、现象的两面性进行对比,这样给文章开头,是读者和阅卷人看了,显得非常的客观,先对比,然后在进行议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这样使观点更加鲜明,立意更加深刻!
五、设问型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如果你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你可在文章开头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设问之后马上给出答案,很快的使阅卷者跟随你的思路,进入文章。
经典开头九:2008年浙江《申论》
【例文】《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求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蓝图,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
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经典开头十:2008年浙江《申论》
【例文】《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现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自愿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申论精彩开头集锦
文章写作是申论考试中的重中之重,而文章开头关乎考官对整篇文章的第一印象,所以写好开头至关重要。文章开头的起笔应开门见山,有力量、有气魄,要独具特色,如“凤头”一样短小、漂亮,令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写好申论文章的开头,主要应把握“有吸引力”、“快速切入主题”这两个核心要求。开头方式主要有:紧扣题目式、铺陈开来式、分析论述式、实例导入式、引经据典式、妙用修辞式几种。在此为考生展示如下经典、精彩的开头句,供考生考前迅速记忆。
(一)紧扣题目式 对于给定话题的文章写作题,即题目给出文章写作的话题(一般是给出给定资料中的一段话,或者是限定某一则资料)要求结合对这段话或者资料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感受写一篇文章。对于这类题目,考生在具体行文中,必须在开头部分对题目中出示的话题加以引述、阐释,而后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此,既紧扣题目要求,彰显写作的严谨性,又能大大降低文章跑题的嫌疑。
【示例】 题目:“给定资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2012•国家•省级•第四题)
给定资料:前不久,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在骑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归途中,遇到同村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步行回村,遂热心搭载她们坐“顺风车”。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三人均受伤,其中李老太太伤情最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出于愧疚,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而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李老太太家属则说:“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2012•国家•省级•给定资料7节选)
文章开头: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分析】 题目要求以“给定资料7”中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那么,具体行文中就应对这段故事加以简要概括、分析。示例文章开头部分首先强调了道德的重要作用,而后对题目中所说的感人故事加以概括,并由此自然引出了社会公德话题,实现了“紧扣题目”。
(二)铺陈开来式 先交待问题产生的背景,首先肯定成绩是主流,随后话锋一转,指出总体上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有什么影响或危害,解决的必要性、迫切性,最后是简要阐述如何加以解决,提出总体思路。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开头方式必须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提炼出文章的论点。
【示例】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命脉》){《世界遗产》的名言}.
【分析】文章开头先指出了土地的重要性,而后笔锋一转,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土地征用问题,分析其影响、危害、解决问题的意义,最后提出方向性的对策思路。
(三)分析论述式 在一些情况下,直接对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办法。但是,要注意分析的深入性,忌浮于问题表面,泛泛而谈。
【示例】 能源是维系经济生产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是当代人们生活每分每秒都离不开的“血液”,是驱动当代社会正常运行的“生命线”。毫不夸张地讲,能源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命脉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的这一约束性指标,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解决好能源问题的重视和决心。(——《能源安全是经济的命脉》)
【分析】文章开篇即深入分析了能源及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上来即可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警觉,此外也显得目的明确,直奔要害,给人简明直接的第一印象。
(四)实例导入式 举实例作为文章的开头是申论文章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例子可以是给定资料中的,也可以是资料以外的世人皆知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实效性强的分析吸引考官注意,达到“借题发挥”、衬托主题的作用,强化表达效果,加强论证力量。举例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要有对这一事例的评价,把事实、数据等例子同分析评论结合起来,做到用例恰当、说理透彻。
【示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问题也随之纷至沓来。从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到湖南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倒塌,从焦家湾大桥垮塌到云南省临沧市遮奈水电站坍塌事故,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无不透露出我国现在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问题。(——《工程质量之任重于泰山》)
【分析】把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时事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并作出相应评价,指出这些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最后自然而然地论述文章的主题。这既吸引了眼球,也体现出作答者对时事的高度关注,无疑会让阅卷者刮目相看。
(五)引经据典式 引用警句、名言、诗句、俗语、谚语,引用名人如领导人、专家学者的权威论述、党和政府文件等来作为申论文章开头部分的一种表述方式。这种开头方式能大大增强文章的文采,迅即吸引阅卷人注意并博得好感。但需强调的是,引用不能牵强,一定要恰当、直接,使引用的部分与文章有机的融为一体。
【示例】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分析】文章开头采用了“引言式”。引用了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六)妙用修辞式 修辞引题是指文章开头采用对比、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引出或阐述文章论题。使用修辞引题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修辞方式时要尽量朴实,不可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贴合申论文章真实、严肃的效果。
【示例】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在物质横欲的现代都市,房价飞涨,工资永远跑不过物价,贫富差距更大,人民的信念在逐渐被磨灭。人大会议传来“民生”的呼声让百姓心中的信念又获得了重生。(——《关注民生重拾信念》)
【分析】文章开头先后使用了两处排比,生动而鲜明地强调了信念的重要性;随后笔锋一转,指出人民的信念在逐渐被磨灭,对比之下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重拾信念的重要性;开头到此并未结束,而是出现了“二次转折”,指出“人大会议传来‘民生’的呼声让百姓心中的信念又获得了重生。”,既点出了民生话题,又将开头落在了积极的基调上。
申论精彩结尾集锦
申论文章的结尾要求完整简洁且要言之有物,要做到言简意赅又能完整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切忌空喊口号,无实质内容。结尾方式可以有:照应总论点、总结分论点、展望号召式、借用名言式等。下面为考生展示几种精彩结尾句,以帮助考生写出精彩文章。
(一)照应总论点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是对提出总论点的标题或开头进行回顾、照应,以达到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目的,是最常规的一种结尾方式。
【例1】 标题:从黄河精神中汲取民族前进的动力
结尾:不断认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需要,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黄河精神,为民族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和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
【分析】文章标题强调了黄河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前进的积极作用,结尾紧紧围绕标题展开论述,再次强调、深化了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点明主旨,深化了主题。
【例2】 开头: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包容、博大、拼搏、进取、团结是对黄河精神的一种阐述,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就是要使九州大地河清海晏,黄河两岸河图再现。
结尾:在敬仰与图强中传承历史,在担当与奋斗中开创未来。弘扬黄河精神,我们要以“包容、博大、拼博、进取、团结”之心去迎接挑战,为实现河清海晏、官清民安、邦兴国盛的大好局面而奋斗!
【分析】文章开头点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继而点出了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这一总论点。结尾处再次重申了此论点。
(二)总结分论点 即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通常是对论点,尤其是对分论点的总结。需注意的是,对分论点的总结不是对分论点的混乱堆砌,而应对分论点进行适当加工。通常,这种结尾方式是分论点与意义的杂糅表述。
【例3】总论点:汲黄河文化力量 建共有精神家园
分论点:
弘扬黄河精神,要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弘扬黄河精神,要更新治黄理念,真正按照自然规律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弘扬黄河精神,要注重文化创意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感受黄河景观中接受精神洗礼。
结尾:黄河精神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将为民族发展提供永恒的精神动力。只有明确“弘扬什么、怎么弘扬”,才能使黄河精神代代传承。从挖掘文化资源、更新治黄理念、注重文化创意这三个方面努力,有利于促进黄河精神的弘扬,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分析】结尾先分析了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利用精要罗列分论点的方式进行总结式写作。
(三)展望号召式 就是在采取措施解决文中问题并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升华文章的主题,一般采用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
【例4】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分析】此段在号召从理念、思想、精神层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顺势展望出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简明有力,不乏感染力。
(四)借用名言式 即引用名言警句,并将其恰当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在增强文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不忍想象一钩残月从布满垃圾污物的海平面升起,使古人诗句的意境空余一个苍白的回忆。要让后人看得到古人描绘的美景,眼前就要从我们手中做起,让海洋恢复健康,成为我们可以相依而生的永恒家园。
【分析】 结尾引用诗句,从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意中加以引申,对海洋污染持续恶化的未来展开联想,语言表述生动,意境幽远,引人深思。
《世界遗产》的名言篇三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名句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名句
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
1、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3、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gēng)喈喈(jiē),采蘩(fán)祁祁。——《诗经》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1、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第三单元:让世界充满爱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qiōng)琚(jū)。匪(fěi)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第四单元: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
2、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g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世界遗产》的名言}.
3、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经》
第五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
1、骨曰切(qiē),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篇》
第六单元:世界遗产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诗经》
第七单元:人间真情
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第八单元:神话传说
1、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què),断鳌(áo)之足以立四极。——《列子·汤问》
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世界遗产》的名言篇四
古诗词名言运用填空
古诗名句运用篇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昨天下午,李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妈妈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3)人们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对我说的话,是啊,“有志者事竟成”。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5)我知道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俗话说:“当局者迷”。说明这个道理的诗句是:“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形容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8)李白(唐)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9)王维(唐)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15 (10)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时,常用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_。
(11)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勉励自己 有志者事竟成_。
(12)当一个觉得自己很优秀,看不起别人时,你会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四上语文古诗词、名言运用
班级: 姓名:
(1)“ ( )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昨天下午,李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妈妈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3)人们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对我说的话,是啊,“( )”。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5)我知道的名言: ( ),
( )。
(6)俗话说:“( ),旁观者清”。说明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
(7)形容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的诗句是“( ),( )。”
(8)李白(唐)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 ),( ),”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9)王维(唐)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 ),西出阳无故人( ),”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10)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时,常用陆游的诗句:( ),( )。
(11)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勉励自己 ( )。
(12)当一个觉得自己很优秀,看不起别人时,你会告诉他:( ),( )。
5、我们走到山前才发现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的诗句。{《世界遗产》的名言}.
6、老师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引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
”。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
7、这块巨石从前面看像朝天的仙桃,在后面看又像慈祥的老翁,我不禁想起诗句“ ”。
11、在欢送吴强叔叔到美国学习进修的宴会上,爸爸拿起酒杯,吟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苏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告诉我们:只有多视角的全面观察事物,才能抓住它的本质特征。
13、六月的大明湖荷花盛开,岸边柳枝轻摇。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副对联“________ ___________”。
14、看见微风吹皱了绿水,白雪覆盖了青山,我吟诵这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 ____。”
16、今天老师在上完数学课后,给我们布置乐一道“挑战题”。反复思考,却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后来,同桌小华给我做了指点,我换了一种解题思路,很快就解出来了,这真是 。
17、要和你的朋友送别了,可引用诗句“ , ”表达。
18、“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一句立志的名言。你还搜集到其他的立志名言吗?请写一句。
19、能说明观察点和角度在变化,看到的结果也在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世界遗产》的名言篇五
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人们不再是仅仅在物质享受的那个初级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步入精神享受这个中级阶段,对于精神享受自然就包括视觉震撼与心灵震撼,让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世界遗产,作为上个世纪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的震撼,然而这一切就是人们所想要的,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世界遗产中观赏,因此,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在时间的历练下,显得不堪一击,我们的世界遗产逐渐不再是他原来的模样,渐渐褪去了它历史的痕迹,却涂上了浓浓的现代色彩,对于世界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要,世界遗产中国共有28项文化遗产,8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对于西北地区,由于环境比较恶劣,甘肃的莫高窟作为一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天气变化,洞中的许多的文物逐渐被破坏。因此,保护世界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莫高窟 现代色彩 保护 破坏 震撼
(一)莫高窟的基本信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它的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三)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主要建筑
1.洞窟 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2.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
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3.藏经洞陈列馆 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4.莫高窟陈列馆 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1
比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5.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
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
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
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
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
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三)文化遗产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敦煌,古代又称“沙洲”,位于甘肃的最西部,北纬40度、东经94度,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名城。在古代敦煌的地域范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南为祁连山的支脉,北为合黎山支脉,中间为广阔的沙漠、戈壁。玉门关、阳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西出阳关便是西域: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去古都长安、洛阳;向西经南道,出阳关、经鄯善(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至莎车,逾葱岭(帕米尔)进入大月氏、安息等国;向西经北道,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到疏勒(喀什),逾葱岭,进入大宛、康居、大夏。而今天的敦煌则以敦煌盆地为主,面积为31200平方公里,人口15万。
莫高窟在敦煌市的东南25公里处,俗称“千佛洞”。它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700余米,与三危山对峙,中间相隔一条大泉河。
大泉河的发源地是在莫高窟以南、大泉河上游约十五公里的大泉处,大泉是一口甜水泉,流经小拉排时,与小拉排的苦水相会合,也就变成苦水了。流经莫高窟时,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在莫高窟前形成的河床宽窄不一,南区的河床宽约50~60米,北区河床宽约60~100米。大泉河正常的流量并不大,大约0.13立方米/秒,但夏季的洪水时期,其流量猛增千倍,有时高达566立方米/秒。春、夏、秋三季一般都看不到有流水,全用来浇灌莫高窟前的小绿洲了,只有冬天冰水覆盖在大泉河上,一片洁白晶莹。
(五)莫高窟现状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2012年06月15日,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遭暴雨,基础设备和文物遭到不同的破坏,多个舍利被破坏;甘肃2011年局部地区强降雨天气多发,共发生90余次暴雨洪水灾害,造成12个市州、69个县区的152.6万人受灾,11人因灾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人民币。 受暴雨洪水灾害影响,甘肃去年有2910间房屋倒塌,153万亩农作物受灾,水毁灌溉设施462处,而地处沙漠戈壁、植被